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 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 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 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 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 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 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 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 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 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 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 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 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 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 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汘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 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 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 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 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 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 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 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 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 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 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 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胡 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 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 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名 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 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 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 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 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
甘肃省会宁县 2018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 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 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 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 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 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 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 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 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 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 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 439 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 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 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 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 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 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 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 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 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 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 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 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 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 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 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 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胡 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 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 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名 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 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 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 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 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
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 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 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 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节选自2017年3月8日人民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之 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 B.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交 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 C.游牧民族和汉族共同开拓了丝绸之路,无数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 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D.为了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早起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 通草原丝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因为控制了草原道和绿 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享 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 C.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 曾经经历过再度的繁荣和兴盛。 D.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之后的繁荣,离不开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发 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原王朝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 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B.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局 限于物质方面,还有文化 C.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 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 D.“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它不但描绘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画卷 还将架起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6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 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 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 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 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 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 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 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 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
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 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 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 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节选自 2017 年 3 月 8 日人民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之 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 B.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交 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 C.游牧民族和汉族共同开拓了丝绸之路,无数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 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D.为了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早起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 通草原丝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因为控制了草原道和绿 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享 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 C.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 曾经经历过再度的繁荣和兴盛。 D.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之后的繁荣,离不开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发 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原王朝。 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 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B.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局 限于物质方面,还有文化。 C.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 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 D.“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它不但描绘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画卷, 还将架起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4—6 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1920 年 12 月 16 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 8 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 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 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 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 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 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 裂开一条 237 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 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
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 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 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 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 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 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 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 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 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 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 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 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 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 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 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 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 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 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 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 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 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髙,万条垂 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 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 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 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 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 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 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 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 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28万人的生 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有 改动)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 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主要是为了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 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 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 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 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 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 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 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 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 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 500 年,就是说地震之时 它已是 400 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 100 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 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 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 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 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 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 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 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 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 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 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 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 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 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 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 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 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 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 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 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 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 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 28 万人的生 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有 改动)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 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主要是为了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 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 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地震发生时的情 状,第三段“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5.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 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 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髙度普及的今 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 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 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 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 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 换话题—一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 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 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 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 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 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髙树起的一面大旗一一文学。制片人董卿在 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 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 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 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 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 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 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 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 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 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 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 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地震发生时的情 状,第三段“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5.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 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 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 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 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 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 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 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 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 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 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 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 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 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 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 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 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 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 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 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 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 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 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 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 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 年 2 月 23 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 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 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 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 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 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 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 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 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 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 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 排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 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 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 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 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 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 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 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眀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 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 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 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 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 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 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 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 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 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 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 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 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 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 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 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 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 排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 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 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 年 3 月 9 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 9 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 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 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 3 分钟。据悉,继上海图 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 2 月 21 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 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 2017 年 3 月 9 日上海报道)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 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 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 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 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 分)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 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 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 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 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9.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 议?(5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 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 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 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 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 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 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怨袁盎曰:“吾与而兄善, 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 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袁盎常引大体忼慨。宦者 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 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 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②载!” 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③,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 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 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 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 见‘人彘’之祸④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刀锯余人:受过刀锯切割的人,即 宦官。③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④‘人彘’之祸:西汉吕太后将刘邦生前最宠 爱的戚夫人砍断手脚,剜去双眼,残害成没有人形的“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 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 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 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 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 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 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E.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 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9.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 议?(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 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 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 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 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 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 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怨袁盎曰:“吾与而兄善, 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 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袁盎常引大体忼慨。宦者 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 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 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②载!” 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③,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 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 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 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 见‘人彘’之祸④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刀锯余人:受过刀锯切割的人,即 宦官。③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④‘人彘’之祸:西汉吕太后将刘邦生前最宠 爱的戚夫人砍断手脚,剜去双眼,残害成没有人形的“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 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 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 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 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 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 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 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 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 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 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 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 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 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 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 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 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 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 慎夫人原谅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而绛侯怨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5分 译文: (2)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 余人载!(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4.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 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 基调 B.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 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遗恨寄予眼前的“芳丛”,聊以 释怀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 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 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 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 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 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 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 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 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 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 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 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 慎夫人原谅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已而绛侯怨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5 分) 译文: (2)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 余人载!(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l4~15 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4.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 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 基调。 B.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 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遗恨寄予眼前的“芳丛”,聊以 释怀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 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 魄 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 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 魄 E.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 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 绝期。 15.杜鹃鸟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1)《师说》中“ ”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 族的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在《蜀道难》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引用“五 丁开山”这一神话传说的句子是“ (3)《岳阳楼记》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泂庭湖月夜美影的句子是“浮光 跃金,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横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如果没有张经理当初煞费苦心的筹划,天润公司怎么会由一个十几个人的小公 司发展成如今闻名一方的大企业。 ②尽管媒体已经报道了有关该保健品欺诈销售的新闻,但许多人还是前仆后继, 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真是让人难以理解 ③局领导在动员大会上谈到,有的人年纪轻轻就在单位里无所用心,看似自在悠 闲,实则虚掷时光,浪费生命,辜负了大家对他的期望。 ④2016年的中国电影院线可谓惨淡经营,在上映影片增加、银幕数激増的情况 下,全年总票房同比仅上涨3.7%,单张银幕票房更下降了20% ⑤三年前,该廉租房工程进行到一半时,就遭遇了资金短缺的困境,整个工程被 搁置至今,功亏一篑,令人惋惜。 ⑥由于所处地域特殊,该城中村里居住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平日里五方杂处, 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能否推动两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密切双方在教育、旅游、 体育等领域的联系,是引导中澳关系能够走向更为广阔前景的关键。 B.对作家和文章,我一向是怀着类似的景仰和认同,但近年来,所见最多的却 是一些打着作家名头做幌子的势利主义者,把写作当作获取名利的工具。 C.最近,在马达加斯加首都连续发生了几起针对中国国民的恶性刑事案件,这 些案件涉及的受害人主要以做生意、开餐馆、办中医诊所等方式赚钱谋生。 D.明代航海指南《顺风相送》中的一段关于钓鱼岛的文字是目前能证明中国人 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该岛屿的文献资料,是有力的历史证据。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水浒传》中,我们看到英雄好汉千里追寻,意气相感,为着一个共同的使命 而聚集到一起,①,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指望着以此获得立功的机会而名垂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 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 魄。 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 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 魄。 E.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 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 绝期。 15.杜鹃鸟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1)《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 族的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在《蜀道难》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引用“五 丁开山”这一神话传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影的句子是“浮光 跃金,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横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如果没有张经理当初煞费苦心的筹划,天润公司怎么会由一个十几个人的小公 司发展成如今闻名一方的大企业。 ②尽管媒体已经报道了有关该保健品欺诈销售的新闻,但许多人还是前仆后继, 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真是让人难以理解。 ③局领导在动员大会上谈到,有的人年纪轻轻就在单位里无所用心,看似自在悠 闲,实则虚掷时光,浪费生命,辜负了大家对他的期望。 ④2016 年的中国电影院线可谓惨淡经营,在上映影片增加、银幕数激增的情况 下,全年总票房同比仅上涨 3.7%,单张银幕票房更下降了 20%。 ⑤三年前,该廉租房工程进行到一半时,就遭遇了资金短缺的困境,整个工程被 搁置至今,功亏一篑,令人惋惜。 ⑥由于所处地域特殊,该城中村里居住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平日里五方杂处, 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能否推动两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密切双方在教育、旅游、 体育等领域的联系,是引导中澳关系能够走向更为广阔前景的关键。 B.对作家和文章,我一向是怀着类似的景仰和认同,但近年来,所见最多的却 是一些打着作家名头做幌子的势利主义者,把写作当作获取名利的工具。 C.最近,在马达加斯加首都连续发生了几起针对中国国民的恶性刑事案件,这 些案件涉及的受害人主要以做生意、开餐馆、办中医诊所等方式赚钱谋生。 D.明代航海指南《顺风相送》中的一段关于钓鱼岛的文字是目前能证明中国人 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该岛屿的文献资料,是有力的历史证据。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在《水浒传》中,我们看到英雄好汉千里追寻,意气相感,为着一个共同的使命 而聚集到一起, ①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指望着以此获得立功的机会而名垂
于青史。对此,我们②可以有不同的评价,③却不能不承认这毕竟 也是一种更高的人生追求和使命感。④小说的后半部则又一步步地写到了 这一追求所导致的现实困境,英雄好汉战死疆场,奔走离散,⑤终归于“魂 聚蓼儿洼”的沉寂。这样一个聚散的过程,⑥是从追求到失败和幻灭的过 程,其所以失败而仍不失为英雄,不正是由于这一点精神上的追求吗? ②③④ A.但当然不过然而/假如 B.也许虽然但是尽管却 C.所以即使只是/ 竟即使 D./固然可是而而也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每空2分) 在身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膳食纤维与矿物质元素 七大营养素中,矿物质占身体重量的比重不超过5%, ①。矿物质 参与人体各项的酶活动、体液平衡及能量补给等生化反应。②,会影 响到免疫功能或内分泌等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也可能造成情绪失衡、抗压性减 弱、记忆力衰退或对环境不适应等现象。但这些元素人体无法自行制造, ③。因此,人类的食物里要含有均衡且足够的矿物质 21.从表达的角度来看,下面的语段在连贯与得体方面各存在一处问题,请找出 来并加以修改。(4分) ①我社出版的《明月星空》(三叶著,全书25万字,散文随笔集),②是一本 与知己倾谈的书。③一册在手,④灵魂的香味便扑面而来。⑤装帧精美,⑥大方 的设计,⑦新颖的编排,⑧显示出制作者的用心。⑨有缘者必须购书一读 (1)第 处(填序号)的改为 (2分) (2)第处(填序号)的 改为 (2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中国体坛,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以鲜明的个性成为一个独特的且颇有争议的存 在。赞赏者称他为“藏獒”,对他追求时尚流行、初语惊人、桀骜不驯的张扬的 个性推崇备至。他们认为正是这种个性使他在赛场上充满了血性和“舍我其谁” 的霸气,才能在关键比赛中勇于搏杀,力挽狂澜,并取得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个 人大满贯等骄人战绩。而质疑者则对其夺冠后脚踢广告牌、激情撕球衣等个性化 行为加以否定,并认为正是过于张扬的个性阻碍了他的成绩一一他是中国乒乓球 队近年来对外“作战”输球最多的队员,还留下了里约奥运会上与双料大满贯失 之交臂的遗憾 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和他的个性有必然的联系吗?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请结 合材料和自己的人生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 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答案 1.D(因果关系不成立,因草原古道的开通,促进了交流,但并不一定是为了交 流才开通古道。)2.B(文中只说回纥是这样)
于青史。对此,我们 ② 可以有不同的评价, ③ 却不能不承认这毕竟 也是一种更高的人生追求和使命感。 ④ 小说的后半部则又一步步地写到了 这一追求所导致的现实困境,英雄好汉战死疆场,奔走离散, ⑤ 终归于“魂 聚蓼儿洼”的沉寂。这样一个聚散的过程, ⑥ 是从追求到失败和幻灭的过 程,其所以失败而仍不失为英雄,不正是由于这一点精神上的追求吗?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但 当然 不过 然而 / 假如 B. 也许 虽然 但是 尽管 却 / C. 所以 即使 只是 / 竟 即使 D. / 固然 可是 而 而 也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每空 2 分) 在身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膳食纤维与矿物质元素 七大营养素中,矿物质占身体重量的比重不超过 5%, ______①_____。矿物质 参与人体各项的酶活动、体液平衡及能量补给等生化反应。_____②_____,会影 响到免疫功能或内分泌等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也可能造成情绪失衡、抗压性减 弱、记忆力衰退或对环境不适应等现象。但这些元素人体无法自行制造, ____③___ 。因此,人类的食物里要含有均衡且足够的矿物质。 21.从表达的角度来看,下面的语段在连贯与得体方面各存在一处问题,请找出 来并加以修改。(4 分) ①我社出版的《明月星空》(三叶著,全书 25 万字,散文随笔集),②是一本 与知己倾谈的书。③一册在手,④灵魂的香味便扑面而来。⑤装帧精美,⑥大方 的设计,⑦新颖的编排,⑧显示出制作者的用心。⑨有缘者必须购书一读。 (1)第_______处(填序号)的_______改为_______(2 分) (2)第_______处(填序号)的_______改为_______(2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在中国体坛,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以鲜明的个性成为一个独特的且颇有争议的存 在。赞赏者称他为“藏獒”,对他追求时尚流行、初语惊人、桀骜不驯的张扬的 个性推崇备至。他们认为正是这种个性使他在赛场上充满了血性和“舍我其谁” 的霸气,才能在关键比赛中勇于搏杀,力挽狂澜,并取得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个 人大满贯等骄人战绩。而质疑者则对其夺冠后脚踢广告牌、激情撕球衣等个性化 行为加以否定,并认为正是过于张扬的个性阻碍了他的成绩——他是中国乒乓球 队近年来对外“作战”输球最多的队员,还留下了里约奥运会上与双料大满贯失 之交臂的遗憾…… 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和他的个性有必然的联系吗?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请结 合材料和自己的人生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 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8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答案 1.D(因果关系不成立,因草原古道的开通,促进了交流,但并不一定是为了交 流才开通古道。)2.B(文中只说回纥是这样)
3.B(A还为了“经营西域”;C“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 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错。D“将”错,是“进一步”。原文第一段,“古代 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桥梁”) 4.C(A“主要是为了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有误,B“目的在于引发读 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不当,D“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地震发 生时的情状”“简洁”不妥) 5.①说明原因。第四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 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②照应上文。上文集中写震柳,第四段则对柳树作 总体介绍,上下文点面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③丰富内涵。文 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传说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 答出其中一点给2分,答出其中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 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①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 史。②告诉后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③启示后 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她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每 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A佀B“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错误。C“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 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D材料 二“寓贬于褒”不准确,应为“褒中有贬”。另外材料三“无褒贬”表述也不准 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 8.BC(A“仍持怀疑态度”错误。D“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 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E“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的说法不符 合新闻报道真实性要求,没有根据)(每选对一项给2分,共4分 9.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 目标)不能丢。②继续髙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③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 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2分,任答二点即可) 弥补节目的不足: 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 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 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 ③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 《朗读者》。(3分,每点1分) 10.D由文意知,文章涉及汉朝刘氏天下,故“王刘氏”的划分不对,据此排除 A.C.文中“主兵柄”语意完整,是动宾短语,故排除B项。11.C试题分析 C“常同席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席”,这表示其坐姿是古人双 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12.D试题分析:D“袁盎拉慎夫人人座”错,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 即袁盎过来将慎夫人的座位向后拉了一些。从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强调主妾之 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是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的。 13(1)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 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诽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 睬他)。(得分点:“已而”“望”“谢”各1分,大意2分)
3.B(A 还为了“经营西域”;C“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 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错。D“将”错,是“进一步”。原文第一段,“古代 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桥梁”) 4. C(A“主要是为了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有误,B“目的在于引发读 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不当,D“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地震发 生时的情状”“简洁”不妥) 5.①说明原因。第四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 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②照应上文。上文集中写震柳,第四段则对柳树作 总体介绍,上下文点面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③丰富内涵。文 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传说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 (答出其中一点给 2 分,答出其中两点给 5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 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①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 史。②告诉后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③启示后 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她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每 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A(B“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错误。C“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 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D 材料 二“寓贬于褒”不准确,应为“褒中有贬”。另外材料三“无褒贬”表述也不准 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 8.BC(A“仍持怀疑态度”错误。D“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 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E“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的说法不符 合新闻报道真实性要求,没有根据)(每选对一项给 2 分,共 4 分) 9.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 目标)不能丢。②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③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 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2 分,任答二点即可) 弥补节目的不足: 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 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 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 ③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 《朗读者》。(3 分,每点 1 分) 10.D 由文意知,文章涉及汉朝刘氏天下,故“王刘氏”的划分不对,据此排除 A.C.文中“主兵柄”语意完整,是动宾短语,故排除 B 项。 11.C 试题分析: C“常同席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席”,这表示其坐姿是古人双 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12.D 试题分析:D“袁盎拉慎夫人人座”错,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 即袁盎过来将慎夫人的座位向后拉了一些。从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强调主妾之 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是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的。 13(1)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 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诽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 睬他)。(得分点:“已而”“望”“谢”各 l 分,大意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