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试语文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对比阅读 1.【2013年·湖北省鄂州市】 (二)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11-15题 【甲】伤仲永(节选)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 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 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 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 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 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 且艰若此 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2分) (1)余闻之也久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即书诗四句 (2)稍稍宾客其父 (3)无从致书以观 (4)同舍生皆被绮绣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或以钱币乞之 或遇其叱咄 B.未尝识书具 尝趋百里外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还自扬州 手自笔录
2013 年中考试语文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对比阅读 1.【2013 年·湖北省鄂州市】 (二)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 11—15 题。 【甲】伤仲永(节选)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 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 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 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 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 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 且艰若此。 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2 分) ⑴余闻之也久 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⑴即书.诗四句 ⑵稍稍宾.客.其父 ⑶无从致.书以观 ⑷同舍生皆被.绮绣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或.以钱币乞之 或.遇其叱咄 B.未尝.识书具 尝.趋百里外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还自.扬州 手自.笔录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5.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3分) 【答案】 11.(1)余闻之也/久(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每句1分,满分2分) 12.(1)书写(2)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3)得到(4)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每个词1分,满分4分) 13.B(2分) 14.(1)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 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每句1分,有明显错误不给分。满分2分) 15.提示: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后天教育 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皆可。(每点1分,满分3分) 2.【2013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0分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 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 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 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异渔人甚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C.去停数日,辞去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⑴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5.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3 分) 【答案】 11. ⑴余闻之也/久 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每句 1 分,满分 2 分) 12. ⑴书写 ⑵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⑶得到 ⑷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每个词 1 分,满分 4 分) 13. B(2 分) 14. ⑴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 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每句 1 分,有明显错误不给分。满分 2 分) 15. 提示: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后天教育 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皆可。(每点 1 分,满分 3 分) 2.【2013 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6—19 题。(共 10 分)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 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 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 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异 渔人甚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C.去 停数日,辞去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8.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19.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分) 【答案】 16.C(2分) 17.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翻译出大 意,1分:“无论”译对,1分。共2分) 18.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2分) 19.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 乐。(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每对一处1分,共4分) 3.【2013年·重庆A卷】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一12题。(15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孑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斯是陋室( (2)可以调素琴( (3)陶后鲜有闻( (4)宜乎众矣(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1.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 12.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4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8.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 分) 19.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 分) 【答案】 16.C(2 分) 17.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翻译出大 意,1 分;“无论”译对,1 分。共 2 分) 18.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2 分) 19.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 乐。 (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每对一处 1 分,共 4 分)[ 来源:w ww. shu lih ua. net www .sh uli hua .ne t] 3.【2013 年·重庆 A 卷】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 9 一 12 题。(15 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 分) (1)斯.是陋室 ( ) (2)可以调.素琴( ) (3)陶后鲜.有闻( ) (4)宜乎众.矣 ( )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 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1.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 分) 12.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4 分)
【答案】 9.(4分)(1)这(2)调弄,这里指弹琴(只答“调弄”不给分)(3)少(4)多(每 小题1分) 10.(4分)(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葱茏,映入帘里。(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和) 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每小题2分) 11.安贫乐道(或“高洁傲岸”,意合即可) 12.(4分)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2分) 4.【2013年·湖北宜昌】 甲] 松风阁记(节选) 刘基 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峻⑧,潇洒而杜疏③。故风之过之,疏 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③,旷神怡情,恬淡 寂寥⑥。宜乎⑦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枫飒 走石漖③;稍大,别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日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 外物以汨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鸣,又何必濯颖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注①樛(j:弯曲向下。②离奇:树根盘曲。巃嵫 (longgong):高耸。③扶疏:枝叶繁 茂。④黩(dω):忧。⑤昏秽:黑暗的和肮脏的东西。⑥寂寥:寂静。⑦宜乎:怪不得。⑧违: 离开。⑨石漱(di):沙石上的急流。⑩上人:和尚。①D洋洋:快意的样子。0汩(gu):乱 ③3永日:度过漫长的一天。00高:品行高尚。(5清:品行纯洁 [资潭链接](1)颖水:河名。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隐居在颖水附 近。并认为尧的这种话弄脏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颖水边上去洗耳朵。(2)首阳:山名。相传 伯夷、叔齐在周武王灭殷以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南轩松(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③。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干尺
【答案】 9.(4 分)(1)这 (2)调弄,这里指弹琴(只答“调弄”不给分) (3)少 (4)多(每 小题 1 分) 10.(4 分)(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葱茏,映入帘里。(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和) 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每小题 2 分) 11.安贫乐道(或“高洁傲岸”,意合即可) 12.(4 分)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 分);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2 分) 4.【2013 年·湖北宜昌】 [甲] 松风阁记(节选) 刘基 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①,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嵷②,潇洒而杜疏③。故风之过之,疏 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④,涤昏秽⑤,旷神怡情,恬淡 寂寥⑥。宜乎⑦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⑧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枫飒 走石潄⑨;稍大,别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 奏。 方舟上人⑩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⑾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 外物以汩⑿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⒀,又何必濯颖水而以为高⒁,登首阳而以为清⒂也哉? [注]①樛(jiū):弯曲向下。②离奇:树根盘曲。巃嵷(lóngzòng):高耸。③扶疏:枝叶繁 茂。④黩(dú):忧。⑤昏秽:黑暗的和肮脏的东西。⑥寂寥:寂静。⑦宜乎:怪不得。⑧违: 离开。⑨石潄(lài):沙石上的急流。⑩上人:和尚。⑾洋洋:快意的样子。⑿汩(gǔ):乱。 ⒀永日:度过漫长的一天。⒁高:品行高尚。⒂清:品行纯洁。 [资潭链接](1)颖水:河名。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隐居在颖水附 近。并认为尧的这种话弄脏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颖水边上去洗耳朵。(2)首阳:山名。相传 伯夷、叔齐在周武王灭殷以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乙] 南轩松(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①。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洼]①绵幂(mi):延绵覆盖 6.解释文中加点宇词的意思。(4分) (1)方舟上人为阁其下 (2)予尝过而止之 (3)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 (4柯叶自绵幂 7.请用三个“/”给[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8.翻译[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 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汨其心 9.[甲]文中的“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一句,使我们联想到一个有类似意思的成语 请写出这个成语(2分) 10.在[甲]文中,作者通过对松风阁的环境描写,表达了融入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 不消极避世的意愿。请从甲]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并不消极避世的两个句子。(2分) 11.请找出律诗《南轩松》中押韵的字。(2分) 1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对[a诗中“色染秋烟碧”一句的理解。(2分) 13.[甲乙]两则材料都写到了松,但写作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概括出其不同之 处。(2分) 14.《南轩松》中的诗句“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其内诵与意境与我们学过的杜甫 《望岳》诗中的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这两句诗。(2分) 【参考答案】 6.(4分)(1)建造(2)曾经(3)距离(4)树木的枝干(或树枝) 7.(2分)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8.(2分)观赏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听松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没有外来的事物扰乱心 境。(关键字“观”、“适”、n“外物”字意及语句通顺流畅各0.5分) 9.(1分)流连忘返(错一字扣1分) 10.(2分)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11.(1分)幂、夕、碧、尺。 12.(2分)松树茂密翠绿的枝叶,似乎将周围的空气都染绿了似的。其中一个“染”字 用得妙,将景物着上了宜人的色彩。 13.(2分)《松风阁记》侧重写松风或松涛的声音:《南轩松)侧重写松树的茂盛或苍翠 14.(2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错一字扣1分) 5.【2013年·湖北宜宾】 Ⅱ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8-21题。(10分)
[洼]①绵幂(mì):延绵覆盖。 6.解释文中加点宇词的意思。(4 分) (1)方舟上人为.阁其下 (2)予尝.过而止之 (3)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 (4)柯.叶自绵幂 7.请用三个“/”给[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2 分) 其 大 风 至 则 如 扬 波 涛 又 如 振 鼓 隐 隐 有 节 奏。 8.翻译[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 分) 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其心。 9.[甲]文中的“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一句,使我们联想到一个有类似意思的成语。 请写出这个成语(2 分): 10.在[甲]文中,作者通过对松风阁的环境描写,表达了融入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 不消极避世的意愿。请从[甲]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并不消极避世的两个句子。(2 分) 11.请找出律诗《南轩松》中押韵的字。(2 分) 1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对[乙]诗中“色染秋烟碧”一句的理解。(2 分) 13.[甲][乙]两则材料都写到了松,但写作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概括出其不同之 处。(2 分) 14.《南轩松》中的诗句“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其内诵与意境与我们学过的杜甫 《望岳》诗中的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这两句诗。(2 分) 【参考答案】 6.(4 分)(1)建造 (2)曾经 (3)距离 (4)树木的枝干(或树枝) 7.(2 分)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错—处扣 1 分,扣完为止) 8.(2 分)观赏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听松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没有外来的事物扰乱心 境。(关键字“观”、“适”、“外物”字意及语句通顺流畅各 0. 5 分) 9.(1 分)流连忘返(错—字扣 1 分) 10.(2 分)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11.(1 分)幂、夕、碧、尺。 12.(2 分)松树茂密翠绿的枝叶,似乎将周围的空气都染绿了似的。其中—个“染”字 用得妙,将景物着上了宜人的色彩。 13.(2 分)《松风阁记》侧重写松风或松涛的声音;《南轩松)侧重写松树的茂盛或苍翠。 14.(2 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错一字扣 1 分) 5.【2013 年·湖北宜宾】 Ⅱ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 18-21 题。(10 分)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 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 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辍耕之垄上舜发于畎亩之中 B.佣者笑而应曰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为天下唱行拂乱其所为 D.百姓多闻其贤曾益其所不能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举大计亦死里奚举于市 B.必先苦其心志天下苦秦久矣 C.扶苏以数谏故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D.等死,死国可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1.胨涉历尽艰辛最终“立为王,号为张楚”,舜、博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 奚等均出身卑微但终成大业。请细读甲、乙两则选段,并摘选其中你认为最恰当的原句回答 他们成功的缘由。(3分) 【参考答案】 18.(2分)D(A、动词,去,到:助词,的。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介词, 向:动词,行为。D、都是代词,代人。) 19.(2分)C、多次(A、发动,兴起;推荐,选拔。B、使……受苦:苦于(秦)。D、为 而死:死亡,灭亡。) 20.(3分)如今逃跑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关键 点:“亡”“举行=”“等”“死国”,各0.5分:翻译达意1分)。 2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避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缺首句或尾句各扣1分) 6.【2013年·江苏省盐城市】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0~13照。(15分)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 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 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辍耕之.垄上 舜发于畎亩之.中 B.佣者笑而.应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来源: w w w. shu lih ua. net C.为.天下唱 行拂乱其所为. D.百姓多闻其.贤 曾益其.所不能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举.大计亦死 百里奚举.于市 B.必先苦.其心志 天下苦.秦久矣 C.扶苏以数.谏故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D.等死,死.国可乎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1.胨涉历尽艰辛最终“立为王,号为张楚”,舜、博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 奚等均出身卑微但终成大业。请细读甲、乙两则选段,并摘选其中你认为最恰当的原句回答 他们成功的缘由。(3 分) 【参考答案】 18.(2 分)D (A、动词,去,到;助词,的。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介词, 向;动词,行为。D、都是代词,代人。) 19.(2 分)C、多次(A、发动,兴起;推荐,选拔。B、使……受苦;苦于(秦)。D、为…… 而死;死亡,灭亡。) 20.(3 分)如今逃跑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关键 点:“亡”“举行=”“等”“死国”,各 0.5 分;翻译达意 1 分)。 2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避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缺首句或尾句各扣 1 分) 6.【2013 年·江苏省盐城市】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 10~13 照。(15 分)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
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心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争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己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挐:撑(船)。②毳(cui)衣:毛皮的衣服。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d dang):天上的白气。④芥:比喻细微,微小。⑤①白:酒杯。 10.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互相身邈 (2)窥谷忘反 (3)上下一白 (4)及下船 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急湍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百叫无/以为妙绝 C.余蹙饮三大白/项为之强 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13.填空和简答。(5分) (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T一幅画,请 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1分) (3)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2分) 【答案】 (二)(15分) 10.(4分)(1)比高(2)看到(3)全,部(4)到,等到每空1分。 11.(2分)A 12.(4分)(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2分,每小句1 分) (2)潮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2分) 焉”1分,解释为“哪里”也算对:语义连贯1分。 13.(5分)(1)厌弃尘俗,向往自然。(2分) “向往自然”写成“寄情山水”也算对。 (2)示例:湖山夜雪(1分) 写成“湖中赏雪图”、“雪夜赏西湖”“湖心亭看雪”等也算对。 (3)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2分)
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心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来源:学§科§网] 【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挐:撑(船)。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à ng dàng ):天上的白气。④芥:比喻细微,微小。⑤①白:酒杯。 10.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 分) (1)互相轩.邈 (2)窥.谷忘反 (3)上下一.白 (4)及.下船 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 分) ( ) A.急湍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百叫无绝./以为妙绝. c.余强.饮三大白/项为之强. 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 12.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13.填空和简答。(5 分) (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 T 一幅画,请 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1 分) (3)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2 分) 【答案】 (二)(15 分) 10.(4 分)(1)比高 (2)看到 (3)全,部(4)到,等到 每空 1 分。 11.(2 分)A 12.(4 分)(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2 分,每小句 1 分) (2)潮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2 分) “焉 ”1 分,解释为“哪里”也算对;语义连贯 1 分。 13.(5 分)(1)厌弃尘俗,向往自然。(2 分) “向往自然”写成“寄情山水”也算对。 (2)示例:湖山夜雪(1 分) 写成“湖中赏雪图”、“雪夜赏西湖”、“湖心亭看雪”等也算对。 (3)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2 分)
每点1分。甲文写成“以动衬静”也算对。 7.【2013年·湖北省襄阳市】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 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 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郦道元《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 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虽乘奔御风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属引凄异 忠之属也 B.其间干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
每点 l 分。甲文写成“以动衬静”也算对。 7.【2013 年·湖北省襄阳市】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12—16 题。(10 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 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 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 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虽乘奔.御风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属.引凄异 忠之属.也 B.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
C.哀转久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宋无罪而攻之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5.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但采用的写法又有所区别:甲文采用的 是 的手法,写景着“素”“绿”“清”“影”“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 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乙文写景采用的是 的手法,“一痕”、“一点”“ 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传达出了景物 的形与神。(2分) 16.甲、乙两文作者都寄情于山水,但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请作简要说明。(2分) 【答案】 12.(1)这里指飞奔的马(只解释为“飞奔的马”亦可)(2)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 酒杯,(只解释为“酒杯”亦可)(每字1分,共2分) 13.C(2分) 14.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襄”、“沿”、 “溯”必须翻译正确,译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2分) 15.大笔点染:白描。(每空1分,共2分) 16.甲文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欣赏与赞美之情,(1分);乙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 淡淡的愁绪(1分)。(甲文若只答“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给0.5分。2分) 8.【2013年·山西省】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7~11题。(12分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 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 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 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7.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C.哀转久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宋无罪而.攻之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5.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但采用的写法又有所区别:甲文采用的 是 的手法,写景着“素”“绿”“清”“影”“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 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乙文写景采用的是 的手法,“一痕”、“一点”、“一 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传达出了景物 的形与神。(2 分) 16.甲、乙两文作者都寄情于山水,但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请作简要说明。(2 分) 【答案】 12.(1)这里指飞奔的马(只解释为“飞奔的马”亦可)(2)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 酒杯,(只解释为“酒杯”亦可)(每字 1 分,共 2 分) 13.C(2 分) 14.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襄”、“沿”、 “溯”必须翻译正确,译错一字扣 1 分,扣完为止。2 分) 15.大笔点染;白描。(每空 1 分,共 2 分) 16.甲文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欣赏与赞美之情,(1 分);乙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 淡淡的愁绪(1 分)。(甲文若只答“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给 0.5 分。2 分) 8.【2013 年·山西省】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 7~11 题。(12 分) 马 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 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 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 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来源:www.sh ulihua.netwww.shulihu a.n et]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7.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2 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 0.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2分) 1l.《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2 分) 【答案】 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意思接近即可)(2分) 7.(1)pion(2)si(2分) 8.(1)鞭打(用鞭子打,驱使)(2)同“返”(返回)(2分) 9.(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10.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2分) l1.《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 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意思 接近即可)(2分) 9.【2013年·福建省泉州市】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16分)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 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 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 10.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 以“食马者”寓 。 (2 分) 11.《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2 分) 【答案】 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意思接近即可) (2 分) 7.(1)pián (2)sù (2 分) 8. (1) 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2) 同“返”(返回) (2 分) 9. (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 分) 10.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 分) 11.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 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意思 接近即可) (2 分) 9.【2013 年·福建省泉州市】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 5~9 题。(16 分)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 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 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 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