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二轮复习题点训练:专题7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七章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点训练一筛选信息要准确、全面 [目标解说] 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是做现代文阅读题的基础,更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査的 重点。准确、全面是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做题过程中,考生恰恰 做得不够好,不是遗漏了重要信息点,就是找得很多,或者没有很好地整理概括, 导致答偏了。因此,二轮复习仍要重点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力求在答题过 程中将信息要点提取得准确、全面 【真题回做】 (2013·新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 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 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公司成立之 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 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当时,长江 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 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 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从 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大批中外轮 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 经过多年拼搏,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 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 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节选自 刘重来《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 答案①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使民生公司的航运业务从嘉陵江 扩展到长江;②“化零为整”,逐步控制长江上游航运;③在长江沿线、中国沿 海港口及海外都建立分支机构,使民生公司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 解析本题从把握传主的人生轨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文中比较详细 地介绍了卢作孚通过不同的经营策略使公司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对具体内容 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错题回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六朝人物”张中行 谢志浩 1909年,张中行先生出生于河北香河。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 京大学中文系。自由的学术空气在三十年代初期的北平随风飘散。当时东北已沦 陷,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做学问还是搞政治,不可能不萦绕在学子们的心头。在 胡适、钱穆、陈寅恪、傅斯年、吴宓、梁思成等学术名流的支撑下,尽管政治已 进校园,但学府的生态和心态依然存在底线的从容。张中行那一代读书人,耳濡
2014 高考二轮复习题点训练:专题 7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七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点训练一 筛选信息要准确、全面 [目标解说] 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是做现代文阅读题的基础,更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 重点。准确、全面是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做题过程中,考生恰恰 做得不够好,不是遗漏了重要信息点,就是找得很多,或者没有很好地整理概括, 导致答偏了。因此,二轮复习仍要重点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力求在答题过 程中将信息要点提取得准确、全面。 【真题回做】 (2013·新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 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 年 10 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 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公司成立之 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 70 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 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当时,长江 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 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 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从 1930 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大批中外轮 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 经过多年拼搏,到 1945 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 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 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节选自 刘重来《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 答案 ①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使民生公司的航运业务从嘉陵江 扩展到长江;②“化零为整”,逐步控制长江上游航运;③在长江沿线、中国沿 海港口及海外都建立分支机构,使民生公司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 解析 本题从把握传主的人生轨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文中比较详细 地介绍了卢作孚通过不同的经营策略使公司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对具体内容 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错题回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六朝人物”张中行 谢志浩 1909 年,张中行先生出生于河北香河。1931 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 京大学中文系。自由的学术空气在三十年代初期的北平随风飘散。当时东北已沦 陷,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做学问还是搞政治,不可能不萦绕在学子们的心头。在 胡适、钱穆、陈寅恪、傅斯年、吴宓、梁思成等学术名流的支撑下,尽管政治已 进校园,但学府的生态和心态依然存在底线的从容。张中行那一代读书人,耳濡
目染,有着自由的呼吸,经过慎思明辨,然后有所确信,最后直道而行。危城北 平,还是能够安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一点,对理解像张中行辈分的学者, 是很关键的。 张先生一辈子本本分分,兢兢业业。大学毕业后,他在天津、保定、北平当过多 年的中学老师。1949年,被分配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后半生完全奉献于此。 文革”结束之后,老先生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真正希望。所以他像出土文物一样, 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夕阳红。 那个时代的《读书》,因为有冯亦代、黄裳、金克木、张中行这样的老先生做台 柱子,所以既有趣,又好玩。张先生穿越时光隧道,围绕北大教授,展开记忆。 妙趣横生的人物,飘逸潇洒的岁月,把读者带回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也给了读 者无穷的力量。难怪洪子诚在《当代文学史》中,特别推崇他的散文,认为其有 大家风范。 长期的动荡生活,使得具有佛学修养的老先生,更多地想在困难的环境中,寻找 点人生的乐趣。1997年,88岁退休回家后,跟随女儿住在燕园,与季羡林 邓广铭、金克木相过从,被坊间誉为“燕园四老”。这几位老哥,真是老顽童, 居然合作研究起八股文。张先生还研究“文言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这 些东西,可不是一般的教授说干就能干得了的。 先生还支持过河北的一张语文报纸。主持报纸事务的赵晓龙先生与我友善,给我 说过老先生的趣事。晓龙兄到北京办事,看望先生,在红楼附近的酒馆小酌。花 生米一碟,二锅头一小瓶,简简单单,情趣盎然。先生还提议,和晓龙一起前往 正定访古,在86岁高龄,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可谓殊胜因缘, 堪称文坛佳话。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党派纷争,内忧外患,兵连祸结,很不太平。但短短三十 八年恍惚间,让人觉得和六朝特别接近,有些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风格,产生 了不少具有魏晋风度的人物。如今,金克木、张中行、季羨林都已化作云烟。六 朝人物,真是越来越稀罕 了 (选自《那些有伤的读书人》,有删改) 1.根据文意,概括张中行先生“夕阳红”的具体表现。 答案①支持教育事业: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兢兢业业,支持语文报纸。②散 文创作成果丰硕:为《读书》撰稿,有大师风范,给读者力量。③学术硏究精深 研究八股文、文言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④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 之幽情。 2.作者称张中行先生为“六朝人物”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①在生活的时代上,民国时期与六朝时代都处于动乱的时代:②在学术研 究上,都有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的风格;③在生活情趣上,都处事淡泊乐观,忘 怀得失;④在人格操守上,都慎思明辨,有所确信,直道而行 【核心知识回放】 所谓实用类文本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类文本中有不同的表现:在访谈类文本中, 信息主要指被采访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本中,信 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 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准确地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 关键。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完全排除我们自己主观因素 的干扰,不以自己个人平素所获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自己个人的是非为
目染,有着自由的呼吸,经过慎思明辨,然后有所确信,最后直道而行。危城北 平,还是能够安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一点,对理解像张中行辈分的学者, 是很关键的。 张先生一辈子本本分分,兢兢业业。大学毕业后,他在天津、保定、北平当过多 年的中学老师。1949 年,被分配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后半生完全奉献于此。 “文革”结束之后,老先生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真正希望。所以他像出土文物一样, 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夕阳红。 那个时代的《读书》,因为有冯亦代、黄裳、金克木、张中行这样的老先生做台 柱子,所以既有趣,又好玩。张先生穿越时光隧道,围绕北大教授,展开记忆。 妙趣横生的人物,飘逸潇洒的岁月,把读者带回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也给了读 者无穷的力量。难怪洪子诚在《当代文学史》中,特别推崇他的散文,认为其有 大家风范。 长期的动荡生活,使得具有佛学修养的老先生,更多地想在困难的环境中,寻找 一点人生的乐趣。1997 年,88 岁退休回家后,跟随女儿住在燕园,与季羡林、 邓广铭、金克木相过从,被坊间誉为“燕园四老”。这几位老哥,真是老顽童, 居然合作研究起八股文。张先生还研究“文言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这 些东西,可不是一般的教授说干就能干得了的。 先生还支持过河北的一张语文报纸。主持报纸事务的赵晓龙先生与我友善,给我 说过老先生的趣事。晓龙兄到北京办事,看望先生,在红楼附近的酒馆小酌。花 生米一碟,二锅头一小瓶,简简单单,情趣盎然。先生还提议,和晓龙一起前往 正定访古,在 86 岁高龄,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可谓殊胜因缘, 堪称文坛佳话。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党派纷争,内忧外患,兵连祸结,很不太平。但短短三十 八年恍惚间,让人觉得和六朝特别接近,有些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风格,产生 了不少具有魏晋风度的人物。如今,金克木、张中行、季羡林都已化作云烟。六 朝人物,真是越来越稀罕 了。 (选自《那些有伤的读书人》,有删改) 1.根据文意,概括张中行先生“夕阳红”的具体表现。 答案 ①支持教育事业: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兢兢业业,支持语文报纸。②散 文创作成果丰硕:为《读书》撰稿,有大师风范,给读者力量。③学术研究精深: 研究八股文、文言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④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 之幽情。 2.作者称张中行先生为“六朝人物”的理由是 什么? 答案 ①在生活的时代上,民国时期与六朝时代都处于动乱的时代;②在学术研 究上,都有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的风格;③在生活情趣上,都处事淡泊乐观,忘 怀得失;④在人格操守上,都慎思明辨,有所确信,直道而行。 【核心知识回放】 所谓实用类文本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类文本中有不同的表现:在访谈类文本中, 信息主要指被采访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本中,信 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 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准确地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 关键。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完全排除我们自己主观因素 的干扰,不以自己个人平素所获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自己个人的是非为
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尊重文 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信息时必须信守的原则 定向训练一准确、全面地筛选信息的前提:吃透筛选标准 出现信息要点遗漏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准确把握信息筛选的标准。信息筛 选,第一步是明确筛选标准,弄清需要筛选什么样的信息。因此,需要对筛选标 准一字一词地读,彻底弄清其含义。 【演练体悟】仿照示例,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例](2009·江苏)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标准:冰炭同炉 理解:冰,冷,黄永厚为人为文“冷”的东西:炭,热,黄永厚为人为文“热” 的东西。“同炉”,统一在黄永厚个人身上。“哪些地方”意味着“同炉”在哪 些具体事上。总之,要求筛选出同时包含黄永厚“既热又冷”因素的为人为文的 具体事情。 (1)(②2012·新课标全国)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 要说明。 标准: 理解 答案标准: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 理解:关键词是“求真”“态度”,这个“求真态度”非为人方面的,而是“在 科学工作中”。要求筛选出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求真态度”的具体表现 (2)(2012·辽宁)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 文概述 标准 理解: 答案标准:克罗齐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 理解:克罗齐达到“理论家”方面的,达到“实践者”方面的,达到两者“协调 统一”方面的。总之,要筛选出克罗齐三方面的信息:“理论家”的成就,“实 践者”的探究,两者“协调统一”的分析。 定向训练二准确、全面地筛选信息的平台:确定并适当扩大筛选范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的众多教授中,是个异数。他没有读过大学。他从底层生活中 感悟到了文学的真谛,他的文学作品可以说达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平。 在进入西南联大之前,沈从文已经名满文坛,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 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抗战前沈从文曾在北平编写中小学国文教科书。当西南联大的湘黔滇旅行团途经 湘西沅陵时,沈从文恰好也在这里,住在哥哥家中,他请联大的几位教授吃过饭
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尊重文 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信息时必须信守的原则。 定向训练一 准确、全面地筛选信息的前提:吃透筛选标准 出现信息要点遗漏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准确把握信息筛选的标准。信息筛 选,第一步是明确筛选标准,弄清需要筛选什么样的信息。因此,需要对筛选标 准一字一词地读,彻底弄清其含义。 【演练体悟】 仿照示例,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例] (2009·江苏)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标准:冰炭同炉 理解:冰,冷,黄永厚为人为文“冷”的东西;炭,热,黄永厚为人为文“热” 的东西。“同炉”,统一在黄永厚个人身上。“哪些地方”意味着“同炉”在哪 些具体事上。总之,要求筛选出同时包含黄永厚“既热又冷”因素的为人为文的 具体事情。 (1)(2012·新课标全国)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 要说明。 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标准: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 。 理解:关键词是“求真”“态度”,这个“求真态度”非为人方面的,而是“在 科学工作中”。要求筛选出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求真态度”的具体表现。 (2)(2012·辽宁)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 文概述。 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标准:克罗齐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 理解:克罗齐达到“理论家”方面的,达到“实践者”方面的,达到两者“协调 统一”方面的。总之,要筛选出克罗齐三方面的信息:“理论家”的成就,“实 践者”的探究,两者“协调统一”的分析。 定向训练二 准确、全面地筛选信息的平台:确定并适当扩大筛选范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的众多教授中,是个异数。他没有读过大学。他从底层生活中 感悟到了文学的真谛,他的文学作品可以说达到了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平。 在进入西南联大之前,沈从文已经名满文坛,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 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抗战前沈从文曾在北平编写中小学国文教科书。当西南联大的湘黔滇旅行团途经 湘西沅陵时,沈从文恰好也在这里,住在哥哥家中,他请联大的几位教授吃过饭
后来沈从文到达昆明执教西南联大时,却因学力不足,很受轻视。1939年6月, 沈从文担任西南联大国文系副教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各体文习作》一课,但 他的编制却在师范学院的国文系,而不是文学院的国文系。师范学院不属于西南 联大的三支嫡系,是西南联大抵达云南后为提高当地师资水平,而与云南地方合 办的一个学院,薪资水平也要低一些。直到1943年7月,沈从文才升为教授。 当时的西南联大,流传着国学大师刘文典的两段话。其一是:陈寅恪才是真正的 教授,如果他每月拿四百元,我自己只配拿四十元,而沈从文则只配拿四元钱。 其二是:在一次躲避空袭的路上,刘文典看到沈从文也在路上跑,就说了一句: “我跑是为了庄子,学生们跑是为了将来,你干吗要跑呢?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的一些教授眼中不受欢迎,但他在其他教授中还是有不少好朋 友的,比如杨振声、金岳霖、朱自清、闻一多等人,而且他在西南联大的学生中 很受欢迎。 沈从文确实有钱钟书说的自卑感,但另一面他也看不起教授中一些人的行为。他 痛恨打麻将、打扑克,认为那是白白浪费时间。而西南联大确实有一些教授深爱 此物。吴宓先生1940年11月16日在日记中记载:“客堂中众人斗纸牌,至宓 不能读书,亦不能安寝,甚为郁愤。“只求速死,以偿此债’而已。” 为沈从文所厌恶的,还远不止这些。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们出身于旧时代,他们 身上既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温和儒雅、欧风美雨的开明无拘,同时也保留了传统 儒士以及西洋学者的恶习。 (节选自梅子《沈 从文:西南联大的“非主流”教授》)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任教时,为什么与一些教授不合? 答案①他从底层来,学力不足;②当时一些教授对他存有偏见:③他看不惯 些教授的恶习,不能与之相容。 出现信息要点遗漏问题的另一原因就是筛选范围未把握好。筛选范围的准不准与 信息筛选得全不全关系极为密切。一般而言,筛选标准的语言所在的地方就是筛 选范围,抓住它固然不错,而且应集中读、选。不过,有时,信息还在它的“前 或“后”。因此,应适当扩大一下筛选的范围,看看前后有无可再选的信息。用 个形象的比喻一一“投石探波”。石投中的地方,就是信息最集中的地方,石击 起的一层层波纹有可能是信息波及的地方,应适当地扩大筛选范围,这就是“投 石探波”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王澍:我从来没有妥协过
后来沈从文到达昆明执教西南联大时,却因学力不足,很受轻视。1939 年 6 月, 沈从文担任西南联大国文系副教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各体文习作》一课,但 他的编制却在师范学院的国文系,而不是文学院的国文系。师范学院不属于西南 联大的三支嫡系,是西南联大抵达云南后为提高当地师资水平,而与云南地方合 办的一个学院,薪资水平也要低一些。直到 1943 年 7 月,沈从文才升为教授。 当时的西南联大,流传着国学大师刘文典的两段话。其一是:陈寅恪才是真正的 教授,如果他每月拿四百元,我自己只配拿四十元,而沈从文则只配拿四元钱。 其二是:在一次躲避空袭的路上,刘文典看到沈从文也在路上跑,就说了一句: “我跑是为了庄子,学生们跑是为了将来,你干吗要跑呢?”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的一些教授眼中不受欢迎,但他在其他教授中还是有不少好朋 友的,比如杨振声、金岳霖、朱自清、闻一多等人,而且他在西南联大的学生中 很受欢迎。 沈从文确实有钱钟书说的自卑感,但另一面他也看不起教授中一些人的行为。他 痛恨打麻将、打扑克,认为那是白白浪费时间。而西南联大确实有一些教授深爱 此物。吴宓先生 1940 年 11 月 16 日在日记中记载:“客堂中众人斗纸牌,至宓 不能读书,亦不能安寝,甚为郁愤。‘只求速死,以偿此债’而已。” 为沈从文所厌恶的,还远不止这些。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们出身于旧时代,他们 身上既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温和儒雅、欧风美雨的开明无拘,同时也保留了传统 儒士以及西洋学者的恶习。 (节选自梅子《沈 从文:西南联大的“非主流”教授》) 1.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任教时,为什么与一些教授不合? 答案 ①他从底层来,学力不足;②当时一些教授对他存有偏见;③他看不惯一 些教授的恶习,不能与之相容。 出现信息要点遗漏问题的另一原因就是筛选范围未把握好。筛选范围的准不准与 信息筛选得全不全关系极为密切。一般而言,筛选标准的语言所在的地方就是筛 选范围,抓住它固然不错,而且应集中读、选。不过,有时,信息还在它的“前” 或“后”。因此,应适当扩大一下筛选的范围,看看前后有无可再选的信息。用 个形象的比喻——“投石探波”。石投中的地方,就是信息最集中的地方,石击 起的一层层波纹有可能是信息波及的地方,应适当地扩大筛选范围,这就是“投 石探波”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王澍:我从来没有妥协过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公民, 也是第四年轻的得奖者。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 在东南大学建筑系读书时,王澍以狂傲著称。他曾在硕士答辩时放言:“中国没 有现代建筑师。如果有,最多一个半。我算一个,我的导师齐康算半个。”获得 普利兹克奖之后,对此,他强调:“我只是要表达,中国建筑界虽然不时有思想 的火花和批判的意见,却没有持续和深入,没有积累和传承,永远处于开端。” 2000年以后,王澍不再言辞激烈,只是埋头工作。他说:“我从来没有妥协过 作为建筑师,能够说服别人和自己一样有不可动摇的信念,这是一种能力。”他 曾背着行李,按照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行走,用几个月的时间寻找书中提及的 村落 直以来,王澍都被归为“实验建筑运动”一分子。作为实验建筑的代表人物, 王澍曾三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王澍曾经把6万片拆迁下来的旧瓦带到威尼 斯,搭建“瓦园”。中国当代建筑研究学者王明贤回忆:“西方盖一个建筑,是 把旧的推翻,用新材料重做,但中国老建筑的旧材料可以继续用,建筑可以再生。 威尼斯双年展是很喧闹的地方,可看到‘瓦园’,人们就会变得安静,这是让人 沉思的地方,让人沉思建筑到底该怎么发展,城市该怎么发展。” 王澍的刻苦、克制与坚持被认为是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他坚持“实验”十几 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完全没有其他建筑师身上出现的“分裂”现象 很多现代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很突兀,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提醒了整个世界建筑 界,中国有这样一条独特的建筑道路,对世界建筑而言是补充或者新的出路。王 澍也表示,有一群建筑师,在做不起眼的建筑,这不是因为他们年轻或者分量不 够,而是选择了一条反标志建筑和巨大建筑的道路,自己得奖是对这个群体的巨 大鼓励。 2.王澍获奖对建筑界有什么深远意义? 答案①提醒了整个世界建筑界,中国有一条独特的建筑道路,对世界建筑是补 充或者新的出路;②对那些选择了反标志建筑和巨大建筑的建筑师具有巨大的鼓 励作用;③提醒中国建筑界必须持续和深入,积累和传承。 定向训练三仔细阅读,准确解读 (2013·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 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 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 “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 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 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 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 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 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 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 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 烦 (节选自徐志摩《罗曼·罗兰》)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 2012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公民, 也是第四年轻的得奖者。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 在东南大学建筑系读书时,王澍以狂傲著称。他曾在硕士答辩时放言:“中国没 有现代建筑师。如果有,最多一个半。我算一个,我的导师齐康算半个。”获得 普利兹克奖之后,对此,他强调:“我只是要表达,中国建筑界虽然不时有思想 的火花和批判的意见,却没有持续和深入,没有积累和传承,永远处于开端。” 2000 年以后,王澍不再言辞激烈,只是埋头工作。他说:“我从来没有妥协过。 作为建筑师,能够说服别人和自己一样有不可动摇的信念,这是一种能力。”他 曾背着行李,按照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行走,用几个月的时间寻找书中提及的 村落。 一直以来,王澍都被归为“实验建筑运动”一分子。作为实验建筑的代表人物, 王澍曾三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王澍曾经把 6 万片拆迁下来的旧瓦带到威尼 斯,搭建“瓦园”。中国当代建筑研究学者王明贤回忆:“西方盖一个建筑,是 把旧的推翻,用新材料重做,但中国老建筑的旧材料可以继续用,建筑可以再生。 威尼斯双年展是很喧闹的地方,可看到‘瓦园’,人们就会变得安静,这是让人 沉思的地方,让人沉思建筑到底该怎么发展,城市该怎么发展。” 王澍的刻苦、克制与坚持被认为是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他坚持“实验”十几 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完全没有其他建筑师身上出现的“分裂”现象。 很多现代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很突兀,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提醒了整个世界建筑 界,中国有这样一条独特的建筑道路,对世界建筑而言是补充或者新的出路。王 澍也表示,有一群建筑师,在做不起眼的建筑,这不是因为他们年轻或者分量不 够,而是选择了一条反标志建筑和巨大建筑的道路,自己得奖是对这个群体的巨 大鼓励。 2.王澍获奖对建筑界有什么深远意义? 答案 ①提醒了整个世界建筑界,中国有一条独特的建筑道路,对世界建筑是补 充或者新的出路;②对那些选择了反标志建筑和巨大建筑的建筑师具有巨大的鼓 励作用;③提醒中国建筑界必须持续和深入,积累和传承。 定向训练三 仔细阅读,准确解读 (2013·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 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 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 “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 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 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 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 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 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 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 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 烦 愁。” (节选自徐志摩《罗曼·罗兰》)
1.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 艺术?请结合该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 罗兰的心灵。②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 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 解析本题考査理解段落主要内容的能力。要找到文中重要语句,原文说“所以 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 ‘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说明罗兰痴迷的是德国的音乐:又说“德 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说明那 时罗兰还没见过德国人,不了解德国。 仔细阅读是做题时阅读的良好习惯。只要留心、细心,就能搜集到散见信息,挖 掘出隐含信息。在捕捉到信息后,还要准确解读。所谓“准确解读”,指的是在 复杂的叙述材料中,在深刻的事理说明中,读懂读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全面、 正确地把握文本信息。 (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 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 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 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 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 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 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一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 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 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 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 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 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 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 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 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 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 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
1.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 艺术?请结合该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 罗兰的心灵。②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 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段落主要内容的能力。要找到文中重要语句,原文说“所以 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 ‘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说明罗兰痴迷的是德国的音乐;又说“德 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说明那 时罗兰还没见过德国人,不了解德国。 仔细阅读是做题时阅读的良好习惯。只要留心、细心,就能搜集到散见信息,挖 掘出隐含信息。在捕捉到信息后,还要准确解读。所谓“准确解读”,指的是在 复杂的叙述材料中,在深刻的事理说明中,读懂读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全面、 正确地把握文本信息。 (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949 年 10 月 1 日 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 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 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 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 加建设。1952 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 1956 年 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 70 年 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 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 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 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 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 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 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 10 倍、20 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 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 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 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 1999 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 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
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 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 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 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 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 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 重 (节选自《谢希德的诚与真》) 2.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 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 形象生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一一奏 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 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 园林建筑。 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 华很快显露出来,他发表在校刊《建筑》上的文章《释“阙”》(“阙”是汉代 典型建筑),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吴良镛是个不可多得的建 筑奇才,便发函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 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 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 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 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 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 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一一“新中国 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 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 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 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 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 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 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 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 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 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
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 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 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 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 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 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 重。 (节选自《谢希德的诚与真》) 2.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答案 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 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 形象生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 年 2 月 14 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 2011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 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 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 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 园林建筑。 1940 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 华很快显露出来,他发表在校刊《建筑》上的文章《释“阙”》(“阙”是汉代 典型建筑),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吴良镛是个不可多得的建 筑奇才,便发函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 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 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 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 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 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 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 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 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 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 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 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 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 世纪 50 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 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 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 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 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 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 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
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 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 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但是 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 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的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 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 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又弥漫着 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 典范之作。1993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建筑评论 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 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 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梁思成是发现吴良镛的伯乐,并让吴良镛做自己的助手,让他了解了建 筑领域的前沿信息,开阔了他的眼界。②梁思成推荐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并写推 荐信,促使他成才。③梁思成的爱国精神、工作态度与学术精神深深影响着吴良 镛 2.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 精神具体指什么?具体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 答案(1)“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指工作中考虑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兼 顾传承与发展,注重新与旧的结合。(2)具体体现在:①在培养新中国建筑人才 方面一一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呼吁重视建筑教育,提出建筑专业与建筑教 育相结合的教育观;②在建筑设计理念与构想方面一一注重保护与传承传统建筑 的建筑古韵与满足人们实际居住的需求的结合,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 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 3.其实,在吴良镛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诗意地栖居,结合文中吴良镛的人生经历 谈谈哪些因素让他“诗意地栖居”。 答案①有广泛的爱好,吟诗作画,从小有远大志向,并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 直努力着:②讲课生动,学生喜欢,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③为人正派,生活朴 素:④学术上既前卫,又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 念,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题点训练二掌握分析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及其成 因的方法 [目标解说] 传记是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的主要文体。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分析他们成 功的原因,从而汲取自己成长中的养分,是传记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传记考查 的主要命题方向。考生应以此为中心,带动起整个传记的阅读与训练
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 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 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但是 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 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的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 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 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又弥漫着 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 典范之作。1993 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建筑评论 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 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 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梁思成是发现吴良镛的伯乐,并让吴良镛做自己的助手,让他了解了建 筑领域的前沿信息,开阔了他的眼界。②梁思成推荐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并写推 荐信,促使他成才。③梁思成的爱国精神、工作态度与学术精神深深影响着吴良 镛。 2.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 精神具体指什么?具体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 答案 (1)“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指工作中考虑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兼 顾传承与发展,注重新与旧的结合。(2)具体体现在:①在培养新中国建筑人才 方面——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呼吁重视建筑教育,提出建筑专业与建筑教 育相结合的教育观;②在建筑设计理念与构想方面——注重保护与传承传统建筑 的建筑古韵与满足人们实际居住的需求的结合,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 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 3.其实,在吴良镛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诗意地栖居,结合文中吴良镛的人生经历, 谈谈哪些因素让他“诗意地栖居”。 答案 ①有广泛的爱好,吟诗作画,从小有远大志向,并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一 直努力着;②讲课生动,学生喜欢,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③为人正派,生活朴 素;④学术上既前卫,又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 念,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题点训练二 掌握分析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及其成 因的方法 [目标解说] 传记是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的主要文体。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分析他们成 功的原因,从而汲取自己成长中的养分,是传记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传记考查 的主要命题方向。考生应以此为中心,带动起整个传记的阅读与训练
【真题回做】 (2013·新课标全国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 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 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 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 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 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 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 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 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 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 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 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 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战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 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 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 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 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 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 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 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 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 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 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 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 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 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 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 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 胜利作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 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 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 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
【真题回做】 (2013·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 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 “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 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 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 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 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 月,陈 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 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 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 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 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 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 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战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 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 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 年 10 月,陈纳德赴美招募 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 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1 年 12 月 7 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 日,志愿队在昆 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 10 架轰炸机有 6 架被击落,逃跑的 4 架中又有 3 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 1 名驾驶员受轻 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 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 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 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 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 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 所料,23 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 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 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 胜利作出巨大贡献。陈纳德 1942 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 贴。1943 年晋升为少将,同年 12 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1958 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 友谊。1945 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 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 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
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 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 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 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 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 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 国 (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 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 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 程 (《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 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 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 路 (《北京 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国支援抗 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布命令也不撤回。②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克服了重重困 难,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③真诚正直,善良友爱:主动要求国民政府停发津贴, 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 解析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査对人物的分析评价。答题时要紧扣 “人格魅力”四个字,从一系列具体事件中概括岀陈纳德的精神特点。同时要结 合全文内容,包括“相关链接”部分。从多角度分析,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错题回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登月第一人 周有恒 1930年阿姆斯特朗出生在美国东部。六岁时第一次乘坐飞机,开始迷恋航空 期盼自己能早日插上飞行的翅膀。有一次下大雨,穿着新衣的小阿姆斯特朗突然 跑到外面疯玩起来,在雨地里打滚、嬉闹,新衣转眼间就沾满了泥巴。他边跳边 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妈妈没有责怪他,只说了一句: 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跳回来,回家吃晚饭!” 学生时代,与飞行相关的内容都成为阿姆斯特朗的最爱。小学期间,他开始学习 制作飞机模型。上中学时,又尝试自制风洞试验设备。他十五岁参加飞行课程培 训。十六岁生日当天,还没有达到法定许可驾车年龄的阿姆斯特朗,就已经拿到 了飞行员执照。十七岁的阿姆斯特朗高中毕业后本已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但他 选择了普度大学,学习航空工程专业。后来还在南加州大学获得了航空工程专业 硕士学位。 在完成本科学业的当年,阿姆斯特朗即加入美国太空总署,成为一名非军职的高 速试飞员。在七年的试飞员生涯中,他曾参与测试二百多种机型,完成了超过九
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 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 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 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 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 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 国。” (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 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 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 程。 (《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 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 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 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 路。 (《北京 青年报》2007 年 11 月 12 日) 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①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国支援抗 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布命令也不撤回。②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克服了重重困 难,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③真诚正直,善良友爱:主动要求国民政府停发津贴, 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 解析 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人物的分析评价。答题时要紧扣 “人格魅力”四个字,从一系列具体事件中概括出陈纳德的精神特点。同时要结 合全文内容,包括“相关链接”部分。从多角度分析,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错题回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登月第一人 周有恒 1930 年阿姆斯特朗出生在美国东部。六岁时第一次乘坐飞机,开始迷恋航空, 期盼自己能早日插上飞行的翅膀。有一次下大雨,穿着新衣的小阿姆斯特朗突然 跑到外面疯玩起来,在雨地里打滚、嬉闹,新衣转眼间就沾满了泥巴。他边跳边 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妈妈没有责怪他,只说了一句: “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跳回来,回家吃晚饭!” 学生时代,与飞行相关的内容都成为阿姆斯特朗的最爱。小学期间,他开始学习 制作飞机模型。上中学时,又尝试自制风洞试验设备。他十五岁参加飞行课程培 训。十六岁生日当天,还没有达到法定许可驾车年龄的阿姆斯特朗,就已经拿到 了飞行员执照。十七岁的阿姆斯特朗高中毕业后本已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但他 选择了普度大学,学习航空工程专业。后来还在南加州大学获得了航空工程专业 硕士学位。 在完成本科学业的当年,阿姆斯特朗即加入美国太空总署,成为一名非军职的高 速试飞员。在七年的试飞员生涯中,他曾参与测试二百多种机型,完成了超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