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现代文阅读(35分)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 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 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 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 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 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 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 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 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 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 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 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 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 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 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 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 的非正常行为
1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 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 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 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 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 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 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 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 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 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 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 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 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 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 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 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 的非正常行为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一诗品与人品》有删改) 材料二: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 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 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 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 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 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 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 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 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 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 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 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 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 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 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 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 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材料三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
2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一诗品与人品》有删改) 材料二: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 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 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 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 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 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 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 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 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 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 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 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 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 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 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 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 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 2018 年 2 月 12 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材料三: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
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 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 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 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 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 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 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 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 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 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 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髙境界,创造高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 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 巾的观点 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 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 脱节的现象 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 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C.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 曾缺席。 D.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 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3 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 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 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 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 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 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 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 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 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 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 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 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21 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 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 一巾的观点。 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 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 脱节的现象。 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 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C.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 曾缺席。 D.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 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 荣誉。 B.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 命的人道关怀。 C.《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 雄气概的敬佩 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问,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 孕育了家国情怀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 谈谈你的看法。(6分)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蛐蛐 汪曾祺 宣德年间,宫里兴起了斗蛐蛐。蛐蛐都是从民间征来的。这玩意陕西本不出。有那么 一位华阴县令,想拍拍上官的马屁,进了一只,供到了宫里。打这儿起,传下旨意,责令华阴县每 年往宫里送,县令把这项差事交给里正。里正哪里弄到蛐蛐?只有花钱买。上面要一 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弃家荡产。蛐蛐难找里正难当 有个叫成名的,是个童生,多年没有考上秀才,为人很迁,不会讲话。衙役看他老实,就把他 报充了里正。成名托人情,也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功夫,成名的几亩薄产都赔尽去 了。一出暑伏,按每年惯例,该征蛐蛐了,成名不敢摊派,自己又实在变卖不出这笔钱。每天烦闷 忧愁,只得听从老伴的话,提了竹筒,拿着蛐蛐罩,到处翻找。清早出门,半夜回家,都无济于事。 县令追逼,交不上蛐蛐,二十个板子。十多天下来,成名挨了百十板,两条腿脓血淋漓。躺在床上, 翻来覆去,除了自尽,别无他法。 迷迷糊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座庙,庙后小山上怪石乱卧,有一只“青麻头”伏着。醒来想想: 这是什么地方?猛然醒悟:这不是村东头的大佛阁么?于是挣扎着起来,拄着拐杖,往村东去。到 了大佛阁一看,就跟梦里所见的一样。于是在蒿莱草莽之间,轻手轻脚,拨开草丛,发现一只蛐蛐
4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 荣誉。 B.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 命的人道关怀。 C.《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 雄气概的敬佩。 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问,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 孕育了家国情怀。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 谈谈你的看法。(6 分)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蛐蛐 汪曾祺 宣德年间,宫里兴起了斗蛐蛐。蛐蛐都是从民间征来的。这玩意陕西本不出。有那么 一位华阴县令,想拍拍上官的马屁,进了一只,供到了宫里。打这儿起,传下旨意,责令华阴县每 年往宫里送,县令把这项差事交给里正。里正哪里弄到蛐蛐?只有花钱买。上面要一 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弃家荡产。蛐蛐难找里正难当。 有个叫成名的,是个童生,多年没有考上秀才,为人很迂,不会讲话。衙役看他老实,就把他 报充了里正。成名托人情,也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功夫,成名的几亩薄产都赔尽去 了。一出暑伏,按每年惯例,该征蛐蛐了,成名不敢摊派,自己又实在变卖不出这笔钱。每天烦闷 忧愁,只得听从老伴的话,提了竹筒,拿着蛐蛐罩,到处翻找。清早出门,半夜回家,都无济于事。 县令追逼,交不上蛐蛐,二十个板子。十多天下来,成名挨了百十板,两条腿脓血淋漓。躺在床上, 翻来覆去,除了自尽,别无他法。 迷迷糊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座庙,庙后小山上怪石乱卧,有一只“青麻头”伏着。醒来想想: 这是什么地方?猛然醒悟:这不是村东头的大佛阁么?于是挣扎着起来,拄着拐杖,往村东去。到 了大佛阁一看,就跟梦里所见的一样。于是在蒿莱草莽之间,轻手轻脚,拨开草丛,发现一只蛐蛐
在刺棘丛里伏着,快扑!蛐蛐蹦,成名追,罩住了,细看看:个头大,尾巴长,青脖子,金翅膀。 一阵狂欢喜,提着蛐蛐笼,快步回家,举家欢庆。静等期限,好见官交差 成名有个儿子,小名黑子,九岁了,非常淘气,上树掏鸟蛋,下河捉水蛇,飞砖打恶狗,爱捅 马蜂窝。性子倔,爱打架,打起架来像拼命一样。三天两头,有街坊邻居来告状。成名得了个这只 救命蛐蛐,再三告诚黑子:“不许看,千万!千万!” 不说还好,说了,黑子还非看看不可,他瞅着父亲不在家,偷偷揭开蛐蛐罐。腾!—一蛐蛐蹦 出罐外,黑子伸手一扑,用力过猛,蛐蛐大腿折了,肚子破了一一死了,黑子知道闯了大祸,哭着 告诉妈妈,妈妈一听,脸色煞白:“你个孽障!你甭想活了,你爹回来,看他怎么跟你算帐!”黑 子哭着走了。成名回来,老伴把事情一说,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 到处找遍了,没有。做妈的忽然心里一震:莫非是跳了井?扶着井栏一看,有个孩子,请街坊邻居 帮忙,把黑子捞上来,已经死了,这时候顾不上生气,只觉得悲痛。夫妻二人,傻了一样,傻坐着,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一句话。这天他们家烟筒没冒烟,哪里还有心思吃饭呢,天黑了,把 儿子抱起来,准备用一张草席卷卷埋了。摸摸胸口,还有点温和,探探鼻子,还有气。先放到床上 再说吧,半夜里,黑子醒来了,睁开了眼,夫妻二人稍得安慰,只是眼神发呆,睁眼片刻,又合上 眼,昏昏沉沉地睡了 蛐蛐死了,儿子这样,成名瞪着眼睛到天亮 天亮了,忽然,听到门外蛐蛐叫,成名跳了起来,远远的一看,是一只蛐蛐,心里高兴,捉他! 蛐蛐叫了一声跳走了。追,用手掌一捂,好像什么也没有。四面看看,蛐蛐伏在墙上 成名看它小,瞧不上眼,但墙上的小蛐蛐,忽然落在他袖口上。细看看,小虽小,好像不赖。 带回家里,心想拿他去交差,又怕县令看不中。村里有个小伙子,是个玩家,他养着一只蛐 蛐,自命“蟹壳青”,每天找一些少年子弟斗,百战百胜。他把这只“蟹壳青”居为奇货,索价很 髙,也没人能买得起。听说成名得了一只蛐蛐,这小子就到成家拜访,一看,捂着嘴笑了:这也叫 蛐蛐!于是打开自己的蛐蛐罐,把蛐蛐赶进“过笼”里,放进斗盆。成名一看,这只蛐蛐大得像个 油葫芦,就含糊了,不敢把自己的拿出来。小伙子存心看个笑话,再三说:“玩玩嘛,咱又不赌输 赢。”成名把黑蛐蛐放进斗盆。小蛐蛐趴着不动,蔫哩吧唧,小伙子又大笑。使猪鬃撩它,再撩它! 黑蛐蛐忽然暴怒,后腿一挺,直窜过来。俩蛐蛐这就斗开了,冲、撞、腾、击、劈里啪啦直响。忽 见小蛐蛐跳起来,伸开须须,跷起尾巴,张开大牙,一下子钳住大蛐蛐的脖子。大蛐蛐脖子破了, 只流水。小伙子赶紧把自己的蛐蛐装进过笼,说:“这小家伙真玩命呀!”成名也没想到。他和小 伙子正在端详这只黑红黑红的小蛐蛐,他们家一只大公鸡斜着眼睛过来,上去就是一嘴,蛐蛐蹦出
5 在刺棘丛里伏着,快扑!蛐蛐蹦,成名追,罩住了,细看看:个头大,尾巴长,青脖子,金翅膀。 一阵狂欢喜,提着蛐蛐笼,快步回家,举家欢庆。静等期限,好见官交差。 成名有个儿子,小名黑子,九岁了,非常淘气,上树掏鸟蛋,下河捉水蛇,飞砖打恶狗,爱捅 马蜂窝。性子倔,爱打架,打起架来像拼命一样。三天两头,有街坊邻居来告状。成名得了个这只 救命蛐蛐,再三告诫黑子:“不许看,千万!千万!” 不说还好,说了,黑子还非看看不可,他瞅着父亲不在家,偷偷揭开蛐蛐罐。腾!——蛐蛐蹦 出罐外,黑子伸手一扑,用力过猛,蛐蛐大腿折了,肚子破了——死了,黑子知道闯了大祸,哭着 告诉妈妈,妈妈一听,脸色煞白:“你个孽障!你甭想活了,你爹回来,看他怎么跟你算帐!”黑 子哭着走了。成名回来,老伴把事情一说,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 到处找遍了,没有。做妈的忽然心里一震:莫非是跳了井?扶着井栏一看,有个孩子,请街坊邻居 帮忙,把黑子捞上来,已经死了,这时候顾不上生气,只觉得悲痛。夫妻二人,傻了一样,傻坐着,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一句话。这天他们家烟筒没冒烟,哪里还有心思吃饭呢,天黑了,把 儿子抱起来,准备用一张草席卷卷埋了。摸摸胸口,还有点温和,探探鼻子,还有气。先放到床上 再说吧,半夜里,黑子醒来了,睁开了眼,夫妻二人稍得安慰,只是眼神发呆,睁眼片刻,又合上 眼,昏昏沉沉地睡了。 蛐蛐死了,儿子这样,成名瞪着眼睛到天亮。 天亮了,忽然,听到门外蛐蛐叫,成名跳了起来,远远的一看,是一只蛐蛐,心里高兴,捉他! 蛐蛐叫了一声跳走了。追,用手掌一捂,好像什么也没有。四面看看,蛐蛐伏在墙上。 成名看它小,瞧不上眼,但墙上的小蛐蛐,忽然落在他袖口上。细看看,小虽小,好像不赖。 带回家里,心想拿他去交差,又怕县令看不中。村里有个小伙子,是个玩家,他养着一只蛐 蛐,自命“蟹壳青”,每天找一些少年子弟斗,百战百胜。他把这只“蟹壳青”居为奇货,索价很 高,也没人能买得起。听说成名得了一只蛐蛐,这小子就到成家拜访,一看,捂着嘴笑了:这也叫 蛐蛐!于是打开自己的蛐蛐罐,把蛐蛐赶进“过笼”里,放进斗盆。成名一看,这只蛐蛐大得像个 油葫芦,就含糊了,不敢把自己的拿出来。小伙子存心看个笑话,再三说:“玩玩嘛,咱又不赌输 赢。”成名把黑蛐蛐放进斗盆。小蛐蛐趴着不动,蔫哩吧唧,小伙子又大笑。使猪鬃撩它,再撩它! 黑蛐蛐忽然暴怒,后腿一挺,直窜过来。俩蛐蛐这就斗开了,冲、撞、腾、击、劈里啪啦直响。忽 见小蛐蛐跳起来,伸开须须,跷起尾巴,张开大牙,一下子钳住大蛐蛐的脖子。大蛐蛐脖子破了, 只流水。小伙子赶紧把自己的蛐蛐装进过笼,说:“这小家伙真玩命呀!”成名也没想到。他和小 伙子正在端详这只黑红黑红的小蛐蛐,他们家一只大公鸡斜着眼睛过来,上去就是一嘴,蛐蛐蹦出
了一尺多远。公鸡一啄不中,撒腿紧追,眨眼之间,蛐蛐已经在鸡爪子底下了。成名急得不知怎么 好,只是跺脚,再一看,公鸡伸长了脖子乱甩。走近一看,只见蛐蛐叮在鸡冠上,死死叮着不放, 公鸡羽毛扎散,双脚挣蹦。成名惊喜,把蛐蛐捏起来,放进笼里 第二天,上堂交差。县太爷一看,大怒:“这么小,你不是糊弄我吗!”成名细说这只蛐蛐怎 么怎么好,县令不信,叫衙役弄几只蛐蛐来试试。果然都不是对手。又抱一只公鸡来,一斗,公鸡 也败了。县令吩咐,专人送到巡抚衙门。巡抚大为高兴,打了一只金笼子,又命师爷连夜写了一通 奏折,详详细细表述了蛐蛐的能耐,把蛐蛐献到宫中,宫里的蛐蛐都是各省进贡来的,黑蛐蛐跟这 些“名将”斗了一圈,没有一只能经得三个回合,全都不死即伤望风而逃。皇上龙颜大悦,下御诏, 赐给巡抚名马衣缎。巡抚考核给华阴县评了一个“卓异”,县令就免了成名里正的差役;又嘱咐县 学的教谕,让成名进了学,成了秀才;又赏了成名几十两银子,让他把赔累进去的薄产赎回来,成 名夫妻,说不尽的欢喜 只是他们的儿子一直是昏昏沉沉地躺着,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死不活,这可怎么了 呢? 树叶黄了,树叶落了,秋深了。 一天夜里,成名夫妻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见他们的儿子黑子。黑子说: “我是黑子。就是那只黑蛐蛐。蛐蛐就是我。我变的 我拍死了‘青麻头’,闯了祸。我就想:不如我变一只蛐蛐吧。我就变成了一只蛐蛐。 “我爱打架。打架总要打贏。打赢了,爹就可以不当里正,不挨板子了。我九岁了,懂 事了。 我跟别的蛐蛐打,我想:我一定要贏,为了我爹,我妈。我拼命。蛐蛐也怕蛐蛐拼命。 它们就都怕 “我打败了所有的蛐蛐!我很厉害! “我想变回来。变不回来了 “那也好,我活了一秋。我赢了。 “明天就是霜降,我的时候到了 我走了,你们不要想我。——没用 第二天一早,黑子死了 个消息从宫里传到省里,省里传到县里,那只黑蛐蛐死了 (节选自汗曾祺《聊斋新义》,有删改)
6 了一尺多远。公鸡一啄不中,撒腿紧追,眨眼之间,蛐蛐已经在鸡爪子底下了。成名急得不知怎么 好,只是跺脚,再一看,公鸡伸长了脖子乱甩。走近一看,只见蛐蛐叮在鸡冠上,死死叮着不放, 公鸡羽毛扎散,双脚挣蹦。成名惊喜,把蛐蛐捏起来,放进笼里。 第二天,上堂交差。县太爷一看,大怒:“这么小,你不是糊弄我吗!”成名细说这只蛐蛐怎 么怎么好,县令不信,叫衙役弄几只蛐蛐来试试。果然都不是对手。又抱一只公鸡来,一斗,公鸡 也败了。县令吩咐,专人送到巡抚衙门。巡抚大为高兴,打了一只金笼子,又命师爷连夜写了一通 奏折,详详细细表述了蛐蛐的能耐,把蛐蛐献到宫中,宫里的蛐蛐都是各省进贡来的,黑蛐蛐跟这 些“名将”斗了一圈,没有一只能经得三个回合,全都不死即伤望风而逃。皇上龙颜大悦,下御诏, 赐给巡抚名马衣缎。巡抚考核给华阴县评了一个“卓异”,县令就免了成名里正的差役;又嘱咐县 学的教谕,让成名进了学,成了秀才;又赏了成名几十两银子,让他把赔累进去的薄产赎回来,成 名夫妻,说不尽的欢喜。 只是他们的儿子一直是昏昏沉沉地躺着,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死不活,这可怎么了 呢? 树叶黄了,树叶落了,秋深了。 一天夜里,成名夫妻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见他们的儿子黑子。黑子说: “我是黑子。就是那只黑蛐蛐。蛐蛐就是我。我变的。 “我拍死了‘青麻头’,闯了祸。我就想:不如我变一只蛐蛐吧。我就变成了一只蛐蛐。 “我爱打架。打架总要打赢。打赢了,爹就可以不当里正,不挨板子了。我九岁了,懂 事了。 “我跟别的蛐蛐打,我想:我一定要赢,为了我爹,我妈。我拼命。蛐蛐也怕蛐蛐拼命。 它们就都怕。 “我打败了所有的蛐蛐!我很厉害! “我想变回来。变不回来了。 “那也好,我活了一秋。我赢了。 “明天就是霜降,我的时候到了。 “我走了,你们不要想我。——没用。” 第二天一早,黑子死了。 一个消息从宫里传到省里,省里传到县里,那只黑蛐蛐死了。 (节选自汗曾祺《聊斋新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从宫廷好斗蛐蛐之乐写起,每年从民间征收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弃家荡产,为 人物命运交代了社会背景 B.衙役看成名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成名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功夫赔尽几亩薄产,点出成名 冈“征蛐蛐”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C.黑子凶毙一蛐蛐而投井自杀的悲剧,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对百姓的戕害,也表现 了父母的太重的功利心,给孩子带来的灾难之深 D.小说写到“墙上的小蛐蛐,忽然落在他袖口上”,黑蛐蛐对成名似乎有感情,表现了黑蛐蛐的异 乎寻常,暗示这是由黑子化成的蛐蛐。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蛐蛐”为线索,征虫一梦虫一觅虫一一得虫一一失虫一一化虫一一斗虫一一献虫,主人 公的命运围绕“虫”而展开,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B.小说巧设伏笔,层层推进。成名夫妻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特别珍爱,为黑子的误毙蛐蛐 作了铺垫,母亲的“你甭想活了”一语,暗扣后文的“把黑子从井里捞上来”。 C.作者采用了衬托与对比的手法叙写黑蛐蛐的善斗,格外生动。“蟹壳青”与黑蛐蛐,从外形到战 绩对比鲜明;小伙子前后表现也形成对比,突显r他白高白大、无知可笑。 小说语言特色鲜明。如“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找遍了,没 有。”叙事干净利落,语言简洁精炼,多用口语,平淡无奇却又意境深远。 8.小说细写小蛐蛐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的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9.小说是从蒲松龄的的文言短篇小说《促织》改编创作而成,情节大体相同,结局不同:原著的结 尾是“儿子从蛐蛐变同人、父亲被加官受爵”的大团网结局,新作的结尾改成了“儿子变成蛐蛐, 帮助父亲解脱困境后最终死去”的悲剧性结局,你认为哪一个结局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高祖之 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 高祖击反者燕王臧荼,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
7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从宫廷好斗蛐蛐之乐写起,每年从民间征收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弃家 荡产,为 人物命运交代了社会背景。 B.衙役看成名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成名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功夫赔尽几亩薄产,点出成名 冈“征蛐蛐”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C.黑子凶毙一蛐蛐而投井自杀的悲剧,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对百姓的戕害, 也表现 了父母的太重的功利心,给孩子带来的灾难之深。 D.小说写到“墙上的小蛐蛐,忽然落在他袖口上”,黑蛐蛐对成名似乎有感情,表现了黑蛐蛐的异 乎寻常,暗示这是由黑子化成的蛐蛐。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以“蛐蛐”为线索,征虫一梦虫一觅虫一一得虫一一失虫一一化虫一一斗虫一一献虫,主人 公的命运围绕“虫”而展开,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B.小说巧设伏笔,层层推进。成名夫妻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特别珍爱,为黑子的误毙蛐蛐 作了铺垫,母亲的“你甭想活了”一语,暗扣后文的“把黑子从井里捞上来”。 C.作者采用了衬托与对比的手法叙写黑蛐蛐的善斗,格外生动。“蟹壳青”与黑蛐蛐,从外形到战 绩对比鲜明;小伙子前后表现也形成对比,突显 r 他白高白大、无知可笑。 D.小说语言特色鲜明。如“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找遍了,没 有。”叙事干净利落,语言简洁精炼,多用口语,平淡无奇却又意境深远。 8.小说细写小蛐蛐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的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 分) 9.小说是从蒲松龄的的文言短篇小说《促织》改编创作而成,情节大体相同,结局不同:原著的结 尾是“儿子从蛐蛐变同人、父亲被加官受爵”的大团网结局,新作的结尾改成了“儿子变成蛐蛐, 帮助父亲解脱困境后最终死去”的悲剧性结局,你认为哪一个结局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4 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高祖之 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 高祖击反者燕王臧荼,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 召诸生说土,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 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於是勃与平谋,卒 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 “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 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召列侯 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卮人有上书眚 勃欲反下廷慰廷慰下其妻长家逮捕勃洎之勃恐不知買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 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日“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 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 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 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日:“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 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日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11.下列对文巾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臣子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后泛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就国”是指回到京城 C.尚,有匹配之意,多指仰攀婚姻;文巾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D.谥,是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给予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以编织养蚕的用具、 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入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
8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 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 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於是勃与平谋,卒 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 “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 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召列侯 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 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 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日“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 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 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 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日:“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 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日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11.下列对文巾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臣子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后泛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就国”是指回到京城。 C.尚,有匹配之意,多指仰攀婚姻;文巾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D.谥,是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给予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以编织养蚕的用具、 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入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
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D.周勃木讷老实,不善辞令。他被诬入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 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14.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3分)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远① 杜甫 肃肃②花絮晚,菲菲③红素轻。 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④ 【注】①此诗是永泰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 子。④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5.(请填涂答题卡第9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的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 B.首联运用叠词“肃肃…‘菲菲”,音律谐调,渲染了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 同工之妙 C.颈联”数有”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过,从而表达 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 D.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在偏僻之 16.此诗颔联被后人盛赞,鸟雀、柴荆都是寻常之景,却写出了独特意蕴。请结合具体词语赏析该 联写景的独特之处。(6分) (本题共1小题,10分)
9 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D.周勃木讷老实,不善辞令。他被诬入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 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14.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3 分)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 -16 题。 春远① 杜甫 肃肃②花絮晚,菲菲③红素轻。 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④。 【注】①此诗是永泰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 子。④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5.(请填涂答题卡第 9 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的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 B.首联运用叠词“肃肃…‘菲菲”,音律谐调,渲染了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 同工之妙。 C.颈联”数有”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过,从而表达 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 D.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在偏僻之 地。 16.此诗颔联被后人盛赞,鸟雀、柴荆都是寻常之景,却写出了独特意蕴。请结合具体词语赏析该 联写景的独特之处。(6 分) (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 ”两句,借月抒发了个人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存 在是长久的感慨 (2)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李白在《将进酒》中以“ 两句酒后狂言,抒发其藐视富贵利禄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愤激之情。杜甫在《客至》中 巧妙地以“_,”两句,写主客对饮,并招呼邻翁助兴,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3)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苏轼的《江城子》中由“ 开始人题记梦,写自己在 梦中回到了故乡;周邦彦的《苏幕遮》中“ ,以梦境作结,词人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 (4)《登泰山记》中描写刚登上山顶时看到的冰雪覆盖、雪光耀眼的景象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 使我们思考:?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不仅近三十 毛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而且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改变了 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促进技术创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 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 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 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 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 瓷器的()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 变与社会变迁有着()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时机就是发展盘根错节 B.契机就是发展千丝万缕 C.时机只是演变盘根错节 契机只是演变千丝万缕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不仅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而且促进技术 创新,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10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 ,____”两句,借月抒发了个人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存 在是长久的感慨。 (2)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李白在《将进酒》中以 “ ___ _,_ ___”两句酒后狂言,抒发其藐视富贵利禄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愤激之情。杜甫在《客至》中 巧妙地以“ ,____”两句,写主客对饮,并招呼邻翁助兴,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3)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苏轼的《江城子》中由“____ ”开始人题记梦,写自己在 梦中回到了故乡;周邦彦的《苏幕遮》中“____”,以梦境作结,词人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 (4)《登泰山记》中描写刚登上山顶时看到的冰雪覆盖、雪光耀眼的景象的两句是:“__ _,_ 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 - 20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 使我们思考:____?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 )。不仅近三十 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而且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改变了 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促进技术创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 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 )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 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 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____。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 瓷器的( )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 变与社会变迁有着( )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时机 就是 发展 盘根错节 B.契机 就是 发展 千丝万缕 C.时机 只是 演变 盘根错节 D.契机 只是 演变 千丝万缕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不仅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而且促进技术 创新,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