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西北工大附中第一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 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 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 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 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 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 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 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 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 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 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 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 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 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 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己。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 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 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
2010 年高考西北工大附中第一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 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 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 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 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 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 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 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 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 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 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 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 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 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 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 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 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
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 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 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 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 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 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 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 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 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有别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 在学术分类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D.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马克 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 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 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 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 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 譬如“子部”的“医家”,内容可谓宏大广博
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 13000 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 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 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 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 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 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 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 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 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有别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 在学术分类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D.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马克 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 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 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 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 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 譬如“子部”的“医家”,内容可谓宏大广博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 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 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 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19分)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 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 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 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己 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 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 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 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 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 以其似賦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 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 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 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 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 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苏轼《答谢民师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 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 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 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 4---7 题(19 分)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 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 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 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 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 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 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 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 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 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 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 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 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 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 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苏轼《答谢民师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具审起居佳胜审:清楚,明白B、坐废累年废:废黜,放逐 C、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了:完结 D、而乃以赋鄙之鄙:轻视,看不起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 B、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C、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 D、使贾谊见孔子 清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 生。”是说文章要根据内容的要求,自由表达,摆脱形式限制,使之恰到好处,以取得自然 流畅,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 B、在苏轼看来,《离骚》的突出价值在于具有“风雅”的讥刺作用。 C、从“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 然于口与手者乎!”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更多地关注着灵感思维的直觉性与短暂性 D、从最后一段看,苏轼不愿意答应谢民师给惠力法雨堂题字 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2)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3)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A、具审起居佳胜 审:清楚,明白 B、坐废累年 废:废黜,放逐 C、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 了:完结 D、而乃以赋鄙之 鄙:轻视,看不起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 B、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C、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 D、使贾谊见孔子 清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 生。”是说文章要根据内容的要求,自由表达,摆脱形式限制,使之恰到好处,以取得自然 流畅,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 B、在苏轼看来,《离骚》的突出价值在于具有“风雅”的讥刺作用。 C、从“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 然于口与手者乎!”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更多地关注着灵感思维的直觉性与短暂性。 D、从最后一段看,苏轼不愿意答应谢民师给惠力法雨堂题字。 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2)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3)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酬朱庆馀 朱庆馀 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 越女新妆出镜心, 待晓堂前拜舅姑 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 齐纨未足时人贵 画眉深浅入时无。 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 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8、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5分) 9、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 对此加以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 ,雄飞雌从绕林间。 (3)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倩何人唤取, (5)吾所以为此者 (6)寓形宇内复几时? 乙选考题 请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酬朱庆馀 朱庆馀 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 越女新妆出镜心, 待晓堂前拜舅姑。 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 齐纨未足时人贵, 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 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8、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5 分) 9、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 对此加以说明。(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 ,雄飞雌从绕林间。 (3)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倩何人唤取, , ? (5)吾所以为此者, 。(6)寓形宇内复几时? ? 乙 选考题 请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上午九点钟年届八旬的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 落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 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怎么没人去开门?小保姆呢?老妻呢? 黄云山有些生气。正要大声呼喊,猛然想起小保姆上街买菜去了,老妻替他上医院拿药去了 家里就只他一个人。他本来不想理睬,但一想,倘若来的是一位老朋友岂不失礼? 他重重地放下紫砂壶,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 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 父亲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 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 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很快怕耽误了黄老先生的时间。 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 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上午九点钟,年届八旬的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 落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 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怎么没人去开门?小保姆呢?老妻呢? 黄云山有些生气。正要大声呼喊,猛然想起小保姆上街买菜去了,老妻替他上医院拿药去了, 家里就只他一个人。他本来不想理睬,但一想,倘若来的是一位老朋友岂不失礼? 他重重地放下紫砂壶,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 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 父亲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 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 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很快,怕耽误了黄老先生的时间。 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 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 1978 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 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哦”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用一只手习惯性地扶住门框,依 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幅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 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 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了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带了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 顷刻间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法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 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 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可以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 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 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
黄云山“哦”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用一只手习惯性地扶住门框,依 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幅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 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 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 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了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带了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 顷刻间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法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 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 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可以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 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 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 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
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 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顺利举行观者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 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选自2009年第3期《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 小说开头写门铃小心翼翼地响起,表现秋小峦拜见黄云山时谨慎礼貌的心理 C.“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的意思是说,黄云山先生认为,我们国内有一个像颜 回一样闻名的大师秋溪谷,他竟然不知道,感到很羞耻 D.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 E.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6分) (3)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6分) (4)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意图,你认为我们应从主人公黄云山先生身上学些 什么?(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 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顺利举行,观者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 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选自 2009 年第 3 期《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 分) A.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 B.小说开头写门铃小心翼翼地响起,表现秋小峦拜见黄云山时谨慎礼貌的心理。 C.“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的意思是说,黄云山先生认为,我们国内有一个像颜 回一样闻名的大师秋溪谷,他竟然不知道,感到很羞耻。 D.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 E.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6 分) (3)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6 分) (4)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意图,你认为我们应从主人公黄云山先生身上学些 什么?(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杰克·伦敦的悲剧 ①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近代著名的作家。他和马克·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 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可是两个人的结局大不一样。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 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 昋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②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 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 苦的日子中度过。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 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 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偷袭中 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航 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 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③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 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 华盛顿以“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 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④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 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1896年他二十 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 开的。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 病回家。 ⑤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他有丰富的生 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 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 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杰克•伦敦的悲剧 ①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近代著名的作家。他和马克•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 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可是两个人的结局大不一样。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 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 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②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 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 苦的日子中度过。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 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 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偷袭中 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航 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 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③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1894 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 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 华盛顿以“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 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④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 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1896 年他二十 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 开的。1897 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 病回家。 ⑤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他有丰富的生 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 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 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 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⑥杰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 和尼采的著作。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1907 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 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1909年) 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 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 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 的道路 ⑦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伦敦带进了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使 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判逆者的性格,逐渐消褪,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 花花公子 ⑧1911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 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他曾经用一大笔钱建造一条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想象中 的恶兽)的游船:1913年用了十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钱财)以近四年时间建造 所名叫“娘居”的别墅,在落成后即将迁居的时候,忽然起火焚毁。这位已经侧身上流社会的 大作家,看了看价值十万美元的废墟,摆了摆手,宣布将另建一个庄园。这时的杰克伦敦 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淖,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一些完全背离自 己信念的低劣之作。他在1911年时还说过:“我如果自己能够作出选择的话,除了写一篇说 明我对资产阶级世界是多么鄙视的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外,我什么也不会下笔。”可是在1916 年1月,他公开声明脱离自己曾经积极参与活动的美国社会党 ⑨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 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用自杀结 束了四十年的一生,留下了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 (选自《人物》 1983年第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杰克伦敦是一位鄙视资产阶级世界,敢于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大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 会残酷无情的社会主义者
⑥杰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 和尼采的著作。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1907 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 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1909 年), 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 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 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 的道路。 ⑦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伦敦带进了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使 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判逆者的性格,逐渐消褪,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 花花公子。 ⑧1911 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 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他曾经用一大笔钱建造一条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想象中 的恶兽)的游船;1913 年用了十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钱财)以近四年时间建造一 所名叫“娘居”的别墅,在落成后即将迁居的时候,忽然起火焚毁。这位已经侧身上流社会的 大作家,看了看价值十万美元的废墟,摆了摆手,宣布将另建一个庄园。这时的杰克•伦敦 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淖,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一些完全背离自 己信念的低劣之作。他在 1911 年时还说过:“我如果自己能够作出选择的话,除了写一篇说 明我对资产阶级世界是多么鄙视的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外,我什么也不会下笔。”可是在 1916 年 1 月,他公开声明脱离自己曾经积极参与活动的美国社会党。 ⑨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 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1916 年 11 月 22 日,杰克•伦敦用自杀结 束了四十年的一生,留下了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 (选自《人物》 1983 年第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杰克•伦敦是一位鄙视资产阶级世界,敢于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大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 会残酷无情的社会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