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664)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89.27KB 文档页数:3
采用了加速化学反应法、X射线衍射法、SEM法、TG和DT等方法对钙矾石材料硬化体的形成和风化反应过程以及钙矾石材料的各种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钙矾石风化的原因是大气中的CO2侵入到钙矾石材料内部,使它的硬化体结构分解粉化而失去强度.研究结果为钙矾石材料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73.35KB 文档页数:6
本文以模糊数学为工具,对开发研究成果进行多层次综合评判,所得的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该成果的实际水平,对科学的评价科研成果提供了一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45KB 文档页数:27
※23.1 惯性力的概念 ※23.2 达朗伯原理 ※23.3 质点系达朗伯力系的简化 ※23.4 动静法的应用举例 ※23.5 定轴转动刚体的轴承附加动反力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72MB 文档页数:16
回顾了我国微生物浸出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了我国开展生物浸铜技术的探索与应用进程,介绍了紫金山铜矿、德兴铜矿两个典型的生物浸铜案例;探讨了浸矿细菌分离、鉴定与富集,生物浸出机理与界面反应,浸出体系多级渗流行为,孔隙结构重构与定量化,浸出体系多场耦合与过程模拟,电子废弃物中的铜金属回收领域的主要进展.最后,结合生物浸铜技术的当前进展,阐述了生物浸铜技术面临的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良好借鉴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0.98MB 文档页数:9
碱金属对高炉内焦炭的破坏大多通过研究碱金属碳酸盐对焦炭气化反应的影响,从而得出钾、钠破坏性相近,在控制碱金属入炉时也基本不对二者进行区分;但高炉调研表明在碱金属富集明显加剧的区域碱金属碳酸盐已分解且焦炭中钾含量均大于钠.本文通过热力学计算得知在碱富集区域碱金属主要以单质蒸气而非碳酸盐或氧化物形式存在,据此设计了模拟此区域有无CO2时钾、钠单质蒸气在焦炭上的自主吸附和破坏实验,结合原子吸收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发现钾蒸气和焦炭中灰分大量结合形成钾霞石后体积膨胀、裂纹扩展导致碱金属富集区域钾在焦炭上的吸附和破坏能力均远大于钠,因此建议尽量采用低灰分焦炭并严格控制入炉钾负荷.进一步研究体系中不同钾蒸气含量对气化反应的影响规律,得出当钾蒸气与焦炭的气固质量比率超过3%后焦炭反应性陡升.依据碱金属富集区域钾、钠在焦炭上的不同吸附和破坏性,建立了钾、钠各自入炉上限及总量上限的量化控制模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68.07KB 文档页数:6
依据AOD精炼反应前期为供氧控速、后期为碳扩散控速的机理建立了低碳TWIP钢AOD氧化精炼过程数学模型.对8t AOD冶炼TWIP钢氧化过程钢液中碳、硅和锰含量变化进行了计算,碳含量变化与实测数据偏差小于5%.研究表明,8t AOD冶炼TWIP钢脱碳的临界碳含量处于0.33%~0.38%之间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38.93KB 文档页数:4
在铁矿粉烧结过程中,铁矿粉与CaO反应生成的液相的流动特性,是衡量烧结混合料能否有效粘结的重要指标之一.采用微型烧结法和基于流动面积的粘度测量法,以10种常用进口铁矿粉为对象,研究其液相流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铁矿粉的液相流动特性对实际烧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铁矿粉由于其自身特性的不同,所生成的液相的流动能力及其随温度、碱度的变化规律有很大差异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7MB 文档页数:5
对炼钢温度下CO2与熔池元素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相关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利用30 t转炉进行顶底复吹CO2气体的炼钢工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顶底复吹CO2试验炉次烟尘量减少了11.15%,烟尘TFe降低了12.98%,炉渣铁损降低了3.10%,试验终点钢液中[N]、[P]含量分别降低了50%和23.33%.转炉顶底复吹CO2气体炼钢工艺是完全可行的,为转炉炼钢节能降耗提供了新方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47.48KB 文档页数:4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矿石可选性评价的数学模型,用该模型评价了不同矿区磷矿石的可选性。结果表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可以准确地反映各种因素对矿石可选性的影响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16.15KB 文档页数:4
对高水充填材料的烧结和水化反应过程进行了热力学计算与分析,阐明了高水充填材料的主要热力学性质以及所表现出的强度,稠度和风化等物理化学特性
首页上页4950515253545556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664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