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8届高三第一次统一测试 语文 (2018.4) 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 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 “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 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 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 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 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 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 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 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 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 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 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 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 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 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 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 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 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 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 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 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 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 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B.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北京市西城区 2018 届高三第一次统一测试 语文 (2018.4)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刘宗周《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 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 “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 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 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 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 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 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 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 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 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 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 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 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 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 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 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 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 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 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 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 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 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 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 B.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C.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D.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3.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道迩 “迩”读作r意思是“近” B.服膺 “膺”读作yng意思是“反对” C.中肯 “中”读作zhng意思是“适合” D.皓首穷经:“皓”读作go意思是“白”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 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 间”,可以说“道不远人”。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 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的 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 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 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 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 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 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 育。《学记》中的“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 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 人合一”的特殊思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 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 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 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 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 学证明傍晩最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B.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 C.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D.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学而时习之”中“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三个月不违背仁德B.一生中恰当的阶段 C.一年中恰当的时令D.一天中恰当的时辰 6.下列在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B.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C.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D.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 D.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3.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道迩: “迩”读作 r 意思是“近” B.服膺: “膺”读作 yng 意思是“反对” C.中肯: “中”读作 zhng 意思是“适合” D.皓首穷经: “皓”读作 gào 意思是“白”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 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 间”,可以说“道不远人”。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 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的 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 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 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 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 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 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 育。《学记》中的“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 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 人合一”的特殊思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 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 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 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 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 学证明傍晚最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 B.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 C.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 D.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学而时习之”中“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三个月不违背仁德 B.一生中恰当的阶段 C.一年中恰当的时令 D.一天中恰当的时辰 6.下列在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B.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C.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D.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 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 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 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 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学,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 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弹得一手好琴,还管理过仓库、畜牧,孔 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 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 “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 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 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 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 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 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育 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 “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 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 视,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 文章,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 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 7.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学”“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将“学”“习”解释为“学问”“练习”完全错误 B.孔子本人多才多艺,学能致用,是“学”的典范 C.孔子的教育观、政治思想观重视道德和社会实践 D.教育要重视“学”“习”联系,“知”“行”结合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请 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 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而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己。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 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 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 。”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 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 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 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 而“习”也并不只 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学, 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 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 弹得一手好琴, 还管理过仓库、畜牧, 孔 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 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 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 “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 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 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 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 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 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育 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 “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 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 视, 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 文章,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 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 7.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学”“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将“学”“习”解释为“学问”“练习”完全错误 B.孔子本人多才多艺,学能致用,是“学”的典范 C.孔子的教育观、政治思想观重视道德和社会实践 D.教育要重视“学”“习”联系,“知”“行”结合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请 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6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而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 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 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 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
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 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使宋 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乌乎贤?必 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 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 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 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之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 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之过也。今天下有二病 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 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 分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 悔为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 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 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 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 遽:断然 B.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裕:渊博 C.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 隆:盛大 D.则亦有分矣 分:区分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孔子之道大而博/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 B.仁者见之谓之仁/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 C.以求合圣人之道乎/尊宋儒者之过也 D.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方悔为古人所囿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宋儒虽贤明,终究比不上颜回、曾参 B.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这也就像把持市场的市侩之徒罢了 C.遵之者贵,悖之者贱 遵循宋儒学说的就能成为显贵,违背它 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 D.致索解人不得 导致无法探索了解这样的人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 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 C.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 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使宋 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乌乎贤?必 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 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 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 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之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 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之过也。今天下有二病 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 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 分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 悔为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 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 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 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 遽:断然 B.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裕:渊博 C.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 隆:盛大 D.则亦有分矣 分:区分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之道大而博/ 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 B.仁者见之谓之仁/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 C.以求合圣人之道乎/尊宋儒者之过也 D.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方悔为古人所囿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 宋儒虽贤明,终究比不上颜回、曾参 B.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 这也就像把持市场的市侩之徒罢了 C.遵之者贵,悖之者贱 遵循宋儒学说的就能成为显贵,违背它 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 D.致索解人不得 导致无法探索了解这样的人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 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 1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 C.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D.作者恳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迁腐之士。 14.尹似村写信来责怪作者违背宋儒的认识解释《论语》,而作者却“颇不谓 然”。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5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8题 三登乐 范成大 路转橫塘,风卷地,水肥帆饱。眼双明,旷怀浩渺。问菟裘,无恙否,天教重到 木落雾收,故山更好 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算年来,识翁者少。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 归鬓任霜,醉红未老 【注释】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词为多年在外的诗人归乡时所作。横塘:地名, 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菟裘:此处指诗人家乡吴县石湖。醉红:指酒醉后面庞泛 红 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作开篇点明行迹;“水肥帆饱”不仅描写看到的景色,亦寓有归乡时的心 B.“无恙否”既是揣测,又流露出隐隐的担忧,这种心情与“近乡情更怯”颇 相似。 C.“休荡桨”写舟行水上,已无需荡桨,意在表现风力迅猛,浪推船行,极为 迅速。 D.“喜山林”三句是说虽然作者离家日久,但故乡山林的遗迹依然,还是旧日模 样 16.“横塘”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下列诗句中“横塘”的情感内涵与其他 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复见花开人又老,横塘寂寂柳依依。(唐·李嘉祐《伤吴中》) B.散客出门斜月在,两眉愁思问横塘。(唐·韩偓《横塘》 C.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宋·范成大《横塘》) D.道出横塘跨石梁,塘南塘北稻花香。(宋·程师孟《入涌泉道中》) 17.同为归乡途中所作,刘克庄《归至武阳渡作》与范成大《三登乐》抒发的情 感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6分) 夹岸盲风扫楝花,髙城已近被云遮。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刘克庄《归至武阳渡作》) 注:楝:音lian,落叶乔木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这首词中写到诗人归家途中遇到“风卷地”,《岳阳楼记》中同样有对洞庭湖上 大风浪的描写“ 这首词中诗人“恐惊鱼鸟”,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也写到了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这首词中诗人写到秋日“木落”,在《声声慢》中,李清照则写了花落, ,如今有谁堪摘?”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D.作者恳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 14. 尹似村写信来责怪作者违背宋儒的认识解释《论语》,而作者却“颇不谓 然”。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5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5-18 题。 三登乐 范成大 路转横塘,风卷地,水肥帆饱。眼双明,旷怀浩渺。问菟裘,无恙否,天教重到。 木落雾收,故山更好。 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算年来,识翁者少。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 归鬓任霜,醉红未老。 【注释】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词为多年在外的诗人归乡时所作。横塘: 地名, 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菟裘:此处指诗人家乡吴县石湖。醉红:指酒醉后面庞泛 红。 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词作开篇点明行迹;“水肥帆饱”不仅描写看到的景色,亦寓有归乡时的心 情。 B. “无恙否”既是揣测,又流露出隐隐的担忧,这种心情与“近乡情更怯”颇 相似。 C. “休荡桨”写舟行水上,已无需荡桨,意在表现风力迅猛,浪推船行,极为 迅速。 D.“喜山林”三句是说虽然作者离家日久,但故乡山林的遗迹依然,还是旧日模 样。 16. “横塘”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下列诗句中“横塘”的情感内涵与其他 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 复见花开人又老,横塘寂寂柳依依。(唐·李嘉祐《伤吴中》) B. 散客出门斜月在,两眉愁思问横塘。(唐·韩偓《横塘》) C.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宋·范成大《横塘》) D. 道出横塘跨石梁,塘南塘北稻花香。(宋·程师孟《入涌泉道中》) 17.同为归乡途中所作,刘克庄《归至武阳渡作》与范成大《三登乐》抒发的情 感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6 分)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刘克庄《归至武阳渡作》) 注:楝:音 liàn,落叶乔木。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 分) 这首词中写到诗人归家途中遇到“风卷地”,《岳阳楼记》中同样有对洞庭湖上 大风浪的描写“ , ”。 这首词中诗人“恐惊鱼鸟”,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也写到了鸟, “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这首词中诗人写到秋日“木落”,在《声声慢》中,李清照则写了花落, “ 。 ,如今有谁堪摘?” 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4 题
枪挑紫金冠 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 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一一所谓 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 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 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 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 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 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 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 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 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 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 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 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 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 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 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 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 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 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 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 但见翎子翻飞旗杄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一一编排这 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 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 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 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 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 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 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 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 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 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 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 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枪挑紫金冠 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 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 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 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 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 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 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 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 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 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 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 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 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 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 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 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 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 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 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 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 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 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 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 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 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 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 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 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 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 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 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 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 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 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 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 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 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 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 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 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 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 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 洗认前朝。 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 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 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 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 在策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 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取材于李修文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滴水不漏:形容技巧高超。 B.粉墨登场:指化装登台演戏。 C.不可理喻:指不通情理 D.如火如荼:形容情感热烈。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中作者“羞愧地离席”,是因为发现自己不能理解作品被如此改编的用 意,惭愧于自己与新编作品间的隔膜, B.文章中对白素贞与许仙相逢的描写,体现了中国戏剧表演中的含蓄细腻,能引 人入戏,这样的表演令作者十分欣赏。 C叙写《单刀会》时,作者特意交代这个寻常的戏班是以“废弃的运沙船”为舞 台,是想突出戏班面临的生存困境。 D.文章结尾处,作者重复“反正我有声光电”,是在强调和肯定现代技术手段可 以给新编戏剧带来别样的舞台效果 21.第四段中问:“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如 此讲究戒律”的原因。(4分) 22.文章写了作者看过的三出戏《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请分别概 括作者借这三次观看经历所表达的对戏剧艺术的认识。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 的匠心?(7分) 2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对该手法加以赏 析。(6分) 24.作者借“挑紫金冠”的“枪”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对下列经典作品中的 “事物”与作者创作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写史湘云有金麒麟、薛宝钗有金锁,是为了说明她们有显赫的家 世,从而反衬出林黛玉出身的贫寒
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 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 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 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 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 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 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 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 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 洗认前朝。 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 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 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 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 在策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 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取材于李修文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滴水不漏:形容技巧高超。 B.粉墨登场:指化装登台演戏。 C.不可理喻:指不通情理。 D.如火如荼:形容情感热烈。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第二段中作者“羞愧地离席”,是因为发现自己不能理解作品被如此改编的用 意,惭愧于自己与新编作品间的隔膜。 B.文章中对白素贞与许仙相逢的描写,体现了中国戏剧表演中的含蓄细腻,能引 人入戏,这样的表演令作者十分欣赏。 C.叙写《单刀会》时,作者特意交代这个寻常的戏班是以“废弃的运沙船”为舞 台,是想突出戏班面临的生存困境。 D.文章结尾处,作者重复“反正我有声光电”,是在强调和肯定现代技术手段可 以给新编戏剧带来别样的舞台效果。 21.第四段中问:“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如 此讲究戒律”的原因。(4 分) 22.文章写了作者看过的三出戏《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请分别概 括作者借这三次观看经历所表达的对戏剧艺术的认识。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 的匠心?(7 分) 2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对该手法加以赏 析。(6 分) 24.作者借“挑紫金冠”的“枪”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对下列经典作品中的 “事物”与作者创作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红楼梦》中写史湘云有金麒麟、薛宝钗有金锁,是为了说明她们有显赫的家 世,从而反衬出林黛玉出身的贫寒
B.《药》中夏瑜坟上的“花环”,是鲁迅认为需“听将令”,为了慰藉那些在寂 寞中奔驰的猛士而特意添加的。 C.《边城》中的傩送曾面临“碾坊”与“渡船”的选择:前者意味着物质的丰足, 后者则代表了自己想要的爱情。 D.《红岩》中江姐等人绣的“五星红旗”,既寄托了江姐等同志们得知新中国建 立时的喜悦,也蕴含着她们对党的爱与忠贞。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1)有人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小说中情节的安排有时也是如此。你 认为下列情节是“最好的安排”吗?请从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结 合原著内容,自圆其说,条理清楚。 华大妈与夏四奶奶在坟场相遇(《药》) 迎接林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迟到(《红楼梦》) 精疲力尽的桑提亚哥回到岸上,睡着后又梦见狮子(《老人与海》 (2)在特定情境下,人们会特别想向已经去世的亲人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或想 法。阴阳两隔后,翠翠对妈妈、江姐对丈夫、孙少平对田晓霞会倾诉什么呢?请 从上述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向逝去的亲人倾诉的话。要求:体现人物所处的 情境,符合作品内容,有感染力 (3)有人说,如今“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请从下面 《论语》选文中选择一句,根据对所选句子的理解谈谈你对“自媒体时代人人都 有话语权”这一现象的看法。要求:正确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自圆其说,条理 清楚。 巧言令色,鲜矣仁。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26.作文(50分)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让很多东西或诞生,或成长,或改善 或丰富……它将很多东西引进来,又让很多东西走出去……这一伟大国策,赋予 个古老民族无穷的活力和无尽的挑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我们每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受益者或诉求者 “吃过麦当劳,看过好莱坞,玩过迪斯尼一一我比我爸小时候强! “越来越多的同学上名校了,还能在网上选不同学校的课来听,虽然辛苦,也不 乏快乐 “与其坐等国家分配,不如学着自主创业,趁着年轻,我想试试……” “下岗时我哭过,可生活还得继续。也许我今天只是个打工仔,明天就可能成为 持股人 “过去是商店卖什么咱就得买什么,什么时候咱想买什么商店就能卖什么啊?” “坐公车、逛公园、进博物馆都不花钱了;有点儿小毛病,社区医院就解决了。 快八十岁了,明天还能盼点儿什么?
B.《药》中夏瑜坟上的“花环”,是鲁迅认为需“听将令”,为了慰藉那些在寂 寞中奔驰的猛士而特意添加的。 C.《边城》中的傩送曾面临“碾坊”与“渡船”的选择;前者意味着物质的丰足, 后者则代表了自己想要的爱情。 D.《红岩》中江姐等人绣的“五星红旗”,既寄托了江姐等同志们得知新中国建 立时的喜悦,也蕴含着她们对党的爱与忠贞。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25.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 字左右。 (1)有人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小说中情节的安排有时也是如此。你 认为下列情节是“最好的安排”吗?请从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结 合原著内容,自圆其说,条理清楚。 华大妈与夏四奶奶在坟场相遇(《药》) 迎接林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迟到(《红楼梦》) 精疲力尽的桑提亚哥回到岸上,睡着后又梦见狮子(《老人与海》) (2)在特定情境下,人们会特别想向已经去世的亲人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或想 法。阴阳两隔后,翠翠对妈妈、江姐对丈夫、孙少平对田晓霞会倾诉什么呢?请 从上述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向逝去的亲人倾诉的话。要求:体现人物所处的 情境,符合作品内容,有感染力。 (3)有人说,如今“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请从下面 《论语》选文中选择一句,根据对所选句子的理解谈谈你对“自媒体时代人人都 有话语权”这一现象的看法。要求:正确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自圆其说,条理 清楚。 巧言令色,鲜矣仁。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26.作文(50 分)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让很多东西或诞生,或成长,或改善, 或丰富……它将很多东西引进来,又让很多东西走出去……这一伟大国策,赋予 一个古老民族无穷的活力和无尽的挑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我们每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受益者或诉求者。 “吃过麦当劳,看过好莱坞,玩过迪斯尼——我比我爸小时候强!” “越来越多的同学上名校了,还能在网上选不同学校的课来听,虽然辛苦,也不 乏快乐。” “与其坐等国家分配,不如学着自主创业,趁着年轻,我想试试……” “下岗时我哭过,可生活还得继续。也许我今天只是个打工仔,明天就可能成为 持股人……” “过去是商店卖什么咱就得买什么,什么时候咱想买什么商店就能卖什么啊?” “坐公车、逛公园、进博物馆都不花钱了;有点儿小毛病,社区医院就解决了。 快八十岁了,明天还能盼点儿什么?
这些话,说出了普通百姓的故事,道出了普通百姓的心声。请以“改革开放中 个普通人的故事”为副标题,主标题自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可写实,可 想象,有叙述,有描写。 (2)作为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读了下面六句话,你对这场关系到国 运、人生的变革有着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鲁迅)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邓小平) 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 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 请以“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为副标题,主标题自拟;并以上述两到三句为基础 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8.4 、(24分) 1.(3分)D 2.(3分)B 3.(3分)A 4.C(3分) 5.(2分)A 6.(2分)B 7.(2分)A 8.(6分) 【答案示例】 在学习途径和方法方面要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觉悟,注意体验日常人事,注重实践 注意读书。在学习目的方面要超越功利,着眼于自身人格的完善、人生的超越 在学习时间和时机方面要提倡时时学习、适时学习。在学习内容方面要广泛,不 局限于书本 【评分参考】要点、各2分,要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23分) 9.(3分)C 10.(3分)C 11.(3分)D 12.(6分)
…… 这些话,说出了普通百姓的故事,道出了普通百姓的心声。请以“改革开放中一 个普通人的故事” 为副标题,主标题自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可写实,可 想象,有叙述,有描写。 (2)作为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读了下面六句话,你对这场关系到国 运、人生的变革有着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鲁迅)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邓小平) 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 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 请以“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为副标题,主标题自拟;并以上述两到三句为基础 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8.4 一、(24 分) 1.(3 分)D 2.(3 分)B 3.(3 分)A 4.C(3 分) 5.(2 分)A 6.(2 分)B 7.(2 分)A 8.(6 分) 【答案示例】 在学习途径和方法方面要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觉悟,注意体验日常人事,注重实践, 注意读书。在学习目的方面要超越功利,着眼于自身人格的完善、人生的超越。 在学习时间和时机方面要提倡时时学习、适时学习。在学习内容方面要广泛,不 局限于书本。 【评分参考】要点、各 2 分,要点、各 1 分,意思对即可。 二、(23 分) 9.(3 分)C 10.(3 分)C 11.(3 分)D 12.(6 分)
【答案示例】 假如宋儒果真贤明,有不详细追问的人吗? 那些才能优秀之人,又多浮泛粗浅地读书,不愿意冒着犯错误被指责的风险去深 入研究 【评分参考】第一句话“使、果贤、审问”三个要点各1分;第二句话“长才秀 民、冒不韪、深造” 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13.(3分)C 14.(5分) 【答案示例】 《论语》博大精深,不能断然认定宋儒之学就都是对的; 自己虽然不才,但也可能有所得 宋儒们应该也希望后来者对其学说补过拾遗 人们尊崇宋儒学说是因为现实中求功名的束缚 读书人不愿或不能深入探求学问,难有真知灼见 作者自己的求学经历使作者更坚定地认为不能墨守宋儒之学。 【评分参考】一个要点1分,能自圆其说、意思对即可。 、(18分) 15.(3分)C 16.(3分)D 17.(6分) 【答案示例】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2分) 不同点:范词通过“水肥帆饱”,“旷怀浩渺”,“故山更好”,“喜山林”“醉 红未老”等句表达了作者 归家时的喜悦和对自然山林的热爱之情(2分);并通过“算年来,识翁者少” 等句表达了 物是人非的感慨。(1分)。刘词通过“留取城西塔”“要认家”等句表达担心 找不到归家标 志的志忑、紧张。(1分) 【评分参考】“渴望还乡”的共同情感,2分。范词中的“归家喜悦”“山林热 爱”“人事感慨”,各1分;刘词中的“忐忑、紧张”1分。意思对即可 18.(6分) 【参考答案】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评分参考】 每空1分。句中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四、(24分) 19.(2分)A 20.(3分)B 21.(4分) 【答案示例】
【答案示例】 假如宋儒果真贤明,有不详细追问的人吗? 那些才能优秀之人,又多浮泛粗浅地读书,不愿意冒着犯错误被指责的风险去深 入研究。 【评分参考】第一句话“使、果贤、审问”三个要点各 1 分;第二句话“长才秀 民、冒不韪、深造” 三个要点各 1 分。意思对即可。 13.(3 分)C 14.(5 分) 【答案示例】 《论语》博大精深,不能断然认定宋儒之学就都是对的; 自己虽然不才,但也可能有所得; 宋儒们应该也希望后来者对其学说补过拾遗; 人们尊崇宋儒学说是因为现实中求功名的束缚; 读书人不愿或不能深入探求学问,难有真知灼见; 作者自己的求学经历使作者更坚定地认为不能墨守宋儒之学。 【评分参考】一个要点 1 分,能自圆其说、意思对即可。 三、(18 分) 15.(3 分)C 16.(3 分)D 17.(6 分) 【答案示例】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2 分) 不同点:范词通过“水肥帆饱”,“旷怀浩渺”,“故山更好”,“喜山林”“醉 红未老”等句表达了作者 归家时的喜悦和对自然山林的热爱之情(2 分);并通过“算年来,识翁者少” 等句表达了 物是人非的感慨。(1 分)。刘词通过“留取城西塔”“要认家”等句表达担心 找不到归家标 志的忐忑、紧张。(1 分) 【评分参考】“渴望还乡”的共同情感,2 分。范词中的“归家喜悦”“山林热 爱”“人事感慨”,各 1 分;刘词中的“忐忑、紧张”1 分。意思对即可。 18.(6 分) 【参考答案】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评分参考】 每空 1 分。句中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四、(24 分) 19.(2 分)A 20.(3 分)B 21.(4 分) 【答案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