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226)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3MB 文档页数:8
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对江苏淮阴高庄战国墓及四川绵阳石塘乡东汉墓出土的四件焊料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焊料为锡铅二元合金.其中从一件铜器腿中发现的游离焊料,铅的平均质量分数为68.1%,锡21.4%,组织由铅锡α相和β相组成.而在与两件铜器上焊接点接触的焊料,不仅含有锡、铅,还含铜,铜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6%和3.8%.在铜器与焊料接触点截面样品上,有铜锡η相(Cu6Sn5)由焊料与青铜本体相接触的界面向焊料深入,呈一个个相连的小扇贝形凸起状.在焊料基体上也存在块状η相.其生成原因是在焊接时熔化成液相的铅锡焊料与基材青铜接触,基材中的铜溶解在熔融的焊料中与锡发生反应,在界面处和焊料内部生成铜锡金属间化合物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39.16KB 文档页数:5
利用极化曲线和Mott-Schottky曲线,研究了超级13Cr马氏体不锈钢在100、130、150和170℃且含CO2和Cl-的腐蚀介质中浸泡7 d所形成的钝化膜的电化学行为和半导体性质.同时应用光电子能谱表面分析技术分析了超级13Cr钝化膜中的元素价态.结果表明,超级13Cr马氏体不锈钢经腐蚀过后形成的钝化膜表层中Mo和Ni以各自硫化物的形式富集,而Cr以Cr的氧化物的形式富集.在100℃和130℃形成的钝化膜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而在150℃和170℃形成的钝化膜耐蚀性下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表面钝化膜的半导体性能密切相关,在100℃和130℃中形成的钝化膜具有双极性n-p型半导体特征,且随着温度升高掺杂数量增多,而150℃和170℃介质中形成的钝化膜为p型半导体,故随着温度升高,超级13Cr马氏体不锈钢的耐蚀性能下降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48.5KB 文档页数:5
经ESCA谱图解析分析,证明了BET在煤表面的吸附,并随BET的用量增加而增加.BET在黄铁矿表面基本不吸附;煤系黄铁矿与矿系黄铁矿最大的区别在于碳谱,煤系黄铁矿的峰强度明显大于矿系黄铁矿的.矿系黄铁矿碳主要以杂质碳形式存在,且其表面含量在30%左右.煤系黄铁矿在化学计量组成中含有碳的矿物,其表面的含碳量均大于40%.高碳质含量对于煤系黄铁矿的浮选行为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石灰为黄铁矿的抑制剂,经超声强化后,黄铁矿表面钙的吸附量增加的更大,钙元素含量由0.95%增加到2.95%.证明了超声波强化煤炭脱硫降灰作用,是促进Ca(OH)2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达到进一步抑制黄铁矿的目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02MB 文档页数:6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技术(EBS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实验手段,研究了不同淬火-回火热处理工艺制度对X80管件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930℃淬火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实验钢屈服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在630℃达到最大值588MPa;抗拉强度随回火温度升高持续下降,680℃时降至630MPa.二次两相区淬火,经630℃回火后,X80管件钢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50℃冲击韧性显著提高,Ak达到210J.这是由于二次淬火温度在860℃两相区时,组织中奥氏体晶粒大幅细化,经630℃回火后,细晶马氏体组织中出现位错亚结构的回复软化、板条边界钝化和块状M-A组元分解产生的析出强化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91MB 文档页数:96
第一节 硝基化合物 (一) 硝基烷 (1) 硝基烷的制法 (2) 硝基烷的性质 (二) 芳香族硝基化 合物 (1) 芳香族硝基化 合物的制法 (2) 芳香族硝基化合 物的物理性质 (3) 芳香族硝基化合 物的化学性质 (甲) 还原 (乙) 芳环上的亲电 取代反应(“三化”) (丙) 硝基对其邻、 对位取代基的影响 第二节 胺 (一) 胺的分类和命名 (二) 胺的结构 (三) 胺的制法 (四) 胺的物理性质 (五) 胺的化学性质 (六) 季铵盐和季铵碱 (七) 二元胺 第三节 重氮与偶氮化合物 (一) 重氮盐的制备——重氮化反应 (二) 重氮盐的反应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 (1) 失去氮的反应 (甲) 重氮基被氢原子取代 (乙) 重氮基被羟基取代 (丙) 重氮基被卤素取代 (丁) 重氮基被氰基取代 (2) 保留氮的反应 (甲) 还原反应 (乙) 偶合反应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52MB 文档页数:100
第一节 概述酸碱滴定法 第二节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酸碱质子理论 溶剂合质子 酸碱反应的实质 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及其常数 酸碱强度的计算 第三节 酸碱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 第四节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的处理方法 第五节 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 强酸强碱溶液pH值的计算 • 弱酸弱碱溶液pH值的计算 • 两性物质溶液(C) •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第六节 酸碱指示剂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关于混合指示剂 第七节 酸碱滴定基本原理及指示剂选择 • 酸碱滴定反应常数Kt • 强酸强碱的滴定 •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 多元酸(碱)的滴定 第八节 酸碱滴定的应用 一、酸碱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酸标准溶液 ▪ 碱标准溶液 二、应用示例 ➢ 直接滴定法测定药用NaOH溶液 ➢ 间接滴定法测定铵盐和有机氮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93MB 文档页数:100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第三节 酸碱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 第四节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的处理方法 第五节 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 强酸强碱溶液pH值的计算 • 弱酸弱碱溶液pH值的计算 • 两性物质溶液(C ) •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第六节 酸碱指示剂 第七节 酸碱滴定基本原理及指示剂选择 • 酸碱滴定反应常数Kt • 强酸强碱的滴定 •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 多元酸(碱)的滴定 第八节 酸碱滴定的应用 一、酸碱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酸标准溶液 ▪ 碱标准溶液 二、应用示例 ➢ 直接滴定法测定药用NaOH溶液 ➢ 间接滴定法测定铵盐和有机氮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44KB 文档页数:16
定义:以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抗原)后所发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的免疫反应,主要表现为机体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 基本特点: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种类繁多,这种反应具有免疫学反应的特异性和记忆性的特征,可涉及细胞和体液免疫的整个过程,但以某一种类型的反应为主。 分型:常分为四型,即I、II、III和IV型,又分别称为速发型、细胞毒型、免疫复合物型和迟发型超敏反应,其中前三型均由体液免疫介导,第IV型由细胞免疫介导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93MB 文档页数:79
5.1 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 5.1.1 构造异构 5.1.2 命名 5.2 苯的结构 5.2.1 价键理论 5.2.2 分子轨道理论 5.2.3 共振论对苯分子结构的解释 5.3 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 5.4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5.4.1 芳烃苯环上的反应 (a) 卤化 (b) 硝化 (c) 磺化 (f) 氯甲基化 5.4.2 芳烃侧链烃基上的反应 (1) 卤化反应 (2) 氧化反应 (3) 聚合反应 5.5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 5.5.1 两类定位基 5.5.2 芳环上亲电取代反应定位规则的 理论解释 5.5.3 二取代苯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则 5.5.4 亲电取代定位规则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d) Friedel–Crafts 烷基化反应 (e) Friedel–Crafts 酰基化反应 5.6 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中的动力学和 热力学控制 5.7 稠环芳烃 5.7.1 萘 (1) 萘的结构 (2) 萘的性质 (3) 萘环上二元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 5.7.2 其它稠环芳烃 5.8 芳香性 5.8.1 Hüchel 规则 5.8.2 非苯芳烃 芳香性的判断 (1)轮烯 (2) 芳香离子 (3) 并联环系 5.9 富勒烯 5.10 芳烃的工业来源 5.10.1 从煤焦油分离 5.10.2 从石油裂解产品中分离 5.10.3 芳构化 5.11 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26MB 文档页数:152
第一节 有毒有害物质测定 一、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二、食品中N-亚硝胺化合物的测定 三、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第二节 食品添加剂测定 一、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法) 二、食品中硝酸盐的测定(镉柱法) 三、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盐酸副玫瑰苯胺法) 四、小麦粉中过氧化苯甲酰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五、食品中苯甲酸(钠)测定(碱滴定法) 六、食品中糖精钠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三节 食品中有害矿物元素测定 一、食品中铅含量的测定 二、食品中砷含量的测定 第四节 常见食品掺假鉴别和检验 一、乳及乳制品掺假鉴别和检验 二、肉类制品鉴别和检验 三、酒类掺假鉴别和检验 四、配制假果汁饮料鉴别和检验 五、蜂蜜掺假鉴别和检验 六、酿造酱油和化学酱油鉴别和检验 七、辣椒掺红砖粉鉴别和检验
首页上页207208209210211212213214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226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