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9高三语文下三轮模拟试题 本试卷满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谷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 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 “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 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 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 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 、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 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因此与城市的功能 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 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一座堿市,尽管现在的文化 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 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才有可能推到极致。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 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 验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变革的时代 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 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例如,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 都城建康(建业)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其功能基本不变,文 脉得以延续。但到隋灭陈时将建康堿彻底毁灭,将地区行政中心迁往别处,当地人口几乎全
北京市西城区 2018-2019 高三语文下三轮模拟试题 本试卷满分共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 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 “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以正确填涂方 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 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 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 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因此与城市的功能 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 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 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 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才有可能推到极致。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 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 验。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变革的时代, 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 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例如,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 都城建康(建业)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其功能基本不变,文 脉得以延续。但到隋灭陈时将建康城彻底毁灭,将地区行政中心迁往别处,当地人口几乎全
部外迁,这座六朝古都便从地图上消失了。尽管以后的南京是在这片土地上重建的,但除了 战火毁灭不了的古代遗址遗物外,还有多少六朝遗风?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城市功能的同化、 泛化,都要具有经济功能,要以生产为主;都要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立新却缺乏 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又经历了急剧扩张和大拆大建,城市功能同化、泛化的趋势加剧,甚至 盲目确保不现实的发展目标。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大量城市人口成为移民,能够传承城 市文化的本地人口迅速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具有延续城市文脉的自觉性,不采取特 殊的措施,文脉的断绝是不可避免的。 正因为今天绝大多数城市的功能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原有的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城 市发展的需要,如果单从物质条件的需求看,城市多数原有设施的确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由于长期不重视城市建设,不重视民生,过早地剥夺了私有住房,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面临住 房紧缺破败、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困难。从经济效益看,大拆大建,增加建筑密度和容积显 然更有利,也能更快满足居民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像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石库门 和弄堂,即使以往有千好万好,既不可能成为未来民居的主要模式,也不会得到多数人的喜 爱。城市居民反拆迁的抗争,大多不是对文化传统的守护或对旧居的依恋,基本上都是经济 利益和社会公正的诉求 但为延续文脉着想,一座城市需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 因为这些物曾经是城市多数居民的住所或活动场所,也是当时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 的物质基础。如果让城市的后人仅仅凭着文字和图像去想像,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理解生动的 历史,留下深刻记忆的。何况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居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会不断提 高,对国家和城市的记忆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些记忆中还包含着我们今天不一定知道或理 解的抽象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原物的保存才能给后人以破解或汲取的可能。即使是属于封建 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也有必要适当保留一些,以便让后人了解历史的另一面 (摘自《环球人文地理》月刊) 1.与“城市文脉”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从过去到现在的文化及由此形成的传统 B.城市文脉能否形成与城市的文化传统是否连续密切相关。 C.一座城市只要保持自己的文脉不中断,就能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并且会把它推到极致。 D.城市文脉是城市的记忆,它不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精神的结晶。 2.对可能造成城市文脉断绝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部外迁,这座六朝古都便从地图上消失了。尽管以后的南京是在这片土地上重建的,但除了 战火毁灭不了的古代遗址遗物外,还有多少六朝遗风?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城市功能的同化、 泛化,都要具有经济功能,要以生产为主;都要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立新却缺乏 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又经历了急剧扩张和大拆大建,城市功能同化、泛化的趋势加剧,甚至 盲目确保不现实的发展目标。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大量城市人口成为移民,能够传承城 市文化的本地人口迅速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具有延续城市文脉的自觉性,不采取特 殊的措施,文脉的断绝是不可避免的。 正因为今天绝大多数城市的功能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原有的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城 市发展的需要,如果单从物质条件的需求看,城市多数原有设施的确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由于长期不重视城市建设,不重视民生,过早地剥夺了私有住房,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面临住 房紧缺破败、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困难。从经济效益看,大拆大建,增加建筑密度和容积显 然更有利,也能更快满足居民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像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石库门 和弄堂,即使以往有千好万好,既不可能成为未来民居的主要模式,也不会得到多数人的喜 爱。城市居民反拆迁的抗争,大多不是对文化传统的守护或对旧居的依恋,基本上都是经济 利益和社会公正的诉求。 但为延续文脉着想,一座城市需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 因为这些物曾经是城市多数居民的住所或活动场所,也是当时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 的物质基础。如果让城市的后人仅仅凭着文字和图像去想像,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理解生动的 历史,留下深刻记忆的。何况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居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会不断提 高,对国家和城市的记忆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些记忆中还包含着我们今天不一定知道或理 解的抽象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原物的保存才能给后人以破解或汲取的可能。即使是属于封建、 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也有必要适当保留一些,以便让后人了解历史的另一面。 (摘自《环球人文地理》月刊) 1. 与“城市文脉”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从过去到现在的文化及由此形成的传统。 B. 城市文脉能否形成与城市的文化传统是否连续密切相关。 C. 一座城市只要保持自己的文脉不中断,就能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并且会把它推到极致。 D. 城市文脉是城市的记忆,它不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精神的结晶。 2. 对可能造成城市文脉断绝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因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城市被破坏殆尽,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 B.每个城市都要有经济功能,以生产为主,城市功能同化、泛化,摒弃传统,又缺乏创新。 C.急剧扩张和大拆大建,加剧了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趋势,发展目标不现实。 D.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大量移居农村,能传承城市文化的本地人口急剧减少 3.下面对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现阶段由于城市原有设施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而大 多数城市的功能已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B.城市居民反对拆迁,既有对文化传统的守护或对旧居的依恋,同时也存在经济利益和社 会公正的需求。 C.因为一座城市所有的古物旧物曾经是城市多数居民的住所或活动场所,也是当时的文化 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故应予以保存。 D.保存城市旧物是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正面、反面的旧物都有必要保留一些,这样才能 给后人以破解或汲取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的可能 【答案】1.C2.D3.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与“城市文脉”有关的内容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放回到原文中进行分 析思考,根据上下文作出判断。C项关联词语“只要.就运用不当,导致原来的句意发生 改变,原文第一段是“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 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所以正确选项是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放回原文中,找到对可能造成城市文脉断绝原因相关的语段,进行仔细分 析推敲,然后把选项跟原文进行比较,作出判断。D项“城市人口大量移居农村ˆ表述错误, 原文是“大量城市人口成为移民”,明显有差异。故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作者在文章流露出的观点进 行分析思考,然后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进行仔细的比较判断。A表述错误,因果倒置, 文章第四段原文是“正因为今天绝大多数城市的功能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原有的设施
A. 因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城市被破坏殆尽,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 B. 每个城市都要有经济功能,以生产为主,城市功能同化、泛化,摒弃传统,又缺乏创新。 C. 急剧扩张和大拆大建,加剧了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趋势,发展目标不现实。 D. 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大量移居农村,能传承城市文化的本地人口急剧减少。 3. 下面对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现阶段由于城市原有设施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而大 多数城市的功能已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B. 城市居民反对拆迁,既有对文化传统的守护或对旧居的依恋,同时也存在经济利益和社 会公正的需求。 C. 因为一座城市所有的古物旧物曾经是城市多数居民的住所或活动场所,也是当时的文化 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故应予以保存。 D. 保存城市旧物是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正面、反面的旧物都有必要保留一些,这样才能 给后人以破解或汲取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的可能。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与“城市文脉”有关的内容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放回到原文中进行分 析思考,根据上下文作出判断。C 项关联词语“只要…就…”运用不当,导致原来的句意发生 改变,原文第一段是“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 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所以正确选项是 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放回原文中,找到对可能造成城市文脉断绝原因相关的语段,进行仔细分 析推敲,然后把选项跟原文进行比较,作出判断。D 项“城市人口大量移居农村”表述错误, 原文是“大量城市人口成为移民”,明显有差异。故选 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作者在文章流露出的观点进 行分析思考,然后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进行仔细的比较判断。A 表述错误,因果倒置, 文章第四段原文是“正因为今天绝大多数城市的功能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原有的设施
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如果单从物质条件的需求看,城市多数原有设施的确已经失 去了存在的必要”;B与原文表意不一致,原文是“大多不是.基本上都是”;C扩大范围 原文“这些物”指的是“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所以,选D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鉴赏家 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 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 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 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 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 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 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 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 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櫞。 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 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十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 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
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如果单从物质条件的需求看,城市多数原有设施的确已经失 去了存在的必要”;B 与原文表意不一致,原文是“大多不是……基本上都是”;C 扩大范围。 原文“这些物”指的是“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所以,选 D。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鉴 赏 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 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 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 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 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 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 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 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 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 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 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 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 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
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 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 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 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 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 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 “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 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 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 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
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 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 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 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 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 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 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 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 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
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 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 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 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遺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 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 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 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 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E.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旷达 超脱且率性脾气 5.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概括。 【答案】4.BC5.①体现叶三有一种脱俗的生活情趣(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
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 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 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 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塑造 的 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 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B. “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 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 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 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 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 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E. 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旷达 超脱且率性脾气。 5. 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 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概括。 【答案】4. BC 5. ①体现叶三有一种脱俗的生活情趣(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
感悟生活中的美,有生活见闻积累和高超的审美能力):②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 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为下文品评季陶民之画,能一语中的做铺垫(为他是个 懂艺术的鉴赏家做出铺垫);③新鲜的果子是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借此也可传达出他对 季陶民的知己之情。④他作为“鉴赏家”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 果子生活中乐观的、热情的、智慧的、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6.①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②叶三能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有风 ③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④叶三与画共存亡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査题,考査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 两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立足考査“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 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错误 选项的假设有过于肯定之嫌,会评画不见得可以当一个出色的画家。D项,“小说语言独具 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中“不失华丽”错误,这是对小说语言特色分析有误,从文 中来看,并没有“华丽”之语。E项,“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旷达超脱且率性脾 气”错误,本题是考查对细节作用的理解,从文中来看,选项中的细节,能体现出画家的率 性,而“旷达超脱”语意略重:另外,此细节还有为叶三送果的情节做铺垫的作用。故选 B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安排小说情节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小 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然后 要思考“鉴赏家”指的是谁,叶三卖果子这一情节主要涉及哪些内容,同标题“鉴赏家”有 什么关联。从文中来看,“鉴赏家”指的是叶三,而叶三也是文章的主人公,季陶民只是起 到衬托叶三的作用,那么文章使用大篇幅蟹叶三卖果子的情节首先是为了刻画叶三的形象, 从对叶三所卖果子的描述来看,“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都是原 装”“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 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这表现出叶三那种脱俗的生活情趣,在这样的生活 中叶三就有了生活的见闻积累,并养成高超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说是“叶三”作为“鉴赏 家”的一个养成的过程,这在情节上也就为下文能够品评季陶民的画作做了铺垫;同时,叶
感悟生活中的美,有生活见闻积累和高超的审美能力);②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 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为下文品评季陶民之画,能一语中的做铺垫(为他是个 懂艺术的鉴赏家做出铺垫);③新鲜的果子是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借此也可传达出他对 季陶民的知己之情。④他作为“鉴赏 家”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 果子生活中乐观的、热情的、智慧的、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6. ①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②叶三能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有风。 ③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④叶三与画共存亡。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 两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 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 项,“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错误, 选项的假设有过于肯定之嫌,会评画不见得可以当一个出色的画家。D 项,“小说语言独具 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中“不失华丽”错误,这是对小说语言特色分析有误,从文 中来看,并没有“华丽”之语。E项,“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旷达超脱且率性脾 气”错误,本题是考查对细节作用的理解,从文中来看,选项中的细节,能体现出画家的率 性,而“旷达超脱”语意略重;另外,此细节还有为叶三送果的情节做铺垫的作用。故选 B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安排小说情节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小 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然后 要思考“鉴赏家”指的是谁,叶三卖果子这一情节主要涉及哪些内容,同标题“鉴赏家”有 什么关联。从文中来看,“鉴赏家”指的是叶三,而叶三也是文章的主人公,季陶民只是起 到衬托叶三的作用,那么文章使用大篇幅蟹叶三卖果子的情节首先是为了刻画叶三的形象, 从对叶三所卖果子的描述来看,“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都是原 装”“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 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这表现出叶三那种脱俗的生活情趣,在这样的生活 中叶三就有了生活的见闻积累,并养成高超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说是“叶三”作为“鉴赏 家”的一个养成的过程,这在情节上也就为下文能够品评季陶民的画作做了铺垫;同时,叶
三卖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 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由此可知,这“果子”其实也是连 结叶三和季陶民的一条纽带,叶三专门为季陶民卖果子表现出叶三与季陶民的知己之感:从 主旨上来看,第二段对叶三所卖果子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叶三的诚实真诚、乐观智慧的人 生态度,这与下文叶三鉴赏季陶民画作时不涉功利的爱是一致的。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 答就可以了 【6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梳理概括小说情节,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 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然后到文中 筛选出相关的情节,再对该情节加以概括。从文中来看,叶三“鉴赏家”的形象主要是从对 待季陶民的画作上表现出来,既有观赏季陶民作画时的表现,也有对季陶民作品的评价,还 有对待季陶民作品的态度。如看季陶民作画时,“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 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如 评价季陶民的作品,“紫藤里有风”“花是乱的”,“四太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 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如对待季陶民作品的态度,“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他的儿子遵照 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这些都能看出叶三鉴赏家的特 点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 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 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 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 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 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 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 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
三卖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 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由此可知,这“果子”其实也是连 结叶三和季陶民的一条纽带,叶三专门为季陶民卖果子表现出叶三与季陶民的知己之感;从 主旨上来看,第二段对叶三所卖果子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叶三的诚实真诚、乐观智慧的人 生态度,这与下文叶三鉴赏季陶民画作时不涉功利的爱是一致的。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 答就可以了。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小说情节,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 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然后到文中 筛选出相关的情节,再对该情节加以概括。从文中来看,叶三“鉴赏家”的形象主要是从对 待季陶民的画作上表现出来,既有观赏季陶民作画时的表现,也有对季陶民作品的评价,还 有对待季陶民作品的态度。如看季陶民作画时,“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 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如 评价季陶民的作品, “紫藤里有风”“花是乱的”,“四太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 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如对待季陶民作品的态度,“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他的儿子遵照 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这些都能看出叶三鉴赏家的特 点。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 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 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 3 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 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 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 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 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 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 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 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
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 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 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 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 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 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 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 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 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 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 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盺、经济 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 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 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 须联络乖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 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 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 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 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資生活。 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 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 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居于
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 年 2 月,他以《申报》 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 95 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 同年 9 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 36 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 第二集。1915 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 25 个城市 52 所学校,历时三个月, 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 1917 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 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 行职业教育。1917 年 5 月 6 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 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 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 1918 年创立到 1952 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 养毕业生多达 7000 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 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 1913 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 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 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 须联络乖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 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 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 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 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 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 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 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居于
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 “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相关链接】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 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 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 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 (孙起盂1988年11月6日题词)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 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 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 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D.《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 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E.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 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8.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CE8.①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②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 使得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③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④培养了大批人才 (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 9.①实用主义。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 学:②大职业教育主义。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 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③平民化。黄炎培认为,社会的组成,以 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 “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相关链接】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 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 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 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 (孙起盂 1988 年 l1 月 6 日题词)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 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 1914 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 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 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 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D. 《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 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E. 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 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8. 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CE 8. ①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②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 使得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③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④培养了大批人才。 (每点 2 分,答出任意 3 点即可得 6 分) 9. ①实用主义。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 学;②大职业教育主义。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 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③平民化。黄炎培认为,社会的组成,以 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