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引领学生把握诗词鉴赏 贵州省独山民族中学岑远山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求学生具备阅读欣赏浅显文言文和古代诗文的能力,全 国普通高考也对诗词鉴赏作出具体考查要求。高中生由于平时积累少,阅读 面窄,在遭遇古诗文阅读时往往无所适从,难以下笔。其实,大凡文章,都 有一定的创作规律,欣赏也有一定的方法。如果我们能针对其文体特点,对 症下药,也许就能找到通向诗文鉴赏的捷径。针对近十年高考诗词鉴赏考査 题型,结合日常教学实际,我将诗词鉴赏方法概括为“读诗题”,“看注解”, “用何法”,“写何景(人、事)”,“抒(阐)何情(理)”,“有何用”六步, 期待能与奋斗在高考战线上同仁共冋同商榷,也希望能给正艰难跋涉在高考战 场上的莘莘学子一丝光亮,指引他们不断向前迈进。 读诗题 众所周知,题好文一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 诗题这扇诗词的窗户,我们往往能窥视到作者创作的良苦用心及内在情感。 现实的情况却是,相当一部分考生,忽视了诗题的重要性,阅读诗词时花 费了大量时间不说,作答时中心游离,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是,做到诗 词鉴赏题目,用十来秒时间关注思考那些带有“思、念、想、恨、独、愁、 怨、想、叹、伤、怀、别、送”等倾向词语的意思,以揣摩作者写作的意 图,也许这十来秒的时间就决定你诗词鉴赏的成败,既为你赢得了时间 也提高了诗词鉴赏的效率,可谓事半功倍。 (1)、诗题明示感情倾向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阅读时我们一看诗题中的“忆
1 “六步”引领学生把握诗词鉴赏 贵州省独山民族中学 岑远山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求学生具备阅读欣赏浅显文言文和古代诗文的能力,全 国普通高考也对诗词鉴赏作出具体考查要求。高中生由于平时积累少,阅读 面窄,在遭遇古诗文阅读时往往无所适从,难以下笔。其实,大凡文章,都 有一定的创作规律,欣赏也有一定的方法。如果我们能针对其文体特点,对 症下药,也许就能找到通向诗文鉴赏的捷径。针对近十年高考诗词鉴赏考查 题型,结合日常教学实际,我将诗词鉴赏方法概括为“读诗题”,“看注解”, “用何法”,“写何景(人、事)”,“抒(阐)何情(理)”,“有何用”六步, 期待能与奋斗在高考战线上同仁共同商榷,也希望能给正艰难跋涉在高考战 场上的莘莘学子一丝光亮,指引他们不断向前迈进。 一、读诗题 众所周知,题好文一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 诗题这扇诗词的窗户,我们往往能窥视到作者创作的良苦用心及内在情感。 现实的情况却是,相当一部分考生,忽视了诗题的重要性,阅读诗词时花 费了大量时间不说,作答时中心游离,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是,做到诗 词鉴赏题目,用十来秒时间关注思考那些带有“思、念、想、恨、独、愁、 ............ 怨、想、叹、伤、怀、别、送 .............”等倾向词语的意思,以揣摩作者写作的意 图,也许这十来秒的时间就决定你诗词鉴赏的成败,既为你赢得了时间, 也提高了诗词鉴赏的效率,可谓事半功倍。 (1)、诗题明示感情倾向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阅读时我们一看诗题中的“忆
字,就知道是思家念亲的主题。结合诗句进一步分析得知,诗歌写王维身在 异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 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 曲折有致。 ▲李白的《静夜思》,如果我们阅读时就对诗题中的“思”有所关注,理解 起来就容易多了,本诗通过写诗人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夜不能寐,将照 进窗棂来的月光想像成秋霜,从而萌生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李白的《月下独酌》,诗题中的一个“独”字,也标明了寂寞和孤独的情 味。诗歌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写花、酒、人 月影,主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 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 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 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 (2)诗题暗示写作内容 ▲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透过题目中的一个“降”字,我们知道 这是诗人惊闻好友白居易被贬到江洲担任司马时所作,既然朋友被贬官远谪, 听到后是什么样的情感呢,自然是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担忧。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词的题目无一例外的有个共同的字眼“怀古”, 这类诗词往往通过写作者登临历史遗迹,感慨昔盛今衰,繁荣不再,借古讽 今,向统治者发出劝诫 、看注解 注解是理解诗词的钥匙。很多诗词,由于距离现在历史悠久,加上作者创
2 字,就知道是思家念亲的主题。结合诗句进一步分析得知,诗歌写王维身在 异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 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 曲折有致。 ▲李白的《静夜思》,如果我们阅读时就对诗题中的“思”有所关注,理解 起来就容易多了,本诗通过写诗人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夜不能寐,将照 进窗棂来的月光想像成秋霜,从而萌生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李白的《月下独酌》,诗题中的一个“独”字,也标明了寂寞和孤独的情 味。诗歌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写花、酒、人、 月影,主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 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 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 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 (2)诗题暗示写作内容 ▲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透过题目中的一个“降”字,我们知道 这是诗人惊闻好友白居易被贬到江洲担任司马时所作,既然朋友被贬官远谪, 听到后是什么样的情感呢,自然是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担忧。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词的题目无一例外的有个共同的字眼“怀古”, 这类诗词往往通过写作者登临历史遗迹,感慨昔盛今衰,繁荣不再,借古讽 今,向统治者发出劝诫。 二、看注解 注解是理解诗词的钥匙。很多诗词,由于距离现在历史悠久,加上作者创
作时特定背景,现在阅读起来有较高的难度,在命题时,命题者往往有意在 诗词背后附带一些注解。这些注解或注明诗词中难懂的字词,或交待作者创 作的时代背景,身世际遇。在鉴赏诗词时,我们不要漠然置之,要仔细去揣 摩它们与诗词内容的联系,这样,我们就能找到理解难懂诗词的钥匙,顺利 走进作者含蓄丰富的内心世界。 (1)注明作者身世个性,时代背景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 陈维崧 睛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注】陈维崧(1625-1682),清代文学家,其性豪迈,尤擅填词。初家道 兴旺,少年得意。后家门中落,又值明清之交,颠沛流离,生活坎坷。 结合词的下阕,说说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时,陈维崧这个诗人我们也许不是很熟悉,也不知道他的风格,如 果能巧妙借助注解,诗人豪迈的性格,颠沛流离,坎坷的生活际遇一定在诗 歌中有所体现。结合上下阙,作者俯仰今古,感叹世事沧桑,自身飘泊不定 的身世之悲和故国之痛的情怀也就不难理解 (2)注明作者经历遭遇,人世浮沉 不见(唐)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 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3 作时特定背景,现在阅读起来有较高的难度,在命题时,命题者往往有意在 诗词背后附带一些注解。这些注解或注明诗词中难懂的字词,或交待作者创 作的时代背景,身世际遇。在鉴赏诗词时,我们不要漠然置之,要仔细去揣 摩它们与诗词内容的联系,这样,我们就能找到理解难懂诗词的钥匙,顺利 走进作者含蓄丰富的内心世界。 (1)注明作者身世个性,时代背景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 陈维崧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注】陈维崧(1625-1682),清代文学家, 其性豪迈,尤擅填词。初家道 兴旺,少年得意。后家门中落,又值明清之交,颠沛流离,生活坎坷。 结合词的下阕,说说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时,陈维崧这个诗人我们也许不是很熟悉,也不知道他的风格,如 果能巧妙借助注解,诗人豪迈的性格,颠沛流离,坎坷的生活际遇一定在诗 歌中有所体现。结合上下阙,作者俯仰今古,感叹世事沧桑,自身飘泊不定 的身世之悲和故国之痛的情怀也就不难理解。 (2)注明作者经历遭遇,人世浮沉 不见(唐)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 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 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这首诗的标注部分,就注明了作者的经历和遭遇,只要找到了这把钥匙, 诗歌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李白与杜甫是至交,李白生性狂放,在朝中得罪 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流放夜郎至今获释,作为好友,此诗凝聚了杜 甫对好友的挂念,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同时 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注明词句含义,典故寓义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 少。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 罢松风晓 ▲[注]①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 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②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 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通过“雨岩”的注解,我们知道了作者登临的地点,通过“湘累”中有关 屈原解释,我们知道了作者借屈原自比,用比兴、象征之法,用香草美人自 喻,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幽愤。连用屈原常用的芳菲、兰佩、蛾眉意象, 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千,却长期闲置,无用武之地的落寞 和无奈。 三、写何景(人、事)”,抒(阐)何情(理)
4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 得悉李白已在流放 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这首诗的标注部分,就注明了作者的经历和遭遇,只要找到了这把钥匙, 诗歌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李白与杜甫是至交,李白生性狂放,在朝中得罪 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流放夜郎至今获释,作为好友,此诗凝聚了杜 甫对好友的挂念,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 的哀怜和同情,同时 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注明词句含义,典故寓义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 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 罢松风晓。 ▲[注]①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 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②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 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通过“雨岩”的注解,我们知道了作者登临的地点,通过“湘累”中有关 屈原解释,我们知道了作者借屈原自比,用比兴、象征之法,用香草美人自 喻,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幽愤。连用屈原常用的芳菲、兰佩、蛾眉意象, 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长期闲置,无用武之地的落寞 和无奈。 三、写何景(人、事)”,抒(阐)何情(理)
文载道。无论何种文章,不外乎描人写景叙事抒情,诗词也一样,往往通 过精练的语言,或写景,或描人,或叙事,但目标只要一个,要么借人喻已, 要么借景抒情,要么借事说理,这是为文的根本,命题者自然不会违背这 命题准则。我们既然已经知道对方怎样出牌,何有不会应对的道理?故而, 在阅读鉴赏诗词时,我们一定要目标明确,迅速锁定命题者意图,各个击破。 (1)写景抒情 这类诗词,要么写春花秋月,感叹时光匆匆、韶华易逝,人生易老、怀 才不遇,要么写山河壮景,抒万丈豪情,表达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雄心壮 志,要么绘残花败柳、画凄凉破败景象,发山河破碎,离人伤感之悲痛。如: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歌。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开头两句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 开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而下阙则选用“孤馆”和“月”写作者身处旅 途,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 而表达了作者凄凉悲伤的心情 ▲李煜的《虞美人》,就通过写眼前的春花秋月之景和故国家园的景色来 寄托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居清幽宁静的环 境来表达自己对恬静、安谧的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2)借人喻已 看似写别人的故事,实则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作者描写 历史人物,要么效仿古人、以史为鉴,要么借人自比,在追慕古人的同时, 寄寓自己的情感
5 文载道。无论何种文章,不外乎描人写景叙事抒情,诗词也一样,往往通 过精练的语言,或写景,或描人,或叙事,但目标只要一个,要么借人喻已, 要么借景抒情,要么借事说理,这是为文的根本,命题者自然不会违背这一 命题准则。我们既然已经知道对方怎样出牌,何有不会应对的道理?故而, 在阅读鉴赏诗词时,我们一定要目标明确,迅速锁定命题者意图,各个击破。 (1)写景抒情 这类诗词,要么写春花秋月,感叹时光匆匆、韶华易逝,人生易老、怀 才不遇,要么写山河壮景,抒万丈豪情,表达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雄心壮 志,要么绘残花败柳、画凄凉破败景象,发山河破碎,离人伤感之悲痛。如: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歌。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开头两句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 开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而下阙则选用 “孤馆”和“月”写作者身处旅 途,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 而表 达了作者凄凉悲伤的心情。 ▲李煜的《虞美人》,就通过写眼前的春花秋月之景和故国家园的景色来 寄托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居清幽宁静的环 境来表达自己对恬静、安谧的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2)借人喻已 看似写别人的故事,实则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作者描写 历史人物,要么效仿古人、以史为鉴,要么借人自比,在追慕古人的同时, 寄寓自己的情感
▲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 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面写的是对诸葛亮功业的评价与感叹,实际上, 壮志难酬抱憾而终者,岂止是诸葛亮的遗恨,更是古往今来无数失意英雄的 共有心境。因此,尾联在沉挚悲壮中,不仅表达对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 仰之情,同时也概括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国危时艰之际有才无命、 壮志未酬的悲慨。 ▲陆游《书愤》中写诸葛亮“岀师一有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露自 己老骥伏枥,壮心不死,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 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豪情壮志 ▲王安石的《明妃曲》诗中的重心在于书写失意的怨恨。王昭君美冠后宫, 但不被召幸。更有甚者,她被作为宫中不喜欢、不需要的女子而远嫁异族。 红颜薄命岂不怨嗟?而在封建社会中失意的女子又岂止是远嫁的昭君?咫尺 之间不也还有汉陈皇后的悲剧?但同情美人的失意还只是此诗的表层意思, 更深层次的看,应当说作者是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3)因景(事)阐理 这类诗词,要么借助一个历史故事阐述事理,要么借景说理,或给人生 活的启迪,或给人人性的关怀。如: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叉一村。就通过自己游 历山西村后的人生感悟启迪天下人,不要被眼前困难吓倒,要学会坚持, 切事情总会有转机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髙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自己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景象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
6 ▲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 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面写的是对诸葛亮功业的评价与感叹,实际上, 壮志难酬抱憾而终者,岂止是诸葛亮的遗恨,更是古往今来无数失意英雄的 共有心境。因此,尾联在沉挚悲壮中,不仅表达对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 仰之情,同时也概括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国危时艰之际有才无命、 壮志未酬的悲慨。 ▲陆游《书愤》中写诸葛亮“出师一有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露自 己老骥伏枥,壮心不死,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 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豪情壮志。 ▲王安石的《明妃曲》诗中的重心在于书写失意的怨恨。王昭君美冠后宫, 但不被召幸。更有甚者,她被作为宫中不喜欢、不需要的女子而远嫁异族。 红颜薄命岂不怨嗟?而在封建社会中失意的女子又岂止是远嫁的昭君?咫尺 之间不也还有汉陈皇后的悲剧?但同情美人的失意还只是此诗的表层意思, 更深层次的看,应当说作者是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3)因景(事)阐理 这类诗词,要么借助一个历史故事阐述事理,要么借景说理,或给人生 活的启迪,或给人人性的关怀。如: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通过自己游 历山西村后的人生感悟启迪天下人,不要被眼前困难吓倒,要学会坚持,一 切事情总会有转机。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自己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景象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
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 成见。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但其中的哲理 却超越了它的形式和时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 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 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 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四、用何法 文无定法,但文章有法。为了更加形象深刻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更 加深入透彻的阐述生活的道理,作者往往借助一定的手法,这也是命题者特 别钟情的题型。作为学生,我们除了掌握几种常用的修辞,表现手法外,还 要知道这种手法的作用,以不变应成变,备战于平时,决胜于高考 1、常考题型 (1)阅读王冕的两首咏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淸气满乾坤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从整体上看,两首诗都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咏梅赞美了不媚流 俗、秉持髙洁的美好品质和操守的品质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7 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 成见。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但其中的哲理 却超越了它的形式和时空。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 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 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 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四、用何法 文无定法,但文章有法。为了更加形象深刻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更 加深入透彻的阐述生活的道理,作者往往借助一定的手法,这也是命题者特 别钟情的题型。作为学生,我们除了掌握几种常用的修辞,表现手法外,还 要知道这种手法的作用,以不变应成变,备战于平时,决胜于高考。 1、常考题型 ⑴阅读王冕的两首咏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7 分) 墨 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白 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从整体上看,两首诗都使用了托物言志 的手法,借咏梅赞美了不媚流 俗、秉持高洁的美好品质和操守的品质。 ⑵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周德清1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 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 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 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 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表现作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 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2、方法贮备 (1)“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 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8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1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2。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 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 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⑶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 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 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表现作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 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2、方法贮备 (1) “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 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引用、反语、反复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修辞手法也是表现手法,只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称谓 不同而已。 (2)“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 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 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 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3)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 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五、有何用 有何用,简单来说就是作者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抒情方式对表现中心的作 用,一般采用的设题方式为:诗中什么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面对修辞提问方式,我们可以结合具体诗句,妙用公式作答:确认修 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十对象十特性。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 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十对象 十特性。对比:强调了……突出了……什么事物的特征。而设问,反问,反
9 引用、反语、反复。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修辞手法也是表现手法,只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称谓 不同而已。 (2)“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 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 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 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3)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 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五、有何用 有何用,简单来说就是作者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抒情方式对表现中心的作 用,一般采用的设题方式为:诗中什么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面对修辞提问方式,我们可以结合具体诗句,妙用公式作答:确认修 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 +特性。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什么事物的特征。而设问,反问,反
复则主要是为了强调,加强语气,引发读者对事物什么特征的注意和思考。 如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眀?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 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有什么效果,请作简要 分析。 答案示例: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通过对“柳态”和 “啼鸟”的描摹写,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出了分别 后的伤感和思念 2,面对抒情方式,情与景手法的提问,我们先确认手法,再结合具体的 诗句作答分析。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 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敲,谙尽孤眠滋 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0 复则主要是为了强调,加强语气,引发读者对事物什么特征的注意和思考。 如: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 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有什么效果,请作简要 分析。 答案示例: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通过对“柳态”和 “啼鸟”的描摹写,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出了分别 后的伤感和思念。 2,面对抒情方式,情与景手法的提问,我们先确认手法,再结合具体的 诗句作答分析。 御街行 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 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 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