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389)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63.88KB 文档页数:14
1.复习巩固反应级数的测定方法如积分法、微分法(数值微分法和图解微分法)和半衰期法的原理及应用; 2.掌握单一反应中的不可逆反应、可逆反应、化反应以及自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13MB 文档页数:8
1、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差别及反馈的好处 2、系统灵敏度的概念 3、反馈改善系统瞬态响应的特性 4、反馈对于控制或部分消除干扰信号的作用 5、反馈对于改善系统稳态误差的作用 6、反馈的代价 7、磁盘驱动读取系统的设计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13.49KB 文档页数:5
以氧气高炉循环煤气加热工艺为背景,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CO和H2体积分数较高的煤气加热时的析碳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和CO2体积分数是影响析碳反应的重要因素。在300-700℃范围内,当温度低于500℃时,析碳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高于此温度时,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析碳反应包括CO分解析碳反应以及CO和H2的混合析碳反应。对比热力学理论与实验现象分析了析碳过程中以上两个反应可能起到的作用。采用扫描电镜,从微观结构上观察了500~700℃时加热过程中析出碳的形态并研究了析碳行为。另外,随着CO2体积分数的增加,析碳反应速率逐渐降低。在500℃和600℃时,CO2体积分数的增加对析碳行为有较大抑制作用,尤其在500℃时这种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4MB 文档页数:42
1、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差别及反馈的好处 2、系统灵敏度的概念 3、反馈改善系统瞬态响应的特性 4、反馈对于控制或部分消除干扰信号的作用 5、反馈对于改善系统稳态误差的作用 6、反馈的代价 7、磁盘驱动读取系统的设计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94MB 文档页数:6
利用反应烧结的方法,通过甲烷碳化还原三种过渡金属氧化物(Cr2O3、TiO2和WO3)压坯,制备了其相应的多孔形态的碳化物(Cr3C2、TiC和WC)陶瓷.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检测,对反应烧结产物的表面和截面形貌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三种过渡金属碳化物的孔隙结构进行了初步的表征.通过物相分析研究了反应烧结的动力学过程,发现利用含体积分数10%甲烷的混合气体碳化还原制备多孔TiC和WC陶瓷的起始温度分别为1200℃和1000℃,低于这两个温度时发生其他相变,有其他中间产物生成.利用反应烧结的方法制备多孔Cr3C2陶瓷时,反应烧结温度越高,碳化铬陶瓷的骨架和孔隙平均尺寸越大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07KB 文档页数:18
掌握一些重要的反常积分收敛和发散 的例子; 理解并掌握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概念, 并能用反常积分的Cauchy收敛原理、 非负函数反常积分的比较判别法、 Cauchy判别法,以及一般函数反常积 分的Abel、Dirichlet判别法判别基本的 反常积分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16.07KB 文档页数:6
研究了五种具有不同反应性的焦炭对高炉块状带含铁炉料还原的影响规律,并对料层的压差、CO体积分数以及含铁炉料的还原程度进行了分析.当炉内通入的原始气体中CO体积分数(仅考虑CO和CO2)为72.22%时,随着焦炭反应性的增强,焦炭气化速率加快,含铁炉料颗粒周围的CO体积分数升高,含铁炉料的还原度依次增高,还原度从使用低活性焦炭时的33.18%增大到使用高活性焦炭时的53.83%;而当原始气体成分中CO体积分数为66.67%时(低于900℃还原FeO的平衡气相体积分数),使用高反应性焦炭也可还原出金属铁.由此可见,适当增加入炉焦炭的反应性,可促进焦炭与含铁炉料间的耦合反应,提升料层CO体积分数,提高含铁炉料进入软熔带区域的金属化率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64KB 文档页数:17
1、意识对动作的控制逐渐减弱,整个系统转向自动化。 2、动作反馈从外反馈转向内反馈。 外反馈:由视觉、听觉等感知外部信息提供的反馈。如钉钉子,看到的钉子位置、方向提供外反馈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18MB 文档页数:50
一、反馈定义 二、反馈举例 三、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94.5KB 文档页数:13
可用于进行芳香亲电取代反应的亲电体种类繁多,表6-2依据亲电活性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亲电体非常活泼,可与几乎所有的芳香化合物甚至被强吸电子取代基钝化的那 些衍生物进行反应。第二类亲电体易与苯及被给电子取代基活化的芳香化合物进行反应 ,但对那些被吸电子取代基钝化的衍生物, 一般不活泼,难于反应;第三类亲电体只能与那些比苯活泼得多的,特别是具有强给电子取代基的芳香化合物反应
首页上页2021222324252627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38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