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1:50000-1:250000)(征求意见稿)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84,文件大小:350.43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中国地质调查局 DDXXXX--XX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1:50000-1:250000 (征求意见稿) 2005年3月

中国地质调查局 DDxxxx—xx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1:50000-1:250000) (征求意见稿) 2005年3月

目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1.2适用范围 2引用标准与规范 3总则 3.1目的任务 3.2总体要求 4术语 5设计编写 51资料收集与综合分析 122334 52野外踏勘 53预研究 54设计书编制提纲 6调查内容与要求… 6.1污染源调查 62区域水文地质补充调查 667 6,21一般规定 622包气带结构调查 623补给径流排泄变化调查 624地下水系统结构调查 63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 631一般要求 632采样点调查要求 78889 63.3样品测试指标要求 634样品采集与保管. 调查技术方法… 7.1一般规定 72遥感技术 73地球物理勘探 74水文钻探 75环境同位素与示踪技术 76地下水动态监测 8样品测试和质量控制 81样品测试基本条件 22334455555 8.1.1实验室 8.1.2人员

目 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 1.1 主题内容................................................................................................................................1 1.2 适用范围................................................................................................................................1 2 引用标准与规范 ..........................................................................................................................1 3 总 则 ..........................................................................................................................................1 3.1 目的任务................................................................................................................................1 3.2 总体要求................................................................................................................................2 4 术 语 ..........................................................................................................................................2 5 设计编写 ......................................................................................................................................3 5.1 资料收集与综合分析............................................................................................................3 5.2 野外踏勘................................................................................................................................4 5.3 预研究....................................................................................................................................4 5.4 设计书编制提纲.....................................................................................................................4 6 调查内容与要求 ..........................................................................................................................6 6.1 污染源调查............................................................................................................................6 6.2 区域水文地质补充调查........................................................................................................7 6.2.1 一般规定.......................................................................................................................7 6.2.2 包气带结构调查...........................................................................................................7 6.2.3 补给径流排泄变化调查...............................................................................................7 6.2.4 地下水系统结构调查...................................................................................................7 6.3 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8 6.3.1 一般要求.......................................................................................................................8 6.3.2 采样点调查要求...........................................................................................................8 6.3.3 样品测试指标要求.......................................................................................................9 6.3.4 样品采集与保管.........................................................................................................11 7 调查技术方法 ............................................................................................................................12 7.1 一般规定..............................................................................................................................12 7.2 遥感技术..............................................................................................................................13 7.3 地球物理勘探......................................................................................................................13 7.4 水文钻探..............................................................................................................................14 7.5 环境同位素与示踪技术......................................................................................................14 7.6 地下水动态监测..................................................................................................................15 8 样品测试和质量控制.................................................................................................................15 8.1 样品测试基本条件..............................................................................................................15 8.1.1 实验室...........................................................................................................................15 8.1.2 人员 ............................................................................................................................15

81.3设施与环境. 82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82.1测试前的质量控制 15 822测试中的控制程序 16 82.3测试后的质量控制 83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9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 9.1地下水质量评价 18 9.1一般要求 18 91.2评价指标 913评价标准选择 18 9.14评价的方法 92地下水污染评价 921一般要求 19 922评价指标 20 923评价标准选择 924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 93地下水系统防污染性能评价 931一般要求 932评价方法 10图系编制与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 10.1一般要求 102基础图件 103主体成果图 10.31地下水化学图组 10.32地下水质量分布图组 10.3.3地下水污染现状图组 10.34地下水系统防污染性能分区图 10.3.5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 l1成果及报告编写 ll.1项目成果提交 112报告编制提纲 12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信息系统建设 附件A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表格. 附件B样品测试和质量控制 附件C地下水化学背景值确定方法 附件D地下水系统防污染性能评价方法( DRASTIC)… 附件E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区原则

8.1.3 设施与环境.................................................................................................................15 8.2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15 8.2.1 测试前的质量控制.....................................................................................................15 8.2.2 测试中的控制程序.....................................................................................................16 8.2.3 测试后的质量控制.....................................................................................................17 8.3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17 9 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18 9.1 地下水质量评价..................................................................................................................18 9.1.1 一般要求.....................................................................................................................18 9.1.2 评价指标.....................................................................................................................18 9.1.3 评价标准选择.............................................................................................................18 9.1.4 评价的方法.................................................................................................................18 9.2 地下水污染评价..................................................................................................................19 9.2.1 一般要求.....................................................................................................................19 9.2.2 评价指标.....................................................................................................................20 9.2.3 评价标准选择.............................................................................................................20 9.2.4 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20 9.3 地下水系统防污染性能评价..............................................................................................21 9.3.1 一般要求.....................................................................................................................21 9.3.2 评价方法.....................................................................................................................21 10 图系编制与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21 10.1 一般要求............................................................................................................................21 10.2 基础图件............................................................................................................................22 10.3 主体成果图........................................................................................................................22 10.3.1 地下水化学图组.......................................................................................................22 10.3.2 地下水质量分布图组...............................................................................................22 10.3.3 地下水污染现状图组...............................................................................................23 10.3.4 地下水系统防污染性能分区图...............................................................................23 10.3.5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23 11 成果及报告编写.......................................................................................................................23 11.1 项目成果提交....................................................................................................................23 11.2 报告编制提纲....................................................................................................................23 12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信息系统建设.......................................................................................24 附件 A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表格...............................................................................................26 附件 B 样品测试和质量控制.......................................................................................................59 附件 C 地下水化学背景值确定方法...........................................................................................72 附件 D 地下水系统防污染性能评价方法( DRASTIC) .............................................................76 附件 E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区原则.......................................................................................80

前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 全国总供水量的近20%来自地下水。全国400多个城市开采利用地下水,在华北和西北城 市供水中地下水所占的比例高达72%和66%,许多城市地下水几乎是唯一的供水水源。近 20年来,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三废”等的不合理处置,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的大量 使用,全国地下水污染状况日趋加重。根据国土资源部门长期地下水监测资料、两轮全国地 下水资源评价(1981-1984,1999-2002)结果以及1999年以来开展的北京地区、长江三角 地区、淮河流域地下水污染调査评价结果,初步显示我国地下水污染范围日益扩大,水质整 体下降,“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微量有机污染物普遍检出。目前我国从未系统开展 过地下水污染调査评价工作,对地下水污染总体状况还缺乏了解,对地下水污染的潜在危害 认识不足。为全面掌握我国地下水状况,为国家制定和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有效保护 地下水资源,保障饮水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在已 有工作基础上,组织开展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 为规范、指导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在总 结已有地下水污染调查工作基础上,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 质环境监测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执笔人员有:文冬光、孙继朝、吴登定、何江涛、邱心飞、汪珊、王苏明 佟元清、郭秀红、齐继祥、徐慧珍、陈鸿汉、李广贺、林建

3 前 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 全国总供水量的近 20%来自地下水。全国 400 多个城市开采利用地下水,在华北和西北城 市供水中地下水所占的比例高达 72%和 66%,许多城市地下水几乎是唯一的供水水源。近 20 年来,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三废”等的不合理处置,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的大量 使用,全国地下水污染状况日趋加重。根据国土资源部门长期地下水监测资料、两轮全国地 下水资源评价(1981-1984,1999-2002)结果以及 1999 年以来开展的北京地区、长江三角 地区、淮河流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结果,初步显示我国地下水污染范围日益扩大,水质整 体下降,“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微量有机污染物普遍检出。目前我国从未系统开展 过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对地下水污染总体状况还缺乏了解,对地下水污染的潜在危害 认识不足。为全面掌握我国地下水状况,为国家制定和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有效保护 地下水资源,保障饮水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在已 有工作基础上,组织开展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 为规范、指导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在总 结已有地下水污染调查工作基础上,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 质环境监测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执笔人员有:文冬光、孙继朝、吴登定、何江涛、邱心飞、汪珊、王苏明、 佟元清、郭秀红、齐继祥、徐慧珍、陈鸿汉、李广贺、林建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规范》规定了地下水污染调査评价的目的、任务,设计书编制,调査内容,调査技 术方法,样品采集、保存与送检,实验室分析测试与质量控制,评价方法,图件编制、报告 编写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2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1:250000与1:50000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 2引用标准与规范 1.GB/14175-93水文地质术语 2.GBI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3.DZ55—87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4.GB574985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5.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 6.GB1521894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7.DZ/T0133—94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8.DD2004-011:25000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9.GB129991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10.卫法监发[2001]61号文,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 11.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2.HJ/Tl66-2004土壤环境检测技术规范 3总则 3.1目的任务 3.1.1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区域性的水文地质工作,其主要目的是 系统査明我国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保障 国家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基础数据,为普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科学知识和水文 地质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1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规范》规定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的目的、任务,设计书编制,调查内容,调查技 术方法,样品采集、保存与送检,实验室分析测试与质量控制,评价方法,图件编制、报告 编写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2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 1:250000 与 1:50000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 2 引用标准与规范 1.GB/T14175—93水文地质术语 2.GB/T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3.DZ55—87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4.GB5749—85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5.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 6.GB15218—94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7.DZ/T0133—94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8.DD2004—0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9.GB 12999-91 水质采样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10.卫法监发[2001]161号文,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 11.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2.HJ/T 166 -2004土壤环境检测技术规范 3 总 则 3.1 目的任务 3.1.1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区域性的水文地质工作,其主要目的是 系统查明我国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保障 国家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基础数据,为普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科学知识和水文 地质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3.1.2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的基本任务是:在査明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系统调查我国主要 地下水开发区和具有开发前景地区的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状况:进行地下水质量、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系统防污染性能评价: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和保护区划:建立我国地下水水质和污染 空间数据库;提出地下水水质与污染动态监测网优化方案 32总体要求 (1)调査范围为具有现实和潜在利用价值的地下水分布区,重点调查主要城市、重要 地下水供水水源区以及对地下水具有直接、间接或潜在威胁的重要污染源及其影响范围 (2)以潜水含水层地下水污染调查为主,兼顾有供水意义的承压含水层。 (3)一般区按1:250000调查,重点区按1:50000调查。 (4)综合开展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调查,突出有机污染物调查,兼顾相关地表水和重点 地段土壤污染调査 (5)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应以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为基础。资料 与成果不足时,补充相应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6)加强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 (7)成果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4术语 41地下水污染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系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水质向着恶化方向发展的现象 42地下水化学背景值 groundwater hydrogeochemical background value 系指地下水在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下,地下水本身所固有的化学组成及含 量,即天然条件下,地下水中某种组分的平均含量。它反映了自然过程中地下水的化学组成, 用于表征一个地区地下水化学的原有背景含量。 43地下水污染起始值 initial value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水质恶化开始发生时污染组分的相对含量 44地下水污染源 contamination source 引起地下水污染的污染物来源或活动场所等。 45自然衰减(自净作用) natural attenuation 水体(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等环境介质受污染后,在其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 用下,介质中的污染物数量、毒性、迁移性、体积和浓度等产生降低或衰减的自然作用 46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 vulnerability of groundwater systems to contamination 指土壤—岩石—地下水系统抵御污染物污染地下水的能力,分为固有和特殊防污染性能

2 3.1.2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的基本任务是:在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系统调查我国主要 地下水开发区和具有开发前景地区的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状况;进行地下水质量、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系统防污染性能评价;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和保护区划;建立我国地下水水质和污染 空间数据库;提出地下水水质与污染动态监测网优化方案。 3.2 总体要求 (1)调查范围为具有现实和潜在利用价值的地下水分布区,重点调查主要城市、重要 地下水供水水源区以及对地下水具有直接、间接或潜在威胁的重要污染源及其影响范围。 (2)以潜水含水层地下水污染调查为主,兼顾有供水意义的承压含水层。 (3)一般区按 1:250000 调查,重点区按 1:50000 调查。 (4)综合开展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调查,突出有机污染物调查,兼顾相关地表水和重点 地段土壤污染调查。 (5)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应以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为基础。资料 与成果不足时,补充相应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6)加强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 (7)成果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4 术 语 4.1 地下水污染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系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水质向着恶化方向发展的现象。 4.2 地下水化学背景值 groundwater hydrogeochemical background value 系指地下水在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下,地下水本身所固有的化学组成及含 量,即天然条件下,地下水中某种组分的平均含量。它反映了自然过程中地下水的化学组成, 用于表征一个地区地下水化学的原有背景含量。 4.3 地下水污染起始值 initial value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水质恶化开始发生时污染组分的相对含量。 4.4 地下水污染源 contamination source 引起地下水污染的污染物来源或活动场所等。 4.5 自然衰减(自净作用) natural attenuation 水体(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等环境介质受污染后,在其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 用下,介质中的污染物数量、毒性、迁移性、体积和浓度等产生降低或衰减的自然作用。 4.6 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 vulnerability of groundwater systems to contamination 指土壤—岩石—地下水系统抵御污染物污染地下水的能力,分为固有和特殊防污染性能

两种。固有防污染性能是指在天然状态下,地下水系统对污染所圊有的敏感属性,特殊防污 染性能是对特定的污染物或人类活动所表现的敏感属性。 47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亨利常数大于001atmm3mol,在与空气接触时,容易产生挥发的有机污染物 48半挥发有机污染物(Semi-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享利常数介于0001-001amm/mo之间,在与空气接触时,可以产生挥发,但挥发性 不是很强的有机污染物。 5设计编写 51资料收集与综合分析 5.1.1资料收集内容主要包括大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监测资料,地形地貌、地质、水 文地质等综合性或专项的调査研究报告、专著、论文及图表,野外实验和室内实验测试资料, 中间性综合分析研究成果,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污染源有关的调查统计资料等 5.1.2气象资料:应收集近20年来调查区主要气象站的气象监测资料,包括多年、年及月平 均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和气温及变化等资料: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等 毒害组分含量等资料。 513水文资料:主要收集调查区地表水系分布状况,各水体或河系不同区段的化学成分分 析资料:污染状况,污染分布特征,污染物组分、浓度及其变化:水体底泥的污染情况等 5.1.4土壤资料:地表岩性、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化学与土壤污染等方 面的调查分析资料 5.1.5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形地貌类型与分区、地层岩性、地质构 造,包气带岩性、厚度与结构,地下水系统结构、岩性、厚度,相对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与 分布,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质、水位和水温,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和集中开采地下水 水源地分布情况,开发利用状况及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等调查研究资料。地下水化学成分分 析资料,污染状况,污染分布特征,污染物组分、浓度及其变化情况等。 5.1.6土地利用:调査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情况,城市、工矿用地和变迁、建设规模及 其布局,农业用地现状及变化,主要农药化肥使用种类、使用量等资料 51.7经济社会发展:近30年来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数量、密度及变化情况,区域经济发展 规划等 518污染源相关信息:污染源的类型、分布,主要污染物组成,污染物的排放方式、排放 强度(堆放量)和空间分布等。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危害、遗留问题和防范 措施等 5.1.9资料综合分析。根据调查项目的目的、任务与要求,整理、汇编各类资料,对各类量

3 两种。固有防污染性能是指在天然状态下,地下水系统对污染所固有的敏感属性,特殊防污 染性能是对特定的污染物或人类活动所表现的敏感属性。 4.7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亨利常数大于 0.01atm-m3 /mol,在与空气接触时,容易产生挥发的有机污染物。 4.8 半挥发有机污染物(Semi-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亨利常数介于0.001~0.01atm-m3 /mol之间,在与空气接触时,可以产生挥发,但挥发性 不是很强的有机污染物。 5 设计编写 5.1 资料收集与综合分析 5.1.1 资料收集内容主要包括大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监测资料,地形地貌、地质、水 文地质等综合性或专项的调查研究报告、专著、论文及图表,野外实验和室内实验测试资料, 中间性综合分析研究成果,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污染源有关的调查统计资料等。 5.1.2 气象资料:应收集近 20 年来调查区主要气象站的气象监测资料,包括多年、年及月平 均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和气温及变化等资料;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等 毒害组分含量等资料。 5.1.3 水文资料:主要收集调查区地表水系分布状况,各水体或河系不同区段的化学成分分 析资料;污染状况,污染分布特征,污染物组分、浓度及其变化;水体底泥的污染情况等。 5.1.4 土壤资料:地表岩性、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化学与土壤污染等方 面的调查分析资料。 5.1.5 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形地貌类型与分区、地层岩性、地质构 造,包气带岩性、厚度与结构,地下水系统结构、岩性、厚度,相对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与 分布,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质、水位和水温,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和集中开采地下水 水源地分布情况,开发利用状况及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等调查研究资料。地下水化学成分分 析资料,污染状况,污染分布特征,污染物组分、浓度及其变化情况等。 5.1.6 土地利用:调查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情况,城市、工矿用地和变迁、建设规模及 其布局,农业用地现状及变化,主要农药化肥使用种类、使用量等资料。 5.1.7 经济社会发展:近 30 年来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数量、密度及变化情况,区域经济发展 规划等。 5.1.8 污染源相关信息:污染源的类型、分布,主要污染物组成,污染物的排放方式、排放 强度(堆放量)和空间分布等。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危害、遗留问题和防范 措施等。 5.1.9 资料综合分析。根据调查项目的目的、任务与要求,整理、汇编各类资料,对各类量

化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编制专项和综合图表,建立相关资料数据库;综合分析调査区地质、 水文地质资料,系统了解区域地下水资源形成、分布与开发利用情况;对污染源进行编录, 了解重要污染源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质量分布及污染情况:掌握研究程 度,编制工作程度图;提出存在问题,草拟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 5.2野外踏勘 5.2.1野外踏勘应根据工作程度、结合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主要污 染源分布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重点,合理设计踏勘工作计划 22踏勘应选择典型路线,核实重要污染源(区)、井(泉)点以及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情况。 确定调查分区原则,选择重点调查区等。 52.3编写野外踏勘小结,包括踏勘计划,踏勘路线,踏勘记录、照片、录象等资料,解决 的主要问题,所确认的工作方案与工作重点。 5.3预研究 53.1预硏究工作应深入了解社会需求,筛选重大问题:确定主要污染物分析指标:明确调查 区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相应专题设置。 53.2多渠道深入了解社会需求,明确服务对象、工作目标与重点,确定工作部署方案。 53.3根据污染源类型及其分布、土地利用分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关系,有针对性地选 择典型污染区采集代表性水样进行分析测试,确定地下水污染调查指标。 534起草专题研究建议书,并提出研究方案。 5.4设计书编制提纲 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编号及项目编码,项目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工作起止时间,总 预算和年度预算经费额度及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自然地理及经济社会概况 第一节自然地理 包括地理位置、坐标范围、面积及不同精度调査区面积,涉及的行政区、流域、图幅及 编号,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概况,交通条件(附交通位置图)。 第二节经济社会概况 主要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及其变化,产业结构、主要工业 农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及对水资源的需求与影响等。 第二章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第一节地质概况 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

4 化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编制专项和综合图表,建立相关资料数据库;综合分析调查区地质、 水文地质资料,系统了解区域地下水资源形成、分布与开发利用情况;对污染源进行编录, 了解重要污染源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质量分布及污染情况;掌握研究程 度,编制工作程度图;提出存在问题,草拟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 5.2 野外踏勘 5.2.1 野外踏勘应根据工作程度、结合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主要污 染源分布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重点,合理设计踏勘工作计划。 5.2.2 踏勘应选择典型路线,核实重要污染源(区)、井(泉)点以及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情况。 确定调查分区原则,选择重点调查区等。 5.2.3 编写野外踏勘小结,包括踏勘计划,踏勘路线,踏勘记录、照片、录象等资料,解决 的主要问题,所确认的工作方案与工作重点。 5.3 预研究 5.3.1 预研究工作应深入了解社会需求,筛选重大问题;确定主要污染物分析指标;明确调查 区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相应专题设置。 5.3.2 多渠道深入了解社会需求,明确服务对象、工作目标与重点,确定工作部署方案。 5.3.3 根据污染源类型及其分布、土地利用分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关系,有针对性地选 择典型污染区采集代表性水样进行分析测试,确定地下水污染调查指标。 5.3.4 起草专题研究建议书,并提出研究方案。 5.4 设计书编制提纲 前 言 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编号及项目编码,项目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工作起止时间,总 预算和年度预算经费额度及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 自然地理及经济社会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 包括地理位置、坐标范围、面积及不同精度调查区面积,涉及的行政区、流域、图幅及 编号,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概况,交通条件(附交通位置图)。 第二节 经济社会概况 主要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及其变化,产业结构、主要工业、 农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及对水资源的需求与影响等。 第二章 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第一节 地质概况 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

第二节水文地质概况 包括地下水系统划分及其空间分布形态和范围,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动力 场和水化学场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集中开采地下水水源地分布等 第三节水污染概况 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概述主要污染源及分布:城市及工矿企业污水排放;地 表水污染程度,污染物成分及危害:地下水污染程度,污染组分、浓度及其空间分布情况等 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关系分析:分析预防水污染的方法和途径等。 第三章以往工作程度 第一节工作程度 包括以往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研究程度,评述主要进展和主要资料;概述地下水污染状 况,并对酸雨分布、地表水污染等方面调查研究工作程度给予评述 第二节存在问题 包括以往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照本次调查评价工作,明 确需要补充的工作,特别是有关地下水污染调査硏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调查 拟解决问题思路。 第四章工作部署 工作部署是设计编制的主要章节,设计审査时将对每项内容严格掌握。包括部署原则 任务分解、技术路线、调查范围及相应比例尺、实物工作量及进度计划等。在编写过程中要 对所收集的资料认真分析,逐一分解,重点突出,层次清晰。 第五章主要工作内容与技术方法 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资料收集与整理、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査、地下水系统结构补充调査、 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地下水系统防护性能评价、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地下水污染信息 系统建设以及专题研究等。针对调查内容,要求结合地区特点,提出地面调查、水文地质测 绘、遥感解译、环境同位素、钻探、物探、野外实验、动态监测、数理统计等相应调査与评 价方法的具体应用程序和计划安排。 第六章项目实施 根据本规范,结合地区特点,应编制项目技术要求和实施细则,明确工作程序 第七章经费预算 按《项目设计预算编制暂行办法》及相关文件要求编写。 第八章组织管理和保证措施 包括项目的管理协调体系(或组织机构)以及人员组成与分工,技术装备、工期保证措 施、项目质量保证措施和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等。 第九章预期成果

5 第二节 水文地质概况 包括地下水系统划分及其空间分布形态和范围,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动力 场和水化学场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集中开采地下水水源地分布等。 第三节 水污染概况 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概述主要污染源及分布;城市及工矿企业污水排放;地 表水污染程度,污染物成分及危害;地下水污染程度,污染组分、浓度及其空间分布情况等; 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关系分析;分析预防水污染的方法和途径等。 第三章 以往工作程度 第一节 工作程度 包括以往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研究程度,评述主要进展和主要资料;概述地下水污染状 况,并对酸雨分布、地表水污染等方面调查研究工作程度给予评述。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包括以往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照本次调查评价工作,明 确需要补充的工作,特别是有关地下水污染调查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调查 拟解决问题思路。 第四章 工作部署 工作部署是设计编制的主要章节,设计审查时将对每项内容严格掌握。包括部署原则、 任务分解、技术路线、调查范围及相应比例尺、实物工作量及进度计划等。在编写过程中要 对所收集的资料认真分析,逐一分解,重点突出,层次清晰。 第五章 主要工作内容与技术方法 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资料收集与整理、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地下水系统结构补充调查、 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地下水系统防护性能评价、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地下水污染信息 系统建设以及专题研究等。针对调查内容,要求结合地区特点,提出地面调查、水文地质测 绘、遥感解译、环境同位素、钻探、物探、野外实验、动态监测、数理统计等相应调查与评 价方法的具体应用程序和计划安排。 第六章 项目实施 根据本规范,结合地区特点,应编制项目技术要求和实施细则,明确工作程序。 第七章 经费预算 按《项目设计预算编制暂行办法》及相关文件要求编写。 第八章 组织管理和保证措施 包括项目的管理协调体系(或组织机构)以及人员组成与分工,技术装备、工期保证措 施、项目质量保证措施和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等。 第九章 预期成果

包括调查评价报告、系列图件、空间数据库;调查分析数据与质量评估报告:阶段性总 结报告和图件等。 设计附图 附图 区域水文地质略图(附剖面图) 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图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布置图 草编附图: 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概况图 重要污染源分布图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图 土地利用分区图 6调查内容与要求 6.1污染源调查 611一般规定 6.1.1.1应查明污染源的类型、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污染物种类、排放方式、排放强度和污 染物接纳场所的特征等。 6.1.1.2污染源调査以收集有关部门资料,进行室内整理为主。对污染源进行分类编录、识 别、填表建库,编制图件(见附件有关部分要求)。对重要污染源或潜在污染源应进行野外 核实 612调查内容 6.1.2.1工业污染源调査:包括工矿企业名称、位置,污水、废渣(尾矿)排放量、排放方 式、规模、途径,浓度和排放口位置,污染物种类、数量、成分及危害。在收集资料的基础 上,选择重点工矿企业污染源进行核查 采矿活动等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如矿坑污水排放,固体废物的堆放及尾矿渗漏等情况。 废弃矿井、勘探孔的封填情况等 石油工业引起的石油污染,如油田、炼油厂、油库和大型加油站分布,废水排放、溢油 情况等。 6.1.22生活污染源调査:包括人口数量及密度、城镇面积;垃圾场的分布、规模、垃圾处 理方式与效果、淋滤液产生量及主要污染组分等:生活污水集中排放口、排放量、主要污染 物、浓度及危害等。 6.1.2.3农业污染源调查:包括土地利用历史与现状;农田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品种、数量

6 包括调查评价报告、系列图件、空间数据库;调查分析数据与质量评估报告;阶段性总 结报告和图件等。 设计附图 附图: 区域水文地质略图(附剖面图) 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图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布置图 草编附图: 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概况图 重要污染源分布图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图 土地利用分区图 6 调查内容与要求 6.1 污染源调查 6.1.1 一般规定 6.1.1.1 应查明污染源的类型、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污染物种类、排放方式、排放强度和污 染物接纳场所的特征等。 6.1.1.2 污染源调查以收集有关部门资料,进行室内整理为主。对污染源进行分类编录、识 别、填表建库,编制图件(见附件有关部分要求)。对重要污染源或潜在污染源应进行野外 核实。 6.1.2 调查内容 6.1.2.1 工业污染源调查:包括工矿企业名称、位置,污水、废渣(尾矿)排放量、排放方 式、规模、途径,浓度和排放口位置,污染物种类、数量、成分及危害。在收集资料的基础 上,选择重点工矿企业污染源进行核查; 采矿活动等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如矿坑污水排放,固体废物的堆放及尾矿渗漏等情况。 废弃矿井、勘探孔的封填情况等; 石油工业引起的石油污染,如油田、炼油厂、油库和大型加油站分布,废水排放、溢油 情况等。 6.1.2.2 生活污染源调查:包括人口数量及密度、城镇面积;垃圾场的分布、规模、垃圾处 理方式与效果、淋滤液产生量及主要污染组分等;生活污水集中排放口、排放量、主要污染 物、浓度及危害等。 6.1.2.3 农业污染源调查:包括土地利用历史与现状;农田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品种、数量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84页,可试读2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