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工大附中高三第十一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 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 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对于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古书中流行的说法是讲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 氏之子,如《国语》云:“少典娶有娇氏女,生黄帝、炎帝。”据《史记》记载,黄帝和炎帝 在阪泉的郊野曾经先后打了几仗,炎帝被黄帝征服,而后,黄帝又擒杀了叛乱的蚩尤,被诸 侯尊奉为天子。但是,据近日的《大公报》和《金陵晚报》报道,南京市六合区文物保管所 所长蔡明义称,根据他的研究,黄帝是南京六合人的女婿,而且黄帝和炎帝之间相差11代。 蔡明义告诉记者,从2001年开始,他就考证黄帝的岳父敕封六合方山的课题,炎帝和黄 帝拥有共同的祖先少典,是少典氏部落的人,太昊伏羲氏(伏羲、燧人、神农为远古时期三 皇五帝中的三皇)的后代。太昊伏羲氏在距今约6000年前生活于渭水中游的天水(今甘肃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高三第十一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 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 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对于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古书中流行的说法是讲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 氏之子,如《国语》云:“少典娶有娇氏女,生黄帝、炎帝。”据《史记》记载,黄帝和炎帝 在阪泉的郊野曾经先后打了几仗,炎帝被黄帝征服,而后,黄帝又擒杀了叛乱的蚩尤,被诸 侯尊奉为天子。但是,据近日的《大公报》和《金陵晚报》报道,南京市六合区文物保管所 所长蔡明义称,根据他的研究,黄帝是南京六合人的女婿,而且黄帝和炎帝之间相差 11 代。 蔡明义告诉记者,从 2001 年开始,他就考证黄帝的岳父敕封六合方山的课题,炎帝和黄 帝拥有共同的祖先少典,是少典氏部落的人,太昊伏羲氏(伏羲、燧人、神农为远古时期三 皇五帝中的三皇)的后代。太昊伏羲氏在距今约 6000 年前生活于渭水中游的天水(今甘肃
省东部)境内,其部落后裔东徙姜水(黄河流域的一条河名)一带定居,并建立政权于古陈 仓(今陕西省宝鸡市)。少典正妃任姒,又名女登,生了炎帝。少典另一子名勗其,勗其的 十一世后代即为黄帝轩辕氏。姜雷是炎帝第11世孙。根据典籍记载,公元前2600年左右 姜雷联合轩辕共同打败蚩尤,并且将帝位让给轩辕,使他代替炎帝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正式命名为黄帝。黄帝又委任姜雷为左相,封为六合方山侯,并以地赐姓,从此姜雷更姜姓 为方姓,成为方姓始祖。后来,黄帝娶了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的方雷之女嫘祖为正妃,方 雷便成为轩辕黄帝的岳父。因此可以说,炎帝和黄帝之间相差11世。 记者从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处了解到:《史记索隐》对此有很好的考 证。其中指出:“少典,是诸侯国号,非人名。…、黄二帝虽则相承,但根据《帝王代 (世)纪》记载,中间相隔八帝,五百多年,如果少典是他们父名,那么岂不是黄帝经五百 多年后取代炎帝成为天子?那他的寿命也太长了! 李学勤认为:第一,少典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方国部族的称号,炎帝、黄帝都由少典氏 衍生分化出来。第二,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其间共历八世 李学勤先生认为,古史传说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表现了中华文明萌芽发展和形成的过 程。《史记》一书沿用《大戴礼记》所收《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 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本纪》记载的黄帝,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而且,以 炎黄二帝的传说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现代人创造的,乃是自古有之的说法。很明显, 这指出了炎帝和黄帝兴衰上的先后列序。(选自《北京科技报》,有删改) 1、下列各史料中关于炎、黄二帝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记》中记载,黄帝和炎帝曾经打过几仗,黄帝在征服炎帝后,又擒杀了叛乱的蚩 尤,被诸侯尊奉为天子 B.《国语》中有关于炎帝和黄帝的记载,其中讲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 C.《史记》沿用《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认为黄帝尚有部落时代 的遗风,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 D.根据《史记索隐》考证,少典是诸侯国号,不是人名,更不是炎帝、黄帝父亲的名字 2、下列关于蔡明义和李学勤观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蔡、李二人都得出了炎黄二帝不是同一时代的结论,他们的研究都能从古代典籍中找到 根据 B.蔡、李二人的研究都彻底推翻了《史记》《国语》中有关炎、黄二帝是兄弟关系的记载
省东部)境内,其部落后裔东徙姜水(黄河流域的一条河名)一带定居,并建立政权于古陈 仓(今陕西省宝鸡市)。少典正妃任姒,又名女登,生了炎帝。少典另一子名勗其,勗其的 十一世后代即为黄帝轩辕氏。姜雷是炎帝第 11 世孙。根据典籍记载,公元前 2600 年左右, 姜雷联合轩辕共同打败蚩尤,并且将帝位让给轩辕,使他代替炎帝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正式命名为黄帝。黄帝又委任姜雷为左相,封为六合方山侯,并以地赐姓,从此姜雷更姜姓 为方姓,成为方姓始祖。后来,黄帝娶了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的方雷之女嫘祖为正妃,方 雷便成为轩辕黄帝的岳父。因此可以说,炎帝和黄帝之间相差 11 世。 记者从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处了解到:《史记索隐》对此有很好的考 证。其中指出:“少典,是诸侯国号,非人名。……炎、黄二帝虽则相承,但根据《帝王代 (世)纪》记载,中间相隔八帝,五百多年,如果少典是他们父名,那么岂不是黄帝经五百 多年后取代炎帝成为天子?那他的寿命也太长了!” 李学勤认为:第一,少典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方国部族的称号,炎帝、黄帝都由少典氏 衍生分化出来。第二,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其间共历八世。 李学勤先生认为,古史传说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表现了中华文明萌芽发展和形成的过 程。《史记》一书沿用《大戴礼记》所收《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 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本纪》记载的黄帝,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而且,以 炎黄二帝的传说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现代人创造的,乃是自古有之的说法。很明显, 这指出了炎帝和黄帝兴衰上的先后列序。(选自《北京科技报》,有删改) 1、下列各史料中关于炎、黄二帝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记》中记载,黄帝和炎帝曾经打过几仗,黄帝在征服炎帝后,又擒杀了叛乱的蚩 尤,被诸侯尊奉为天子。 B.《国语》中有关于炎帝和黄帝的记载,其中讲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 C.《史记》沿用《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认为黄帝尚有部落时代 的遗风,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 D.根据《史记索隐》考证,少典是诸侯国号,不是人名,更不是炎帝、黄帝父亲的名字。 2、下列关于蔡明义和李学勤观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蔡、李二人都得出了炎黄二帝不是同一时代的结论,他们的研究都能从古代典籍中找到 根据。 B.蔡、李二人的研究都彻底推翻了《史记》《国语》中有关炎、黄二帝是兄弟关系的记载
C.蔡、李二人关于炎、黄二帝的研究结论基本相同,仅有的差别在于炎、黄二帝间隔时间 的长短不同 D.蔡、李二人认为,炎黄二帝不生活在同一时代,有兴衰上的先后列序,表现了中华文明 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古籍中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可以肯定的是,炎黄二帝都和 少典氏部族有渊源。 B.根据史料记载,黄帝娶方雷的女儿嫘祖为妻,而方雷是炎帝第11世孙,可见炎、黄二 帝的确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C.根据李学勤的观点,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因而黄帝取代炎帝成 为天子是不可能的 D.炎帝和黄帝拥有共同的祖先,都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可见中华文明就是从伏羲氏开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十余年,精思不懈,至 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 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 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注]。炀帝为 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 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 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 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 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 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
C.蔡、李二人关于炎、黄二帝的研究结论基本相同,仅有的差别在于炎、黄二帝间隔时间 的长短不同。 D.蔡、李二人认为,炎黄二帝不生活在同一时代,有兴衰上的先后列序,表现了中华文明 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古籍中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可以肯定的是,炎黄二帝都和 少典氏部族有渊源。 B.根据史料记载,黄帝娶方雷的女儿嫘祖为妻,而方雷是炎帝第 11 世孙,可见炎、黄二 帝的确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C.根据李学勤的观点,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因而黄帝取代炎帝成 为天子是不可能的。 D.炎帝和黄帝拥有共同的祖先,都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可见中华文明就是从伏羲氏开始 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十余年,精思不懈,至 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 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 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注]。炀帝为 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 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 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 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 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 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
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 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 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 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 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 其五绝:一日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 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新唐书虞世南传》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二十七)[注]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 陆云的并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帝高荔行 高:推崇B.而赡博不及也 赡:丰富 C.故议者方晋二陆 方:正直D.与秦王俊交辟之 辟:征召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虞世南忠直诚恳的一组是(3分)() ①世南躬贫约,一不改②世南抱持号诉请代 ③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④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⑤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⑥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②⑤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世南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他终日 专心学问,从不懈怠,有时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 B.虞世南和哥哥世基一起在隋朝任职。虞世南在文章清劲上不如世基,但他学问渊博,也 不像哥哥那样善于用花言巧语来博得皇帝的喜爱 C.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借鉴汉文帝时陇右地震,采 取郡国不来贡献,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稳定局面
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 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 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 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 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 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 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新唐书·虞世南传》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二十七) [注]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 陆云的并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帝高荔行 高:推崇 B.而赡博不及也 赡:丰富 C.故议者方晋二陆 方:正直 D.与秦王俊交辟之 辟:征召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虞世南忠直诚恳的一组是(3 分)( ) ①世南躬贫约,一不改 ②世南抱持号诉请代 ③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 ④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⑤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⑥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虞世南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他终日 专心学问,从不懈怠,有时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 B.虞世南和哥哥世基一起在隋朝任职。虞世南在文章清劲上不如世基,但他学问渊博,也 不像哥哥那样善于用花言巧语来博得皇帝的喜爱。 C.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借鉴汉文帝时陇右地震,采 取郡国不来贡献,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稳定局面
D.在皇上作宫体诗叫虞世南依韵唱和这件事上,虞世南认为皇上作的诗诗体不雅正,担心 自己唱和的诗一旦传于世,会引起不好的影响 7、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 其恳诚乃如此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3分) ②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落第东归唐罗邺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落第明袁崇焕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8、袁诗中“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一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5分) 9、这两首诗都写于科考落第之后,两位诗人的心境不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 (1)三岁为妇, 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2)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3)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D.在皇上作宫体诗叫虞世南依韵唱和这件事上,虞世南认为皇上作的诗诗体不雅正,担心 自己唱和的诗一旦传于世,会引起不好的影响。 7、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 分) 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 其恳诚乃如此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① 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3 分) ② 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4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 8—9 题。 落第东归 唐 罗邺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落第 明 袁崇焕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8、袁诗中“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一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5 分) 9、这两首诗都写于科考落第之后,两位诗人的心境不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 (2) 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3) 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凄凄不似向前声 座中泣下谁最多? (白居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 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青龙偃月刀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 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 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 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 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 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 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 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 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 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 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 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
(4) 凄凄不似向前声,__________。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 。 (白居易《琵琶行》)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 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 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 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 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 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 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 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 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 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 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 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 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
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 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 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 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 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 顾客麻稣稣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 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 “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 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 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 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 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 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 角余光的照看。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 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 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 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 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 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 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 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 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 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 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 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 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 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 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 顾客麻稣稣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 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 “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 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 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 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 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 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 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 角余光的照看。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 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 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 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 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 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 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 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 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 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 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 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 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 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 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段中 说“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工,就打 道去了镇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 洋媚外的不满 B.“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等语言反映出何 爹思想意识中也有着落后,守旧的一面,使这个有着精湛技艺的剃头匠形象更加鲜活和丰满 C.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爹的青龙偃月刀和他神乎其神的青龙偃月刀法。作者用了刮 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 一样出神入化 D.在小说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神态和语 言,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何爹剃头技艺的高超。 E.文章以自然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的优秀面,并且表现了作者 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 (2)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 (3)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有何作用?(6分)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 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 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 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 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第一段中 说“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工,就打 道去了镇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 洋媚外的不满。 B.“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等语言反映出何 爹思想意识中也有着落后,守旧的一面,使这个有着精湛技艺的剃头匠形象更加鲜活和丰满。 C.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爹的青龙偃月刀和他神乎其神的青龙偃月刀法。作者用了刮、 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 一样出神入化。 D.在小说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神态和语 言,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何爹剃头技艺的高超。 E.文章以自然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的优秀面,并且表现了作者 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 (2)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 分) (3)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有何作用?(6 分)
(4)怎样看待何爹“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的这种坚持?面对传统技艺的衰落,你对 当今逐渐失势的传统文化有何思考?(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杨绛和他的父亲孙莲莲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除了作为钱钟书夫人为人所熟知外,她本人更是一个 颇有影响的作家、翻译家和著名学者。李健吾评价她“不是那种飞扬躁厉的作家”,而是有着 缄默的智慧ˆ的,有着静默恬退的睿智和微笑达观的态度。她的父亲杨荫杭,是江苏最早从 事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曾经留学日本和美国。他表面看起来凝重有威,因而孩子们都怕他 但他却从不打骂孩子,如果有人不乖,他只会叫急,喊妻子过来把淘气的孩子提溜出去训斥。 所以孩子们怕虽怕,却都喜欢和父亲亲近。钱钟书初见他时未免有点害怕,但接触久了,即 摸出其“望之俨然,接之也温”的性子 杨绛的父亲有时也很严肃。那年杨绛16岁,正在振华女中的高中部读书。那时北伐战 争已经胜利,学生运动很多,常要游行开群众大会等。一次学生会要各校学生上街宣传 就是拿一条板凳,站上去向街上的行人演讲。杨绛也被推选去参加。但她却担心自己的个头 小,一着急就涨红了脸。而且当时苏州风气闭塞,街上的轻薄男子又专爱欺负女孩子。她怕 自己一站上板凳,就会被人看猴儿似的拢上来看,不会有什么人正儿八经地听演讲。不过, 女学生只要说“家里不赞成”,就可以豁免,许多旧家庭里的大小姐就这样推掉了。她于是周 末回家向父亲求救,问能不能也说“家里不赞成”。父亲却一口拒绝,说:“你不肯,就别去, 不用借爸爸来挡。”杨绛说:“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呀。”父亲说:“该服从的就服从;你 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在你。”并告诉她,自己从前做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一次 张勋不知打败了哪个军阀胜利入京.江苏省的士绅联名登报表示拥护。他的下属擅自把他的 名字也列入了拥护者的名单,以为名字见了报,他即使不愿意也只好罢了,但他坚持“名与 器不可以假人”,立即在报上登了一条大字的“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拥护。他对女儿说:“你 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 Dare to say no!敢吗?杨绛第二天到了学校,坚持说:“我不赞成,我 不去!”为此还挨了老师狠狠的批评。虽然这并不是为了什么伟大的目标,只是一个脸皮薄、 爱面子的女孩子不肯上街去出丑,但父亲的做法在杨绛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怎样看待何爹“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的这种坚持?面对传统技艺的衰落,你对 当今逐渐失势的传统文化有何思考?(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杨绛和他的父亲 孙莲莲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除了作为钱钟书夫人为人所熟知外,她本人更是一个 颇有影响的作家、翻译家和著名学者。李健吾评价她“不是那种飞扬躁厉的作家”,而是有着 “缄默的智慧”的,有着静默恬退的睿智和微笑达观的态度。她的父亲杨荫杭,是江苏最早从 事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曾经留学日本和美国。他表面看起来凝重有威,因而孩子们都怕他。 但他却从不打骂孩子,如果有人不乖,他只会叫急,喊妻子过来把淘气的孩子提溜出去训斥。 所以孩子们怕虽怕,却都喜欢和父亲亲近。钱钟书初见他时未免有点害怕,但接触久了,即 摸出其“望之俨然,接之也温”的性子。 杨绛的父亲有时也很严肃。那年杨绛 16 岁,正在振华女中的高中部读书。那时北伐战 争已经胜利,学生运动很多,常要游行开群众大会等。一次学生会要各校学生上街宣传—— 就是拿一条板凳,站上去向街上的行人演讲。杨绛也被推选去参加。但她却担心自己的个头 小,一着急就涨红了脸。而且当时苏州风气闭塞,街上的轻薄男子又专爱欺负女孩子。她怕 自己一站上板凳,就会被人看猴儿似的拢上来看,不会有什么人正儿八经地听演讲。不过, 女学生只要说“家里不赞成”,就可以豁免,许多旧家庭里的大小姐就这样推掉了。她于是周 末回家向父亲求救,问能不能也说“家里不赞成”。父亲却一口拒绝,说:“你不肯,就别去, 不用借爸爸来挡。”杨绛说:“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呀。”父亲说:“该服从的就服从;你 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在你。”并告诉她,自己从前做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一次 张勋不知打败了哪个军阀胜利入京.江苏省的士绅联名登报表示拥护。他的下属擅自把他的 名字也列入了拥护者的名单,以为名字见了报,他即使不愿意也只好罢了,但他坚持“名与 器不可以假人”,立即在报上登了一条大字的“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拥护。他对女儿说:“你 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yNo!敢吗?”杨绛第二天到了学校,坚持说:“我不赞成,我 不去!”为此还挨了老师狠狠的批评。虽然这并不是为了什么伟大的目标,只是一个脸皮薄、 爱面子的女孩子不肯上街去出丑,但父亲的做法在杨绛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杨绎的学业,父亲并不多加干涉,而是放手让她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父亲钻研 的音韵学,常常把某字的平仄拿出来考她。杨绛在高中还不会辨平仄声,父亲却也不急着教 只让女儿涵咏体味.还安慰她:“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有一天她果然四声都能分辨了。 父亲晚上常踱过廊前,敲窗考她某字读什么声。女儿考对了,父亲高兴而笑。父亲的教育理 论是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杨绛只要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 她的书桌上,即使有时他得爬梯到书橱高处去拿:但假如她长期放着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 父亲把书收走了,这就等于是父亲的谴责,无言的批评。杨绛喜欢读诗词小说,对父亲 枯燥的音韵学“合口呼”撮口呼”之类不感兴趣。父亲也不强迫女儿学他的一套,还为她买来 最喜欢的书籍。杨绛上大学分文理科的时候,因为各门功课都平均发展,所以为选专业一事 颇费了一番踌躇。老师们推荐她报理科,她回家去问父亲拿主张:“我该学什么呢?父亲说: “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于是,杨绛终于不顾老师们的惋惜和劝导,选择了她喜欢的文科。父亲有一次问杨绛:“阿 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灬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说:“一星期 都白活了。”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杨绛因此感觉到自己似乎己升做父亲的朋友了 杨绛是个贴心的女儿,每天早饭后,她总要给父亲泡一碗酽酽的盖碗茶。父亲饭后,她也要 给父亲削个水果,或是给父亲剥风干栗子、山核桃等干果。中午饭后,她非常懂事地带弟弟 妹妹一哄而散,让父亲歇午。一次父亲叫住她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 她就陪在父亲旁边看书。父女俩的感情就是这样平淡而深厚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父亲突然在苏州因中风去世。1983年,杨绛在《当代》双月刊上 发表了散文《回忆我的父亲》,记录了和父亲一起生活过的点点滴滴,在那平静恬淡的娓娓 道来中寄托了女儿对父亲真挚的情感和深切的怀念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女中读书的时候,杨绛虽然很自信,但她也不愿意去街上进行演讲,因为虽然当时人 们的封建思想意识已经淡薄,但社会风气非常不好 B.文章语言恬淡质朴,一如杨绛父女间的情感,同时选材也很典型精当,在简单平实的陈 述与描写中表现了杨绛与其父亲之间平淡而深厚的感情
对于杨绎的学业,父亲并不多加干涉,而是放手让她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父亲钻研 的音韵学,常常把某字的平仄拿出来考她。杨绛在高中还不会辨平仄声,父亲却也不急着教, 只让女儿涵咏体味.还安慰她:“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有一天她果然四声都能分辨了。 父亲晚上常踱过廊前,敲窗考她某字读什么声。女儿考对了,父亲高兴而笑。父亲的教育理 论是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杨绛只要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 她的书桌上,即使有时他得爬梯到书橱高处去拿;但假如她长期放着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 ——父亲把书收走了,这就等于是父亲的谴责,无言的批评。杨绛喜欢读诗词小说,对父亲 枯燥的音韵学“合口呼”“撮口呼”之类不感兴趣。父亲也不强迫女儿学他的一套,还为她买来 最喜欢的书籍。杨绛上大学分文理科的时候,因为各门功课都平均发展,所以为选专业一事 颇费了一番踌躇。老师们推荐她报理科,她回家去问父亲拿主张:“我该学什么呢?”父亲说: “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于是,杨绛终于不顾老师们的惋惜和劝导,选择了她喜欢的文科。父亲有一次问杨绛:“阿 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说:“一星期 都白活了。”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杨绛因此感觉到自己似乎已升做父亲的朋友了。 杨绛是个贴心的女儿,每天早饭后,她总要给父亲泡一碗酽酽的盖碗茶。父亲饭后,她也要 给父亲削个水果,或是给父亲剥风干栗子、山核桃等干果。中午饭后,她非常懂事地带弟弟 妹妹一哄而散,让父亲歇午。一次父亲叫住她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 她就陪在父亲旁边看书。父女俩的感情就是这样平淡而深厚。 1945 年抗战胜利前夕,父亲突然在苏州因中风去世。1983 年,杨绛在《当代》双月刊上 发表了散文《回忆我的父亲》,记录了和父亲一起生活过的点点滴滴,在那平静恬淡的娓娓 道来中寄托了女儿对父亲真挚的情感和深切的怀念。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在女中读书的时候,杨绛虽然很自信,但她也不愿意去街上进行演讲,因为虽然当时人 们的封建思想意识已经淡薄,但社会风气非常不好。 B.文章语言恬淡质朴,一如杨绛父女间的情感,同时选材也很典型精当,在简单平实的陈 述与描写中表现了杨绛与其父亲之间平淡而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