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 PHR(HLB) 教师的语言艺术 PEUEBOE MACTEPCTBO IEJATOrA 张惠芹著 中国国际出版社
序 20世纪后期,在俄罗斯,为适应新条件下交际的需求,一向 稀有学者问津的古老的 PhTopnka重受青睐,并作为一门课程进 人课堂,有关论著相继问世,其中有不少涉及 PITopHKa与教学, 出现了 neAarornecKaH pHTopNKa。我国俄语界对这一热门话题也 产生了浓厚兴趣。应当说,研究尚处于开创阶段。张惠芹教授的 《教师的语言艺术》第一次以俄语课堂中教师语言活动为研究对 象,比较全面地从理论论证和实际操作阐述了教学修辞学的最主 要内容,具有开拓性的学术价值。 俄语中 PhTopHKa与 CTHIHCTHKa二词内涵不同,后者通译为 《修辞学》,数十年来约定俗成,已为语言学界所接受。如何翻译 PHTopHKa,尚无定论。或译为《演说术》,或译为《雄辩术》,均 未得到普遍认可。前者强调了“方式”,后者可能造成诡辩的印 象。 PHtopHKa的核心内容是“说服”。张惠芹的导师汪嘉斐教授 指出,英语的 persuade,俄语的 y6exxpaTh,汉语的“说服”,只 是近似的说法;同时又指出,用“说服”二词概括 piTopnRa的 基本出发点应当认为是准确的。我个人想法,把 PhToPnKa译为 “说服学”比较可取。目前“说服学”一词开始在传媒领域流行, 网上已可以搜集到关于“说服学”的信息。假以时日,“说服学” 可能被语言学界认可,因为实际上不可能在两种语言中找到词义 完全对应的词。本书作者使用“修辞学”或“古典修辞学”指称
PHToPHKa,而把 CTHIMCTHKa界定为“语体文体修辞学”。 教学修辞学的核心就是“说服”,教师运用各种语言的和技 术的手段,影响学生听众,使之认同自己,达到教学目的。本书 对教学修辞学的内容概括为:“以教师的语言艺术为核心的教学 修辞学是一门以修辞学基本思想为核心、多学科交叉的实用性学 科,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听众的因素,充分发 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此基础上运用能与听众交流的 语言技巧和讲解艺术,保障各项教学原则的贯彻实现,得到最佳 教学效果。”提纲挈领,言简意赅。 教师的职责常常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这里强调了 教师的“传授”功能。但教学过程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学 生是否乐意接受,能否接受,实际接受多少。忽视这一点就会导 致注入式教学:教师管教,学生管学;我讲你听,不问其他。其 结果必然是教学效率低下。在今天讲究效率的时代,注入式教学 已被否定,但其影响不能说在课堂里完全绝迹。 许多教师都很重视专业修养。“教师给学生一杯水,他自己 就得拥有一缸水。”然而,教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一杯知识之 水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接受。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从教师语言中的 心理一情感诉求和教师语言的修辞特点两个方面作了比较详细的 论述,它将有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使学生在生动活泼 的氛围中积极主动掌握知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搜集了八十多 课时的中外教师讲课实录,从中选出的典型例证使读者感到亲 切,仿佛身临其境,从而使论点更具说服力。 现代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声光技术作为直观教 具,但教师的语言终究是第一位的,自古皆然,任何其他物质手 段都不能替代。教师的语言艺术最终决定教学效果。 我在这里愿意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性,它被语文教师 2
认为是语文教学的绝对常态。书中对教学过程对话性作了精到的 论述。作者在引用了米哈里斯卡娅的话(无演讲修养的人是“对 听众讲话”,而有演讲修养的人是“同听众谈话”)后指出:“对 于教学演讲,这一原则更是成败所系,生命所在。”这是言近而 旨远的见地,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语。作者接着指出:“教 学演讲旨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而知识的获得其实不是靠传授, 而是靠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我们需要努力做到 的就是使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在对话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 对话性实质上正是巴赫金所说的“人的意识和认识的内部自然属 性”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的对话性是有效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现代教学 论中“双主体理论”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和忽 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学生中心论”的片面性。教学过程的对 话性正是发挥两个主体积极性最有效的手段。本书对“隐性 对话”和“显性对话”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描写,并举了足够 的例证,让读者直观地看到教学对话的现实场景。书中指出: “教学演讲独特之处在于:作为演讲者的教师,他的任务是传 授知识和进行教育,他的对象是接受知识、接受教育的学生 群体,教学中的“和谐对话”意味着使所有交际参与者的认 知活动积极化,使交际双方的思想和语言处于经常的互动之 中。”师生对话和谐互动不限于认知活动的思想交流,它自然 包括师生的情感交流。冷漠的课堂气氛中很难设想师生和谐 互动。互动是有感情的人一人对话,不同于人一机对话。教师 不是存在于学生之外的“自在之物”。一个教师,只有当他走 进教室与学生进行知识、思想、情感交流时,他才进入有血 有肉的教师角色。 《教师的语言艺术》是一本值得语文教师一读的书,有心
的读者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有益启迪。本书虽以高校俄语教学作 为研究分析的具体语言材料,但所论述的原则将适用于各语种 不同层次的教学,当然,对于俄语实践课教师更有直接的参考 价值。 赵陵生 2008年2月
写在前面 关键词:教学演讲,听众中心,情感沟通,对话性,口语 化,教学效果 近年来,随着修辞学( phTophka又译“演说术、雄辩术” 等)的复兴,在俄罗斯出现了以修辞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教学修 辞学( neAarorecKa piTophra)研究,其中核心内容之一是教 师的语言艺术。该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所取得的成果 给人不少启迪。本文就是按照这一研究方向,以外语教学领域为 主要考察范围(旁及其他学科教学),探讨教师语言艺术的理论 和实践问题。 修辞学是一门多维的理论,涉及面十分广泛。因此,对于以 这一理论为基础形成的教学修辞学,不同的研究者难免有不同的 理解和侧重。我们的理解是:以教师的语言艺术为核心的教学修 辞学是一门以修辞学基本思想为核心、多学科交叉的实用性学 科,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听众的因素,充分发 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此基础上运用能与听众交流的 语言技巧和讲解艺术,保障各项教学原则的贯彻实现,达到最佳 教学效果。 全书由绪论、正文三章、结束语和参考文献组成。 在绪论中主要介绍了研究课题的由来、研究对象的界定、确
立了主要研究任务等。 第一章简要论述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pntopHKa)理论的主要 思想以及该理论原则在教育学中的反映。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理论 的核心,是关于演讲活动三要素(3roc, JIOrOC, nadoc)0及其 相互关系的学说。无论演说者人品的表现、演说内容的选择与论 证,还是对听众情感的诉求,最终目的都是要影响听众的判断 使听众作出演讲者希望得到的决定。所以重视听众因素,是以亚 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修辞学的精髓和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修辞学和教育学从它们产生之日起就密不可分。在“苏格拉 底对话”的基础上,产生出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古罗马时期 著名的演讲理论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不仅包含修辞学的内 容,实质上也为教育学构建起一个基本框架。考美纽斯的《大教 学论》吸收了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的思想,为教学论奠定了基 础。现代修辞学家和教育学家也充分肯定了教师应成为演说家的 思想,揭示了教师语言艺术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研究教师语言艺术的教学修辞学以古典修辞学基本思想为基 石,但它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封闭的理论。它既然研究教学,必 然和教育学、教学论有交叉;它作为一门探讨教师语言艺术的学 科,当然要吸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另外,教学修辞学和心理 学、交际学等多门现代学科也理所当然地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所以教学修辞学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本章还探讨教学演讲学和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教学修辞学和教学论最大的交叉点是教学原则和教师与学生 的关系问题。如何把握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角度,是我们首先要解 ①3oc是演讲者的人品, norOC是逻辑论证,maoc是情感诉求
决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修辞学关 注教学原则问题,目的不是像教学论那样,研究和制定指导教学 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而是为落实这些要求提供重要保障。正如 穆拉邵夫( MypaInIoB A.A.)所说,“教学修辞学保障教学原则 的实施”。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我们明确了教学论中的“学 生主体”论和教学修辞学中“听众中心论”的不同内涵,重新评 价了教学演讲中听众(学生)的作用,教学修辞学不仅强调发挥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突出他们对整个教学演讲过程的影响。 研究教师的语言艺术自然离不开语言学。教学修辞学对语言 的研究与语言学本身的相关研究是交叉而不重合的关系。从语言 学角度研究教师语言,主要任务是客观考察教师课堂讲演这一→言 语类型的语言特征( IHHrBhCTHecKHe xapaktepHCTH)和造成这 些特征的语言外因素。修辞学在很大程度上依托语言学探明的客 观规律,但突出教师的语言艺术,侧重于探讨教师语言所达到的 效果,即教师语言的影响力( ehctbehhocth),以效果为准绳, 提供成功的范例和反面的教训,以指导教师的实际教学演讲活 动,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 教学修辞学和心理学、交际学的关系也具有类似的性质:教 学修辞学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实现自己的目的 服务。 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教学修辞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教学修 辞学既不等同于上面列举的学科中的任何一项,也不是修辞学与 这些学科的简单相加,教学修辞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它 的核心思想是源远流长的古典修辞学( PhTopHKa)理论,它以此 来凝聚各种相关的现代学科理论;它好比一个舞台,为各相关学 科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场所。而这些成果的展示者是教师,表现 形式是教师的语言艺术,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章结合实例论述教师语言中的心理一情感诉求。教学活 动以传授理性知识为主要目的,但传授知识不能靠灌输。学生是 活生生的人,学生学习知识受需要、动机、兴趣等等心理因素的 制约。作为教学演讲者的教师必须以听众为中心,充分利用种种 心理杠杆,通过精湛的语言艺术,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自觉自愿 和积极主动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和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 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第三章分析教师语言的修辞特点。本章分别从修辞格、口语 化和对话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修辞格是修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师语言艺术的 大支柱。通过对教学实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教学演讲这一特 殊领域里,修辞格的功能与文学、政论中迥然不同;教学演讲中 使用的修辞格类型有限,但使用频率较高,作用也很突出。我们 在论文中主要分析了比喻(明喻及隐喻)、类比、反复这三种辞 格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 口语化是演讲语言的普遍发展趋势。教师语言口语化的重要 性在于:只有口语化的语言,才能更好地和学生沟通。口语化的 演讲语言并不等同于日常口语(pa3 TOBOPHag peyb)。依据拉普捷 娃( ArteBa)的讲演体理论,我们将教学语言的口语化定义为 书面语和口语的有机融合,其主要特征是句法和语篇层面的“化 整为零”和“舒展随意”、词汇层面的明显中态化。论文中细致 分析了教学演讲中口语化的具体表现手段及制约因素。 教师语言中对话性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使交际参与者的认知活 动积极化、使交际双方的思想和语言处于经常互动之中。对话性 的教学方式,突出体现了“听众中心论”这一思想。在论文中我 们区分了隐性对话和显性对话这两种对话方式并结合实例分析了 表现对话性的语言手段。 4
隐性对话在教学演讲中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独白语中。教师独 白语在形式上是一人讲、众人听,没有交际双方的话轮交替,但 是在演讲者的语言中隐含着同听众的对话,常常更像“压缩”的 对话或是交际双方话语的综合。换句话说,隐性对话是在一个人 的声音中隐含着两个声音的话语。在独白语中体现对话性是教师 语言艺术至关重要的一环。 显性对话是指以话轮交替形式出现的言语形式。在外语教学 中,它表现为师生之间的问答和各种讨论。我们认为应该特别注 意的是,显性对话并不自动体现对话性,在话轮交替的话语中, 交际双方要顺利沟通、形成思想感情的交流,应当有尽可能多的 内在沟通渠道。 在结束语中对作者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概括,提出了有待解决 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目前俄罗斯的教学修辞理论还处于草创阶段,无论理论 构建还是实际研究都还只是刚刚起步;国内俄语界对于教学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法领域,基本未涉及教师语言艺术。我们的研 究在国内俄语界还是初次尝试,具有明显的开拓意义。 (2)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充分吸取国内外学者有关论述中的 合理成分,在此基础上对教学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做出了较明确的 界定,对其基本理论思想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对这一新兴学科 与交叉学科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较清晰的梳理,从而将教学修辞学 的理论构建向前推进了一步。书中对教师语言艺术的一些关键性 环节,如心理一情感诉求、语言修辞特点(包括口语化、对话性 等),作了较有新意的理论分析。 (3)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扎实的实证研究。我们分析了二 十余位俄罗斯及中国教师的讲课和学术讲演实录(以俄罗斯优秀 教师讲课实录为主),共计八十余课时。我们选用的实例,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