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难点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 干具体事物或形象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 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3.教师范读全文。 4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①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 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7.课堂练习: 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8课外练习:背诵全文。 [补充资料 1.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 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 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 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 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马说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难点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 干具体事 物或形象中。 课时安排 l 课时。 教学步骤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 768-824 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 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③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3.教师范读全文。 4 学生朗读课文。 5 阅读课文并思考: ①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 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 1 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 2 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 3 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 重点朗读第 3 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7.课堂练习: 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8 课外练习:背诵全文。 [补充资料〕 l.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 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 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 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 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 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 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课文分析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 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 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 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 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 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手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 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 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 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 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 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 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 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 知其能手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 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 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 “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 们在千里马跟前的狂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和荒唐。后发感 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 旬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 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 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 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 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 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 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 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课文分析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 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 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 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 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 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手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 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 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 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 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 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 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 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 知其能手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 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 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 “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 们在千里马跟前的狂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和荒唐。后发感 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 旬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 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 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 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 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 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
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术 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 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3.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 人。早孤,由嫂抚养。贞元进士。贞元十九年(803年),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 因天旱人饥,上书言京包百姓穷困,请求缓征摇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 阳山县)令。效还后曾任国子博士、邢部侍郎等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 因上表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赦还 后任吏部诗郎,曾权京兆尹。卒溢”文”。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 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骄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 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 上书宰相求摆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 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有叫e乐不常有”之叹。 4.关于伯乐和平里马 伯乐本来是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春秋时秦人孙阳因为善于相马,世上就称他 为伯乐。《战国策·楚策四》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原文如下: 夫骥(千里马)之齿至(年老)矣,服(拉)盐车而上太行,蹄申(伸)膝 折,尾湛(沉)附(脚背)溃,漉(马口鼻中流出的白沫)头洒地,白汗交流, 中阪(山坡)迁延(步履艰难),负辕不能上。伯乐道(遇)之,下车辕而哭之 解綜(苧麻织成的布)衣以幂(覆盖)之。骥于是侻(俯)而喷,仰而鸣,声达 于天,若金石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术 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 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3.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 人。早孤,由嫂抚养。贞元进士。贞元十九年(803 年),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 因天旱人饥,上书言京包百姓穷困,请求缓征摇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 阳山县)令。效还后曾任国子博士、邢部侍郎等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 年), 因上表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赦还 后任吏部诗郎,曾权京兆尹。卒溢”文”。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 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骄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 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 上书宰相求摆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 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有叫 e 乐不常有”之叹。 4.关于伯乐和平里马 伯乐本来是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春秋时秦人孙阳因为善于相马,世上就称他 为伯乐。《战国策·楚策四》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原文如下: 夫骥(千里马)之齿至(年老)矣,服(拉)盐车而上太行,蹄申(伸)膝 折,尾湛(沉)胕(脚背)溃,漉(马口鼻中流出的白沫)头洒地,白汗交流, 中阪(山坡)迁延(步履艰难),负辕不能上。伯乐道(遇)之,下车辕而哭之, 解紵(苧麻织成的布)衣以幂(覆盖)之。骥于是俛(俯)而喷,仰而鸣,声达 于天,若金石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