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论 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 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 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 之言,正其谬误。”如苏洵的《六国论》、贾谊的《过秦 论》。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 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合 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又称“老苏”。作品集 《嘉祐集》。 《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六国论 一、论 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 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 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 之言,正其谬误。”如苏洵的《六国论》、贾谊的《过秦 论》。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二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合 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又称“老苏”。作品集 《嘉祐集》。 《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研读 1本文的中心论点? 2两个分论点是什么?分别论述的内容是哪一段落?
三、研读 1.本文的中心论点? 2.两个分论点是什么?分别论述的内容是哪一段落?
兵 名词 1、兵器,武器,军械。如: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 2、士兵,军队。如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秦发兵击之。《屈原列传》 3、用兵策略,战略。如: 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4、名词作动词,用兵器杀人。如: 左右欲兵之。 、复合词 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如: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
兵 一、名词 1、兵器,武器,军械。如: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 2、士兵,军队。如: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秦发兵击之。《屈原列传》 3、用兵策略,战略。如: 斯用兵之效也 。《六国论》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4、名词作动词,用兵器杀人。如: 左右欲兵之。 二、复合词 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如: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
3研读第三段 这一段主要从哪几个角度论述观点?各得出怎样的结论 其论证方法是什么? 从土地得失上一固不在战矣—对比论证 从强弱胜负上——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对比论 证 从引用古话上——此言得之—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研读第三段 这一段主要从哪几个角度论述观点?各得出怎样的结论? 其论证方法是什么? 从土地得失上——固不在战矣——对比论证 从强弱胜负上——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对比论 证 从引用古话上——此言得之——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4研读第四段 (1)本段的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 者”指哪些国家?它们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齐—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燕——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惜其用武不终也 (2)除了分析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这一段还从反面 论述,这样正反论述要说明什么? 坚持用武力抵抗侵略者,才能救亡图存
4.研读第四段 (1)本段的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 者”指哪些国家?它们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齐——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燕——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惜其用武不终也 (2)除了分析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这一段还从反面 论述,这样正反论述要说明什么? 坚持用武力抵抗侵略者,才能救亡图存
4研读第五、六段 (1)作者论述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 矣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4.研读第五、六段 (1)作者论述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 矣。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赂者力亏而亡国家 效者重路却失天下
赂者力亏而亡国家 效者重蹈却失天下
四、艺术鉴赏 曾巩称苏洵的文章:“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 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请你结合《六国论》谈谈。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为文见解精辟,论 点明确,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 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1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巧妙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2,注意语言锤炼和变化
四、艺术鉴赏 曾巩称苏洵的文章:“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 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请你结合《六国论》谈谈。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为文见解精辟,论 点明确,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 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1.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巧妙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2.注意语言锤炼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