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艺大众化的误读 赖大仁 早在“五四”ˆ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思想家就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主张,主要着眼于大众思想启蒙和改造国 民性。后来毛泽东倡导文艺大众化,目的也在于唤起民众。改革开放初期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艺运动, 是与新时期的再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当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文艺 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为多样化了,存在的问题也颇为突出和复杂 在某些人看来,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不过是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精神生活上追求娱乐。 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被理解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服务大众”也被具体化为“娱乐大众”。 在这种价值导向之下,一个时期以来的文艺大众化,包括某些“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 文章等,也都普遍追求“娱乐化”,只要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蠃得足够的销售量、收视率、点击率等等,似 乎也就实现了它的最大价值。而一旦将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仅仅定位于“娱乐化”,惟“乐”是求,娱乐至 上,就有可能导致种种价值偏向:轻则忽视文化娱乐的精神品位,遮蔽和消解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重则 容易由“娱乐大众滑向“取悦大众”、“迎合大众”,追逐低级趣味,从而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实际上 当今有些人打着“文艺大众化”的旗号,背后所追逐的不过是他们自己的种种现实利益。为此,一些所谓“大 众化写作”和影视媒体节目,一味迎合消费市场的低俗需求,不择手段地制造“娱乐”效果吸引大众,只要能 诱导人们消费,不管是什么题材内容和人物故事,都可以按照“娱乐化”模式加以打造:不论是古代经典还 是红色经典,都可以拿来“戏说”、搞笑乃至“恶搞”。在这样的“娱乐化”价值导向中,文艺大众化的基本精 神被严重扭曲了。 毫无疑问,文艺大众化的确应当面向大众和服务大众,明确地说,“娱乐大众”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它 也应当是“服务大众”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里的问题在于:其一,“娱乐大众”是否可以无原则地取悦和迁 就大众的娱乐消费需求?作为文艺生产是否可以只遵循“娱乐化”的市场规则而不管精神价值导向?这样的 问题其实不言而喻。其二,“娱乐大众”是不是当今文艺大众化的惟一功能和价值取向?在人们的精神文化 生活中,除了娱乐之外,难道就没有精神世界进一步提升与丰富的需要吗?在我看来,当今时代的大众化 文艺,除了“娱乐大众”,还有一个“引领大众”的问题,因为文化艺术的功能并不仅仅具有娱乐消费的功能 同时还具有精神引领的功能——究竟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这并非一个 可以忽略不顾的问题 面向大众、服务大众,仍然是当今文艺大众化应当坚持的方向,但它的价值取向不能仅仅是娱乐大众 更不能容忍用抽空了审美精神的低俗化娱乐去取悦大众:往更积极的方面说,还应当倡导用健康向上的精 神价值引领大众 (《人民日报》2009年4月30日,有删改) 1.下列有关“文艺大众化”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反映着时代发展的特点。 B.最初文艺大众化的提出是与思想启蒙密切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价值取向逐步多样化,存在的问 题也显得突出与复杂 C.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的文艺大众化与以往各时期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担负的任务也不相同 D.当代文艺大众化要服务大众,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就要与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与精神追求 相适应。 2.下列说法不属于“扭曲文艺大众化基本精神”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 A.“娱乐大众”价值导向下的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 章等重视娱乐追求,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文艺大众化的误读 赖大仁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思想家就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主张,主要着眼于大众思想启蒙和改造国 民性。后来毛泽东倡导文艺大众化,目的也在于唤起民众。改革开放初期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艺运动,也 是与新时期的再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当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文艺 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为多样化了,存在的问题也颇为突出和复杂。 在某些人看来,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不过是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精神生活上追求娱乐。于 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被理解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服务大众”也被具体化为“娱乐大众”。 在这种价值导向之下,一个时期以来的文艺大众化,包括某些“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 文章等,也都普遍追求“娱乐化”,只要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赢得足够的销售量、收视率、点击率等等,似 乎也就实现了它的最大价值。而一旦将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仅仅定位于“娱乐化”,惟“乐”是求,娱乐至 上,就有可能导致种种价值偏向:轻则忽视文化娱乐的精神品位,遮蔽和消解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重则 容易由“娱乐大众”滑向“取悦大众”、“迎合大众”,追逐低级趣味,从而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实际上, 当今有些人打着“文艺大众化”的旗号,背后所追逐的不过是他们自己的种种现实利益。为此,一些所谓“大 众化写作”和影视媒体节目,一味迎合消费市场的低俗需求,不择手段地制造“娱乐”效果吸引大众,只要能 诱导人们消费,不管是什么题材内容和人物故事,都可以按照“娱乐化”模式加以打造;不论是古代经典还 是红色经典,都可以拿来“戏说”、搞笑乃至“恶搞”。在这样的“娱乐化”价值导向中,文艺大众化的基本精 神被严重扭曲了。 毫无疑问,文艺大众化的确应当面向大众和服务大众,明确地说,“娱乐大众”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它 也应当是“服务大众”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里的问题在于:其一,“娱乐大众”是否可以无原则地取悦和迁 就大众的娱乐消费需求?作为文艺生产是否可以只遵循“娱乐化”的市场规则而不管精神价值导向?这样的 问题其实不言而喻。其二,“娱乐大众”是不是当今文艺大众化的惟一功能和价值取向?在人们的精神文化 生活中,除了娱乐之外,难道就没有精神世界进一步提升与丰富的需要吗?在我看来,当今时代的大众化 文艺,除了“娱乐大众”,还有一个“引领大众”的问题,因为文化艺术的功能并不仅仅具有娱乐消费的功能, 同时还具有精神引领的功能——究竟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这并非一个 可以忽略不顾的问题。 面向大众、服务大众,仍然是当今文艺大众化应当坚持的方向,但它的价值取向不能仅仅是娱乐大众, 更不能容忍用抽空了审美精神的低俗化娱乐去取悦大众;往更积极的方面说,还应当倡导用健康向上的精 神价值引领大众。 (《人民日报 》2009 年 4 月 30 日 ,有删改) 1.下列有关“文艺大众化”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反映着时代发展的特点。 B.最初文艺大众化的提出是与思想启蒙密切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价值取向逐步多样化,存在的问 题也显得突出与复杂。 C.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的文艺大众化与以往各时期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担负的任务也不相同。 D.当代文艺大众化要服务大众,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就要与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与精神追求 相适应。 2.下列说法不属于“扭曲文艺大众化基本精神”的表现的一项是( )(3 分) A.“娱乐大众”价值导向下的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 章等重视娱乐追求,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
B.在“文艺大众化”的旗号下,以取悦大众,迎合大众为手段,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C.极力制造各种“娱乐”效果,吸引大众,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按照“娱乐化ˆ模式打造各种题材内容与人 物故事。 D.戏说、搞笑甚至恶搞古代经典与红色经典,追逐低级趣味,诱导消费。 3.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当今消费时代人们追求快乐,追求享乐。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出现娱乐大众化的问题也是可 以理解的。 B.文艺大众化一旦出现价值偏向,轻则导致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的消解,重则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 C.文艺大众化不仅要满足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符合消费时代市场规则,还要关注精神的正确导向 D.当今正确的文艺大众化方向就是应该在注重娱乐价值取向、娱乐大众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文艺引领大众 的作用。 、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生六子,九龄其第五子也。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 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 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是时,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于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齡, 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 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 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 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 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 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及至兴国,地滨大江,俗俭啬而鲜知学。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劝绥引翼, 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 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闺门之内严若朝廷。而忠敬乐易, 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 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 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注】①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 随时观测风向。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学行为里人所宗 宗:尊崇 B.九龄不以职闲自佚 佚:放纵 C.或未可与语,则不发 发:发放 D.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措:放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②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B.①俗俭啬而鲜知学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与弟九渊相为师友 ②若入前为寿 D.①男女以班各供其职 ②余船以次俱进
B.在“文艺大众化”的旗号下,以取悦大众,迎合大众为手段,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C.极力制造各种“娱乐”效果,吸引大众,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按照“娱乐化”模式打造各种题材内容与人 物故事。 D.戏说、搞笑甚至恶搞古代经典与红色经典,追逐低级趣味,诱导消费。 3.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当今消费时代人们追求快乐,追求享乐。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出现娱乐大众化的问题也是可 以理解的。 B.文艺大众化一旦出现价值偏向,轻则导致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的消解,重则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 C.文艺大众化不仅要满足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符合消费时代市场规则,还要关注精神的正确导向。 D.当今正确的文艺大众化方向就是应该在注重娱乐价值取向、娱乐大众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文艺引领大众 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生六子,九龄其第五子也。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 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 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是时,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于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 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 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 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 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①之率也。士而 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 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及至兴国,地滨大江,俗俭啬而鲜知学。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劝绥引翼, 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 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闺门之内严若朝廷。而忠敬乐易, 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 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 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注】①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 随时观测风向。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以学行为里人所宗 宗:尊崇 B.九龄不以职闲自佚 佚:放纵 C.或未可与语,则不发 发:发放 D.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措:放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①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②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B.①俗俭啬而鲜知学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与弟九渊相为师友 ②若入前为寿 D.①男女以班各供其职 ②余船以次俱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但在秦桧把持朝政时,没有人讲程氏之学,学员都不遵循礼法,陆九龄就干 脆回家,一边跟着父亲兄长努力讲学,一边求名师读百家,昼夜发奋博览群书。 B.陆九龄在乾道五年考中了进士,本来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学说,就改任兴国军 教授。只是还没上任,赶上湖南的茶寇剽庐陵,人心惶惶。 C.陆九龄不仅在追求博学和习武练兵上用心,在治家方面也井然有序,他以礼传教对社会影响也比较大 他去世后,皇帝赠奉赐谥 D.陆九龄对于向他求教的人授课,方法是灵活的,如果人家需要他讲,他就从容地陈述讲解;如果人家 不说出自己的困惑,那他也不急于先为人师,而是尽量让对方自己体悟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4分) (2)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4分) (3)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8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 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任选五处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天姥连天向天横, (2) ,老病有孤舟 (3)五更鼓角声悲壮, 石破天惊逗秋雨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一(4)题 乡村铁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 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 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 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 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 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 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陆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但在秦桧把持朝政时,没有人讲程氏之学,学员都不遵循礼法,陆九龄就干 脆回家,一边跟着父亲兄长努力讲学,一边求名师读百家,昼夜发奋博览群书。 B.陆九龄在乾道五年考中了进士,本来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学说,就改任兴国军 教授。只是还没上任,赶上湖南的茶寇剽庐陵,人心惶惶。 C.陆九龄不仅在追求博学和习武练兵上用心,在治家方面也井然有序,他以礼传教对社会影响也比较大。 他去世后,皇帝赠奉赐谥。 D.陆九龄对于向他求教的人授课,方法是灵活的,如果人家需要他讲,他就从容地陈述讲解;如果人家 不说出自己的困惑,那他也不急于先为人师,而是尽量让对方自己体悟。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4 分) (2)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4 分) (3)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2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8.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 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4 分) 答: 9.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0.任选五处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老病有孤舟。 (3)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6)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4)题。 乡 村 铁 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 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 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 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 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 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 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 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 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 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 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 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 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 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 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 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 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 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己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 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 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 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 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 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 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作者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这一行文的好处是开 门见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B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它们 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 C第五段作者运用排比修辞,使文章的行文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了在充满铁质的乡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 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 D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图景以及在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凸显了乡村“处处铁质,铁 质处处”的风貌 E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我”的根就在乡村。与乡村比较起来,城市是让人厌恶的存在,是宁静美好的乡 村的对立面,文章中处处都有“我”对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批判。 (2)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在行文中着重描写了乡村的土地,有怎样的妙处?(6分) (3)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6分) ①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3分) ②(他们)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3分) (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文章中的“铁质”具有某些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你对文章的品读,谈谈 对“铁质”象征意义的理解。(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盲文字运用 1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咋呼/咋舌训诂/怙恶不悛所向披靡/靡靡之音 B.阑珊/蹒跚下载/一年半载退避三舍/魂不守舍 C.挣扎/挣钱纰漏/蚍蜉撼树惟妙惟肖/娓娓动听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 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 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 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 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 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 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 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 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 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 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 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 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 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 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 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 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 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文章开篇作者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这一行文的好处是开 门见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B.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它们 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 C.第五段作者运用排比修辞,使文章的行文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了在充满铁质的乡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 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 D.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图景以及在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凸显了乡村“处处铁质,铁 质处处”的风貌。 E.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我”的根就在乡村。与乡村比较起来,城市是让人厌恶的存在,是宁静美好的乡 村的对立面,文章中处处都有“我”对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批判。 (2)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在行文中着重描写了乡村的土地,有怎样的妙处? (6 分) (3)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6 分) ①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3 分) ②(他们)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3 分) (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文章中的“铁质”具有某些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你对文章的品读,谈谈 对“铁质”象征意义的理解。(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咋呼/咋舌 训诂/怙恶不悛 所向披靡/靡靡之音 B.阑珊/蹒跚 下载/一年半载 退避三舍/魂不守舍 C.挣扎/挣钱 纰漏/蚍蜉撼树 惟妙惟肖/娓娓动听
D.河畔/绊脚捕捉/周公吐哺风尘仆仆/前仆后继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最令我敬佩的是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般透明,在今天这个年代实 在难能可贵 B.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大事而惜身,见小 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就大业。 C.假日里,走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我们的身心得到了极大放松。 D.今天的班会上,班主任让张一斌同学介绍自己助人为乐的事迹,他竟然出言无状,脸憋得通红,只说 了一句话:“这是我应该做的。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加坡召开,本次会议同期举办“未来之声活动,将邀请约 百名来自各经济体的学生代表和指导老师来参加了活动 B.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 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犹如置身于《红楼梦》的情境之中。 C.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诗人吗?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诗歌吗?诗歌的没落折射出当代人精神世界的落寞 能否构筑精神的家园,重拾诗意是唤醒诗歌激情的根本所在 D.当代大众文化以其消遣娱乐作用满足了人的感性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性的压抑,因此具 有某种历史的合理性 16.仔细观察下面的图,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1)右图中有一个问号和一个感叹号,请写一句或几句话,表达它们所表示的意思,并在句中用上这两个标 点符号。(3分) (2)这幅漫画揭示的道理常常被人忽视,或者常常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不可思议。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这 个道理。(3分) 17.以下四件大事列入《2009年中国大事瞭望》,请从中任选两件大事,写成一副对联。(5分) 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2009年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2009年西藏实现民主改革50周年, 2009年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 答 六、写作〔60分) 18.请以“寻觅彩虹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 意自定 诗歌外,文体不限 语文答案 lC(当代的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只是呈现出多样,并不是与以前的完全不
D.河畔/绊脚 捕捉/周公吐哺 风尘仆仆/前仆后继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最令我敬佩的是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般透明,在今天这个年代实 在难能可贵。 B.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大事而惜身,见小 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就大业。 C.假日里,走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我们的身心得到了极大放松。 D.今天的班会上,班主任让张一斌同学介绍自己助人为乐的事迹,他竟然出言无状,脸憋得通红,只说 了一句话:“这是我应该做的。”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加坡召开,本次会议同期举办“未来之声”活动,将邀请约 百名来自各经济体的学生代表和指导老师来参加了活动。 B.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 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犹如置身于《红楼梦》的情境之中。 C.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诗人吗?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诗歌吗?诗歌的没落折射出当代人精神世界的落寞, 能否构筑精神的家园,重拾诗意是唤醒诗歌激情的根本所在。 D.当代大众文化以其消遣娱乐作用满足了人的感性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性的压抑,因此具 有某种历史的合理性。 16.仔细观察下面的图,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1)右图中有一个问号和一个感叹号,请写一句或几句话,表达它们所表示的意思,并在句中用上这两个标 点符号。(3 分) (1) (2)这幅漫画揭示的道理常常被人忽视,或者常常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不可思议。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这 个道理。(3 分) (2) 17.以下四件大事列入《2009 年中国大事瞭望》,请从中任选两件大事,写成一副对联。(5 分) 200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周年,2009 年纪念五四运动 90 周年,2009 年西藏实现民主改革 50 周年, 2009 年澳门回归祖国 10 周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 分) 18.请以“ 寻觅彩虹的日子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 ②立意自定;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语文答案 1.C (当代的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只是呈现出多样,并不是与以前的完全不
同,只是比以往要多些) 2.A(在“娱乐大众化”的价值导向下,各种媒体形式重视对娱乐的追求是正 常的,也是消费市场条件下所必须的,“重视”并不等于完全娱乐化 3D(重点在“正确”两个字上,“引领大众”存在“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 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两个方面,故末句应为“充分发挥用健康 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的作用”) 4C(发:启发,阐明) 5D都为介词,按照。(A都为连词①表承接,②表假设。B.都为连词,①表 并列:②表转折。C①动词,成为:②介词,给) 6B(“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学说”说法不合文意:一则第二段有“闻新博士学 黄、老..…此非吾所愿学也’;二则“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句应理解为 “因为亲人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 7.(10分)得分点:每句的重点实虚词、句式、特殊用法等。 (1)(许忻)很少接待宾客,一见到陆九龄,跟他说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4 (2)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必定互相告诫说:“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不要自己找死。”(4 分) (3)有关键之处的阻碍,即使累积了九仞高山般的功夫也不敢满足。(2分 8.(5分)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通过对“柳态”和“啼鸟 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 象可感 9.(6分)“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 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1)势拔五岳掩赤诚 (2)亲朋无一字 (3)三峡星河影动摇 (4)女娲炼石补天处 (5)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6)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11.(1)BE(5分)(B作者并未对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同时描写地也不 是“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E作者对缺少铁质的城市的确有所批评,但不能上升为厌恶和批判,“处处批判 的断语更不准确。 (2)(6分) ①是我永远的家园。②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③乡村是农民的部 落,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④乡村可以为我们提供粮食。(答出2点就可给全分)(4 妙处:土地是铁质的来源,乡村的铁质就存在于乡村的土地之中。作者 写乡村土地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乡村铁质对于乡村的重大意义。(2分) (3)(6分)①对于农民来说,种子就意味着希望,当他们把种子播撒在这片坚实的土地上的时候,内心 深处就已经在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3分) ②农民勤劳工作的身影遍布乡村,他们的勤劳付出使乡村每一刻都充实丰富且充满了生气。(3分) (4)(8分) 作用:①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与开头作者强调的乡村的重要性相呼应。(2分)②人们不论面对怎样的 环境都能够挺直脊梁的。(2分)
同,只是比以往要多些) 2.A (在“娱乐大众化”的价值导向下,各种媒体形式重视对娱乐的追求是正 常的,也是消费市场条件下所必须的,“重视”并不等于完全娱乐化) 3.D (重点在“正确”两个字上,“引领大众”存在“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 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两个方面,故末句应为“充分发挥用健康 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的作用”) 4.C(发:启发,阐明) 5.D 都为介词,按照。(A.都为连词①表承接,②表假设。B. 都为连词,①表 并列;②表转折。C.①动词,成为;②介词,给) 6.B(“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学说”说法不合文意:一则第二段有“闻新博士学 黄、老……‘此非吾所愿学也’;二则“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句应理解为 “因为亲人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 7.(10 分)得分点:每句的重点实虚词、句式、特殊用法等。 (1)(许忻)很少接待宾客,一见到陆九龄,跟他说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4 分) (2)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必定互相告诫说:“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不要自己找死。”(4 分) (3)有关键之处的阻碍,即使累积了九仞高山般的功夫也不敢满足。(2 分) 8. (5 分)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通过对“柳态”和“啼鸟” 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 象可感。 9. (6 分)“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 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10. (6 分) (1)势拔五岳掩赤诚 (2)亲朋无一字 (3)三峡星河影动摇 (4)女娲炼石补天处 (5)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11.(1)B E(5 分)(B 作者并未对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同时描写地也不 是“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E 作者对缺少铁质的城市的确有所批评,但不能上升为厌恶和批判,“处处批判” 的断语更不准确。) (2)(6 分) ①是我永远的家园。②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③乡村是农民的部 落,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④乡村可以为我们提供粮食。(答出 2 点就可给全分)(4 分) 妙处:土地是铁质的来源,乡村的铁质就存在于乡村的土地之中。作者 写乡村土地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乡村铁质对于乡村的重大意义。(2 分) (3)(6 分)①对于农民来说,种子就意味着希望,当他们把种子播撒在这片坚实的土地上的时候,内心 深处就已经在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3 分) ②农民勤劳工作的身影遍布乡村,他们的勤劳付出使乡村每一刻都充实丰富且充满了生气。(3 分) (4)(8 分) 作用: ①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与开头作者强调的乡村的重要性相呼应。(2 分)②人们不论面对怎样的 环境都能够挺直脊梁的。(2 分)
象征意义;①是一种人格或性格的象征,作者希望人人都能拥有铁质性格,高昂豪迈,不要被烦琐深奥的 说教束缚。(2分)②是生存意义的象征,生活着的人们无论生活在乡村亦或生活在城市,都应该让自己 的生活中充满了铁质,铁质是人们永远的支撑。(2分) 13.C(A项, zha/ze mIB项 she/she wei/wei D项, pan/ban 14.A(A项,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B项,引而不 发: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 以待时机:此处误用为“做事不果断”,属望文生义。C项,风声鹤唳:形 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D项,出言无状:说话超越本人的身份、地位 放肆,没有礼貌。句中误作为遇事紧张,不会说话) 15.B(A项,时态错误,“将”与“参加了”矛盾。C项,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D项,动宾不搭配,“解 决”可换为“解除”) (1)怎么可能这样呢?他那么小的靶心都能一箭射中,我这么大的靶心却屡 射不中!(3分。不涉及左靶,扣1分:不使用问号或感叹号,扣1分。所 写内容完全不符合画意,不给分) (2)3分答例:有时候,目标看上去越难达到,反而越会使人全力以赴,最终达到目标:相反,目标看上 去越容易达到,就越有可能令人掉以轻心,反而无法达到。(满分答案既要符合画意,也要符合题干中“常 常被人忽视,或者说常常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不可思议”的要求) 2分答例: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完成艰难的任务:平庸的人,连简单的事都做不好。 1分答例:要想在竞争中不落下风,需要平时练好本领 0分答例:射箭不容易,初学的人不可能射中靶心 17.(5分) 答案示例1:祖国新生六十年风雨和辉煌同在 五四华诞九十载民主与科学并存 答案示例2:澳门回归一十载步伐稳健 西藏民主五十年面貌全新 18.作文(60分)(略)
象征意义:①是一种人格或性格的象征,作者希望人人都能拥有铁质性格,高昂豪迈,不要被烦琐深奥的 说教束缚。(2 分)②是生存意义的象征,生活着的人们无论生活在乡村亦或生活在城市,都应该让自己 的生活中充满了铁质,铁质是人们永远的支撑。(2 分) 13.C(A 项,zhā/zé gǔ/hù mǐ/mǐ B 项,shān/shān zài/zǎi shè/shè C 项,zhēng/zhèng pī/pí wéi/wěi D 项,pàn/bàn bǔ/bǔ pú/pū) 14.A(A 项,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B 项,引而不 发: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 以待时机;此处误用为“做事不果断”,属望文生义。C 项,风声鹤唳:形 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D 项,出言无状:说话超越本人的身份、地位, 放肆,没有礼貌。句中误作为遇事紧张,不会说话) 15.B(A 项,时态错误,“将”与“参加了”矛盾。C 项,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D 项,动宾不搭配,“解 决”可换为“解除”) 16.(6 分) (1)怎么可能这样呢?他那么小的靶心都能一箭射中,我这么大的靶心却屡 射不中!(3 分。不涉及左靶,扣 1 分;不使用问号或感叹号,扣 1 分。所 写内容完全不符合画意,不给分) (2)3 分答例:有时候,目标看上去越难达到,反而越会使人全力以赴,最终达到目标;相反,目标看上 去越容易达到,就越有可能令人掉以轻心,反而无法达到。(满分答案既要符合画意,也要符合题干中“常 常被人忽视,或者说常常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不可思议”的要求) 2 分答例: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完成艰难的任务;平庸的人,连简单的事都做不好。 1 分答例:要想在竞争中不落下风,需要平时练好本领。 0 分答例:射箭不容易,初学的人不可能射中靶心。 17.(5 分) 答案示例 1:祖国新生六十年风雨和辉煌同在 五四华诞九十载民主与科学并存 答案示例 2:澳门回归一十载步伐稳健 西藏民主五十年面貌全新 18.作文(60 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