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模拟角调制 41角调制的基本概念 图4-1单频调制时的调相和调频信号 图4-2直接和间接调相 4-3直接和间接调频
·88· 第 4 章 模拟角调制 4.1 角调制的基本概念 图 4-1 单频调制时的调相和调频信号 图 4-2 直接和间接调相 图 4-3 直接和间接调频
4.2窄带角调制 42.1窄带调频 图4-4常规调幅和窄带调频的频谱 图4-5常规调幅与窄带调频信号的矢量表示 42.2窄带调相 43宽带调频 43.1单频信号的宽带调频 1.调频信号表达式
·89· 4.2 窄带角调制 4.2.1 窄带调频 图 4-4 常规调幅和窄带调频的频谱 图 4-5 常规调幅与窄带调频信号的矢量表示 4.2.2 窄带调相 4.3 宽 带 调 频 4.3.1 单频信号的宽带调频 1.调频信号表达式
图4-6偶数阶贝塞尔函数 图4-7奇数阶贝塞尔函数 2.调频信号的带宽
·90· 图 4-6 偶数阶贝塞尔函数 图 4-7 奇数阶贝塞尔函数 2. 调频信号的带宽
图4-8调频指数与带宽的关系 3.调频信号的功率分配 图49例4-1中调频信号频谱图
·91· 图 4-8 调频指数与带宽的关系 3. 调频信号的功率分配 图 4-9 例 4-1 中调频信号频谱图
432双频及多频信号调频 43周期信号调频 43.4任意限带信号调制时的频带宽度 44宽带调相 4.5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45.1调频信号的产生 1.直接调频法 图4-10直接调频法原 2.倍频法 图4-11窄带调频调制原理图 S。()=as2() 图4-12倍频法原理图
·92· 4.3.2 双频及多频信号调频 4.3.3 周期信号调频 4.3.4 任意限带信号调制时的频带宽度 4.4 宽 带 调 相 4.5 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4.5.1 调频信号的产生 1. 直接调频法 图 4-10 直接调频法原理图 2. 倍频法 图 4-11 窄带调频调制原理图 s (t) as (t) 2 o = i (4-52) 图 4-12 倍频法原理图
图4-13混频器原理图 图4-14倍频法 452调频信号的解调 1.非相干解调 图4-15鉴频器特性及组成 图4-16平衡鉴频器及其特性
·93· 图 4-13 混频器原理图 图 4-14 倍频法 4.5.2 调频信号的解调 1. 非相干解调 图 4-15 鉴频器特性及组成 图 4-16 平衡鉴频器及其特性
2.相干解调 图4-17窄带调频信号的相干解调 4.6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6.1非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图4-18宽带调频系统抗噪声性能分析模型 4-19矢量合成图 94·
·94· 2. 相干解调 图 4-17 窄带调频信号的相干解调 4.6 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6.1 非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图 4-18 宽带调频系统抗噪声性能分析模型 图 4-19 矢量合成图
图420n1(),n1(D)和no(D)的功率谱密度示意图 图4-21解调过程中噪声功率谱的变化
·95· 图 4-20 n (t) i , n (t) I 和 n (t) Q 的功率谱密度示意图 图 4-21 解调过程中噪声功率谱的变化
4.6.2调频系统中的门限效应 图4-22高信噪比时输出噪声的典型波形 图4-23低信噪比时输出噪声的典型波形 图4-24信噪比不同时调频信号合成矢量图 图4-25低信噪比时的相位跳变 图4-26非相干解调的门限效应 4.6.3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s;(0)+n, (0)=SNBEM()+ny()cosoet-no()sin@!
·96· 4.6.2 调频系统中的门限效应 图 4-22 高信噪比时输出噪声的典型波形 图 4-23 低信噪比时输出噪声的典型波形 图 4-24 信噪比不同时调频信号合成矢量图 图 4-25 低信噪比时的相位跳变 图 4-26 非相干解调的门限效应 4.6.3 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s t n t s t n t t n t t i i NBFM I c Q c ( ) + ( ) = ( ) + ( )cos − ( )sin
[A+n, (] coso (-[AKFM /(dr +no(]sino!(4-92) 图4-27窄带调频相干解调模型 4.7采用预加重和去加重改善信噪比 图4-28具有预加重和去加重网络的系统 H4( 图4-29去加重和预加重网络 fm/f=7.14
·97· c FM c = + − + A n t t AK f t t n t t I Q ( ) cos ( )d ( ) sin (4-92) 图 4-27 窄带调频相干解调模型 4.7 采用预加重和去加重改善信噪比 图 4-28 具有预加重和去加重网络的系统 + = 1 d 1 j 1 f f H ( f ) 图 4-29 去加重和预加重网络 fm / f1 = 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