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 度改革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全文如下。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 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对于党和政府团结凝聚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加强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党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现 就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 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 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立足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握职 业特点,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建立科学化、 规范化、社会化的职称制度,为客观科学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服务发展、激励创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求,服务人才强国战 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释放 和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坚持遵循规律、科学评价。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完善评 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 才,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一一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推进。针对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反映的 突出问题,精准施策。把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分类评价。 坚持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把人才评价与使 用紧密结合,促进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满足各类用人单位选才用才需要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 1 月 8 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 度改革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全文如下。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 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对于党和政府团结凝聚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加强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党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现 就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 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 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立足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握职 业特点,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建立科学化、 规范化、社会化的职称制度,为客观科学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发展、激励创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求,服务人才强国战 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释放 和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坚持遵循规律、科学评价。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完善评 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 才,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推进。针对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反映的 突出问题,精准施策。把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分类评价。 ——坚持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把人才评价与使 用紧密结合,促进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满足各类用人单位选才用才需要
(三)主要目标。通过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 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服务不够规范配套等问题,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 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科学 研究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 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 、健全职称制度体系 (四)完善职称系列。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继续沿用工程、卫生、农业、经济、 会计、统计、翻译、新闻出版广电、艺术、教师、科学研究等领域的职称系列,取消个别不适 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称系列,整合职业属性相近的职称系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探索 在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职称系列。新设职称系列由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提出,经人力资源社 会保障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未经批准不得自行设置职称系列。职称系列可 根据专业领域设置相应专业类别 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参加通用专业职称评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相近专业职称评审可参 照国家有关规定;特殊专业职称评审可根据军队实际情况制定评审办法,评审结果纳入国家人 才评价管理体系。 (五)健全层级设置。各职称系列均设置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其中高级职称分为正高 级和副高级,初级职称分为助理级和员级,可根据需要仅设置助理级。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 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以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六)促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统筹硏究规划职称制 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框架,避免交叉设置,减少重复评价,降低社会用人成本。在职称与职业资 格密切相关的职业领域建立职称与职业资格对应关系,专业技术人才取得职业资格即可认定其 具备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并可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初级、中级职称实行全国统 考试的专业不再进行相应的职称评审或认定。 完善职称评价标准 (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专 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用人单位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评、民意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专业技 术人才的职业操守和从业行为,倡导科学精神,强化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探索建立职称 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
(三)主要目标。通过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 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服务不够规范配套等问题,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 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力争通过 3 年时间,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科学 研究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通过 5 年努力,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 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 二、健全职称制度体系 (四)完善职称系列。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继续沿用工程、卫生、农业、经济、 会计、统计、翻译、新闻出版广电、艺术、教师、科学研究等领域的职称系列,取消个别不适 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称系列,整合职业属性相近的职称系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探索 在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职称系列。新设职称系列由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提出,经人力资源社 会保障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未经批准不得自行设置职称系列。职称系列可 根据专业领域设置相应专业类别。 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参加通用专业职称评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相近专业职称评审可参 照国家有关规定;特殊专业职称评审可根据军队实际情况制定评审办法,评审结果纳入国家人 才评价管理体系。 (五)健全层级设置。各职称系列均设置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其中高级职称分为正高 级和副高级,初级职称分为助理级和员级,可根据需要仅设置助理级。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 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以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六)促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统筹研究规划职称制 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框架,避免交叉设置,减少重复评价,降低社会用人成本。在职称与职业资 格密切相关的职业领域建立职称与职业资格对应关系,专业技术人才取得职业资格即可认定其 具备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并可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初级、中级职称实行全国统一 考试的专业不再进行相应的职称评审或认定。 三、完善职称评价标准 (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专 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用人单位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评、民意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专业技 术人才的职业操守和从业行为,倡导科学精神,强化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探索建立职称 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
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 律予以撤销。 (八)科学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分系列修订 职称评价标准,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 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 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 术人才,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作论 文要求: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 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 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确实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 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 对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要求不高的职称系列和岗位,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九)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 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增加技术创新、专利、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 公共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 容。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 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 缺人才,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 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四、创新职称评价机制 (十)丰富职称评价方式。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 价和社会评价。基础研究人才评价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评价突出市 场和社会评价,晢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评价重在同行认可和社会效益。对特殊人才通过特殊方 式进行评价。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单独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单独评 审。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 种评价方式,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 一律予以撤销。 (八)科学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分系列修订 职称评价标准,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 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 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 术人才,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作论 文要求;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 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 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确实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 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 对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要求不高的职称系列和岗位,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九)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 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增加技术创新、专利、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 公共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 容。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 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 缺人才,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 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四、创新职称评价机制 (十)丰富职称评价方式。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 价和社会评价。基础研究人才评价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评价突出市 场和社会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评价重在同行认可和社会效益。对特殊人才通过特殊方 式进行评价。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单独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单独评 审。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 种评价方式,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十一)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 创造便利条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科 技、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民办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与公立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等方 面享有平等待遇。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中经批准离岗创业或兼职的专业技 术人才,3年内可在原单位按规定正常申报职称,其创业或兼职期间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审的 依据。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可参加工程系 列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在内地就业的港澳台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 各地颁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的外籍人员,可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公务员不得参加专业 技术人才职称评审。 (十二)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对专业性强、社会通用范围广、标准化程度高的职称系列, 以及不具备评审能力的单位,依托具备较强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 学会等社会组织,组建社会化评审机构进行职称评审。建立完善个人自主申报、业内公正评价 单位择优使用、政府指导监督的社会化评审机制,满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以及新兴 业态职称评价需求,服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 (十三)加强职称评审监督。完善各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管理制度,明确界定评审 委员会评审的专业和人员范围,从严控制面向全国的职称评审委员会。完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 加强评审专家库建设,积极吸纳髙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学会、企业专家,实行动态管理。 健全职称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严肃评审纪律,明确评审委员会工作人员和评审专 家责任,强化评审考核,建立倒査追责机制。建立职称评审公开制度,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 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企事业单位领导不得利用职务之便为本人或他人评定职称谋取利益 建立职称评审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随机抽査、巡查制度,建立复查、投诉机制,加强对评价 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构建政府监管、单位(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管体系。严禁社会 组织以营利为目的开展职称评审,突出职称评审公益性,加强评价能力建设,强化自我约束和 外部监督。 依法清理规范各类职称评审、考试、发证和收费事项,大力査处开设虚假网站、制作和贩 卖假证等违纪违法行为,打击考试舞弊、假冒职称评审、扰乱职称评审秩序、侵害专业技术人 才利益等违法行为。 五、促进职称评价与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
(十一)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 创造便利条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科 技、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民办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与公立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等方 面享有平等待遇。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中经批准离岗创业或兼职的专业技 术人才,3 年内可在原单位按规定正常申报职称,其创业或兼职期间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审的 依据。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可参加工程系 列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在内地就业的港澳台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 各地颁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的外籍人员,可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公务员不得参加专业 技术人才职称评审。 (十二)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对专业性强、社会通用范围广、标准化程度高的职称系列, 以及不具备评审能力的单位,依托具备较强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 学会等社会组织,组建社会化评审机构进行职称评审。建立完善个人自主申报、业内公正评价、 单位择优使用、政府指导监督的社会化评审机制,满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以及新兴 业态职称评价需求,服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 (十三)加强职称评审监督。完善各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管理制度,明确界定评审 委员会评审的专业和人员范围,从严控制面向全国的职称评审委员会。完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 加强评审专家库建设,积极吸纳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学会、企业专家,实行动态管理。 健全职称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严肃评审纪律,明确评审委员会工作人员和评审专 家责任,强化评审考核,建立倒查追责机制。建立职称评审公开制度,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 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企事业单位领导不得利用职务之便为本人或他人评定职称谋取利益。 建立职称评审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随机抽查、巡查制度,建立复查、投诉机制,加强对评价 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构建政府监管、单位(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管体系。严禁社会 组织以营利为目的开展职称评审,突出职称评审公益性,加强评价能力建设,强化自我约束和 外部监督。 依法清理规范各类职称评审、考试、发证和收费事项,大力查处开设虚假网站、制作和贩 卖假证等违纪违法行为,打击考试舞弊、假冒职称评审、扰乱职称评审秩序、侵害专业技术人 才利益等违法行为。 五、促进职称评价与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
(十四)促进职称制度与人才培养制度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职称制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的导向作用,紧密结合专业技术领域人才需求和职业标准,在工程、卫生、经济、会计、统 计、审计、教育、翻译、新闻出版广电等专业领域,逐步建立与职称制度相衔接的专业学位硏 究生培养制度,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推进职称评审与专业技术人才继 续教育制度相衔接,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 (十五)促进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的有效衔接。用人单位结合用人需求,根据职称评价结 果合理使用专业技术人才,实现职称评价结果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 度的衔接。对于全面实行岗位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与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事业单 位,一般应在岗位结构比例内开展职称评审。对于不实行岗位管理的单位,以及通用性强、广 泛分布在各社会组织的职称系列和新兴职业,可采用评聘分开方式。坚持以用为本,深入分析 职业属性、单位性质和岗位特点,合理确定评价与聘用的衔接关系,评以适用、以用促评。健 全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 六、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 (十六)下放职称评审权限。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政府部门在职 称评价工作中要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公共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微观 管理,减少事务性工作。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 审权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职称的整体数量、结构进行宏观调控,逐步将高级职称评审 权下放到符合条件的市地或社会组织,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 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对于开展自主评审的单位,政府不再审批 评审结果,改为事后备案管理。加强对自主评审工作的监管,对于不能正确行使评审权、不能 确保评审质量的,将暂停自主评审工作直至收回评审权 (十七)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全覆盖、可及性、均等化的要求,打破地域、所有制、 身份等限制,建立权利平等、条件平等、机会平等的职称评价服务平台,简化职称申报手续和 审核环节。健全专业化的考试评价机构,建立职称评审考试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职称证书査 询验证服务。选择应用性、实践性、社会通用性强的职称系列,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 略,积极探索跨区域职称互认。在条件成熟的领域探索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结果的国际互认。 (十八)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委和政府对职称工作的统 领导。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把职称制度改革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政策研究、宏
(十四)促进职称制度与人才培养制度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职称制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的导向作用,紧密结合专业技术领域人才需求和职业标准,在工程、卫生、经济、会计、统 计、审计、教育、翻译、新闻出版广电等专业领域,逐步建立与职称制度相衔接的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制度,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推进职称评审与专业技术人才继 续教育制度相衔接,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 (十五)促进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的有效衔接。用人单位结合用人需求,根据职称评价结 果合理使用专业技术人才,实现职称评价结果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 度的衔接。对于全面实行岗位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与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事业单 位,一般应在岗位结构比例内开展职称评审。对于不实行岗位管理的单位,以及通用性强、广 泛分布在各社会组织的职称系列和新兴职业,可采用评聘分开方式。坚持以用为本,深入分析 职业属性、单位性质和岗位特点,合理确定评价与聘用的衔接关系,评以适用、以用促评。健 全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 六、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 (十六)下放职称评审权限。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政府部门在职 称评价工作中要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公共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微观 管理,减少事务性工作。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 审权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职称的整体数量、结构进行宏观调控,逐步将高级职称评审 权下放到符合条件的市地或社会组织,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 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对于开展自主评审的单位,政府不再审批 评审结果,改为事后备案管理。加强对自主评审工作的监管,对于不能正确行使评审权、不能 确保评审质量的,将暂停自主评审工作直至收回评审权。 (十七)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全覆盖、可及性、均等化的要求,打破地域、所有制、 身份等限制,建立权利平等、条件平等、机会平等的职称评价服务平台,简化职称申报手续和 审核环节。健全专业化的考试评价机构,建立职称评审考试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职称证书查 询验证服务。选择应用性、实践性、社会通用性强的职称系列,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 略,积极探索跨区域职称互认。在条件成熟的领域探索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结果的国际互认。 (十八)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委和政府对职称工作的统 一领导。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把职称制度改革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政策研究、宏
观指导等方面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职称 政策制定、制度建设、协调落实和监督检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优势,鼓励其参与评价标 准制定,有序承接具体评价工作;用人单位作为人才使用主体,要根据本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 状况,自主组织开展职称评审或推荐本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实现评价结果与使用 有机结合。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敏感性,将职称制度改革列入 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 配套措施,分系列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坚 持分类推进、试点先行、稳步实施,妥善处理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加强职称管理法治建 设,完善职称政策法规体系。加强舆论引导,搞好政策解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引导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支持和参与职称制度改革,确保改革平稳推进和顺利实施。 职称改革国家再放大招,这五大亮点值得所有教师关注! 这两天要说有什么事是备受广大老师关注的,那一定是1月8日发布的《关于深化职称 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里的职称制度改革将涉及全国5500多万专 业技术人才。 多年来,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唯资历、唯论文、唯学历等职称评定中的弊端一直受到诟病。 读过了《意见》之后,作为老师的您是不是发现,原来很多行业的职称评定都有这样的现象啊! 《意见》涉及了职称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制度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机制、促进职称评 价与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等多方面内容,您是不是想到了2015年8 月,专门针对我们教师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那么对老师而言,这次2017年的《意见》又强调了什么?肯定了什么?修正了什么?其中又 有哪些内容与教师息息相关呢?小编为您细心整理出几个亮点,看来今后职称评定中的这些事 儿,老师们更能放心了! 让正高级不再遥不可及 在健全职称制度体系方面,《意见》提出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适时调整、整合, 探索在新兴职业领域増设职称系列。职称系列可根据专业领域设置相应专业类别。目前未设置 正高级职称的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 评正高,中小学老师也能当“教授
观指导等方面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职称 政策制定、制度建设、协调落实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优势,鼓励其参与评价标 准制定,有序承接具体评价工作;用人单位作为人才使用主体,要根据本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 状况,自主组织开展职称评审或推荐本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实现评价结果与使用 有机结合。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敏感性,将职称制度改革列入 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 配套措施,分系列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坚 持分类推进、试点先行、稳步实施,妥善处理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加强职称管理法治建 设,完善职称政策法规体系。加强舆论引导,搞好政策解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引导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支持和参与职称制度改革,确保改革平稳推进和顺利实施。 职称改革国家再放大招,这五大亮点值得所有教师关注! 这两天要说有什么事是备受广大老师关注的,那一定是 1 月 8 日发布的《关于深化职称制 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里的职称制度改革将涉及全国 5500 多万专 业技术人才。 多年来,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唯资历、唯论文、唯学历等职称评定中的弊端一直受到诟病。 读过了《意见》之后,作为老师的您是不是发现,原来很多行业的职称评定都有这样的现象啊! 《意见》涉及了职称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制度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机制、促进职称评 价与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等多方面内容,您是不是想到了 2015 年 8 月,专门针对我们教师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那么对老师而言,这次 2017 年的《意见》又强调了什么?肯定了什么?修正了什么?其中又 有哪些内容与教师息息相关呢?小编为您细心整理出几个亮点,看来今后职称评定中的这些事 儿,老师们更能放心了! 让正高级不再遥不可及 在健全职称制度体系方面,《意见》提出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适时调整、整合, 探索在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职称系列。职称系列可根据专业领域设置相应专业类别。目前未设置 正高级职称的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 评正高,中小学老师也能当“教授
在制度体系方面,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可是先行一步,早在2015年8月《关于深化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就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 其中已经明确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 学教师职务制度,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在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设置正高 级职称。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全面推进的第一年,全国各地纷纷了新制度 下的第一次职称评定。比如12月,广东省就公布了全省首批168名拿到新政后的正高职称的 中小学教师;而在湖南,有223人申报中小学正高职称,其中一线教师占四分之 小编说 改革后,中小学教师将与大学教师一样,有了正高级职称,可以当“教授”,这将最大限 度地打通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有利于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同 时,也能够吸引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有志人士加入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来 德才兼备方为真人才 《意见》要求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 用人单位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评、民意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操守和从业 行为,倡导科学精神,强化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 探索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诚 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 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 师德不过关职称就免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为重,德育为先。这是师德建设重要性的深刻体现。教师的工 作性质决定了教师的职责,教育的育人功能决定了教师应是一个“学为人师,德为示范”的群 体 2015年,上海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强调“师德为先”,上海始终坚持师德为 先,对于有偿补课、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零容忍” “师德不过关,职称竞聘一票否决。”潍坊教育局局长徐友礼说。潍坊的职称竞聘实行师德考 核前置审核,建立起8.9万名教师的师德考核信息库。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必须在上学期师德 考核中获优秀等次。晋升初、中级职称,师德考核必须合格
在制度体系方面,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可是先行一步,早在 2015 年 8 月《关于深化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就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 了。 其中已经明确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 学教师职务制度,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在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设置正高 级职称。 刚刚过去的 2016 年,是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全面推进的第一年,全国各地纷纷了新制度 下的第一次职称评定。比如 12 月,广东省就公布了全省首批 168 名拿到新政后的正高职称的 中小学教师;而在湖南,有 223 人申报中小学正高职称,其中一线教师占四分之三。 小编说 改革后,中小学教师将与大学教师一样,有了正高级职称,可以当“教授”,这将最大限 度地打通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有利于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同 时,也能够吸引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有志人士加入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来。 德才兼备方为真人才 《意见》要求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 用人单位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评、民意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操守和从业 行为,倡导科学精神,强化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 探索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诚 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 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 师德不过关 职称就免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为重,德育为先。这是师德建设重要性的深刻体现。教师的工 作性质决定了教师的职责,教育的育人功能决定了教师应是一个“学为人师,德为示范”的群 体。 2015 年,上海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强调“师德为先”,上海始终坚持师德为 先,对于有偿补课、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零容忍”。 “师德不过关,职称竞聘一票否决。”潍坊教育局局长徐友礼说。潍坊的职称竞聘实行师德考 核前置审核,建立起 8.9 万名教师的师德考核信息库。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必须在上学期师德 考核中获优秀等次。晋升初、中级职称,师德考核必须合格
小编说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师德是一种 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 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 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基层一线也要站在职称一线 《意见》提出,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 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让职称评定既奖优又暖心 “职称就像压在老师身上的一座山,因为名额有限,乡村学校名额少之又少,纵使我们教 学成绩再高,也难以评上职称。”某乡村教师刘老师说 我们一线老师兢兢业业,可一到评职称就没有我们的名额,净是行政老师被评上,我觉 得有些不公平。”某小学王老师抱怨说 《意见》已经明确指出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倾斜,唯有切实贯彻才能温暖一线 教师的心 小编说 现实生活中,行政职务与高级职称两不耽误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而且越是有行政职务的 人,越容易在髙级以上的职称评选上具有某些天然优势,若是这部分人在高级职称的评选中占 比过大,则极容易伤害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让更多的一线教师享受到高级职称的阳光,才能最大程度地对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起到 保护与鼓励的双重作用。让行政的归行政,职称的归职称,把二者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划清,如 此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一线教师的利益 唯资历唯学历唯论文的职称评定要“翻篇”了 论文不再是门槛,科学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 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 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 可不作论文要求;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 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 量要求
小编说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师德是一种 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 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 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基层一线也要站在职称一线 《意见》提出,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 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让职称评定既奖优又暖心 “职称就像压在老师身上的一座山,因为名额有限,乡村学校名额少之又少,纵使我们教 学成绩再高,也难以评上职称。”某乡村教师刘老师说。 “我们一线老师兢兢业业,可一到评职称就没有我们的名额,净是行政老师被评上,我觉 得有些不公平。”某小学王老师抱怨说。 《意见》已经明确指出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倾斜,唯有切实贯彻才能温暖一线 教师的心。 小编说 现实生活中,行政职务与高级职称两不耽误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而且越是有行政职务的 人,越容易在高级以上的职称评选上具有某些天然优势,若是这部分人在高级职称的评选中占 比过大,则极容易伤害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让更多的一线教师享受到高级职称的阳光,才能最大程度地对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起到 保护与鼓励的双重作用。让行政的归行政,职称的归职称,把二者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划清,如 此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一线教师的利益。 唯资历 唯学历 唯论文的职称评定要“翻篇”了 论文不再是门槛,科学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 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 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 可不作论文要求;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 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 量要求
“三唯”的时代要远去 湖南省一名在教学一线工作30多年的中学教师李斌,由于上学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术论 文写作培训,导致后来在评职称时一直苦于写论文,每次都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常常能听到在评定职称中遭遇阻碍的老师们对于论文的质疑声 “那些为发表而发表的论文,并没有什么科研价值。这纯粹是浪费纸张、浪费精力、浪费钱财。 “现在,不只是大学评职称要求发论文,职称评定要求发表论文已经蔓延到各行各业,甚至小 学老师评职称也被要求发论文。一些职称与论文挂钩的要求,简直是莫名其妙 “我们这些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们,实践应用能力再强,教案随笔写得再好,也不顶一篇期刊学 术论文,但那些花钱买来的论文,我觉得并不比我的教案价值高。” 长期以来,职称评定一直饱受“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诟病,希望《意见》的出台 能够解决众多教师的一大烦恼吧。 小编说 学术论文是高校教师学术创造潜能的综合体现,也是学术活动的最终成果。但是对于广大 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论文并不能够完全代表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加之出版行业乱象 从生,也使得论文发表的含金量大大降低 西南政法大学的程德安教授认为,不分行业特点,把学历、资历、论文等标准量化为职称 评定的“硬杠杠”,逼着专业技术人员为评上职称而在专业技术之外耗费大量物力、财力、精 力,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从外语、计算机考试上“松绑” 《意见》里还说到,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 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对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要求不 高的职称系列和岗位,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好老师不再被外语和计算机难倒 作为一名50岁的老教师,为了评职称,必须要考计算机证,于是我报名参加培训班, 没想到里面各种黑幕乱收钱,而且什么也不教,就教你怎么作弊,作为一名老师,我真的不想 这么做,但职称评定这道坎又在这,我是左右为难。” 我长年教初中物理,这英语已经多年不碰,现在学起来真是苦不堪言。但是为了评职称, 我还得硬着头皮学习。但其实这专业英语真的对我的教学没有多大的帮助。”一位读者老师在 后台对中教君留言道
“三唯”的时代要远去 湖南省一名在教学一线工作 30 多年的中学教师李斌,由于上学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术论 文写作培训,导致后来在评职称时一直苦于写论文,每次都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常常能听到在评定职称中遭遇阻碍的老师们对于论文的质疑声: “那些为发表而发表的论文,并没有什么科研价值。这纯粹是浪费纸张、浪费精力、浪费钱财。” “现在,不只是大学评职称要求发论文,职称评定要求发表论文已经蔓延到各行各业,甚至小 学老师评职称也被要求发论文。一些职称与论文挂钩的要求,简直是莫名其妙。” “我们这些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们,实践应用能力再强,教案随笔写得再好,也不顶一篇期刊学 术论文,但那些花钱买来的论文,我觉得并不比我的教案价值高。” 长期以来,职称评定一直饱受“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诟病,希望《意见》的出台, 能够解决众多教师的一大烦恼吧。 小编说 学术论文是高校教师学术创造潜能的综合体现,也是学术活动的最终成果。但是对于广大 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论文并不能够完全代表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加之出版行业乱象 丛生,也使得论文发表的含金量大大降低。 西南政法大学的程德安教授认为,不分行业特点,把学历、资历、论文等标准量化为职称 评定的“硬杠杠”,逼着专业技术人员为评上职称而在专业技术之外耗费大量物力、财力、精 力,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从外语、计算机考试上“松绑” 《意见》里还说到,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 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对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要求不 高的职称系列和岗位,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好老师不再被外语和计算机难倒 “作为一名 50 岁的老教师,为了评职称,必须要考计算机证,于是我报名参加培训班, 没想到里面各种黑幕乱收钱,而且什么也不教,就教你怎么作弊,作为一名老师,我真的不想 这么做,但职称评定这道坎又在这,我是左右为难。” “我长年教初中物理,这英语已经多年不碰,现在学起来真是苦不堪言。但是为了评职称, 我还得硬着头皮学习。但其实这专业英语真的对我的教学没有多大的帮助。”一位读者老师在 后台对中教君留言道
小编说 术业有专攻,并非所有的专业岗位都要用到英语,让广大老师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 英语是极大的浪费。而计算机已经成为大众普及的工具,也无须通过考试来测评。《意见》的 出台,有效避免了“一刀切”对优秀教师的不公平现象,也有利于广大教师将时间和精力投入 到一线教学中学,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大有裨益 教师职称评定的终极目的是要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相应职称教师价值的最大 化。过去职称评定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正在逐步剔除,真心希望随着职称制度的不断改革, 我们在一线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广大教师能得到更多保障,在日新月异的教育大环境下安心教 学、专心工作、开心生活
小编说 术业有专攻,并非所有的专业岗位都要用到英语,让广大老师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 英语是极大的浪费。而计算机已经成为大众普及的工具,也无须通过考试来测评。《意见》的 出台,有效避免了“一刀切”对优秀教师的不公平现象,也有利于广大教师将时间和精力投入 到一线教学中学,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大有裨益。 教师职称评定的终极目的是要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相应职称教师价值的最大 化。过去职称评定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正在逐步剔除,真心希望随着职称制度的不断改革, 我们在一线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广大教师能得到更多保障,在日新月异的教育大环境下安心教 学、专心工作、开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