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封前 2018上海高考压轴卷 语文 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2)黄庭坚《登快阁》中“ ▲”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作者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情怀 (3)“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两句诗化用 了李白《把酒问月》中的句子:“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2.按要求选择。(5分) (1)“11.11”购物节小红总是买得停不下来,妈妈想用一句话点醒她,以下句子不合适的 项是()(2分) A.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B.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C.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 D.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孔子重辞命,他觉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称赞宰我、 子贡擅长言语,。▲。辞多指说出来的言语,命多指写出的言语 (1)言语就是辞命(2)但他教学生却有这一科(3)所以谦虚地说自己很难办到了 A.(2)(1)(3) B.(1)(3)(2) C.(3)(2)(1) D.(3)(1)(2)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 ①城市发展一方面需要移民,但是移民的确会带来很多相应的问题。移民带来互补性和 多样性,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好事,尤其是文化领域,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有益于产生重大的 思想。特大城市的真正挑战在于,不同的人,习惯、文化、宗教都不一样,如果移民的融合 做得不妤,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如果移民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那么,促进移民
绝密★启封前 2018 上海高考压轴卷 语 文 一、积累运用 10 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 ▲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2)黄庭坚《登快阁》中“ ▲ , ▲ ”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作者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情怀。 (3)“明月几时有? ▲ ”(苏轼《 ▲ ·明月几时有》)两句诗化用 了李白《把酒问月》中的句子:“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2.按要求选择。(5 分) (1)“11.11”购物节小红总是买得停不下来,妈妈想用一句话点醒她,以下句子不合适的 一项是( )(2 分) A.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B.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C.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 D.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孔子重辞命,他觉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 ▲ 。他称赞宰我、 子贡擅长言语, ▲ 。辞多指说出来的言语,命多指写出的言语。 (1)言语就是辞命 (2)但他教学生却有这一科 (3)所以谦虚地说自己很难办到了 A.(2)(1)(3) B.(1)(3)(2) C.(3)(2)(1) D.(3)(1)(2) 二 阅读 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16 分) 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 ①城市发展一方面需要移民,但是移民的确会带来很多相应的问题。移民带来互补性和 多样性,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好事,尤其是文化领域,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有益于产生重大的 思想。特大城市的真正挑战在于,不同的人,习惯、文化、宗教都不一样,如果移民的融合 做得不好,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如果移民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那么,促进移民
在人口流入地的融合就是必需的。未来,在公共服务逐步削弱直至消除户籍歧视之后,文化 融合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一个长期以来缺乏劳动力自由流动,且地域文化非常强的大国 来说,社会心理上的排外将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那么,中国各地是不是存在社会心 理意义上的排外现象呢?我们不妨从方言的角度来管窥一下文化融合的问题。 ②方言能力对人的影响是农业社会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困惑。在农业社会,人们可能世 世代代居住在一个小地方,不同地方的人交流甚少。在现代社会,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成 为经济支柱后,人和土地的关系日益松散,大规模、长距离的人口流动随之出现,不同口音 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早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按理说,汉语有统一的文字,而且普通话 已经成了绝大多数中国人通用的交流语言,这时,一个外来移民不会本地方言,不应该成为 影响工作和收入的问题。可是,如果在某个城市中问周围的人:“你觉得说本地方言有用吗?” 恐怕不少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有用。” ③人口大量流动的现代中国,会说本地方言真的重要吗?最近,我们做了一项有关方言 的研究。这项研究发现,在一个城市中,相对于来自同样方言区的外来人口,那些来自不同 方言区的外来人口更难进入本地收入更高的行业和职业,特别是需要更高语言交流能力的服 务业。而且,这种效应主要出现在与普通话差别比较大的几个方言区,包括吴语区、粤语区 和闽语区。 ④本地方言能力是否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是因为方言 能力的确增强了经济信息的交流,还是因为方言成了一种有关身份的信号呢?由于普通话是 绝大多数人共同使用的交流语言,因此,本地方言主要起的不是交流经济信息的功能。即使 一部分本地居民不会说普通话,只要外来居民能够听得懂本地方言,就不影响信息交流。 ⑤于是,我们的研究团队专门做了一项针对“上海话的回报”的案例研究。数据分析的 结果显示,谙熟上海话的确是有回报的。掌握上海话可以提高外来人口进入销售行业的概率。 会说上海话显著提高了他们在建筑业、制造业和销售业的小时收入。无论是在建筑业和制造 业中做老板,还是在销售业中工作,都更需要与人打交道,说上海话的能力产生的作用是显 露劳动者的身份,显得在身份和文化上与本地居民更相似,从而提高本地居民的信任感。 ⑥在上海这样的移民城市,移民融入得越好,本地方言的能力越不应该成为人们身份的 符号和相互信任的障碍。对比一下其他的国际大都市,就知道中国的特大城市还有多远的路 要走。截至208年,36%的纽约人是在美国之外出生的,48%的纽约人在家里使用除了英语 以外的其他语言。另外,2011年在伦敦的常住人口中,出生在英国以外的居民占37%,外籍 居民占24%。而在伦敦的常住人口中,白种英国人比例从2001年的58%减少到45%,不到一半
在人口流入地的融合就是必需的。未来,在公共服务逐步削弱直至消除户籍歧视之后,文化 融合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一个长期以来缺乏劳动力自由流动,且地域文化非常强的大国 来说,社会心理上的排外将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那么,中国各地是不是存在社会心 理意义上的排外现象呢?我们不妨从方言的角度来管窥一下文化融合的问题。 ②方言能力对人的影响是农业社会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困惑。在农业社会,人们可能世 世代代居住在一个小地方,不同地方的人交流甚少。在现代社会,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成 为经济支柱后,人和土地的关系日益松散,大规模、长距离的人口流动随之出现,不同口音 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早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按理说,汉语有统一的文字,而且普通话 已经成了绝大多数中国人通用的交流语言,这时,一个外来移民不会本地方言,不应该成为 影响工作和收入的问题。可是,如果在某个城市中问周围的人:“你觉得说本地方言有用吗?” 恐怕不少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有用。” ③人口大量流动的现代中国,会说本地方言真的重要吗?最近,我们做了一项有关方言 的研究。这项研究发现,在一个城市中,相对于来自同样方言区的外来人口,那些来自不同 方言区的外来人口更难进入本地收入更高的行业和职业,特别是需要更高语言交流能力的服 务业。而且,这种效应主要出现在与普通话差别比较大的几个方言区,包括吴语区、粤语区 和闽语区。 ④本地方言能力是否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是因为方言 能力的确增强了经济信息的交流,还是因为方言成了一种有关身份的信号呢?由于普通话是 绝大多数人共同使用的交流语言,因此,本地方言主要起的不是交流经济信息的功能。即使 一部分本地居民不会说普通话,只要外来居民能够听得懂本地方言,就不影响信息交流。 ⑤于是,我们的研究团队专门做了一项针对“上海话的回报”的案例研究。数据分析的 结果显示,谙熟上海话的确是有回报的。掌握上海话可以提高外来人口进入销售行业的概率。 会说上海话显著提高了他们在建筑业、制造业和销售业的小时收入。无论是在建筑业和制造 业中做老板,还是在销售业中工作,都更需要与人打交道,说上海话的能力产生的作用是显 露劳动者的身份,显得在身份和文化上与本地居民更相似,从而提高本地居民的信任感。 ⑥在上海这样的移民城市,移民融入得越好,本地方言的能力越不应该成为人们身份的 符号和相互信任的障碍。对比一下其他的国际大都市,就知道中国的特大城市还有多远的路 要走。截至 2008 年,36%的纽约人是在美国之外出生的, 48%的纽约人在家里使用除了英语 以外的其他语言。另外,2011 年在伦敦的常住人口中,出生在英国以外的居民占 37%,外籍 居民占 24%。而在伦敦的常住人口中,白种英国人比例从 2001 年的 58%减少到 45%,不到一半
⑦我们的研究从方言入手,特别是以上海作为案例,角度虽小,却想由此引出关于大国 大城的文化融合这一大问题。随着中国的经济规模逐步成为全球第一,中国的一线城市都将 成为“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的定位决定了中国一线城市的人 将由本地人、中国其他地方的新市民和全球优秀人才共同构成,而这样的城市文化也必须由 传统的本地文化、中国其他地方的文化、国际上所有国家的优秀文化共同构成。 ⑧移民带来互补性和和多样性,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好事,尤其是文化和科技领域,文 化和民族多样性有益于产生重大的思想。特大城市的真正挑战在于,如果移民的融合做得不 好,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 (选自陆铭《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有删改) 3.作者在第①段是怎样逐层推进提出“文化融合”这一论题的?(4分) 4.第②段作者认为外来移民不熟悉本地方言不应影响工作和收入:可是不少人认为“说本地 方言有用”,从上下文看,该现象揭示了 这一现状。(2分) 5.对第③段解说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本段段首以问句开始,下文对此做了明确回答:会说本地方言的确重要 B.非吴语方言区和吴语方言区的人到上海郊区农业找工作,难度差别不大 C.北方方言区的人在北京找收入高且注重语言能力的工作,比在上海容易 D.方言对职业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收入更高的行业,对低收入行业没有影响。 第④-⑥段写“上海话的回报”案例研究情况,联系前后文,分析作者引用该研究结果的作 用。(4分) 7.根据前后文,在第⑦段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内容。(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神奇感英]毛姆 ①一整天我都在沿江而下。张骞曾追溯过这条河的源头,他行驶无数日之后,才到达 个城镇:他看见那儿有一个年轻女子在织布,一个青年正牵着一头牛到河边饮水。他问这是 什么地方,少女将手中的织梭朝他扔去,叫他拿回去问星象家严君平,便会明白到了何处
⑦我们的研究从方言入手,特别是以上海作为案例,角度虽小,却想由此引出关于大国 大城的文化融合这一大问题。随着中国的经济规模逐步成为全球第一,中国的一线城市都将 成为“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的定位决定了中国一线城市的人口 将由本地人、中国其他地方的新市民和全球优秀人才共同构成,而这样的城市文化也必须由 传统的本地文化、中国其他地方的文化、国际上所有国家的优秀文化共同构成。 ⑧移民带来互补性和和多样性,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好事,尤其是文化和科技领域,文 化和民族多样性有益于产生重大的思想。特大城市的真正挑战在于,如果移民的融合做得不 好,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 (选自陆铭《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 有删改) 3.作者在第①段是怎样逐层推进提出“文化融合”这一论题的?(4 分) ▲ ▲ 4.第②段作者认为外来移民不熟悉本地方言不应影响工作和收入;可是不少人认为“说本地 方言有用”,从上下文看,该现象揭示了 ▲ 这一现状。(2 分) 5.对第③段解说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段段首以问句开始,下文对此做了明确回答:会说本地方言的确重要。 B.非吴语方言区和吴语方言区的人到上海郊区农业找工作,难度差别不大。 C.北方方言区的人在北京找收入高且注重语言能力的工作,比在上海容易。 D.方言对职业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收入更高的行业,对低收入行业没有影响。 6.第④-⑥段写“上海话的回报”案例研究情况,联系前后文,分析作者引用该研究结果的作 用。(4 分) ▲ ▲ 7.根据前后文,在第⑦段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内容。(3 分) ▲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15 分) 神奇感 英]毛姆 ①一整天我都在沿江而下。张骞曾追溯过这条河的源头,他行驶无数日之后,才到达一 个城镇:他看见那儿有一个年轻女子在织布,一个青年正牵着一头牛到河边饮水。他问这是 什么地方,少女将手中的织梭朝他扔去,叫他拿回去问星象家严君平,便会明白到了何处
他果然这样做了,君平立即认出那是织女的织梭,并进而声称,他在张骞手接织梭那天的同 个时辰,看见一颗星宿犯位,闯进了织女星与牵牛星之间。于是,张骞才明白自己已经上 溯到银河尽头了。 ②自然,我没有行驶那么远。整整七夭,我雇的五个划桨手站在船舷边不停地划桨,此 刻我的耳边还仿佛听见桨柄攴在木桨架上发岀的咯吱咯吱的单调声音,船不时经过浅水河面, 擦着河床的石头轧轧作响,船身也在晃动。这时两三个桨手把毛蓝裤管直卷到膝盖,从船舷 翻身下水,吆喝着把平底船掀过浅滩。有时我们驶到激流要津,这虽然比不上长江里的惊涛 骇浪,但河水湍急,需要召唤纤夫来拖这帆船。我们一齐下船,帆船在叫喊震天的号子声中 突破激流,又进入风平浪静的河面 ③现在夜深人静,我雇的船夫一齐挤在我们黄昏停泊后才收拾岀来的前舱里,呼呼沉睡 竹席搭在三根木拱上便构成了我一周来的起居室和卧室。一端用假型板封住,木板草草拼上, 板间漏出大条大条的缝隙,吹进嗖嗖的寒风。另一端是船夫住的地方,这些健壮的粗汉,白 天划桨不停,晩上呼呼大睡,掌舵人也在其中,他从早到晩站在一条当作舵的长桨旁边,穿 一件褴褛的蓝布长衫,套上一件褪色的灰布棉衣,头上缠一条黑布帕。除了床,我的舱室内 无一物,一只像是盛汤用的浅钵里燃着木炭,因为天很冷;一只装着我的衣物的箱子当了我 的枭子,一盏马灯悬在拱木上,随着水的晃动轻轻摇曳。船舱顶篷很低,连我这样个头不高 的人都只能勉强直起身。(我以培根的话自慰,高人同高屋一样,顶头常遭殃。)沉睡的人中 有一个开始更加大声地打鼾,大概是吵醒了旁人。我听见说话的声音,但很快又归于安静, 打鼾的也停了,我周围又陷入一片寂静。 ④这时我突然感到,我一向追求的神奇气氛就在面前,几乎逼近我的身躯。这是我从来 没有过的体验,像是艺术给人的特殊魅力,但这种离奇的感觉只可意会完全没法言传。 ⑤我一生中常常遇到离奇的情境;但只在回顾之际,将它们与我认为的神奇事物相比, 才会显得不同寻常。当我和一位倾国倾城的女演员跳过舞,或穿过了挤满伦敦名流的大厅之 后,我才会意识到那也许是了不起的经历。在战斗中,当我不处于巨大的危险,我可以津津 有味地观察周围的事态。我曾在月光皎洁的夜晩,向太平洋上的珊瑚岛驶去,那景色的美妙 使我心旷神怡,但只有到后来,喜悦之情才会同神奇之感携起手来。真正使我感到神奇的境 遇,别人会认为没有多少神奇可言。我记得那是一天晚上,我在法国布列塔尼海边的一间茅 屋里打纸牌,隔璧房里一个老渔夫奄奄待毙,女主人说他会随着潮退而断气。屋外是暴风雨, 狂风扑打着窗户,这位在海上饱经风霜的老斗士的最后时刻似乎与此番情景相宜。巨浪冲向 岩石,撞击出雷鸣般的轰响。我忽然感到一阵狂喜,明白那便是神奇感
他果然这样做了,君平立即认出那是织女的织梭,并进而声称,他在张骞手接织梭那天的同 一个时辰,看见一颗星宿犯位,闯进了织女星与牵牛星之间。于是,张骞才明白自己已经上 溯到银河尽头了。 ②自然,我没有行驶那么远。整整七天,我雇的五个划桨手站在船舷边不停地划桨,此 刻我的耳边还仿佛听见桨柄支在木桨架上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单调声音,船不时经过浅水河面, 擦着河床的石头轧轧作响,船身也在晃动。这时两三个桨手把毛蓝裤管直卷到膝盖,从船舷 翻身下水,吆喝着把平底船掀过浅滩。有时我们驶到激流要津,这虽然比不上长江里的惊涛 骇浪,但河水湍急,需要召唤纤夫来拖这帆船。我们一齐下船,帆船在叫喊震天的号子声中 突破激流,又进入风平浪静的河面。 ③现在夜深人静,我雇的船夫一齐挤在我们黄昏停泊后才收拾出来的前舱里,呼呼沉睡。 竹席搭在三根木拱上便构成了我一周来的起居室和卧室。一端用假型板封住,木板草草拼上, 板间漏出大条大条的缝隙,吹进嗖嗖的寒风。另一端是船夫住的地方,这些健壮的粗汉,白 天划桨不停,晚上呼呼大睡,掌舵人也在其中,他从早到晚站在一条当作舵的长桨旁边,穿 一件褴褛的蓝布长衫,套上一件褪色的灰布棉衣,头上缠一条黑布帕。除了床,我的舱室内 无一物,一只像是盛汤用的浅钵里燃着木炭,因为天很冷;一只装着我的衣物的箱子当了我 的桌子,一盏马灯悬在拱木上,随着水的晃动轻轻摇曳。船舱顶篷很低,连我这样个头不高 的人都只能勉强直起身。(我以培根的话自慰,高人同高屋一样,顶头常遭殃。)沉睡的人中 有一个开始更加大声地打鼾,大概是吵醒了旁人。我听见说话的声音,但很快又归于安静, 打鼾的也停了,我周围又陷入一片寂静。 ④这时我突然感到,我一向追求的神奇气氛就在面前,几乎逼近我的身躯。这是我从来 没有过的体验,像是艺术给人的特殊魅力,但这种离奇的感觉只可意会完全没法言传。 ⑤我一生中常常遇到离奇的情境;但只在回顾之际,将它们与我认为的神奇事物相比, 才会显得不同寻常。当我和一位倾国倾城的女演员跳过舞,或穿过了挤满伦敦名流的大厅之 后,我才会意识到那也许是了不起的经历。在战斗中,当我不处于巨大的危险,我可以津津 有味地观察周围的事态。我曾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向太平洋上的珊瑚岛驶去,那景色的美妙 使我心旷神怡,但只有到后来,喜悦之情才会同神奇之感携起手来。真正使我感到神奇的境 遇,别人会认为没有多少神奇可言。我记得那是一天晚上,我在法国布列塔尼海边的一间茅 屋里打纸牌,隔壁房里一个老渔夫奄奄待毙,女主人说他会随着潮退而断气。屋外是暴风雨, 狂风扑打着窗户,这位在海上饱经风霜的老斗士的最后时刻似乎与此番情景相宜。巨浪冲向 岩石,撞击出雷鸣般的轰响。我忽然感到一阵狂喜,明白那便是神奇感
⑥而现在,同样的狂喜攫住了我,神奇感又一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眼前。来得如此突 然,真叫我迷惑不解。我不知道它是从马灯投在竹顶篷上的阴影里爬出来的呢,或是从船舱 敞口可以瞥见的河面上飘过来的?我好奇地走到船尾,想弄明白这不可言喻的欢乐是什么造成 的。沿岸停泊着六七条木船,桅杆高耸,表明它们是上水船。每条船里都静悄悄的。船夫已 入睡很久了。夜并不漆黑,尽管天上有云,却是满月之夜,只不过罩上朦胧月色的河面显得 有些阴森。对岸的迷雾模糊了岸上的树木。这的确是一幅令人销魂的夜色,但并没有什么值 得惊奇的,也不存在我所探索的东西。我折身回舱。等我直入竹篷舱内,造成那一切显得非 凡离奇的魅力消失了。唉,我太痴,为了探索蝴蝶的美的所在,竟然将其撕成了碎片。不 我仍然感到我的船舱,盛炭火的浅钵,那盏马灯,甚至包括我的行军床,都还残留着一丝儿 欢愉。我不可能以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它们了,因为我曾在一瞬之间体验到它们的神奇。 8.有人认为第①段与后文关系不大,有人认为这正是一个西方作家在叙述中国见闻时独特的 视角。你认为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分析本文的结构思路。(4分 10.第⑤段写老渔夫去世时作者感到一种狂喜,推断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4分) 11.结合第⑥段画线句,评析本文表现的“神奇感”。(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呈赵晋臣敷文 宋]辛弃疾 老子平生,原自有、金盘华屋。还又要、万间寒士,眼前突兀。。一舸归来轻叶,两翁相 对清如鹄。道如今、吾亦爱吾庐,多松菊。 人道是,荒年谷。还又似,丰年玉。甚等闲?却为鲈鱼归速。野鹤溪边留杖屦,行人墙 外听丝竹。问近来、风月几篇诗,三千轴。 注]①赵晋臣:作者好友,曾在敷文阁任职。②“金盘华屋”言其富贵。“万间”“突兀”语 出杜甫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③荒年谷:比喻乱世中的人才。丰年玉:比喻太平盛世的治国人才。出自《世说新语》。 12.这首词的词牌是()。(1分)
⑥而现在,同样的狂喜攫住了我,神奇感又一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眼前。来得如此突 然,真叫我迷惑不解。我不知道它是从马灯投在竹顶篷上的阴影里爬出来的呢,或是从船舱 敞口可以瞥见的河面上飘过来的?我好奇地走到船尾,想弄明白这不可言喻的欢乐是什么造成 的。沿岸停泊着六七条木船,桅杆高耸,表明它们是上水船。每条船里都静悄悄的。船夫已 入睡很久了。夜并不漆黑,尽管天上有云,却是满月之夜,只不过罩上朦胧月色的河面显得 有些阴森。对岸的迷雾模糊了岸上的树木。这的确是一幅令人销魂的夜色,但并没有什么值 得惊奇的,也不存在我所探索的东西。我折身回舱。等我直入竹篷舱内,造成那一切显得非 凡离奇的魅力消失了。唉,我太痴,为了探索蝴蝶的美的所在,竟然将其撕成了碎片。不过, 我仍然感到我的船舱,盛炭火的浅钵,那盏马灯,甚至包括我的行军床,都还残留着一丝儿 欢愉。我不可能以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它们了,因为我曾在一瞬之间体验到它们的神奇。 8.有人认为第①段与后文关系不大,有人认为这正是一个西方作家在叙述中国见闻时独特的 视角。你认为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 分) ▲ ▲ 9.分析本文的结构思路。(4 分) ▲ ▲ 10.第⑤段写老渔夫去世时作者感到一种狂喜,推断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4 分) ▲ ▲ 11.结合第⑥段画线句,评析本文表现的“神奇感”。(4 分) ▲ ▲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2-14 题。(8 分) 呈赵晋臣敷文① 宋]辛弃疾 老子平生,原自有、金盘华屋。还又要、万间寒士,眼前突兀。②一舸归来轻叶,两翁..相 对清如鹄。道如今、吾亦爱吾庐..,多松菊。 人道是,荒年谷。还又似,丰年玉。③甚等闲?却为鲈鱼..归速。野鹤溪边留杖屦,行人墙 外听丝竹。问近来、风月..几篇诗,三千轴。 注]①赵晋臣:作者好友,曾在敷文阁任职。②“金盘华屋”言其富贵。“万间”“突兀”语 出杜甫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③荒年谷:比喻乱世中的人才。丰年玉:比喻太平盛世的治国人才。出自《世说新语》。 12.这首词的词牌是( )。(1 分)
A.水龙吟B.雨霖铃C.水调歌头D.满江红 13.辛弃疾喜欢化用他人诗句,下列对于加点词涉及的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翁”句出自苏轼《别子由三首兼别迟》:“遥想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 B.“吾庐”句语出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C.“鲈鱼”语出柳永《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D.“风月”句化用欧阳修《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14.本词下阕是怎样称颂赵晋臣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7分) 郭申锡传 ①郭申锡字延之,魏人。自言唐代公元振之后。第进士,为晋陵尉。民诉弟为人所杀 申锡察其色惧而哭不哀,曰:“吾得贼矣,非汝乎?”执而讯之,果然。久之,知博州。州兵 出戍,有欲胁众为乱者,申锡戮一人,黥二人,乃定。奏至,仁宗曰:“小官临事如此,岂易 得?”即为御史台推直官。数上疏论事。鞫狱庆州。京东盗执濮州通判井渊,迁知州事,未 阅月,悉擒凶党,斩以徇2, ②召为侍御史,遂知杂事。张贵妃追册、起园陵,张尧佐为使相,陈执中嬖妾杀婢,余 靖引胡恢有丑行,高若讷引范祥启边衅,申锡皆奏劾之。屡诋权幸无所避,帝谓之曰:“近世 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 ③谍称契丹遣泛使,命体量安抚河北,还为盐铁副使。相视决河,坐讼李参失实,黜知 濠州。帝明榜朝堂,称其欺诬,以儆在位。旋加真忠馆知汇定府更亂趑铁进天意阁待 制知邓州河史 ④种谔取绥州,申锡曰:“边患将自此始。”及谅祚⊕死,请捐前故,听其子袭爵,且言 曰:“二虏赖岁币甚厚,渝平岂其所利,必有以致之。但得重将守边,不要功生事,则善矣。” 著《边鄙守御策》。以给事中致仕,卒,年七十七。 (《宋史·列传八十九》) 注]①鞫狱:审理案件。②徇:示众。③种谔:北宋著名将领。④谅祚:姓李,西夏国国君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执而讯之( (2)以给事中致仕()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A.水龙吟 B.雨霖铃 C.水调歌头 D.满江红 13.辛弃疾喜欢化用他人诗句,下列对于加点词涉及的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两翁”句出自苏轼《别子由三首兼别迟》:“遥想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 B.“吾庐”句语出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C.“鲈鱼”语出柳永《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D.“风月”句化用欧阳修《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14.本词下阕是怎样称颂赵晋臣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5 分) ▲ ▲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17 分) 郭申锡传 ①郭申锡字延之,魏人。自言唐代公元振之后。第进士,为晋陵尉。民诉弟为人所杀, 申锡察其色惧而哭不哀,曰:“吾得贼矣,非汝乎?”执.而讯之,果然。久之,知博州。州兵 出戍,有欲胁众为乱者,申锡戮一人,黥二人,乃定。奏至,仁宗曰:“小官临事如此,岂易 得?”即为御史台推直官。数上疏论事。鞫狱①庆州。京东盗执濮州通判井渊,迁知州事,未 阅月,悉擒凶党,斩以徇②。 ②召为侍御史,遂知杂事。张贵妃追册、起园陵,张尧佐为使相,陈执中嬖妾杀婢,余 靖引胡恢有丑行,高若讷引范祥启边衅,申锡皆奏劾之。屡诋权幸无所避,帝谓之曰:“近世 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 ③谍称契丹遣泛使,命体量安抚河北,还为盐铁副使。相视决河,坐.讼李参失实,黜知 濠州。帝明榜朝堂,称其欺诬,以儆在位。旋 加 直史 馆 知 江宁 府 再副 盐 铁进 天 章 阁待 制知邓州河中。 ④种谔③取绥州,申锡曰:“边患将自此始。”及谅祚④死,请捐前故,听其子袭爵,且言 曰:“二虏赖岁币甚厚,渝平岂其所利,必有以致之。但得重将守边,不要.功生事,则善矣。” 著《边鄙守御策》。以给事中致仕..,卒,年七十七。 (《宋史·列传八十九》) 注]①鞫狱:审理案件。②徇:示众。③种谔:北宋著名将领。④谅祚:姓李,西夏国国君。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 执.而讯之( ) (2) 以给事中致仕..(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坐讼李参失实( A.定罪B.因为C.即将D.恰好 (2)不要功生事() A.要求B.应该C.希望D.通“徼”,求取 17.对第③段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B.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C.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D.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18.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 19.第④段对种谔和李谅祚的评价反映了郭申锡_▲ 的边疆政策。(2分) 20.结合②③两段和下面材料,分析郭申锡的性格特点。(4分) 李参)与安抚使郭申锡相视决河,议不协;又与真定吕溱相恶,二人皆得罪,参移使 河东,知荆南。(《宋史·列传八十九》) 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赵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 下?”乃止。(《宋史·列传七十七》)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钝斋记 清]方羊标 ①由高会君子堂之东偏南折,有小廊,由廊得竹篱,由篱又东折入门,得古柏、榆各一, 老桂三,杂卉数十。柏之荫可覆庭,榆之荫方半亩。荫之中有屋凡四楹,中为小堂,左为室, 右两楹为斋,方子读书地也,名■曰“钝斋 ②或曰:“何谓也?”曰:“不忘师教也。”“曷言乎师教?”曰:“余昔读中秘书,实师武 陵学士胡公此庵先生也。”先生时以理学倡教,长安贤士大夫从之者众。余受业其门,先生 之。余尝于僦居葺老屋为斋,造先生,请名焉。先生不答,有间,与余说“吾与回言终日章” ,曰:“回之不可及,不在不愚而在如愚。盖回以不愚而如愚,故庶几凡人以愚而如不愚, 故去圣远甚。”辞毕,余拜命曰:“有是夫,先生其即以‘愚’名余斋夫?”先生曰:“未也
(l) 坐.讼李参失实( ) A.定罪 B.因为 C.即将 D.恰好 (2) 不要.功生事( ) A.要求 B.应该 C.希望 D.通“徼”,求取 17.对第③段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B.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C.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D.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18.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 分) 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 ▲ ▲ 19.第④段对种谔和李谅祚的评价反映了郭申锡 ▲ 的边疆政策。(2 分) 20.结合②③两段和下面材料,分析郭申锡的性格特点。(4 分) (李参)与安抚使郭申锡相视决河,议不协;又与真定吕溱相恶,二人皆得罪,参移使 河东,知荆南。(《宋史·列传八十九》) 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赵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 下?”乃止。(《宋史·列传七十七》) ▲ ▲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5 题。(13 分) 钝斋记 清]方孝标 ①由高会君子堂之东偏南折,有小廊,由廊得竹篱,由篱又东折入门,得古柏、榆各一, 老桂三,杂卉数十。柏之荫可覆庭,榆之荫方半亩。荫之中有屋凡四楹,中为小堂,左为室, 右两楹为斋,方子读书地也,名 曰“钝斋”。 ②或曰:“何谓也?”曰:“不忘师教也。”“曷言乎师教?”曰:“余昔读中秘书,实师武 陵学士胡公此庵先生也。”先生时以理学倡教,长安贤士大夫从之者众。余受业其门,先生器 之。余尝于僦居①葺老屋为斋,造先生,请名焉。先生不答,有间,与余说“吾与回言终日章” 义 ②,曰:“回之不可及,不在不愚而在如愚。盖回以不愚而如愚,故庶几凡人以愚而如不愚, 故去圣远甚。”辞毕,余拜命曰:“有是夫,先生其即以‘愚’名余斋夫?”先生曰:“未也
子何利也?吾将以‘钝’名子之斋也。”余再拜,受教而归。遂名其斋。 ③自是二十余年,患难奔走,或为斋,或不能为斋,而无时不奉“钝斋”之名以周旋 今获安居,奉亲治蔬圃,韦弦之训安敢忘。? ④且尝思夫“钝”之义矣。钝,迟也,不利也。《说文》谓字“从金从屯”。屯,遭也, 为卦,以震遇坎,以动遇险,故不利。金,坚物也;刚,德也,故以金制屯。此义也,非即 余之入险而终济乎险之道耶!……《传》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此之谓也。然则 以屯御金,又非即余之出险而不忘乎险之道耶!然则余安敢不始终其教以自警云。 注]①做:租屋。②孔子向颜回讲授络日,颜回从不提出疑问,似最。然考其盲行,能申发夫子之教, 故调“不是”。③韦弦:指营戒、规劝。西门豹性急故佩韦以自縵;董安于之性最故佩弦以自急。④电:卦名, 震下坎上。卦象是雷雨交加,故曰“不利”。:艰险难行。 21.第一段方框内应填入的字是()。(1分) A.此 B.之 C.其 D.厥 22.作者尊奉归有光,本文第①段与《项脊轩志》的相关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此加以赏 析。(3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 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3.本文第④段引《说文》《易》,分析“钝”的含义,对此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由“钝”“从金从屯”推导出以金制屯,即以坚强对付艰难,方可脱离险境 B.由“钝”“从金从屯”推导出以屯御金,即脱离险境仍不忘艰险,方可平安 C.“入险而终济险”“出险而不忘险”,说理深刻,表现了作者的人生忧患意识。 D.以“钝”为书斋名,强调做人要“抱朴守愚”,蕴含了深邃的修身处世之道。 24.议论文也讲究曲折波澜。请赏析本文第②段行文思路的跌宕起伏。(4分) 25分析第③段的作用。(3分) 三、写作70分
子何利也?吾将以‘钝’名子之斋也。”余再拜,受教而归。遂名其斋。 ③自是二十余年,患难奔走,或为斋,或不能为斋,而无时不奉“钝斋”之名以周旋。 今获安居,奉亲治蔬圃,韦弦之训安敢忘③ ? ④且尝思夫“钝”之义矣。钝,迟也,不利也。《说文》谓字“从金从屯”。屯,邅也, 为卦,以震遇坎,以动遇险,故不利④。金,坚物也;刚,德也,故以金制屯。此义也,非即 余之入险而终济乎险之道耶!……《传》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此之谓也。然则 以屯御金,又非即余之出险而不忘乎险之道耶!然则余安敢不始终其教以自警云。 注]①僦:租屋。②孔子向颜回讲授终日,颜回从不提出疑问,似愚。然考其言行,能申发夫子之教, 故谓“不愚”。③韦弦:指警戒、规劝。西门豹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④屯:卦名, 震下坎上。卦象是雷雨交加,故曰“不利”。邅:艰险难行。 21.第一段方框内应填入的字是( )。(1 分) A.此 B.之 C.其 D.厥 22.作者尊奉归有光,本文第①段与《项脊轩志》的相关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此加以赏 析。(3 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 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 ▲ 23.本文第④段引《说文》《易》,分析“钝”的含义,对此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由“钝”“从金从屯”推导出以金制屯,即以坚强对付艰难,方可脱离险境。 B. 由“钝”“从金从屯”推导出以屯御金,即脱离险境仍不忘艰险,方可平安。 C.“入险而终济险”“出险而不忘险”,说理深刻,表现了作者的人生忧患意识。 D. 以“钝”为书斋名,强调做人要“抱朴守愚”,蕴含了深邃的修身处世之道。 24.议论文也讲究曲折波澜。请赏析本文第②段行文思路的跌宕起伏。(4 分) ▲ ▲ 25.分析第③段的作用。(3 分) ▲ ▲ 三、写作 70 分
26.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 外 有人说,大是时髦,大是潮流,大是追求……我们的世界现在许多东西正在变得越来越 大 有人说,大固然好,但是一切都大起来的时候,世界就小了 参考答案及解析 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3)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2.按要求选择。(5分)(1)(2分)B(2)(3分)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3.(4分)作者首先提出城市发展需要移民;(1分)接着指出,移民可能带来经济和文 化上的互补,也可能带来冲突:(2分)然后,作者认为面对发展带来的移民现象,必须重视 文化融合。(1分) 4.(2分)方言在中国现代城市仍然起着身份标识作用 5.(3分)D 6.(4分)结构上:承接第①段末尾“从方言的角度”管窥“文化融合的问题”;引出第 ⑦段开头“从方言入手”“以上海作为案例”引出“文化融合”问题。(1分) 内容上:研究结果显示,外地移民会说上海方言,在身份和文化上接近本地人,会提高 本地居民的信任感,获得更多发展机会。(1分)说明即使是上海,方言仍被人们视作身份和 文化符号,影响了移民与本地居民之间的信任。(1分)由此引出下文思考的问题一一中国的 城市发展,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1分) 7.(3分)城市之间的竞争,本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 中国城市要成为“全球城市”,必须具有包容而多元的文化。 评分说明:“城市竞争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是文化竞争”“多元文化包容的必要”各1分。 (二)(15分)
26.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 外。 有人说,大是时髦,大是潮流,大是追求……我们的世界现在许多东西正在变得越来越 大。 有人说,大固然好,但是一切都大起来的时候,世界就小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 积累运用(10 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3)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 2.按要求选择。(5 分) (1)(2 分) B (2)(3 分)C 二 阅读(70 分) (一)(16 分) 3.(4 分)作者首先提出城市发展需要移民;(1 分)接着指出,移民可能带来经济和文 化上的互补,也可能带来冲突;(2 分)然后,作者认为面对发展带来的移民现象,必须重视 文化融合。(1 分) 4.(2 分)方言在中国现代城市仍然起着身份标识作用。 5.(3 分)D 6.(4 分)结构上:承接第①段末尾“从方言的角度”管窥“文化融合的问题”;引出第 ⑦段开头“从方言入手”“以上海作为案例”引出“文化融合”问题。(1 分) 内容上:研究结果显示,外地移民会说上海方言,在身份和文化上接近本地人,会提高 本地居民的信任感,获得更多发展机会。(1 分)说明即使是上海,方言仍被人们视作身份和 文化符号,影响了移民与本地居民之间的信任。(1 分)由此引出下文思考的问题——中国的 城市发展,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1 分) 7.(3 分)城市之间的竞争,本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 中国城市要成为“全球城市”,必须具有包容而多元的文化。 评分说明:“城市竞争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是文化竞争”“多元文化包容的必要”各 1 分。 (二)(15 分)
8.(3分)第①段从中国神话引入,写张骞从江河航行到了银河,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1分)与文章标题“神秘感”以及全文的主题贴合。(2分) 9.(4分)开始两段由张骞上溯银河故事引入作者的江上航行:(1分)接下来两段写江 上夜景,作者体会到难以言传的神奇感。(1分)文章以“神奇感”为线索,回忆在不同地方 的人生体验:(1分)最后在中国江上,作者再一次感受神奇感降临的喜悦,收束全文。(1分) 10.(4分)暴风雨喻示了渔夫饱经风霜的人生:(1分)渔夫一辈子都在同自然搏斗,最 后回到大海的怀抱是其最好的归宿;(1分)屋外冲向岩石的巨浪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是大海 为渔夫举行的庄严葬礼:(1分)自然的壮美和人的力量,都让作者感到狂喜。(1分) 11.(4分)评析题,可有不同标准下的不同结论。 答案示例:陌生的人和景给作者带来了“从来没有过的体验”,产生了“神奇感”:(1分) 作者寻找产生神奇感的原因时发现:尽管夜色销魂,可并无多少真正奇怪的东西。(1分)于 是作者以“为了探索蝴蝶的美的所在,竟然将经撕成了碎片”自嘲,揭示了“神奇感”乃是 审美心理作用下的瞬间感受,(1分)并珍视这种“神奇感”给自己带来的欢愉。(1分) (三)(8分) 12.(1分)D 13.(2分)C 14.(5分)先写其才能,用两个比喻称颂赵晋臣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都是能臣。(1分) 以“人道是”三字强调这一品评是众人之公论,非出于我个人私议,从而使这一品评更有份 量也更具说服力。(2分) 然后用张季鹰辞官回乡这一典故,赞赏赵晋臣对名利的鄙弃。(1分) 最后,以设问作结,写其诗歌创作之丰,暗示赵晋臣乡居生活的充实,不阿谀,不卑不 亢。(1分) 评分说明:“怎样写”3分(“人道是”1分,“比喻”“用典”“设问”等手法答对任意两 点,2分);“称颂的品格”2分(“能臣”“鄙弃名利”“诗意生活”,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四)(18分) 15.(2分)(1)捉拿,拘捕。(2)官员退休 16.(2分)()B(2)D 17.(2分)A 18.(6分)近世的士大夫,在没有获得显要的地位以前,喜欢指摘时政,等到被进用以后 就不这样了,这是靠说话求晋升罢了,你不要这样做。(6个加点处各1分)
8.(3 分)第①段从中国神话引入,写张骞从江河航行到了银河,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1 分)与文章标题..“神秘感”以及全文的主题..贴合。(2 分) 9.(4 分)开始两段由张骞上溯银河故事引入作者的江上航行;(1 分)接下来两段写江 上夜景,作者体会到难以言传的神奇感。(1 分)文章以“神奇感”为线索,回忆在不同地方 的人生体验;(1 分)最后在中国江上,作者再一次感受神奇感降临的喜悦,收束全文。(1 分) 10.(4 分)暴风雨喻示了渔夫饱经风霜的人生;(1 分)渔夫一辈子都在同自然搏斗,最 后回到大海的怀抱是其最好的归宿;(1 分)屋外冲向岩石的巨浪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是大海 为渔夫举行的庄严葬礼;(1 分)自然的壮美和人的力量,都让作者感到狂喜。(1 分) 11.(4 分)评析题,可有不同标准下的不同结论。 答案示例:陌生的人和景给作者带来了“从来没有过的体验”,产生了“神奇感”;(1 分) 作者寻找产生神奇感的原因时发现:尽管夜色销魂,可并无多少真正奇怪的东西。(1 分)于 是作者以“为了探索蝴蝶的美的所在,竟然将经撕成了碎片”自嘲,揭示了“神奇感”乃是 审美心理作用下的瞬间感受,(1 分)并珍视这种“神奇感”给自己带来的欢愉。(1 分) (三)(8 分) 12.(1 分)D 13.(2 分)C 14.(5 分)先写其才能,用两个比喻称颂赵晋臣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都是能臣。(1 分) 以“人道是”三字强调这一品评是众人之公论,非出于我个人私议,从而使这一品评更有份 量也更具说服力。(2 分) 然后用张季鹰辞官回乡这一典故,赞赏赵晋臣对名利的鄙弃。(1 分) 最后,以设问作结,写其诗歌创作之丰,暗示赵晋臣乡居生活的充实,不阿谀,不卑不 亢。(1 分) 评分说明:“怎样写”3 分(“人道是”1 分,“比喻”“用典”“设问”等手法答对任意两 点,2 分);“称颂的品格”2 分(“能臣”“鄙弃名利”“诗意生活”,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四)(18 分) 15.(2 分)(1)捉拿,拘捕。(2)官员退休。 16.(2 分)(l) B (2) D 17.(2 分) A 18.(6 分)近世的士大夫,在没有获得显要的地位 .....以前,喜欢指摘..时政,等到..被进用以后 就不这样..了,这是靠.说话求晋升..罢了,你不要这样做。(6 个加点处各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