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3 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谋程教材研究所 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编著 人人本於出版发行 北京沙滩后街55号郎编:100009) 网址hto://www.pop,com,cn 益利印刷有限公司印装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90毫米x1240毫米1/16单张:7半数:130000 204年5月第1版2004年7月第1次印剧 ISBN7-107-17773 10862(课 定价:9.25元 著作权所有·请勿擅用本书制作各类出版物·违者必究 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出版社联系调换 联系地址:北京市方庄小区芳城园三区13号楼邮编:100078)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 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具 有广泛的应用。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下问题。 什么是区域? 如何认识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0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相同的吗?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有哪些作用? 什么叫数字地球?
第一节三地理环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 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 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 界。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 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 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区域既是上一级 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 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 原、辽河平原等。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 生深刻的影响。 Ⅲ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 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下面 我们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 部季风区,但是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图1.1和图1.2)。 陆高/m 南京 年平气/℃ 年降水量 无锡 上 图1.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 2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 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 陆高/m 大 北纬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 年平均气温/C 兴 q降水量/m 位于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 的中部。 安 ●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处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的 伊春 齐齐哈尔 热同期。松嫩平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 区,虽然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 0大庆 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 自城 温暖季节短,生长期也较短。总的来 说,松嫩平原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江三角洲地区。 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经 过人们长期耕作改造而形成的水稻土 辽源 为主,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水稻土 125 和黑土都是生产力较高的土壤。长江 图1.2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 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 加上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的 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而且人口相对较少,人均耕地面积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贫乏,而 松嫩平原则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尤为明显。长江三角洲在 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此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 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 等作物,一年一熟。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 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 业 地理环境也影响其他生产活动。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 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 业贸易发达。长江三角洲还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 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 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则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 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活动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 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 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 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 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红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 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 哈尔滨→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 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資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 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4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 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长江中下游平原不 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则是一个很好的 例证。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平原上 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开发早期,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 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 原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越 楚 水 图13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与沼泽示意 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天”,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些原来制约区城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 域发展的有利因素。例如,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江 中下游平原稠密的水系不再成为人们交往的阻碍,反而为扩大 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 术的改良,长江中下游平原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 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在农业社会,粮食生产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其 他粮食作物相比,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长江中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5
下游平原的地理条件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随着我国历史上人 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口越 来越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 可以精耕细作。长江中下游平原逐渐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 地。同时,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主 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城市密集,人 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加上稠密的水网,耕地被 分割得很破碎,因此,农业生产的规模较小,不利于机械化的 推广,粮食商品率也较低。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 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 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 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阅读 区域的发展阶段 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有许多种看法。有学者将一个区域的发展分为三个阶 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是指区域早期发育阶段。这个阶段,往往是由某一自然資源,或便利的 交通位置等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了个别 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在这个阶段,資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 破坏。因此,一般地说,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 成长阶段,是指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 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 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大幅慶地増加,人地关系随之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由此,区域内的資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一般地说,这 一时期的人地关系已显现出不协调。 在区域发展的后期阶段,随着本地区資源的耗竭,同时,由于技术、产业结构等与 区域外整个市场发展的不和谐,本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因素的集聚能力减弱,导致区域 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人地关系矛盾加剧。这 时期,区城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克服不协调的因素,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引进新的技 术,改革区域的经济结构,促使区域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6」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信息技术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下A 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 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 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 査、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 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应用地理信息技 术,可以模拟特定区域的自然过程,预测、预报区域内可能发 生的灾害或环境变化。又如,在研究区域内的人地关系时,应 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将社会、人文、经济统计数据和自然地 理数据叠加起来,以作出更为精确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情况分 析。诸如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对区域 气候变化影响的硏究等,借助地理信息技术,有助于深入分析 其动态变化过程。 此外,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也已成为趋势,如GPS 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遥感(Rs) 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 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 距离的感知。 遥感的关键装置,是一种被称为传感器的仪器。传感器在 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 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图1.4)。 ①RS是遥感英文名称( Remote Sensing)的缩写,GPSs是全球定位系统英文名称(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缩写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英文名称(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缩写。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7
由于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辐射 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所以,可以对遥感信息进行处理和判读 分析。 日标物 传感器 遥感地面系统一成果 度一~收集一收输一~[→一婴 图1.4遥感的主要环节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已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传统的工作方法经常是从点、线实地观测入手,逐渐过渡到面 上的分析研究。运用遥感技术,则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 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 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 力、财力,提高效率。 区域地理环境硏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遥感信息作为 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 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例如,将多 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 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 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1998年夏秋,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洞庭湖 及荆江地区受灾比较严重。对于这样大区域洪涝灾害的监测, 如果靠人工实测,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要经过 很长的时间,某些地区还可能因洪水的阻隔,难以进行实测。 遥感则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全面的资料,以便于及时安排防灾 救灾工作。图1.5a和图16a分别是洪水期飞机和卫星对该地 区的遥感影像图,图中水体和城市清晰可见,通过黑白程度的 对比,还能判定被洪水淹没地区的分布情况。图1.5b和图1.6b 分别是对图1.5a和图1.6a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制作的淹没地区 分布图,图中淹没地区的分布及各淹没区的范围,更是一目了 然。在计算机中,还可以根据各种要求对受灾地区进行快捷且 较为准确的统计。 8|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