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I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 2015年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 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 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 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 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 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 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 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 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 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 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 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 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 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 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 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 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 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 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 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
1 2015-2018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 2015 年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 出现 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 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 典、 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 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 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 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 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 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 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 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 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 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 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 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 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 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 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 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 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
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 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 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 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 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 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 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径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 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 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 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 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 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 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 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 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 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 提供了技术条件
2 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 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 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 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 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 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 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径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 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 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 《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 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 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 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 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 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 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 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 提供了技术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 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 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捎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 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 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2016年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 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 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 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 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 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 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 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 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 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 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 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 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 在 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捎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 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 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2016 年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 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 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 盘 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 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 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 代。特别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 记 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 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 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 夏本纪》 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 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
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 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 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 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 《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 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 的中央硏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 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 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 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 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 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 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 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 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 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 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1 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 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4 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 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 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 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 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 《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 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 年秋,当时 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 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 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 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 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 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 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 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 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 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 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 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l 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 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 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 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 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 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 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 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 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017年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 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 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 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 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 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 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
5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 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 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 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 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 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 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 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017 年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 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 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 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 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 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 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
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 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 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 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 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 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 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 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 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 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 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 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 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 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 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6 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 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 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 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 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 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 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 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 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 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 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 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 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 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 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2018年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 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 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 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 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 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 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 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 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 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 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 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 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 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 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7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2018 年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 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 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 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 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 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 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 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 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 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 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 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 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 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 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 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讲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 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 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 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 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 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 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 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 “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 着讲”与“接着讲”的统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 部分。 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 内涵 “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 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讲的过 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 构 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 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8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 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讲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 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 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 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 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 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 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 “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 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 “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 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 部分。 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 内涵。 C. “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 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讲的过 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 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 构。 C. “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 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