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十八中高2011年级2009年春季半期考试 (科目语文总分150分命题语文备课组)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埋怨(mai) 刀俎(z) 形骸(hai) 度长絜大(qie) B.睥睨(pi) 胡诌(zhou)谄媚(xian)改弦更张(xudn) C.模样(m 瞠目(chen)回溯(shuo)不胜杯杓(shoo) D.揣测( chudi)畏葸(xi) 聒噪(guo) 泾渭分明(j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元霄磨砺垂诞三尺牛山濯濯揭杆而起 B.国粹醴酪残羹冷炙赢粮景从 穿流不息 C.琐屑鞭笞振聋发聩仓皇失措委曲求全 D.流觞涸辙走头无路哀声叹气 墨守成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典型的语言描写,把这几个有着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 面前。 B.他的画技高超,真可谓妙手回春,令人赞叹不已。 C.他的一席话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许多人接着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D.我们的周德鸿老师不仅精通数学,还是个计算机专家,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学生要 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所致 B.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进行深空探测所迈出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继人 造卫星、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C.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都要不断巩固和提高经济发展的成果,争取 在2010年前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D.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的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 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每题3分,共9分) 何为国学 ①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 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 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 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
1 成都十八中高 2011 年级 2009 年春季半期考试 (科目 语文 总分 150 分 命题 语文备课组)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0 分) 一、(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埋.怨(mái) 刀俎.(zǔ) 形骸.(hái) 度长絜.大(qiè) B. 睥.睨 (pì) 胡诌.(zhōu) 谄.媚(xiàn) 改弦.更张(xuán) C. 模.样 (mú) 瞠.目 (chēn ) 回溯.(shuò) 不胜杯杓.(sháo) D.揣.测﹙chuǎi﹚ 畏葸. (xǐ) 聒.噪(guō) 泾.渭分明( jīng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元霄 磨砺 垂诞三尺 牛山濯濯 揭杆而起 B.国粹 醴酪 残羹冷炙 嬴粮景从 穿流不息 C.琐屑 鞭笞 振聋发聩 仓皇失措 委曲求全 D.流觞 涸辙 走头无路 哀声叹气 墨守成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典型的语言描写,把这几个有着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惟妙惟肖 ....地展现在读者 面前。 B.他的画技高超,真可谓妙手回春 ....,令人赞叹不已。 C.他的一席话起到抛砖引玉 ....的作用,许多人接着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D.我们的周德鸿老师不仅精通数学,还是个计算机专家,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学生要 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所致。 B.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进行深空探测所迈出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继人 造卫星、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C.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都要不断巩固和提高经济发展的成果,争取 在 2010 年前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D.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的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 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题。(每题 3 分,共 9 分) 何为国学 ①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 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 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 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
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 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 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 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②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 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 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 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 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 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 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 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 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 的每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 《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④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 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 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 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 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⑤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 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 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 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 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有别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 在学术分类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D.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 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 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 2
2 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 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 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 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②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 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 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 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 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 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 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 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 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 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 《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 13000 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④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 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 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 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 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⑤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 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 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 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 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有别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 在学术分类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D.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 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 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
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 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 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譬 如“子部”的“医家”,内容可谓宏大广博。 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 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 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 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柳宗元传 《旧唐书》 ①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 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土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 ②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 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 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 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③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 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 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 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3 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 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 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譬 如“子部”的“医家”,内容可谓宏大广博。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 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 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 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0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柳 宗 元 传 《旧唐书》 ①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 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 史。 ②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 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 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 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③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 “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 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 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④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 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干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 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 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旧唐书·柳宗元传》 注:侔(mou,匹敌)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流辈咸推之咸,都 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师,学习 C.禹锡终易连州 易:改任 D.还于京师,时人义之义 道义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蕴骚人之郁 B.览之者为之凄恻 杳不知其所之也 身死人手,为天 下笑者 C.请以柳州授禹锡 述之盛,名动于时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不拘于时,学于余 10.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柳宗元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又被推荐为宏辞科,因此被授予校书郎、永州司马 等职。 B.王叔文想重用,但他任职不久就失败了,柳宗元也随之被贬 C.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才华得到世人的称赞,但政治上的才能却没有显示出来,表现在还 没被重用就遭贬了 D.长江至岭南之间,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人都出了 名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120分)
4 ④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 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 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 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旧唐书•柳宗元传》 注:侔(móu,匹敌)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流辈咸.推之 咸,都 B.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 师,学习 C.禹锡终易.连州 易:改任 D.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义, 道义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蕴骚人之.郁 悼 B.览之者为.之凄恻 杳不知其所之.也 身死人手,为.天 下笑者 C.请以.柳州授禹锡 D.著 述之盛,名动于.时 揺其本以.观其疏密 不拘于.时,学于余 10.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柳宗元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又被推荐为宏辞科,因此被授予校书郎、永州司马 等职。 B.王叔文想重用,但他任职不久就失败了,柳宗元也随之被贬。 C.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才华得到世人的称赞,但政治上的才能却没有显示出来,表现在还 没被重用就遭贬了。 D.长江至岭南之间,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人都出了 名。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120 分)
四.(共28分)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3分) 译文: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4分) 译文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译 12.默写。(10分)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2)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兰亭集 序》) (3)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 入 。(《归去来兮辞》 (4)韩愈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的论断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师说》) (5) 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 房宫赋》)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送柴侍御 丹阳送韦参军 王昌龄 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 丹阳郭里送行舟, 送君不觉有离伤 别心知两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 日晚江南望江北 明月何曾是两乡 寒鸦飞尽水悠悠。 ①从体裁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 从题材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 (2分) ②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2分) ③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4分)
5 四.(共 28 分)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3 分) 译文: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4 分) 译文: (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 分) 译文: 12.默写。(10 分) (1) ,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2) ,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兰亭集 序》) ( 3 ) , 鸟倦飞而知还 。 景翳翳以将 入, 。(《归去来兮辞》 (4)韩愈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的论断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 , 。(《师说》) (5) ,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 房宫赋》)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8 分) 送柴侍御 丹阳送韦参军 王昌龄 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 丹阳郭里送行舟, 送君不觉有离伤。 一别心知两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 日晚江南望江北, 明月何曾是两乡。 寒鸦飞尽水悠悠。 ①从体裁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__________; 从题材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__________。(2 分) ②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2 分) ③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4 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共22分) 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 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 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 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 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 作品比较起来读。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 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 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 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在这里,我们可以知 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 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 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 知其几干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干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 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⑤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 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庄子是那时的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异于 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岀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 了超时空的象征,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⑥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 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 ⑦不同的是屈原不象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 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 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 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 ⑧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 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 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 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 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 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6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共 22 分) 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 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 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 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 作品比较起来读。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 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 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 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在这里,我们可以知 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 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 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 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 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⑤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 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异于 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 了超时空的象征,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⑥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 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 ⑦不同的是屈原不象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 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 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 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 ⑧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 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 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 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 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 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⑨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 英雄主义的色彩。 ⑩庄子和屈原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而今人翅膀上牵 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因为,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 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 和 不由自主地,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摘自《庄子文化》) 14.文章第一段中的“空巢”具有怎样的含义?并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6 分) 15.文章前部分内容意在写庄子,可文章第三段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 的作品?(4分) 16.请概括庄子和屈原在创作上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中的原因。(6分) 17.文章末段划线句子包含着作者深沉的感慨,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六.(共15分)
7 ⑨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 英雄主义的色彩。 ⑩庄子和屈原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而今人翅膀上牵 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因为,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 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 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摘自《庄子文化》) 14.文章第一段中的“空巢”具有怎样的含义?并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5.文章前部分内容意在写庄子,可文章第三段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 的作品?(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6.请概括庄子和屈原在创作上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中的原因。(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末段划线句子包含着作者深沉的感慨,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六.(共 15 分)
8.请简要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内容,15字内。(4分)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于2008年3月1日至2009年1月31日在全国开展。整个活动围绕 四个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以公众参与和主题晚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出“建 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大主题。清明、端午和中秋的诵读晚会分别主要由江苏、湖南 和山东承办,以专业人士朗诵为主,同时展示群众诵读的成果。通过诵读中华经典的活动来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传统文化的底蕴,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同时还可以 提高个人的修养。 19.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流水与树根的对话。 天,流水遇到了树根。 流水讽刺树根说: 树根谦和地回答: 到了春天,流水穿过山润,走过草地,惊讶地看到树根滋养出的鲜花装点了大地。 20.仿照示例,为下列歇后语补上合适的解释部分,补充的部分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 一句话,意思符合即可,但要简明 [示例]瞎子背着拐子走——合作有方(各尽其能;分工合作) 石头蛋子腌咸菜 打肿脸充胖子 七.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在 生命的旅途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 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朝阳已变成落日:一转身,村头的那 座拱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乡村已变成钢筋混凝土森林:一转身,少年时光已成记忆 转身,父亲已经有了白发 一转身,一转身,能否再转回来?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联想和感悟?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 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书写整洁:④诗歌除外。 高2011年级2009年半期考试答案 lD2C3A(“惟妙惟肖”,描写或者模仿得很逼真。“妙手回春”,指医术高明。“抛砖 引玉”,常被用为以自己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不成熟的意见或文字],引出 别人的高见或佳作的谦辞。。) 4B(A项“原因是……”和“由……所致”杂糅,C提高……成果,搭配不当D缺主语) 5D(不仅特指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还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8 18.请简要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内容,15 字内。(4 分)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于 2008 年 3 月 1 日至 2009 年 1 月 31 日在全国开展。整个活动围绕 四个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以公众参与和主题晚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出“建 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大主题。清明、端午和中秋的诵读晚会分别主要由江苏、湖南 和山东承办,以专业人士朗诵为主,同时展示群众诵读的成果。通过诵读中华经典的活动来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传统文化的底蕴,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同时还可以 提高个人的修养。 19.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流水与树根的对话。 一天,流水遇到了树根。 流水讽刺树根说:__ 树根谦和地回答:________ 到了春天,流水穿过山涧,走过草地,惊讶地看到树根滋养出的鲜花装点了大地。 20.仿照示例,为下列歇后语补上合适的解释部分,补充的部分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 一句话,意思符合即可,但要简明。 [示例]瞎子背着拐子走──合作有方(各尽其能;分工合作) 石头蛋子腌咸菜── 打肿脸充胖子── 七.作文(60 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在 生命的旅途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 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朝阳已变成落日;一转身,村头的那 座拱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乡村已变成钢筋混凝土森林;一转身,少年时光已成记忆; 一转身,父亲已经有了白发…… 一转身,一转身,能否再转回来?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联想和感悟?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 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题目自拟; ③书写整洁; ④诗歌除外。 高 2011 年级 2009 年半期考试答案 1 D 2 C 3 A (“惟妙惟肖”,描写或者模仿得很逼真。“妙手回春”,指医术高明。“抛砖 引玉”,常被用为以自己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不成熟的意见或文字],引出 别人的高见或佳作的谦辞。。) 4 B (A 项“原因是……”和“由……所致”杂糅,C 提高……成果,搭配不当 D 缺主语) 5 D(不仅特指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还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6B(“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且《隋书·经籍志》只是形成分类法的雏形,只有到清代编 定《四库全书总目》时才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A(B国学与内涵上与现代学科体系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内涵上更丰富和广博。C项现代 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D既要分析、开放、前瞻,还要对国学心存敬意) 8D9B 10B 译文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 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在当时文林同辈 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 职务。贞元十九年(803),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 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 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 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 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 就一定行走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凄侧哀婉。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 州(今贵州遵义)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 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 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 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 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 柳州,便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 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 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为成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 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 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子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11.(1)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 看他母子这样呢? (2)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子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 他很有义气。 (3)略 13.七言绝句(或七绝、绝句)(1分):送别诗(1分) ②两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1分)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1分);虽处异地, 情感相通,因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③感情色彩: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 深切思念。(2分) 表现手法: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象来抒情:“明月”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 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点即可)严诗写“日晚”“寒鸦”“江水”,寓情于景,写景作结,抒 情委婉含蓄。(共2分,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 赏析: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 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
9 6 B(“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且《隋书·经籍志》只是形成分类法的雏形,只有到清代编 定《四库全书总目》时才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7 A(B 国学与内涵上与现代学科体系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内涵上更丰富和广博。C 项现代 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D 既要分析、开放、前瞻,还要对国学心存敬意) 8 D 9 B 10B 译文: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 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在当时文林同辈 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 职务。贞元十九年(803),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 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 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 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 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 就一定行走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凄侧哀婉。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 州(今贵州遵义)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 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 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 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 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 柳州,便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 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 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为成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 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 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子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11. (1)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 看他母子这样呢?” (2)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子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 他很有义气。 (3)略 12 略 13. 七言绝句(或七绝、绝句)(1 分);送别诗(1 分) ②两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1 分)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1 分);虽处异地, 情感相通,因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③感情色彩: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 深切思念。(2 分) 表现手法: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象来抒情;“明月”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 手法直抒胸臆。(答出 1 点即可)严诗写“日晚”“寒鸦”“江水”,寓情于景,写景作结,抒 情委婉含蓄。(共 2 分,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 赏析: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 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
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 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 难。”“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形象着意表现一个“远” 字,而那别时之难,别后之思,便尽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倒是 别开蹊径的。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 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起句“流水 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 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 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谁渭波澜才 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 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 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 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它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那 种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但也不象“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人不识君”那么豪爽、洒 脱。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 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 人的思念,“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仓曹宅夜饮》)。所以这三 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 了。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 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 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 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 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 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丹阳送韦参军》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 间的真挚情谊。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行舟”表 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一别心知两地秋”, “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 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 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 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 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 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 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 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 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 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 又能在抒情中展现画图,做到辞有尽而意不尽
10 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 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 难。”“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形象着意表现一个“远” 字,而那别时之难,别后之思,便尽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倒是 别开蹊径的。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 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起句“流水 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 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 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谁渭波澜才 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 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 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 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它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那 种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但也不象“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人不识君”那么豪爽、洒 脱。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 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 人的思念,“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仓曹宅夜饮》)。所以这三 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 了。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 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 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 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 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 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丹阳送韦参军》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 间的真挚情谊。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行舟”表 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一别心知两地秋”, “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 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 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 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 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 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 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 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 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 又能在抒情中展现画图,做到辞有尽而意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