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辽宁省鞍山一中高三第九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校对人:10届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 它题为必考题。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袁济喜 ①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 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 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 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 ②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 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 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 外在行为的统 ③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 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 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 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 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 精神训条
2010 年辽宁省鞍山一中高三第九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校对人:10 届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 它题为必考题。第Ⅰ卷 1 至 8 页。第 II 卷 9 至 10 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①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 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 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 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②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 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 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 外在行为的统一。 ③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 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 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 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 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 精神训条
④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 “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孔子说:“知之者不 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 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⑤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 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 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⑥魏晋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 养与门弟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 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汉魏以来,围绕 着人生的意义主题,各种哲学纷纷出现。中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⑦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 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 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 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 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ˆ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 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他们彼 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 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因此,谈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宗 的人生境界论。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论成熟的重要标志。 ⑧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 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 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 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 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 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正因为对生活的终极意义的无法确定
④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 “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孔子说:“知之者不 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 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⑤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 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 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⑥魏晋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 养与门弟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 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汉魏以来,围绕 着人生的意义主题,各种哲学纷纷出现。中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⑦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 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 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 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 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 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他们彼 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 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因此,谈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宗 的人生境界论。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论成熟的重要标志。 ⑧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 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 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 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 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 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正因为对生活的终极意义的无法确定
对人生目标的迷茫,所以苏轼认为生活的意义只能在不断的进程中来确定,这一点与禅宗的 思想颇为相似。因而苏轼的人格相对于老庄与魏晋间的阮籍、嵇康来说,外表似乎没有他们 那么高远超离,而从内在意义来说,却是更为超脱,独立性也更强了,并演化成一种新型的 人生境界论,对于现代人生境界论影响很大,“五四”时的许多新派作家对此都予以关注,比 如语丝派的林语堂专门写过一本《苏东坡传》 ⑨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 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 人生。 1.下列有关“境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境界”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人的思想道德的层次高下,或者说是人在某件事物中的处 人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超脱世俗利益之后,达到的心 灵修养境致。 C.作者认为,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 接相关。 D.古来成大事业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 顺从性与和谐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人生品味和趣味相关,人生品味和趣 味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 B.因为对人生目标的迷茫,苏轼确实表现出时而消极,时而旷达积极面对人生的漂流心态 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 C.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达到了与天地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一种有着坚定意志能力 境界,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
对人生目标的迷茫,所以苏轼认为生活的意义只能在不断的进程中来确定,这一点与禅宗的 思想颇为相似。因而苏轼的人格相对于老庄与魏晋间的阮籍、嵇康来说,外表似乎没有他们 那么高远超离,而从内在意义来说,却是更为超脱,独立性也更强了,并演化成一种新型的 人生境界论,对于现代人生境界论影响很大,“五四”时的许多新派作家对此都予以关注,比 如语丝派的林语堂专门写过一本《苏东坡传》。 ⑨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 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 人生。 1.下列有关“境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境界”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人的思想道德的层次高下,或者说是人在某件事物中的处 境。 B. 人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超脱世俗利益之后,达到的心 灵修养境致。 C. 作者认为,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 接相关。 D. 古来成大事业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 顺从性与和谐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人生品味和趣味相关,人生品味和趣 味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 B. 因为对人生目标的迷茫,苏轼确实表现出时而消极,时而旷达积极面对人生的漂流心态。 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 C. 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达到了与天地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一种有着坚定意志能力 境界,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
D.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源于儒道两家人格彼此之间的互补,它们的不同有助于中国 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格局形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中引用孔子的话,是对人生境界层次的有力说明。这三种道德境界是递进关系, 其中“乐之者”这种境界达到了心灵修养的最高境界 B.中国魏晋以后的人生境界论是由儒、道、佛多元思想组成的,这些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 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也可以相通 C.作者认为,苏轼受调和的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思想影响很深,中国历史上的受儒学 熏陶的文化人物一直出入于佛老思想 D中国古代晢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其坚毅厚重等人格境 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 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淳化 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拜定州通判。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 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户部判官。先是,岭南输香药, 涂邮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 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广、英路 自吉河趣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 曲江,人以为便。 后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 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 之。上曰:“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王旦言:“策莅事和平」 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运使授之。”侥州产金,尝禁商阴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策
D. 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源于儒道两家人格彼此之间的互补,它们的不同有助于中国 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格局形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④段中引用孔子的话,是对人生境界层次的有力说明。这三种道德境界是递进关系, 其中“乐之者”这种境界达到了心灵修养的最高境界。 B. 中国魏晋以后的人生境界论是由儒、道、佛多元思想组成的,这些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 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也可以相通。 C. 作者认为,苏轼受调和的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思想影响很深,中国历史上的受儒学 熏陶的文化人物一直出入于佛老思想。 D.中国古代哲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其坚毅厚重等人格境 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 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淳化 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拜定州通判。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 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户部判官。先是,岭南输香药, 涂邮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 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广、英路 自吉河趣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 曲江,人以为便。 后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 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 之。上曰:“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王旦言:“策莅事和平, 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运使授之。”饶州产金,尝禁商阴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策
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以 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九年, 自蜀代还。真宗尝对王旦言:“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旦曰:“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 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榷茶之汯[注弊甚,策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 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天禧 二年卒,年六十二。(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榷茶之法:茶叶专卖法。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江、淮岁俭,颇有盜贼俭:歉收 B.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责:责问 C.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治:治理得好 D.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存:看望,问候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凌策处事与人为便的一组是 ①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②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 ③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④纵民贩市,官责其算 ⑤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 ⑥同议经制,稍宽其旧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策幼年丧父,独自奋发学习,后来渡江和姚铉一起在庐州求学。雍熙二年考中进士, 初次任职为广安军判官。不久改任西川节度推官,以能力强闻名。 B.洪州发生水灾时,知州李玄病重,皇上准备调凌策接任,并认为南昌常年水患严重,地 方长官可以相机行事。宰相王旦认为凌策去洪州就能使事情缓和 C.起初,凌策刚刚考中进士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放在剑上送给他,他后来到剑外任职总 共六次,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奇 D.由于凌策在蜀地工作勤奋,处事精审,深得皇帝赏识,任命凌策为给事中、代理御史中 丞,在此期间他和几位大臣又共同改革了茶叶专卖之法
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以 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九年, 自蜀代还。真宗尝对王旦言:“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旦曰:“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 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榷茶之法[注]弊甚,策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 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天禧 二年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榷茶之法:茶叶专卖法。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 俭:歉收 B.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 责:责问 C.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 治:治理得好 D.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 存:看望,问候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凌策处事与人为便的一组是 ①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 ②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 ③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 ④纵民贩市,官责其算 ⑤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 ⑥同议经制,稍宽其旧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策幼年丧父,独自奋发学习,后来渡江和姚铉一起在庐州求学。雍熙二年考中进士, 初次任职为广安军判官。不久改任西川节度推官,以能力强闻名。 B.洪州发生水灾时,知州李玄病重,皇上准备调凌策接任,并认为南昌常年水患严重,地 方长官可以相机行事。宰相王旦认为凌策去洪州就能使事情缓和。 C.起初,凌策刚刚考中进士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放在剑上送给他,他后来到剑外任职总 共六次,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奇。 D.由于凌策在蜀地工作勤奋,处事精审,深得皇帝赏识,任命凌策为给事中、代理御史中 丞,在此期间他和几位大臣又共同改革了茶叶专卖之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7.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是,岭南输香药,涂邮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5分) (2)饶州产金,尝禁商阴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8.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5分) 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2) ,童稚携壶浆。(白居易《观刈麦》)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郦道元《三峡》) (4)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6)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乙选考题(25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l20 分) 7.把第 I 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先是,岭南输香药,涂邮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5 分) (2) 饶州产金,尝禁商阴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8.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5 分) 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1) ,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2) ,童稚携壶浆。(白居易《观刈麦》)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郦道元《三峡》) (4)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6)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乙 选考题(25 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 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偷父 刘心武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 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再回过头去观察大门,没有问题 呀!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 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呀!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 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动,我把手机倒换 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出来咱们 好商量!” 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T 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 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 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着 我来到门厅里,我让他站在长餐桌短头靠里一侧,自己站在靠外一侧,把窗帘叉收到自己这 ,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你想过,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吗?”他叹口 气,说出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 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 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小学上到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 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 怪物。我为他冲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 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偷 父 刘心武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 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再回过头去观察大门,没有问题 呀!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 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呀!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 110 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动,我把手机倒换 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出来咱们 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 T 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 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 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着 我来到门厅里,我让他站在长餐桌短头靠里一侧,自己站在靠外一侧,把窗帘叉收到自己这 边,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你想过,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吗?”他叹口 气,说出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 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 令我惊奇。 他今年 14 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小学上到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 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 怪物。我为他冲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出去,对他说:“我知道,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 这种违法的事了。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要去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人在卧房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子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 工夫里,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 底下爬了出来,并且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 我要 我要我爸 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前几年临摹的凡髙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 饱含忧郁,胡子拉茬,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就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可是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后来 我听懂了,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的男人跑了。他爸把他拉扯大。他 记得他爸,记得一切,记得那扎人的胡子茬,记得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 去挖,是给老板挖,于是他讲到了去年那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 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 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没想,就先叫了声“爸”。他奇 怪他爸的像怎么挂在了我屋里?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 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 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这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画像的 油画,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竟自倏地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 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从人间蒸发,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 门进来!”(有删节)
我决心放他出去,对他说:“我知道,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 这种违法的事了。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要去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人在卧房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子拿到手里,准备拨 110,这 工夫里,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 底下爬了出来,并且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 “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前几年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 饱含忧郁,胡子拉茬,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就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可是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后来 我听懂了,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的男人跑了。他爸把他拉扯大。他 记得他爸,记得一切,记得那扎人的胡子茬,记得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 去挖,是给老板挖,于是他讲到了去年那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 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 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没想,就先叫了声“爸”。他奇 怪他爸的像怎么挂在了我屋里?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 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 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这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画像的 油画,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竟自倏地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 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从人间蒸发,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 门进来!”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了伏笔。 B.少年执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的愤恨之深。 C.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时,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 D.“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报,是因为我想要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E.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小孩子 为什么“我听到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了解到少年偷画像的原委 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6分) (3)小说中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6分) (4)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 进来!”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25分) 曹禺传(节选)田本相 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 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 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 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 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 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 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 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了伏笔。 B.少年执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的愤恨之深。 C.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时,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 D.“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报,是因为我想要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E.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小孩子。 (2)为什么“我”“听到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了解到少年偷画像的原委 之后“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6 分) (3)小说中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6 分) (4)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 进来!’”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25 分) 曹 禺 传(节选) 田本相 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 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写《雷雨》,大约从我 19 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 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 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 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 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 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 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
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 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 成形的样子 他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降段,而 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 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 幸者”’,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 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 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 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 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 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 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 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 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他是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 他的创作纲领。在这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 地为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 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造的灵感,创作的过程,其它如人物的塑造,借鉴和创造,形 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为他天才地感到 了,即使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以及对宇宙的憧 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序》贯穿的一个主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 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是情感的汹涌激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 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 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他称它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ˆ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 也好,但都是他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 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的两项是(5分)
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 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 1932 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 成形的样子。 他写出《雷雨》时才 23 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降段,而 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 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 幸者”,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 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 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 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 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 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 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 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 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他是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 他的创作纲领。在这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 地为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 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造的灵感,创作的过程,其它如人物的塑造,借鉴和创造,形 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为他天才地感到 了,即使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以及对宇宙的憧 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序》贯穿的一个主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 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是情感的汹涌激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 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 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他称它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 也好,但都是他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 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的两项是(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