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2009级高一语文备课组教案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 《六国论》教案 【课前导学】 本文是一篇史学论文一一史论,主要论述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齐、 楚、燕、赵、韩、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 讽今,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采取妥 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朝廷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 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要求割地,结果每年又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1043 年),宋朝同意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这种做法增加了敌方的财富,削弱了 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来,终不免于灭亡。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主张 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因而写下这篇《六国论》。 1、正音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③洎()牧以饞()诛 ④胜负之数()数()吕师孟叔侄 ⑤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散约败 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 ①与()而不助五国也 ②()粮而景从 ③悉使()兵负草填之 ④革灭()尽之标 ⑤()然自得()笑大方(《风景谈》) 3、有些文言词(或短语)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不同,翻译时要注意其区别。看课文注释,做课文 后“思考和练习”四和以下的补充练习(提示:其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可查《现代汉语词典》): ①六国互丧②思厥先祖父 ③始速祸焉④至于颠覆 4、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 中),然后翻译。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 翻译全文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2009 级高一语文备课组教案 1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 《六国论》教案 【课前导学】 本文是一篇史学论文——史论,主要论述战国时期(前 475—前 221 年)“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齐、 楚、燕、赵、韩、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 讽今,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采取妥 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 年),朝廷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 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 年),契丹要求割地,结果每年又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1043 年),宋朝同意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这种做法增加了敌方的财富,削弱了 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来,终不免于灭亡。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主张 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因而写下这篇《六国论》。 1、正音: ①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 ②暴( )霜露 暴( )秦之欲无厌 ③洎( )牧以镵( )诛 ④胜负之数( ) 数( )吕师孟叔侄 ⑤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从( )散约败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 ①与( )而不助五国也 ②( )粮而景从 ③悉使( )兵负草填之 ④革灭( )尽之标 ⑤( )然自得 ( )笑大方(《风景谈》) 3、有些文言词(或短语)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不同,翻译时要注意其区别。看课文注释,做课文 后“思考和练习”四和以下的补充练习(提示:其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可查《现代汉语词典》): ①六国互丧 ②思厥先祖父 ③始速祸焉 ④至于颠覆 4、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 中),然后翻译。 ①较秦之( )所得( ),与战胜( )而得者,( )其实( )百倍。 ②(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③至丹以荆卿( )为( )计 5、翻译全文 【课堂讲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2009级高一语文备课组教案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品味文本语言,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文言知识点 、教学方法:pt演示、问题导入、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 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 1、听课文录音,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2、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明确:史论一一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答案见ppt 3、朗读一、二段,其中重要词句让学生自主点出一起探究: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陕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戊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附]:秦灭韩:前230年灭魏:前225年 灭楚:前223年灭燕:前222年 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 4、研习第一段: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背诵第一自然段 5、研习第二段。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2009 级高一语文备课组教案 2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品味文本语言,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文言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ppt 演示、问题导入、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 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 析的。 1、听课文录音,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2、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答案见 ppt 3、朗读一、二段,其中重要词句让学生自主点出一起探究: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附]:秦灭韩:前 230 年 灭魏:前 225 年 灭楚:前 223 年 灭燕:前 222 年 灭赵:前 222 年 灭齐:前 221 年 4、研习第一段: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背诵第一自然段。 5、研习第二段。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2009级高一语文备课组教案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课堂练习】 1、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 ②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③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④辞决而行 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⑦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⑧同舍生皆被绮绣 ⑨独不怜公子姊邪 ⑩可得闻与 3、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⑤D②③⑤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j1)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an) 奉之弥(m1)繁 B.弊在赂(1u秦 弃之如草芥(jie) 率(1创)赂秦耶 C.暴(bao)霜露 革灭殆(dai)尽之际 小则获邑(y1) D.胜负之数(shu)思厥(jue)先祖父 与(yi)嬴而不助五国也 5、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① D.③④⑤ 7、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2009 级高一语文备课组教案 3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课堂练习】 1、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 A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C 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 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 ②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③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④辞决而行 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⑦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⑧同舍生皆被绮绣 ⑨独不怜公子姊邪 ⑩可得闻与 3、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jí)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 5、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7、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2009级高一语文备课组教案 布置作业: 1、复习一二段。预习后文,完成作业本部分作业。 2、课后探究苏辙和李桢的《六国论》。 第二课时 【课堂讲学】 1、齐读第三段。学生自主找出文言文五类常见注意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A.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 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一一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一一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剌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 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2、研习第四段,齐读 A.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一一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一一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一一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一一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 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2009 级高一语文备课组教案 4 布置作业: 1、 复习一二段。预习后文,完成作业本部分作业。 2、课后探究苏辙和李桢的《六国论》。 第二课时 【课堂讲学】 1、 齐读第三段。 学生自主找出文言文五类常见注意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A. 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 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 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 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2、研习第四段,齐读。 A.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 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 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2009级高一语文备课组教案 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研习第五段。 A.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 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4、小结本文思路 [板书 「第1段弊在赂秦赌而力亏 弊在赂秦也 (中心)不赂者以赂者丧 赂而得者 量比权而得考)百管 先祖父得地艰难 难易比较 第2段:论证赂秦而 子孙献地轻易}秦兵又至 亡国(第一分论点 土”与“欲”比款/案之弥胜负已判 侵之愈急 引喻薪不尽 火不}此言得之 齐“与贏而不助五国 者长(第二分论点)燕以荆卿为计”下木燕赵亡国 赵“牧以谗诛” 第4段:议论抒情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承上) (承上启下)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启下) 第讽今六国与秦国—不赔而胜 又在六 主旨)宋朝与西夏—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国之下 5、小结课文特点: 借古讽今,切中实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课堂练习、探究】 1、辨析加粗字的意义: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2009 级高一语文备课组教案 5 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 研习第五段。 A.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 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4、 小结本文思路。 [板书] 5、 小结课文特点: 借古讽今,切中实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课堂练习、探究】 1、辨析加粗字的意义: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2009级高一语文备课组教案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盖失强援() 1今言“华’为“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弊在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或曰:“六国 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犹抱薪敕火()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结合作业本完成对苏辙和李桢的《六国论》的讲评 《阿房宫赋》教案 【课前导学】 l、请同学对文中关于文言文知识点做预习 2、熟读课文 3、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 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 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 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 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杜牧 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 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 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 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 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 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一一引者) 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简介“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 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 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搞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 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 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 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2009 级高一语文备课组教案 6 2、结合作业本完成对苏辙和李桢的《六国论》的讲评。 《阿房宫赋》教案 【课前导学】 1、 请同学对文中关于文言文知识点做预习。 2、 熟读课文 3、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 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 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 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 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杜牧 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 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 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 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 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 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 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简介“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 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 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 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 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 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2009级高一语文备课组教案 1、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阿房宫的来历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邇迤、纷奢、负、庾、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了解 文中词语活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 4、背诵课文,归纳“焉、而、夫”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知识点 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结合赋体“铺采搞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学习在铺 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情境体验 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 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 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 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 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 “杜樊川”。 *赶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 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 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2009 级高一语文备课组教案 7 1、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阿房宫的来历。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2、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负、庾、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了解 文中词语活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 4、背诵课文,归纳“焉、而、夫”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重难点 1、 文言文知识点 2、 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3、 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学习在铺 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情境体验 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 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 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 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 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 “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 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 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2009级高一语文备课组教案 2、简介“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 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 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搞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 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 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 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 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 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 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 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 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 号—一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三、文本研习 1、学生自读注解,疏通课文大意。找出文言知识点,点评 2、具体研习第1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1段 (2)思考: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 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 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 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 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 宫的宏大宽广 板书:雄伟壮观的阿房宫 (3)学生再读或试背课文 3、具体研习第2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2段。 (2)提问: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从 “妃嫔媵嬙”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岀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嬙,王子 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 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 的被践踏 板书:阿房宫的美人、珍宝(3)学生集体朗读或试背本段文字。 4、具体研习第3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3段 (2)分组讨论第3段的内容及层次 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用之如泥沙”以上为一层,对秦统治者的 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 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 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2009 级高一语文备课组教案 8 2、简介“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 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 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 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 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 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 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 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 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 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 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 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三、文本研习 1、学生自读注解,疏通课文大意。找出文言知识点,点评。 2、具体研习第 1 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 1 段。 (2)思考: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 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 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 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 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 宫的宏大宽广。 板书:雄伟壮观的阿房宫 (3)学生再读或试背课文。 3、具体研习第 2 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 2 段。 (2)提问:第 2 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 明确:第 2 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从 “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 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 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 的被践踏。 板书:阿房宫的美人、珍宝 (3)学生集体朗读或试背本段文字。 4、具体研习第 3 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 3 段。 (2)分组讨论第 3 段的内容及层次。 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用之如泥沙”以上为一层,对秦统治者的 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 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 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2009级高一语文备课组教案 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 民的巨大力量。 板书:由描写转为议论(3)学生连读两遍试背课文。 5.具体研习第4段。 (1)教师范背第4段 (2)提问:“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 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 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3)提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 (4)提问:“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 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 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5)提问: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板书:总结教训警告当世戒奢爱民 【课堂练习】 1、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A) A.突兀(w)水涡(wo) 不异(j)何虹 妃嫔腰(ying)嫱 B.熹(zhi)立 奉(nidn)车雷霆乍(zha)惊 鼎铛()玉石 C.邇迤(yi1l) 锱铢(zi)架梁之椽( chuan)直栏横槛(ke D.参差( cenci)仓庾(y0) 金块珠砾(l1) 盘盘困图(jP 2、选出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复压缦立勾心斗角高低迷 B.不暇鉴件春光溶溶明星荧荧 C.纷奢锱铢杳无音信直栏横槛 D.帛褛骄固雷霆乍惊尽态极言 3、选出下列各句中各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都一致的一项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隔离天日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B.韩魏之经营 燕赵之收藏 齐楚之精英 C.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可怜焦土 D.秦人不暇自哀 六王毕,四海 则足以拒秦 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D) A.族秦者秦也拳来于秦 B.朝歌夜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燕赵之收藏可怜焦土 D.鼎铛玉石骊山北构而西折 5、选出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B) A.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B.戍卒叫,函谷举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当的一项(C) A.①六王毕(完了)②蜀山兀(光秃秃)③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 B.①直走咸阳(趋向)②廊腰缦回(萦绕)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C.①雷霆乍惊(突然)②而望幸焉(宠幸)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 D.①縵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做)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 7、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A)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2009 级高一语文备课组教案 9 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 民的巨大力量。 板书:由描写转为议论 (3)学生连读两遍试背课文。 5.具体研习第 4 段。 (1)教师范背第 4 段。 (2)提问:“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 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 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3)提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 (4)提问:“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 ①哀之;后人 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 ③而复哀后人 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 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5)提问: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板书:总结教训警告当世戒奢爱民 【课堂练习】 1、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A ) A.突 兀(wù ) 水涡(wō) 不霁(jì)何虹 妃嫔媵(yìng)嫱 B.矗(zhù)立 辇(niǎn)车 雷霆乍(zhà)惊 鼎铛(dāng)玉石 C.逦迤(yǐlǐ) 锱铢(zī) 架梁之椽(chuán) 直栏横槛(kǎn) D.参差(cēncī) 仓庾(yǔ) 金块珠砾(lì) 盘盘囷囷(jūn) 2、选出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C ) A.复压 缦立 勾心斗角 高低幂迷 B.不暇 鉴借 春光溶溶 明星荧荧 C.纷奢 锱铢 杳无音信 直栏横槛 D.帛褛 骄固 雷霆乍惊 尽态极言 3、选出下列各句中各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都一致的一项( D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隔离天日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B.韩魏之经营 燕赵之收藏 齐楚之精英 C.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可怜焦土 D.秦人不暇自哀 六王毕,四海一 则足以拒秦 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 D ) A.族秦者秦也 辇来于秦 B.朝歌夜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燕赵之收藏 可怜焦土 D.鼎铛玉石 骊山北构而西折 5、选出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 B ) A.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B.戍卒叫,函谷举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当的一项( C ) A.①六王毕(完了) ②蜀山兀(光秃秃)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 B.①直走咸阳(趋向)②廊腰缦回(萦绕)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C.①雷霆乍惊(突然)②而望幸焉(宠幸) 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 D.①缦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做)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 7、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 )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2009级高一语文备课组教案 C.①辇来于秦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①盘盘焉,困困焉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8、选出与课文原文正确无误的一项(B) 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C.明星莹莹,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D.使天下之人,敢怒而不敢言。 9、选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A)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 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 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 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同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主旨,这都便于大家很快背诵。另外,在学习内容的 同时,我们也应学习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高尚情怀。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第2课时 【课堂讲学】 、检查背诵情况(抽查2~3名学生) 二、导入新课 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评。“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元朝祝尧《古赋辨 体》):“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文章不仅有严谨巧妙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 言中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之声。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精美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吧 三、欣赏文章的结构之妙 1、提问:根据内容,文章可分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 合“赋”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可分两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4段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 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写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 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2、讨论:文章的第3段与第4段是否能对调?为什么? 明确:两段之间不可对调。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第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 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眼 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3、由以上分析看,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 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 敢怒”托出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如不以秦为 戒,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四、欣赏文章的语言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画出来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2009 级高一语文备课组教案 10 C.①辇来于秦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8、选出与课文原文正确无误的一项( B ) 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C.明星莹莹,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D.使天下之人,敢怒而不敢言。 9、选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A )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 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 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 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 之作。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同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主旨,这都便于大家很快背诵。另外,在学习内容的 同时,我们也应学习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高尚情怀。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第 2 课时 【课堂讲学】 一、检查背诵情况(抽查 2~3 名学生) 二、导入新课 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评。“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元朝祝尧《古赋辨 体》);“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文章不仅有严谨巧妙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 言中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之声。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精美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吧! 三、欣赏文章的结构之妙 1、提问:根据内容,文章可分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 合“赋”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可分两大部分(第 1、2 段为第一部分;第 3、4 段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 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写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 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2、讨论:文章的第 3 段与第 4 段是否能对调?为什么? 明确:两段之间不可对调。第 3 段的感慨是由第 1、第 2 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 的。第 4 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眼 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3、由以上分析看,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 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 敢怒”托出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如不以秦为 戒,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四、欣赏文章的语言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