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发布:2011年海淀一模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部分分 析 邢举相语文教学研究室 引语: 对于任何一个板块的学习,第一步要做的还是远望近观,进行背景分析。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但是,小至婴幼儿大至高校中文专业的学生,对诗歌的 鉴赏却抓不住要领,乏善可陈 表面上,诗歌鉴赏题只有区区的十分左右,但是,如果我们加上后面的 作品阅读和两个小作文,你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了。有些同志会问,那是不 同的体系,不能够混为一谈。文学作品四分法是怎么说的?不错,是小说、诗 歌、戏剧、散文。既然同为文学作品,就有共同的规律可循;至于两个小作文 也只能是在诗歌鉴赏的范畴之内了。学会了诗歌鉴赏,也就抓住了阅读鉴赏的 主线。 我们解决任何一个板块乃至于一个学科的内容,要解决的无非是“学什 么”(远望近观,背景了解)、“怎么学”(通过想象抓住本质规律,也就是总 结出学习方法进行理性研究)、“怎么用”的问题。 学什么: 实际上,任何一本参考书上都明确地告知了“诗歌鉴赏”的鉴赏内容, 那就是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也许有人已经明确了内容范围,但是却没有办 法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诗歌是文学作品,是诗人写的,目的无非就是表情达意;那么,是人要 表情达意,运用的唯一工具是什么呢?当然是语言。语言运用时,无非是两种方 式,一是直白,也就是行话里的“直抒胸臆”(或叫“直接抒情”),一种就 是委婉(委婉也正是我们诗歌的语言传统)。诗人在运用委婉的语言来表情达 意,就非得借助塑造形象来完成,塑造形象就一定会借助一定的技巧。以上阐 述,厘清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语文四维网络学 习法”的理论基础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 何一个事物是孤立的,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独家发布 :2011 年海淀一模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部分分 析 邢举相语文教学研究室 引语: 对于任何一个板块的学习,第一步要做的还是远望近观,进行背景分析。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但是,小至婴幼儿大至高校中文专业的学生,对诗歌的 鉴赏却抓不住要领,乏善可陈。 表面上,诗歌鉴赏题只有区区的十分左右,但是,如果我们加上后面的 作品阅读和两个小作文,你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了。有些同志会问,那是不 同的体系,不能够混为一谈。文学作品四分法是怎么说的?不错,是小说、诗 歌、戏剧、散文。既然同为文学作品,就有共同的规律可循;至于两个小作文, 也只能是在诗歌鉴赏的范畴之内了。学会了诗歌鉴赏,也就抓住了阅读鉴赏的 主线。 我们解决任何一个板块乃至于一个学科的内容,要解决的无非是“学什 么”(远望近观,背景了解)、“怎么学”(通过想象抓住本质规律,也就是总 结出学习方法进行理性研究)、“怎么用”的问题。 学什么: 实际上,任何一本参考书上都明确地告知了“诗歌鉴赏”的鉴赏内容, 那就是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也许有人已经明确了内容范围,但是却没有办 法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诗歌是文学作品,是诗人写的,目的无非就是表情达意;那么,是人要 表情达意,运用的唯一工具是什么呢?当然是语言。语言运用时,无非是两种方 式,一是直白,也就是行话里的“直抒胸臆”(或叫“直接抒情”),一种就 是委婉(委婉也正是我们诗歌的语言传统)。诗人在运用委婉的语言来表情达 意,就非得借助塑造形象来完成,塑造形象就一定会借助一定的技巧。以上阐 述,厘清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语文四维网络学 习法” 的理论基础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 何一个事物是孤立的,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对立统一,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现 象,任何本质都是现象的本质,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是科学的基本任务。世界 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结束的过程。你抓住了本质,就掌 握了规律;探得了规律,就能够指导学习实践,就能够转化成能力,就能够取 得高分。 诗歌鉴赏的体系明确了,但是还没有解决怎么学的问题。该体系的研究、 学习方法是“意象串联法 诗歌里的形象,狭义范围讲就是所谓的“意象”。主观的情感的抒发要 借助客观的意象,诗歌的意象无非就是人、景、物、史,意象不同,语言风格 表达技巧也就不同,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所以,我们称之为“意象串联法” 不是没有根据的 也就是说,在分析具体的诗歌的时候,先定性——看看这首诗的意象是 什么,接下来定量—看看需要运用版块内容中和的哪些因素。整体上,就是 顺延性思维和包容性思维的运用过程。 怎么用: 点面结合,三步到位。解决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就 可以了。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登多景楼① 【南宋】刘过 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 江流干古英雄泪,山掩诸公②富贵羞。 北固怀人频对酒,中原在望莫登楼 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③舟。 注:①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南宋名将韩世忠等曾在这一带击败金兵。 ②诸公:指投降派。③使客:求和的使者。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对立统一,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现 象,任何本质都是现象的本质,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是科学的基本任务。世界 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结束的过程。你抓住了本质,就掌 握了规律;探得了规律,就能够指导学习实践,就能够转化成能力,就能够取 得高分。 诗歌鉴赏的体系明确了,但是还没有解决怎么学的问题。该体系的研究、 学习方法是“意象串联法”。 诗歌里的形象,狭义范围讲就是所谓的“意象”。主观的情感的抒发要 借助客观的意象,诗歌的意象无非就是人、景、物、史,意象不同,语言风格、 表达技巧也就不同,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所以,我们称之为“意象串联法” 不是没有根据的。 也就是说,在分析具体的诗歌的时候,先定性——看看这首诗的意象是 什么,接下来定量——看看需要运用版块内容中和的哪些因素。整体上,就是 顺延性思维和包容性思维的运用过程。 怎么用: 点面结合,三步到位。解决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就 可以了。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 分) 登多景楼① 【南宋】刘 过 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 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②富贵羞。 北固怀人频对酒,中原在望莫登楼。 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③舟。 注:①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南宋名将韩世忠等曾在这一带击败金兵。 ②诸公:指投降派。③使客:求和的使者。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写诗人登上多景楼远望,眼前之景雄伟壮阔,但因大宋山泂破碎,不禁愁绪满怀 无限感慨 B.颌联写“英雄”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诸公”媚敌求荣的无耻,表达了诗人悲恨交加的思 想感情。 C.颈联写诗人因怀人在北固山多景楼借酒浇愁看到广阔的中原地区,内心对收复失地又充 满了希望。 D.本诗写景的笔墨极简省,重在抒写诗人感慨,沉郁悲壮,其风格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 怀古》 【解析】正确答案选C 第三联(颈联)中,“北固怀人频对酒,中原在望莫登楼”,通俗的说法就 是:在北固山上因怀念故人而频频饮酒以排遣内心的忧愁,能够望见中原沦落的 江山,目不忍睹,还是不要登楼远望了吧,徒增烦恼,让人失望!所以,根本就 没有所谓的什么“内心对收复失地又充满了希望”,是绝望,痛彻骨髓的绝望, 是一种无奈——南宋名将韩世忠等曾在这一带击败金兵,何等雄壮、威武!而 现在呢?“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舟”,投降派卖国求荣,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失望之情谥于言表 ②尾联“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舟”,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
A.首联写诗人登上多景楼远望,眼前之景雄伟壮阔,但因大宋山河破碎,不禁愁绪满怀, 无限感慨。 B.颔联写“英雄”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诸公”媚敌求荣的无耻,表达了诗人悲恨交加的思 想感情。 C.颈联写诗人因怀人在北固山多景楼借酒浇愁,看到广阔的中原地区,内心对收复失地又充 满了希望。 D.本诗写景的笔墨极简省,重在抒写诗人感慨,沉郁悲壮,其风格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 怀古》 相近。 【解析】正确答案选 C。 第三联(颈联)中,“北固怀人频对酒,中原在望莫登楼”,通俗的说法就 是:在北固山上因怀念故人而频频饮酒以排遣内心的忧愁,能够望见中原沦落的 江山,目不忍睹,还是不要登楼远望了吧,徒增烦恼,让人失望!所以,根本就 没有所谓的什么“内心对收复失地又充满了希望”,是绝望,痛彻骨髓的绝望, 是一种无奈——南宋名将韩世忠等曾在这一带击败金兵,何等雄壮、威武!而 现在呢?“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舟”,投降派卖国求荣,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②尾联“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舟”,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 分) 【解析】
高考的题型都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既让你读不懂考验你的心理素质, 同时又要透露答题的隐含条件绐你。这首诗的意图就是要表达诗人登上多景楼远 望,雄伟壮阔之景面对大宋山河破碎之现实,抒发满怀的愁绪。题目是《登多景 楼》,但是,写景又不是主要的目的和内容,其目的就是展示山河沦陷的现实, 全诗的重点就放在了写史上面。我们看诗后的注释,逐项看就有了思路。 注 ①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南宋名将韩世忠等曾在这一带击败 金兵。 ②诸公:指投降派。 ③使客:求和的使者 我们再来对应相关的诗句。 ①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南宋名将韩世忠等曾在这一带击败金 兵——“西风战舰成何事”,当年的英勇抗战是何等的振奋人心,何等的使人 扬眉吐气! ②诸公:指投降派、③使客:求和的使者——“空送年年使客舟”,现在沦 落到卖国求荣的地步! 很明显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答案示例:
高考的题型都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既让你读不懂考验你的心理素质, 同时又要透露答题的隐含条件给你。这首诗的意图就是要表达诗人登上多景楼远 望,雄伟壮阔之景面对大宋山河破碎之现实,抒发满怀的愁绪。题目是《登多景 楼》,但是,写景又不是主要的目的和内容,其目的就是展示山河沦陷的现实, 全诗的重点就放在了写史上面。我们看诗后的注释,逐项看就有了思路。 注: ① 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南宋名将韩世忠等曾在这一带击败 金兵。 ② 诸公:指投降派。 ③ 使客:求和的使者。 我们再来对应相关的诗句。 ①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南宋名将韩世忠等曾在这一带击败金 兵——“西风战舰成何事”,当年的英勇抗战是何等的振奋人心,何等的使人 扬眉吐气! ②诸公:指投降派、③使客:求和的使者——“空送年年使客舟”,现在沦 落到卖国求荣的地步! 很明显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答案示例:
第一步(是什么):写出表现手法(对比),并能结合词句怡当分析。(1 分) 第二步(为什么):诗中“西风战舰”与“使客舟”形成鲜明的对比,将 英勇抗击外族入侵的行为和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的求和行为进行对比。(2分) 第三步(怎么样):对媚敌求荣的无耻行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表达了诗人 内心诗人的悲愤、无奈的感情。(1分)
第一步(是什么):写出表现手法(对比),并能结合词句恰当分析。(1 分) 第二步(为什么):诗中“西风战舰”与“ 使客舟”形成鲜明的对比,将 英勇抗击外族入侵的行为和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的求和行为进行对比。(2 分) 第三步(怎么样):对媚敌求荣的无耻行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表达了诗人 内心诗人的悲愤、无奈的感情。(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