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第一讲文言实词 所谓“常见文言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 用词;从词义上来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 部分。“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即上下文中的含」 考查的内容包括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多义词和古今 异义词是重点。 考查角度一:多义词 多义词的情况很普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有不同的含义,这些都取决于 具体语境,如“去”在“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里,是“离开”之意,在“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 里,是“前往”之意,在“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里是形容词,“过去的”意思。 总之,辨析多义词的词义,要注意结合前后文内容,兼顾词语在句子结构中所处 的语法位置,对词性与词义作出准确判断。 典题探究 【典题】(2012·大纲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 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 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 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 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 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 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 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 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 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 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 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 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嬴钱十 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 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 自《宋史·郭浩传》) 1.(考点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已: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2014 年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第一讲 文言实词 所谓“常见文言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 用词;从词义上来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 部分。“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即上下文中的含义。 考查的内容包括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多义词和古今 异义词是重点。 考查角度一:多义词 多义词的情况很普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有不同的含义,这些都取决于 具体语境,如“去”在“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里,是“离开”之意,在“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 里,是“前往”之意,在“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里是形容词,“过去的”意思。 总之,辨析多义词的词义,要注意结合前后文内容,兼顾词语在句子结构中所处 的语法位置,对词性与词义作出准确判断。 典题探究 【典题】(2012·大纲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4 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 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 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 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 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 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 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 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 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 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 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 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 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 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 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 自《宋史·郭浩传》) 1.(考点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已: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解题思路:“冒”为多义词,常见义项有:顶着,迎着,如“冒死、冒雨”;贸 然,鲁莽,如“冒失、冒进”;向上升,向外透,如“冒汗、冒尖”;覆盖,如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等。A项“冒阵而前”,结合语境,应为“顶 着箭阵前冲”。冒,解为“顶着、迎着” 答案:A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②流矢中左胁,怒不拔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④ 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⑤D.③④⑥ 解题思路:①郭浩斩杀的是夏人,②是与夏人打仗时的事,⑤为乱的是老百姓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 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识见,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召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 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二人联 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郭浩治政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 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予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解题思路:文中说吴玠、郭浩审问得到不同的口供,产生了意见分歧,并没有说 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 答案:C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解题思路:“虑”是担忧的意思;“盗”意为抢劫,引申为进犯:“设备”,设 是动词,设立、建造,备是名词,防备措施 参考答案: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 设防。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解题思路:“招辑”,招抚集聚;“规置”,规划安排。 参考答案: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参考译文:郭浩字充道,是德顺军陇干人。宋徽宗时,曾经率领百余名骑兵到达 灵州城下,夏人用千余名骑兵追击他,郭浩亲手斩杀夏二名骑兵,带首级而还。 后来跟随种师道进军并修筑葺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葺平砦水源,使我军无水饮 用,郭浩率领数百名骑兵夺回被侵占的水源。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顶着箭阵前 冲,被乱箭射中左胁,郭浩大怒没有拔岀,用力呐喊,擒获敌人后才停止;各路 军跟从他追击,敌人逃跑而去,他因此战而闻名。郭浩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后,经过种师道的举荐,被钦宗召见并议论有关政事的问题,郭浩上奏 说道:“金人连年征战在外,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思乡的念头。我请求带领轻兵 从小路赶往滑台,等到敌军渡过一半时,可以趁机攻击他们。”适逢朝廷在是和 是战的问题上产生了异议,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皇帝又问西边的战事,郭浩说: 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不久夏人果然进攻泾原路,并攻取西安州、怀德军等地。绍圣年间开拓的土地
解题思路:“冒”为多义词,常见义项有:顶着,迎着,如“冒死、冒雨”;贸 然,鲁莽,如“冒失、冒进”;向上升,向外透,如“冒汗、冒尖”;覆盖,如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等。A 项“冒阵而前”,结合语境,应为“顶 着箭阵前冲”。冒,解为“顶着、迎着”。 答案:A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矢中左胁,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 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题思路:①郭浩斩杀的是夏人,②是与夏人打仗时的事,⑤为乱的是老百姓。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 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识见,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召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 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二人联 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郭浩治政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 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予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解题思路:文中说吴玠、郭浩审问得到不同的口供,产生了意见分歧,并没有说 “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 答案:C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解题思路:“虑”是担忧的意思;“盗”意为抢劫,引申为进犯;“设备”,设 是动词,设立、建造,备是名词,防备措施。 参考答案: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 设防。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解题思路:“招辑”,招抚集聚;“规置”,规划安排。 参考答案: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参考译文:郭浩字充道,是德顺军陇干人。宋徽宗时,曾经率领百余名骑兵到达 灵州城下,夏人用千余名骑兵追击他,郭浩亲手斩杀夏二名骑兵,带首级而还。 后来跟随种师道进军并修筑葺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葺平砦水源,使我军无水饮 用,郭浩率领数百名骑兵夺回被侵占的水源。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顶着箭阵前 冲,被乱箭射中左胁,郭浩大怒没有拔出,用力呐喊,擒获敌人后才停止;各路 军跟从他追击,敌人逃跑而去,他因此战而闻名。郭浩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后,经过种师道的举荐,被钦宗召见并议论有关政事的问题,郭浩上奏 说道:“金人连年征战在外,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思乡的念头。我请求带领轻兵 从小路赶往滑台,等到敌军渡过一半时,可以趁机攻击他们。”适逢朝廷在是和 是战的问题上产生了异议,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皇帝又问西边的战事,郭浩说: “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不久夏人果然进攻泾原路,并攻取西安州、怀德军等地。绍圣年间开拓的土地
又全部丢失。建炎元年,郭浩任原州知州。建炎二年,金人攻取长安,守卫泾州 的大臣夏大节弃城而逃,郡中的人也投降了。郭浩到达泾州郡的时候是半夜时分, 带领的士兵只有二百人,抓住一名金军俘虏,放他回军中时对他说:“替我对你 的将领说,我是郭浩,想打的话就来决一死战。”金兵于是退兵而去。绍兴元年 金军攻破饶风岭,侵犯梁州、洋州,侵入凤州,进攻和尚原。郭浩与吴璘前往増 援,杀伤、俘获敌人达万人。郭浩升迁为邠州观察使,又调任兴元知府。难民在 米仓山聚集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又调任为利州知州。金人用步兵、骑兵 十余万人攻破和尚原,进军并窥伺川口,杀到金平,郭浩与吴玠大破敌军。吴玠 追査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中与敌国勾通的事,与利州审讯的情况不一致,因此 与郭浩的意见相左,朝廷于是调郭浩任金州知州并兼任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十 分残破凋敝,人口所剩无几,郭浩召集逃亡流落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 安排发布各地。其他地方因为穷困依靠朝廷供给,只有郭浩积攒余钱十万缗来资 助户部,朝廷嘉勉了他,凡是有所奏请,都可以直接上报。绍兴九年,又改任金 州、洋州、房州的节制。绍兴十四年,受到皇帝的召见,任命为检校少保。十五 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方法归纳 对多义词的理解,要紧紧围绕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前后文的意思为依据,认真推 敲,仔细辨别。 1.语境分析法。 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 言实词的含义。如“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 庑甚残”中的“胶”,可以从“胶”出现的语句的前后环境去分析。上文的“视 其沼,则浅混而污”意思是说这个地方的水位很浅并且很脏;下文“庭除甚芜 堂庑甚残”则写庭院荒芜、房子残破。由上下文的理解可以看出,中间一句是说 舟船破并搁浅在河边。由此可推断出“胶”是“搁浅”的意思。 2.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 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 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中的“谏”和“追”,从结构上对举分析,可推知是“挽回、补救”的意思。 3.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 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 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所处的语法位置是 在名词的后面,应该是谓语,所以它不是数词,而是数词活用为动词,是“统 的意思。 4.联想推断法 有些文言实词,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 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如“每独处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尝倾邪”中的“容止”一词,结合 我们平时熟悉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即可理解其义为“容貌举止” 5.成语对应法
又全部丢失。建炎元年,郭浩任原州知州。建炎二年,金人攻取长安,守卫泾州 的大臣夏大节弃城而逃,郡中的人也投降了。郭浩到达泾州郡的时候是半夜时分, 带领的士兵只有二百人,抓住一名金军俘虏,放他回军中时对他说:“替我对你 的将领说,我是郭浩,想打的话就来决一死战。”金兵于是退兵而去。绍兴元年, 金军攻破饶风岭,侵犯梁州、洋州,侵入凤州,进攻和尚原。郭浩与吴璘前往增 援,杀伤、俘获敌人达万人。郭浩升迁为邠州观察使,又调任兴元知府。难民在 米仓山聚集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又调任为利州知州。金人用步兵、骑兵 十余万人攻破和尚原,进军并窥伺川口,杀到金平,郭浩与吴玠大破敌军。吴玠 追查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中与敌国勾通的事,与利州审讯的情况不一致,因此 与郭浩的意见相左,朝廷于是调郭浩任金州知州并兼任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十 分残破凋敝,人口所剩无几,郭浩召集逃亡流落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 安排发布各地。其他地方因为穷困依靠朝廷供给,只有郭浩积攒余钱十万缗来资 助户部,朝廷嘉勉了他,凡是有所奏请,都可以直接上报。绍兴九年,又改任金 州、洋州、房州的节制。绍兴十四年,受到皇帝的召见,任命为检校少保。十五 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方法归纳 对多义词的理解,要紧紧围绕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前后文的意思为依据,认真推 敲,仔细辨别。 1.语境分析法。 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 言实词的含义。如“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 庑甚残”中的“胶”,可以从“胶”出现的语句的前后环境去分析。上文的“视 其沼,则浅混而污”意思是说这个地方的水位很浅并且很脏;下文“庭除甚芜, 堂庑甚残”则写庭院荒芜、房子残破。由上下文的理解可以看出,中间一句是说 舟船破并搁浅在河边。由此可推断出“胶”是“搁浅”的意思。 2.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 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 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中的“谏”和“追”,从结构上对举分析,可推知是“挽回、补救”的意思。 3.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 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 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所处的语法位置是 在名词的后面,应该是谓语,所以它不是数词,而是数词活用为动词,是“统一” 的意思。 4.联想推断法。 有些文言实词,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 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如“每独处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尝倾邪”中的“容止”一词,结合 我们平时熟悉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即可理解其义为“容貌举止”。 5.成语对应法
在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 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中的“从”字,由成 语“言听计从”可知其义为“听从” 6.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 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如“孔子如审先 知,当早易道”中的“审”字,其义项有“自知”“详细”“审察”“确实”等 分别代入检验后,可知其应为“确实”之意。 对点训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喜爱。 B.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安 C.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 D.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增加一倍。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草木的根。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鄙陋,见识浅,庸俗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病:生病。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兵器,军械。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礼不辞小让 辞:推辞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趁着,凭借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实在,的确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占据,把守。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举 (2)目 (3)清真 (4)移 2.翻译这一段文字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 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 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 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 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在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 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中的“从”字,由成 语“言听计从”可知其义为“听从”。 6.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 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如“孔子如审先 知,当早易道”中的“审”字,其义项有“自知”“详细”“审察”“确实”等, 分别代入检验后,可知其应为“确实”之意。 对点训练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喜爱。 B.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安。 C.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 D.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倍:增加一倍。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草木的根。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鄙陋,见识浅,庸俗。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病:生病。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兵器,军械。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礼不辞小让 辞:推辞。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乘:趁着,凭借。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实在,的确。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占据,把守。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2 题。 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举:____________ (2)目:____________ (3)清真:____________ (4)移:____________ 2.翻译这一段文字。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 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 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 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 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过: (2)傍 (3)不者 (4)嘿然: (5)息 (6)录 (7)乡使: (8)寤: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 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佳,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 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 与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书 (2)语 (3)信 (4)白 (5)佳: (6)咸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2)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考查角度二:通假字 通假字指文言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如:“昂其直,居为奇 货”(《促织》)中,“直”通“值”,为同音通假;“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 王”(《鸿门宴》)中,“蚤”通“早”,为同音通假;“成归,闻妻言,如被 冰雪”(《促织》)中,“被”通“披”,为音近通假 在考试中,遇到某实词意义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有没有通假。通假字往往 约定俗成,不能乱套,考生特别要注重平时积累。 典题探究 【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 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 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 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 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 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 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 1.(考点题)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不必童而智童状:外形 B.智不必童而状童童:儿童
(1)过:____________ (2)傍:____________ (3)不者:____________ (4)嘿然:____________ (5)息:____________ (6)录:____________ (7)乡使:____________ (8)寤: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2 题。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 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佳,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 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 与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书:____________ (2)语:____________ (3)信:____________ (4)白:____________ (5)佳:____________ (6)咸: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2)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考查角度二:通假字 通假字指文言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如:“昂其直,居为奇 货”(《促织》)中,“直”通“值”,为同音通假;“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 王”(《鸿门宴》)中,“蚤”通“早”,为同音通假;“成归,闻妻言,如被 冰雪”(《促织》)中,“被”通“披”,为音近通假。 在考试中,遇到某实词意义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有没有通假。通假字往往 约定俗成,不能乱套,考生特别要注重平时积累。 典题探究 【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2 题。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 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 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 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 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 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 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 1.(考点题)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不必童而智童 状:外形。 B.智不必童而状童 童:儿童
C.戴发含齿 戴:顶着,(头上)长着 D.未可几也 几:通“冀”,希望。 解题思路:B项,童:通“同”,相同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近:亲近。 B.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疏:疏远。 C.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亲:受人亲近,被人亲近 D.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至智:达到才智。 解题思路:D项,至智:最大的才智,最高的才能。 答案:D 参考译文: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却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却相同。品格 高尚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而疏 远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 远并且畏惧他。长着七尺高的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 能凭借车马奔驰的,这叫作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兽心。尽管他们有兽心,却由 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獠牙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 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作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有人心。尽管它们有人心,却 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王, 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 纣王、鲁桓公、楚穆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 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最大的才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 方法归纳 通假字的辨析方法 1.増加偏旁辨析法。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用 给声旁增加偏旁的方式找出本字。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句话中用声旁 字“具”代替本字“俱”。这样的字还有很多,如“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的 “直”(“直”通“值”),“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共”(“共”通 “供”),“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知”通“智”),“将免者以告, 公令医守之”中的“免”(“免”通“娩”),“令壮者无取老妇”中的“取” “取”通“娶”),“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中的“孰”(“孰”通 “熟”),“奉厚而无劳”中的“奉”(“奉”通“俸”),“距关,毋内诸侯” 中的“内”(“内”通“纳”)等。 2.更换偏旁辨析法。根据声旁相冋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的情况,我们 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出本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 按字面讲不通,可确定为通假字,可把这个字的形旁“讠”换成“忄”。这样的 字也有很多,如“被明月兮佩宝璐”中的“被”(“被”通“披”),“当窗理 云鬓,对镜帖花黄”中的“帖”(“帖”通“贴”),“此小大之辩也”中的 “辩”(“辩”通“辨”),“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距”通“拒”),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中的“政”(“政”通“征”)等 3.取消偏旁辨析法。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象,我们可以 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弊”字, 去掉“廾”就找到了本字。这样的字也有不少,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中
C.戴发含齿 戴:顶着,(头上)长着。 D.未可几也 几:通“冀”,希望。 解题思路:B 项,童:通“同”,相同。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 近:亲近。 B.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疏:疏远。 C.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亲:受人亲近,被人亲近。 D.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 至智:达到才智。 解题思路:D 项,至智:最大的才智,最高的才能。 答案:D 参考译文: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却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却相同。品格 高尚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而疏 远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 远并且畏惧他。长着七尺高的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 能凭借车马奔驰的,这叫作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兽心。尽管他们有兽心,却由 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獠牙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 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作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有人心。尽管它们有人心,却 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王, 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 纣王、鲁桓公、楚穆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 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最大的才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 方法归纳 通假字的辨析方法 1.增加偏旁辨析法。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用 给声旁增加偏旁的方式找出本字。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句话中用声旁 字“具”代替本字“俱”。这样的字还有很多,如“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的 “直”(“直”通“值”),“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共”(“共”通 “供”),“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知”通“智”),“将免者以告, 公令医守之”中的“免”(“免”通“娩”),“令壮者无取老妇”中的“取” (“取”通“娶”),“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中的“孰”(“孰”通 “熟”),“奉厚而无劳”中的“奉”(“奉”通“俸”),“距关,毋内诸侯” 中的“内”(“内”通“纳”)等。 2.更换偏旁辨析法。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的情况,我们 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出本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 按字面讲不通,可确定为通假字,可把这个字的形旁“讠”换成“忄”。这样的 字也有很多,如“被明月兮佩宝璐”中的“被”(“被”通“披”),“当窗理 云鬓,对镜帖花黄”中的“帖”(“帖”通“贴”),“此小大之辩也”中的 “辩”(“辩”通“辨”),“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距”通“拒”),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中的“政”(“政”通“征”)等。 3.取消偏旁辨析法。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象,我们可以 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弊”字, 去掉“廾”就找到了本字。这样的字也有不少,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中
的“庭”(“庭”通“廷”),“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中的“指”(“指”通 “旨”)等。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字形特点用增加、更换和取消偏旁的方式掌握通假字是切实 可行的 对点训练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 D.张良出,要项伯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2题。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 公①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②。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节选自《史记》) 注:①鲁哀公:鲁国国君。②贰过:犯同样的错误。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翻译这一段文字 考查角度三: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词,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 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这种情况大致有: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 义转移,④感情色彩变化,⑤名称说法改变。 典题探究 【典题】(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家有名士①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 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 与语,转造精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 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的“庭”(“庭”通“廷”),“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中的“指”(“指”通 “旨”)等。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字形特点用增加、更换和取消偏旁的方式掌握通假字是切实 可行的。 对点训练 一、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三、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张良出,要项伯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 1~2 题。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 公①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②。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节选自《史记》) 注:①鲁哀公:鲁国国君。②贰过:犯同样的错误。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______”通“______”。 ②今也则亡 “______”通“______”。 2.翻译这一段文字。 考查角度三: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词,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 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这种情况大致有: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 义转移,④感情色彩变化,⑤名称说法改变。 典题探究 【典题】(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4 题。 家有名士①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 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 与语,转造精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 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 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 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 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 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 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 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 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 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 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 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 “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 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 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 舒有馀。”】 注:①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 有删改 1.(考点题)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 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谓:评价。 解题思路:“就”,常见的文言词义为“靠近、接近”,如“金就砺则利”。C 项“唯当就蚁封耳”可译为“只有靠近蚁封小道才行” 答案:C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 ④唯父昶异焉 ⑤浑曰:“何如我?”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解题思路:④是王湛的父亲王昶认为王湛有奇异的才能,是很了解他;⑥是武帝 对王湛的不理解。排除有④⑥的选项。 答案:A 3.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 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 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 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 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 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 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 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 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 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 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 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 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 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 “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 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 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 舒有馀。”】 注:①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 有删改。 1.(考点题)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 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评价。 解题思路:“就”,常见的文言词义为“靠近、接近”,如“金就砺则利”。C 项“唯当就蚁封耳”可译为“只有靠近蚁封小道才行”。 答案:C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 ④唯父昶异焉 ⑤浑曰:“何如我?”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题思路:④是王湛的父亲王昶认为王湛有奇异的才能,是很了解他;⑥是武帝 对王湛的不理解。排除有④⑥的选项。 答案:A 3.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 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 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 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 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解题思路:A项,“从不看望叔父”有误,原文“略不过叔”,意思是大多不去 看望叔父。 答案:A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解题思路:(1)有两处省略,“(王湛)剖析入微”,“叹(其)不能测”。 关键词有“因”“共”。(2)关键词有“具”“如此”。(3)关键词有 辄”“以”“调 参考答案:(1)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 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2)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3)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 参考译文:王湛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 来扫墓,大多不去看望叔父,叔父也不等候他来。王济有时偶尔去看望一下,也 只是寒暄几句罢了。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回答起来言语辞令很不错,出 乎王济意料,王济非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愈谈愈进入了精深的境界。王济原 先对叔父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听了叔父的谈论后,不觉肃然起敬,神情举 止都变得严肃恭谨。王济便留下来和叔父谈论,一连多日,没日没夜地谈。王济 虽然才华出众,性情豪爽,却也觉得自己缺少点什么,于是感慨地叹息说:“家 中有名士,可是三十年来一直不知道!”王济要走了,叔父送他到门口。王济的 随从中有一匹烈马,非常难驾驭,很少有人能骑它。王济姑且问叔父:“喜欢骑 马吗?”他叔父说:“也喜欢呀。”王济又让叔父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叔父不 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 手也没法超过他。王济更加赞叹叔父难以估量,他的长处绝不只一种。【邓粲在 《晋纪》中说:“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他隐藏自己的美德,没有人了解他 即使是兄弟和宗族里的人,也认为他痴呆,只有他的父亲王昶认为他有奇异的才 能。父亲王昶去世后,他在坟墓旁边结庐居住,他哥哥的儿子王济前往看望他, 看见床头放着《周易》,他对王湛说:‘叔父用这干什么?曾经看过没有?’王 湛笑着说:‘身体不好的时候,或许会看看罢了。今日应当跟你谈谈。’王湛于 是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有听说过,感叹(叔 父)深不可测。王济生性喜欢马,并且他所乘马是良马,他内心很喜欢它。王湛 说:‘此马即使走一小段路,它的力量也不能承受。近日看见督邮的马,一定胜 过此马,只是它没有养好罢了。’王济要来督邮的马,用谷喂了十几天,与王湛 比试。王湛未曾乘马,仓促间上马便驰骋,步骤与王济没有不同,但马没有决出 高下。王湛说:‘现在在车路直行,怎么能区别马的高下?只有靠近蚁封小道才 行。’于是靠近蚁封小道让马盘旋,王济的马果然倒了,王湛赏识人才也是这 样。”】 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短时间外出竟去了好几天?”王济说: “我刚刚找到一个叔父。”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 详尽地叙述(一遍)。王浑问:“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是在我之上的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 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解题思路:A 项,“从不看望叔父”有误,原文“略不过叔”,意思是大多不去 看望叔父。 答案:A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解题思路:(1)有两处省略,“(王湛)剖析入微”,“叹(其)不能测”。 关键词有“因”“共”。(2)关键词有“具”“如此”。(3)关键词有 “辄”“以”“调”。 参考答案:(1)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 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2)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3)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 参考译文:王湛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 来扫墓,大多不去看望叔父,叔父也不等候他来。王济有时偶尔去看望一下,也 只是寒暄几句罢了。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回答起来言语辞令很不错,出 乎王济意料,王济非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愈谈愈进入了精深的境界。王济原 先对叔父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听了叔父的谈论后,不觉肃然起敬,神情举 止都变得严肃恭谨。王济便留下来和叔父谈论,一连多日,没日没夜地谈。王济 虽然才华出众,性情豪爽,却也觉得自己缺少点什么,于是感慨地叹息说:“家 中有名士,可是三十年来一直不知道!”王济要走了,叔父送他到门口。王济的 随从中有一匹烈马,非常难驾驭,很少有人能骑它。王济姑且问叔父:“喜欢骑 马吗?”他叔父说:“也喜欢呀。”王济又让叔父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叔父不 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 手也没法超过他。王济更加赞叹叔父难以估量,他的长处绝不只一种。【邓粲在 《晋纪》中说:“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他隐藏自己的美德,没有人了解他, 即使是兄弟和宗族里的人,也认为他痴呆,只有他的父亲王昶认为他有奇异的才 能。父亲王昶去世后,他在坟墓旁边结庐居住,他哥哥的儿子王济前往看望他, 看见床头放着《周易》,他对王湛说:‘叔父用这干什么?曾经看过没有?’王 湛笑着说:‘身体不好的时候,或许会看看罢了。今日应当跟你谈谈。’王湛于 是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有听说过,感叹(叔 父)深不可测。王济生性喜欢马,并且他所乘马是良马,他内心很喜欢它。王湛 说:‘此马即使走一小段路,它的力量也不能承受。近日看见督邮的马,一定胜 过此马,只是它没有养好罢了。’王济要来督邮的马,用谷喂了十几天,与王湛 比试。王湛未曾乘马,仓促间上马便驰骋,步骤与王济没有不同,但马没有决出 高下。王湛说:‘现在在车路直行,怎么能区别马的高下?只有靠近蚁封小道才 行。’于是靠近蚁封小道让马盘旋,王济的马果然倒了,王湛赏识人才也是这 样。”】 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短时间外出竟去了好几天?”王济说: “我刚刚找到一个叔父。”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 详尽地叙述(一遍)。王浑问:“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是在我之上的
人。”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说道:“你家的傻子叔父死了 没有?”王济常常没话回答。自从发现了这个叔父,后来武帝又像以前那样问他, 王济就说:“我叔父不傻。”称赞叔叔实际上有良好的素质。武帝问道:“可以 和谁相比?”王济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晋阳秋》中说:“王济 有鉴别人才的能力,他看见王湛,感叹佩服他的才能。当时人评价王湛向上与山 涛相比显得有些不足,向下与魏舒相比就绰绰有余。”】 方法归纳 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阅读中较难理解的一类词语。词的古义不能与今义混为 谈。考生在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含义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把古今异义词放到具体 的语境中去理解 识记古今异义词的主要方法是勤于积累,加深理解记忆,尤其要明确古今异义词 所处的语言环境及特定含义。如“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 词,而在文言文中却是两个词,考生须区别记忆 类型 例 词义的扩大流 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由专名变成通名,泛指一切河 “谷”,原来是谷类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 词义的缩小南方的“谷”专指稻子。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中“从容”古义指 词义的转移文采华丽的言辞,今义指不慌不忙,十分镇静。古今义已经 没有了必然联系。 1又的强化“根,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根 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 感情色彩则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 的变化 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则 是褒义词 名称说法 的改变 “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等。 对点训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B.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C.暮去朝来颜色故 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人。”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说道:“你家的傻子叔父死了 没有?”王济常常没话回答。自从发现了这个叔父,后来武帝又像以前那样问他, 王济就说:“我叔父不傻。”称赞叔叔实际上有良好的素质。武帝问道:“可以 和谁相比?”王济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晋阳秋》中说:“王济 有鉴别人才的能力,他看见王湛,感叹佩服他的才能。当时人评价王湛向上与山 涛相比显得有些不足,向下与魏舒相比就绰绰有余。”】 方法归纳 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阅读中较难理解的一类词语。词的古义不能与今义混为一 谈。考生在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含义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把古今异义词放到具体 的语境中去理解。 识记古今异义词的主要方法是勤于积累,加深理解记忆,尤其要明确古今异义词 所处的语言环境及特定含义。如“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 词,而在文言文中却是两个词,考生须区别记忆。 类型 示例 词义的扩大 “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由专名变成通名,泛指一切河 流。 词义的缩小 “谷”,原来是谷类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 南方的“谷”专指稻子。 词义的转移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中“从容”古义指 文采华丽的言辞,今义指不慌不忙,十分镇静。古今义已经 没有了必然联系。 词义的强化 “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是“责备”义,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义。 感情色彩 的变化 “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 则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 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则 是褒义词。 名称说法 的改变 “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等。 对点训练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二、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B.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C.暮去朝来颜色故 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