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分类解析-一论述类阅读理解 (福建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张曙光 1近些年来,价值观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价值观核心概念的“价值”及相关概念,在国 内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价值观问题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一些基本概 2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来自于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就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 学语境中的含义而言,却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 具体价值形态的,与“善”通用的概念。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 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 3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 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如此一来,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 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批判性审视了。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起 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 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 发展 4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 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 实学、精神境界。的确,“名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构成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是,这些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 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索,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 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摘自2010年6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3分) A.具有经济学方面的意义,这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 B可以把它概括为“效用”,也可以把它归结为“利益 C首先与伦理学、没学、宗教学、政治学相关,其次与经济学相关。 D是人们希冀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仅仅表征着人存在的目的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的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在论述类文本中 特定的含义。 【解析】作者对“价值”概念的理解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 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故A项错。B项“效用”与“利益”指的是经济学方面的“价值”,不是作者 所认为的“价值”。C选项并非“仅仅”,说法太绝对,除此还有经济学上的意义 【答案】C 11、文章第③段提出了“与完满和中级的整体相关的价值观”,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3 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这些句子在文本中特定的含义。 【解析】抓住关联词“所以..不仅”此题即可解。“所以”引导的句子是对划线句子的归纳与总结,“不仅 引导的句子是阐述划线句子的即“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答题时要点的表述要完整、有条理
2011 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分类解析---论述类阅读理解 (福建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张曙光 1 近些年来,价值观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价值观核心概念的“价值”及相关概念,在国 内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价值观问题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一些基本概 念。 2 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来自于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就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 学语境中的含义而言,却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 具体价值形态的,与“善”通用的概念。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 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 3 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 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如此一来,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 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批判性审视了。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起一 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 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 发展。 4 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 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 实学、精神境界。的确,“名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构成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是,这些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 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索,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 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摘自 2010 年 6 月 22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3 分) A.具有经济学方面的意义,这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 B.可以把它概括为“效用”,也可以把它归结为“利益”。 C.首先与伦理学、没学、宗教学、政治学相关,其次与经济学相关。 D.是人们希冀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仅仅表征着人存在的目的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在论述类文本中 特定的含义。 【解析】作者对“价值”概念的理解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 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故 A 项错。B 项“效用”与“利益”指的是经济学方面的“价值”,不是作者 所认为的“价值”。C 选项并非“仅仅”,说法太绝对,除此还有经济学上的意义。 【答案】C 11、文章第③段提出了“与完满和中级的整体相关的价值观”,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这些句子在文本中特定的含义。 【解析】抓住关联词“所以……不仅”此题即可解。“所以”引导的句子是对划线句子的归纳与总结,“ 不仅” 引导的句子是阐述划线句子的即“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答题时要点的表述要完整、有条理
【答案】①引领人们用积极的行为争取达到自身的利益,并协调人际利益关系:②召唤人们不断提升自己 的精神境界:③使人得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12、文章结尾划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析】文章结尾划线部分是一个结论性的句子。有果必有因,根据结论上溯原因,即可归纳答案要点。 答题时注意到本文最后一段有两个关联词“如果那么引出的假设性句子,可知他们就是作者“反对 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答案】①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的,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 值观:②社会因为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③社会就会被“异化 (辽宁卷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 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 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 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 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加入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 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该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 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 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 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 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 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 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 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 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 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 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 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溥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 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 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 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 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 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ˆ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 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 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 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0"在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 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1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
【答案】①引领人们用积极的行为争取达到自身的利益,并协调人际利益关系;②召唤人们不断提升自己 的精神境界;③使人得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12、文章结尾划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析】文章结尾划线部分是一个结论性的句子。有果必有因,根据结论上溯原因,即可归纳答案要点。 答题时注意到本文最后一段有两个关联词“如果……那么……”引出的假设性句子,可知他们就是作者“反对 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答案】①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的,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 值观;②社会因为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③社会就会被“异化”。 (辽宁卷)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 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 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 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 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 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加入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 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该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 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 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 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 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 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 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 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 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 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 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 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 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 年 3 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 访问了一个多月。7 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 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 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 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 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 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 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 0"在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 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 l982 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
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予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 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 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 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 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 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要斧头 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 家的重要成就和贡 【试题答案】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D、E不给分 (2)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①他的数论研究己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使他选择的 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试题答案】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从 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4)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 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试题答案】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 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 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 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 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 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江苏卷)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捧与挖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 得以安心
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予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 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 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 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 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 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 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 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试题答案】答 A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C 给 1 分,答 D、E 不给分。 (2)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 分) 【试题答案】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使他选择的 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 (3)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 分) 【试题答案】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从 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4)“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 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8 分) 【试题答案】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 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 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 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 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 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 2 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 6 分。 (江苏卷)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捧与挖 鲁 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 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 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 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 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 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 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 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 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 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 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ν咧,“护堤咧,“严防决堤ˆ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 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 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 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在《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答: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的习惯,并指出“捧”的实质和后果,并举三 例给予佐证,而后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最后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 解析:近年来,命题者似乎都好从文章行文构思上来命题,本试题中已出现了两道类似题目,不知是不是 一种巧合,还是都爱好! 16.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分) 答:前者,“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中者,“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后者,“捧” 使祸害更大,如河水决堤,危害一片 证之间存在由范围小到范围大、由个体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递增的递进关系。 解析:这道题出得好,在于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不过,此题仍有一点小瑕疵:“什么样的递进关系”和“什 么样的高度评价”如出一辙! 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分) 答:对待贪图者,不要迎合投好,连最低的要求都不要满足他:对待廉洁者,不要讨好恭维,甚或腐化他 要一道廉洁自律;对待高高在上的人,要勤于监督,指出过失。 解析:此道题有些难度,如何答好,在于结合文本三例的寓义和分值 (广东卷)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 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 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 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 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 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 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 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 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 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 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 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 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 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在《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 分) 答: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的习惯,并指出“捧”的实质和后果,并举三 例给予佐证,而后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最后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 解析:近年来,命题者似乎都好从文章行文构思上来命题,本试题中已出现了两道类似题目,不知是不是 一种巧合,还是都爱好! 16.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 分) 答:前者,“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中者,“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后者,“捧” 使祸害更大,如河水决堤,危害一片。 三例证之间存在由范围小到范围大、由个体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递增的递进关系。 解析:这道题出得好,在于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不过,此题仍有一点小瑕疵:“什么样的递进关系”和“什 么样的高度评价”如出一辙! 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 分) 答:对待贪图者,不要迎合投好,连最低的要求都不要满足他;对待廉洁者,不要讨好恭维,甚或腐化他, 要一道廉洁自律;对待高高在上的人,要勤于监督,指出过失。 解析:此道题有些难度,如何答好,在于结合文本三例的寓义和分值。 (广东卷)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2—15 小题。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 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 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 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 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 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 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 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 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 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 质,而不是芸芸总总 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 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 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 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枃不相同。美事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 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 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 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 时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凡人 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 艺术,无不由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你、不可能。同 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 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和的东西呢?谈到 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 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 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 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 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2分,多选不 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斑马身上的墨、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 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 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 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 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 “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 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 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 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 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 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 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 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 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袀不相同。美事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 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 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 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 时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凡人 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 艺术,无不由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你、不可能。同 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 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和的东西呢?谈到 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 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 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 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 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2 分,多选不 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斑马身上的墨、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没的问题并不复杂 14.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咪味”字的不同意思。(4分) 15.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 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想象作简要 分析。(4分) 12.【答案】A 13.【答案】D 14.前一个“味”是指美的物质的构成因素和物质条件(指事物的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属性,是物质的构成因 素)。后一个“味”是指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指超越了具体属性上升到了本质 是东西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5.这个事例说明,(1)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可以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群学 生带着放松的心情看待景物的时候,景物具有原始美。但是当他们迷路而夜幕降临,现实的审美关系发生 了变化,原始美在他们眼里变成了恐惧的东西,不再美丽。(2)美也是自相矛盾的。同样一种东西,可以 是美的,可以是不美的,关键在于人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只要抓住“美的东西足相对的美的东西不仅仅 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两点,对人应该怎样看待美来进行分析即可 (重庆卷)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论诚意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 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君子大概总 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 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 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 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 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 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 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 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 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 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 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 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 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 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 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没的问题并不复杂。 14.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4 分) 15.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 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想象作简要 分析。(4 分) 12.【答案】AE 13.【答案】D 14.前一个“味”是指美的物质的构成因素和物质条件(指事物的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属性,是物质的构成因 素)。后一个“味”是指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指超越了具体属性上升到了本质, 是东西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5.这个事例说明,(1)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可以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群学 生带着放松的心情看待景物的时候,景物具有原始美。但是当他们迷路而夜幕降临,现实的审美关系发生 了变化,原始美在他们眼里变成了恐惧的东西,不再美丽。(2)美也是自相矛盾的。同样一种东西,可以 是美的,可以是不美的,关键在于人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只要抓住“美的东西足相对的”“美的东西不仅仅 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两点,对人应该怎样看待美来进行分析即可。) (重庆卷)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2 分) 阅读下文,完成 14-17 题。 论诚意 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 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君子大概总 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 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 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 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 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 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 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 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 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 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 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 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 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 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 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
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 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 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分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 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 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 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 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 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 就不免沾上些戏味 (有删节) 14.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 【参考答案】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也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 【解题思路】本题考査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及对主要内容的把握。能力层级D级。文章第三段集中谈了客气 的必要性及客气也需要适度。 15.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6分) 【参考答案】首先提出诚意是品性,也是态度 接着进一步指出只把诚意当作品性是片面的,率性是诚意,客气也有诚意,由此说明诚意作为态度是有价 值的 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别人的好,做戏也有诚意 【解题思路】分析文章的思路就是考察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本文分三部分,先提出观点,然后分析,最 后得出结论。 l6.文章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请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例证。(6分) 【参考答案】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仅是虚伪的 老先生开口闭口开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或有些人认为“看人,请客,送礼”“只是虚伪的 俗套,无聊的玩意儿。” 【解题思路】此题考察议论文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先提出观点然后举例论证。 17作者认为“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 会撒个谎什么的”。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持论的思维方式和态度。(6分) 【参考答案】(1)辩证(对比)思维,本文通篇使用辩证思维,开头作者就列举出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 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这是人情世故。然后又指出率性也同样要辩证的来看待,这些人主张 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 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同时指出诚实有时也 需要做戏 (2)包容原谅态度 【解题思路】此题考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通读全文,全面把握作者的观点。不能只抓一点以偏概全。 (安徽卷)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空间不同于 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 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游戏的绘画作
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 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 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分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 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 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 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 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 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 就不免沾上些戏味。 (有删节) 14. 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4 分) 【参考答案】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也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及对主要内容的把握。能力层级 D 级。文章第三段集中谈了客气 的必要性及客气也需要适度。 15.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6 分) 【参考答案】首先提出诚意是品性,也是态度。 接着进一步指出只把诚意当作品性是片面的,率性是诚意,客气也有诚意,由此说明诚意作为态度是有价 值的。 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别人的好,做戏也有诚意。 【解题思路】分析文章的思路就是考察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本文分三部分,先提出观点,然后分析,最 后得出结论。 l6. 文章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请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例证。(6 分) 【参考答案】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仅是虚伪的。 老先生开口闭口开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或有些人认为“看人,请客,送礼” “只是虚伪的 俗套,无聊的玩意儿。” 【解题思路】此题考察议论文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先提出观点然后举例论证。 17.作者认为“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 会撒个谎什么的”。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持论的思维方式和态度。(6 分) 【参考答案】(1)辩证(对比)思维,本文通篇使用辩证思维,开头作者就列举出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 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这是人情世故。然后又指出率性也同样要辩证的来看待,这些人主张 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 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同时指出诚实有时也 需要做戏。 (2)包容原谅态度 【解题思路】此题考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通读全文,全面把握作者的观点。不能只抓一点以偏概全。 (安徽卷)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空间不同于 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 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游戏的绘画作
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 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 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 实空间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 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 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 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 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 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 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 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关 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 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 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 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 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 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 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芹在 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 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 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 自由的要求。 (选自王福仁《现代中国异城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B、想象空间是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 C、想象空间是作家进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 D、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解析】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在概念的内涵上设置选项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 间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 象形式构筑的 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 由构造的 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个 问题
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 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 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 实空间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 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 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 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 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 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 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 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关 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 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 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 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 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 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 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芹在 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 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 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 自由的要求。 (选自王福仁《现代中国异城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B、想象空间是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 C、想象空间是作家进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 D、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试题解析】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在概念的内涵上设置选项。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 间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 象形式构筑的。 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 由构造的。 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个 问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不是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 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而是为了说明“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 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B、“《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错。D项“先分后总”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 B、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产生如梦幻的感觉。 C、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他们都与现实空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D、想象空间能够超越人们感到不自由的现实空间,能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题解析】A项无中生有,B项让人产生如梦幻的感觉的应为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C"他们都 与现实空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错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不是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 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而是为了说明“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 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 B、“《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错。D 项“先分后总” 错。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 B、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产生如梦幻的感觉。 C、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他们都与现实空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D、想象空间能够超越人们感到不自由的现实空间,能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题解析】A 项无中生有,B 项让人产生如梦幻的感觉的应为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C"他们都 与现实空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