2014级高一年级上学期语文周练八 命题人:阮辉 、现代文阅读(15分,每小题5分)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 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 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 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 求境界,而丝亳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 级”的人。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 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 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 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 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 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 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 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 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 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 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
2014 级高一年级上学期语文周练八 命题人:阮辉 一、现代文阅读(15 分,每小题 5 分)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 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 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 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 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 级”的人。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 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 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 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 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 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 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 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 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 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 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
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 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 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 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 正的艺术家…….(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岀现得晩。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徳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 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 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
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 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 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 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 正的艺术家……(节选自 2009 年 12 月 31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 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 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
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 界。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25分) 蒲公英 高晓云 有一种野菜,母亲亲切地叫它“黄黄”,儿时的我一直学着母亲的叫法叫它“黄黄”。它 有细密的花瓣,每一层花瓣又都排列得那么整齐划一,最先舒展的排列在花朵最外边,细而 长,像极了那一把把江南女子撑着的油纸伞。 小黄花虽小,开起来也有别样的傲气。在万物复苏伊始,在燕子还未归来之际,在草儿才 开始探头探脑之时,只要春过处,它不择环境,不择冷暖,只要泥土吐露芬芳,那朵朵小金花, 就以一个家族的霸气开得娇艳无比,开得高高低低、一泻千里。 当花落之时,它又变成另一种样子的小灯塔,像一颗颗绿色的桃心。没有花苞那样饱满 圆润,但桃心形长得却非常标准、可爱。此时,花茎将它举得更高了,慢慢地、默默地不知 什么时候,从桃心似的灯塔里孕育出了它的种子,那一个个种子都插上了仙子的翅膀,慢慢 被释放了出来。它们你拥着我,我挨着你十分亲密,瓜子仁形的细小的种子在每人手中都高 举着像一个棉花糖,好像要开一场盛大的宴会。它们的小集体整体呈现出来就变成一个个 毛茸茸的圆球了,圆得简直不可思议!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微风的召唤中,对飞行 技术轻车熟路的“小伞兵”们就开始了它们人生中的美好的旅行,脚步停留在哪里,下一次 春来,哪里便是一道绚丽的风景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学名一一蒲公英 春天来时,母亲就一手挎着芨芨草编成的小篮,篮子里随手放上两把小铲子,一手带着 蹒跚学步的我,在田埂边、在沟渠里找寻着蒲公英。不一会儿母亲就铲满了一篮。回到家, 母亲将藏匿在其中的泥沙洗得干干净净,“黄黄”的叶子都发亮了。之后在开水锅里烫熟 了,捞出又放进冷水里漂一天。母亲说这样漂了苦味就淡了,味道就更鲜美了。漂完后,母 亲又把水攥干,切段放进盆里撒了盐、花椒,用熟油过了一遍,加上味精拌匀,又加了少许 的醋继续拌匀。母亲夹起一筷子尝了尝说:“好香啊!”对于年幼的我来说,那涩涩的苦味 是不合我的口味的。渐渐长大了,尝过了很多菜,相比之下,才尝出“黄黄”留在最后的清 香、合口、出淤泥而不染。上了小学后我也能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手挎篮一手拿铲,寻觅蒲 公英的身影了。每到春天,寻觅它成了我童年的趣事,也成了我人生中的美好而幸福的回 而今,我已初为人母。每到春天,恰巧碰到母亲农闲时,我会随着母亲,带着蹒跚学步的 孩子,一人一个小篮,一人一把小铲我挎着母亲的臂弯,孩子挎着我的臂弯,三人连接成 个一字长阵,选择在一个阳光大好的下午,迈着悠闲的步子,在田间地头甜蜜地寻找着或吐 绿或芬芳的蒲公英。 我们就这样享受着阳光洒满田间地头、洒满全身的温暖,还有三代亲情,在平整的田间、 在柔软的田埂边寻觅着。我想:蒲公英之所以有这样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因为它有着成千上 万个像小伞兵似的种子,还因为它那不挑剔、不高傲,生在哪里哪里就是家那样随遇而安的 品性吧 又一个春来时,母亲打电话询问我:“吃不吃‘黄黄’?”谁料,星期一的清晨,我刚到单
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 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25 分) 蒲公英 高晓云 有一种野菜,母亲亲切地叫它“黄黄”,儿时的我一直学着母亲的叫法叫它“黄黄”。它 有细密的花瓣,每一层花瓣又都排列得那么整齐划一,最先舒展的排列在花朵最外边,细而 长,像极了那一把把江南女子撑着的油纸伞。 小黄花虽小,开起来也有别样的傲气。在万物复苏伊始,在燕子还未归来之际,在草儿才 开始探头探脑之时,只要春过处,它不择环境,不择冷暖,只要泥土吐露芬芳,那朵朵小金花, 就以一个家族的霸气开得娇艳无比,开得高高低低、一泻千里。 当花落之时,它又变成另一种样子的小灯塔,像一颗颗绿色的桃心。没有花苞那样饱满 圆润,但桃心形长得却非常标准、可爱。此时,花茎将它举得更高了,慢慢地、默默地不知 什么时候,从桃心似的灯塔里孕育出了它的种子,那一个个种子都插上了仙子的翅膀,慢慢 被释放了出来。它们你拥着我,我挨着你十分亲密,瓜子仁形的细小的种子在每人手中都高 举着像一个棉花糖,好像要开一场盛大的宴会。它们的小集体整体呈现出来就变成一个个 毛茸茸的圆球了,圆得简直不可思议!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微风的召唤中,对飞行 技术轻车熟路的“小伞兵”们就开始了它们人生中的美好的旅行,脚步停留在哪里,下一次 春来,哪里便是一道绚丽的风景!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学名——蒲公英。 春天来时,母亲就一手挎着芨芨草编成的小篮,篮子里随手放上两把小铲子,一手带着 蹒跚学步的我,在田埂边、在沟渠里找寻着蒲公英。不一会儿母亲就铲满了一篮。回到家, 母亲将藏匿在其中的泥沙洗得干干净净,“黄黄”的叶子都发亮了。之后在开水锅里烫熟 了,捞出又放进冷水里漂一天。母亲说这样漂了苦味就淡了,味道就更鲜美了。漂完后,母 亲又把水攥干,切段放进盆里撒了盐、花椒,用熟油过了一遍,加上味精拌匀,又加了少许 的醋继续拌匀。母亲夹起一筷子尝了尝说:“好香啊!”对于年幼的我来说,那涩涩的苦味 是不合我的口味的。渐渐长大了,尝过了很多菜,相比之下,才尝出“黄黄”留在最后的清 香、合口、出淤泥而不染。上了小学后我也能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手挎篮一手拿铲,寻觅蒲 公英的身影了。每到春天,寻觅它成了我童年的趣事,也成了我人生中的美好而幸福的回 忆。 而今,我已初为人母。每到春天,恰巧碰到母亲农闲时,我会随着母亲,带着蹒跚学步的 孩子,一人一个小篮,一人一把小铲,我挎着母亲的臂弯,孩子挎着我的臂弯,三人连接成一 个一字长阵,选择在一个阳光大好的下午,迈着悠闲的步子,在田间地头甜蜜地寻找着或吐 绿或芬芳的蒲公英。 我们就这样享受着阳光洒满田间地头、洒满全身的温暖,还有三代亲情,在平整的田间、 在柔软的田埂边寻觅着。我想:蒲公英之所以有这样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因为它有着成千上 万个像小伞兵似的种子,还因为它那不挑剔、不高傲,生在哪里哪里就是家那样随遇而安的 品性吧! 又一个春来时,母亲打电话询问我:“吃不吃‘黄黄’?”谁料,星期一的清晨,我刚到单
位门口,门房大爷就说有人给我带东西了。原来母亲托人将“黄黄”从乡下带到便车上 辗转又带到了我的手上。清晨7:30,我的手里已经扎扎实实捧着一袋包装完好的“黄黄”, 黄黄”于手掌之中,还是温热的 母亲对她的“黄黄”依然热情不减。其实,它的味道一直以来都是苦的,哪怕是在被烫 熟漂了一晚上之后,也还是苦的。在她小时候那个挨饿的年代里,“黄黄”曾救过许多人的 命。那是怎样的一种喜爱与感激之情啊!渐渐的,我在无形之中也开始逐年逐年地越发喜欢 它了,不仅喜欢它金黄色的、灯塔似的小花,喜欢它的小种子拉开小伞破釜沉舟地放飞着自 己的梦想那样的魄力,喜欢它飞到哪里哪里就是它的家那样随遇而安的心胸,更喜欢能带 着孩子跟着母亲一起找寻它小巧的身影的那一份温馨,那一份挚爱亲情。 此刻,我竟是这般固执,这般固执地想念“黄黄”,想念那个把蒲公英叫“黄黄”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黄黄”有细密的花瓣,且排列整齐,细而长,像“一把把江南女子撑着的油纸伞”,作者 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蒲公英的形状。 B.蒲公英“你拥着我,我挨着你十分亲密”,“好像要开一场盛大的宴会”,凸显“天下没 有不散的筵席”的道理 C.文章中作者以深情的笔调描写了母亲采撷“蒲公英”的场景,不仅回忆了往昔生活的苦 涩,也衬托出今日生活的甘甜。 D.“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学名—一蒲公英”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 内容上则由写蒲公英的“形”,过渡到写其“神”。 E.文章中两次描绘了“我”与“母亲”“一手挎篮一手拿铲”,寻觅蒲公英的场景,不仅因 为蒲公英清香可口,也因为它蕴含着一份真挚的亲情 (5)文章首段写道:“有一种野菜,母亲亲切地叫它‘黄黄’,儿时的我一直学着母亲的叫 法叫它‘黄黄’。”请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6分) (6)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蒲公英”的内涵,请联系全文作简要的分析。(6分) (⑦)有人说,文章标题“蒲公英”让人不知所云,不如换成“我与母亲”。就此问题,谈谈你 的看法。(8分)
位门口,门房大爷就说有人给我带东西了。原来母亲托人将“黄黄”从乡下带到便车上, 辗转又带到了我的手上。清晨 7:30,我的手里已经扎扎实实捧着一袋包装完好的“黄黄”, “黄黄”于手掌之中,还是温热的! 母亲对她的“黄黄”依然热情不减。其实,它的味道一直以来都是苦的,哪怕是在被烫 熟漂了一晚上之后,也还是苦的。在她小时候那个挨饿的年代里,“黄黄”曾救过许多人的 命。那是怎样的一种喜爱与感激之情啊!渐渐的,我在无形之中也开始逐年逐年地越发喜欢 它了,不仅喜欢它金黄色的、灯塔似的小花,喜欢它的小种子拉开小伞破釜沉舟地放飞着自 己的梦想那样的魄力,喜欢它飞到哪里哪里就是它的家那样随遇而安的心胸,更喜欢能带 着孩子跟着母亲一起找寻它小巧的身影的那一份温馨,那一份挚爱亲情。 此刻,我竟是这般固执,这般固执地想念“黄黄”,想念那个把蒲公英叫“黄黄”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黄黄”有细密的花瓣,且排列整齐,细而长,像“一把把江南女子撑着的油纸伞”,作者 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蒲公英的形状。 B.蒲公英“你拥着我,我挨着你十分亲密”,“好像要开一场盛大的宴会”,凸显“天下没 有不散的筵席”的道理。 C.文章中作者以深情的笔调描写了母亲采撷“蒲公英”的场景,不仅回忆了往昔生活的苦 涩,也衬托出今日生活的甘甜。 D.“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学名——蒲公英”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 内容上则由写蒲公英的“形”,过渡到写其“神”。 E.文章中两次描绘了“我”与“母亲”“一手挎篮一手拿铲”,寻觅蒲公英的场景,不仅因 为蒲公英清香可口,也因为它蕴含着一份真挚的亲情。 (5)文章首段写道:“有一种野菜,母亲亲切地叫它‘黄黄’,儿时的我一直学着母亲的叫 法叫它‘黄黄’。”请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6 分) (6)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蒲公英”的内涵,请联系全文作简要的分析。(6 分) (7)有人说,文章标题“蒲公英”让人不知所云,不如换成“我与母亲”。就此问题,谈谈你 的看法。(8 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25分) 个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 陈方 60年前,他留学美国归国受阻,曾致信美国总统,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60年后, 他因荣获国家最髙科技奖而备受瞩目。他就是我国合金材料的开拓者师昌绪。师昌绪不仅是 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界的一代宗师,更是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的杰出管理者和科技战略 家,可谓中国“材料之父”。回顾自己的大半生,他的话语朴实无华:“作为一个中国人,就 要对祖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在美国学习期间,师昌绪就显示出他的科研才华。就在他准备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时,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下令,所有在美国攻读理工的中国留学生一律不准回国。这份禁令 非但没能東缚住师昌绪,反而促使他展升了更为激烈的斗争。 师昌绪联合部分留美学生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申诉美国不应阻挠中国留学生回 国,并将这封信向美国人民散发。这些公开信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终于,在各方面的压 力下,美国被迫公布一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名单,其中就有师昌绪。临走前,他的导师问他 “如果因为在美国职务低,挣钱少的话,我可以帮忙。”师昌绪回答说:“你说的这些原因都 不是,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的祖国需要我!” 回国后,师昌绪被分到了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当时,领导问他:“有两个地方供你选择, 一个是沈阳,一个是上海。你去哪里?”这位35岁的留洋博士就一句话:“哪里需要我,我 就到哪里去。”就这样,师昌绪被分配到了条件比较艰苦的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开始从 事高温合金及合金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一干就是30年。 1961年,我国围绕国产米格21飞机发动机采用什么设计材料的问题,航空研究院荣科 教授授大胆提出了“采用空心涡轮叶片以提高涡轮工作温度”的方案,并立下军令状一 年内研制成功。 方案提出来了,谁来干?一天晚上,荣科走进师昌绪的家,希望他挑起硏制空心涡轮叶 片的担子。 “荣总和我一说,我的第一反应是‘一无所知’一一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但荣总说美 国人已经研制成功,他在巴黎航展上见过。我想,既然美国人能做出来,我们怎么就做不出 来?只要努力冲,我们肯定能行。”师昌绪回忆道,面对老朋友,他当时心里想的只有八个 字——“发了誓言,共同承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25 分) 一个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 陈方 60 年前,他留学美国归国受阻,曾致信美国总统,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60 年后, 他因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而备受瞩目。他就是我国合金材料的开拓者师昌绪。师昌绪不仅是 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界的一代宗师,更是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的杰出管理者和科技战略 家,可谓中国“材料之父”。回顾自己的大半生,他的话语朴实无华:“作为一个中国人,就 要对祖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在美国学习期间,师昌绪就显示出他的科研才华。就在他准备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时,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下令,所有在美国攻读理工的中国留学生一律不准回国。这份禁令 非但没能束缚住师昌绪,反而促使他展升了更为激烈的斗争。 师昌绪联合部分留美学生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申诉美国不应阻挠中国留学生回 国,并将这封信向美国人民散发。这些公开信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终于,在各方面的压 力下,美国被迫公布一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名单,其中就有师昌绪。临走前,他的导师问他: “如果因为在美国职务低,挣钱少的话,我可以帮忙。”师昌绪回答说:“你说的这些原因都 不是,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的祖国需要我!” 回国后,师昌绪被分到了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当时,领导问他:“有两个地方供你选择, 一个是沈阳,一个是上海。你去哪里?”这位 35 岁的留洋博士就一句话:“哪里需要我,我 就到哪里去。”就这样,师昌绪被分配到了条件比较艰苦的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开始从 事高温合金及合金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一干就是 30 年。 1961 年,我国围绕国产米格 21 飞机发动机采用什么设计材料的问题,航空研究院荣科 教授授大胆提出了“采用空心涡轮叶片以提高涡轮工作温度”的方案,并立下军令状——一 年内研制成功。 方案提出来了,谁来干?一天晚上,荣科走进师昌绪的家,希望他挑起研制空心涡轮叶 片的担子。 “荣总和我一说,我的第一反应是‘一无所知’——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但荣总说美 国人已经研制成功,他在巴黎航展上见过。我想,既然美国人能做出来,我们怎么就做不出 来?只要努力冲,我们肯定能行。”师昌绪回忆道,面对老朋友,他当时心里想的只有八个 字——“发了誓言,共同承担
临走时,荣科根据自己的记忆,画了一个空心叶片的草图给师昌绪。就是根据这幅简单 得不能再简单的草图,师昌绪组织起了100余人的攻关队伍,日夜奋斗在金属所简陋的精密 铸造实验室。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就做出了第一片涡轮空心叶片,并通过了试车,使我国成 了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研制出涡轮空心叶片的国家 1984年,他被调到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任主任。到北京后,他不再只是一个研究材料的 专家了,还扮演起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20年,他高瞻远瞩,为材 料学科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战略性的建议,在碳纤维、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纳米技术的发展万 面都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 碳纤维广泛应用于导弹与飞机制造材料中,是国防工业极为重要的材料。然而我国碳纤 维的技术研究自1975年起步,直到2000年仍然未能取得决定性进展,师昌绪心急如焚,找 到基金委材料科学部李克健,说想和他一起抓一下碳纤维。李克健听后立马摇头,“这事太 复杂!谁抓准麻烦!”师昌绪不甘心地说,“如果碳纤维搞不上去,拖了国防的后腿,我死不 瞑目。”李克健听后深受感动,接受了师昌绪的邀请。可是,上亿的科硏资金哪里去找? 师昌绪上书中央,陈说利害。很快,这封信批转到科技部,科技部在863计划中专门增 设了1亿元的碳纤维专项资金,在师昌绪的带领下,科研人员经过艰苦攻关,使碳纤维很快 实现了批量生产。 现在,91岁高龄的师昌绪,仍然关注着中国科技领域的最新发展,还在不停地工作。每 天早晨8点走出家门,9点钟到办公室,直到下午4点,才离开办公室。中间的8个小时, 他从不午睡,除了埋头工作,还要接待一拨拨请他提供咨询意见,指导科研工作的客人。2010 年,他还出差10次,北到哈尔滨,南到广州,主持了几十个学术研讨会。 他就是这样一个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年逾九旬的师昌绪仍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 发展不停地奔忙,以为祖国做出贡献为人生的第一要义 B.当年轻的师昌绪准备回国时,受到了美国当局和他的导师的阻拦。为争取回国,他坚决 展开斗争,并直接给美国总统写信,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C.从事科研管理的20年里,师昌绪在碳纤维、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的发展方面 提出了许多战略性的建议 D.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一一碳纤维的研究一直未能取得决定性进展。为此,师昌绪一边 说服李克健同自己携手,一边向科技部申请专项科研经费。 E.本文撷取了师昌绪人生的几个片断,记叙了他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和他在材料研究方面所 作出的贡献,表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赤子之情。 (9)文章叙述师昌绪年轻时在美国的留学经历,有什么意义?(6分)
临走时,荣科根据自己的记忆,画了一个空心叶片的草图给师昌绪。就是根据这幅简单 得不能再简单的草图,师昌绪组织起了 100 余人的攻关队伍,日夜奋斗在金属所简陋的精密 铸造实验室。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就做出了第一片涡轮空心叶片,并通过了试车,使我国成 了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研制出涡轮空心叶片的国家。 1984 年,他被调到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任主任。到北京后,他不再只是一个研究材料的 专家了,还扮演起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 20 年,他高瞻远瞩,为材 料学科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战略性的建议,在碳纤维、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纳米技术的发展万 面都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 碳纤维广泛应用于导弹与飞机制造材料中,是国防工业极为重要的材料。然而我国碳纤 维的技术研究自 1975 年起步,直到 2000 年仍然未能取得决定性进展,师昌绪心急如焚,找 到基金委材料科学部李克健,说想和他一起抓一下碳纤维。李克健听后立马摇头,“这事太 复杂!谁抓准麻烦!”师昌绪不甘心地说,“如果碳纤维搞不上去,拖了国防的后腿,我死不 瞑目。”李克健听后深受感动,接受了师昌绪的邀请。可是,上亿的科研资金哪里去找? 师昌绪上书中央,陈说利害。很快,这封信批转到科技部,科技部在 863 计划中专门增 设了 1 亿元的碳纤维专项资金,在师昌绪的带领下,科研人员经过艰苦攻关,使碳纤维很快 实现了批量生产。 现在,91 岁高龄的师昌绪,仍然关注着中国科技领域的最新发展,还在不停地工作。每 天早晨 8 点走出家门,9 点钟到办公室,直到下午 4 点,才离开办公室。中间的 8 个小时, 他从不午睡,除了埋头工作,还要接待一拨拨请他提供咨询意见,指导科研工作的客人。2010 年,他还出差 10 次,北到哈尔滨,南到广州,主持了几十个学术研讨会。 他就是这样一个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年逾九旬的师昌绪仍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 发展不停地奔忙,以为祖国做出贡献为人生的第一要义。 B. 当年轻的师昌绪准备回国时,受到了美国当局和他的导师的阻拦。为争取回国,他坚决 展开斗争,并直接给美国总统写信,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C. 从事科研管理的 20 年里,师昌绪在碳纤维、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的发展方面 提出了许多战略性的建议。 D. 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碳纤维的研究一直未能取得决定性进展。为此,师昌绪一边 说服李克健同自己携手,一边向科技部申请专项科研经费。 E. 本文撷取了师昌绪人生的几个片断,记叙了他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和他在材料研究方面所 作出的贡献,表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赤子之情。 (9)文章叙述师昌绪年轻时在美国的留学经历,有什么意义?(6 分)
(10)师昌绪承担自己不熟悉的研制空心涡轮叶片的任务,有哪些原因?请简要分析。(6 分) (11)师昌绪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
(10)师昌绪承担自己不熟悉的研制空心涡轮叶片的任务,有哪些原因?请简要分析。(6 分) (11)师昌绪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