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013届高三摸底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c c项每对词语分别读“su”“zhke” A项“偌大/诺言”分别读“ru/nuo"; B项“伐别/栈道”分别读“jan/zhan”; D项“峥嵘岁月/字斟句酌”分别读 “ zheng/zhen”)
成都市2 0 1 3届高三摸底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C C项每对词语分别读“sù”“zh씓kè” ; A项“偌大/诺言”分别读“ruò/nuò"; B项“饯别/栈道”分别读“jiàn/zhàn”; D项“峥嵘岁月/字斟句酌”分别读 “zhēng/zhēn”)
2.答案D A项“谐奏曲”应为“协奏曲 ·B项“安祥”应为“安详”; ℃项“轻歌慢舞”应为“轻歌曼舞
• 2.答案D • A项“谐奏曲”应为“协奏曲”; • B项“安祥”应为“安详”; • C项“轻歌慢舞”应为“轻歌曼舞
·3、答案B ·A项捉摸应为“琢磨”,“捉摸”侧重 “猜测”“预料’’,“琢磨”则是“反 复思考”; ·C中“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 D项“同日而语”主要指同一事物不同时间 的比较,多用于否定
• 3、答案B • A项 捉摸应为“琢磨”,“捉摸”侧重 “猜测”“预料’’,“琢磨”则是“反 复思考”; • C中“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 • D项“同日而语”主要指同一事物不同时间 的比较,多用于否定
A项成分残缺,在“自主创新”后加“能 力” C项偷换主语,将“自从’’提到“高中新 课程改革”之前; D项前后矛盾,“近和“以上’’任意 去掉一个
• 4.B • A项成分残缺,在“自主创新”后加“能 力”; • C项偷换主语,将“自从’’提到“高中新 课程改革”之前; • D项前后矛盾,“近’’和“以上’’任意 去掉一个
·5.(4分)参考示例: ·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水泊聚义; ·红楼梦,梦木石前盟,金陵还泪
• 5.(4分)参考示例: • 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水泊聚义; • 红楼梦,梦木石前盟,金陵还泪
6.(6分)参考示例:立足民族才能走向 世界。王澍的职业生涯扎根于中国的传统 文化和地方特色,从民族的文化底荭中吸 取养分,用建筑的语言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口(观点明确2分,有理有据2分,语言通 顺2分口如果从其他方面谈,只要符合题干 要求也可)
• 6.(6分)参考示例:立足民族才能走向 世界。王澍的职业生涯扎根于中国的传统 文化和地方特色,从民族的文化底荭中吸 取养分,用建筑的语言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口(观点明确2分,有理有据2分,语言通 顺2分口如果从其他方面谈,只要符合题干 要求也可)
(二)名篇名句(6分) 7.(6分)(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2)羁 鸟恋旧林(3)丛菊两开他日泪(4)泣孤舟之 嫠妇(5)莫道不销魂(6)树犹如此
• (二)名篇名句(6分) • 7.(6分)(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羁 鸟恋旧林 (3)丛菊两开他日泪 (4)泣孤舟之 嫠妇 (5)莫道不销魂 (6)树犹如此
·(三)梳理探究与名著导读(8分) (4分)每点2分。参考示例 内容变化的特点:内容变化具有时代性 (或“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 映出所处时代的社会热点问题) 折射出的心理:生存问题是不同时期人 们关注的话题。(或民生问题是不同时期 人们关注的话题或“对民生问题忧虑的心 理”)
• (三)梳理探究与名著导读(8分) • (4分)每点2分。参考示例: • 内容变化的特点:内容变化具有时代性。 (或“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 映出所处时代的社会热点问题) • 折射出的心理:生存问题是不同时期人 们关注的话题。(或民生问题是不同时期 人们关注的话题或“对民生问题忧虑的心 理”)
9.(4分)(1)(1分)克劳狄斯(2)(3分) 文中我即哈姆莱特的主要性格是犹豫、拖延。 如当他偶遇仇人祈祷时,本已拔出佩剑准备 复仇,却进入了再三的思考之中,这充分体 现了他犹豫、拖延的性格特征。(性格特点 把握准确计1分,分析恰当计2分)
• 9.(4分)(1)(1分)克劳狄斯 (2)(3分) 文中我即哈姆莱特的主要性格是犹豫、拖延。 如当他偶遇仇人祈祷时,本已拔出佩剑准备 复仇,却进入了再三的思考之中,这充分体 现了他犹豫、拖延的性格特征。(性格特点 把握准确计1分,分析恰当计2分)
、阅读与鉴赏(共54分) (一)(8分) 10.(4分)全诗写了寺外之景、寺内之景 和梦中之景。(1分)诗中先描绘云门寺的 周围景象,写出了云门寺的幽静;随后写到 达宿处后凭窗远眺及卧床环顾的景象,写出 了云门寺的高远与古老。(2分)最后描写 凌空遨游的梦境,营造了朦胧恍惚、似有若 无的境界。(1分)(如果从“现实之景’’ 和“梦中之景”两个角度回答也可)
• 二、阅读与鉴赏(共54分) • (一)(8分) • 10.(4分)全诗写了寺外之景、寺内之景 和梦中之景。(1分)诗中先描绘云门寺的 周围景象,写出了云门寺的幽静;随后写到 达宿处后凭窗远眺及卧床环顾的景象,写出 了云门寺的高远与古老。(2分)最后描写 凌空遨游的梦境,营造了朦胧恍惚、似有若 无的境界。(1分)(如果从“现实之景’’ 和“梦中之景”两个角度回答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