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八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 2008.12 南京考一教育研究所命制 宣城二中承办 考生注意: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纸左侧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 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土,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7小题,共27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织布/炽热嘱咐/瞩目烙印/络绎不绝 B.撇弃/瞥见贮存/伫立聆听/伶俜独居 C.憧憬/瞳孔塑料/溯源悭吝/铿锵有力 D.剽悍/缥缈伉俪/沆瀣馈赠/溃不成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阿育王塔用泡钉将银鎏金皮铆接在木质内托的表面,塔身上的精美图案由当时的工 匠在鎏金蒙皮上锻制而成:如此精密复杂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相信只要有踌躇满志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一抓到底的作风,我们就一定能够 战胜当前困难,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取得安徽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新胜利 C.面对鸡蛋被检出三聚氰胺这样的“突发事件”。职能部门应闻风而动,上下其手、顺藤 摸瓜,以最快的速度查清三聚氰胺是如何跑到鸡蛋里去的,并将结果公之下众, D.电视画面显示,当日的民主党竞选总部沸反盈天,奥巴马的支持者们有序地握手拥 抱,庆祝奥巴马开创新的选举记录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在行政院长刘兆玄看来,江陈会”为扩大两岸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 这不仅是东亚和平进程的重大事件,而且是两岸制度性协商的良好开端 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近200个中围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 正误方面做出是非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C.勒·克莱齐奥是文学新领域的开拓者,他的作品具有诗意般的神秘,象征着旧习俗 的死亡和新生命的诞生,标志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交融。 D.马拉多纳表示,出任阿根廷国足教练圆了人生的一大梦想,“通过重返阿根廷国家队 让我再次感到了作为球员时的激情和动力,唯一不复存在的是当年的紧张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宁,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推 崇至极。 ②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③《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 ④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洋的,但是我们真正理解 其中的含义吗? ⑤北京师范夫学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 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A.③①④②⑤ B.②⑤①④③ C.③②⑤①④ D.②④③⑤①
安徽省皖南八校 2 00 9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 文 2008.12 南京考一教育研究所命制 宣城二中承办 考生注意: 1.本卷满分 l50 分,考试时间 l 50 分钟。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纸左侧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 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土,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 7 小题,共 27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织布/炽热 嘱咐/瞩目 烙印/络绎不绝 B.撇弃/瞥见 贮存/伫立 聆听/伶俜独居 C.憧憬/瞳孔 塑料/溯源 悭吝/铿锵有力 D.剽悍/缥缈 伉俪/沆瀣 馈赠/溃不成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阿育王塔用泡钉将银鎏金皮铆接在木质内托的表面,塔身上的精美图案由当时的 工 匠在鎏金蒙皮上锻制而成:如此精密复杂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B.相信只要有踌躇满志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一抓到底的作风,我们就一定能 够 战胜当前困难,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取得安徽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新胜利。 C.面对鸡蛋被检出三聚氰胺这样的“突发事件”。职能部门应闻风而动,上下其手、顺 藤 摸瓜,以最快的速度查清三聚氰胺是如何跑到鸡蛋里去的,并将结果公之下众。 D.电视画面显示,当日的民主党竞选总部沸反盈天,奥巴马的支持者们有序地握手 拥 抱,庆祝奥巴马开创新的选举记录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 分) A.在行政院长刘兆玄看来,“江陈会”为扩大两岸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 的, 这不仅是东亚和平进程的重大事件,而且是两岸制度性协商的良好开端。 B.《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近 200 个中围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 正误方面做出是非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C.勒·克莱齐奥是文学新领域的开拓者,他的作品具有诗意般的神秘,象征着旧习 俗 的死亡和新生命的诞生,标志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交融。 D.马拉多纳表示,出任阿根廷国足教练圆了人生的一大梦想,“通过重返阿根廷国家 队, 让我再次感到了作为球员时的激情和动力,唯一不复存在的是当年的紧张。”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宁,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推 崇至极。 ② 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③《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 ④ 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洋的,但是我们真正理解 其中的含义吗? ⑤ 北京师范夫学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 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A.③①④②⑤ B.②⑤①④③ C.③②⑤①④ D.②④③⑤①
5.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电影《海角七号》取得成功的三个原因。(6分) 《海角七号》演绎的两场爱情,在影片中交相出现,平行发展,让观众不由自主地随着导演 的指引一路走下去,尽管故事情节并不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产生的共鸣却颇为强烈,让 人持久回味。影片中的音乐更是震撼心灵,无论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曲《无乐不作》,还 是《国境之南》、《野玫瑰》等,共14首乐曲,曲曲精,与剧情完美契合,深刻地表现出了 阿嘉、水蛙、劳马等小人物的音乐梦想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而写实主义风格表现出来的浓厚 的本土文化特色以及对传统的反思和追问为《海角七号》增添了厚重感。“越是民族的,就 越是世界的”,《海角七号》的成功给了我们的影视剧制作者一个启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只有固守和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借用《海角七号》的 一句台词来说,就是“千年传统,全新感受” (不超过15个字) 。(不超过15个字) (不超过15个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明代有个文学家叫李梦阳,在江浙一带督学时,发现有个考生与他同名同姓。便找来询问。 考生知道自己与督学同名,犯了讳。可转念一想又不是故意如此,便不卑不亢地回答说:“名 乃家严所取,不敢擅改。”李梦阳有意要考考年轻人的才学,便出上联命考生作对。上联是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考生思考片刻,便朗声答道:“魏无忌,长孙无 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这里的出句和对句都巧用历史人名,切合当时情境。出句化用“相如”,隐含的意思是 对句化用“无忌”,隐 含的意思是 上下联不仅对仗工稳,浑然天成,而且绵里藏针,暗含机锋,令 人拍案叫绝。 7.根据下列要求为漫画《收获的父子》写一段文字。(5分) 要求:①简要说明漫画主要内容 ②点明漫画寓意;③60~80字。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7小题,共3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美即完善
5.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电影《海角七号》取得成功的三个原因。(6 分) 《海角七号》演绎的两场爱情,在影片中交相出现,平行发展,让观众不由自主地随着导演 的指引一路走下去,尽管故事情节并不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产生的共鸣却颇为强烈,让 人持久回味。影片中的音乐更是震撼心灵,无论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曲《无乐不作》,还 是《国境之南》、《野玫瑰》等,共 14 首乐曲,曲曲精,与剧情完美契合,深刻地表现出了 阿嘉、水蛙、劳马等小人物的音乐梦想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而写实主义风格表现出来的浓厚 的本土文化特色以及对传统的反思和追问为《海角七号》增添了厚重感。“越是民族的,就 越是世界的”,《海角七号》的成功给了我们的影视剧制作者一个启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只有固守和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借用《海角七号》的 一句台词来说,就是“千年传统,全新感受”。 (1) 。(不超过 15 个字) (2) 。(不超过 15 个字) (3) 。(不超过 15 个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4 分) 明代有个文学家叫李梦阳,在江浙一带督学时,发现有个考生与他同名同姓。便找来询问。 考生知道自己与督学同名,犯了讳。可转念一想又不是故意如此,便不卑不亢地回答说:“名 乃家严所取,不敢擅改。”李梦阳有意要考考年轻人的才学,便出上联命考生作对。上联是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考生思考片刻,便朗声答道:“魏无忌,长孙无 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这里的出句和对句都巧用历史人名,切合当时情境。出句化用“相如”,隐含的意思是 ;对句化用“无忌”,隐 含的意思是 。上下联不仅对仗工稳,浑然天成,而且绵里藏针,暗含机锋,令 人拍案叫绝。 7.根据下列要求为漫画《收获的父子》写一段文字。(5 分) 要求:① 简要说明漫画主要内容; ② 点明漫画寓意; ③60~80 字。 答: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 7 小题,共 31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美即完善
朱光潜 美即完善”说与“美在物体形式”说是既有关联而又有区别的:关联在于持“美即完善” 说者大半同时持“美在物体形式”说,区别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还要替形式美找出一种 名为“理性”的而其实是神学的基础。这一说的创始人是新柏拉图派。他们把柏拉理式说和 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认为每类事物各有一个“原型”,而这个原型是上帝在创造世间事物 时所悬的一种“目的”。上帝创造每一类事物,都分配给它在全体宇宙中它所特有的一种功 能,为着尽这种功能,它就需要一种相应的形体结构。例如动物在功能上不同于植物,而在 动物之中牛又不同于马,因而在形体结构上各有不同的模样。一件事物如果符合它那类事物 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而完整无缺,那就算达到它的“内在目的”,就叫做“完善”,也就 叫做美。所以“美即完善”说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和目的论。 十七八世纪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们大半在新柏拉图派的目的论的基础上发展这种美即完善 说。他们的领袖是莱布尼兹。他把世界比作一座钟,其中每一部机器或零件各有各的功能, 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所以是美的。作这种安排的当然是 上帝。他的门徒伍尔夫和鲍姆嘉通相继发挥了他的这种美学观点。鲍姆嘉通在《美学》第 章里就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本身就是美”。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即 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与“理性认识的完善”是对立的。一条科学定理也是完善的,但是这 种完善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认识到,至于美的事物所显出的那种完善却只须通过感官就可直 接认识到 理性派所说的“完善”实际上是指同类事物的常态。例如人既是人,就有人这类事物所共有 的常态,五官端正,四肢周全,这就是完善,也就是美;完善的反面是残缺不全或畸形,也 就是丑。这一说主要仍从物体形式着眼,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所以理性派大半采取“寓 变化于整齐”那条形式原则。但是它和“美在物体形式”说毕竟有所不同,认为美的形象虽 是感性的,还是有它的理性基础。美的事物符合它按本质所规定的内在目的,在这一点上就 有内容意义了,所以比单纯的形式主义似乎进了一步 但是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理性,而是“天意安排”的合理性,所以 它是先天的,先验的。人生来仿佛就有一些与经验无关的“理性观念”,如康德的“先验范 畴”以及“德行”,“完善”,美丑善恶之类观念。根据这些先验的理性观念,人才可能有理 性认识。判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也是先天的。例如英国新柏拉图派美学家夏夫兹博里就把这种 能力叫做“内在感官”或“内在眼睛”,认为“从行动,精神和性情中见出美和丑”和“从 形状,声音和颜色中见出美和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内在感官掌管的。这样,他就 把美与善以及丑与恶密切联系起来,认为它们都有“社会情感的基础”,他认识到美的形式 后面有内容意义,美不只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这是他的思想中的进步方面。 不过他对美的社会性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他的主要论点还在于美符合天意安排的目的,目 的论是与社会观点不相容的 (节选自《西方美学史》,有改动) 8.从原文看,下列对“美即完善”说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即完善”说是从柏拉图理式说和基督教神学发展而来的美学观念,具有神学色彩。 B.“美即完善”说贯穿于新柏拉图派理论和理性派理论,后者在前者的甚础上发展而来。 C.“美即完善”说后来发展到美的内容意义领域,摈除美的自然属性而承认美的社会性。 D.“美即完善”说与“美在物体形式”说并不完全相同,是对形式美的批判的继承与超越 9.从原文看,下列对“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美学的对象是符合所在事物类别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能够达到自己的“内在 目的”的事物
朱光潜 “美即完善”说与“美在物体形式”说是既有关联而又有区别的:关联在于持“美即完善” 说者大半同时持“美在物体形式”说,区别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还要替形式美找出一种 名为“理性”的而其实是神学的基础。这一说的创始人是新柏拉图派。他们把柏拉理式说和 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认为每类事物各有一个“原型”,而这个原型是上帝在创造世间事物 时所悬的一种“目的”。上帝创造每一类事物,都分配给它在全体宇宙中它所特有的一种功 能,为着尽这种功能,它就需要一种相应的形体结构。例如动物在功能上不同于植物,而在 动物之中牛又不同于马,因而在形体结构上各有不同的模样。一件事物如果符合它那类事物 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而完整无缺,那就算达到它的“内在目的”,就叫做“完善”,也就 叫做美。所以“美即完善”说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和目的论。 十七八世纪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们大半在新柏拉图派的目的论的基础上发展这种美即完善 说。他们的领袖是莱布尼兹。他把世界比作一座钟,其中每一部机器或零件各有各的功能, 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所以是美的。作这种安排的当然是 上帝。他的门徒伍尔夫和鲍姆嘉通相继发挥了他的这种美学观点。鲍姆嘉通在《美学》第一 章里就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本身就是美”。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即 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与“理性认识的完善”是对立的。一条科学定理也是完善的,但是这 种完善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认识到,至于美的事物所显出的那种完善却只须通过感官就可直 接认识到。 理性派所说的“完善”实际上是指同类事物的常态。例如人既是人,就有人这类事物所共有 的常态,五官端正,四肢周全,这就是完善,也就是美;完善的反面是残缺不全或畸形,也 就是丑。这一说主要仍从物体形式着眼,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所以理性派大半采取“寓 变化于整齐”那条形式原则。但是它和“美在物体形式”说毕竟有所不同,认为美的形象虽 是感性的,还是有它的理性基础。美的事物符合它按本质所规定的内在目的,在这一点上就 有内容意义了,所以比单纯的形式主义似乎进了一步。 但是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理性,而是“天意安排”的合理性,所以 它是先天的,先验的。人生来仿佛就有一些与经验无关的“理性观念”,如康德的“先验范 畴”以及“德行”,“完善”,美丑善恶之类观念。根据这些先验的理性观念,人才可能有理 性认识。判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也是先天的。例如英国新柏拉图派美学家夏夫兹博里就把这种 能力叫做“内在感官”或“内在眼睛”,认为“从行动,精神和性情中见出美和丑”和“从 形状,声音和颜色中见出美和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内在感官掌管的。这样,他就 把美与善以及丑与恶密切联系起来,认为它们都有“社会情感的基础”,他认识到美的形式 后面有内容意义,美不只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这是他的思想中的进步方面。 不过他对美的社会性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他的主要论点还在于美符合天意安排的目的,目 的论是与社会观点不相容的。 (节选自《西方美学史》,有改动) 8.从原文看,下列对“美即完善”说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美即完善”说是从柏拉图理式说和基督教神学发展而来的美学观念,具有神学色彩。 B.“美即完善”说贯穿于新柏拉图派理论和理性派理论,后者在前者的甚础上发展而来。 C.“美即完善”说后来发展到美的内容意义领域,摈除美的自然属性而承认美的社会性。 D.“美即完善”说与“美在物体形式”说并不完全相同,是对形式美的批判的继承与超越。 9.从原文看,下列对“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美学的对象是符合所在事物类别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能够达到自己的“内 在 目的”的事物
B.美学的对象是符合它按本质规定的“内在目的”,具有内容意义而比单纯形式主义进 步的事物。 C.美学的对象是那些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而具有一种“顶定的和 谐”的事物。 D.美学的对象是通过感官就可以直接认识到的符合同类事物常态因而显现出那种“完 善”的事物。 10.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形式美论调有所不同,理性派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提出美具有理性基础,均采 取“寓变化于整齐”的原则 B.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属于“先验范畴”,不是一般意义所谓的“理性”,因而比一般意 义上的“理性”来得高级。 C.新柏拉图派和理性派有相同的理论背景和思维方式,即基督教神学中的创世神话, 上帝造物以及对天地万物的精妙安排。 D.科学领域的事物也是“美”的,这个“美”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获得,而除此以外的其 他事物的“美”只要通过感官就可获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2分) 俯向大地的身影 许俊文 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 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 迟没有开采 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收割的 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见不 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 色的包巾,右手握看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 起的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当我走近,才认出是 母亲。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 来,可是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母亲的两个膝盖处 粘满了泥土,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伤留下 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女儿 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不 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 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起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虽然如今的生活 早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是如今村里唯 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母亲总感叹道,人哪,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 就记不得挨饿的滋味了 前年秋天,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到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上蜷作 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父亲唠叨着,他说牛喘气那块 水稻田你是知道的,烂泥深得连牯牛都拔不动腿.我叫她不要去拾(稻穗),她非不听…… 母亲微微地睁开眼,下意识地剜了父亲一下,父亲便不再吱声了。这时我发现母亲的床边码 放着一堆稻子,我一下全明白了。 母亲托人把拾来的稻、麦拿到镇子上去卖,再把卖来的钱放在一个小木匣里,就等着过年了
B.美学的对象是符合它按本质规定的“内在目的”,具有内容意义而比单纯形式主义 进 步的事物。 C.美学的对象是那些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而具有一种“顶定的 和 谐”的事物。 D.美学的对象是通过感官就可以直接认识到的符合同类事物常态因而显现出那种 “完 善”的事物。 10.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和形式美论调有所不同,理性派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提出美具有理性基础,均 采 取“寓变化于整齐”的原则。 B.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属于“先验范畴”,不是一般意义所谓的“理性”,因而比一般 意 义上的“理性”来得高级。 C.新柏拉图派和理性派有相同的理论背景和思维方式,即基督教神学中的创世神 话, 上帝造物以及对天地万物的精妙安排。 D.科学领域的事物也是“美”的,这个“美”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获得,而除此以外的 其 他事物的“美”只要通过感官就可获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l~14 题。(22 分) 俯向大地的身影 许俊文 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 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 迟没有开采。 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收割的 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见不 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一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 色的包巾,右手握看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 起的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当我走近,才认出是 母亲。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 来,可是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母亲的两个膝盖处 粘满了泥土,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伤留下 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女儿 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不 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 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起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虽然如今的生活 早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是如今村里唯 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母亲总感叹道,人哪,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 就记不得挨饿的滋味了。 前年秋天,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到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上蜷作 一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父亲唠叨着,他说牛喘气那块 水稻田你是知道的,烂泥深得连牯牛都拔不动腿.我叫她不要去拾(稻穗),她非不听…… 母亲微微地睁开眼,下意识地剜了父亲一下,父亲便不再吱声了。这时我发现母亲的床边码 放着一堆稻子,我一下全明白了。 母亲托人把拾来的稻、麦拿到镇子上去卖,再把卖来的钱放在一个小木匣里,就等着过年了
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一个个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了,这时母亲 会打开那只木匣子给大家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地里拾来的。当我的儿子接过压 岁钱时,他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深深地磕了三个头。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也 是给土地磕的,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看土地的血脉 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土地似 乎更近了 (选自《散文》2008年第9期,有删改) 11.结合文意,说说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1)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臧。(3分) (2)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3分) 12.第二段(“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中的景物体现出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 13.文章最后为什么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6分) 14.本文采用多种描写于法刻画母亲。试选取其中的曲种手法,对刻画人物的效果作简单探 究。(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7小题,其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紫石泉山房记 (清)吴拯寰 予家旧居歙西岩镇之南山,先大父既老,乃筑室岩镇上游,徒居之。门滨溪水,种竹数十竿。 入门折而西,有书室两楹。逾书室而南,则圃也。圃多植桃李梅桂之属,竹问之。与门前之 竹,中外掩映,故大父自题其圃曰竹圃。圃有紫石池,泉虢虢流其上。豫章尚书曹公秀先东 游,尝栖息于此,爱之,名其轩为紫石泉山房者,曹尚书也。 岩镇有万家之市,而予家独远市而居,人迹罕至。以处读书之士为室.予生八岁,始 读书轩中,幼稚不自揆,慨然思继宋贤之迹而践其庭,以与游、杨、黄、蔡①诸贤伍。而是 时塾师,方训迪以科举俗儒之学,而予又私爱古人之文艺诗歌,早夜讽习以分其勤,盖二十 余年矣。中岁以后,始毕心力于四子之书.四圣②之易.及凡六艺之文,口吟心绎,奉以为 仪。于出处、进退、取与之大节,未尝敢陨越也。然而视听言动之违乎礼者不少矣。荒陋之 辞,足以宣昭圣训者,又无几矣。回忆入塾之初。方冀与古人颉颃④千栽之上,今老矣,而 尺寸之获,仅终于斯:然后知读书之士,爱博而业精,力分而功就,自古及今,未之见也 曩者,栋宇初兴,黝恶⑤鲜浓,泉甘竹绿,童冠咸集,读书之音琅琅,不可谓非盛也。转瞬 之间,游从旧侣,半皆散亡。竹既雕残,池亦竭矣。此虽志得气扬之子,追寻旧躅⑥有不禁 涕零者。况以垂老无成之人,日览斯泉,能不凄然顺影而自悼哉! 阶下有梅二本,枯朽久矣。嘉庆二年,根旁忽产双芝。是年,予举孝廉方正于乡,子邦佐亦 游乡学,里人以为此双芝之瑞应。予笑曰:“区区者,乌足称瑞哉!意小子衰朽之年,天或者 犹成小子幼志,而为此兆欤!”呜乎!是则诚瑞也已!
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一个个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了,这时母亲 会打开那只木匣子给大家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地里拾来的。当我的儿子接过压 岁钱时,他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深深地磕了三个头。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也 是给土地磕的,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看土地的血脉。 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土地似 乎更近了…… (选自《散文》2008 年第 9 期,有删改) 11.结合文意,说说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6 分) (1)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3 分) 答: (2)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3 分) 答: 12.第二段(“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中的景物体现出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4 分) 答: 13.文章最后为什么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6 分) 答: 14.本文采用多种描写于法刻画母亲。试选取其中的曲种手法,对刻画人物的效果作简单探 究。(6 分) 答: 三、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 7 小题,其 3 2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l 8 题。 紫石泉山房记 (清) 吴拯寰 予家旧居歙西岩镇之南山,先大父既老,乃筑室岩镇上游,徒居之。门滨溪水,种竹数十竿。 入门折而西,有书室两楹。逾书室而南,则圃也。圃多植桃李梅桂之属,竹问之。与门前之 竹,中外掩映,故大父自题其圃曰竹圃。圃有紫石池,泉虢虢流其上。豫章尚书曹公秀先东 游,尝栖息于此,爱之,名其轩为紫石泉山房者,曹尚书也。 岩镇有万家之市,而予家独远市而居,人迹罕至。以处读书之士为室.予生八岁,始 读书轩中,幼稚不自揆,慨然思继宋贤之迹而践其庭,以与游、杨、黄、蔡①诸贤伍。而是 时塾师,方训迪以科举俗儒之学,而予又私爱古人之文艺诗歌,早夜讽习以分其勤,盖二十 余年矣。中岁以后,始毕心力于四子之书.四圣②之易.及凡六艺之文,口吟心绎,奉以为 仪。于出处、进退、取与之大节,未尝敢陨越也。然而视听言动之违乎礼者不少矣。荒陋之 辞,足以宣昭圣训者,又无几矣。回忆入塾之初。方冀与古人颉颃④千栽之上,今老矣,而 尺寸之获,仅终于斯;然后知读书之士,爱博而业精,力分而功就,自古及今,未之见也。 曩者,栋宇初兴,黝恶⑤鲜浓,泉甘竹绿,童冠咸集,读书之音琅琅,不可谓非盛也。转瞬 之间,游从旧侣,半皆散亡。竹既雕残,池亦竭矣。此虽志得气扬之子,追寻旧躅⑥有不禁 涕零者。况以垂老无成之人,日览斯泉,能不凄然顺影而自悼哉! 阶下有梅二本,枯朽久矣。嘉庆二年,根旁忽产双芝。是年,予举孝廉方正于乡,子邦佐亦 游乡学,里人以为此双芝之瑞应。予笑曰:“区区者,乌足称瑞哉!意小子衰朽之年,天或者 犹成小子幼志,而为此兆欤!”呜乎!是则诚瑞也已!
(选自《清文观止》) 注j①吴定:亨殿麟,号淡泉,安徽歙县人。曾向桐城刘大槐学习。著有《紫石山房诗文集》 等。②游、杨、黄、蔡:游酢,宋建阳人,师稃颢、程颐,学者称荐山先生;杨时,宋将乐 人,办学于二程,学者称九峰先生。黄斡,宋闽县人,少受业于朱熹,世称勉斋先生:蔡沈, 宋建阳人,少师事朱熹,学者称九峰先生。③四圣:伏羲、文王、周公、孔子。④颉颃:翱 翔回顾。⑤垩:涂饰。⑥躅:足迹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门滨溪水,种竹数十竿 滨:靠近 B.而予家独远市而居 远:远离 C.竹既雕残,池亦竭矣 竭:干涸 D.区区者,乌足称瑞哉 乌:黑色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入门折而西 与门前之竹,中外掩映 青,A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秋其代序 以与游、杨、黄、蔡诸贤伍 始毕心力于四子之书 宁许以负秦曲 D.1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先交代紫石泉山房的位置、环境及得名来由,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读书学习作 铺垫。 B.作者从小就在轩中勤奋学习,与游酢、杨时、黄斡、蔡沈这些名流切磋、讨沦,但 因偏爱文学而荒废了科举, C.昔日的紫石泉山房,依山傍水,竹木交映,泉水汩汩,书声琅琅,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尚书曹秀先非常喜爱那里 D.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在记写紫石泉山房昔盛今衰的过程中,流露出作者自己学无所 成的遗憾与感伤,但篇未对“双芝”的议论,则为文章添上亮丽的一笔。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后知读书之士,爱博而业精,力分而功就,自古及今,未之见也。(5分) 译文 (2)意小子二衰朽之年,天或者犹成小子幼志,而为此兆欤!(5分) 译文: (二)阅记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19~20题。 寄黄几度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三折肱③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④溪藤。 [注]①黄庭坚(1045~1105):宋代诗人。王安石变法之后形成的新党、旧党的斗争延续多 年,黄庭坚受牵连两次被贬。写此诗时黄庭坚在北方德州做官。黄几度:黄庭坚的朋友。曾 在南方四会县做官,为官清廉却未得重用。②《史记》中说大文豪司马相如很穷,“家居徒 四壁立”。③出自《左传》,意思是折断三回胳膊,积累了治病经验就可当好医生了。这里是 说黄几度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④瘴:瘴气,热带或亚热带森林中的湿热空气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吴定:亨殿麟,号淡泉,安徽歙县人。曾向桐城刘大槐学习。著有《紫石山房诗文集》 等。②游、杨、黄、蔡:游酢,宋建阳人,师稃颢、程颐,学者称荐山先生;杨时,宋将乐 人,办学于二程,学者称九峰先生。黄斡,宋闽县人,少受业于朱熹,世称勉斋先生;蔡沈, 宋建阳人,少师事朱熹,学者称九峰先生。③四圣:伏羲、文王、周公、孔子。④颉颃:翱 翔回顾。⑤垩:涂饰。⑥躅:足迹。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门滨溪水,种竹数十竿 滨:靠近 B.而予家独远市而居 远:远离 C.竹既雕残,池亦竭矣 竭:干涸 D.区区者,乌足称瑞哉 乌:黑色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入门折而西 与门前之竹,中外掩映 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春 与 秋其代序 以与游、杨、黄、蔡诸贤伍 始毕心力于四子之书 宁许以负秦曲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先交代紫石泉山房的位置、环境及得名来由,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读书学习 作 铺垫。 B.作者从小就在轩中勤奋学习,与游酢、杨时、黄斡、蔡沈这些名流切磋、讨沦,但 因偏爱文学而荒废了科举。 C.昔日的紫石泉山房,依山傍水,竹木交映,泉水汩汩,书声琅琅,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尚书曹秀先非常喜爱那里。 D.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在记写紫石泉山房昔盛今衰的过程中,流露出作者自己学无 所 成的遗憾与感伤,但篇未对“双芝”的议论,则为文章添上亮丽的一笔。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然后知读书之士,爱博而业精,力分而功就,自古及今,未之见也。(5 分) 译文: (2)意小子二衰朽之年,天或者犹成小子幼志,而为此兆欤!(5 分) 译文: (二)阅记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 1 9~20 题。 寄黄几度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三折肱③。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④溪藤。 [注]①黄庭坚(1045~1105):宋代诗人。王安石变法之后形成的新党、旧党的斗争延续多 年,黄庭坚受牵连两次被贬。写此诗时黄庭坚在北方德州做官。黄几度:黄庭坚的朋友。曾 在南方四会县做官,为官清廉却未得重用。②《史记》中说大文豪司马相如很穷,“家居徒 四壁立”。③出自《左传》,意思是折断三回胳膊,积累了治病经验就可当好医生了。这里是 说黄几度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④瘴:瘴气,热带或亚热带森林中的湿热空气。 A. C. B. D.
19.颔联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4分) 20.这首诗蕴含丰富,汇聚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1分) (三)古诗文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5小题)(5分) (1)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2)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情表》) (4)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5)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7)一骑红尘妃子笑 (杜牧《过华清官》) (8)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四、作文(60分 22.以“行走与飞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l9.颔联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4 分) 答: 20.这首诗蕴含丰富,汇聚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1 分) 答: (三)古诗文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 5 小题)(5 分) (1)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2)吾师道也, ? (韩愈《师说》)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 (李密《陈情表》) (4)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5)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7)一骑红尘妃子笑, 。 (杜牧《过华清官》) (8)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四、作文(60 分) 22.以“行走与飞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 立意自定; ② 文体自选; ③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④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 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皖南八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分别读dp /ling。A项,分别读zh/chi,zhi/h,1o/luo;C项, su,qin/keng;D项,分别读pio/pio,kang/hing,kui/ 2.A(“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B项,“踌躇满志”,对自己的现 状或者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不能形容精神,使用对象错误,根据语意可用“志在必得”;C 项,“上下其于”,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含贬义,感情色彩错误,根据语意可用“齐心 协力”;D项,‘沸反盈天”,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 成一团,词义理解错误,根据语意可用“人声鼎沸”) 3.C(A项,语序不当,应为…这不仅是海峡两岸制度性协商正常化的良好开端, 而且是东亚地区和甲进程的重要事件”;B项,表意不明,“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有歧 义。可将“近200个移至“中国人”之后或者“字为对象”之前:D项,滥用介词造成成分残缺, 无主语,应为通过重返阿根廷国家队,我再次感到了当年作为球员时的激情和动力 或者“重返阿根廷国家队,让我再次感到了当年作为球员时的激情和动力) 4.A(③讲述《论语》的内容,总领整个语段:①说明古人对《论语》的推崇,应紧随 ③;④提出我们对《论语》缺乏深入理解,跟在①后,古今比较,深含转折意味;②在④的 基础上更进一步,质问《论语》的现代意义;⑤援引于丹对《论语》现代意义的阐释,回答 ④所提出的问题) 5.(1)故事引发人的共鸣、回味(2分) (2)音乐震撼人的心灵(2分) (3)本土义化特色浓厚(2分) 6.你我虽姓名相同,但资历、学识、声望你却远不如我(意思对即可,2分)古人不忌 讳同名,你也不应该计较我和你同名同姓(意思对即可,2分) 7.示例:儿子从高等学府毕业,收获的是一纸文凭:父亲头白背弯,收获的是沉重的债务。 (关键词“义凭”债务”,2分)漫画揭示了普通家庭为子女教育不堪经济重负的社会现实和 高等教育存在的制度缺陷。(关键词“普通家庭”经济重负”制度缺陷”,意思对即可,3分) 8.C(“美即完善”说到夏夫兹博里那里发展纠美的内容意义领域,他认识到了美是一种 自然属性,还有社会性,但并没有摈除美的自然属性。A项,由第1段论述“他们把柏拉图 的理式说和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所以‘美即完善’说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和目的论”,可判 断为正确:B项,通览全文可知,“美即完善”说是新柏拉图派和理性派的共同学说,从第2 段可知“理性主义哲学家们大半在新柏拉图派的目的论的基础上发展这种美即完善’说 可判断为正确;D项,从文章开头“关联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大半同时持“美在物体形式 说,区别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还要替形式美找出一种名为‘理性'的而其实是神学的基础 可判断为正确) 9.D(从第2段内容可知这是鲍姆嘉通的观点,他认为“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即凭感 官认识到的完善”,“美的事物所显出的那种完善却只须通过感官就可直接认识到”,可判断 为正确;A项,从第1段内容可知,这是新柏拉图派的观点,不是鲍姆嘉通的美学理论,相 差甚远,可判断为错误;B项,从第3段内容可知,这种观点认为美的形象虽是感性的,还 是有它的理性基础,对照“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与“理性认识的完善是对立 的”,可判断为错误;C项,从第2段内容可知,这是莱布尼兹的观点,不能准确说明“美学 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因为鲍姆嘉通观点由此而来但又已经做了发挥,可判断为错 误) 10.C(从第l段与新柏拉图派“上帝创造每一类事物,都分配给它在全体宇宙中所特有
皖南八校 2009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B (分别读 piē/zhù/líng。A 项,分别读 zhī/chì,zhǔ/zhǔ,1ào/luò;C 项, 分别读 chōng/t6ng,sù/sù,qiān/kēng;D 项,分别读 piāo/piāo,kàng/hàng,kuì/ kuì) 2.A (“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B 项,“踌躇满志”,对自己的现 状或者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不能形容精神,使用对象错误,根据语意可用“志在必得”;C 项,“上下其于”,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含贬义,感情色彩错误,根据语意可用“齐心 协力”;D 项,“沸反盈天”,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 成一团,词义理解错误,根据语意可用“人声鼎沸”) 3.C (A 项,语序不当,应为“……这不仅是海峡两岸制度性协商正常化的良好开端, 而且是东亚地区和甲进程的重要事件”;B 项,表意不明,“200 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有歧 义。可将“近 200 个”移至“中国人”之后或者“字为对象”之前;D 项,滥用介词造成成分残缺, 无主语,应为“通过重返阿根廷国家队,我再次感到了当年作为球员时的激情和动力……” 或者“重返阿根廷国家队,让我再次感到了当年作为球员时的激情和动力 ……’’) 4.A (③讲述《论语》的内容,总领整个语段;①说明古人对《论语》的推崇,应紧随 ③;④提出我们对《论语》缺乏深入理解,跟在①后,古今比较,深含转折意味;②在④的 基础上更进一步,质问《论语》的现代意义;⑤援引于丹对《论语》现代意义的阐释,回答 ④所提出的问题) 5.(1)故事引发人的共鸣、回味(2 分) (2)音乐震撼人的心灵(2 分) (3)本土义化特色浓厚(2 分) 6.你我虽姓名相同,但资历、学识、声望你却远不如我(意思对即可,2 分) 古人不忌 讳同名,你也不应该计较我和你同名同姓(意思对即可,2 分) 7.示例:儿子从高等学府毕业,收获的是一纸文凭;父亲头白背弯,收获的是沉重的债务。 (关键词“义凭”“债务”,2 分)漫画揭示了普通家庭为子女教育不堪经济重负的社会现实和 高等教育存在的制度缺陷。(关键词“普通家庭”“经济重负”“制度缺陷”,意思对即可,3 分) 8.C (“美即完善”说到夏夫兹博里那里发展纠美的内容意义领域,他认识到了美是一种 自然属性,还有社会性,但并没有摈除美的自然属性。A 项,由第 l 段论述“他们把柏拉图 的理式说和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所以‘美即完善’说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和目的论”,可判 断为正确;B 项,通览全文可知,“美即完善”说是新柏拉图派和理性派的共同学说,从第 2 段可知“理性主义哲学家们大半在新柏拉图派的目的论的基础上发展这 种‘美即完善’说”, 可判断为正确;D 项,从文章开头“关联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大半同时持‘美在物体形式’ 说,区别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还要替形式美找出一种名为 ‘理性’的而其实是神学的基础”, 可判断为正确) 9.D (从第 2 段内容可知这是鲍姆嘉通的观点,他认为“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即凭感 官认识到的完善”,“美的事物所显出的那种完善却只须通过感官就可直接认识到”,可判断 为正确;A 项,从第 1 段内容可知,这是新柏拉图派的观点,不是鲍姆嘉通的美学理论,相 差甚远,可判断为错误;B 项,从第 3 段内容可知,这种观点认为美的形象虽是感性的,还 是有它的理性基础,对照“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与‘理性认识的完善’是对立 的”,可判断为错误;C 项,从第 2 段内容可知,这是莱布尼兹的观点,不能准确说明“美学 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因为鲍姆嘉通观点由此而来但又已经做了发挥,可判断为错 误) 10.C (从第 l 段与新柏拉图派“上帝创造每一类事物,都分配给它在全体宇宙中所特有
的一种功能”与第2段理性派“他把世界比作一座钟,其中每一部机器或零件各有各的功 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所以是美的。作这种安排的当然 是上帝”可知,两者都吸收了基督教神学理论,上帝造万物并使万物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 可判断为正确。A项,从第3段论述“这一说主要仍从物体形式着眼,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 性,所以理性派大半采取“寓变化于整齐’那条形式原则。但足它和“美在物体形式'说毕竟有 所不同,认为美的形象虽是感性的,还是有它的理性基础”,由此判断“均”与“大半”不符, 错误:B项,从第4段论述“但是,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理性,而 是天意安排'的合理性,所以它足先天的,先验的”可判断为错误,这里实际是说明理性派 理性与一般理性不同,是与生俱来的“先验”的东西,和一般所说的理性是两个概念,没有依 据可得出高下之分,可判断为错误;D项,从第2段论述“一条科学定理也是完善的,但是 这种完善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认识到,至于美的事物所显出的那种完善却只须通过感官就可 直接认识到”可判断,科学事物的“美”是需要通过理智思考获得的,但不能得出结论说“除 此以外的其他事物的美只要通过感官就可以获得”,无法推断出结论,选项说法属不当周 延) 11.(1)把母亲比作“一座丰富的矿藏”,既说明自己很少写母亲是因为担心写不好,也突出 了母亲的朴实深厚。(意思对即可,3分) (2)以“唯 最后”来突出母亲的“惜粮如命”,赞美了母亲的节俭,不忘本。(意思 对即可,3分) 12.完成收割后的田野宁静、优美。(2分)以此烘托母亲艰难翻地、捡拾残粮的劳动形象。 (2分) 13.结构上:照应题目和前文;(3分)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体贴、深爱和赞美。(3 分) 14.答案示例:(1)通过正面描写展现母亲形象。第三段中,正面描写了母亲翻地、捡拾的 动作,展现了一个纯朴、惜粮如命的劳动者形象 (2)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第二段中“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眼泪就出来了”,第五 段中母亲生病后父亲的唠叨,都是写家人的心疼,从侧面烘托了纯朴、惜粮如命的母亲。 (3)通过细节描写点染。第三段中“举起,落下,举起,落下”的小锄头、母亲发现我以后 却站不起来这些细节写出了母亲的认真细心和翻地、捡拾的辛劳。 (4)通过外貌描写生动表现。第三段中“青衣青裤”、扎着黑色的包巾、粘满了泥土的膝盖, 第五段中母亲“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都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纯朴,辛劳。 (指出描写手法1分,效果探究2分。每种手法3分,共6分) 15.D(乌:疑问词,哪里,怎么) 16.C(都是目的连词,来。A项,前者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后者也是连词,但表转 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B项,前者为介词,跟,同,后者为连词,和;D项,前者 为介词,引出动作对象,相当于“在…方面”,后者为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 17.B(游酢等人是宋朝学者,作者却是清代人,怎么可能在一起切磋讨论呢?作者只是 慨然思继宋贤之迹而践其庭”而已,意思足玄想着向宋朝几位学者贤人学习) 18.(1)之后方才知道读书的人,想要爱好广博却学业精通,或者力量分散却能成功,从古 到今,没有见过啊。(“然后”、“博”、“就”各1分,“未之见”倒装句1分,语意通畅1分) (2)我猜想大概是在我衰老的时候,上天或许还是成全我幼时的志愿,而又给我这个征 兆吧!(“意”、“犹”、“兆”各1分,揣测语气1分,语意通畅1分) 19.对比(对照、映衬)手法,(1分)前一句写当年在桃李春风中痛快地饮酒畅谈,(1分) 后一句写一别十年,只有每天挑灯夜读时才彼此深情地想念。(1分)这样写充分表达了对 友人和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1分)(答对偶手法、言之成理亦可)
的一种功能”与第 2 段理性派“他把世界比作一座钟,其中每一部机器或零件各有各的功 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所以是美的。作这种安排的当然 是上帝”可知,两者都吸收了基督教神学理论,上帝造万物并使万物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 可判断为正确。A 项,从第 3 段论述“这一说主要仍从物体形式着眼,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 性,所以理性派大半采取‘寓变化于整齐’那条形式原则。但足它和‘美在物体形式’说毕竟有 所不同,认为美的形象虽是感性的,还是有它的理性基础”,由此判断“均”与“大半”不符, 错误;B 项,从第 4 段论述“但是,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理性,而 是‘天意安排’的合理性,所以它足先天的,先验的”可判断为错误,这里实际是说明理性派 理性与一般理性不同,是与生俱来的“先验”的东西,和一般所说的理性是两个概念,没有依 据可得出高下之分,可判断为错误;D 项,从第 2 段论述“一条科学定理也是完善的,但是 这种完善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认识到,至于美的事物所显出的那种完善却只须通过感官就可 直接认识到”可判断,科学事物的 “美”是需要通过理智思考获得的,但不能得出结论说“除 此以外的其他事物的‘美’只要通过感官就可以获得”,无法推断出结论,选项说法属不当周 延) 11.(1)把母亲比作“一座丰富的矿藏”,既说明自己很少写母亲是因为担心写不好,也突出 了母亲的朴实深厚。(意思对即可,3 分) (2)以“唯一”、“最后”来突出母亲的“惜粮如命”,赞美了母亲的节俭,不忘本。(意思 对即可,3 分) 12.完成收割后的田野宁静、优美。(2 分)以此烘托母亲艰难翻地、捡拾残粮的劳动形象。 (2 分) 13.结构上:照应题目和前文;(3 分)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体贴、深爱和赞美。(3 分) 14.答案示例:(1)通过正面描写展现母亲形象。第三段中,正面描写了母亲翻地、捡拾的 动作,展现了一个纯朴、惜粮如命的劳动者形象。 (2)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第二段中“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眼泪就出来了”,第五 段中母亲生病后父亲的唠叨,都是写家人的心疼,从侧面烘托了纯朴、惜粮如命的母亲。 (3)通过细节描写点染。第三段中“举起,落下,举起,落下”的小锄头、母亲发现我以后 却站不起来这些细节写出了母亲的认真细心和翻地、捡拾的辛劳。 (4)通过外貌描写生动表现。第三段中 “青衣青裤”、扎着黑色的包巾、粘满了泥土的膝盖, 第五段中母亲“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都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纯朴,辛劳。 (指出描写手法 1 分,效果探究 2 分。每种手法 3 分,共 6 分) 15.D (乌:疑问词,哪里,怎么) 16.C (都是目的连词,来。A 项,前者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后者也是连词,但表转 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B 项,前者为介词,跟,同,后者为连词,和;D 项,前者 为介词,引出动作对象,相当于“在……方面”,后者为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 17.B (游酢等人是宋朝学者,作者却是清代人,怎么可能在一起切磋讨论呢?作者只是 “慨然思继宋贤之迹而践其庭”而已,意思足玄想着向宋朝几位学者贤人学习) 18.(1)之后方才知道读书的人,想要爱好广博却学业精通,或者力量分散却能成功,从古 到今,没有见过啊。(“然后”、“博”、“就”各 1 分,“未之见”倒装句 1 分,语意通畅 1 分) (2)我猜想大概是在我衰老的时候,上天或许还是成全我幼时的志愿,而又给我这个 征 兆吧!(“意”、“犹”、“兆”各 1 分,揣测语气 1 分,语意通畅 1 分) 19.对比(对照、映衬)手法,(1 分)前一句写当年在桃李春风中痛快地饮酒畅谈,(1 分) 后一句写一别十年,只有每天挑灯夜读时才彼此深情地想念。(1 分)这样写充分表达了对 友人和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1 分)(答对偶手法、言之成理亦可)
20.开头两句,表达山水阻隔、不能相见的无奈,(1分)颔联在今昔对比中表现对友人的 思念,(1分)颈联尽显对黄几度的赞许、期待,(1分)尾联则既有对黄几度的同情,也有 对友人仕宦生涯乃至诗人自身政治命运的哀怨。(1分)(答出“思念关切赞许”“同情”“哀 怨牢骚”这些词语中的四个即可得2分,能结合诗句稍加解说的再给2分,共4分) [赏析]黄庭坚主张“点铁成金”,所以其诗用典特多,不容易读懂,这首诗至少有四处用典 第一句是说他自己在北方德州做官,黄几度在南方四会县做官,一南一北不能见面。《左传》 里记载齐桓公攻到楚国,楚国君主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没有利害冲突 你为什么攻打我们?”“北海”、“南海”的说法即源于此。第二句是说想给你寄一封信也办不 到。这里化用了《汉书》里苏武从北海用鸿雁向家乡传书的典故。传说大雁秋季南飞到湖南 衡阳就不再走了,而四会县更在衡阳之南,所以大雁也谢绝传书。三、四两句是说,想当年 我们曾在桃李春风中饮酒畅谈多么痛快,可自那之后一别十年,只有每天挑灯夜读时才彼此 深情地想念。这两句是倍受赞赏的名句。第五句是赞扬黄几度为宫清廉,家徒四壁。《史记 里说大文豪司马相如很穷,“家居徒四壁立”,诗中用的就是这个典故。第六句是说黄几度 政治经验已十分丰富,可以做大事。《左传》里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话,意即折断三 回胳膊,积累了治病经验就可当好医生了。诗人用做良医比喻当好官称赞其朋友。最后两名 是说,想象你十年来刻苦读书,头发大概都已花白了吧?可是仍不得朝廷重用,隔岸树藤中 猿猴的呜叫声仿佛都像在为你悲泣。诗的蕴含很丰富,有思念,有回忆,有赞许,有关切 有同情,有牢骚。说有牢骚是因为黄庭坚自己也是官场失意,和朋友的命运一样,诗中深含 感慨 21.(1)长太息以掩涕兮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梧桐更兼细雨 (5)惊涛拍岸 (6)烟光凝而暮山紫 (7)无人知是荔枝来 (8)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2,写作提示:行走是立足于大地,在地面迈步,是现实的,脚踏实地的:飞翔是着眼在天 空,在空中起舞,是理想的,意兴飞扬的。前者是在现实的土地负重前行,后者是在梦想的 天空自由翱翔 但是,生命需要的是现实与理想两个方面的完美融合。应该理顺两者关系:正是因为漫长的 积累,地下劳动的爬扎才会化成枝头唱歌的知了;正是因为经年的磨练,冬季卧眠的蚕蛹才 会化成春天飘逸的蝴蝶;正是因为几度春秋的反复试验,发射基地的航天模型才会化成“神 舟七号”的太空旅程:正是因为长达数年的辛勤耕耘,青春年少的学子方可赢得六月的鲜花 与掌声。所以,行走是飞翔的前奏,飞翔是行走的升华;行走是飞翔的准备,飞翔是行走的 超越 考生立意应考虑“行走”与“飞翔”两个方面,可以适当强调其中一面,但不可偏废、舍弃另 面。否则应视为偏题、跑题。文体不作限制,但以中规中矩的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散文为 宜,要引导学生建立文体意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的家过去住在歙县西面岩镇的南山,先祖父年纪大了,便在岩镇的上游建了栋房屋,搬过 去住。房子正门靠着溪水,门前种了几十竿竹子。进门转弯向西,有两间书房。过书房朝南, 就是花园。因子里种了许多桃树、李树、梅花、桂花之类,夹杂着种些竹子。(园内的竹子) 和门前的竹子,内外呼应,相互映衬,所以先祖父把那园子题为“竹圃”。园中有紫石池, 泉水在里面汩汩地流出来,南昌曹秀先先生从东边游览到这里,曾经在这里住宿,喜欢它, 把那轩为“紫石泉山房”的,便是曹尚书呀 岩镇有上万户人家的市集,而我家独自远离市区居住,人迹少到,给读书人住是合适的。我 到八岁时,才在轩中读书,幼小不自量力,立下雄心壮志,想要沿着宋朝贤人的足迹走到他
20.开头两句,表达山水阻隔、不能相见的无奈,(1 分)颔联在今昔对比中表现对友人的 思念,(1 分)颈联尽显对黄几度的赞许、期待,(1 分)尾联则既有对黄几度的同情,也有 对友人仕宦生涯乃至诗人自身政治命运的哀怨。(1 分)(答出“思念”“关切”“赞许” “同情”“哀 怨”“牢骚”这些词语中的四个即可得 2 分,能结合诗句稍加解说的再给 2 分,共 4 分) [赏析]黄庭坚主张“点铁成金”,所以其诗用典特多,不容易读懂,这首诗至少有四处用典。 第一句是说他自己在北方德州做官,黄几度在南方四会县做官,一南一北不能见面。《左传》 里记载齐桓公攻到楚国,楚国君主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没有利害冲突, 你为什么攻打我们?”“北海”、“南海”的说法即源于此。第二句是说想给你寄一封信也办不 到。这里化用了《汉书》里苏武从北海用鸿雁向家乡传书的典故。传说大雁秋季南飞到湖南 衡阳就不再走了,而四会县更在衡阳之南,所以大雁也谢绝传书。三、四两句是说,想当年 我们曾在桃李春风中饮酒畅谈多么痛快,可自那之后一别十年,只有每天挑灯夜读时才彼此 深情地想念。这两句是倍受赞赏的名句。第五句是赞扬黄几度为宫清廉,家徒四壁。《史记》 里说大文豪司马相如很穷, “家居徒四壁立”,诗中用的就是这个典故。第六句是说黄几度 政治经验已十分丰富,可以做大事。《左传》里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话,意即折断三 回胳膊,积累了治病经验就可当好医生了。诗人用做良医比喻当好官称赞其朋友。最后两名 是说,想象你十年来刻苦读书,头发大概都已花白了吧?可是仍不得朝廷重用,隔岸树藤中 猿猴的呜叫声仿佛都像在为你悲泣。诗的蕴含很丰富,有思念,有回忆,有赞许,有关切, 有同情,有牢骚。说有牢骚是因为黄庭坚自己也是官场失意,和朋友的命运一样,诗中深含 感慨。 21.(1)长太息以掩涕兮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梧桐更兼细雨 (5)惊涛拍岸 (6)烟光凝而暮山紫 (7)无人知是荔枝来 (8)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2,写作提示:行走是立足于大地,在地面迈步,是现实的,脚踏实地的;飞翔是着眼在天 空,在空中起舞,是理想的,意兴飞扬的。前者是在现实的土地负重前行,后者是在梦想的 天空自由翱翔。 但是,生命需要的是现实与理想两个方面的完美融合。应该理顺两者关系:正是因为漫长的 积累,地下劳动的爬扎才会化成枝头唱歌的知了;正是因为经年的磨练,冬季卧眠的蚕蛹才 会化成春天飘逸的蝴蝶;正是因为几度春秋的反复试验,发射基地的航天模型才会化成“神 舟七号”的太空旅程;正是因为长达数年的辛勤耕耘,青春年少的学子方可赢得六月的鲜花 与掌声。所以,行走是飞翔的前奏,飞翔是行走的升华;行走是飞翔的准备,飞翔是行走的 超越。 考生立意应考虑“行走”与“飞翔”两个方面,可以适当强调其中一面,但不可偏废、舍弃另一 面。否则应视为偏题、跑题。文体不作限制,但以中规中矩的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散文为 宜,要引导学生建立文体意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的家过去住在歙县西面岩镇的南山,先祖父年纪大了,便在岩镇的上游建了栋房屋,搬过 去住。房子正门靠着溪水,门前种了几十竿竹子。进门转弯向西,有两间书房。过书房朝南, 就是花园。因子里种了许多桃树、李树、梅花、桂花之类,夹杂着种些竹子。(园内的竹子) 和门前的竹子,内外呼应,相互映衬,所以先祖父把那园子题为“竹圃”。园中有紫石池, 泉水在里面汩汩地流出来,南昌曹秀先先生从东边游览到这里,曾经在这里住宿,喜欢它, 把那轩为“紫石泉山房”的,便是曹尚书呀。 岩镇有上万户人家的市集,而我家独自远离市区居住,人迹少到,给读书人住是合适的。我 到八岁时,才在轩中读书,幼小不自量力,立下雄心壮志,想要沿着宋朝贤人的足迹走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