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 (Y⊙ 叶澜主编 12 叶澜白益民 10 王枬陶志琼著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JIAOSHI JUESE YU JIAOSHI FAZHAN XINTAN 教肓舯了社
鸬霧 为了基础教育的明天 叶澜 “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硏究”丛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用 “终于”一词,是因为从策划到丛书中第一批著作的出版,足足经过 了五年时间,这完全不是因出版社的拖拉,恰恰相反,是教育科学出 版社的耐心与期望,促成了这套丛书在两个世纪的交界之年诞生,使 丛书的冠名获得了时间上的真实。在此我要深谢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领 导与责任编辑。用“终于”一词,还因为我如获重释。近五年内本人 先后担任了两套丛书的主编,前一套是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 育学科元研究”丛书,它是为“教育学科的明天”而作的六本著作的 集合,被我称之为理论研究的“上天工程”;后一套就是这-“世纪 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它是为“基础教育的明天”而作 的七本著作的集合,被我称之为实践硏究的“入地工程”。就其策划 的时间而言,两大“工程”有前后,但就最终交稿的日期而言,则都 在2000年的下半年。这意味着我在合作研究者的鼎力支持下,实现 了教育研究“上天入地”的心愿。我将以充实而轻快的步伐,跨入 21世纪。这怎能不让我呼一口长气,说一声“终于”呢 在这套丛书编写的五年中,中国的基础教育有了喜人的发展,它 不只是表现在数量的达标和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表现是一支为基础 教育的明天,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为中华民族的明天去探索、创造的
队伍正在日益壮大。我们,参与这套丛书编写的研究人员,只是这支 大军中的一个小分队,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学术领域中的奋斗 者。我们还都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是“为了基础教育的明天 再一次走到一起来了。这套丛书也可看做是我们对母校培育的一份答 谢,用不卷地学习、探索和创造写下的时代教育问题的答卷。丛书的 出版正值华东师范大学迎50周年大庆之际,请母校接受我们这份用 心血凝成的奉献。 本套丛书的七本著作涉及基础教育不同层次和诸多领域的改革 大致可分为三组。《新基础教育论》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 命》两本著作是从总体上,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长“时间镜头”对 基础教育改革的探究,可视为一组。《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及《重 建学校精神家园》两书又是一组,它们涉及的是学校教育中两个最为 重要和基本的方面。关于学生与教师的研究组成了第三组。《学生自 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一书旨在揭示学生发展中作为内在力量的“自 我”之形成,这是21世纪基础教育要培养具有主动发展生存意识和 能力的人,所必然面对的一个新的重要问题;对于教师,未来新的基 础教育的真实创造者,我们给予更多的关心。《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 新探》,从道德、专业发展和美学的角度,对教师这个古老的职业作 了时代的诠释。《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则是为帮助教师成为研究者而 作。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本都是为教师而写 的。我们深信,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 而教师只有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才会体验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 才能在发展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 本丛书的撰稿人都力图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上,在体现立定 现实、面向未来、锐意改革的精神意向上,体现该丛书之共性。我们 现在能说的只是“都已尽力了”。我们期待着丛书的面世能引来志同 道合者、批评者和帮助者。但愿我们的丛书能给读者送去新意和心 意,能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添上一把力,抹上一缕新世纪的亮光
JIAOSHI JUESE YU JIAOSHI FAZHAN XINTAA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 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 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项目
目录 导纶斯世纪教师角色形象的真思考 第一编教师德性纶 第一章从“教师是谁?”到“教师德性是什么?”的追问…(31) 、教师是谁?…………… …(31) 教师德性是什么?……………… (41) 第二章教师德性的核心构成 (47) 、教师善… ……(47) 、教师公正 (50) 教师责任感…… (55) 第三章教师德性的养成 、教育实践是形成教师德性的基础 (59) 反思与自我修养 (60) 教师德性的价值 ………(70)
第二编教师审奠论 第四章教师之“魅”在何处? 工作着是美丽的”…(77) “生存”、“享受”与“发展”—教师职业美的现象 考察…… ………(78) 二、“对象”、“学科”与“过程”—教师职业美的领域 分析 三、“平凡”与“伟大”——教师职业美的形态探究……(111) 第五章教师之“魁”如何生?—“用生命点燃生命”…(123) “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教师创造职业美的 主观条件…… (124) 二、“游戏精神”与“语言工具”——教师创遣职业美的 媒介 (140) 三、“情境交融”、“心意贯通”与“品悟浑然”——教师 创造职业美的路径 (156) 第六章教师之“魅”有何意?—“共度锦绣人生”……(170) 、“愉悦”与“净化”——教师职业美对自身生命的 唤醒 (171) 、“陶冶 励”—教师职业美对学生美好人生 的开发 (187) 第三编教师发展论 第七章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演变与新课题的提出……(199) 、对教师专业发展逐渐关注的背景与过程……(204) 二、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状及其问题………(217) 四、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观点………………(220)
第八章教师专业发展内在结构的再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的认定… 二、教师的专业结构简析…………… …(229) 第九章“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出以及基本 特征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新标准的探寻………(242 二、“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立足点的转变……(268) 三、“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272 第十章“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与机制探讨…(276) 、“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 基本走向……… (277) 二、“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机制…………(307)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模型 ………(315) 四、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更新”取向的实践性建议…(317) 结语在学校改幕研究性实践中新型教师 以新基础教盲探意性研完为例 附录 几种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理论 …(338) 二、教师关注问卷 参考文献 (347) 3
论 新世纪教师角色 形象的再思考
口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这是一本与未来教师探讨关于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的著作。在 此,我们研究的重点不是放在“育人”这一通常被人关注的教师研究:歌 的热门主题上;而是放在教师如何“育己”这一通常被人忽视,然而 却是对教育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上。这不仅 是因为有关“育人”的研究在我们这套丛书中已有论述,更因为我们 坚信,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 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 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 精神。总之,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 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 发展。 自然,教师的“育己”不是单指,或者说主要不是指那种脱离了 职业实践的自我修养,这是对人生价值有追求的人都会去做的事。我 们这里的“育己”,是指教师在职业实践中对完美职业角色形象的探 究和实践,思考与行动。对于新世纪来说,新教育需要有新型的教 师,同样也会蕴育出新一代的教师。谁越早意识到这一点,谁就会把 握职业生活中发展的主动权,谁就会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和享受到教师 这一特殊职业内含的欢乐和尊严。探究教师角色的新形象,就是为了 重新认识教师职业,重建教师职业的角色形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 为了重建教师职业的生命内涵。 全书由导论、教师德性论、教师审美论、教师发展论和结语五部 分构成(一头一尾由叶澜撰稿,中间三部分分别由陶志琼、王枬、白 益民撰写)。导论涉及到对教师职业内在价值的认识和新世纪专业形 象的总体概述;第二、三、四部分是分述;结语是对教师如何实现发 展的阐述,这是从现实出发走向更好的明天的道路之探索。虽然五部 分由四人合作,但中间三部分的作者都是叶澜的博士生,所写内容是
.款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他们博土论文的组成,所以,学术精神上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并非拼 凑之作,这是我们师生共同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反思和探究的产物。以 新世纪教师角色形象 上是有关本书写作动机、特点和构成的简述,作为序之序列在最前 、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 这是一个看起来有点抒情,但实际上很实在,很值得每一位教师 深思的问题。它关涉到教师职业价值的问题,关涉到社会尊师和教师 自尊的深层依据,还关涉到教师群体的职业自我意识的问题,它是我 们每个正在当教师,以及还将继续当教师和可能选择当教师者,都需 要自问的问题:为什么选择当教师?当教师究竟意味着什么? )历史的反思 种职业是否具有尊严与欢乐,具有怎样及何种程度的尊严与欢 乐,一方面与职业本身创造的价值及其劳动性质相关,同时也与社会 对这种价值、性质的认同与需求状态相关,还与从事这一职业群体的 职业自我意识,以及他们用自己的事业实践创造出的社会职业形象相 关。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同一种职业,这三方面不仅在不同的社会历 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与关系,而且在同一国家的同 历史时期,这三方面虽相关但并不完全一致。可见,这是一个相当 复杂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历史的眼光 联系到教师职业,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总体上具有“尊师重教” 和维护“师道尊严”的传统,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过起伏。但是 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几千年来,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认识主要停留 在社会功能上。所谓的尊师,主要只是看重这项职业承担的社会功 能。简单地说,“尊师”只是为了“重道”和重“教化”。 中国先秦儒家中,荀子是明确提出“尊师”之说的代表人物。他 把教师的地位提到与天地、先祖及君主并列的高度,言称:“天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