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卷2 第Ⅰ卷阅读题(A卷)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 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艺术意境的美。因此,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就成了明清 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 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 较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显现,要更为清晰,从而也更容易把握。 园林的意境和诗歌、绘画的意境不同。诗歌、绘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 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则是借助于实物构成的。但是园林和诗境、画境都不 是局限于有限的物象,而是要在有限中见出无限。同样,园林的意境,也不是 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这比之一个孤立的物象,能够给予游览者更丰富的美的感受。 为了创造园林的意境,明清园林美学强调,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 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 沈复的《浮生六记》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 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 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广石 多徒烦工费。 沈复举例说:“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 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 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可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 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分景、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在观赏者心理上扩大空间感。空间本来是小的,通 过分隔,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这样,在观赏者的心理上, 空间的容量就增大了 借景,则是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有限的空间而达到无 限的空间。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说就是借景的一例, 计成在《园冶》中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又说:“萧寺可以卜邻, 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他的《园冶》中专设一节讲借景,可见 他对借景的重视
2014 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卷 2 第Ⅰ卷 阅读题(A 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 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艺术意境的美。因此,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就成了明清 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 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 较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显现,要更为清晰,从而也更容易把握。 园林的意境和诗歌、绘画的意境不同。诗歌、绘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 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则是借助于实物构成的。但是园林和诗境、画境都不 是局限于有限的物象,而是要在有限中见出无限。同样,园林的意境,也不是一 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这比之一个孤立的物象,能够给予游览者更丰富的美的感受。 为了创造园林的意境,明清园林美学强调,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 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 沈复的《浮生六记》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 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 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广石 多徒烦工费。 沈复举例说:“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 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 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可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 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分景、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在观赏者心理上扩大空间感。空间本来是小的,通 过分隔,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这样,在观赏者的心理上, 空间的容量就增大了。 借景,则是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有限的空间而达到无 限的空间。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说就是借景的一例, 计成在《园冶》中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又说:“萧寺可以卜邻, 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他的《园冶》中专设一节讲借景,可见 他对借景的重视
不仅重视实景,而且重视虚景。月影、花影、云影、风声、水声、鸟声……这种 种虚景,在构成园林意境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历代诗人一些咏园林的名句,如 “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小楼一夜听春雨”(陆游《临 安春雨初霁》)、“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梅花》)、“柳 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欧阳修《临江仙》)、“粉墙花影自重重,帘 卷残荷水殿风”(高濂《玉簪记·琴挑》)等等,也可以说明中国园林意境的这 个特点 (摘编自上海人民版社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园林的创造和欣赏,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因此,中国古 典园林的美不仅仅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 B.园林艺术与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比较,其意境的独特性和内涵显得更为明 显,也更加清晰,从而也更容易把握。 C.园林艺术的意境不同于诗歌和绘画艺术的意境之处,就是它能够于有限中见 出无限,而且其意境是借助实物构成的 D.园林艺术之所以能够给予游览者以丰富的美的感受,就在于它创造的意境不 是孤立的物象,而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沈复认为创造园林的意境要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这样既突破了一般园林建 筑讲究的“周回曲折”四字,也省了土石和工费。 B.与虚实相生不同的是,分景、隔景可以在观赏者心理上扩大空间感,这样可 以增加景色的层次感,并增大空间的容量。 C.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讲的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借景 使建筑具有了突破性,大大地拓展了观赏的空间 D.历代诗人都有很多歌咏园林的名句,从他们的诗句中可以体会到园林艺术除 了讲究实景外,也讲究虚景,如光影和声音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为此,明清园林美学强调 要采用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 B.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和诗歌、绘画的意境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创造的 物象不孤立是同,借助的表现手法是异
不仅重视实景,而且重视虚景。月影、花影、云影、风声、水声、鸟声……这种 种虚景,在构成园林意境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历代诗人一些咏园林的名句,如: “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小楼一夜听春雨”(陆游《临 安春雨初霁》)、“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梅花》)、“柳 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欧阳修《临江仙》)、“粉墙花影自重重,帘 卷残荷水殿风”(高濂《玉簪记·琴挑》)等等,也可以说明中国园林意境的这 个特点。 (摘编自上海人民版社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园林的创造和欣赏,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因此,中国古 典园林的美不仅仅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 B.园林艺术与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比较,其意境的独特性和内涵显得更为明 显,也更加清晰,从而也更容易把握。 C.园林艺术的意境不同于诗歌和绘画艺术的意境之处,就是它能够于有限中见 出无限,而且其意境是借助实物构成的。 D.园林艺术之所以能够给予游览者以丰富的美的感受,就在于它创造的意境不 是孤立的物象,而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沈复认为创造园林的意境要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这样既突破了一般园林建 筑讲究的“周回曲折”四字,也省了土石和工费。 B.与虚实相生不同的是,分景、隔景可以在观赏者心理上扩大空间感,这样可 以增加景色的层次感,并增大空间的容量。 C.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讲的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借景 使建筑具有了突破性,大大地拓展了观赏的空间。 D.历代诗人都有很多歌咏园林的名句,从他们的诗句中可以体会到园林艺术除 了讲究实景外,也讲究虚景,如光影和声音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为此,明清园林美学强调 要采用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 B.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和诗歌、绘画的意境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创造的 物象不孤立是同,借助的表现手法是异
C.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中体现得十分独特和到位, 甚至可以说,超过了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 D.在园林美学的意境中,分景、隔景、借景是实景,恰当的光影运用是虚景 虚实相生、互为补充才充分地创造出美的境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廷相,字子衡,仪封人。幼有文名,登弘治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兵科给 事中。以忧去。正德初,服阕至京,刘瑾中以罪,谪亳州判官,量移髙淳知县 召为御史,疏言:“大盗四起,将帅未能平。由将权轻,不能御敌:兵机疏,不 能扼险也。盗贼所至,乡民奉牛酒,甚者为效力。盗有生杀权,而将帅反无之, 故兵不用命。宜假便宜,退却者必斩。”帝切责总督诸臣,悉从其议。屡迁四川 佥事、山东副使,皆提督学校。 居二年,加兵部尚书兼前官,提督团营,仍理院事。两考满,加太子少保。畿民 盗天寿山陵树,巡按杨绍芳引盗大祀神御物律斩。廷相言:“大祀神御物者,指 神御在内祭器帷帐之物而言。律文盜陵木者,止杖一百,徒三年。今舍本律,非 刑之平。”忤旨,罚俸一月。帝将幸承天,廷相与诸大臣谏,不纳。扈从还,以 九年满,加太子太保。雷震奉先殿,廷相言:“人事修而后天道顺,大臣法而后 小臣廉。今廉隅不立,贿赂盛行,先朝犹暮夜之私,而今则白日之攫。大臣污则 小臣悉效,京官贪则外臣无畏。臣职宪纪,不能绝其弊,乞先罢斥。”用以刺尚 书严嵩、张瓚辈。帝但谕留而已。 廷相掌内台最久,有威重。督团营,与郭勋共事,逡巡其间,不能有所振饬。给 事中李凤来等论权贵夺民利,章下都察院,廷相檄五城御史核实,迟四十余日, 给事中章允贤遂劾廷相徇私慢上。帝方诘责,而廷相以御史所核闻,惟郭勋侵最 多。帝令勋自奏,于是劾勋者群起。勋复以领敕稽留,触帝怒,下狱。责廷相朋 比阿党,斥为民。越三年,卒。 廷相博学妤议论,以经术称,然其说颇乖僻。隆庆初,复官,赠少保,谥肃敏。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忧去 忧:疾病 B.服阕至京 阕:结束
C.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中体现得十分独特和到位, 甚至可以说,超过了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 D.在园林美学的意境中,分景、隔景、借景是实景,恰当的光影运用是虚景, 虚实相生、互为补充才充分地创造出美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廷相,字子衡,仪封人。幼有文名,登弘治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兵科给 事中。以忧去。正德初,服阕至京,刘瑾中以罪,谪亳州判官,量移高淳知县。 召为御史,疏言:“大盗四起,将帅未能平。由将权轻,不能御敌;兵机疏,不 能扼险也。盗贼所至,乡民奉牛酒,甚者为效力。盗有生杀权,而将帅反无之, 故兵不用命。宜假便宜,退却者必斩。”帝切责总督诸臣,悉从其议。屡迁四川 佥事、山东副使,皆提督学校。 居二年,加兵部尚书兼前官,提督团营,仍理院事。两考满,加太子少保。畿民 盗天寿山陵树,巡按杨绍芳引盗大祀神御物律斩。廷相言:“大祀神御物者,指 神御在内祭器帷帐之物而言。律文盗陵木者,止杖一百,徒三年。今舍本律,非 刑之平。”忤旨,罚俸一月。帝将幸承天,廷相与诸大臣谏,不纳。扈从还,以 九年满,加太子太保。雷震奉先殿,廷相言:“人事修而后天道顺,大臣法而后 小臣廉。今廉隅不立,贿赂盛行,先朝犹暮夜之私,而今则白日之攫。大臣污则 小臣悉效,京官贪则外臣无畏。臣职宪纪,不能绝其弊,乞先罢斥。”用以刺尚 书严嵩、张瓚辈。帝但谕留而已。 廷相掌内台最久,有威重。督团营,与郭勋共事,逡巡其间,不能有所振饬。给 事中李凤来等论权贵夺民利,章下都察院,廷相檄五城御史核实,迟四十余日, 给事中章允贤遂劾廷相徇私慢上。帝方诘责,而廷相以御史所核闻,惟郭勋侵最 多。帝令勋自奏,于是劾勋者群起。勋复以领敕稽留,触帝怒,下狱。责廷相朋 比阿党,斥为民。越三年,卒。 廷相博学好议论,以经术称,然其说颇乖僻。隆庆初,复官,赠少保,谥肃敏。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以忧去 忧:疾病 B. 服阕至京 阕:结束
C.量移高淳知县 量:酌量 D.宜假便宜 假:给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廷相直言时政之过的一组是(3 分) ①而将帅反无之,故兵不用命 ②律文盗陵木者,止杖一百 ③今舍本律,非刑之平 ④人事修而后天道顺 ⑤今廉隅不立,贿赂盛行 ⑥不能绝其弊,乞先罢 斥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御史,王廷相敢于直言。他上疏指出,大盗之所以从四方兴起,将帅不能 平叛的原因是:将帅权轻,不能抵御敌人:军机不严密,不能扼守险要。 B.王廷相重视法律的公正性。在京郊的老百姓偷盗天寿山陵墓的树木这件事上 他援引法律条文,指出了巡按杨绍芳引用盗大祀神御物条律判处斩刑的错误 C.王廷相敢于针砭时弊。他认为大臣守法小臣才廉洁,当前的现状是端正不苟的 品性不立,贿赂盛行,以自己在职有过要求罢免来讥刺严嵩、张瓒之流。 D.王廷相敢于承担责任。给事中李凤来等检举权贵夺占民利,奏章下发都察院, 王廷相故意拖沓,等到皇帝诘责,才把御史核实的情况奏上,他被罢免为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朝犹暮夜之私,而今则白日之攫。 (2)与郭勋共事,逡巡其间,不能有所振饬。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潜山道中①(清)祁寯藻② 青山缺处树弥缝,水外人家绿几重。 白鸟一群栖不定,恰疑春雪下长松
C. 量移高淳知县 量:酌量 D. 宜假便宜 假:给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廷相直言时政之过的一组是(3 分) ①而将帅反无之,故兵不用命 ②律文盗陵木者,止杖一百 ③今舍本律,非刑之平 ④人事修而后天道顺 ⑤今廉隅不立,贿赂盛行 ⑥不能绝其弊,乞先罢 斥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御史,王廷相敢于直言。他上疏指出,大盗之所以从四方兴起,将帅不能 平叛的原因是:将帅权轻,不能抵御敌人;军机不严密,不能扼守险要。 B.王廷相重视法律的公正性。在京郊的老百姓偷盗天寿山陵墓的树木这件事上, 他援引法律条文,指出了巡按杨绍芳引用盗大祀神御物条律判处斩刑的错误。 C.王廷相敢于针砭时弊。他认为大臣守法小臣才廉洁,当前的现状是端正不苟的 品性不立,贿赂盛行,以自己在职有过要求罢免来讥刺严嵩、张瓒之流。 D.王廷相敢于承担责任。给事中李凤来等检举权贵夺占民利,奏章下发都察院, 王廷相故意拖沓,等到皇帝诘责,才把御史核实的情况奏上,他被罢免为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先朝犹暮夜之私,而今则白日之攫。 (2)与郭勋共事,逡巡其间,不能有所振饬。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潜山道中① (清)祁寯藻② 青山缺处树弥缝,水外人家绿几重。 白鸟一群栖不定,恰疑春雪下长松
[注]①潜山,安徽潜山。②祁寯藻(1793-1866),字叔颖,号春圃,山西寿 阳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8.“水外人家绿几重”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句子描 写的情景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斯楼 也 ,满目萧然,感激而悲者 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2)余音袅袅,不绝如 缕 (苏轼《赤壁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 时请在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内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聂鑫森 春二月,天是蓝的,地是绿的,风暖暖地吹过来,扑得人脸颊痒痒的。 护城的小河上,横着一架古朴的木桥,出城、进城的人,流水般淌来淌去
[注]①潜山,安徽潜山。②祁寯藻(1793—1866),字叔颖,号春圃,山西寿 阳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8.“水外人家绿几重”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句子描 写的情景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9.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登斯楼 也, , ,满目萧然,感激而悲者 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⑵余音袅袅,不绝如 缕。 , 。 (苏轼《赤壁赋》) ⑶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 时请在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内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聂鑫森 春二月,天是蓝的,地是绿的,风暖暖地吹过来,扑得人脸颊痒痒的。 护城的小河上,横着一架古朴的木桥,出城、进城的人,流水般淌来淌去
“风筝!风筝!每只一角五!” 那声音又脆又亮,带点儿挑逗的味道。寻声一看,靠着桥栏站着一个胖胖的老头 脸上带着讨好的笑,额上沁出一层晶亮的油汗。他手里提着一串风筝,风筝的翅 上、尾上,涂满刺眼的大红大绿 在他那得意的神态看,他的生意无疑是不错的。一只只风筝从他手上递出去 张张角票和零散的分币塞进了口袋。 当他的眼光落在桥那头的时候,便从心底里发出一种真诚的同情 那儿也站着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头,悠闲地靠着桥栏,瘦瘦的脸上嵌着双精明 的小眼睛,下巴上蓄着几根干枯的胡子。他也在卖风筝。他的风筝是素白的,有 蜻蜓、蝴蝶……翅上还装了会转动的风笛,朴实得叫人看不上眼。他没有着意地 叫喊,只是沉静地等候着买主。 偶尔有人问一声:“喂,多少钱一只?”他伸出五个指头。天啊,五角!问的人 摇摇头。 他站了多半天了,连一只风筝也没有卖出去! 胖老头终于忍不住了:“伙计,别傻等了,一角一个。价太高,把人都吓跑了。” 瘦老头转过脸来,下巴动了几下,想说什么,终于没有说。他不喜欢对面那张胖 得肉往下坠的脸,他不喜欢他的那些风筝。那也叫风筝?那竹骨剖得粗细不匀, 上面还带着毛刺:那纸也糊得太潦草;还有那颜色,俗!…… 他下意识地低下头,望着自己手上这一串风筝,那竹骨是耐着性儿剖的,然后又 用砂纸细细地打磨了几遍,闪着柔润的光;那素白的纸糊得多贴展,兜得住风, 放,准嗖嗖嗖地往上蹿。风笛儿响得欢快,真像筝的声音,美!他相信自已的 手艺,那是几代的家传啊! 他感到满足,但也不无遗憾。 胖老头的风筝很快就卖完了。他狡黠地笑了笑,想瞧瞧瘦老头怎样提着卖不掉的 风筝垂头丧气地离开桥头。他悠闲地点燃一支烟,吐出一个又大又圆的烟圈。 瘦老头的脸色变得难看了,连鼻翼都在微微地颤动。 他从口袋里摸出一轴麻线,理出线头,接在一只风筝上,掂了掂,然后顺着风儿 抛。那风筝像懂事似地摆了摆,兜上一口风,憋着劲儿直往上蹿。绳轴转动着, 麻线伸延着,绷得那么紧、那么直;上面的风笛呼啦啦地响,响得撩人。眨眼间 化作一个小小的白点,在高远的蓝天上飘闪,像一片轻盈的云。 好风筝!
“风筝!风筝!每只一角五!” 那声音又脆又亮,带点儿挑逗的味道。寻声一看,靠着桥栏站着一个胖胖的老头, 脸上带着讨好的笑,额上沁出一层晶亮的油汗。他手里提着一串风筝,风筝的翅 上、尾上,涂满刺眼的大红大绿。 在他那得意的神态看,他的生意无疑是不错的。一只只风筝从他手上递出去,一 张张角票和零散的分币塞进了口袋。 当他的眼光落在桥那头的时候,便从心底里发出一种真诚的同情。 那儿也站着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头,悠闲地靠着桥栏,瘦瘦的脸上嵌着双精明 的小眼睛,下巴上蓄着几根干枯的胡子。他也在卖风筝。他的风筝是素白的,有 蜻蜓、蝴蝶……翅上还装了会转动的风笛,朴实得叫人看不上眼。他没有着意地 叫喊,只是沉静地等候着买主。 偶尔有人问一声:“喂,多少钱一只?”他伸出五个指头。天啊,五角!问的人 摇摇头。 他站了多半天了,连一只风筝也没有卖出去! 胖老头终于忍不住了:“伙计,别傻等了,一角一个。价太高,把人都吓跑了。” 瘦老头转过脸来,下巴动了几下,想说什么,终于没有说。他不喜欢对面那张胖 得肉往下坠的脸,他不喜欢他的那些风筝。那也叫风筝?那竹骨剖得粗细不匀, 上面还带着毛刺;那纸也糊得太潦草;还有那颜色,俗!…… 他下意识地低下头,望着自己手上这一串风筝,那竹骨是耐着性儿剖的,然后又 用砂纸细细地打磨了几遍,闪着柔润的光;那素白的纸糊得多贴展,兜得住风, 一放,准嗖嗖嗖地往上蹿。风笛儿响得欢快,真像筝的声音,美!他相信自己的 手艺,那是几代的家传啊! 他感到满足,但也不无遗憾。 胖老头的风筝很快就卖完了。他狡黠地笑了笑,想瞧瞧瘦老头怎样提着卖不掉的 风筝垂头丧气地离开桥头。他悠闲地点燃一支烟,吐出一个又大又圆的烟圈。 瘦老头的脸色变得难看了,连鼻翼都在微微地颤动。 他从口袋里摸出一轴麻线,理出线头,接在一只风筝上,掂了掂,然后顺着风儿 一抛。那风筝像懂事似地摆了摆,兜上一口风,憋着劲儿直往上蹿。绳轴转动着, 麻线伸延着,绷得那么紧、那么直;上面的风笛呼啦啦地响,响得撩人。眨眼间, 化作一个小小的白点,在高远的蓝天上飘闪,像一片轻盈的云。 “好风筝!
“正正经经的货!” 一时人们都往这边涌,喝彩声此起彼落。 所有的目光都凝聚在那一串素白的风筝上,从头看到尾,从竹骨看到风笛,没 处不顺眼,没一处不爽心! “我买这一只!五角,认了!” “眼见为实,我要这一只!” 人们边说,边把手往风筝上伸,生怕被别人抢了去。瘦老头用手一挡,板紧的脸 上没个笑星儿,叫人猜不透。 他又从口袋里摸出把麻线,每根麻线丈把长,是为买主试飞用的。他把麻线小心 地接在那一只只风筝上 胖老头艰难地挤到他身边,焦急地对着他耳朵咕哝着:“快把货甩出去,捞一把, 别误了这好机会。” 他斜了胖老头一眼,依旧没有理他,那是一种高傲的不屑。他顺着风,把接好线 的风筝统统放起来。刹那间,他的手上飘出一簇素白的“花”,响起一片风笛的 韵律。 人们又一次呼喊起来,像起了潮汛一般。 “给我一只! “我买了!”…… 瘦老头忽然仰天打了个哈哈,睥睨了一下围在自己身边的人墙,矜持地问: 你们懂得风筝? 连三岁的小孩也知道风筝,怎么不懂?一双双眼睛直愣愣地望着他。 瘦老头摆了摆头,摆得很有力。他忽然从口袋里掏出把剪刀,阳光下显得那么亮 亮得扎眼。 只听见咔嚓一声脆响,他手里捏着的那一把麻线,齐崭崭地断了,所有的风筝摇 晃了一下,呼地抖着劲向上飞去… 胖老头使劲地跺了跺脚,一扭头走了。 人群里响起一片啊呀声
“正正经经的货!” 一时人们都往这边涌,喝彩声此起彼落。 所有的目光都凝聚在那一串素白的风筝上,从头看到尾,从竹骨看到风笛,没一 处不顺眼,没一处不爽心! “我买这一只!五角,认了!” “眼见为实,我要这一只!”…… 人们边说,边把手往风筝上伸,生怕被别人抢了去。瘦老头用手一挡,板紧的脸 上没个笑星儿,叫人猜不透。 他又从口袋里摸出把麻线,每根麻线丈把长,是为买主试飞用的。他把麻线小心 地接在那一只只风筝上。 胖老头艰难地挤到他身边,焦急地对着他耳朵咕哝着:“快把货甩出去,捞一把, 别误了这好机会。” 他斜了胖老头一眼,依旧没有理他,那是一种高傲的不屑。他顺着风,把接好线 的风筝统统放起来。刹那间,他的手上飘出一簇素白的“花”,响起一片风笛的 韵律。 人们又一次呼喊起来,像起了潮汛一般。 “给我一只!” “我买了!”…… 瘦老头忽然仰天打了个哈哈,睥睨了一下围在自己身边的人墙,矜持地问: “你们懂得风筝?” 连三岁的小孩也知道风筝,怎么不懂?一双双眼睛直愣愣地望着他。 瘦老头摆了摆头,摆得很有力。他忽然从口袋里掏出把剪刀,阳光下显得那么亮, 亮得扎眼。 只听见咔嚓一声脆响,他手里捏着的那一把麻线,齐崭崭地断了,所有的风筝摇 晃了一下,呼地抖着劲向上飞去…… 胖老头使劲地跺了跺脚,一扭头走了。 人群里响起一片啊呀声
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无数道目光也被牵引到那很高很远的地方。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蓝天是公正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借风筝这一题材,表现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容易接受堂皇花哨而实 质空洞的事物,对外表朴实内在丰盈的事物,反而怀疑 B.胖老头的生意不错,是因为他能揣摩买主的心理:风筝外表的色彩非常 美丽,价格也比较便宜,而且还能笑容满面地招来顾主。 C.瘦老头不喜欢胖老头,主要是因为他那张胖脸,还有就是不喜欢他制作 的风筝,他认为那粗糙的手艺、俗气的色彩是对职业的亵渎 D.“人们”是小说中风筝的买主,他们开始冷落瘦老头,后来又一窝蜂地 争着买他的风筝,说明这些人已经明白了他风筝的价值。 E.这篇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它善于营造意境,以轻松的、从容的语态, 经过锤炼的句式,使文章具有了哲理的象征的意味。 (2)小说中的瘦老头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用了不少笔墨写胖老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 (4)这篇小说以“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为题,有多重用意,请结合小说的主题 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多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尊重事实坚持真理 1921年春季,李四光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初期,曾经带领学生奔赴河北邢 台南部的沙河县进行野外调查。 天上午,大家横穿沙河盆地向东南行进。同学们有说有笑地向前走,李四光却 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身边的不远处,地面上突起几块孤零零的大石头。他想: 这里远离山区,哪来的这几块大石头?是洪水从太行山上冲下来的吗?不可能
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无数道目光也被牵引到那很高很远的地方。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蓝天是公正的。 (有删改) ⑴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借风筝这一题材,表现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容易接受堂皇花哨而实 质空洞的事物,对外表朴实内在丰盈的事物,反而怀疑。 B.胖老头的生意不错,是因为他能揣摩买主的心理:风筝外表的色彩非常 美丽,价格也比较便宜,而且还能笑容满面地招来顾主。 C.瘦老头不喜欢胖老头,主要是因为他那张胖脸,还有就是不喜欢他制作 的风筝,他认为那粗糙的手艺、俗气的色彩是对职业的亵渎。 D.“人们”是小说中风筝的买主,他们开始冷落瘦老头,后来又一窝蜂地 争着买他的风筝,说明这些人已经明白了他风筝的价值。 E.这篇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它善于营造意境,以轻松的、从容的语态, 经过锤炼的句式,使文章具有了哲理的象征的意味。 ⑵小说中的瘦老头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⑶小说用了不少笔墨写胖老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 分) ⑷这篇小说以“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为题,有多重用意,请结合小说的主题 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多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尊重事实 坚持真理 1921 年春季,李四光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初期,曾经带领学生奔赴河北邢 台南部的沙河县进行野外调查。 一天上午,大家横穿沙河盆地向东南行进。同学们有说有笑地向前走,李四光却 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身边的不远处,地面上突起几块孤零零的大石头。他想: 这里远离山区,哪来的这几块大石头?是洪水从太行山上冲下来的吗?不可能
即便是洪水如何汹涌,也很难把这么大的巨石冲到遥远的平原上来,那么,又该 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他们对每块大石头,上下左右都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这几块石头的显露状况有 个共同点:即每块砾石上都有一至两个磨光面,其中各含有一些隐隐约约的擦痕 特别是有块半掩半露的巨石平面上,留着3组方向不同的清晰痕迹。李四光眼光 猛然一亮,兴奋地对大家说:“冰川遗迹!第四纪冰川期的显示啊!” “可地质史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呀 有的正好是相反结论,认为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期。” “现在看,这种结论也未必正确。” “但是,这种结论出自外国权威科学家的认定呀!” “大胆怀疑,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李四光用这12个字概括自己的看法。 这次考察是李四光建树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起点。此后,无论工作怎样繁忙, 社会活动如何缠身,他都坚持不放弃这个课题。同年夏季,他又带领学生来到山 西大同进行地质调查。这儿同样使他获得新的发现:这里有冰川u谷遗迹 这一发现更加坚定了李四光的研究信心。不过,他也知道,中国有没有第四纪冰 川l是个重大而又敏感的话题,没有翔实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是驳不倒外国专家固 有偏见的。目前,仅能就此提出探讨性意见。1922年1月,他用英文写了一篇 报道,发表于英国《地质杂志》。他在这篇报道中指出:“任何为了搞清这个问 题的尝试,都必须在野外进行 这篇文章虽然称之为报道,实际上已经融进了李四光的学术见解,而且颇具挑战 性锋芒。文中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不过地质界的学者们都知道其矛头指向曾任国 际地理学会会长的德国学术权威李希霍芬。因为他曾先后7次来中国进行地质 调查,足迹也是遍布大江南北,著有3卷被中外学者奉为经典的题为《中国》的 专著,而对冰川遗迹却只字未提。虽然当年李四光在国际地质界小有名气,但人 们在他与李希霍芬之间,仍旧是迷信后者的。李四光也深知这个现实,他决定先 从引起国内地质界的反响做起 当年5月,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上以《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为论题进 行学术演讲,引起国内学者的共鸣,获得丁文江和翁文灏等先辈地质学家的支持。 但是出席大会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听完李四光的演讲却轻蔑地一笑,当着李 四光的面拂袖而去 李四光对此不以为意,他知道成见一旦占据上风,就有着强大的惯性,要想从根 本上改变它,只能再拿证据,再进行充分论证。这以后,他马不停蹄,相继到长 江流域和安徽各地调查。并先后发表了《关于研究长江下游冰川问题的材料》和
即便是洪水如何汹涌,也很难把这么大的巨石冲到遥远的平原上来,那么,又该 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他们对每块大石头,上下左右都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这几块石头的显露状况有 个共同点:即每块砾石上都有一至两个磨光面,其中各含有一些隐隐约约的擦痕。 特别是有块半掩半露的巨石平面上,留着 3 组方向不同的清晰痕迹。李四光眼光 猛然一亮,兴奋地对大家说:“冰川遗迹!第四纪冰川期的显示啊!” “可地质史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呀。” “有的正好是相反结论,认为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期。” “现在看,这种结论也未必正确。” “但是,这种结论出自外国权威科学家的认定呀!” “大胆怀疑,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李四光用这 12 个字概括自己的看法。 这次考察是李四光建树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起点。此后,无论工作怎样繁忙, 社会活动如何缠身,他都坚持不放弃这个课题。同年夏季,他又带领学生来到山 西大同进行地质调查。这儿同样使他获得新的发现:这里有冰川 u 谷遗迹。 这一发现更加坚定了李四光的研究信心。不过,他也知道,中国有没有第四纪冰 川是个重大而又敏感的话题,没有翔实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是驳不倒外国专家固 有偏见的。目前,仅能就此提出探讨性意见。1922 年 1 月,他用英文写了一篇 报道,发表于英国《地质杂志》。他在这篇报道中指出:“任何为了搞清这个问 题的尝试,都必须在野外进行。” 这篇文章虽然称之为报道,实际上已经融进了李四光的学术见解,而且颇具挑战 性锋芒。文中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不过地质界的学者们都知道其矛头指向曾任国 际地理学会会长的德国学术权威李希霍芬。因为他曾先后 7 次来中国进行地质 调查,足迹也是遍布大江南北,著有 3 卷被中外学者奉为经典的题为《中国》的 专著,而对冰川遗迹却只字未提。虽然当年李四光在国际地质界小有名气,但人 们在他与李希霍芬之间,仍旧是迷信后者的。李四光也深知这个现实,他决定先 从引起国内地质界的反响做起。 当年 5 月,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上以《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为论题进 行学术演讲,引起国内学者的共鸣,获得丁文江和翁文灏等先辈地质学家的支持。 但是出席大会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听完李四光的演讲却轻蔑地一笑,当着李 四光的面拂袖而去。 李四光对此不以为意,他知道成见一旦占据上风,就有着强大的惯性,要想从根 本上改变它,只能再拿证据,再进行充分论证。这以后,他马不停蹄,相继到长 江流域和安徽各地调查。并先后发表了《关于研究长江下游冰川问题的材料》和
《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等一批有理有据的文图并茂的学术论文。而庐山 的奇特发现则最后成为众所公认的事实 李四光和他的学生们在庐山这个大约东西10公里、南北25公里的山区中,日 夜不息地反复观察、实验、分析、判断和论证,最后李四光认定:中国第四纪冰 川主要为山谷冰川。 1933年11月12日,李四光在北平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第10次年会上以《扬子 江流域之第四纪冰川期》为题,发表长篇演说,引起全场轰动。但毋庸讳言,仍 有很多中外学者对此不赞同。于是,李四光邀请国际闻名的地质专家巴尔博、德 日进和诺林等及一些中国学者亲自到庐山来考察。李四光引领中外学者观看了他 们所发现的所有冰川遗迹,并且予以逐个讲解。大量中外学者均被眼前的奇特地 质景观迷住了,即使那些顽固反对中国曾经存在第四纪冰川的洋专家们,也大都 被李四光的讲解和论证而折服。但也还有个别洋人不肯服输,竟然在鸡蛋里硬要 挑骨头,而诺林却把李四光拉在一旁悄悄说:“假如这些现象是在我家乡发现的 则无疑是冰川造成的。”李四光没说什么,但自信的神色告诉他,不急,雄辩的 事实会让你心服口服的。不多时,他又以慧眼在鄱阳湖畔发现了更加确凿的冰川 证据,此时即使想在鸡蛋里挑骨头者也哑口无言了 这是一笔载入中国和世界地质史册的大事记,时间是1934年的春天。此时此刻, 李四光向世人豪迈地宣告:至是,中国冰川现象始得谓之确定!客之怀疑冰川现 象者,至此可以涣然冰释了! (摘编自石磊《李四光的故事》)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四光将调査中发现冰川遗迹的情况只用英文写了一篇报道,发表于英国《地 质杂志》,文中仅提出探讨性意见,这足见他对李希霍芬观点采取的审慎态度。 B.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上以《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为论题进行学术 演讲,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共鸣,但并未赢得到会的安特生等一些国外学者的支持。 C.李四光为了证明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十多年不辞劳苦带领他的学生们相继 在河北沙河、山西大同、长江流域、安徽各地、庐山和鄱阳湖畔进行实地调查。 D.李四光不仅在地质学会上演讲他的中国冰川学说,而且还邀请国际闻名的地 质专家和国内学者到庐山考察他们所发现的所有冰川遗迹,并且予以逐个讲解。 E.李四光对不赞成他学说的中外学者、尤其是怀有偏见的国外专家,均置之不 理,而是再拿证据,再进行充分论证,直至让他们心服口服为止。 (2)李四光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他决定先从引起国内地质界 的反响做起。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等一批有理有据的文图并茂的学术论文。而庐山 的奇特发现则最后成为众所公认的事实。 李四光和他的学生们在庐山这个大约东西 10 公里、南北 25 公里的山区中,日 夜不息地反复观察、实验、分析、判断和论证,最后李四光认定:中国第四纪冰 川主要为山谷冰川。 1933 年 11 月 12 日,李四光在北平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第 10 次年会上以《扬子 江流域之第四纪冰川期》为题,发表长篇演说,引起全场轰动。但毋庸讳言,仍 有很多中外学者对此不赞同。于是,李四光邀请国际闻名的地质专家巴尔博、德 日进和诺林等及一些中国学者亲自到庐山来考察。李四光引领中外学者观看了他 们所发现的所有冰川遗迹,并且予以逐个讲解。大量中外学者均被眼前的奇特地 质景观迷住了,即使那些顽固反对中国曾经存在第四纪冰川的洋专家们,也大都 被李四光的讲解和论证而折服。但也还有个别洋人不肯服输,竟然在鸡蛋里硬要 挑骨头,而诺林却把李四光拉在一旁悄悄说:“假如这些现象是在我家乡发现的, 则无疑是冰川造成的。”李四光没说什么,但自信的神色告诉他,不急,雄辩的 事实会让你心服口服的。不多时,他又以慧眼在鄱阳湖畔发现了更加确凿的冰川 证据,此时即使想在鸡蛋里挑骨头者也哑口无言了。 这是一笔载入中国和世界地质史册的大事记,时间是 1934 年的春天。此时此刻, 李四光向世人豪迈地宣告:至是,中国冰川现象始得谓之确定!客之怀疑冰川现 象者,至此可以涣然冰释了! (摘编自石磊《李四光的故事》) ⑴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李四光将调查中发现冰川遗迹的情况只用英文写了一篇报道,发表于英国《地 质杂志》,文中仅提出探讨性意见,这足见他对李希霍芬观点采取的审慎态度。 B.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上以《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为论题进行学术 演讲,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共鸣,但并未赢得到会的安特生等一些国外学者的支持。 C.李四光为了证明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十多年不辞劳苦带领他的学生们相继 在河北沙河、山西大同、长江流域、安徽各地、庐山和鄱阳湖畔进行实地调查。 D.李四光不仅在地质学会上演讲他的中国冰川学说,而且还邀请国际闻名的地 质专家和国内学者到庐山考察他们所发现的所有冰川遗迹,并且予以逐个讲解。 E.李四光对不赞成他学说的中外学者、尤其是怀有偏见的国外专家,均置之不 理,而是再拿证据,再进行充分论证,直至让他们心服口服为止。 ⑵李四光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他决定先从引起国内地质界 的反响做起。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