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梳理探究” 教学设想: 1、课前一周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 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利用家庭藏书、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 3、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以及民族文化、华夏文明。 4、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 5、教学时数1KS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专题一: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 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 场合如书的编者、作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那么什么 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 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 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 变情况。 姓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左 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这都说出了“姓 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 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 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 “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昧时代, 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 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 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 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gui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 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 偃、归、曼、芈(楚姓)、隗(ku、wi,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 等22个姓。这些姓中有6个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 氏族社会。 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①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 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开头曰:“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②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04、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2“梳理探究” 教学设想: 1、课前一周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 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利用家庭藏书、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 3、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以及民族文化、华夏文明。 4、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 5、教学时数 1KS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专题一: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 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 场合如书的编者、作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那么什么 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 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 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 变情况。 一、姓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左 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这都说出了“姓” 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 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 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 “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 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 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 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 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guī 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 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 偃、归、曼、芈(楚姓)、隗(kuí、wěi,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 等 22 个姓。这些姓中有 6 个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 氏族社会。 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①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 编),共收入 502 个姓氏(其中单姓 342 个,复姓 60 个。开头曰:“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②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 1745 个
③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 1968个。(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 ④清代康煕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 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 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 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 姓12个。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 收入的情况。 ⑥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 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 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 约400个,按当时人口数算,前100个姓是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髙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 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 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 贺赖龚文。 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张刘陈5姓就有3亿多人口。李8700 万、王8000万、张8000万、刘6000万、陈5000万。 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那么另外那 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氏”, 下面就来介绍“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 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 “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 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 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 “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zuo 赏赐)之土而命之氏”《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 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 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 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妫、姒、姬、赢、妘、姜等,这是母系 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 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 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 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 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③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 1968 个。(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 ④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 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 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 5129 个。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 收姓氏 5730 个。其中单姓 3470 个,双字姓 2085 个,三字姓 163 个,四字五字 姓 12 个。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 6363 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 收入的情况。 ⑥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 1984 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 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 3000 个以上。(气象出版社 2001 年 1 月出版王 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 1982 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 约 400 个,按当时人口数算,前 100 个姓是: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 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 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 贺赖龚文。 这 100 姓占全国总人口的 87%以上。其中李王张刘陈 5 姓就有 3 亿多人口。李 8700 万、王 8000 万、张 8000 万、刘 6000 万、陈 5000 万。 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那么另外那 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氏”, 下面就来介绍“氏”。 二、“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 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 “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 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 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 “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zuò 赏赐)之土而命之氏”《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 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 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 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妫、娰、姬、赢、妘、姜等,这是母系 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 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 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 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 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 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 欧阳亭)等。 (5)以职业为姓,如陶、巫、卜、医等 (6)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 康、庄、宣、平、成等。 (7)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 A、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 B、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 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 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 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 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 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 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 另外,古代姓氏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①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也有姓),女子称姓。因为“姓所以 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 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 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那么男子称什么呢?1、贵者称氏(也有姓);2、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 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是通称。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礼不娶同姓”,“父 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有 人认为里面隐含了朴素的优生学。 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 ③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 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 后加前缀、后缀。 A、前缀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赢。 C、加氏、女、母、姬、媪、妪等后缀,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 ④解密摩梭族神秘走婚习俗 走婚,是“母系”家庭中重要组成部分。成年男子“走婚”是一个传宗接代繁衍 后裔的途径,只是不同于其他民族夫妇长年生活在一起。他们是日暮而聚,晨晓 而归,暮来晨去。 摩梭人走婚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阿注”(丈夫)定居婚;一种叫“阿夏(妻子)” 异居婚。 名
(4)以出生地、居住地,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 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 欧阳亭)等。 (5)以职业为姓,如陶、巫、卜、医等。 (6)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 康、庄、宣、平、成等。 (7)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 A、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 B、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 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 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 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 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 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 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 另外,古代姓氏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①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也有姓),女子称姓。因为“姓所以 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 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 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那么男子称什么呢?1、贵者称氏(也有姓);2、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 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是通称。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礼不娶同姓”,“父 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有 人认为里面隐含了朴素的优生学。 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 ③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 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 后加前缀、后缀。 A、前缀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赢。 C、加氏、女、母、姬、媪、妪等后缀,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 ④解密摩梭族神秘走婚习俗 走婚,是“母系”家庭中重要组成部分。成年男子“走婚”是一个传宗接代繁衍 后裔的途径,只是不同于其他民族夫妇长年生活在一起。他们是日暮而聚,晨晓 而归,暮来晨去。 摩梭人走婚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阿注”(丈夫)定居婚;一种叫“阿夏(妻子)” 异居婚。 三、名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有乳名(小名)大名之分。历 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 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 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 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 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 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 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 落名。 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 现在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 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如王氏,即“姓 王的”,已婚者,前面还要放上夫姓,如赵王氏,父姓王前加夫姓赵作为称呼 四、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j)而字”,就是 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如现在称呼某人职 务,而不直呼其名,什么何校长,陈老师……) 五、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 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 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 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 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观古人命 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Ⅰ、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 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 (本人号华阳居士 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 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 “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 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 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 “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 影”。类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一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一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红杏尚书一一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有乳名(小名)大名之分。历 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 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 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 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 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 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 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 落名。 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 现在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 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如王氏,即“姓 王的”,已婚者,前面还要放上夫姓,如赵王氏,父姓王前加夫姓赵作为称呼。 四、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jī)而字”,就是 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如现在称呼某人职 务,而不直呼其名,什么何校长,陈老师……) 五、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 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 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 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 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观古人命 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 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 (本人号华阳居士) 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 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 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 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 “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 影”。类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巴金(原名李尧棠字 芾甘)、夏衍(原名沈乃煕,字端先)、冰心(原名谢婉莹)全是笔名(自号), 而非原名。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 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 3、以封爵、谥号为号 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范仲淹,字 希文,谥号文正。 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 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鲁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岁,共用过 140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 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人。1898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 818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1933 年26个和1934年41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 小结:以本人为例:程文友,无姓,氏程(因祖先封程国),名文友,字教师(相 当),号华阳居士。 六、探究思考: 1、为什么香港、台湾女人出嫁后在自己名字前冠上夫姓。 这不是香港女人的专利,而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惯例、习惯,以前出嫁了的中国 女人还没有名字呢!出嫁后就以夫姓加父姓再加上氏字称呼。如夫姓陈,父姓王 就称之为陈王氏。这是封建社会对妇女三从的要求。只是香港延续了中华民族几 千年的习俗而已。而中国大陆自五四运动后才慢慢地改变了这种习惯 香港女人出嫁后,在原姓名前加上丈夫的姓,如陈方安生,原叫方安生,夫家姓陈, 所以叫陈方安生。如范徐丽泰。 2、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 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等,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姓氏同根 同源 明确:相传黄帝的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为12“姓”:姬、姑、酉、祁、 己、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12个胞族, 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 族都称为氏。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来专称。如黄帝称轩辕氏,尧称陶唐 氏等等。他们开枝散叶,分成不同的姓氏,所以说万姓是一家,同根同源。 3、最近,社会流传一股姓氏寻根的热潮,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答:(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 生态文化一一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 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追朔自己的根,中国人唯 一可以凭籍的线索就是自己的“姓氏”了。 (2)能释怀对自己姓氏的种种困惑,让人们与自己的先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 对话。从而使自己对自己的姓氏的历史来源、家族名人、迁徙分布等知识了如指 掌,甚至知道应该到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根……通过姓氏文化寻根,使人们知 道,自己的生命之所由来,知道自己肉体,心灵,之血脉传承;人们可以找到与 祖先相连的血脉,经历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从而感知历史,体味现在,思考 未来…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巴金(原名李尧棠字 芾甘)、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冰心(原名谢婉莹)全是笔名(自号), 而非原名。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 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 3、以封爵、谥号为号 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范仲淹,字 希文,谥号文正。 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 况。苏轼一生有 14 类 38 个名号,鲁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 岁,共用过 140 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 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人。1898 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 1818 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 1933 年 26 个和 1934 年 41 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 小结:以本人为例:程文友,无姓,氏程(因祖先封程国),名文友,字教师(相 当),号华阳居士。 六、探究思考: 1、为什么香港、台湾女人出嫁后在自己名字前冠上夫姓。 这不是香港女人的专利,而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惯例、习惯,以前出嫁了的中国 女人还没有名字呢!出嫁后就以夫姓加父姓再加上氏字称呼。如夫姓陈,父姓王 就称之为陈王氏。这是封建社会对妇女三从的要求。只是香港延续了中华民族几 千年的习俗而已。而中国大陆自五四运动后才慢慢地改变了这种习惯。 香港女人出嫁后,在原姓名前加上丈夫的姓,如陈方安生,原叫方安生,夫家姓陈, 所以叫陈方安生。如范徐丽泰。 2、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一 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等,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姓氏同根 同源? 明确:相传黄帝的 25 个儿子,为 4 母所生,分为 12“姓”:姬、姞、酉、祁、 己、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 12 个胞族, 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 族都称为氏。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来专称。如黄帝称轩辕氏,尧称陶唐 氏等等。他们开枝散叶,分成不同的姓氏,所以说万姓是一家,同根同源。 3、最近,社会流传一股姓氏寻根的热潮,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答:(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 生态文化——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 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追朔自己的根,中国人唯 一可以凭籍的线索就是自己的“姓氏”了。 (2)能释怀对自己姓氏的种种困惑,让人们与自己的先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 对话。从而使自己对自己的姓氏的历史来源、家族名人、迁徙分布等知识了如指 掌,甚至知道应该到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根…… 通过姓氏文化寻根,使人们知 道,自己的生命之所由来,知道自己肉体,心灵,之血脉传承;人们可以找到与 祖先相连的血脉,经历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从而感知历史,体味现在,思考 未来……
(3)姓氏寻根所寻觅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 氏寻根现象,我们更加能够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4)举行寻根祭祖活动,发扬中华民族敬祖尊宗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海内 外同胞互动、联谊、团结,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要让大家都知道自己的 根在哪里,源在哪里,统统都是在祖国!根在这里! (5)满腔热血洒故里,灼热的乡情,化作满腔的热血,为故乡的公益事业真诚 相助,报效桑梓。它凝成一所又一所学校的教学楼,一座座治病救人的医疗机构, 条条四通八达的乡村大道,一处处供水输电的厂场。他们的丰功显绩,刻在雪 白的石碑上,刻在父老乡亲的心坎上,抹不掉,忘不了 因此,姓氏文化寻根,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海外华人寻根问祖、建设和谐社会 加强民族团结、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七、《以姓氏寻根为主体河南固始“寻根博物馆”落成》 2007年11月05日《信阳日报》 日前,由全国侨联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会长、世纪金源董事局主席黄如论捐资 300万元,并亲笔题名的河南省固始“寻根博物馆”举行了揭牌仪式。 寻根博物馆面积3600平方米,共四层,一、二层为固定展厅,三层是文物库房、 文物修复办公用房等,四层为中型会议报告厅。一、二层展厅面积1600平方米, 将集中展示固始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中的精品,其中包括与姓氏、根亲文化有 关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俗文物,这些都是固始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姓氏 根源的见证。博物馆开辟功绩厅,展示固始籍华人华侨的奋斗史、成功史和著名 历史人物的功绩;寻根厅,展示姓氏谱牒和书画,为寻根者提供文化交流,展示 固始的辉煌与自豪 此馆是河南省唯一以姓氏寻根为主体的博物馆,同时也被国家文物局定为重点博 物馆。(杨光锦智) 八、《筑寻根文化路河南固始打出“中原侨乡”牌》 2008年7月13日,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记者黄侠通讯员曹本国) 固始的“故事”层出不穷。在回归经济给有着165万人口的固始县带来巨大经 济、社会效益的今天,该县又打出“中原侨乡”牌,凸现寻根文化软实力。 对于如何打好这张“牌”,该县县委书记方波早有一盘“活棋”在心中。“我们 要聚八方贤才,举全县之力,整合这一丰厚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放大根亲文化 优势,加强与海内外‘客家人’广泛交往合作,擦亮‘中原侨乡’品牌,为加快 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固始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千百年来朝代兴衰,固始人多次南迁,尤其是 唐代两次大移民为东南沿海带去了百余姓氏近2万先民,他们的后裔渐次远迁中 国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固始成为东南沿海同胞及一些海外侨胞的根脉所在, 也因此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原侨乡”,并且造就了“台胞访祖到福建,漳江思 源怀固始”的“根文化”现象。 该县根亲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学文告诉记者,1953年台湾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当时 台湾500户以上的大姓有100个,其中有63姓的族谱明确记载,其先祖自河南 光州固始迁福建,再由福建迁台湾。如今闽台一些地区在方言和语音、婚丧习俗、 传统节庆、儿童游戏方面仍保留着“固始印记”。 近年来,南迁先民的后裔们怀着对故土的深情和向往,络绎不绝地到固始寻根谒 祖。“寻根热”带来了“投资热”。台湾慈济慈善机构一次性捐款1100万元人
(3)姓氏寻根所寻觅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 氏寻根现象,我们更加能够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4)举行寻根祭祖活动,发扬中华民族敬祖尊宗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海内 外同胞互动、联谊、团结,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要让大家都知道自己的 根在哪里,源在哪里,统统都是在祖国!根在这里! (5)满腔热血洒故里,灼热的乡情,化作满腔的热血,为故乡的公益事业真诚 相助,报效桑梓。它凝成一所又一所学校的教学楼,一座座治病救人的医疗机构, 一条条四通八达的乡村大道,一处处供水输电的厂场。他们的丰功显绩,刻在雪 白的石碑上,刻在父老乡亲的心坎上,抹不掉,忘不了。 因此,姓氏文化寻根,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海外华人寻根问祖、建设和谐社会、 加强民族团结、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七、《以姓氏寻根为主体 河南固始“寻根博物馆”落成》 2007 年 11 月 05 日 《信阳日报》 日前,由全国侨联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会长、世纪金源董事局主席黄如论捐资 300 万元,并亲笔题名的河南省固始“寻根博物馆”举行了揭牌仪式。 寻根博物馆面积 3600 平方米,共四层,一、二层为固定展厅,三层是文物库房、 文物修复办公用房等,四层为中型会议报告厅。一、二层展厅面积 1600 平方米, 将集中展示固始出土的 3000 多件文物中的精品,其中包括与姓氏、根亲文化有 关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俗文物,这些都是固始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姓氏 根源的见证。博物馆开辟功绩厅,展示固始籍华人华侨的奋斗史、成功史和著名 历史人物的功绩;寻根厅,展示姓氏谱牒和书画,为寻根者提供文化交流,展示 固始的辉煌与自豪。 此馆是河南省唯一以姓氏寻根为主体的博物馆,同时也被国家文物局定为重点博 物馆。(杨光 锦智) 八、《筑寻根文化路 河南固始打出“中原侨乡”牌》 2008 年 7 月 13 日,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记者黄侠 通讯员曹本国) 固始的“故事”层出不穷。在回归经济给有着 165 万人口的固始县带来巨大经 济、社会效益的今天,该县又打出“中原侨乡”牌,凸现寻根文化软实力。 对于如何打好这张“牌”,该县县委书记方波早有一盘“活棋”在心中。“我们 要聚八方贤才,举全县之力,整合这一丰厚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放大根亲文化 优势,加强与海内外‘客家人’广泛交往合作,擦亮‘中原侨乡’品牌,为加快 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固始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千百年来朝代兴衰,固始人多次南迁,尤其是 唐代两次大移民为东南沿海带去了百余姓氏近 2 万先民,他们的后裔渐次远迁中 国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固始成为东南沿海同胞及一些海外侨胞的根脉所在, 也因此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原侨乡”,并且造就了“台胞访祖到福建,漳江思 源怀固始”的“根文化”现象。 该县根亲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学文告诉记者,1953 年台湾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当时 台湾 500 户以上的大姓有 100 个,其中有 63 姓的族谱明确记载,其先祖自河南 光州固始迁福建,再由福建迁台湾。如今闽台一些地区在方言和语音、婚丧习俗、 传统节庆、儿童游戏方面仍保留着“固始印记”。 近年来,南迁先民的后裔们怀着对故土的深情和向往,络绎不绝地到固始寻根谒 祖。“寻根热”带来了“投资热”。台湾慈济慈善机构一次性捐款 1100 万元人
民币,帮助固始高中实现异地重建。世界黄氏宗亲会一次性向固始捐款300万元, 资助兴建固始“寻根博物馆”。由世界何氏宗亲会投资近2亿元兴建的四星级 “固始国宾大酒店”不日即将开业迎客。 为进一步叫响“中原侨乡”品牌,做好寻根文章,该县以人文遗址为依托,全力 打造和做大旅游经济。目前,该县采取政府投资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办法,累 计融资2亿多元对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和利用,初步形 成了以九华山千年古刹妙高寺为亮点,以寻根文化、宗教文化和茶文化为主题的 黄金旅游线路,年实现旅游收入8000万元。在亲情交往中积极开展经贸合作 以带动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快发展。首届国际根亲文化节正在筹备,围绕根亲文化 的各个建设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一个覆盖全县的根亲文化联谊服务网络正 在形成。(黄侠曹本国) 九、皇姑传(即朱氏凤姑) 贤母淑女史有嘉名,凡此者皆钟山川之灵气,先人之遗德,始能获圣恩之垂裕, 而留不朽之美誉也。 吾朱氏鹤年公,由固邑花门楼移一支至大别山麓锁口平滩而世居焉。逮七世昭德 公,躬耕于丘陵陇亩之中,生计维艰,又繁增三子三女,食指之负更为窘迫,配 妻王孺人体弱多病。馈操作赖长女凤姑年仅十七,上侍母病中,维弟妺针织耕作 操劳,良殷而姑性温柔,多才有志,品德髙尚,态度大方,具有卓越之胸襟。昭 德公勤劳诚朴,为开展多种经营于农忙之余,常采药于山林。 此时也,豹子岭有匪人踞其间,冀有谋夺野心,声势颇振。是年秋,公外出,来 卖卜者,年约五十余年,风度清雅,举止端庄,谈吐风高,仪表英伟,突入此 家。凤姑以优越卓识之智慧认此老先生者,是有超人之尊威,姑以宾礼待之。为 山僻市远,难供贵宾,筹措无计,家中只有孵鸡一窝,卵蛋二十余,姑掏孵蛋以 供之。当秋雨连绵,蛋尽而客未去,姑又杀抱窝鸡而饷之。客每以豹子岭事宜暗 询之,姑悉忠告之 经十余日而霁,客欲去,为感凤姑贤德聪慧而又忠诚,临行时招王孺人曰:“汝 女凤姑幼而多才,我欲收为义女,汝等意愿割爱否?吾将接女去。”母女又慨然 诺之,当此山僻世外之区,对素昧不速之客,若非贤母淑女是不易有远瞻卓识而 慨然允诺也。 事隔月余,突然朱氏门前车马臻集,钦差皇军捧圣旨而三呼曰:“吾等奉旨接皇 姑,即凤姑进京也。”当时惊动乡邻,喜光全家,供奉圣旨已毕,始知前日卖卜 者即是当朝皇帝乾隆皇帝为豹子岭匪乱而私访来此。 当皇姑凤驾抵信阳州夜宿官驿,为旦受舆马之劳顿,夜怀思亲之远别,午夜突患 绞肠翻,意而驾返莲台矣。当往报上,奉旨责由当地官吏就此原籍以皇礼葬之。 当棺返蓼城,昭德公夫妇均已亲临,看各州县官声势之隆,昭德公苦无接待招应 之力,不敢回籍,商之,官府择地以安,当悬厝于城内御皇阁候地入穴。 此事也,圣旨保留百余年,棺候百余年,由朱氏葬于皇姑山。县志载详,口碑传 颂迄今犹为佳话。此种硕德典范,实钟山川之毓秀,亦我朱氏祖德宗功之垂阻, 姑有此贤母淑女也,特撰以追念而示后训尊。 附七绝 口碑万里竞相夸,皇姑遗风今复嘉。 钟彦山川祖德厚,女儿不逊须眉差。 1982壬戌十月 裔孙大环谨撰 摘于朱氏支谱(卷一)92-94页
民币,帮助固始高中实现异地重建。世界黄氏宗亲会一次性向固始捐款 300 万元, 资助兴建固始“寻根博物馆”。由世界何氏宗亲会投资近 2 亿元兴建的四星级 “固始国宾大酒店”不日即将开业迎客。 为进一步叫响“中原侨乡”品牌,做好寻根文章,该县以人文遗址为依托,全力 打造和做大旅游经济。目前,该县采取政府投资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办法,累 计融资 2 亿多元对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和利用,初步形 成了以九华山千年古刹妙高寺为亮点,以寻根文化、宗教文化和茶文化为主题的 黄金旅游线路,年实现旅游收入 8000 万元。在亲情交往中积极开展经贸合作, 以带动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快发展。首届国际根亲文化节正在筹备,围绕根亲文化 的各个建设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一个覆盖全县的根亲文化联谊服务网络正 在形成。(黄侠曹本国) 九、皇姑传(即朱氏凤姑) 贤母淑女史有嘉名,凡此者皆钟山川之灵气,先人之遗德,始能获圣恩之垂裕, 而留不朽之美誉也。 吾朱氏鹤年公,由固邑花门楼移一支至大别山麓锁口平滩而世居焉。逮七世昭德 公,躬耕于丘陵陇亩之中,生计维艰,又繁增三子三女,食指之负更为窘迫,配 妻王孺人体弱多病。馈操作赖长女凤姑年仅十七,上侍母病中,维弟妹针织耕作 操劳,良殷而姑性温柔,多才有志,品德高尚,态度大方,具有卓越之胸襟。昭 德公勤劳诚朴,为开展多种经营于农忙之余,常采药于山林。 此时也,豹子岭有匪人踞其间,冀有谋夺野心,声势颇振。是年秋,公外出,来 一卖卜者,年约五十余年,风度清雅,举止端庄,谈吐风高,仪表英伟,突入此 家。凤姑以优越卓识之智慧认此老先生者,是有超人之尊威,姑以宾礼待之。为 山僻市远,难供贵宾,筹措无计,家中只有孵鸡一窝,卵蛋二十余,姑掏孵蛋以 供之。当秋雨连绵,蛋尽而客未去,姑又杀抱窝鸡而饷之。客每以豹子岭事宜暗 询之,姑悉忠告之。 经十余日而霁,客欲去,为感凤姑贤德聪慧而又忠诚,临行时招王孺人曰:“汝 女凤姑幼而多才,我欲收为义女,汝等意愿割爱否?吾将接女去。”母女又慨然 诺之,当此山僻世外之区,对素昧不速之客,若非贤母淑女是不易有远瞻卓识而 慨然允诺也。 事隔月余,突然朱氏门前车马臻集,钦差皇军捧圣旨而三呼曰:“吾等奉旨接皇 姑,即凤姑进京也。”当时惊动乡邻,喜光全家,供奉圣旨已毕,始知前日卖卜 者即是当朝皇帝乾隆皇帝为豹子岭匪乱而私访来此。 当皇姑凤驾抵信阳州夜宿官驿,为日受舆马之劳顿,夜怀思亲之远别,午夜突患 绞肠翻,意而驾返莲台矣。当往报上,奉旨责由当地官吏就此原籍以皇礼葬之。 当棺返蓼城,昭德公夫妇均已亲临,看各州县官声势之隆,昭德公苦无接待招应 之力,不敢回籍,商之,官府择地以安,当悬厝于城内御皇阁候地入穴。 此事也,圣旨保留百余年,棺候百余年,由朱氏葬于皇姑山。县志载详,口碑传 颂迄今犹为佳话。此种硕德典范,实钟山川之毓秀,亦我朱氏祖德宗功之垂阴, 姑有此贤母淑女也,特撰以追念而示后训尊。 附七绝一首: 口碑万里竞相夸,皇姑遗风今复嘉。 钟彦山川祖德厚,女儿不逊须眉差。 1982 壬戌十月 裔孙大环 谨撰 ——摘于朱氏支谱(卷一)92-94 页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专题二:年节风俗 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八个 小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清明节:雨也纷纷,泪也涟涟,情也悠悠,意也绵绵。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 屈原精神代代传。中秋节: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亮圆,月饼圆 家家户户盼团圆。 1、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 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 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 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 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 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 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 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附:固始灶戏一——《郭丁香》被列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是继《孔雀东南飞》又 一部汉民族民间生活长篇叙事诗。是流传于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处的一种 民间灶书,它以表现传说中的灶王爷张万良和灶王奶奶郭丁香的生活故事及爱情 纠葛为主要内容。 由固始县曹家政、彭化厚、李海华等民间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长达5000余行 三万多字,曾在上世纪80年代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被誉为“中原第一 史诗”。如今又被列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这里节选诗中“郭 老姐”一节,以飨读者。选文写了郭丁香的出生、成长、美貌及手巧等内容,其 出生地山依水偎、龙凤呈祥;成长过程聪明伶俐、知书达理;美貌清纯自然,貌 美闭月羞花;做事心灵手巧、邻里赞不绝口 桑河弯弯长又长,桑山高高冈连冈。水绕桑山龙摆尾,山偎桑水凤朝阳。 山前水后桑树林,林中有座郭家庄。郭家有个黄花女,从小起名叫丁香。 岁两岁娘怀抱,三岁四岁不离娘。五岁六岁知好歹,七岁八岁绣鸳鸯 丁香长到十岁止,请个先生教文章。读书不到三年整,晓得三纲并五常。 丁香长到十六岁,老姐美貌传四方 世间人夸花月好,难比丁香好模样:素挽青丝赛乌云,不擦柏油自来光; 杏眼灵灵三秋水,娥眉弯弯柳叶长;粉脸桃腮朱唇亮,糯米银牙玉生香 青衣绿裙红绣鞋,走路好似风摆杨。 那天丁香采桑去,蝴蝶闻听报信忙—一牡丹得信忙擦粉,月季得信忙梳妆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专题二:年节风俗 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八个: 小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清明节:雨也纷纷,泪也涟涟,情也悠悠,意也绵绵。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 屈原精神代代传。中秋节: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亮圆,月饼圆, 家家户户盼团圆。 1、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 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 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 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 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 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 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 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附:固始灶戏——《郭丁香》被列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是继《孔雀东南飞》又 一部汉民族民间生活长篇叙事诗。是流传于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处的一种 民间灶书,它以表现传说中的灶王爷张万良和灶王奶奶郭丁香的生活故事及爱情 纠葛为主要内容。 由固始县曹家政、彭化厚、李海华等民间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长达 5000 余行 三万多字,曾在上世纪 80 年代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被誉为“中原第一 史诗”。如今又被列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这里节选诗中“郭 老姐”一节,以飨读者。选文写了郭丁香的出生、成长、美貌及手巧等内容,其 出生地山依水偎、龙凤呈祥;成长过程聪明伶俐、知书达理;美貌清纯自然,貌 美闭月羞花;做事心灵手巧、邻里赞不绝口。 桑河弯弯长又长,桑山高高冈连冈。水绕桑山龙摆尾,山偎桑水凤朝阳。 山前水后桑树林,林中有座郭家庄。郭家有个黄花女,从小起名叫丁香。 一岁两岁娘怀抱,三岁四岁不离娘。五岁六岁知好歹,七岁八岁绣鸳鸯。 丁香长到十岁止,请个先生教文章。读书不到三年整,晓得三纲并五常。 丁香长到十六岁,老姐美貌传四方。 世间人夸花月好,难比丁香好模样:素挽青丝赛乌云,不擦柏油自来光; 杏眼灵灵三秋水,娥眉弯弯柳叶长;粉脸桃腮朱唇亮,糯米银牙玉生香; 青衣绿裙红绣鞋,走路好似风摆杨。 那天丁香采桑去,蝴蝶闻听报信忙——牡丹得信忙擦粉,月季得信忙梳妆
海棠得信点胭脂,荷花得信换衣裳。等到丁香身前过,比罢才知是空忙 牡丹羞得低下头,掩面闭目心发慌;月季羞得脸变色,一阵白来一阵黄; 海棠羞得心难过,侧身暗把珠泪淌;荷花羞得无处躲,叽溜打滚跳池塘。 丁香人美手更巧,纺纱织布绣鸳鸯。粗活细活路路会,烧锅燎灶样样行。 那天丁香熬红粥,九十九里米饭香:那天丁香绣花树,蜜蜂飞来闹嚷嚷: 那天丁香浇菜园,葫芦成对瓜成双;那天丁香锄棉花,三伏六月夜打霜。 千嘴万舌夸老姐,十里八乡赞丁香。 2、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 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 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 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 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 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 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 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 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 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髙跷、猜灯 谜等风俗。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都是满月,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 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 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 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元霄诗词:生査子朱淑真(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解释:1.元夜:上元节的夜间;就是元宵。2.花市:繁华的街市。3.柳稍头:柳 树的尖端。4.春衫:春天穿的薄衫。 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是名句。意为:当黄昏过后,月儿渐渐升上柳树 梢时,也就是我们两人相约会面的时刻,我的心是既兴奋又紧张啊! 这里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 张小娴小说《荷包里的单人床》里有一段文字,写女主人公苏盈的心情:“世上 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 不知道我爱你 4、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四日至六日,五日居多)。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 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
海棠得信点胭脂,荷花得信换衣裳。等到丁香身前过,比罢才知是空忙—— 牡丹羞得低下头,掩面闭目心发慌;月季羞得脸变色,一阵白来一阵黄; 海棠羞得心难过,侧身暗把珠泪淌;荷花羞得无处躲,叽溜打滚跳池塘。 丁香人美手更巧,纺纱织布绣鸳鸯。粗活细活路路会,烧锅燎灶样样行。 那天丁香熬红粥,九十九里米饭香;那天丁香绣花树,蜜蜂飞来闹嚷嚷; 那天丁香浇菜园,葫芦成对瓜成双;那天丁香锄棉花,三伏六月夜打霜。 千嘴万舌夸老姐,十里八乡赞丁香。 2、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 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 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 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 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 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 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 色。 2006 年 5 月 20 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 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 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 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 谜等风俗。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都是满月,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 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 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 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元霄诗词:生查子 朱淑真(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解释:1.元夜:上元节的夜间;就是元宵。2.花市:繁华的街市。3.柳稍头:柳 树的尖端。4.春衫:春天穿的薄衫。 “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是名句。意为:当黄昏过后,月儿渐渐升上柳树 梢时,也就是我们两人相约会面的时刻,我的心是既兴奋又紧张啊! 这里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 张小娴小说《荷包里的单人床》里有一段文字,写女主人公苏盈的心情:“世上 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 不知道我爱你。” 4、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四日至六日,五日居多)。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 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
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 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 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 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的来历 晋文公,在历经7个国家,19年的流亡生活后,终于在公元前636年,回到晋 国,成功登上了王位。执政后,他开始加封曾经跟随他流亡,帮助他成就大业的 功臣。封赏完毕,竟然遗漏了一个介子推。 话说有一年逃到卫国,饥饿难当之际,他们便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有要来饭吃, 反而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虐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是介子推割 下大腿上的肉做成肉汤才救了重耳一命。 现在,晋文公论功封赏群臣,介子推不以为然,就背着老母亲隐居到绵山深处去 了 介子推隐居后,晋文公便派人去请他,这哪里找得到。派去的人回来告诉晋文公 说介子推已经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亲自带人到绵山去找,可找了很多天都没 找到。晋文公很羞愧地说“子推不出来,可能是非常怨恨我。但他非常孝顺,如 果我们用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老母亲出来见我的。” 于是便叫人放火烧山,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晋文公一行人在一棵枯柳树下 发现了他们母子的尸骨,还在介子推身旁的柳树洞内,发现了一首血诗,其中有 两句是这样写的: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清明,即清正廉明。 文公看见后大哭了一场。 故事传出,人们便在介子推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是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 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所以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 故称这天叫"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身着素服,徒步登上绵山祭奠,以寄托哀思。行至坟 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枯木逢春,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 好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激动不已。于是,晋文公就把这棵老柳树赐名为“清明 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5、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 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 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 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 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同学们可吟诵屈原《离骚》中的诗句,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6、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 七夕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已逐渐演化成中国的情人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 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 节”或“少女节”。 七夕节乞巧歌: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 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 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 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 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的来历 晋文公,在历经 7 个国家,19 年的流亡生活后,终于在公元前 636 年,回到晋 国,成功登上了王位。执政后,他开始加封曾经跟随他流亡,帮助他成就大业的 功臣。封赏完毕,竟然遗漏了一个介子推。 话说有一年逃到卫国,饥饿难当之际,他们便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有要来饭吃, 反而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虐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是介子推割 下大腿上的肉做成肉汤才救了重耳一命。 现在,晋文公论功封赏群臣,介子推不以为然,就背着老母亲隐居到绵山深处去 了。 介子推隐居后,晋文公便派人去请他,这哪里找得到。派去的人回来告诉晋文公, 说介子推已经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亲自带人到绵山去找,可找了很多天都没 找到。晋文公很羞愧地说“子推不出来,可能是非常怨恨我。但他非常孝顺,如 果我们用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老母亲出来见我的。” 于是便叫人放火烧山,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晋文公一行人在一棵枯柳树下 发现了他们母子的尸骨,还在介子推身旁的柳树洞内,发现了一首血诗,其中有 两句是这样写的: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清明,即清正廉明。 文公看见后大哭了一场。 故事传出,人们便在介子推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是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 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所以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 故称这天叫"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身着素服,徒步登上绵山祭奠,以寄托哀思。行至坟 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枯木逢春,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 好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激动不已。于是,晋文公就把这棵老柳树赐名为“清明 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5、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 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 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 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 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同学们可吟诵屈原《离骚》中的诗句,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6、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 七夕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已逐渐演化成中国的情人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 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 节”或“少女节”。 七夕节乞巧歌: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 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