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真意切释猜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黛玉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 2、认识宝钗情真意切的姐妹深情。 过程与方法 1、把握关键信息,分析人物思想情感 结合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情真意切”利于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 【重点难点】 体悟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进而把握人物性格。 【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导读,课堂激疑,点拨归纳。 学法:阅读文本,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交流导入 我们在初中学习过《香菱学诗》,高中学习过《林黛玉进贾府》,有些同学应该还看过整 部《红楼梦》,应该说同学们对《红楼梦》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红 楼梦》的了解情况。 板书:情真意切释猜嫌 它出现在《中国小说欣赏》选修本中,作为“人情与世态”专题的一篇例文,下面我们 就一起来欣赏这篇小说,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摹人情与世态的。 (本环节通过复习有关知识,明确《红楼梦》既是中国白话小说的顶峰之作,也是描摹 人情与世态的绝世佳作。) 二、设疑解题 选文后面注释说文章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 雨词”,编者却给选文加了一个《情真意切释猜嫌》的题目,我们知道,文章的标题应该是 文章内容的概括。那我请问同学们,谁“情真意切”?释谁的“猜嫌”? 综合文本所选内容,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 板书:宝钗 黛玉 那我再请问同学们两个问题: 1、黛玉“猜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宝钗是如何“释”去黛玉“猜嫌”的? (本环节通过设置疑问释题,试图给学生明确一下阅读欣赏文本的方向。) 三、欣赏文本 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思考上面两个问题 教师点拨、引导,归纳、概括。 1、黛玉“猜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文本中可以找到对应句子,选文第三段开头,黛玉叹道:“……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 只当你心里藏奸。……”稍加概括,学生应该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明确:黛玉认为薛宝钗心里藏奸。 教师提问:黛玉为什么会认为薛宝钗心里藏奸呢。 可以带着学生适当回忆、补充 课后“赏析”第二段前面三句话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宝钗美貌而健康,行为豁达,随 分从时,贾府上下一致称赞,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说白一点,就是黛玉嫉妒 宝钗;二是宝钗的金锁上面有“不弃不离,芳龄永继”字样,宝玉的“通灵宝玉”上面有“莫 失莫忘,仙寿恒昌”字样,贾府人多有“金玉良缘”之说,对黛玉这个情窦初开而又多愁善 感的少女来说,宝钗实际上又是自己的“情敌”。黛玉怎能不对宝钗存有猜嫌
《情真意切释猜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黛玉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 2、认识宝钗情真意切的姐妹深情。 过程与方法 1、把握关键信息,分析人物思想情感。 2、结合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情真意切”利于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 【重点难点】 体悟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进而把握人物性格。 【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导读,课堂激疑,点拨归纳。 学法:阅读文本,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我们在初中学习过《香菱学诗》,高中学习过《林黛玉进贾府》,有些同学应该还看过整 部《红楼梦》,应该说同学们对《红楼梦》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红 楼梦》的了解情况。 板书:情真意切释猜嫌 它出现在《中国小说欣赏》选修本中,作为“人情与世态”专题的一篇例文,下面我们 就一起来欣赏这篇小说,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摹人情与世态的。 (本环节通过复习有关知识,明确《红楼梦》既是中国白话小说的顶峰之作,也是描摹 人情与世态的绝世佳作。) 二、设疑解题 选文后面注释说文章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 雨词”,编者却给选文加了一个《情真意切释猜嫌》的题目,我们知道,文章的标题应该是 文章内容的概括。那我请问同学们,谁“情真意切”?释谁的“猜嫌”? 综合文本所选内容,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 板书:宝钗 黛玉 那我再请问同学们两个问题: 1、黛玉“猜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宝钗是如何“释”去黛玉“猜嫌”的? (本环节通过设置疑问释题,试图给学生明确一下阅读欣赏文本的方向。) 三、欣赏文本 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思考上面两个问题。 教师点拨、引导,归纳、概括。 1、黛玉“猜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文本中可以找到对应句子,选文第三段开头,黛玉叹道:“……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 只当你心里藏奸。……”稍加概括,学生应该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明确:黛玉认为薛宝钗心里藏奸。 教师提问:黛玉为什么会认为薛宝钗心里藏奸呢。 可以带着学生适当回忆、补充。 课后“赏析”第二段前面三句话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宝钗美貌而健康,行为豁达,随 分从时,贾府上下一致称赞,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说白一点,就是黛玉嫉妒 宝钗;二是宝钗的金锁上面有“不弃不离,芳龄永继”字样,宝玉的“通灵宝玉”上面有“莫 失莫忘,仙寿恒昌”字样,贾府人多有“金玉良缘”之说,对黛玉这个情窦初开而又多愁善 感的少女来说,宝钗实际上又是自己的“情敌”。黛玉怎能不对宝钗存有猜嫌
板书:多愁善感 2、宝钗是如何“释”去黛玉“猜嫌”的? 然而,此时黛玉却旧病复发,卧病不起。众人都来“望侯”,自然引出宝钗前来探病。 (1)引导学生注意黛玉的病情和心理 学生阅读文本,找出相关句子,教师引导归纳 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 了神,近日又复嗽了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第四十五回条目为“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 雨夕闷制风雨词”,说明黛玉在秋分之后一个阴雨天旧病复发。秋后阴雨天,很容易引发人 们的伤感,何况是一个卧病在床的人,更何况是多愁善感的黛玉,心中是何等的凄苦,何等 的孤独。“有时候闷了,又盼个姊妹来说些闲话排遣:及至宝钗等来望侯他,说不得三五句 话又厌烦了”,黛玉心情烦闷 明确 旧病复发闭门将养一一形体娇弱 盼人说话而又厌烦一一心理矛盾。 由此可见,黛玉之病,一在身体,二在心理 (2)宝钗探病,尽释猜嫌。 学生阅读文本,筛选关键信息: 宝钗探病,选文中出现两次,第一次随众人前往“望侯”,“说不得三五句话”,黛玉便 厌烦了。虽然黛玉“接待不周,礼数粗忽”,但宝钗“体谅他在病中,且素日形体娇弱,禁 不得一些委屈”,也就不去“苛责”她。 虽然第一次前去探病,黛玉厌烦,但是宝钗还是又一次前去。这表现出宝钗的宽容大度。 板书:宽容大度 第二次独自前去探病,是选文的重点,正是这次真情切意的探病,消释了黛玉长时间来 对宝钗的“猜嫌”。 第二段文字主要写两人交流病症,宝钗提出建议,调整饮食,吃燕窝粥,进行食疗 “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 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 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这是一段多么关心体贴的话啊。这一段话是谁说的话啊,是年龄与黛玉相仿的宝钗,是 黛玉素存猜嫌的宝钗啊。宝钗对黛玉的病是这样的关心,吃的是什么药,剂量多少,都清清 楚楚,至于吃燕窝粥,进行食疗,滋阴补气,则是希望从根本上改变黛玉身体虚弱的状况 这是一种真正的关心 这一段是宝钗从黛玉的身体的疾病方面提出治疗建议,尽显宝钗的关心体贴。 板书:关心体贴 第三段文字宝黛倾诉衷肠,猜嫌尽释。分为四个层次。 什么样的人可以倾诉衷肠呢?当然是知心朋友,只有知心朋友才可可能情真意切,才可 能说悄悄话 ①黛玉自责并表扬宝钗。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 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我们知道黛玉多愁善感,是很少向别人承认错误的,但是有了上面的铺垫,到这里她也 开始坦诚自责并表扬宝钗 板书:坦诚自责 ②推心置腹,排遣烦闷 从黛玉“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到宝钗“只有个 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 在谈论之中黛玉谈到了自己孤苦的身事,黛玉是不怎么跟人谈论自己的家事,因为她有 一种自然的保护自己的意识,但在这个时候却向宝钗敞开心扉,这就说明黛玉的心病被宝钗 解除了,黛玉的的确确被宝钗的真切情意感动了,她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朋友,找到了真正 的友情。 板书:散开心扉
板书:多愁善感 2、宝钗是如何“释”去黛玉“猜嫌”的? 然而,此时黛玉却旧病复发,卧病不起。众人都来“望侯”,自然引出宝钗前来探病。 ⑴引导学生注意黛玉的病情和心理。 学生阅读文本,找出相关句子,教师引导归纳。 “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 了神,近日又复嗽了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第四十五回条目为“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 雨夕闷制风雨词”,说明黛玉在秋分之后一个阴雨天旧病复发。秋后阴雨天,很容易引发人 们的伤感,何况是一个卧病在床的人,更何况是多愁善感的黛玉,心中是何等的凄苦,何等 的孤独。“有时候闷了,又盼个姊妹来说些闲话排遣;及至宝钗等来望侯他,说不得三五句 话又厌烦了”,黛玉心情烦闷。 明确: 旧病复发闭门将养——形体娇弱; 盼人说话而又厌烦——心理矛盾。 由此可见,黛玉之病,一在身体,二在心理。 ⑵宝钗探病,尽释猜嫌。 学生阅读文本,筛选关键信息: 宝钗探病,选文中出现两次,第一次随众人前往“望侯”,“说不得三五句话”,黛玉便 厌烦了。虽然黛玉“接待不周,礼数粗忽”,但宝钗“体谅他在病中,且素日形体娇弱,禁 不得一些委屈”,也就不去“苛责”她。 虽然第一次前去探病,黛玉厌烦,但是宝钗还是又一次前去。这表现出宝钗的宽容大度。 板书:宽容大度 第二次独自前去探病,是选文的重点,正是这次真情切意的探病,消释了黛玉长时间来 对宝钗的“猜嫌”。 第二段文字主要写两人交流病症,宝钗提出建议,调整饮食,吃燕窝粥,进行食疗。 “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 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 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这是一段多么关心体贴的话啊。这一段话是谁说的话啊,是年龄与黛玉相仿的宝钗,是 黛玉素存猜嫌的宝钗啊。宝钗对黛玉的病是这样的关心,吃的是什么药,剂量多少,都清清 楚楚,至于吃燕窝粥,进行食疗,滋阴补气,则是希望从根本上改变黛玉身体虚弱的状况, 这是一种真正的关心。 这一段是宝钗从黛玉的身体的疾病方面提出治疗建议,尽显宝钗的关心体贴。 板书:关心体贴 第三段文字宝黛倾诉衷肠,猜嫌尽释。分为四个层次。 什么样的人可以倾诉衷肠呢?当然是知心朋友,只有知心朋友才可可能情真意切,才可 能说悄悄话。 ①黛玉自责并表扬宝钗。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 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我们知道黛玉多愁善感,是很少向别人承认错误的,但是有了上面的铺垫,到这里她也 开始坦诚自责并表扬宝钗。 板书:坦诚自责 ②推心置腹,排遣烦闷 从黛玉“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到宝钗“只有个 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 在谈论之中黛玉谈到了自己孤苦的身事,黛玉是不怎么跟人谈论自己的家事,因为她有 一种自然的保护自己的意识,但在这个时候却向宝钗敞开心扉,这就说明黛玉的心病被宝钗 解除了,黛玉的的确确被宝钗的真切情意感动了,她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朋友,找到了真正 的友情。 板书:敞开心扉
行文至此,出现了一个挺值得把玩的地方。宝钗拿黛玉开了个玩笑,“将来也不过多费 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 黛玉这个人是不能轻易开玩笑的,“素日形体娇弱,禁不得一些委屈”,很可能一个小小 的玩笑能让她苦上半天的,可是平时说话很注意的宝钗在这个地方却和黛玉开了一个很有趣 的玩笑,这可是两位情窦初开的少女之间的悄悄话啊,这体现除两个人的关系确实是拉近了 宝钗情真意切的关怀让黛玉心中的猜嫌涣然冰释。这番玩笑的话语正是二人心心相印、情同 姐妹的反映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正是宝钗的情真意切才使得黛玉能够敞开心扉。 板书:情真意切 ③赠送燕窝,解决烦难 黛玉在宝钗面前心结打开了,可是对周围的婆子丫环还保留着警惕。 对燕窝粥的材料,心中还有些许烦难 “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 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 宝钗简直太善解人意了,处处替黛玉考虑,事事为黛玉操心,枝末细节,尽显宝钗细心 ④离开之时,答应再来:“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 在话下。” (3)归纳黛玉、宝钗的性格特点 薛宝钗:宽容大度,关心体贴,情真意切。 林黛玉:多愁善感,坦诚自责,敞开心扉 四、归纳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认真分析了宝钗、黛玉个性化的语言,准确把握她们的性格特点,现在 我们的脑海中是否保留着这样一幅画面:在高宅大院的贾府之中,一个秋日阴沉的黄昏,两 位女主人公敞开心扉,说着悄悄话。两位美丽的女主人公心心相印、情同姐妹,这闪耀着人 情美人性美的画面,应该正是作者理想的写照吧 附:板书设计 情真意切释猜嫌 薛宝钗:宽容大度,关心体贴,情真意切 林黛玉:多愁善感,坦诚自责,敞开心扉 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 穷极文士情态、荟萃儒林痛丑的匡超人 《之匡超人》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 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 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 4、课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作品的艺术成 教学安排:2课时 步骤一:说说“儒家”和“儒林” 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 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 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
行文至此,出现了一个挺值得把玩的地方。宝钗拿黛玉开了个玩笑,“将来也不过多费 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 黛玉这个人是不能轻易开玩笑的,“素日形体娇弱,禁不得一些委屈”,很可能一个小小 的玩笑能让她苦上半天的,可是平时说话很注意的宝钗在这个地方却和黛玉开了一个很有趣 的玩笑,这可是两位情窦初开的少女之间的悄悄话啊,这体现除两个人的关系确实是拉近了。 宝钗情真意切的关怀让黛玉心中的猜嫌涣然冰释。这番玩笑的话语正是二人心心相印、情同 姐妹的反映。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正是宝钗的情真意切才使得黛玉能够敞开心扉。 板书:情真意切 ③赠送燕窝,解决烦难 黛玉在宝钗面前心结打开了,可是对周围的婆子丫环还保留着警惕。 对燕窝粥的材料,心中还有些许烦难。 “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 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 宝钗简直太善解人意了,处处替黛玉考虑,事事为黛玉操心,枝末细节,尽显宝钗细心。 ④离开之时,答应再来:“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 在话下。” ⑶归纳黛玉、宝钗的性格特点 薛宝钗:宽容大度,关心体贴,情真意切。 林黛玉:多愁善感,坦诚自责,敞开心扉 四、归纳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认真分析了宝钗、黛玉个性化的语言,准确把握她们的性格特点,现在 我们的脑海中是否保留着这样一幅画面:在高宅大院的贾府之中,一个秋日阴沉的黄昏,两 位女主人公敞开心扉,说着悄悄话。两位美丽的女主人公心心相印、情同姐妹,这闪耀着人 情美人性美的画面,应该正是作者理想的写照吧。 附:板书设计 情真意切释猜嫌 薛宝钗:宽容大度,关心体贴,情真意切 林黛玉:多愁善感,坦诚自责,敞开心扉 第四单元 从士林到官场 穷极文士情态、荟萃儒林痛丑的匡超人 ——《之匡超人》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 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 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 15-18 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 4、课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作品的艺术成 就。 教学安排:2 课时 步骤一:说说“儒家”和“儒林” 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 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 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
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寝衰。此辟 儒之患。(幻灯片显 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呢?这里的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 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答案便不言自明。(幻灯片出现问题) 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 的儒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等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作者取材视角之独特,对社会批判的力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步骤二:说说你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步骤三: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既为我们描 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被视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 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借助他把儒林中那些附庸风雅者与追求功名富贵者集中到一起,既展 示了士人秀才们的酸腐,又显示出追求功名富贵者的辛辣。唯匡超人一个便已穷极文士情态, 荟萃儒林的痛与丑。 作者对他笔下的匡超人及其他人物的态度只是批判与抨击吗?阅读课文,从三个方面讨 论并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讨论一: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由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无耻之徒,他的无 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注意小说中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 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为自己开脱辩解你的独特感受 对待家人的态度不顾夫人肯否,执意送她去乡下 隐瞒婚史,与辛小姐再婚 闻夫人之死,要母亲、兄长争名份 对待儒林旧友的态度闻潘三入监,恕不探望。 怕承担赏罚不明之虞。 恬不知耻自夸误用“先儒”,酿成笑话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 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己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却如 此令人生厌与不屑。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丑恶的人,而是一位心 地善良纯净,却又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 讨论二:小说是如何描写心地善良,却又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一一匡超人的? 让学生回顾叙述自己从小说第15-18回里读到的匡超人形象 第15回: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 折了本钱,不得回家,于是流落在此。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又勤学,又敏捷,可敬 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的资助。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 且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 第一次知道能够求取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这是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第16回: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礼。整日杀猪磨豆腐, 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念书至四更鼓。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匡超人是个 顶极孝子和酷爱读书之人。因他的知书达礼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中了相公 回: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躲 回杭州,旧地重游。客舍中遇到景兰江,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 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 景又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 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 理 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经过这一番见识之后,匡超人的思想与精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小说在第18、19回里 写到他与潘三的相遇,则使他彻底陷入了腐化堕落的儒林大染缸。在潘三眼里,“这一班人 (西湖诗会诸友)是有名的呆子。”景兰江因为做诗把头巾店的本钱做得精光,并且告诚匡 二相公,“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
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 儒之患。(幻灯片显示文字) 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呢?这里的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 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答案便不言自明。(幻灯片出现问题) 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 的儒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等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作者取材视角之独特,对社会批判的力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步骤二:说说你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步骤三: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既为我们描 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被视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 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借助他把儒林中那些附庸风雅者与追求功名富贵者集中到一起,既展 示了士人秀才们的酸腐,又显示出追求功名富贵者的辛辣。唯匡超人一个便已穷极文士情态, 荟萃儒林的痛与丑。 作者对他笔下的匡超人及其他人物的态度只是批判与抨击吗?阅读课文,从三个方面讨 论并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讨论一: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由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无耻之徒,他的无 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注意小说中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 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 为自己开脱辩解 你的独特感受 。 对待家人的态度 不顾夫人肯否,执意送她去乡下。 隐瞒婚史,与辛小姐再婚 。 闻夫人之死,要母亲、兄长争名份 。 对待儒林旧友的态度 闻潘三入监,恕不探望 。 怕承担赏罚不明之虞。 恬不知耻自夸 误用“先儒”,酿成笑话。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 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却如 此令人生厌与不屑。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丑恶的人,而是一位心 地善良纯净,却又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 讨论二:小说是如何描写心地善良,却又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匡超人的? 让学生回顾叙述自己从小说第 15-18 回里读到的匡超人形象。 第 15 回: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 折了本钱,不得回家,于是流落在此。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又勤学,又敏捷,可敬 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的资助。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 且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 第一次知道能够求取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这是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第 16 回: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礼。整日杀猪磨豆腐, 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念书至四更鼓。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匡超人是个 顶极孝子和酷爱读书之人。因他的知书达礼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中了相公。 第 17 回: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躲 回杭州,旧地重游。客舍中遇到景兰江,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 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 景又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 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 理。——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经过这一番见识之后,匡超人的思想与精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小说在第 18、19 回里 写到他与潘三的相遇,则使他彻底陷入了腐化堕落的儒林大染缸。在潘三眼里,“这一班人 (西湖诗会诸友)是有名的呆子。”景兰江因为做诗把头巾店的本钱做得精光,并且告诫匡 二相公,“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
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 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在潘三看来,“像这都是有些想头 的事,也不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 来往稀少。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娶巡抚衙差郑老爹的三女儿为妻。从此,匡超人 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耻可笑可鄙之徒 讨论三: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全本小说总共五十五回,作者用了六回来塑造匡超人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用意何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说明作者所处时代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 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兄匾纳缁崂返匚弧?BR>书面作业: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练、准确地概括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步骤四:研读《儒林外史》,探讨作品的艺术成就 问题一:作品的独特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这部作品不仅以讽刺作为主要的艺术手段,而且在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 物、中心事件来结构故事的方式不同,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又前后呼应 地结成艺术整体。它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问题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一一讽刺艺术 作者因久阅文坛,对文人心态自然非常熟稔,一旦发为讽刺,不但穷形尽相,往往还剔 骨见髓,使有疾者霍然汗出。他观察点的特色是:一个人物,一种冲突。周进、范进都是在 八股制艺取士的舞台上扮演着悲喜剧的角色,马二先生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悲剧的人物,匡超 人人性的异化则是“圣人”之徒戕害的结果。实际上吴敬梓是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进行了 一次哲学巡礼。 细节描写,夸张的语言,写实手法,等等,这些是形成小说讽刺艺术的基础。 步骤五:中外文学视野中的《儒林外史》。 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几种经典性著作中,《儒林外史》是最受冷落的一种,以至鲁迅 要为之抱不平:“《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 部书就好象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 序》) 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穷极文士情 态,争传写之。(程晋芳《吴敬梓传》)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 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玄虚荒渺之谈也:其书以功名 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 意功名富贵自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清·闲斋老人) 《儒林外史》是一部极为出色的著作,足堪跻身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它可与意大利卜伽 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更斯等人作品相抗衡。……可称为世界上一部 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之规范。(英国《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比较研宄》) 吴敬梓是十八世纪现实主义的讽剌文学家。杰作《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是以社会群 丑为题材的中世纪骑士故事。故事情节不受拘東,前后穿插贯串。这点与蒲松林不同,而使 他对作品的叙述和人物性格的描写都远远超过了前人。采用方言是他独特的写作方法,从而 使小说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英国→大百科全书) 作业:思考并写作,在你的视野中,《儒林外史》或匡超人是怎样的一部作品、一个人?
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 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在潘三看来,“像这都是有些想头 的事,也不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 来往稀少。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娶巡抚衙差郑老爹的三女儿为妻。从此,匡超人 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耻可笑可鄙之徒。 讨论三: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全本小说总共五十五回,作者用了六回来塑造匡超人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用意何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说明作者所处时代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 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兄匾纳缁崂返匚弧?BR>书面作业: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练、准确地概括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步骤四:研读《儒林外史》,探讨作品的艺术成就 问题一:作品的独特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这部作品不仅以讽刺作为主要的艺术手段,而且在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 物、中心事件来结构故事的方式不同,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又前后呼应 地结成艺术整体。它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问题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讽刺艺术 作者因久阅文坛,对文人心态自然非常熟稔,一旦发为讽刺,不但穷形尽相,往往还剔 骨见髓,使有疾者霍然汗出。他观察点的特色是:一个人物,一种冲突。周进、范进都是在 八股制艺取士的舞台上扮演着悲喜剧的角色,马二先生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悲剧的人物,匡超 人人性的异化则是“圣人”之徒戕害的结果。实际上吴敬梓是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进行了 一次哲学巡礼。 细节描写,夸张的语言,写实手法,等等,这些是形成小说讽刺艺术的基础。 步骤五:中外文学视野中的《儒林外史》。 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几种经典性著作中,《儒林外史》是最受冷落的一种,以至鲁迅 要为之抱不平:“《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 部书就好象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 序》) 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穷极文士情 态,争传写之。(程晋芳《吴敬梓传》)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 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玄虚荒渺之谈也;其书以功名 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 意功名富贵自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清•闲斋老人) 《儒林外史》是一部极为出色的著作,足堪跻身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它可与意大利卜伽 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更斯等人作品相抗衡。……可称为世界上一部 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之规范。(英国《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比较研究》) 吴敬梓是十八世纪现实主义的讽刺文学家。杰作《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是以社会群 丑为题材的中世纪骑士故事。故事情节不受拘束,前后穿插贯串。这点与蒲松林不同,而使 他对作品的叙述和人物性格的描写都远远超过了前人。采用方言是他独特的写作方法,从而 使小说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英国•大百科全书) 作业:思考并写作,在你的视野中,《儒林外史》或匡超人是怎样的一部作品、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