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96901 课程名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 英文名称:Lifestyle in Modern Society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学 时:16 学 分:1 适用对象:全校各个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邓小平理论、社会学概论 二、课程简介 《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研究现代社会中“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在 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 为特征的体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大学素质教 育课程,内容涵盖了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 专业。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生活方式的理论与发展简介: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特征、 成因及其与社会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各类型、各分支生活方式的详细阐述。以专 题讲座形式讲行数学,分为8个专顺。 课程第一部分,介绍生活方式的基本涵义、理论范畴、研究意义与方法。第二部 分,分别从社会发展的各个要素(经济、科技、道德、伦理、教育、宗教信仰、文化、 政治、生活质量与幸福感)阐述其与生活方式的相互关系,旨在从理论上探讨生活方 式的形成、演变及其内在特征。第三部分,从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出发,分别阐述了 现代社会的劳动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闲暇与消费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 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城市生活方式、乡村生活方式的涵义、主要内容、一般特 征、实践对策。通过这三个部分的系统讲授,形成了完整、全面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 的学科内容和理论体系 Lifestyle in Modern Society is a comprehensive college course which studies people's (including individuals,groups and all members of society)behavior systems,forming in certain social conditions and constraints.This course composes of three parts:the theories of human lifestyle and its advancing,the characteristics,causes of lifestyle in modern society and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lifestyle and all development elements of 1
1 《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96901 课程名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 英文名称:Lifestyle in Modern Society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学 时:16 学 分:1 适用对象: 全校各个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邓小平理论、社会学概论 二、课程简介 《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研究现代社会中“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在一 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 为特征的体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大学素质教 育课程,内容涵盖了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 专业。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生活方式的理论与发展简介;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特征、 成因及其与社会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各类型、各分支生活方式的详细阐述。以专 题讲座形式进行教学,分为 8 个专题。 课程第一部分,介绍生活方式的基本涵义、理论范畴、研究意义与方法。第二部 分,分别从社会发展的各个要素(经济、科技、道德、伦理、教育、宗教信仰、文化、 政治、生活质量与幸福感)阐述其与生活方式的相互关系,旨在从理论上探讨生活方 式的形成、演变及其内在特征。第三部分,从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出发,分别阐述了 现代社会的劳动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闲暇与消费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 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城市生活方式、乡村生活方式的涵义、主要内容、一般特 征、实践对策。通过这三个部分的系统讲授,形成了完整、全面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 的学科内容和理论体系。 Lifestyle in Modern Society is a comprehensive college course which studies people’s (including individuals, groups and all members of society) behavior systems, forming in certain social conditions and constraints. This course composes of three parts: the theories of human lifestyle and its advanc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auses of lifestyle in modern society and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lifestyle and all development elements of
society,the elaboration of varies types and all branches of lifestyle. In the first part,the basic conception,theories,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methods of lifestyle are introduced.In the second part,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festyle and every social developmental elements of economy,science and technology,morality,ethics education,religion,culture,politics,quality of life and happiness is analyzed.In the third part,all kinds of lifestyles in modern society such as working lifestyle,family lifestyle. leisure lifestyle,consumer lifestyle,social interaction lifestyle,urban and rural lifestyles are elaborated.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公共选修课程(通识课程),也可以作为相 关学科专业的选修课。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体 系,运用所学的理论去观察、研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的一些 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恋爱观、婚姻家庭观、幸 福观、劳动观、消费观。自觉地培养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和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 方式,使自己和群体的生命变得有目标、有意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 观、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生活方式概说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生活方式的基本理论范畴: 2.了解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演变: 3.了解生活方式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活方式的基本理论范畴 1.生活方式的概念、属性、实质 2.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 3.生活方式的分支系统 4.生活方式的分类 第二节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演变 1.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2.近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3.当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2 society, the elaboration of varies types and all branches of lifestyle. In the first part, the basic conception, theories,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methods of lifestyle are introduced. In the second par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festyle and every social developmental elements of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rality, ethics, education, religion, culture, politics, quality of life and happiness is analyzed. In the third part, all kinds of lifestyles in modern society such as working lifestyle, family lifestyle, leisure lifestyle, consumer lifestyle, social interaction lifestyle, urban and rural lifestyles are elaborated.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公共选修课程(通识课程),也可以作为相 关学科专业的选修课。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体 系,运用所学的理论去观察、研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的一些 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恋爱观、婚姻家庭观、幸 福观、劳动观、消费观。自觉地培养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和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 方式,使自己和群体的生命变得有目标、有意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 观、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 生活方式概说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生活方式的基本理论范畴; 2.了解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演变; 3.了解生活方式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活方式的基本理论范畴 1.生活方式的概念、属性、实质 2.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 3.生活方式的分支系统 4.生活方式的分类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演变 1.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2.近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3.当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本节涵盖思政教学的内容:着重介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活方式 发生的巨大变化,从人民群众的工作方式、经济收入、衣食住行、休闲娱 乐、文化精神生活、社会交往、参政议政等方面,告诉学生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4.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生活方式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1.对个人生命的意义 2.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3.对学术研究的意义 4.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三)思考与实践 1.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生活活动、生活方式、生活风尚等概念。 2.你认为人类当代生活方式与古代、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 3.生活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讲社会各要素与生活方式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组成的各要素的内涵 2.理解社会各要素对社会生活方式变革所起的作用: 3.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理论内涵: 4.了解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内涵、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生产发展与生活方式 1.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2.科学技术与生活方式 3.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 第二节道德、伦理与生活方式 1.道德、伦理的属性与功能 2.道德、伦理对个人生活方式的作用 3.道德、伦理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三节教育与生活方式 1.教育的属性与社会功能 3
3 【本节涵盖思政教学的内容:着重介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活方式 发生的巨大变化,从人民群众的工作方式、经济收入、衣食住行、休闲娱 乐、文化精神生活、社会交往、参政议政等方面,告诉学生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4.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生活方式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1.对个人生命的意义 2.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3.对学术研究的意义 4.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三)思考与实践 1.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生活活动、生活方式、生活风尚等概念。 2.你认为人类当代生活方式与古代、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 3.生活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讲 社会各要素与生活方式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组成的各要素的内涵; 2.理解社会各要素对社会生活方式变革所起的作用; 3.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理论内涵; 4.了解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内涵、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生产发展与生活方式 1.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2.科学技术与生活方式 3.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 第二节 道德、伦理与生活方式 1.道德、伦理的属性与功能 2.道德、伦理对个人生活方式的作用 3.道德、伦理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与生活方式 1.教育的属性与社会功能
2.教育对生活方式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3.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教育实践 第四节宗教、信仰与生活方式 1.宗教、信仰对人的存在及本质的认识 2.宗教、信仰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向 3.宗教、信仰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五节文化、政治与生活方式 1.文化的本质属性及其社会功能 2.文化结构、文化形态、文化行为与生活方式 3.社会政治结构、政治模式与生活方式 4.社会政治活动与生活方式 第六节生活质量、幸福感与生活方式 1.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与生活方式 2.精神世界与生活方式 3.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方式 (三)思考与实践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但是许多人的生活 方式落后、不健康、甚至腐化,社会道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下滑、伦理丧失,分析其成因及解决对策。 2.调查你生活中或身边由于科技进步(如网络、数字电视、通讯工具、高 速铁路)而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的例子,分析其利弊,提出解决问题的 途径。 【本题涵盖思政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看到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 猛进及其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体会到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群 众的生活是高度统一的客观事实,从而清楚地认识到全党“不忘初心、牢 记使命”的宗旨。】 3.试述如何通过教有途径培有公民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4.分析宗教信仰如何影响并决定人的生活方式。 5.儒家文化对于我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及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6.调查你的家人或者你身边的人,了解他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及幸福 感,分析其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4 2.教育对生活方式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3.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教育实践 第四节 宗教、信仰与生活方式 1.宗教、信仰对人的存在及本质的认识 2.宗教、信仰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3.宗教、信仰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五节 文化、政治与生活方式 1.文化的本质属性及其社会功能 2.文化结构、文化形态、文化行为与生活方式 3.社会政治结构、政治模式与生活方式 4.社会政治活动与生活方式 第六节 生活质量、幸福感与生活方式 1.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与生活方式 2.精神世界与生活方式 3.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方式 (三)思考与实践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但是许多人的生活 方式落后、不健康、甚至腐化,社会道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下滑、伦理丧失,分析其成因及解决对策。 2.调查你生活中或身边由于科技进步(如网络、数字电视、通讯工具、高 速铁路)而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的例子,分析其利弊,提出解决问题的 途径。 【本题涵盖思政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看到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 猛进及其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体会到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群 众的生活是高度统一的客观事实,从而清楚地认识到全党“不忘初心、牢 记使命”的宗旨。】 3.试述如何通过教育途径培育公民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4.分析宗教信仰如何影响并决定人的生活方式。 5.儒家文化对于我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及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6.调查你的家人或者你身边的人,了解他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及幸福 感,分析其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第三讲劳动生活方式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劳动生活方式在人类历史中的演变及其重要性 2.了解当代世界劳动生活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3.结合实际把握我国当前劳动生活方式的特点及科学劳动生活方式的培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劳动生活方式是整个生活方式的基础 1.劳动生活方式的涵义及特点 2.劳动生活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3.劳动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基础 第二节劳动生活方式的历史演变 1.传统社会的劳动生活方式 2.工业革命以来的劳动生活方式 3.当代社会的劳动生活方式 第三节形成良好的劳动生活方式 1.科学的劳动观 2.当前我国劳动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3.良好劳动生活方式的培育 (三)思考与实践 1.试述人类劳动生活方式的演变及其特点 2.我国当前的劳动生活方式存在哪些问题? 3.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形成科学的劳动生活方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第四讲家庭生活方式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家庭(及恋爱、婚姻)在人类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 2.了解家庭结构、家庭生活与人的成长的关系: 3.了解东西方家庭结构及家庭生活的差异: 4.了解当前我国家庭生活方式的特点、问题及建立新型家庭生活方式的意义 与对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恋爱、婚姻与家庭 5
5 第三讲 劳动生活方式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劳动生活方式在人类历史中的演变及其重要性; 2.了解当代世界劳动生活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3.结合实际把握我国当前劳动生活方式的特点及科学劳动生活方式的培育。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劳动生活方式是整个生活方式的基础 1.劳动生活方式的涵义及特点 2.劳动生活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3. 劳动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基础 第二节 劳动生活方式的历史演变 1.传统社会的劳动生活方式 2.工业革命以来的劳动生活方式 3.当代社会的劳动生活方式 第三节 形成良好的劳动生活方式 1.科学的劳动观 2.当前我国劳动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3.良好劳动生活方式的培育 (三)思考与实践 1.试述人类劳动生活方式的演变及其特点。 2.我国当前的劳动生活方式存在哪些问题? 3.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形成科学的劳动生活方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第四讲 家庭生活方式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家庭(及恋爱、婚姻)在人类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 2.了解家庭结构、家庭生活与人的成长的关系; 3.了解东西方家庭结构及家庭生活的差异; 4.了解当前我国家庭生活方式的特点、问题及建立新型家庭生活方式的意义 与对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恋爱、婚姻与家庭
1.恋爱与人的生活 2.婚姻与人的生活 3.家庭建立与人类发展 第二节 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 1.家庭结构的历史演进 2.家庭关系的历史变化及趋势 第三节家庭生活与个人成长 1.家庭生活的内容与特点 2.家驻生活与个体成长 3.家庭生活方式类型 第四节家庭生活民主化与科学化 1.家庭生活民主化 2.家庭管理科学化 3.新型的家庭生活建设 4.结合“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背景,谈谈如何建立新型的家庭生活 方式。 【本节属于思政救学的内容: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中关于科学发展观及 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五位一体”建设取 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新型家庭生活方式、优良家风家德建设方面的可喜局 面。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养。】 (三)思考与实践 1.何谓家庭生活方式,怎样理解其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2.阅读文献,比较分析中西方家庭生活方式的演变及其差异。 3当前我国家庭生活方式有何特点、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调查你的家庭或者你亲友或邻居的家庭,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的特点、 问题,并进行分析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际调查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第五讲闲暇与消费生活方式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闲暇与消费生活方式的理论涵义: 2.了解闲暇与消费生活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3.了解当前我国公众闲暇生活方式的特点、问题及培育科学、健康、文明 6
6 1.恋爱与人的生活 2.婚姻与人的生活 3.家庭建立与人类发展 第二节 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 1.家庭结构的历史演进 2.家庭关系的历史变化及趋势 第三节 家庭生活与个人成长 1.家庭生活的内容与特点 2.家庭生活与个体成长 3.家庭生活方式类型 第四节 家庭生活民主化与科学化 1.家庭生活民主化 2.家庭管理科学化 3.新型的家庭生活建设 4.结合“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背景,谈谈如何建立新型的家庭生活 方式。 【本节属于思政教学的内容: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中关于科学发展观及 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五位一体”建设取 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新型家庭生活方式、优良家风家德建设方面的可喜局 面。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养。】 (三)思考与实践 1.何谓家庭生活方式,怎样理解其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2.阅读文献,比较分析中西方家庭生活方式的演变及其差异。 3.当前我国家庭生活方式有何特点、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调查你的家庭或者你亲友或邻居的家庭,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的特点、 问题,并进行分析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际调查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第五讲 闲暇与消费生活方式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闲暇与消费生活方式的理论涵义; 2.了解闲暇与消费生活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3.了解当前我国公众闲暇生活方式的特点、问题及培育科学、健康、文明
闲暇生活方式的意义与对策。 4.了解我国消费生活方式的演变、当前状况及发展趋势: 5.懂得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消费生活方式。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闲暇生活与闲暇生活方式 1.闲暇时间与闲暇生活 2.闲暇与闲暇生活方式 第二节现代社会闲暇生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现代社会闲暇生活的一般特点 2.人类闲暇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 1.当前我国公众闲暇生活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2.培育科学、健康、文明闲暇生活方式的对策 第四节消费生活方式的涵义及其发展 1.消费生活方式的涵义、构成 2.中西方国家消费生活方式的历史演变 第五节我国消费生活方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当前我国消费生活方式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2.我国消费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 第六节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生活方式 1.什么是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生活方式 2.怎样建造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生活方式 (三)思考与实践 1.当前我国公众闲暇生活方式有何特点、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 么? 2.结合“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背景,谈谈如何培育我国公众科学、 健康、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 【本讲的思考与实践,包含有下面的思政教育内容:通过调查、分析我国 公众几十年来在构建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文明生活风尚方面 的巨大成就,增加对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的认识,增强爱党爱 国的情怀,自觉养成良好生活方式。】 3.试述当前我国消费生活方式的特点、成因及存在问题。 4.怎样建设我国科学、健康、文明的消费生活方式。 5.调查你的家人或者你身边的人,了解他们的闲暇及消费生活方式,并进 行分析与评价
7 闲暇生活方式的意义与对策。 4.了解我国消费生活方式的演变、当前状况及发展趋势; 5.懂得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消费生活方式。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闲暇生活与闲暇生活方式 1.闲暇时间与闲暇生活 2.闲暇与闲暇生活方式 第二节 现代社会闲暇生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现代社会闲暇生活的一般特点 2.人类闲暇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 1.当前我国公众闲暇生活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2.培育科学、健康、文明闲暇生活方式的对策 第四节 消费生活方式的涵义及其发展 1.消费生活方式的涵义、构成 2.中西方国家消费生活方式的历史演变 第五节 我国消费生活方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当前我国消费生活方式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2.我国消费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 第六节 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生活方式 1.什么是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生活方式 2.怎样建造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生活方式 (三)思考与实践 1.当前我国公众闲暇生活方式有何特点、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 么? 2.结合“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背景,谈谈如何培育我国公众科学、 健康、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 【本讲的思考与实践,包含有下面的思政教育内容:通过调查、分析我国 公众几十年来在构建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文明生活风尚方面 的巨大成就,增加对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的认识,增强爱党爱 国的情怀,自觉养成良好生活方式。】 3.试述当前我国消费生活方式的特点、成因及存在问题。 4.怎样建设我国科学、健康、文明的消费生活方式。 5.调查你的家人或者你身边的人,了解他们的闲暇及消费生活方式,并进 行分析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际调查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第六讲社会交往方式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交往方式的章义及涵义 2.了解社会交往的类型及特征: 3.把握社会交往的原则及方式: 4.了解当前我国社会交往方式的总体状况、存在问题及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交往方式概述 1.社会交往及社会交往方式 2.社会交往的特征、原则及主要方式 第二节西方社会交往方式 1.西方社会交往方式的特点及成因 2.西方社会交往方式的评价 第三节我国社会交往方式 1.我国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 2.我国现代的社会交往方式 3.当前我国社会交往的总体特征、问题及趋势 第四节社会交往的分类及方式方法 1.个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2.个人与群体的交往方式 3.群体与群体间的交往方式 (三)思考与实践 1.试述社会交往方式对于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中西方社会交往方式有何差异,西方的社会交往方式对于我们有何启 示? 3.当前我国社会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方式有何特点,今后有何发展 趋势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际调查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8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际调查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第六讲 社会交往方式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交往方式的意义及涵义; 2.了解社会交往的类型及特征; 3.把握社会交往的原则及方式; 4.了解当前我国社会交往方式的总体状况、存在问题及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交往方式概述 1.社会交往及社会交往方式 2.社会交往的特征、原则及主要方式 第二节 西方社会交往方式 1.西方社会交往方式的特点及成因 2.西方社会交往方式的评价 第三节 我国社会交往方式 1.我国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 2.我国现代的社会交往方式 3.当前我国社会交往的总体特征、问题及趋势 第四节 社会交往的分类及方式方法 1.个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2.个人与群体的交往方式 3.群体与群体间的交往方式 (三)思考与实践 1.试述社会交往方式对于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中西方社会交往方式有何差异,西方的社会交往方式对于我们有何启 示? 3.当前我国社会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方式有何特点,今后有何发展 趋势?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际调查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第七讲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一)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女性、青少年、老年等群体的社会地位、角色: 2.了解女性、青少年、老年等群体的生活特点及其变化: 3.了解东西方女性、青少年、老年等群体生活方式的差异及其社会机制: 4.了解当前我国女性、青少年、老年等群体生活方式的状况、问题及对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女性生活方式 1.传统社会女性生活方式的特点 2.现代社会女性生活方式的变化 3.在生活方式变革中女性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第二节青少年生活方式 1.青少年成长特点 2.青少年生活方式的类型 3.青少年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老年生活方式 1.老年生活方式的一般特征 2.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方式 3.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方式 (三)思考与实践 1.怎样理解女性角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阅读文献,比较分析中西方女性社会地位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 3.当前我国女性生活方式有何特点、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调查你身边或你熟悉的一些女性,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存在问题,并 提出你的建议与对策。 5.如何认识青少年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6.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有何特点,当前我国青少年生活方式存在哪些突出问 题、严生的原因是什么? 7.调查你自己以及身边或你熟悉的青少年,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的特点, 谈谈青少年如何在成长过程中正确处理和把握关键的几个问题(理想、学习, 交友恋爱、职业、健康与时尚)。写一份调查报告 8.试述关注老年生活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9.当前我国老年生活方式有何特点、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0.结合“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背景,谈谈改善我国老年生活方式的 重大意义
9 第七讲 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一)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女性、青少年、老年等群体的社会地位、角色; 2.了解女性、青少年、老年等群体的生活特点及其变化; 3.了解东西方女性、青少年、老年等群体生活方式的差异及其社会机制; 4.了解当前我国女性、青少年、老年等群体生活方式的状况、问题及对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女性生活方式 1.传统社会女性生活方式的特点 2.现代社会女性生活方式的变化 3.在生活方式变革中女性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第二节 青少年生活方式 1.青少年成长特点 2.青少年生活方式的类型 3.青少年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老年生活方式 1.老年生活方式的一般特征 2.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方式 3.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方式 (三)思考与实践 1.怎样理解女性角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阅读文献,比较分析中西方女性社会地位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 3.当前我国女性生活方式有何特点、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调查你身边或你熟悉的一些女性,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存在问题,并 提出你的建议与对策。 5.如何认识青少年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6.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有何特点,当前我国青少年生活方式存在哪些突出问 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7.调查你自己以及身边或你熟悉的青少年,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的特点, 谈谈青少年如何在成长过程中正确处理和把握关键的几个问题(理想、学习、 交友恋爱、职业、健康与时尚)。写一份调查报告。 8.试述关注老年生活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9.当前我国老年生活方式有何特点、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0.结合“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背景,谈谈改善我国老年生活方式的 重大意义
【本讲包含的思政教育内容是:通过讲解我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状况,加深 对我国的老年事业成就、中老年事业的关心、关注,引导学生提高对老龄化 社会的正确认识,树立敬老爱老、健康养老的观念,并付诸实际行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际调查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第八讲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二)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知识分子、权富阶层、弱势群体的涵义、范畴及一般特征: 2.了解当前我国知识分子、权富阶层、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对社会和 谐发展的影响: 3.了解关注我国知识分子、权富阶层、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社会意义与对 策措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知识分子生活方式 1.知识分子的涵义及范畴 2.我国知识分子的生活角色演变 3.我国知识分子生活方式的演变及现状特点 4.改善知识分子生活方式的社会意义及对策 第二节新兴阶层的生活方式 1.新兴阶层的涵义及范畴 2.当前我国新兴阶层生活的一般特征 3.新兴阶层生活方式对社会的影响及社会对策 第三节弱势群体的生活方式 1.弱势群体的涵义及范畴 1.弱势群体的一般特征 2.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社会关 (三)思考与实践 1.分析我国新兴阶层生活方式的社会影响(示范效应)。 2.当前我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背景,谈谈关注并提高我国弱势群体 生活质量的意义与对策。 4.调查你身边或你熟悉的一些弱势群体(如孤儿、残疾人、农民工、下岗 人员),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写一份调查报告。 10
10 【本讲包含的思政教育内容是:通过讲解我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状况,加深 对我国的老年事业成就、中老年事业的关心、关注,引导学生提高对老龄化 社会的正确认识,树立敬老爱老、健康养老的观念,并付诸实际行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际调查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第八讲 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二)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知识分子、权富阶层、弱势群体的涵义、范畴及一般特征; 2.了解当前我国知识分子、权富阶层、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对社会和 谐发展的影响; 3.了解关注我国知识分子、权富阶层、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社会意义与对 策措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知识分子生活方式 1.知识分子的涵义及范畴 2.我国知识分子的生活角色演变 3.我国知识分子生活方式的演变及现状特点 4.改善知识分子生活方式的社会意义及对策 第二节 新兴阶层的生活方式 1.新兴阶层的涵义及范畴 2.当前我国新兴阶层生活的一般特征 3.新兴阶层生活方式对社会的影响及社会对策 第三节 弱势群体的生活方式 1.弱势群体的涵义及范畴 1.弱势群体的一般特征 2.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社会关注 (三)思考与实践 1.分析我国新兴阶层生活方式的社会影响(示范效应)。 2.当前我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背景,谈谈关注并提高我国弱势群体 生活质量的意义与对策。 4.调查你身边或你熟悉的一些弱势群体(如孤儿、残疾人、农民工、下岗 人员),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写一份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