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 苏教版必修二写作专题一训练指导 江苏省淮州中学卜廷才最新编写 【名人名语】 “什么事情都一样,要求熟练,惟有常常去做,规规矩矩去做,要把写作的手腕 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 叶圣陶 【生活鸿爪】 ☆秀才的文章和他老婆的包子 听过一个笑话:从前有个秀才,写文章总是详略不当。一次,他写一篇卖驴的启 事,写了几千字,还没有见一个“驴”字。晚上回家,他老婆蒸了个大包子给秀 才吃,咬了几口,不见一点馅儿。再咬一口,馅儿又咬过了。秀才很生气,斥责 老婆,老婆说,你写的文章就是这样啊。这就叫详略不当 ☆《墨子》中的一则故事 学生问墨子:一个人话多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说:话说得多有什么益处呢?就 像池塘里的青蛙整日整夜地啼叫,弄得口干舌燥,却没有人去注意它。可是报晓 的雄鸡,在清晨嘹亮地叫几声,大家听到鸡鸣声就知道天要亮了,于是都很注意 它。所以话要说得恰当,要讲在要害处。墨子的这番话对我们的写作同样有启发, 那就是:要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处理好详略关系。 ★文章应像五花肉 为了让学生在日后的每篇作文中都能做到详略得当,因此,一位老师在课堂 上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事例。 有一位同学话语很多,在写人作文中为了描述爸爸的性格,写了三件事 情,每件事情都写了四百多字。结果一篇文章下来超过了一千多字。可有一位同 学平时积累不多,写作文也是难题,在写爸爸性格时候也写了三件事情,但每件 事情只写了五十字,因此一篇文章下来还没有三百字 第一位同学写的三件事情就像是一盘肥肉,让读者看完之后像是吃下 了肥肉那么油腻,而第二位同学写的三件事情就像是一盘没有油分的、干巴巴的 瘦肉,吃起来涩涩的,没有香味。只有五花肉最好吃,又肥又瘦,肥瘦相间,既 不油腻又不干涩,非常好吃!同学们明白作文中详略得当的问题就像生活中的肥 肉和瘦肉的区别,如果在作文中注意了详略得当,那么作文也像一盘香喷喷的五 花肉一样呈现在了大家面前,十分诱人! 【写法指津】 黑格尔说过:“人是靠思想站立的。”的确如此,人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能 思考。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渴望思想的中国,呼唤创新的中国。没有思想就 没有创新,中华民族的发展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发展的源泉。因此,只有学会思 考,才能善于发现;只有勇于思考,才能不断创新。今天这节课,我希望每位同 学能充分利用上苍赐给我们的这一个大脑进行思考(打出罗丹《思想者》塑像), 来做好我们作文的思路拓展训练,开启我们高中生涯的创新思维培养征程。 创设情境:训练创新思维能力一善换角度:一个圆,有人看来是一轮红日,有人 看来是一轮满月,有人看来是一个封闭不与外界沟通的思想,有人看来是一个永 远走不出的迷宫。多样的人,多样的思维,多样的答案,无限的多样性构成了 个如此丰富多姿的世界 训练目的]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详略分明,张弛有致
第五讲: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 ——苏教版必修二写作专题一训练指导 江苏省淮州中学卜廷才 最新编写 【名人名语】 “什么事情都一样,要求熟练,惟有常常去做,规规矩矩去做,要把写作的手腕 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 ——叶圣陶 【生活鸿爪】 ☆秀才的文章和他老婆的包子 听过一个笑话:从前有个秀才,写文章总是详略不当。一次,他写一篇卖驴的启 事,写了几千字,还没有见一个“驴”字。晚上回家,他老婆蒸了个大包子给秀 才吃,咬了几口,不见一点馅儿。再咬一口,馅儿又咬过了。秀才很生气,斥责 老婆,老婆说,你写的文章就是这样啊。这就叫详略不当。 ☆《墨子》中的一则故事 学生问墨子:一个人话多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说:话说得多有什么益处呢?就 像池塘里的青蛙整日整夜地啼叫,弄得口干舌燥,却没有人去注意它。可是报晓 的雄鸡,在清晨嘹亮地叫几声,大家听到鸡鸣声就知道天要亮了,于是都很注意 它。所以话要说得恰当,要讲在要害处。墨子的这番话对我们的写作同样有启发, 那就是:要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处理好详略关系。 ☆文章应像五花肉 为了让学生在日后的每篇作文中都能做到详略得当,因此,一位老师在课堂 上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事例。 有一位同学话语很多,在写人作文中为了描述爸爸的性格,写了三件事 情,每件事情都写了四百多字。结果一篇文章下来超过了一千多字。可有一位同 学平时积累不多,写作文也是难题,在写爸爸性格时候也写了三件事情,但每件 事情只写了五十字,因此一篇文章下来还没有三百字。 第一位同学写的三件事情就像是一盘肥肉,让读者看完之后像是吃下 了肥肉那么油腻,而第二位同学写的三件事情就像是一盘没有油分的、干巴巴的 瘦肉,吃起来涩涩的,没有香味。只有五花肉最好吃,又肥又瘦,肥瘦相间,既 不油腻又不干涩,非常好吃!同学们明白作文中详略得当的问题就像生活中的肥 肉和瘦肉的区别,如果在作文中注意了详略得当,那么作文也像一盘香喷喷的五 花肉一样呈现在了大家面前,十分诱人! 【写法指津】 黑格尔说过:“人是靠思想站立的。”的确如此,人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能 思考。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渴望思想的中国,呼唤创新的中国。没有思想就 没有创新,中华民族的发展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发展的源泉。因此,只有学会思 考,才能善于发现;只有勇于思考,才能不断创新。今天这节课,我希望每位同 学能充分利用上苍赐给我们的这一个大脑进行思考(打出罗丹《思想者》塑像), 来做好我们作文的思路拓展训练,开启我们高中生涯的创新思维培养征程。 创设情境:训练创新思维能力一善换角度:一个圆,有人看来是一轮红日,有人 看来是一轮满月,有人看来是一个封闭不与外界沟通的思想,有人看来是一个永 远走不出的迷宫。多样的人,多样的思维,多样的答案,无限的多样性构成了一 个如此丰富多姿的世界 训练目的] 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详略分明,张弛有致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一定要做到条理清楚。条理清楚当然要讲究语言得体和恰当地 运用记叙的顺序。可是,我们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作文语言是很棒的,所运用记 叙的顺序也有利于表达主题,但读完文章之后还是给人一种懵懵懂懂的感觉。为 什么呢?这可能是文章不讲究记叙的详略,详略不得当,文章主题的表达就失之 偏颇,给人满头雾水的感觉。使作文详略得当,我们要注意以下问题 明确文章中心,写作时要根据文章中心选择材料。与中心思想特别 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要详细写;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要简 略写 突出事情过程,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 因为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体现中心思想,需要详写。 把握好点和面,要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 “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略写虽是寥寥几笔, 但若运用得好,文章重点就突出,主题就鲜明,从而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 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 四、记叙文中也应有适当的抒情、议论,但记叙文中的记叙描写应详写 抒情、议论应适当略写。运用先倒叙后顺叙相结合的,倒叙部分可略,顺叙部分 可详。如果当中还安排了插叙,插叙部分应略写。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常有对景 物的描绘,写人记事部分要详,写景部分该略。 五、把握详略的“度”,我们还要弄清:详写的材料详到什么程度?略 写的材料略到什么程度?要把握好详略的“度”,才能做到详略得当。详写,并 不是越详越好,只要重点内容充分地表现了中心思想,就达到了要求,切不可画 蛇添足;略写,也不是越少越好,也要根据中心思想的要求,简练地叙述次要的 内容,做到简洁概括,清楚明了,决不能简单几笔,草草了事 总之,详略的安排应该服从表达的需要,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写处, 用墨如泼,略写时,惜墨如金。这样,详略分明,张弛有致,文章的表达才会恰 如其分,恰到好处。 详略得当的重要性是什么? 1.只有做到浓淡相宜,详略得当,文章才眉目清楚,生动感人。更好地突出文章 的中心思想。 2文章如果不注意分清主次,不分详略。那样会出现内容不集中,中心不明确的 毛病,整个文章成了流水账。 详略得当的方法是什么? 1.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 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 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 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是整篇文 章的主体部分,具体体现中心思想,需要详写。 2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 “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 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当然,在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也不能 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文章重点就突出、主题就鲜 明,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一定要做到条理清楚。条理清楚当然要讲究语言得体和恰当地 运用记叙的顺序。可是,我们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作文语言是很棒的,所运用记 叙的顺序也有利于表达主题,但读完文章之后还是给人一种懵懵懂懂的感觉。为 什么呢?这可能是文章不讲究记叙的详略,详略不得当,文章主题的表达就失之 偏颇,给人满头雾水的感觉。使作文详略得当,我们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明确文章中心,写作时要根据文章中心选择材料。与中心思想特别 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要详细写;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要简 略写。 二、突出事情过程,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 因为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体现中心思想,需要详写。 三、把握好点和面,要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 “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略写虽是寥寥几笔, 但若运用得好,文章重点就突出,主题就鲜明,从而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 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 四、记叙文中也应有适当的抒情、议论,但记叙文中的记叙描写应详写, 抒情、议论应适当略写。运用先倒叙后顺叙相结合的,倒叙部分可略,顺叙部分 可详。如果当中还安排了插叙,插叙部分应略写。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常有对景 物的描绘,写人记事部分要详,写景部分该略。 五、把握详略的“度”,我们还要弄清:详写的材料详到什么程度?略 写的材料略到什么程度?要把握好详略的“度”,才能做到详略得当。详写,并 不是越详越好,只要重点内容充分地表现了中心思想,就达到了要求,切不可画 蛇添足;略写,也不是越少越好,也要根据中心思想的要求,简练地叙述次要的 内容,做到简洁概括,清楚明了,决不能简单几笔,草草了事。 总之,详略的安排应该服从表达的需要,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写处, 用墨如泼,略写时,惜墨如金。这样,详略分明,张弛有致,文章的表达才会恰 如其分,恰到好处。 详略得当的重要性是什么? ⒈只有做到浓淡相宜,详略得当,文章才眉目清楚,生动感人。更好地突出文章 的中心思想。 ⒉文章如果不注意分清主次,不分详略。那样会出现内容不集中,中心不明确的 毛病,整个文章成了流水账。 详略得当的方法是什么? ⒈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 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 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 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是整篇文 章的主体部分,具体体现中心思想,需要详写。 ⒉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 “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 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当然,在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也不能 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文章重点就突出、主题就鲜 明,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
3要选作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材料要 详写。必要的交代、说明、过渡等跟突出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要写得少,写得疏, 写得简略,要轻描淡写,但不能不写。 4记叙描写时,结合抒情,议论的,记叙描写应详写,抒情议论可略写。 运用先倒叙后顺序相结合的,倒叙部分可略,顺序部分可详。如果当中还安排了 插叙。插叙部分应略写。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常有对景物的描绘,写人记事部分 就详、写景部分该略,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情景交融,但情是由于景和物 而发生的,所以描写景物是基础,应详写。抒情就该写略写。有些文章采用总叙 分叙点面结合的方法,那么总叙应详写,其他的方面就应略写。议论文以论理为 主,目的在阐明某种道理宣扬某种主张,所以,议论部分应详写。 高中记叙文的”三味 从小学就开始写话、写日记、写作文,写到高中,记叙文已是再熟悉不过的文体 了。但有时很困惑:许多学生的记叙文写得连初中水平都没了。究其原因,恐怕 很大程度在于,这些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才是高中记叙文的档次,也未曾为跨 上这一档次而真正扎扎实实地努力。什么样的记叙文才算上档次?说来标准也 多,在这里,且不说选材典型、组材有方、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就结合自己 进行作文指导的体会,谈谈高中记叙文应具备的"三味"吧。 其一,“哲理味”。说白了,就是文章要“有思想”。虽说记叙文写作的关键在 于选材,但在多数学生生活面毕竟很窄的情况下,只强调选材的典型性还不能解 决问题,还应当让他们学会“挖掘”,学会从日常小事中挖掘出新意、深意来。 高中记叙文,已不能满足于把事件本身记叙清楚,如果只停留在平铺直叙一个过 程,那么叙述得再清晰也是不够的。写作时应当让事件载着自己对生活的关注、 认识与思考,展示自身思想成长、升华的过程,并且用恰当的抒情、议论表现出 来。其实,事无巨细,只要懂得去开掘,哪怕是最寻常的事,也可以表现出自己 富于个性的感悟来,也能给人许多回味与启迪。有时甚至仅是微琐细节,也可以 掘出有价值的主题来,使文章因为”有思想″、有深度而登上新的台阶。若写作时 不会往深处挖一挖,即使有好的素材也会写得俗之又俗的。每每读优秀作文,都 不难发现,大凡成功之作,其实都是小作者生活积淀中形成的独到见解的抒写载 体,或是对自己参透的人生哲理的具体诠释。请看以下几例记叙文中的点旨之句: 1懒汉不思成材,懦夫不敢成材,庸人不善成材,成材是强者的事业 2坚韧是什么?坚韧就是不埋怨命运的坎坷多舛,不叹恨生活的无情磨难,坚韧 就是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坚韧就是突破,就是追求,就是创造,就是希望。 3我要学会忍受,学会把伤痛转移,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 磨练出一颗又大又亮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 4我一直感叹生活于我只是严酷的沙漠,现在才知道,那是因为我心里没有绿洲。 5.那一段充满阳光、鲜花和赞誉的日子已成为永久的历史。它已被我紧紧地收藏 在心灵的最底层,因为我明白,它很难成为自己成功之路的一级级台阶,却往往 会成为通往成功的一个个温柔的陷阱,使自己在享受心灵的满足时,不知不觉地 步步走向后退。人们读到这样的文章,犹如与小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一同品 味生活,感悟人生,挑战命运,产生心有灵犀的共鸣。而这一点,小学生、初中 生一般是无法企及的。高中学生就应该这样,发挥自己生活阅历相对丰富、知识 积淀相对深厚,感悟能力较强的优势,有意识地从事件中提升出一些带晢理意味 的思想,让它成为记叙文的灵魂而闪耀光彩
⒊要选作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材料要 详写。必要的交代、说明、过渡等跟突出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要写得少,写得疏, 写得简略,要轻描淡写,但不能不写。 ⒋记叙描写时,结合抒情,议论的,记叙描写应详写,抒情议论可略写。 运用先倒叙后顺序相结合的,倒叙部分可略,顺序部分可详。如果当中还安排了 插叙。插叙部分应略写。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常有对景物的描绘,写人记事部分 就详、写景部分该略,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情景交融,但情是由于景和物 而发生的,所以描写景物是基础,应详写。抒情就该写略写。有些文章采用总叙, 分叙点面结合的方法,那么总叙应详写,其他的方面就应略写。议论文以论理为 主,目的在阐明某种道理宣扬某种主张,所以,议论部分应详写。 高中记叙文的"三味" 从小学就开始写话、写日记、写作文,写到高中,记叙文已是再熟悉不过的文体 了。但有时很困惑:许多学生的记叙文写得连初中水平都没了。究其原因,恐怕 很大程度在于,这些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才是高中记叙文的档次,也未曾为跨 上这一档次而真正扎扎实实地努力。什么样的记叙文才算上档次?说来标准也 多,在这里,且不说选材典型、组材有方、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就结合自己 进行作文指导的体会,谈谈高中记叙文应具备的"三味"吧。 其一,“哲理味”。说白了,就是文章要“有思想”。虽说记叙文写作的关键在 于选材,但在多数学生生活面毕竟很窄的情况下,只强调选材的典型性还不能解 决问题,还应当让他们学会“挖掘”,学会从日常小事中挖掘出新意、深意来。 高中记叙文,已不能满足于把事件本身记叙清楚,如果只停留在平铺直叙一个过 程,那么叙述得再清晰也是不够的。写作时应当让事件载着自己对生活的关注、 认识与思考,展示自身思想成长、升华的过程,并且用恰当的抒情、议论表现出 来。其实,事无巨细,只要懂得去开掘,哪怕是最寻常的事,也可以表现出自己 富于个性的感悟来,也能给人许多回味与启迪。有时甚至仅是微琐细节,也可以 掘出有价值的主题来,使文章因为"有思想"、有深度而登上新的台阶。若写作时 不会往深处挖一挖,即使有好的素材也会写得俗之又俗的。每每读优秀作文,都 不难发现,大凡成功之作,其实都是小作者生活积淀中形成的独到见解的抒写载 体,或是对自己参透的人生哲理的具体诠释。请看以下几例记叙文中的点旨之句: ⒈懒汉不思成材,懦夫不敢成材,庸人不善成材,成材是强者的事业。 ⒉坚韧是什么?坚韧就是不埋怨命运的坎坷多舛,不叹恨生活的无情磨难,坚韧 就是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坚韧就是突破,就是追求,就是创造,就是希望。 ⒊我要学会忍受,学会把伤痛转移,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 磨练出一颗又大又亮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 ⒋我一直感叹生活于我只是严酷的沙漠,现在才知道,那是因为我心里没有绿洲。 ⒌那一段充满阳光、鲜花和赞誉的日子已成为永久的历史。它已被我紧紧地收藏 在心灵的最底层,因为我明白,它很难成为自己成功之路的一级级台阶,却往往 会成为通往成功的一个个温柔的陷阱,使自己在享受心灵的满足时,不知不觉地 一步步走向后退。人们读到这样的文章,犹如与小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一同品 味生活,感悟人生,挑战命运,产生心有灵犀的共鸣。而这一点,小学生、初中 生一般是无法企及的。高中学生就应该这样,发挥自己生活阅历相对丰富、知识 积淀相对深厚,感悟能力较强的优势,有意识地从事件中提升出一些带哲理意味 的思想,让它成为记叙文的灵魂而闪耀光彩
其二,″散文味″。即文章读来韵味十足。韵味之一来自″真情实意",优秀作文中, 凭着它取胜的多乎其多。正如年幼时弹琴只能弹准音符,而长大后可以在音符中 传达无尽的意味一样,高中记叙文应该在字里行间蕴含丰富的情感。叙说事件时, 不能只是干巴巴毫不动情,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该用"心"去写,用自己的 动情去打动别人,感染别人,把读者牵引到自己创设的特定氛围之中,与自己同 喜同悲,同乐同愁。即使文学功底不是很强的学生,只要能将真情倾注于事件之 中,渗透于字里行间,也能得到好的表达效果。韵味之二是语言的意味深长。高 中记叙文的语言除了具备初中时准确通顺的要求之外,要力求“美”起来,力求 蕴藉、凝练、含蓄,以有尽之言达无尽之意,给人回味与思考的余地。每一句叙 述都不只是简单直白地交待事件过程,而是包含深意且伴有浓重的抒情。 其三,“小说味”。就是高中记叙文要有适当的虚构。也许有人要说,这不是鼓 吹让学生来虚的吗?其实高中生的认识能力,远比初中时候强,他们已不再是只 会就某一具体的事件认识点滴的生活真意,而是能以较为合理的、综合的、全面 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生活。初中生可以不明白文学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道理, 可以不明白将张三的鼻子、李四的嘴巴、王二的额头、孙五的眼睛合成一个人的 写法,高中生却必须明白,而且也能做到,这是对文学有深入认识的表现,也是 具备了一定文学素养的体现。高中记叙文记叙文应当可以适当虚构,也许是生活 中的一个片断、一个镜头、一句对话、瞬间情景,却可以加以想象,扩充成丰富 而完整的事件;也许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却可以放到自我的生活中去抒写 也许是不同的人经历的事,却可以综合到一个人身上来表现。只要是不违背生活 去瞎编乱造,只要是具备生活的真实,把存在的、可能的、甚至希望存在的现实 写出来,未尝不是对生活有深刻认识与思考的体现,未尝不是具有想象力、创造 力的体现,未尝不是语文功底深厚的体现。如此,高中记叙文的事件会更有典型 意义,形象会更丰富,内容会更充实,主题也将更有现实意义。高中记叙文若做 到“三味”俱佳,就算到了“火候”了,这样的文章也一定会成为同龄人中的上 乘之作。资料七了解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方法 1.记叙文选材的原则要想写好文章,选材是关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材料,靠积累。要积累,靠观察,靠收集。占有材料,途经一般有三 (1)从生活中汲取。沸腾的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热爱生活,关注人生,作文就有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 (2)从书籍中收集积累。人不能事事经历,书籍为我们体味生活,理解生活提供 了又一渠道。 (3)整合生活素材,或在原材料基础上,借假设推理而生发岀新的材料。如果说中 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中心思想是由具 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 中心思想,是不能随便找点材料就写的,而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那么如何选择 材料呢? 材料要真实。材料要真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 问《论诗三十首》)意在告诉我们,写文章语句自然天成,才能万古常新。自然 天成,那就要写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有真情,才能增强感染力。这个真实,可 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即自己是事情的直接参与者);也可以是耳闻目睹(自己 作为旁观者)。尤其要选取真实的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记叙文是通过具体 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
其二,"散文味"。即文章读来韵味十足。韵味之一来自"真情实意",优秀作文中, 凭着它取胜的多乎其多。正如年幼时弹琴只能弹准音符,而长大后可以在音符中 传达无尽的意味一样,高中记叙文应该在字里行间蕴含丰富的情感。叙说事件时, 不能只是干巴巴毫不动情,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该用"心"去写,用自己的 动情去打动别人,感染别人,把读者牵引到自己创设的特定氛围之中,与自己同 喜同悲,同乐同愁。即使文学功底不是很强的学生,只要能将真情倾注于事件之 中,渗透于字里行间,也能得到好的表达效果。韵味之二是语言的意味深长。高 中记叙文的语言除了具备初中时准确通顺的要求之外,要力求“美”起来,力求 蕴藉、凝练、含蓄,以有尽之言达无尽之意,给人回味与思考的余地。每一句叙 述都不只是简单直白地交待事件过程,而是包含深意且伴有浓重的抒情。 其三,“小说味”。就是高中记叙文要有适当的虚构。也许有人要说,这不是鼓 吹让学生来虚的吗?其实高中生的认识能力,远比初中时候强,他们已不再是只 会就某一具体的事件认识点滴的生活真意,而是能以较为合理的、综合的、全面 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生活。初中生可以不明白文学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道理, 可以不明白将张三的鼻子、李四的嘴巴、王二的额头、孙五的眼睛合成一个人的 写法,高中生却必须明白,而且也能做到,这是对文学有深入认识的表现,也是 具备了一定文学素养的体现。高中记叙文记叙文应当可以适当虚构,也许是生活 中的一个片断、一个镜头、一句对话、瞬间情景,却可以加以想象,扩充成丰富 而完整的事件;也许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却可以放到自我的生活中去抒写; 也许是不同的人经历的事,却可以综合到一个人身上来表现。只要是不违背生活 去瞎编乱造,只要是具备生活的真实,把存在的、可能的、甚至希望存在的现实 写出来,未尝不是对生活有深刻认识与思考的体现,未尝不是具有想象力、创造 力的体现,未尝不是语文功底深厚的体现。如此,高中记叙文的事件会更有典型 意义,形象会更丰富,内容会更充实,主题也将更有现实意义。高中记叙文若做 到“三味”俱佳,就算到了“火候”了,这样的文章也一定会成为同龄人中的上 乘之作。资料七了解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方法 ⒈记叙文选材的原则要想写好文章,选材是关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材料,靠积累。要积累,靠观察,靠收集。占有材料,途经一般有三: ⑴从生活中汲取。沸腾 的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热爱生活,关注人生,作文就有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 ⑵从书籍中收集积累。人不能事事经历,书籍为我们体味生活,理解生活 提供 了又一渠道。 ⑶整合生活素材,或在原材料基础上,借假设推理而生发出新的材料。如果说中 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中心思想是由具 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 中心思想,是不能随便找点材料就写的,而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那么如何选择 材料呢? 一、材料要真实。材料要真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 问《论诗三十首》)意在告诉我们,写文章语句自然天成,才能万古常新。自然 天成,那就要写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有真情,才能增强感染力。这个真实,可 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即自己是事情的直接参与者);也可以是耳闻目睹(自己 作为旁观者)。尤其要选取真实的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记叙文是通过具体、 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
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 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会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材料要典型。材料要典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最能反映事物本质 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因此,要从众多的材料中挑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人 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总要通过事件来表现,写人离不开叙事,而这些事件的 选择必须典型。典型事件有时可以是人物有代表性的重大行为,但更多的是那些 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典型事件往往不止一件事, 般都要二、三件事以上。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 点的重要性。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 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 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像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 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最 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典型事例的安排应注意以下几点:典型事例的安排应 注意以下几点: 1应注意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让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化 不平均使用笔墨,应当详略结合。一般至少有一件事要详写 3.多个典型事例的安排上应注意衔接、过渡。通过什么方式来组接这些事例也 要注意技巧。 三、材料要新颖。俗话说,新米煮饭自来香。文章材料出新,就会有时代气息, 生活味就会浓。因此要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材料。在同学们的作文中,选 材陈旧比较普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 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 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新鲜事 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 文。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 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四、材料要切题。就是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材料。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 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 中心。"剪裁"本来是裁缝行业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将布料依照需要尽量剪裁, 该去就去,该留就留,缝制成美丽的衣裳。写作文也如同做衣裳一样,对使用的 材料也必须剪裁。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剪裁。一般来 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 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 以割舍。 记叙文组材的方法 1截取精要法。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性质的闪 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剪裁方法即截取精要法。一幅完整的布料,需精心剪裁,才 能做成得体的衣服。精心剪裁作文材料,截取精要,能使文章写得精彩扼要,中 心突出。材料的截取主要从三方面着手。(1)叙事的文章截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 最紧张、最激烈的部分。(2)写人的文章选取人物经历中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思想, 能多侧面表现人物的材料。(3)写景要截取景物状态最鲜明的片段
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 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会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材料要典型。材料要典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最能反映事物本质, 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因此,要从众多的材料中挑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人 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总要通过事件来表现,写人离不开叙事,而这些事件的 选择必须典型。典型事件有时可以是人物有代表性的重大行为,但更多的是那些 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典型事件往往不止一件事,一 般都要二、三件事以上。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 点的重要性。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 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 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像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 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最 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典型事例的安排应注意以下几点:典型事例的安排应 注意以下几点: ⒈应注意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让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化。 ⒉不平均使用笔墨,应当详略结合。一般至少有一件事要详写。 ⒊多个典型事例的安排上应注意衔接、过渡。通过什么方式来组接这些事 例也 要注意技巧。 三、材料要新颖。俗话说,新米煮饭自来香。文章材料出新,就会有时代气息, 生活味就会浓。因此要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材料。在同学们的作文中,选 材陈旧比较普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 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 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新鲜事 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捕捉生活中的" 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 文。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 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四、材料要切题。 就是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材料。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 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 中心。"剪裁"本来是裁缝行业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将布料依照需要尽量剪裁, 该去就去,该留就留,缝制成美丽的衣裳。写作文也如同做衣裳一样,对使用的 材料也必须剪裁。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剪裁。一般来 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 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 以割舍。 记叙文组材的方法: ⒈截取精要法。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性质的闪 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剪裁方法即截取精要法。一幅完整的布料,需精心剪裁,才 能做成得体的衣服。精心剪裁作文材料,截取精要,能使文章写得精彩扼要,中 心突出。材料的截取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⑴叙事的文章截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 最紧张、最激烈的部分。⑵写人的文章选取人物经历中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思想, 能多侧面表现人物的材料。⑶写景要截取景物状态最鲜明的片段
2舍本逐末法。它是选材中寻求新颖的反映角度的一种常见方法,它选取事物 中似乎是并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的东西以反映事物的整体,表现深刻的主题。它贵 在表达角度新、依材料“芥末”挖掘有价值的重大题材,常有三种方法。(1)避开 过程的叙述,截取事情的开端和结尾。(2)避开主体的记叙,选取事情的细枝末节 (3)避开本体的正面叙述,选取事件侧面的蛛丝马迹。 3以小见大法。即采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平凡小题材来表现大主旨的方 法。谈身边小事而寄托深远,论人情世故而放眼世界。具体做法常有两种:(1)从 草一木、一虫一鸟的小事物中迸发出诱人的思想火花,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 (2)借助日常小故事、小场景烘托时代大背景,透视出本质意义。要注意的是挖掘 材料内涵要适度,挖掘的思想不能游离材料蕴涵的本质 4移花接木法。把别的事物、人物、故事转借到自己作品中,借别处的题材表现 人物性格,表现深刻的主题,这种方法就叫移花接木法。材料不一定是生活素材 的原版,但要符合艺术的真实。它可借自己的直接经验,将体验过的事物特征转 借到类似的事物上,使描写符合真实,以假乱真。如范仲淹对洞庭湖的描写,范 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但他到过太湖和鄱阳湖,所以也能把洞庭湖景色描写得有 声有色 5.彩线串珠法。即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众多材料用一线索贯串起来,构成一个 有机整体的方法。另外还有纵横对比法(将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对比为纵比,将 两个人的优劣等放在一起对比为横笔)、扇面结构法(用几个典型的人物生活片 段或事情情节片段组合起来)等。 议论文写作之扣紧论点剪裁论据。 明确剪裁原则∷根据论证论点的需要截取材料,突出论证论点的有关内容,摒弃 无用的材料。这就是剪裁的原则。 剪裁的步骤和方法 1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 2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吻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3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 【范文引路】 人与路 2006江苏考生 小诚毕业后,在市里当会计科科长,职务不大,权力不小,那些烫手的 金子只有他能拿捏得住 这天市长秘书过来了,是个女的,套装短裙,走路一扭一摆,嘴唇涂的 口红可以刷墙,脸上抹的脂粉能盖个瓦房。 她抛了抛媚眼,娇滴滴地说:“科长小弟弟,新来的吧,跟我喊姐得了。” 小诚家有娇妻,这么个妖艳女郎如此称呼他,他还受得了。他脸红的答道: “姐!”“哎,我这小弟还真帅呢。”说着就要捏小诚白白净净的脸蛋,小诚躲 之不及,忙说:“姐,你自重,我有妻室。”这女秘书顿时来了火:“哟,你算 哪根葱呀,给你点颜色,你还真以为自己是彩虹啊!还吃软不吃硬,老娘懒得跟 你放屁!明说了吧,市长要调一拨款子,要盖一幢别墅。” “不行,这钱是公家的!”小诚一口回绝。“哟,你还真倔呀!不行也得行, 市长说了算!”一栋写字楼都给他们的吵闹声震响了,众人如苍蝇看见屎似的, 都跑来了。 人偷偷拉了拉小诚的衣角:“别跟她一般见识,她可有后台呀。”小
⒉舍本逐末法。 它是选材中寻求新颖的反映角度的一种常见方法,它选取事物 中似乎是并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的东西以反映事物的整体,表现深刻的主题。它贵 在表达角度新、依材料“芥末”挖掘有价值的重大题材,常有三种方法。⑴避开 过程的叙述,截取事情的开端和结尾。⑵避开主体的记叙,选取事情的细枝末节。 ⑶避开本体的正面叙述,选取事件侧面的蛛丝马迹。 ⒊以小见大法。即采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平凡小题材来表现大主旨的方 法。谈身边小事而寄托深远,论人情世故而放眼世界。具体做法常有两种:⑴从 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小事物中迸发出诱人的思想火花,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 ⑵借助日常小故事、小场景烘托时代大背景,透视出本质意义。要注意的是挖掘 材料内涵要适度,挖掘的思想不能游离材料蕴涵的本质。 ⒋移花接木法。把别的事物、人物、故事转借到自己作品中,借别处的题材表现 人物性格,表现深刻的主题,这种方法就叫移花接木法。材料不一定是生活素材 的原版,但要符合艺术的真实。它可借自己的直接经验,将体验过的事物特征转 借到类似的事物上,使描写符合真实,以假乱真。如范仲淹对洞庭湖的描写,范 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但他到过太湖和鄱阳湖,所以也能把洞庭湖景色描写得有 声有色。 ⒌彩线串珠法。即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众多材料用一线索贯串起来,构成一个 有机整体的方法。另外还有纵横对比法(将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对比为纵比,将 两个人的优劣等放在一起对比为横笔)、扇面结构法(用几个典型的人物生活片 段或事情情节片段组合起来)等。 议论文写作之扣紧论点剪裁论据。 明确剪裁原则:根据论证论点的需要截取材料,突出论证论点的有关内容,摒弃 无用的材料。这就是剪裁的原则。 剪裁的步骤和方法 ⒈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 ⒉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吻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⒊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 【范文引路】 人与路 2006 江苏考生 小诚毕业后,在市里当会计科科长,职务不大,权力不小,那些烫手的 金子只有他能拿捏得住。 这天市长秘书过来了,是个女的,套装短裙,走路一扭一摆,嘴唇涂的 口红可以刷墙,脸上抹的脂粉能盖个瓦房。 她抛了抛媚眼,娇滴滴地说:“科长小弟弟,新来的吧,跟我喊姐得了。” 小诚家有娇妻,这么个妖艳女郎如此称呼他,他还受得了。他脸红的答道: “姐!”“哎,我这小弟还真帅呢。”说着就要捏小诚白白净净的脸蛋,小诚躲 之不及,忙说:“姐,你自重,我有妻室。”这女秘书顿时来了火:“哟,你算 哪根葱呀,给你点颜色,你还真以为自己是彩虹啊!还吃软不吃硬,老娘懒得跟 你放屁!明说了吧,市长要调一拨款子,要盖一幢别墅。” “不行,这钱是公家的!”小诚一口回绝。“哟,你还真倔呀!不行也得行, 市长说了算!”一栋写字楼都给他们的吵闹声震响了,众人如苍蝇看见屎似的, 都跑来了。 一人偷偷拉了拉小诚的衣角:“别跟她一般见识,她可有后台呀。”小
诚不屈不挠:“有后台怎样,我就不让。” 秘书看着人多,放了一句话,便走了:“小样,一会儿市长会来找你的。” 果然,一会有人喊:“小诚,市长找你 市长都是一个样,富态,笑容可掬,满面春风:“呀,小诚,你好,你好, 新来的吧!还习惯吧!” 他能不习惯,都成霸王了,这里都成他的地盘了,谁敢惹他呀!”女 秘书回了一句。 “小艳!”市长瞪了一下那个叫小艳的秘书一眼,然后和蔼可亲地说: “你先出去。”又掉过头来:“来,小诚,坐!”一扭一摆的那位秘书一扭 摆地走了。两根烟工夫,市长开始阴沉着脸:“小诚呀!大学毕业读书不少 吧?”“嗯。”小诚不敢直视。“知道鲁迅的一句话么?叫‘世上本无路,走的 人多了,也便有了路’,熟悉吗?”“嗯。”小诚不知道他要唱哪一出。 我们的毛主席说过:人多力量大!知道为什么吗?”小诚茫然的摇摇 头。“知道为什么我能当上市长吗?因为我有人哪!哈哈哈!有人就有路子,知 道吗!你会知道的,好了,你可以走了,那笔款子你拨给我就是了 小诚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后台”,什么叫“路子”,终于理解了市长的“良 苦用心”。 小诚当然给了市长那笔款子,会计簿上当然没有记下,可他 私底下准备了一个本子… 在科里,他渐渐耳闻一些市长的“先进事 迹”,他一笔笔记下了。 时间到了,他交给老婆,让她去纪委。老婆临走时他说:“我以后的 路’,就看你的了。”很快,调査组来人了,因为证据确凿,调查组没有处 于被动地位,市长当然绳之以法了,还牵连了一干人等,包括那位拉小诚衣角的 仁兄,和那位妖艳的秘书,只有小诚例外。 押上警车的时候,小诚喊住 市长,说:“市长,那句话该改一改了,应该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 便没了路’,您说呢?” 市长哑然。 [点评]这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颇似讽刺小说的笔法。很显然,作者模仿了影视 文学里面不少反腐倡廉的故事,加以取舍、整合,然后“立主脑,减头绪”,才 有了“小诚”(会计科科长)“市长秘书”“市长”等这样的典型。应该说,这样 的文章也是符合“真善美”的艺术的真实的。作为考场作文,作者在正确理解了 作文题目的意旨后,大胆从容地写来,正好扣住了文题中的另一个方面,即写作 导语“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鉴于此,作者详写市 长秘书、市长所走的贪污腐败之路,略写小诚的抗争之路,详略得当。作者在结 尾人物台词对话中有机地突出了题旨:“市长,那句话该改一改了,应该说;‘世 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您说呢?”“市长哑然。”四字可谓 神来之笔,耐人寻味 此情独钟,此花独幽 2011年重庆考生 尚念得息夫人“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的痴情坚守;《诗经》中“出其东门, 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的痴心;李密“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 区不能废远”的陈情之表……他们的美名都有一个特点,便是钟情。这种深情是 份执著的坚守,一份默默的付出,一份以生命为期限的承诺……这就是钟情, 是能让命运之花绽放到极致的唯一土壤
诚不屈不挠:“有后台怎样,我就不让。” 秘书看着人多,放了一句话,便走了:“小样,一会儿市长会来找你的。” 果然,一会有人喊:“小诚,市长找你。” 市长都是一个样,富态,笑容可掬,满面春风:“呀,小诚,你好,你好, 新来的吧!还习惯吧!” “他能不习惯,都成霸王了,这里都成他的地盘了,谁敢惹他呀!”女 秘书回了一句。 “小艳!”市长瞪了一下那个叫小艳的秘书一眼,然后和蔼可亲地说: “你先出去。” 又掉过头来:“来,小诚,坐!”一扭一摆的那位秘书一扭一 摆地走了。两根烟工夫,市长开始阴沉着脸:“小诚呀!大学毕业读书不少 吧?”“嗯。”小诚不敢直视。“知道鲁迅的一句话么?叫‘世上本无路,走的 人多了,也便有了路’,熟悉吗?”“嗯。”小诚不知道他要唱哪一出。 “我们的毛主席说过:人多力量大!知道为什么吗?”小诚茫然的摇摇 头。“知道为什么我能当上市长吗?因为我有人哪!哈哈哈!有人就有路子,知 道吗!你会知道的,好了,你可以走了,那笔款子你拨给我就是了。” 小诚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后台”,什么叫“路子”,终于理解了市长的“良 苦用心”。 小诚当然给了市长那笔款子,会计簿上当然没有记下,可他 私底下准备了一个本子…… 在科里,他渐渐耳闻一些市长的“先进事 迹”,他一笔笔记下了。 时间到了,他交给老婆,让她去纪委。老婆临走时他说:“我以后的 ‘路’,就看你的了。” 很快,调查组来人了,因为证据确凿,调查组没有处 于被动地位,市长当然绳之以法了,还牵连了一干人等,包括那位拉小诚衣角的 仁兄,和那位妖艳的秘书,只有小诚例外。 押上警车的时候,小诚喊住 市长,说:“市长,那句话该改一改了,应该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 便没了路’,您说呢?” 市长哑然。 [点评]这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颇似讽刺小说的笔法。很显然,作者模仿了影视 文学里面不少反腐倡廉的故事,加以取舍、整合,然后“立主脑,减头绪”,才 有了“小诚”(会计科科长)“市长秘书”“市长”等这样的典型。应该说,这样 的文章也是符合“真善美”的艺术的真实的。作为考场作文,作者在正确理解了 作文题目的意旨后,大胆从容地写来,正好扣住了文题中的另一个方面,即写作 导语“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鉴于此,作者详写市 长秘书、市长所走的贪污腐败之路,略写小诚的抗争之路,详略得当。作者在结 尾人物台词对话中有机地突出了题旨:“市长,那句话该改一改了,应该说;‘世 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您说呢?” “市长哑然。”四字可谓 神来之笔,耐人寻味。 此情独钟,此花独幽 2011 年重庆考生 尚念得息夫人“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的痴情坚守;《诗经》中“出其东门, 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的痴心;李密“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 区不能废远”的陈情之表……他们的美名都有一个特点,便是钟情。这种深情是 一份执著的坚守,一份默默的付出,一份以生命为期限的承诺……这就是钟情, 是能让命运之花绽放到极致的唯一土壤
盛唐有元稹曰:“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既是秋色中的簇簇 金盏,更是一种隐喻,喻的是“无意苦争春”的淡泊之心,喻的是“悠然见南山 的自然之情。不爱“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纷繁俗尘之美,而钟情于自然之趣,实 则是他的一种坚守,坚守一颗不被功名利禄诱惑的心,坚守一份自然恬淡之美。 《诗经》有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然而元稹却凭借这样 的钟情,毫不在意外人对自己的评价,遵循内心的声音。 情有独钟是一份坚守,这份坚守让干涸的生命绽放出春日的光彩,让内心的世界 不再单调。 诸葛亮在写给儿子的《诫子书》中说,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 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本是诸葛草庐前一副对联,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 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世间有风情万种,唯有钟情于一处,才能得到安宁清静的 心境 与此相应的还有周敦颐的《爱莲说》。同样是这世间的风情万种,陶渊明之钟情 于菊有了“采菊之士”的美名,周敦颐爱莲亦同样取得清誉。周敦颐与陶潜都曾 憎恶丑恶的社会,不同的是陶潜选择了隐,而周敦颐更钟情于如莲般独立浊世的 坚守。所谓人各有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但他们坚守的心是一样的,那便 是:一旦选择,此生都不会放弃。 情有独钟的坚守,使干涸的心灵得到滋润;情有独钟的执著,让内心拥有宁静 情有独钟的付出,让平凡拒绝平庸,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此情独钟,此花独幽,命运之花就此绽放出极致之美 「点评」题目“此情独钟,此花独幽”极富诗情画意,一个漂亮的题目,会达到 先声夺人的效果。“尚念得”三字起笔,便有一种风致存在,使整篇文章风格独 妙,言语生花。开篇所举息夫人、《诗经》中的一位女主人公、李密的《陈情表》 例,叙议得当,生动贴切。这三个人物的铺陈让阅卷老师在发展等级中的“生 动形象”一项给了满分。元稹钟情于菊,坚守一份恬淡之情:诸葛孔明钟情于淡 泊,能实现远大目标,二例详说详解。周敦颐和陶渊明同中有异,二例有详有略。 所举四例详略得当,剪裁有度,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底比较深厚。 【写作实践】 1在你的身边有许多平凡的人,每个人都有他们的生命故事,对生老病死都有他 们自己的感受,选择一个采访对象,请他们讲述最难忘的生命故事,在整理成 篇“口述实录”。 「简指」 口述实录文学是20世纪后半叶诞生于世界文坛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近十几年 来,我国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口述实录文学作品。口述实录文学的文体特性表现 为:作者放弃了讲述的权力,成为受话人,却又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作者地位; “小人物”担当主角,并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集束式结构;采用直接个体对应式话 语,真实、坦率、鲜活自已说出来的话别人用录音机录下来就可以了。口述实录 就相当于主持人或记者,传记作者去采访知道见证历史的人,所记述下来的当然 就是实录咯,口述历史也是差不多的,让见证人口述,然后旁边有人记录。 口述实录报告文学主要是采取采访加“实录”的方法写作报告文学,符合现代人 的情感需求:展现自我、展示自我、原滋原味。 口述实录报告文学主要形式包括个人简介、采写录音(第一人称形式)以及采写 者思绪
盛唐有元稹曰:“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既是秋色中的簇簇 金盏,更是一种隐喻,喻的是“无意苦争春”的淡泊之心,喻的是“悠然见南山” 的自然之情。不爱“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纷繁俗尘之美,而钟情于自然之趣,实 则是他的一种坚守,坚守一颗不被功名利禄诱惑的心,坚守一份自然恬淡之美。 《诗经》有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然而元稹却凭借这样 的钟情,毫不在意外人对自己的评价,遵循内心的声音。 情有独钟是一份坚守,这份坚守让干涸的生命绽放出春日的光彩,让内心的世界 不再单调。 诸葛亮在写给儿子的《诫子书》中说,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 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本是诸葛草庐前一副对联,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 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世间有风情万种,唯有钟情于一处,才能得到安宁清静的 心境。 与此相应的还有周敦颐的《爱莲说》。同样是这世间的风情万种,陶渊明之钟情 于菊有了“采菊之士”的美名,周敦颐爱莲亦同样取得清誉。周敦颐与陶潜都曾 憎恶丑恶的社会,不同的是陶潜选择了隐,而周敦颐更钟情于如莲般独立浊世的 坚守。所谓人各有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但他们坚守的心是一样的,那便 是:一旦选择,此生都不会放弃。 情有独钟的坚守,使干涸的心灵得到滋润;情有独钟的执著,让内心拥有宁静; 情有独钟的付出,让平凡拒绝平庸,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此情独钟,此花独幽,命运之花就此绽放出极致之美。 「点评」题目“此情独钟,此花独幽”极富诗情画意,一个漂亮的题目,会达到 先声夺人的效果。“尚念得”三字起笔,便有一种风致存在,使整篇文章风格独 妙,言语生花。开篇所举息夫人、《诗经》中的一位女主人公、李密的《陈情表》 三例,叙议得当,生动贴切。这三个人物的铺陈让阅卷老师在发展等级中的“生 动形象”一项给了满分。元稹钟情于菊,坚守一份恬淡之情;诸葛孔明钟情于淡 泊,能实现远大目标,二例详说详解。周敦颐和陶渊明同中有异,二例有详有略。 所举四例详略得当,剪裁有度,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底比较深厚。 【写作实践】 ⒈在你的身边有许多平凡的人,每个人都有他们的生命故事,对生老病死都有他 们自己的感受,选择一个采访对象,请他们讲述最难忘的生命故事,在整理成一 篇“口述实录”。 「简指」 口述实录文学是 2 0 世纪后半叶诞生于世界文坛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近十几年 来 ,我国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口述实录文学作品。口述实录文学的文体特性表现 为 :作者放弃了讲述的权力 ,成为受话人 ,却又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作者地位; “小人物”担当主角 ,并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集束式结构;采用直接个体对应式话 语 ,真实、坦率、鲜活自已说出来的话别人用录音机录下来就可以了。口述实录 就相当于主持人或记者,传记作者去采访知道见证历史的人,所记述下来的当然 就是实录咯,口述历史也是差不多的,让见证人口述,然后旁边有人记录。 口述实录报告文学主要是采取采访加“实录”的方法写作报告文学,符合现代人 的情感需求:展现自我、展示自我、原滋原味。 口述实录报告文学主要形式包括个人简介、采写录音(第一人称形式)以及采写 者思绪
口述实录报告文学主要被访问对象是普通人,内容主要是变革社会中普通的生 活。酸甜苦辣、个人追求、人生梦想。完全尊重个人意愿 “口述实录”属于何种体裁 首先,从结构上来看,“口述实录”大多比较松散,具有散文“形散” 的特征。记者为了追求“实录”的效果,对口述者的叙述一般不作过多处理,而 是原样记录。口述者所叙述的内容虽然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但体现在 口头表达这一形式上,往往又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即使有的记者进行了一定的 加工整理,文章也常常呈现出情节上的跳跃性 其次,“口述实录”的主旨一般都很明确,是以反映情感问题为主的。 这类文章通篇记述一位或几位“主人公”的情感历程或者生活隐私,以此来达到 反映“口述者”心理状态的效果,一条情感主线贯穿始终。这恰恰合乎了散文的 “情感”特征 再次,在写作方法上,散文要求情感和环境有机统一,即创造“意境” 而“口述实录”所选择的事件中表现读者关注的某类情感,用色彩鲜明、生动形 象的语言描绘出来,形成了散文的“意境”。 「例文 唐山大地震一经历者口述实录·唐山孤儿有家 李敏辉 30年前发生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地震,一夜之间使4200多 个孩子失去父母沦为孤儿,这些孩子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出生不过百天。 从那时起,一个规模宏大、历时漫长、牵动着亿万颗心的救助孤儿的慈善工程开 始了。 下面的这个故事是无数感人故事中的一个。 新旧“全家福”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唐山地震孤儿几十人自发地聚集到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 拍照留念,品味抗震以来的生活。给他们拍照的人是唐山摄影家赵锡复,当他摁 下快门,摄下那张“全家福”后,看着张张笑脸,不禁历史回眸:刚拍下的这张 照片,和1980年他去河北省会石家庄育红学校拍摄唐山孤儿的合影照,照片上 的人物几乎完全一样,连各人所站的位置都还和原来一样,只不过,现在他们长 大了,成家立业了。 唐山大地震发生不久,面对4200多个孤儿,河北省决定在省会石家庄紧急筹建 所能生活能学习的新型学校,接一些孩子过来。随后,在石家庄市第二中学工 作的董玉国接受了筹建创办育红学校的重任,一批批唐山孤儿被接送到了育红学 校,前后8年,共有600多个唐山孤儿在此学习生活,经历了幼儿园、小学、初 中、高中阶段。 1980年,《唐山劳动日报》记者的赵锡复来到育红学校采访,当孩子们听说赵锡 复是老家来的人时,感觉都不一样,特别亲,赵锡复看到他们正在成长,发育快 慢不同,省里刚发几个月的衣服穿在孩子们的身上,显得有的长有的短。赵锡复 就在育红学校的操场上,给孩子们照了一张合唱的“全家福” 多年后的今天,聚集在唐山再次合影留念的这些孤儿,就纷纷簇拥着董玉国 和几位育红学校的老师,在一起,他们笑得很灿烂。 孤儿当了妈妈 提起当年,董老的目光中满是慈祥,“想起你们刚刚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现在还忍不住心疼
口述实录报告文学主要被访问对象是普通人,内容主要是变革社会中普通的生 活。酸甜苦辣、个人追求、人生梦想。完全尊重个人意愿。 “口述实录”属于何种体裁? 首先,从结构上来看,“口述实录”大多比较松散,具有散文“形散” 的特征。记者为了追求“实录”的效果,对口述者的叙述一般不作过多处理,而 是原样记录。口述者所叙述的内容虽然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但体现在 口头表达这一形式上,往往又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即使有的记者进行了一定的 加工整理,文章也常常呈现出情节上的跳跃性。 其次,“口述实录”的主旨一般都很明确,是以反映情感问题为主的。 这类文章通篇记述一位或几位“主人公”的情感历程或者生活隐私,以此来达到 反映“口述者”心理状态的效果,一条情感主线贯穿始终。这恰恰合乎了散文的 “情感”特征。 再次,在写作方法上,散文要求情感和环境有机统一,即创造“意境”。 而“口述实录”所选择的事件中表现读者关注的某类情感,用色彩鲜明、生动形 象的语言描绘出来,形成了散文的“意境”。 「例文」 唐山大地震—经历者口述实录·唐山孤儿有家 李敏辉 30 年前发生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地震,一夜之间使 4200 多 个孩子失去父母沦为孤儿,这些孩子年龄最大的 16 岁,最小的出生不过百天。 从那时起,一个规模宏大、历时漫长、牵动着亿万颗心的救助孤儿的慈善工程开 始了。 下面的这个故事是无数感人故事中的一个。 新旧“全家福”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唐山地震孤儿几十人自发地聚集到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 拍照留念,品味抗震以来的生活。给他们拍照的人是唐山摄影家赵锡复,当他摁 下快门,摄下那张“全家福”后,看着张张笑脸,不禁历史回眸:刚拍下的这张 照片,和 1980 年他去河北省会石家庄育红学校拍摄唐山孤儿的合影照,照片上 的人物几乎完全一样,连各人所站的位置都还和原来一样,只不过,现在他们长 大了,成家立业了。 唐山大地震发生不久,面对 4200 多个孤儿,河北省决定在省会石家庄紧急筹建 一所能生活能学习的新型学校,接一些孩子过来。随后,在石家庄市第二中学工 作的董玉国接受了筹建创办育红学校的重任,一批批唐山孤儿被接送到了育红学 校,前后 8 年,共有 600 多个唐山孤儿在此学习生活,经历了幼儿园、小学、初 中、高中阶段。 1980 年,《唐山劳动日报》记者的赵锡复来到育红学校采访,当孩子们听说赵锡 复是老家来的人时,感觉都不一样,特别亲,赵锡复看到他们正在成长,发育快 慢不同,省里刚发几个月的衣服穿在孩子们的身上,显得有的长有的短。赵锡复 就在育红学校的操场上,给孩子们照了一张合唱的“全家福”。 20 多年后的今天,聚集在唐山再次合影留念的这些孤儿,就纷纷簇拥着董玉国 和几位育红学校的老师,在一起,他们笑得很灿烂。 孤儿当了妈妈 提起当年,董老的目光中满是慈祥,“想起你们刚刚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现在还忍不住心疼
当时来育红学校的孩子,从16岁到6个月年龄不等,其中3个只有半岁 左右的女婴格外惹人怜爱。当学校里的老师从护送人员手中接过啼哭着的女婴 时,孩子的哭声震撼了老师们的心。当时唐山孤儿身上都有写着名字的布条,只 有这3个没有,董玉国和老师们商量着要给她们取名,几个人颇费了一番脑筋, 给3个女婴分别命名为党育红、党育苗、党育新。后来,她们被称为“党氏三姐 像唐山420多名地震孤儿中的大多数人一样,如今“党氏三姐妹”都已 长大成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党育新和党育苗的儿子龙龙和晨晨,也和母亲一起来“省亲”。两个欢蹦 乱跳的孩子,在大人们中间来回穿梭,跑着笑着。 有家的孩子像块宝 石家庄育红学校旧址,唐山600多名孤儿的学校,更是他们曾经的 “家”。在这里他们学习了知识,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再一次找回了家的温暖。 5月中旬,唐山孤儿一行19人在董玉国的带领下回到了久别的母校,凭着记忆 找寻那些久远却清晰的印记。在一排瓦房前,大家扒着窗户辨认着自己当年的宿 舍 听说孩子们回来了,临时得知消息的老师们纷纷赶来学校。当年风华正茂的老师 如今多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但他们很多人还一如当年那样骑着自行车。 老师无私的爱曾经滋润着这些幼小的心田。而当时,为了怕使学生因想 念父母而难过,老师们却跟自己的子女“约法两章”:一是不能去育红学校玩耍; 二是如有学生在场,不能叫“妈妈” 曾在育红学校就读的学生中,有十几名上了大学,十几名上了中专、中技;有 27名参了军;高、初中毕业生由石家庄、唐山安排了工作。如今他们成为工人、 教师、国家干部、留学生、军官、劳模、企业家等 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于一身的育红学校曾经汇聚了全国人 民的爱与支持,同时也汇聚了全世界的目光。曾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观团 在留言簿里,书写下上千条不同文字的赠言,盛赞又是校园又是家庭的社会主义 新型学校。 师生的情谊 原育红学校的孙老师说,几年前她的学生杜丽艳用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几只 烧鸡,大老远从唐山坐火车,专门给老师们送来 在育红学校的8年时间里,无论生活的时间长一些,还是短一些,这里给每个孩 子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深厚的感情。30年来,他们不论走了多远,走了多久, 或专程,或路过,只要有机会便时常有人回来看看,看看过去的校园,看看老师 老师们也没有忘记学生们。许多老师曾去唐山看望孩子们。党育苗参军复员后工 作了,已60多岁的郝秀霞老师和老伴专程去看望已当了妈妈的党育苗,像抱当 年的小育苗一样,再抱抱小外孙,尽“姥姥”的情意。 2006年5月13日,一班师生们共进晚餐。席间,老师们不经意间得知, 原本生活就不富裕的原唐山孤儿张丽华的眼下境况很是艰难。一位傅振中老师放 下了筷子,同身边的老师们悄悄咬起了耳朵,饭后,傅老师把2000块钱交给张 丽华,说这是老师们的一点心意。 张丽华哭了,说什么也不要,老师们生气了:“孩子有难,家长岂有不管的道理!” 接过带着老师们体温的捐款,张丽华又一次泣不成声
当时来育红学校的孩子,从 16 岁到 6 个月年龄不等,其中 3 个只有半岁 左右的女婴格外惹人怜爱。当学校里的老师从护送人员手中接过啼哭着的女婴 时,孩子的哭声震撼了老师们的心。当时唐山孤儿身上都有写着名字的布条,只 有这 3 个没有,董玉国和老师们商量着要给她们取名,几个人颇费了一番脑筋, 给 3 个女婴分别命名为党育红、党育苗、党育新。后来,她们被称为“党氏三姐 妹”。 像唐山 4200 多名地震孤儿中的大多数人一样,如今“党氏三姐妹”都已 长大成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党育新和党育苗的儿子龙龙和晨晨,也和母亲一起来“省亲”。两个欢蹦 乱跳的孩子,在大人们中间来回穿梭,跑着笑着。 有家的孩子像块宝 石家庄育红学校旧址,唐山 600 多名孤儿的学校,更是他们曾经的 “家”。在这里他们学习了知识,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再一次找回了家的温暖。 5 月中旬,唐山孤儿一行 19 人在董玉国的带领下回到了久别的母校,凭着记忆 找寻那些久远却清晰的印记。在一排瓦房前,大家扒着窗户辨认着自己当年的宿 舍。 听说孩子们回来了,临时得知消息的老师们纷纷赶来学校。当年风华正茂的老师 如今多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但他们很多人还一如当年那样骑着自行车。 老师无私的爱曾经滋润着这些幼小的心田。而当时,为了怕使学生因想 念父母而难过,老师们却跟自己的子女“约法两章”:一是不能去育红学校玩耍; 二是如有学生在场,不能叫“妈妈”。 曾在育红学校就读的学生中,有十几名上了大学,十几名上了中专、中技;有 27 名参了军;高、初中毕业生由石家庄、唐山安排了工作。如今他们成为工人、 教师、国家干部、留学生、军官、劳模、企业家等。 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于一身的育红学校曾经汇聚了全国人 民的爱与支持,同时也汇聚了全世界的目光。曾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观团 在留言簿里,书写下上千条不同文字的赠言,盛赞又是校园又是家庭的社会主义 新型学校。 师生的情谊 原育红学校的孙老师说,几年前她的学生杜丽艳用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几只 烧鸡,大老远从唐山坐火车,专门给老师们送来。 在育红学校的 8 年时间里,无论生活的时间长一些,还是短一些,这里给每个孩 子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深厚的感情。30 年来,他们不论走了多远,走了多久, 或专程,或路过,只要有机会便时常有人回来看看,看看过去的校园,看看老师。 老师们也没有忘记学生们。许多老师曾去唐山看望孩子们。党育苗参军复员后工 作了,已 60 多岁的郝秀霞老师和老伴专程去看望已当了妈妈的党育苗,像抱当 年的小育苗一样,再抱抱小外孙,尽“姥姥”的情意。 2006 年 5 月 13 日,一班师生们共进晚餐。席间,老师们不经意间得知, 原本生活就不富裕的原唐山孤儿张丽华的眼下境况很是艰难。一位傅振中老师放 下了筷子,同身边的老师们悄悄咬起了耳朵,饭后,傅老师把 2000 块钱交给张 丽华,说这是老师们的一点心意。 张丽华哭了,说什么也不要,老师们生气了:“孩子有难,家长岂有不管的道理!” 接过带着老师们体温的捐款,张丽华又一次泣不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