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菜艺》 整体把握 民俗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可以囊括人类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劳动成 果,既包含着物质的部分,也包含着非物质的部分。拿“食”这一方面来说,吃什么,怎么 吃,这里也大有学问和讲究,它们就构成了所谓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比较发达,历 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往往都有体现自我特色的饮食文化。《姑 苏菜艺》以苏州菜为观照焦点,抓住苏州菜的特点和烹饪艺术,展示出苏州传统饮食文化独 具匠心的某些方面 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开门见山地指出苏州菜的好,引领下文:;第二层,介绍 苏州菜在选材、烹调上的三大特点,重点表现它的“精细”和“新鲜”;第三层,最后两段 以文化继承和发展的眼光关注苏州菜的将来。其中,第二层是文章的重点,传递的信息较为 密集,表达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概括要点如下 ①[总写]苏州菜的三大特点 A特点:精细、新鲜、品种随着节令的变化而改变 B形成:苏州的天、地、人决定的(整体因素) 精细—苏州人的性格,做事特点 新鲜一鱼米之乡的环境 变化一节令和蔬菜的生产 C具体表现:鸡丝嵌绿豆芽、苏州人对新鲜食物嗜之如命等 ②[详写]苏州菜的“精细” A精细特点的缘起
《姑苏菜艺》 整体把握 民俗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可以囊括人类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劳动成 果,既包含着物质的部分,也包含着非物质的部分。拿“食”这一方面来说,吃什么,怎么 吃,这里也大有学问和讲究,它们就构成了所谓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比较发达,历 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往往都有体现自我特色的饮食文化。《姑 苏菜艺》以苏州菜为观照焦点,抓住苏州菜的特点和烹饪艺术,展示出苏州传统饮食文化独 具匠心的某些方面。 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开门见山地指出苏州菜的好,引领下文;第二层,介绍 苏州菜在选材、烹调上的三大特点,重点表现它的“精细”和“新鲜”;第三层,最后两段, 以文化继承和发展的眼光关注苏州菜的将来。其中,第二层是文章的重点,传递的信息较为 密集,表达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概括要点如下: ① [总写]苏州菜的三大特点 A 特点:精细、新鲜、品种随着节令的变化而改变 B 形成:苏州的天、地、人决定的(整体因素) 精细──苏州人的性格,做事特点 新鲜──鱼米之乡的环境 变化──节令和蔬菜的生产 C 具体表现:鸡丝嵌绿豆芽、苏州人对新鲜食物嗜之如命等 ② [详写]苏州菜的“精细” A 精细特点的缘起
精细虽然主要表现为宾馆、饭店里的菜,但它起于苏州家常菜的制作 精细需要时间、智慧和耐力,苏州人不缺乏 B精细的风格 华朴相错,但主要以朴为主 精细主要是烹饪的艺术,而不是热衷于原料的高贵和形式主义 C精细特点的现实命运 整体:受到社会快速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双重冲击 具体:“精细”没有被彻底消灭,但也只能保留在较小的、传统的范围之内 ③[略写]苏州菜的“新鲜 主要是关注这—特点的现实命运 问题探究 1.苏州菜艺是苏州文化和苏州人性格的集中体现。每一种饮食文化,都是一张精美而 生动的“名片”,那上面既记录着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与风俗习惯,也记录着人们的智 慧、性格和人生态度。苏州菜闻名于它精细、新鲜等特点,而这些特点终究是由苏州的自然 环境和人(天、地、人)来决定的。所以,文章在介绍、描写苏州菜艺的同时,尤其注意通 过苏州的菜来表现苏州的风土和人情,表现苏州人的性格和生活情趣。苏州菜讲究新鲜,因 为苏州是江南的鱼米之乡,河湖密布,气候温和湿润,利于鱼虾繁殖和作物生长,从自家的 水码头上也可以捞鱼摸虾,谁还要吃那些不新鲜的鱼虾呢?苏州人偏爱的头刀韭菜、青蚕豆 鲜笋、菜花甲鱼、太湖莼菜、马兰头等,其主料都是当地的物产。也正是苏州具有这样良好 的原始农业环境,才可能促成苏州人舍得在吃上施展自己的智慧,在餐桌上做文章,养成他 们在饮食上的情趣和心境:“四时八节都有时菜,如果有哪种时菜没有吃上,那老太太或老
精细虽然主要表现为宾馆、饭店里的菜,但它起于苏州家常菜的制作 精细需要时间、智慧和耐力,苏州人不缺乏 B 精细的风格 华朴相错,但主要以朴为主 精细主要是烹饪的艺术,而不是热衷于原料的高贵和形式主义 C 精细特点的现实命运 整体:受到社会快速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双重冲击 具体:“精细”没有被彻底消灭,但也只能保留在较小的、传统的范围之内 ③ [略写]苏州菜的“新鲜” 主要是关注这一特点的现实命运 问题探究 1.苏州菜艺是苏州文化和苏州人性格的集中体现。每一种饮食文化,都是一张精美而 生动的“名片”,那上面既记录着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与风俗习惯,也记录着人们的智 慧、性格和人生态度。苏州菜闻名于它精细、新鲜等特点,而这些特点终究是由苏州的自然 环境和人(天、地、人)来决定的。所以,文章在介绍、描写苏州菜艺的同时,尤其注意通 过苏州的菜来表现苏州的风土和人情,表现苏州人的性格和生活情趣。苏州菜讲究新鲜,因 为苏州是江南的鱼米之乡,河湖密布,气候温和湿润,利于鱼虾繁殖和作物生长,从自家的 水码头上也可以捞鱼摸虾,谁还要吃那些不新鲜的鱼虾呢?苏州人偏爱的头刀韭菜、青蚕豆、 鲜笋、菜花甲鱼、太湖莼菜、马兰头等,其主料都是当地的物产。也正是苏州具有这样良好 的原始农业环境,才可能促成苏州人舍得在吃上施展自己的智慧,在餐桌上做文章,养成他 们在饮食上的情趣和心境:“四时八节都有时菜,如果有哪种时菜没有吃上,那老太太或老
先生便要叹息,好像今年的日子过得有点不舒畅,总是缺了点什么东西。”吃,在苏州已经 超越了简单的填饱肚子,它不仅是苏州人对生活的仔细品位,也是对人生的慢调细理。烹调 不是加工食物,而是在加工艺术:吃,也不是满足单一的生理需要,而是在品位艺术,是满 足更高的精神需要。作家回忆50年代的一次宴会,厨师云集,一顿饭吃了四个钟头。苏州 人愿意在菜艺上花时间、智慧和耐力,所以苏州菜三大特点之首是精细。而能做到精细,终 究与苏州人性格温和、不急不火、办事精细是分不开的。菜要“一只只地下去,一只只地上 来”,能做到这样的精细,舍苏州人还会有谁呢? 苏州人热爱生活,珍惜人生,他们用心灵和智慧把菜做得玲珑精致、华朴相错。但是, 他们的菜精细,那是像家常菜一样,主要讲究的还是简朴中的精细,是原料经济而制作精致。 这与苏州人的华、实之间拿捏得当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正如作者所说,苏州菜反对“矫 揉造作”,反对“热衷于原料的高贵和形式主义”。威尼斯的市长到了,得月楼的经理端上 来的却是家常菜。苏州名菜“松鼠鳜鱼”,一般百姓吃不起,却可以把它改成雪里蕻烧鳜鱼 汤,再加一点冬笋片和火腿片。可见,苏州人的确在烹饪上具有非同寻常的爱心和智慧 2.苏州菜艺的命运。苏州菜艺,是在原始农业文明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形成的,是自然 之恩赐与苏州人民之智慧的珠联璧合。但是,如同伴随着社会前进脚步的不断加快,苏州人 原来的温和性格、不急不火的气质,受到了挑战一样,在工业文明的猛烈攻势下,传统的苏 州菜艺,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它的命运,何去何从?“有些老吃客往往叹息,说传 统的烹调技术失传,菜的质量不如从前”,作者在向人们展示精美绝伦的苏州菜艺时,也没 有忘记苏州人的摇头叹息,用自己真实的体验和锐利的目光,表达着对传统苏州菜艺未来命 运的关注与思考。譬如,苏州菜的精细,在于时间、耐力和个体的创造,这与现代工业社会 的节奏、效率和流水生产,是格格不入的: 有一次,我陪几个朋友上饭馆,饭店的经理认识我,对我很客气,问我有什么要求。我 说只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即要求那菜一只只地下去,一只只地上来。经理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办不到。 在经理无可奈何的摇头和回答声中,一个吃惯了苏州菜的人会有什么感想呢?会不会觉 得有些东西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被剥离而去、渐行渐远呢?这些东西,是一种菜艺?是一种 情趣?还是一种精神?或许,都有一些吧。 不过,作者似乎并没有沉浸在人们的叹息声中,他始终保持着一名“美食家”应的有爱 心和清醒。文章的最后指出,苏州菜应该积极地应对社会与时代的挑战,主动适应变化:保 持传统特色,从苏州家常菜、小吃等民间烹饪艺术中吸取营养。这,也许是吃了一辈子苏州 莱的作家,为“苏州菜艺”端上来的一道菜!吃了这道菜,“苏州菜”能不能冲出“麦当劳” 的一片包围呢? 语言品味
先生便要叹息,好像今年的日子过得有点不舒畅,总是缺了点什么东西。”吃,在苏州已经 超越了简单的填饱肚子,它不仅是苏州人对生活的仔细品位,也是对人生的慢调细理。烹调, 不是加工食物,而是在加工艺术;吃,也不是满足单一的生理需要,而是在品位艺术,是满 足更高的精神需要。作家回忆 50 年代的一次宴会,厨师云集,一顿饭吃了四个钟头。苏州 人愿意在菜艺上花时间、智慧和耐力,所以苏州菜三大特点之首是精细。而能做到精细,终 究与苏州人性格温和、不急不火、办事精细是分不开的。菜要“一只只地下去,一只只地上 来”,能做到这样的精细,舍苏州人还会有谁呢? 苏州人热爱生活,珍惜人生,他们用心灵和智慧把菜做得玲珑精致、华朴相错。但是, 他们的菜精细,那是像家常菜一样,主要讲究的还是简朴中的精细,是原料经济而制作精致。 这与苏州人的华、实之间拿捏得当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正如作者所说,苏州菜反对“矫 揉造作”,反对“热衷于原料的高贵和形式主义”。威尼斯的市长到了,得月楼的经理端上 来的却是家常菜。苏州名菜“松鼠鳜鱼”,一般百姓吃不起,却可以把它改成雪里蕻烧鳜鱼 汤,再加一点冬笋片和火腿片。可见,苏州人的确在烹饪上具有非同寻常的爱心和智慧。 2.苏州菜艺的命运。苏州菜艺,是在原始农业文明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形成的,是自然 之恩赐与苏州人民之智慧的珠联璧合。但是,如同伴随着社会前进脚步的不断加快,苏州人 原来的温和性格、不急不火的气质,受到了挑战一样,在工业文明的猛烈攻势下,传统的苏 州菜艺,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它的命运,何去何从?“有些老吃客往往叹息,说传 统的烹调技术失传,菜的质量不如从前”,作者在向人们展示精美绝伦的苏州菜艺时,也没 有忘记苏州人的摇头叹息,用自己真实的体验和锐利的目光,表达着对传统苏州菜艺未来命 运的关注与思考。譬如,苏州菜的精细,在于时间、耐力和个体的创造,这与现代工业社会 的节奏、效率和流水生产,是格格不入的: 有一次,我陪几个朋友上饭馆,饭店的经理认识我,对我很客气,问我有什么要求。我 说只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即要求那菜一只只地下去,一只只地上来。经理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办不到。” 在经理无可奈何的摇头和回答声中,一个吃惯了苏州菜的人会有什么感想呢?会不会觉 得有些东西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被剥离而去、渐行渐远呢?这些东西,是一种菜艺?是一种 情趣?还是一种精神?或许,都有一些吧。 不过,作者似乎并没有沉浸在人们的叹息声中,他始终保持着一名“美食家”应的有爱 心和清醒。文章的最后指出,苏州菜应该积极地应对社会与时代的挑战,主动适应变化:保 持传统特色,从苏州家常菜、小吃等民间烹饪艺术中吸取营养。这,也许是吃了一辈子苏州 菜的作家,为“苏州菜艺”端上来的一道菜!吃了这道菜,“苏州菜”能不能冲出“麦当劳” 的一片包围呢? 语言品味
作家陆文夫,有美食家之誉,对江南传统饮食文化有深厚的研究。这篇介绍苏州菜的文 章,在淋漓尽致地展示苏州菜艺的同时,往往通过三言两语,再现苏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具体 情景和气氛,表现苏州人特有的生命韵味。例如 小饭店的卫生条件要好,环境不求洋化而具有民族的特点。像过去一样,炉灶就放在店 堂里,当众表演,老吃客可以提要求,咸淡自便。那菜一只只地下去,一只只地上来当然就 不成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拿起筷子来:“请,趁热。 这段话,语言平实,简练短促,富有节奏,不仅能把读者带进苏州小饭店的气氛中,还 能让读者在体验中触摸到苏州人的温和精细与热爱生活的品质。 教学建议 民以食为天。但吃什么怎么吃,却是大不相同的。教学这篇文章,应该注意 、苏州菜艺与苏州人性格的关系。 面对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传统饮食文化怎么走出历史的困境,焕发出新的生 命 参考资料 、酒与酒文化 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至少在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中 国已开始酿酒。最早的酒液可能是自然形成的,自古就有“猿猴造酒”的传说,生活在山林 中的猿猴将吃剩的果子扔在一起,由于果皮上的酵母菌等微生物自然发酵,便酿成原始的酒 另有“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之说,杜康是夏王朝六世国王,“杜康作酒”流传甚广的 原因大概与曹操的“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名句有关。“醪”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而成的 醪糟儿”,性温软,味甘甜,多产于江浙一带。秫酒是一种高粱酒,秫是高粱的别称,杜 康应是高粱酒的创始人 酒具有神奇的魅力,让人难以抗拒。许多名酒历经数千年风雨的洗涤,至今仍飘散着诗 意的酒香,令人酩酊而醉。酒的魅力与诱惑不言而喻。酒既可助兴,“白日放歌须纵酒” 又可消愁,“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社交场所、商场谈判,更离不开酒的渲染和点缀。酒 散发的醇香曾使古往今来无数的英雄豪杰、风流才子沉迷其中,诗仙李白云:“兰陵美酒郁 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自周朝起,就逐渐形成了饮 酒的风俗,如祭神、祭祖饮酒,祈祷、庆祝农业丰收饮酒,每逢新年、元宵、端午、中秋、 重阳等传统佳节饮酒,婚丧嫁娶、迎送亲朋饮酒……端午节的菖蒲酒,以菖蒲浸酒,在明代
作家陆文夫,有美食家之誉,对江南传统饮食文化有深厚的研究。这篇介绍苏州菜的文 章,在淋漓尽致地展示苏州菜艺的同时,往往通过三言两语,再现苏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具体 情景和气氛,表现苏州人特有的生命韵味。例如: 小饭店的卫生条件要好,环境不求洋化而具有民族的特点。像过去一样,炉灶就放在店 堂里,当众表演,老吃客可以提要求,咸淡自便。那菜一只只地下去,一只只地上来当然就 不成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拿起筷子来:“请,趁热。” 这段话,语言平实,简练短促,富有节奏,不仅能把读者带进苏州小饭店的气氛中,还 能让读者在体验中触摸到苏州人的温和精细与热爱生活的品质。 教学建议 民以食为天。但吃什么怎么吃,却是大不相同的。教学这篇文章,应该注意: 一、苏州菜艺与苏州人性格的关系。 二、面对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传统饮食文化怎么走出历史的困境,焕发出新的生 命。 参考资料 一、酒与酒文化 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至少在 5 000 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中 国已开始酿酒。最早的酒液可能是自然形成的,自古就有“猿猴造酒”的传说,生活在山林 中的猿猴将吃剩的果子扔在一起,由于果皮上的酵母菌等微生物自然发酵,便酿成原始的酒。 另有“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之说,杜康是夏王朝六世国王,“杜康作酒”流传甚广的 原因大概与曹操的“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名句有关。“醪”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而成的 “醪糟儿”,性温软,味甘甜,多产于江浙一带。秫酒是一种高粱酒,秫是高粱的别称,杜 康应是高粱酒的创始人。 酒具有神奇的魅力,让人难以抗拒。许多名酒历经数千年风雨的洗涤,至今仍飘散着诗 意的酒香,令人酩酊而醉。酒的魅力与诱惑不言而喻。酒既可助兴,“白日放歌须纵酒”; 又可消愁,“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社交场所、商场谈判,更离不开酒的渲染和点缀。酒 散发的醇香曾使古往今来无数的英雄豪杰、风流才子沉迷其中,诗仙李白云:“兰陵美酒郁 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自周朝起,就逐渐形成了饮 酒的风俗,如祭神、祭祖饮酒,祈祷、庆祝农业丰收饮酒,每逢新年、元宵、端午、中秋、 重阳等传统佳节饮酒,婚丧嫁娶、迎送亲朋饮酒……端午节的菖蒲酒,以菖蒲浸酒,在明代
最为盛行:重阳节有茱萸酒、菊花酒。如今婚礼上新郎新娘饮“交杯酒”的习俗,先秦时已 流行于汉族地区,称“合卺”。“卺”即瓢,“合卺”就是把一个葫芦剖成两个瓢,新婚 妇各拿一个,先用酒漱口,然后一饮而尽,二人用同样的瓢,饮同样的酒,预示二人已合二 为一,开始新生活。此时合卺是一种结婚仪式。到宋代,合卺改称“交杯酒”,形式已有变 化,成为闹洞房的先声 自酒产生以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就留下了大量关于酿酒、饮酒的记载,亦留下了诸如 “青梅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饮酒自当适量,如果纵饮无 度,美酒佳酿亦能致人于死地,历史上的一国之君也有因酗酒亡国者,如夏桀和商纣王。诗 人陶渊明因嗜酒,五个儿子都愚顿痴呆。因而自古以来,人们在盛赞美酒的同时,也不忘节 制饮酒。西周时期,明文规定饮酒不过三爵 古往今来,美酒飘香,诗文、书法等文学艺术都离不开酒的浸润,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 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而且它已成为悠久璀璨的中华文明的一部分。酒与诗词 及文人有着不解之缘,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最早的《诗经》到古典名著《红 楼梦》,处处可见酒的影踪。酒能使人暂时摆脱束缚,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激发文人 的创作力,华妙的诗词乐章便在醉意酒香中喷薄而出。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与才女卓文君“当 垆卖酒”的故事,千古流传,至今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魏晋“竹林七贤”恣意纵酒,赋诗弈 棋,“魏晋风度”传为美谈。据说刘伶饮下酿酒名家外号“小杜康”的三坛子美酒后,长醉 三年不醒,醒来后,百病皆除,红光满面,且百饮不醉。陶渊明的诗篇不离酒,《饮酒二 首》浸透了田园的真趣。在诗词最为辉煌的唐宋盛世,诗人词人借酒述怀,写下众多绚丽的 篇章。“李白斗酒诗百篇”“但愿长醉不愿醒”;杜甫“白日放歌需纵酒”;白居易“酒狂 又引诗魔发,日午悲饮到日西”: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黄庭坚“清淡落笔 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柳永“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苏轼不仅喜饮美酒,而且还是一位酿酒专家,一生酿造过许多美 酒,如蜜酒、桂酒、松酒、真一酒、天门冬酒等,并写有《酒经》讲述具体的制作方法。《三 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这三部古典名著中对酒都有出神入化的精彩描写。曹雪芹在 《红楼梦》中以重笔浓彩描绘了饮酒时的猜拳、酒令、联句以及击鼓传花等游戏,生动形象 地再现了清代盛世时的酒礼、酒俗等酒文化。鲁迅曾写下《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 一文,是现代第一篇论述酒与文学关系的文章。 张志烈的《杜甫与中国酒文化》一文曾作了如下统计:陶渊明现存的142篇诗文中,52 篇涉及酒,占1/3强;李白现存诗文1050首,有关酒的有170首,约占16%;杜甫现存诗 文1400多首,言及酒的近300首,占21%。另外辛弃疾的《稼轩词》629首中,有347首 写饮酒及借酒拟物的词。由此可见酒对激发文人创作灵感的重要性。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以生动的笔触勾画出豪饮的文人形象:“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 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 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 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 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知章即贺知 章,官至秘书监,后归隐镜湖。汝阳即汝阳王李琎,玄宗的侄子。左相即李适之,曾为左丞
最为盛行;重阳节有茱萸酒、菊花酒。如今婚礼上新郎新娘饮“交杯酒”的习俗,先秦时已 流行于汉族地区,称“合卺”。“卺”即瓢,“合卺”就是把一个葫芦剖成两个瓢,新婚夫 妇各拿一个,先用酒漱口,然后一饮而尽,二人用同样的瓢,饮同样的酒,预示二人已合二 为一,开始新生活。此时合卺是一种结婚仪式。到宋代,合卺改称“交杯酒”,形式已有变 化,成为闹洞房的先声。 自酒产生以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就留下了大量关于酿酒、饮酒的记载,亦留下了诸如 “青梅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饮酒自当适量,如果纵饮无 度,美酒佳酿亦能致人于死地,历史上的一国之君也有因酗酒亡国者,如夏桀和商纣王。诗 人陶渊明因嗜酒,五个儿子都愚顿痴呆。因而自古以来,人们在盛赞美酒的同时,也不忘节 制饮酒。西周时期,明文规定饮酒不过三爵。 古往今来,美酒飘香,诗文、书法等文学艺术都离不开酒的浸润,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 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而且它已成为悠久璀璨的中华文明的一部分。酒与诗词 及文人有着不解之缘,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最早的《诗经》到古典名著《红 楼梦》,处处可见酒的影踪。酒能使人暂时摆脱束缚,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激发文人 的创作力,华妙的诗词乐章便在醉意酒香中喷薄而出。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与才女卓文君“当 垆卖酒”的故事,千古流传,至今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魏晋“竹林七贤”恣意纵酒,赋诗弈 棋,“魏晋风度”传为美谈。据说刘伶饮下酿酒名家外号“小杜康”的三坛子美酒后,长醉 三年不醒,醒来后,百病皆除,红光满面,且百饮不醉。陶渊明的诗篇不离酒,《饮酒二十 首》浸透了田园的真趣。在诗词最为辉煌的唐宋盛世,诗人词人借酒述怀,写下众多绚丽的 篇章。“李白斗酒诗百篇”“但愿长醉不愿醒”;杜甫“白日放歌需纵酒”;白居易“酒狂 又引诗魔发,日午悲饮到日西”;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黄庭坚“清淡落笔一 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柳永“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苏轼不仅喜饮美酒,而且还是一位酿酒专家,一生酿造过许多美 酒,如蜜酒、桂酒、松酒、真一酒、天门冬酒等,并写有《酒经》讲述具体的制作方法。《三 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这三部古典名著中对酒都有出神入化的精彩描写。曹雪芹在 《红楼梦》中以重笔浓彩描绘了饮酒时的猜拳、酒令、联句以及击鼓传花等游戏,生动形象 地再现了清代盛世时的酒礼、酒俗等酒文化。鲁迅曾写下《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 一文,是现代第一篇论述酒与文学关系的文章。 张志烈的《杜甫与中国酒文化》一文曾作了如下统计:陶渊明现存的 142 篇诗文中,52 篇涉及酒,占 1/3 强;李白现存诗文 1 050 首,有关酒的有 170 首,约占 16%;杜甫现存诗 文 1 400 多首,言及酒的近 300 首,占 21%。另外辛弃疾的《稼轩词》629 首中,有 347 首 写饮酒及借酒拟物的词。由此可见酒对激发文人创作灵感的重要性。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以生动的笔触勾画出豪饮的文人形象:“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 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 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 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 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知章即贺知 章,官至秘书监,后归隐镜湖。汝阳即汝阳王李琎,玄宗的侄子。左相即李适之,曾为左丞
相。宗之即崔宗之,袭封齐国公,官至侍御史。苏晋中进士,曾为户、吏部侍郎。张旭是唐 代书法家,人称“草圣”。焦遂生平不详。书法艺术的瑰丽亦离不开酒的滋养。王羲之的《兰 亭序》是书法珍品,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它就产生于一次野外饮酒之戏,即“曲水 流觞”。东晋的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分坐于小溪的两旁,溪水上放着盛满酒的觞,觞顺 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赋诗一首,诗成37首,由王羲之作序,王羲之于青山绿水间 乘着酒兴,一气呵成影响中国书法千余年的《兰亭序》。历代众多书法家都嗜酒,开狂草先 河的张旭与怀素都嗜酒而书,被称为“颠张醉素”。酒使书法家能够超越条条框框的束缚, 产生富有生命力的书法创作,酒与书法因此交融成了一个绝妙的境界。酒文化在文人的笔墨 诗歌中得到了升华 、餐饮礼仪 在古代筵席的各种礼制中,座次礼节最能表现宴饮者的高下尊卑,席置、坐法、席层等 无不受到严格的礼制限定,违者就是非礼。在宴饮座制的严格规范下,人们根据各自的社会 地位、身份及宗族关系等就席,宴饮进程因此而井然有序。统治者正是运用这种手段来强化 社会秩序。具体言之,统治者对筵席座制相当看重,就是因为它具有建构一个长幼有序、君 臣有别、孝亲尊老、忠君礼臣、层层隶属、等级森严之社会体系的功能 早在三代时,人们即于宴饮活动中明确了席位的尊卑问题。在非宴饮场合中,古人以右 为尊,如“右姓”“右族”即指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右职即指要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注:“秦汉以 前右为上。”《汉书·诸侯王表序》颜师古注:“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然 日常起居(包括宴饮活动)则以左为尊,“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礼 记·檀弓》郑注),“男子行左,女子行右”(《荀子·号令》)。设酒者,其左边即为尊 席,“尊者以酌者之左为上尊”(《礼记·少仪》),常言所谓“虚左以待”,就是指空着 左边位置以待宾客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座次安排则颇有趣味:“项 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依礼而论,项羽留沛公饮酒,刘邦为客,应东向位。但项羽自己“东向坐”, 傲然居于最尊之位,且项伯、范增补居尊位,刘邦、张良卑居其后,项羽之霸气跃然纸上。 另据《后汉书·明帝纪》载,明帝宴于桓荣府,以荣坐向,自持弟子礼,其余座次以尊卑顺 序为南向、北向和西向。如此座制,至今犹有影迹。 宴饮者的尊卑等级,除了通过坐席方位之不同而加以区别外,设置专席也是“定上下明 贵贱”的重要标志。在宴饮过程中转席之礼也是一项重要的座制内容。尊者必设专席,这在 三代之时未成风尚,然进入秦汉后,人们对此颇为重视,尤其是宫廷之宴,帝王、皇后皆布 专席。《后汉书·王常传》在叙述皇上宴请群臣之事时云:“王常为横野大将军,位次与诸 将绝席。”可见王常在聚宴场合中有专席地位。东汉时,为了提高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 校尉决策和监察官员的地位,自建武元年起,在包括宫宴在内的君臣聚会活动中,皆为他们 设专席而坐,故京师号为“三独座
相。宗之即崔宗之,袭封齐国公,官至侍御史。苏晋中进士,曾为户、吏部侍郎。张旭是唐 代书法家,人称“草圣”。焦遂生平不详。书法艺术的瑰丽亦离不开酒的滋养。王羲之的《兰 亭序》是书法珍品,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它就产生于一次野外饮酒之戏,即“曲水 流觞”。东晋的王羲之与谢安等 41 人,分坐于小溪的两旁,溪水上放着盛满酒的觞,觞顺 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赋诗一首,诗成 37 首,由王羲之作序,王羲之于青山绿水间 乘着酒兴,一气呵成影响中国书法千余年的《兰亭序》。历代众多书法家都嗜酒,开狂草先 河的张旭与怀素都嗜酒而书,被称为“颠张醉素”。酒使书法家能够超越条条框框的束缚, 产生富有生命力的书法创作,酒与书法因此交融成了一个绝妙的境界。酒文化在文人的笔墨 诗歌中得到了升华。 二、餐饮礼仪 在古代筵席的各种礼制中,座次礼节最能表现宴饮者的高下尊卑,席置、坐法、席层等 无不受到严格的礼制限定,违者就是非礼。在宴饮座制的严格规范下,人们根据各自的社会 地位、身份及宗族关系等就席,宴饮进程因此而井然有序。统治者正是运用这种手段来强化 社会秩序。具体言之,统治者对筵席座制相当看重,就是因为它具有建构一个长幼有序、君 臣有别、孝亲尊老、忠君礼臣、层层隶属、等级森严之社会体系的功能。 早在三代时,人们即于宴饮活动中明确了席位的尊卑问题。在非宴饮场合中,古人以右 为尊,如“右姓”“右族”即指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右职即指要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注:“秦汉以 前右为上。”《汉书·诸侯王表序》颜师古注:“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然 日常起居(包括宴饮活动)则以左为尊,“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礼 记·檀弓》郑注),“男子行左,女子行右”(《荀子·号令》)。设酒者,其左边即为尊 席,“尊者以酌者之左为上尊”(《礼记·少仪》),常言所谓“虚左以待”,就是指空着 左边位置以待宾客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座次安排则颇有趣味:“项 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依礼而论,项羽留沛公饮酒,刘邦为客,应东向位。但项羽自己“东向坐”, 傲然居于最尊之位,且项伯、范增补居尊位,刘邦、张良卑居其后,项羽之霸气跃然纸上。 另据《后汉书·明帝纪》载,明帝宴于桓荣府,以荣坐向,自持弟子礼,其余座次以尊卑顺 序为南向、北向和西向。如此座制,至今犹有影迹。 宴饮者的尊卑等级,除了通过坐席方位之不同而加以区别外,设置专席也是“定上下明 贵贱”的重要标志。在宴饮过程中转席之礼也是一项重要的座制内容。尊者必设专席,这在 三代之时未成风尚,然进入秦汉后,人们对此颇为重视,尤其是宫廷之宴,帝王、皇后皆布 专席。《后汉书·王常传》在叙述皇上宴请群臣之事时云:“王常为横野大将军,位次与诸 将绝席。”可见王常在聚宴场合中有专席地位。东汉时,为了提高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 校尉决策和监察官员的地位,自建武元年起,在包括宫宴在内的君臣聚会活动中,皆为他们 设专席而坐,故京师号为“三独座
唐代以前尚无桌椅,置酒筵于席上,大家盘腿或跪坐进食。宴饮之时,因席地而坐,故 登堂必须脱履,以免弄脏席子;非但如此,即便脱鞋之举亦不可在台阶上进行,所谓“屦不 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礼记·曲礼》),正是此意。如果陪侍国君宴饮,则莫说鞋子, 就连袜子也要脱。公元前470年,“卫侯出奔宋。卫侯为灵台于藉圃,与诸大夫饮酒焉。” 可见,古筵席座制是食礼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明确尊卑等级的一种重要手段。隋唐后,桌 椅出现并迅速普及,人们改席地而坐为垂足而坐。但宴饮座制的朝向未变。时至今天,座制 礼仪的等级色彩已消失,繁杂的座制细节也有不少被简化。但必要的礼节、礼貌在今天的宴 会上仍被人们重视,如在师长和女宾面前姿态要端庄,敬酒时双方都避席互敬等。此外,今 天的宴会座次安排也有些变化,一般宴席用的是八仙桌或圆桌,重要客人往往都安排于面朝 门的席位,主人面对客人落座,如此安排是从古时演化而来。至于入室脱履,这种习俗仍在 日本和朝鲜保留着 那么是谁制定了就餐时的这些礼仪和规矩呢?史书上说的“周公制礼作乐”,就是指辅 佐周成王管理国家的周公旦,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他从政治到 文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这是把宗法制和等级制结合起来而制订的君臣、父子、兄 弟、亲疏、尊卑、贵贱等等方面的礼仪。饮食既是人们一天也离不开的行为,所以《周礼》 对饮食方面也规定了很多礼仪。因此我们得知这些礼仪是由来已久的。 殷、周时,人们崇鬼神好祭祀,所以甲骨文中有许多的祭典名称。像衣祭、翌祭、侑祭 御祭等等都是。祭祀,得有祭品表示心意。祭品和盛祭品的礼器便随之产生。古代最隆重的 祭祀食品是牛、羊、猪三牲组成的“太宰”,其次是羊、猪组成的“少宰”。这是祭天神和 祖宗用的。如果单祭田神,祈求丰收,一只猪蹄便可以了:如果单祭战神,确保胜利,一只 狗也就行了。至于礼器,有樽、俎、笾、豆、登等。每逢大祭,奏乐唱诗,十分隆重。礼仪 结束后,凡国祭,君主必须将祭品分赐大臣享用,凡家祭,亲属朋友就一起将祭品吃掉。它 已是具有一定规格的社会交往和宴会聚餐的萌芽。至于“飨”这种平时的宴乐并无一定的名 目,仅称飨。但到了“祭礼、尚施,事鬼神敬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的西周,周公旦就将殷 人祭祀中的宴乐改变过来,订出许多为活人而设的宴会礼仪,其名目有“乡饮酒礼”“大射 礼”“婚礼”“公食大夫礼”“燕礼”(燕礼即周王飨燕四方宾客的宴会)等等,并且立为 国家的礼仪制度。据说,这是周公看到殷人宴饮无时,挥霍无度,“胜而无耻”的弊病,想 加以节制而制订的。后来的各个朝代对其绝大部分都沿袭下来,被取消的不多,可见周公饮 宴礼仪的影响是颇为深远的。 周公制订的筵宴礼仪很多。《周礼》记载:“设筵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曰席。” 孙诒让《周礼正义》:“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笈。”“筵席”二字 开始是坐具的总称。因为古代没有桌子,进食的时候,大家都席地坐在筵席之上,酒食菜肴 自然置于筵席之间,故《诗经》有“肆筵设席”之说。“筵席”二字就是有了酒馔的含义。 饮食宴会旧时简称饮宴,饮宴作为饶有风趣的一种进餐方式,是人们饮食文化生活的重 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千姿百态的宴会活动,在饮食风俗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什么叫“宴”?各种辞书对“宴”一词的注释,除了与饮食关系不大的“安逸”“乐” 两个义项外,与饮食活动挂钩的第三个义项都做“以酒食款待宾客”解。另外还有人说:“宴 是以社交为目的的进餐活动”。上述两种解释都算抓住了饮宴的主要特征,但似乎都欠完满
唐代以前尚无桌椅,置酒筵于席上,大家盘腿或跪坐进食。宴饮之时,因席地而坐,故 登堂必须脱履,以免弄脏席子;非但如此,即便脱鞋之举亦不可在台阶上进行,所谓“屦不 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礼记·曲礼》),正是此意。如果陪侍国君宴饮,则莫说鞋子, 就连袜子也要脱。公元前 470 年,“卫侯出奔宋。卫侯为灵台于藉圃,与诸大夫饮酒焉。” 可见,古筵席座制是食礼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明确尊卑等级的一种重要手段。隋唐后,桌 椅出现并迅速普及,人们改席地而坐为垂足而坐。但宴饮座制的朝向未变。时至今天,座制 礼仪的等级色彩已消失,繁杂的座制细节也有不少被简化。但必要的礼节、礼貌在今天的宴 会上仍被人们重视,如在师长和女宾面前姿态要端庄,敬酒时双方都避席互敬等。此外,今 天的宴会座次安排也有些变化,一般宴席用的是八仙桌或圆桌,重要客人往往都安排于面朝 门的席位,主人面对客人落座,如此安排是从古时演化而来。至于入室脱履,这种习俗仍在 日本和朝鲜保留着。 那么是谁制定了就餐时的这些礼仪和规矩呢?史书上说的“周公制礼作乐”,就是指辅 佐周成王管理国家的周公旦,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他从政治到 文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这是把宗法制和等级制结合起来而制订的君臣、父子、兄 弟、亲疏、尊卑、贵贱等等方面的礼仪。饮食既是人们一天也离不开的行为,所以《周礼》 对饮食方面也规定了很多礼仪。因此我们得知这些礼仪是由来已久的。 殷、周时,人们崇鬼神好祭祀,所以甲骨文中有许多的祭典名称。像衣祭、翌祭、侑祭、 御祭等等都是。祭祀,得有祭品表示心意。祭品和盛祭品的礼器便随之产生。古代最隆重的 祭祀食品是牛、羊、猪三牲组成的“太宰”,其次是羊、猪组成的“少宰”。这是祭天神和 祖宗用的。如果单祭田神,祈求丰收,一只猪蹄便可以了;如果单祭战神,确保胜利,一只 狗也就行了。至于礼器,有樽、俎、笾、豆、登等。每逢大祭,奏乐唱诗,十分隆重。礼仪 结束后,凡国祭,君主必须将祭品分赐大臣享用,凡家祭,亲属朋友就一起将祭品吃掉。它 已是具有一定规格的社会交往和宴会聚餐的萌芽。至于“飨”这种平时的宴乐并无一定的名 目,仅称飨。但到了“祭礼、尚施,事鬼神敬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的西周,周公旦就将殷 人祭祀中的宴乐改变过来,订出许多为活人而设的宴会礼仪,其名目有“乡饮酒礼”“大射 礼”“婚礼”“公食大夫礼”“燕礼”(燕礼即周王飨燕四方宾客的宴会)等等,并且立为 国家的礼仪制度。据说,这是周公看到殷人宴饮无时,挥霍无度,“胜而无耻”的弊病,想 加以节制而制订的。后来的各个朝代对其绝大部分都沿袭下来,被取消的不多,可见周公饮 宴礼仪的影响是颇为深远的。 周公制订的筵宴礼仪很多。《周礼》记载:“设筵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曰席。” 孙诒让《周礼正义》:“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笈。”“筵席”二字, 开始是坐具的总称。因为古代没有桌子,进食的时候,大家都席地坐在筵席之上,酒食菜肴 自然置于筵席之间,故《诗经》有“肆筵设席”之说。“筵席”二字就是有了酒馔的含义。 饮食宴会旧时简称饮宴,饮宴作为饶有风趣的一种进餐方式,是人们饮食文化生活的重 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千姿百态的宴会活动,在饮食风俗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什么叫“宴”?各种辞书对“宴”一词的注释,除了与饮食关系不大的“安逸”“乐” 两个义项外,与饮食活动挂钩的第三个义项都做“以酒食款待宾客”解。另外还有人说:“宴 是以社交为目的的进餐活动”。上述两种解释都算抓住了饮宴的主要特征,但似乎都欠完满
例如我国历史上有一种“家宴”,指的是那些富裕的大家庭,因人口众多,成员辈份、关系 复杂,祖孙、叔侄、兄弟、姊妹、妯娌等人,平时不在一起进餐,遇有节日或其他原因,家 长决定备办丰盛的酒肴,合家欢聚一堂饮宴取乐。这种宴会并不一定有外来宾客。它虽然有 促进全家团结和睦的作用,但不能称为社交活动。另外还有一些饮宴活动,例如志同道合的 文人骚客举行的“文酒会”等,虽然有主有宾,但其主要目的往往不在于社交,而另有其他 主题。 宴会与日常进餐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即具有一定的仪式。古代天子、诸侯、大夫、士庶 飨宾客,仪式非常复杂,后世日趋简化,但总有一定的仪式。例如民间的婚宴、寿宴、接风、 饯行等宴会,都有东道主或司仪简单说明举行宴会的意义,即使家宴,家长也得说几句话, 相当于致辞。综上所述,宴会似乎可以说是:在疗饥、味品之外,另含某种目的、意义的, 具有一定仪式的集体进餐活动 我国历史上的宴会,名目繁多。除了通常所说的“国宴”“军宴”、各级官府举行的宴 会统称“公宴”,私人举办的“婚宴”“寿宴”“接风”“饯行”等宴会统称“私宴”外, 有的以规格高低、规模大小、仪式繁简,划分为“正宴”“曲宴”“便宴”。有的以设宴场 所分为“殿宴”“府宴”“园亭宴”“船宴”等。秦末项羽在鸿门阪宴请刘邦,史称“鸿门 宴”:汉武帝在柏梁台宴请群臣称“柏梁宴”;唐代皇帝每年在曲江园林宴请百僚史称“曲 江宴”等等
例如我国历史上有一种“家宴”,指的是那些富裕的大家庭,因人口众多,成员辈份、关系 复杂,祖孙、叔侄、兄弟、姊妹、妯娌等人,平时不在一起进餐,遇有节日或其他原因,家 长决定备办丰盛的酒肴,合家欢聚一堂饮宴取乐。这种宴会并不一定有外来宾客。它虽然有 促进全家团结和睦的作用,但不能称为社交活动。另外还有一些饮宴活动,例如志同道合的 文人骚客举行的“文酒会”等,虽然有主有宾,但其主要目的往往不在于社交,而另有其他 主题。 宴会与日常进餐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即具有一定的仪式。古代天子、诸侯、大夫、士庶 飨宾客,仪式非常复杂,后世日趋简化,但总有一定的仪式。例如民间的婚宴、寿宴、接风、 饯行等宴会,都有东道主或司仪简单说明举行宴会的意义,即使家宴,家长也得说几句话, 相当于致辞。综上所述,宴会似乎可以说是:在疗饥、味品之外,另含某种目的、意义的, 具有一定仪式的集体进餐活动。 我国历史上的宴会,名目繁多。除了通常所说的“国宴”“军宴”、各级官府举行的宴 会统称“公宴”,私人举办的“婚宴”“寿宴”“接风”“饯行”等宴会统称“私宴”外, 有的以规格高低、规模大小、仪式繁简,划分为“正宴”“曲宴”“便宴”。有的以设宴场 所分为“殿宴”“府宴”“园亭宴”“船宴”等。秦末项羽在鸿门阪宴请刘邦,史称“鸿门 宴”;汉武帝在柏梁台宴请群臣称“柏梁宴”;唐代皇帝每年在曲江园林宴请百僚史称“曲 江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