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2015届高三上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2014.12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散文在五四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五四时期,先驱者面对的是统治清一代的 文以载道的桐城派,与个性解放可谓迎头相撞,封建道统正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 革命对象,这对于强调“人的文学”的五四先驱者来说,理所当然地遭到抛弃。 五四先驱者力主散文应该像公安派“独抒性灵”,以“叙事与抒情”为主的观念 就是这样来的。以个人化的情感解放为目的,成为散文家的共识。 “叙事与抒情”的诗性审美观念,其狭隘性在于窒息了散文的智性生命,束缚了 散文的发展。“叙事与抒睛”的“美文”,与鲁迅智性的文化文明批判不能相容, 于是鲁迅将自己的散文另立名目曰“杂文”。这样的文体命名有些随意,以致 “杂文”自鲁迅之后无经典。另外,将智性排斥在散文正宗之外,限制了散文的 思想容量,造成散文长期小品化,使其成为鲁迅所担忧的“小摆饰”。抒情审美, 并不能涵盖幽默散文。抒情审美以追求诗化美化环境和主体心灵为务,其性质乃 是情趣。幽默散文则相反,往往自我调侃、贬抑,以喜剧性的“丑化”为务。由 于对智趣和谐趣的排斥,叙事与抒情封闭越紧密,二者的矛盾就越尖锐,到一定 社会条件下朝相反方向转化。过分强调叙事,就可能压倒抒情。散文的生命受到 窒息,构成了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次危机。叙事走向了极端是必然的。走向极端 的叙事,再度走向反面,也是必然的。最明显的就是把抒情作为唯一的选择。把 散文的审美价值从实用功利价值中解放出来,从挽救散文的文体危机而言,功不 可没。但是,轻率地把它关到诗的牢笼中,就造成散文的另一次文体危机。诗与 散文,二者都属于审美价值,但是,如人体的两种血型不可混淆,混淆必然导致 对散文生命的威胁,扼杀散文文体。因为有诗的外衣,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多 愁善感失去智性的节制,成为感伤,注定导致滥情。滥情遂成持久的顽症,沦为 矫情而不自觉者比比皆是 切文体的生命就是它和其他文体的区别,散文家的才华恰恰表现在诗歌无能为 力的地方发现散文的艺术价值。但是,这种发现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是散文 文体的生命力所在。以余秋雨为代表,散文的发展还表现在把抒情与智性结合, 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阐释,进行文化人格批判。他的散文的思想容量重新 使中国散文恢复了智性大品的风貌 散文理论家,比之小说和诗歌理论家,面临着一种先天的不利局面,那就是没有 西方文论,包括流派更迭的丰富资源。这也可能成为优于小说和诗歌理论家的条 件,即没有那么多权威理论的遮蔽。有出息的理论家,可以面对创作实践直接进 行原创性的概括,独立形成范畴,并构成系统。不过,散文理论家需要保持清醒: 如果一味对现成贫困“理论”盲目拘执,就不能追随散文日新月异的实践,从而 突破陈腐观念,调整、建构中国特有的散文理论。 (摘编自孙绍振《从抒情审美的小品到幽默“审丑”“审智”的大品》) 1.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追求个性、反对封建道统,强调“人的文学”的五四先驱者发起的文学运动 抛弃了统治清一代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使中国散文在五四时期获得了新的发 展
河北省沧州市 2015 届高三上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2014.12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散文在五四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五四时期,先驱者面对的是统治清一代的 文以载道的桐城派,与个性解放可谓迎头相撞,封建道统正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 革命对象,这对于强调“人的文学”的五四先驱者来说,理所当然地遭到抛弃。 五四先驱者力主散文应该像公安派“独抒性灵”,以“叙事与抒情”为主的观念 就是这样来的。以个人化的情感解放为目的,成为散文家的共识。 “叙事与抒情”的诗性审美观念,其狭隘性在于窒息了散文的智性生命,束缚了 散文的发展。“叙事与抒睛”的“美文”,与鲁迅智性的文化文明批判不能相容, 于是鲁迅将自己的散文另立名目曰“杂文”。这样的文体命名有些随意,以致 “杂文”自鲁迅之后无经典。另外,将智性排斥在散文正宗之外,限制了散文的 思想容量,造成散文长期小品化,使其成为鲁迅所担忧的“小摆饰”。抒情审美, 并不能涵盖幽默散文。抒情审美以追求诗化美化环境和主体心灵为务,其性质乃 是情趣。幽默散文则相反,往往自我调侃、贬抑,以喜剧性的“丑化”为务。由 于对智趣和谐趣的排斥,叙事与抒情封闭越紧密,二者的矛盾就越尖锐,到一定 社会条件下朝相反方向转化。过分强调叙事,就可能压倒抒情。散文的生命受到 窒息,构成了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次危机。叙事走向了极端是必然的。走向极端 的叙事,再度走向反面,也是必然的。最明显的就是把抒情作为唯一的选择。把 散文的审美价值从实用功利价值中解放出来,从挽救散文的文体危机而言,功不 可没。但是,轻率地把它关到诗的牢笼中,就造成散文的另一次文体危机。诗与 散文,二者都属于审美价值,但是,如人体的两种血型不可混淆,混淆必然导致 对散文生命的威胁,扼杀散文文体。因为有诗的外衣,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多 愁善感失去智性的节制,成为感伤,注定导致滥情。滥情遂成持久的顽症,沦为 矫情而不自觉者比比皆是。 一切文体的生命就是它和其他文体的区别,散文家的才华恰恰表现在诗歌无能为 力的地方发现散文的艺术价值。但是,这种发现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是散文 文体的生命力所在。以余秋雨为代表,散文的发展还表现在把抒情与智性结合, 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阐释,进行文化人格批判。他的散文的思想容量重新 使中国散文恢复了智性大品的风貌。 散文理论家,比之小说和诗歌理论家,面临着一种先天的不利局面,那就是没有 西方文论,包括流派更迭的丰富资源。这也可能成为优于小说和诗歌理论家的条 件,即没有那么多权威理论的遮蔽。有出息的理论家,可以面对创作实践直接进 行原创性的概括,独立形成范畴,并构成系统。不过,散文理论家需要保持清醒: 如果一味对现成贫困“理论”盲目拘执,就不能追随散文日新月异的实践,从而 突破陈腐观念,调整、建构中国特有的散文理论。 (摘编自孙绍振《从抒情审美的小品到幽默“审丑”“审智”的大品》) 1.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追求个性、反对封建道统,强调“人的文学”的五四先驱者发起的文学运动 抛弃了统治清一代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使中国散文在五四时期获得了新的发 展
B.五四先驱者极力主张散文应该“独抒性灵”,以“叙事与抒情”为主,以个 人化的情感解放为目的,但是把抒情作为唯一选择,构成了散文作为文体的第 次危机 C.散文经历第一次文体危机后,抒情性把散文的审美价值从实用功利价值中解 放如来,从而挽救散文的文体危机,但又受到诗性的束缚,从而造成散文的另 次文体危机。 D.余秋雨把抒情与智性结合,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阐释,进行文化人格 批判,他的散文的思想容量重新使中国散文恢复了智性大品的风貌,推动了散文 的发展 【答案】B 【解析】“但是把抒情作为唯一选择,构成了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次危机”与原 文不符,应是叙事走向极端是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次危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叙事与抒情”的诗性审美观念,其狭隘性在于窒息了散文的智性生命,限 制了散文的思想容量,造成散文长期小品化,使其成为鲁迅所担忧的“小摆饰”。 B.由于对智趣和谐趣的排斥,叙事与抒情封闭越紧密,叙事、抒情与智性的矛 盾就越尖锐,到一定社会条件下朝相反方向转化,如过分强调叙事,就可能压倒 抒情。 C.鲁迅智性的文化文明批判与“叙事与抒情”的“美文”不相容,他把自己的 散文另立名目叫“杂文”,这样的文体命名有些随意,以致“杂文”自鲁迅之后 无经典。 D.散文因为有诗性成分的外衣,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多愁善感失去智性的节 制,成为感伤,必定导致滥情,成为持久的顽症,因此,要区分散文和诗歌的界 限 答案】B 【解析】“叙事、抒情与智性的矛盾就越尖锐”错,应是“叙事与抒情的矛盾就 越尖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抒情审美以追求诗化美化环境和主体心灵为务,其性质是情趣,不能涵盖幽 默散文,与往往自我调侃、贬抑,以喜剧性的“丑化”为务的幽默散文相反 B.一切文体的生命就是它和其他文体的区别,散文家的才华恰恰表现在诗歌无 能为力的地方发现散文的艺术价值,不断发展变化是散文文体的生命力所在。 C.没有西方文论,包括流派更迭的丰富资源,对于散文理论家有利有弊,有利 的方面是,与小说和诗歌理论家相比,散文理论家没有那么多权威理论的遮蔽。 D.散文理论家在散文理论相对贫乏的情况下,可以有建树。散文理论家只要不 盲目拘执现成贫困“理论”,就能突破陈腐观念,建构中国特有的散文理论。 【答案】D 【解析】后一句表述绝对化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父需,以进士起家,官至左中奉大夫。淙幼警敏, 力学,宣和间以父任为郎,历官至通判建康府。绍兴三十年,金渝盟,边事方兴, 帅守难其选,士夫亦惮行。首命淙守滁阳,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淮、楚旧
B.五四先驱者极力主张散文应该“独抒性灵”,以“叙事与抒情”为主,以个 人化的情感解放为目的,但是把抒情作为唯一选择,构成了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 次危机。 C.散文经历第一次文体危机后,抒情性把散文的审美价值从实用功利价值中解 放如来,从而挽救散文的文体危机,但又受到诗性的束缚,从而造成散文的另一 次文体危机。 D.余秋雨把抒情与智性结合,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阐释,进行文化人格 批判,他的散文的思想容量重新使中国散文恢复了智性大品的风貌,推动了散文 的发展。 【答案】B 【解析】“但是把抒情作为唯一选择,构成了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次危机”与原 文不符,应是叙事走向极端是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次危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叙事与抒情”的诗性审美观念,其狭隘性在于窒息了散文的智性生命,限 制了散文的思想容量,造成散文长期小品化,使其成为鲁迅所担忧的“小摆饰”。 B.由于对智趣和谐趣的排斥,叙事与抒情封闭越紧密,叙事、抒情与智性的矛 盾就越尖锐,到一定社会条件下朝相反方向转化,如过分强调叙事,就可能压倒 抒情。 C.鲁迅智性的文化文明批判与“叙事与抒情”的“美文”不相容,他把自己的 散文另立名目叫“杂文”,这样的文体命名有些随意,以致“杂文”自鲁迅之后 无经典。 D.散文因为有诗性成分的外衣,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多愁善感失去智性的节 制,成为感伤,必定导致滥情,成为持久的顽症,因此,要区分散文和诗歌的界 限。 【答案】B 【解析】“叙事、抒情与智性的矛盾就越尖锐”错,应是“叙事与抒情的矛盾就 越尖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抒情审美以追求诗化美化环境和主体心灵为务,其性质是情趣,不能涵盖幽 默散文,与往往自我调侃、贬抑,以喜剧性的“丑化”为务的幽默散文相反。 B.一切文体的生命就是它和其他文体的区别,散文家的才华恰恰表现在诗歌无 能为力的地方发现散文的艺术价值,不断发展变化是散文文体的生命力所在。 C.没有西方文论,包括流派更迭的丰富资源,对于散文理论家有利有弊,有利 的方面是,与小说和诗歌理论家相比,散文理论家没有那么多权威理论的遮蔽。 D.散文理论家在散文理论相对贫乏的情况下,可以有建树。散文理论家只要不 盲目拘执现成贫困“理论”,就能突破陈腐观念,建构中国特有的散文理论。 【答案】D 【解析】后一句表述绝对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父需,以进士起家,官至左中奉大夫。淙幼警敏, 力学,宣和间以父任为郎,历官至通判建康府。绍兴三十年,金渝盟,边事方兴, 帅守难其选,士夫亦惮行。首命淙守滁阳,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淮、楚旧
有并山水置寨自卫者,淙为立约束,结保伍。金主亮倾国犯边,民赖以全活者不 可胜计。除直秘阁,再任。孝宗受禅,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 携幼相属于道。淙计口给食,行者犒以牛酒,至者处以室庐,人人感悦。张浚视 师,驻于都梁,见淙谋,辄称叹,且曰:“有急,公当与我俱死。”淙亦感激, 至谓“头可断,身不可击”。浚入朝,悉陈其状,上嘉叹不已,进直徽猷阁,帅 维扬 会钱端礼以尚书宣谕淮东,复以淙荐,进直显谟阁。时两淮经践蹂,民多流亡 淙极力招辑,按堵如故。劝民植桑柘,开屯田,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淙 奉行益力,进直龙图阁,除两浙转运副使。未几,知临安府,上言:“自古风化 必自近始。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乃条上禁止十 五事,上嘉纳之,降诏奖谕,赐金带。临安驻跸岁久,居民日增,河流湫隘。 舟楫病之,淙请疏浚。工毕,除秘阁修撰,进右文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以归。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眚 老。十月卒,年六十 (选自《宋史·周淙传》,有删改) 【注】①按堵:安居。②驻跸(bi):皇帝出行,途中停留暂住。③湫(jiao) 隘:低洼狭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渝盟,边事方兴渝:改变,背叛 B.民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计赖:依靠 C.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屡:多次 D.舟楫病之病:担忧 【答案】D 【解析】病:以……为困难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 复奉祠/亟告老 B.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 奉祠/亟告老 C.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 复奉祠/亟告老 D.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 /奉祠亟告老 【答案】C 【解析】原文标点为“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 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淙为政有方。金国人挑起边境战事,守帅选择的官员都不愿前往边境任职, 周淙前往任职,他利用当地防守有利条件,组建保伍,使百姓得保平安。 B.周淙忠于国家。张浚视察部队时称赞周淙的谋略,并要周淙在危急时和自己 起赴难,周淙表达了准备牺牲的决心,张浚把情况汇报给皇帝,皇帝称赞周淙 C.周淙深得上司和皇帝的信任。尚书钱端礼推荐过他;他鼓励百姓种植桑树 柘树,开垦屯田,皇帝赐给他亲笔书札;他上奏禁止十五件事,得到皇帝的奖赏
有并山水置寨自卫者,淙为立约束,结保伍。金主亮倾国犯边,民赖以全活者不 可胜计。除直秘阁,再任。孝宗受禅,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 携幼相属于道。淙计口给食,行者犒以牛酒,至者处以室庐,人人感悦。张浚视 师,驻于都梁,见淙谋,辄称叹,且曰:“有急,公当与我俱死。”淙亦感激, 至谓“头可断,身不可击”。浚入朝,悉陈其状,上嘉叹不已,进直徽猷阁,帅 维扬。 会钱端礼以尚书宣谕淮东,复以淙荐,进直显谟阁。时两淮经践蹂,民多流亡, 淙极力招辑,按堵①如故。劝民植桑柘,开屯田,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淙 奉行益力,进直龙图阁,除两浙转运副使。未几,知临安府,上言:“自古风化 必自近始。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乃条上禁止十 五事,上嘉纳之,降诏奖谕,赐金带。临安驻跸②岁久,居民日增,河流湫隘③, 舟楫病之,淙请疏浚。工毕,除秘阁修撰,进右文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以归。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 老。十月卒,年六十。 (选自《宋史·周淙传》,有删改) 【注】①按堵:安居。②驻跸(bì):皇帝出行,途中停留暂住。③湫(jiǎo) 隘:低洼狭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金渝盟,边事方兴 渝:改变,背叛 B.民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计 赖:依靠 C.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 屡:多次 D.舟楫病之 病:担忧 【答案】D 【解析】病:以……为困难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 复奉祠/亟告老 B.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 奉祠/亟告老 C.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 复奉祠/亟告老 D.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 /奉祠亟告老 【答案】C 【解析】原文标点为“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 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周淙为政有方。金国人挑起边境战事,守帅选择的官员都不愿前往边境任职, 周淙前往任职,他利用当地防守有利条件,组建保伍,使百姓得保平安。 B.周淙忠于国家。张浚视察部队时称赞周淙的谋略,并要周淙在危急时和自己 一起赴难,周淙表达了准备牺牲的决心,张浚把情况汇报给皇帝,皇帝称赞周淙。 C.周淙深得上司和皇帝的信任。尚书钱端礼推荐过他;他鼓励百姓种植桑树、 柘树,开垦屯田,皇帝赐给他亲笔书札;他上奏禁止十五件事,得到皇帝的奖赏
D.周淙关心民生。两淮地区经战火破坏,很多百姓逃亡,他全力招纳安抚,百 姓安居乐业;皇帝在临安暂住久了,居民日益増加,河流低洼变窄,他请求疏浚 【答案】A 【解析】“守帅选择的官员都不愿前往边境任职”错,应是“〈朝廷〉选择守帅 官员很困难,士大夫也害怕前往〈任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携幼相属于道。(4分 【答案】宋朝军队进攻夺取虹县,中原的百姓一致来归顺,扶老携幼在路上络绎 不绝。 (得分点:王师、翕然、相属、于道各1分) 【解析】关键词王师:朝廷军队。翕然:一致。相属:相,表示递相承接。属, 跟随。于道:在路上。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 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2)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6分) 【答案】陛下亲自实行节俭,来给天下示范,但是显贵的近臣奢靡,一点不知道 改变 (得分点:躬、履、示、贵近、殊、革各1分) 【解析】关联词躬:亲自。履:实行,执行。示:示范。贵近:显贵的近臣 殊:极,很。革:改变。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 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参考译文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父亲周需,凭着考中进士开始做官,做官做到左中 奉大夫。周淙从小机警聪明,努力学习,宣和年间,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做了皇 帝的侍从官,历任官职做到通判建康府。绍兴三十年,金国背叛盟约,边疆战事 正兴起,(朝廷)选择守帅官员很困难,士大夫也害怕前往(任职)。首先命令 周淙守滁阳,周淙没有到任,改任楚州,又改任濠梁。淮、楚两地原先有依靠山 水地形设寨保卫自己的百姓,周淙给他们规定纪律,构建保伍组织。金国君主完 颜亮发动全国兵力侵犯宋朝边境,百姓依靠这些保全生命的不计其数。授官直秘 阁,连任。孝宗接受禅位,宋朝军队进攻夺取虹县,中原的百姓一致来归顺,扶 老携幼在路上络绎不绝。周淙计算人口供给食物,用酒肉犒劳在路上的人,到达 目的地的人提供房屋居住,人人感动高兴。张浚视察部队,驻扎在都梁,看到周 淙的谋略,就称赞叹赏,并且说:“有紧急情况,您应该和我一同赴死。”周淙 也感动奋发,甚至说“头可断,身体不可退却”。张浚进入朝廷,全面陈述这些 情况,皇帝称赞叹叹赏不停,进官直徽酞阁,帅守维扬。 恰逢钱端礼凭着尚书的身份任淮东宣谕史,又把周淙作文推荐对象,进官直显漠 阁。当时两淮地区经过战争蹂躏,很多百姓流离逃亡,周淙尽全力招纳安抚,百 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鼓励百姓种植桑树、柘树,开垦屯田,皇帝也专一任用 周淙,多次赐给亲笔书札。周淙尊奉施行更加努力,进官直龙图阁,授任两浙转 运副使。不久,任临安府知府,进言说:“自古风俗教化一定从亲近的人开始。 陛下亲自实行节俭,来给天下示范,但是显贵的近臣奢靡,一点不知道改变。” 于是逐条递上禁止十五件事,皇帝称赞接受他的建议,下诏书奖励,赐给金带 皇帝停留临安的时间长了,居民一天天增加,河流低洼狭窄,行船困难,周淙请 求疏浚。完工后,授任秘阁修撰,进官右文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回乡 皇帝怀念周淙不能忘记,授任敷文阁待制,起用做了宁国府知府,催促入朝上奏
D.周淙关心民生。两淮地区经战火破坏,很多百姓逃亡,他全力招纳安抚,百 姓安居乐业;皇帝在临安暂住久了,居民日益增加,河流低洼变窄,他请求疏浚。 【答案】A 【解析】“守帅选择的官员都不愿前往边境任职”错,应是“〈朝廷〉选择守帅 官员很困难,士大夫也害怕前往〈任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携幼相属于道。(4 分) 【答案】宋朝军队进攻夺取虹县,中原的百姓一致来归顺,扶老携幼在路上络绎 不绝。 (得分点:王师、翕然、相属、于道各 1 分) 【解析】关键词 王师:朝廷军队。 翕然:一致。相属:相,表示递相承接。属, 跟随。 于道:在路上。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 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2)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6 分) 【答案】陛下亲自实行节俭,来给天下示范,但是显贵的近臣奢靡,一点不知道 改变。 (得分点:躬、履、示、贵近、殊、革各 1 分) 【解析】关联词 躬:亲自。履:实行,执行。 示:示范。贵近:显贵的近臣。 殊:极,很。革:改变。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 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参考译文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父亲周需,凭着考中进士开始做官,做官做到左中 奉大夫。周淙从小机警聪明,努力学习,宣和年间,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做了皇 帝的侍从官,历任官职做到通判建康府。绍兴三十年,金国背叛盟约,边疆战事 正兴起,(朝廷)选择守帅官员很困难,士大夫也害怕前往(任职)。首先命令 周淙守滁阳,周淙没有到任,改任楚州,又改任濠梁。淮、楚两地原先有依靠山 水地形设寨保卫自己的百姓,周淙给他们规定纪律,构建保伍组织。金国君主完 颜亮发动全国兵力侵犯宋朝边境,百姓依靠这些保全生命的不计其数。授官直秘 阁,连任。孝宗接受禅位,宋朝军队进攻夺取虹县,中原的百姓一致来归顺,扶 老携幼在路上络绎不绝。周淙计算人口供给食物,用酒肉犒劳在路上的人,到达 目的地的人提供房屋居住,人人感动高兴。张浚视察部队,驻扎在都梁,看到周 淙的谋略,就称赞叹赏,并且说:“有紧急情况,您应该和我一同赴死。”周淙 也感动奋发,甚至说“头可断,身体不可退却”。张浚进入朝廷,全面陈述这些 情况,皇帝称赞叹叹赏不停,进官直徽酞阁,帅守维扬。 恰逢钱端礼凭着尚书的身份任淮东宣谕史,又把周淙作文推荐对象,进官直显漠 阁。当时两淮地区经过战争蹂躏,很多百姓流离逃亡,周淙尽全力招纳安抚,百 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鼓励百姓种植桑树、柘树,开垦屯田,皇帝也专一任用 周淙,多次赐给亲笔书札。周淙尊奉施行更加努力,进官直龙图阁,授任两浙转 运副使。不久,任临安府知府,进言说:“自古风俗教化一定从亲近的人开始。 陛下亲自实行节俭,来给天下示范,但是显贵的近臣奢靡,一点不知道改变。” 于是逐条递上禁止十五件事,皇帝称赞接受他的建议,下诏书奖励,赐给金带。 皇帝停留临安的时间长了,居民一天天增加,河流低洼狭窄,行船困难,周淙请 求疏浚。完工后,授任秘阁修撰,进官右文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回乡。 皇帝怀念周淙不能忘记,授任敷文阁待制,起用做了宁国府知府,催促入朝上奏
皇帝慰劳安抚更加优厚。第二年春天,又任奉祠,多次告老退休。十月去世,享 年六十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长门怨 齐浣 宫殿沉沉月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注】①昭阳:宫殿名。②更漏:报时的漏壶。 8.“昭阳更漏不堪闻”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什么心理?(5分) 【答案】度日如年,害怕听到报时声。(2分)写出了女主人公失宠后独处冷宫 的极度寂寞、哀怨。(3分)注:答出寂寞、哀怨其中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 【解析】此题的答题的方法:①分析形象即外貌、仪表、身份、性格、心理、品 质、具体行为等②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即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情感、理想、 追求、品行。 9.“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有的版本作“半是思君半恨君”。你认为哪一句更 好?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好。由“珊瑚枕上千行泪”可知,“不思君” 是假,其真意恰恰是思念甚深,至于生出怨恨,这是以恨写爱,更能表现爱之深, 无理而妙;“恨君”也与标题中的“怨”相照应。(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所以也可以有如下答案:“半是思君半恨 君”一句好。分不清是爱还是恨,又爱又恨,更能表达女主人公爱恨交织的复杂 心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诗经·蒹葭》) (2)戍卒叫, 楚人一炬 (杜牧《阿房宫赋》)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1)白露为霜在水一方(2)函谷举可怜焦土(3)赢得仓皇北顾烽火 扬州路 【解析】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 处。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潭清水 张炜 海滩上的沙子是白的,中午的太阳烤热了它,它再烤小草、瓜秧和人。两个看瓜 的老头脾气不一样:老六哥躺在草镶的凉席上凉快,徐宝册却偏偏愿在中午的瓜 地里走走、看看。 有个叫小林法的十二三岁的孩子常来瓜铺子里。这孩子长得奇怪:身子乌黑,很 细很长,一屈一弯又很柔软,活像海里的一条鳝。小林法到了铺子里,就像到了
皇帝慰劳安抚更加优厚。第二年春天,又任奉祠,多次告老退休。十月去世,享 年六十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长门怨 齐浣 宫殿沉沉月欲分,昭阳①更漏②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注】①昭阳:宫殿名。②更漏:报时的漏壶。 8.“昭阳更漏不堪闻”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什么心理?(5 分) 【答案】度日如年,害怕听到报时声。(2 分)写出了女主人公失宠后独处冷宫 的极度寂寞、哀怨。(3 分)注:答出寂寞、哀怨其中一点给 2 分,两点给 3 分。) 【解析】此题的答题的方法:①分析形象即外貌、仪表、身份、性格、心理、品 质、具体行为等②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即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情感、理想、 追求、品行。 9.“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有的版本作“半是思君半恨君”。你认为哪一句更 好?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好。由“珊瑚枕上千行泪”可知,“不思君” 是假,其真意恰恰是思念甚深,至于生出怨恨,这是以恨写爱,更能表现爱之深, 无理而妙;“恨君”也与标题中的“怨”相照应。(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所以也可以有如下答案:“半是思君半恨 君”一句好。分不清是爱还是恨,又爱又恨,更能表达女主人公爱恨交织的复杂 心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蒹葭苍苍, ▲ 。所谓伊人, ▲ 。 (《诗经·蒹葭》) (2)戍卒叫, ▲ ,楚人一炬, ▲ ! (杜牧《阿房宫赋》)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 。(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1)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2)函谷举可怜焦土(3)赢得仓皇北顾烽火 扬州路 【解析】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 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 处。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一潭清水 张炜 海滩上的沙子是白的,中午的太阳烤热了它,它再烤小草、瓜秧和人。两个看瓜 的老头脾气不一样:老六哥躺在草镶的凉席上凉快,徐宝册却偏偏愿在中午的瓜 地里走走、看看。 有个叫小林法的十二三岁的孩子常来瓜铺子里。这孩子长得奇怪:身子乌黑,很 细很长,一屈一弯又很柔软,活像海里的一条鳝。小林法到了铺子里,就像到了
自己家里一样。他躺在凉席上,两脚却要搭在宝册又滑又凉的后背上,舒服得不 知怎么才好。小林法在铺子里玩不了一会儿,就嚷着要吃西瓜。徐宝册和老六哥 二人每人抱回一个硕大的西瓜来。小林法很快吃掉一个,又慢悠悠地去吃另 个……他的肚子圆起来时,就挪步走出铺子,往瓜地当心那里走去了 那里有一潭清水, 那潭清水是掘来浇西瓜的。平展展的水面上,微风吹起一条条好看的波纹。潭水 湛清,潭中的水草、白沙都看得一清二楚。这实在是一个可爱的水潭。小林法常 在这儿游上几圈,他从水中出来,圆圆的肚子消下去了,又重新吃起西瓜,直到 只剩下一块块瓜皮。老六哥说:“你真是个‘瓜魔’!”徐宝册点点头:“瓜魔! 瓜魔!”日子长了,他们仿佛忘记了小林法的名字,只叫他“瓜魔”了。 瓜魔原来是个收养在叔父家里的孤儿。他对读书并没有多少兴趣,叔父对管教他 也并没有多少兴趣,他从五六岁起就在大海滩上游荡了。他在瓜田,绝对没有白 吃西瓜,他常常帮助给瓜浇水、打冒杈,一边做活一边笑,在太阳底下一做就是 半天。徐宝册疼他,喊他进草铺里歇一歇,老六哥却总是吸一口烟,笑眯眯地望 他一眼说:“让他做嘛!用瓜喂出来的一个好劳力嘛!”瓜魔隔不了几天就要来 一次,徐宝册和老六哥吃不完他的鱼,就用柳条儿穿了晒鱼干。这个小小的瓜铺 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瓜魔,因为他一来,徐宝册和老六哥总乐于为他摘最大的西 瓜 有一天,老六哥说:“听人讲,村里的土地以后都要搞责任承包了一一还没讲瓜 田承包不承包呢。”村子里来人告诉徐宝册和老六哥,晚上要开会商量责任田承 包的事,让他们去一个开会。傍晚老六哥回村开会去了,半夜时分才回来。老六 哥笑模美样的,这使徐宝册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他问:“六哥,承包给咱们了 吧?”老六哥点点头:“不承包给咱们,谁敢揽这技术活儿?我一发话,会上没 说二话的。没跟你商量,我就代你在合同上按了手印。我早算准了,咱们年底每 人少说也能赚它五百块钱!” 吃完饭后,照例要吃西瓜了。徐宝册见老六哥不愿动弹,就自己到田里摘来两个 可是吃瓜时,老六哥只是吸烟……瓜魔离开以后,徐宝册扳过老六哥的膀子问: “六哥,你身上有些不对劲儿?” 老六哥只是吸烟。 “你不吱声我也知道。你掐一掐手指骨节就生出来的计谋,我都知道!你心里想 心事,嘴上只是不说!”徐宝册盯着他的脸,硬硬地说。 老六哥磕打着烟锅,板着脸,慢声慢气地说:“瓜魔不能多招惹的,他不是个正 经孩子 徐宝册哼一声,扭过头去说:“瓜魔是个好孩子!” 这是他们最不愉快的一次。这一天,他们简直没有说上几句话,只顾各干自己的 事情了 终于有一天他对老六哥说;“六哥!我不想在瓜田里做下去了。你另找一个搭档 吧。咱俩在一起种了多年瓜,我今天离去对不起你哩,你多担待吧!” 徐宝册离去了。半月之后,他重新与别人合包下一片海滩葡萄园,到园里看葡萄 去了 瓜魔又常常去园里找他玩,两人像过去那样睡在草铺子里,半夜点火烧起鱼
自己家里一样。他躺在凉席上,两脚却要搭在宝册又滑又凉的后背上,舒服得不 知怎么才好。小林法在铺子里玩不了一会儿,就嚷着要吃西瓜。徐宝册和老六哥 二人每人抱回一个硕大的西瓜来。小林法很快吃掉一个,又慢悠悠地去吃另一 个……他的肚子圆起来时,就挪步走出铺子,往瓜地当心那里走去了。 那里有一潭清水。 那潭清水是掘来浇西瓜的。平展展的水面上,微风吹起一条条好看的波纹。潭水 湛清,潭中的水草、白沙都看得一清二楚。这实在是一个可爱的水潭。小林法常 在这儿游上几圈,他从水中出来,圆圆的肚子消下去了,又重新吃起西瓜,直到 只剩下一块块瓜皮。老六哥说:“你真是个‘瓜魔’!”徐宝册点点头:“瓜魔! 瓜魔!”日子长了,他们仿佛忘记了小林法的名字,只叫他“瓜魔”了。 瓜魔原来是个收养在叔父家里的孤儿。他对读书并没有多少兴趣,叔父对管教他 也并没有多少兴趣,他从五六岁起就在大海滩上游荡了。他在瓜田,绝对没有白 吃西瓜,他常常帮助给瓜浇水、打冒杈,一边做活一边笑,在太阳底下一做就是 半天。徐宝册疼他,喊他进草铺里歇一歇,老六哥却总是吸一口烟,笑眯眯地望 他一眼说:“让他做嘛!用瓜喂出来的一个好劳力嘛!”瓜魔隔不了几天就要来 一次,徐宝册和老六哥吃不完他的鱼,就用柳条儿穿了晒鱼干。这个小小的瓜铺 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瓜魔,因为他一来,徐宝册和老六哥总乐于为他摘最大的西 瓜。 有一天,老六哥说:“听人讲,村里的土地以后都要搞责任承包了——还没讲瓜 田承包不承包呢。”村子里来人告诉徐宝册和老六哥,晚上要开会商量责任田承 包的事,让他们去一个开会。傍晚老六哥回村开会去了,半夜时分才回来。老六 哥笑模美样的,这使徐宝册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他问:“六哥,承包给咱们了 吧?”老六哥点点头:“不承包给咱们,谁敢揽这技术活儿?我一发话,会上没 说二话的。没跟你商量,我就代你在合同上按了手印。我早算准了,咱们年底每 人少说也能赚它五百块钱!” 吃完饭后,照例要吃西瓜了。徐宝册见老六哥不愿动弹,就自己到田里摘来两个。 可是吃瓜时,老六哥只是吸烟……瓜魔离开以后,徐宝册扳过老六哥的膀子问: “六哥,你身上有些不对劲儿?” 老六哥只是吸烟。 “你不吱声我也知道。你掐一掐手指骨节就生出来的计谋,我都知道!你心里想 心事,嘴上只是不说!”徐宝册盯着他的脸,硬硬地说。 老六哥磕打着烟锅,板着脸,慢声慢气地说:“瓜魔不能多招惹的,他不是个正 经孩子。” 徐宝册哼一声,扭过头去说:“瓜魔是个好孩子!” 这是他们最不愉快的一次。这一天,他们简直没有说上几句话,只顾各干自己的 事情了。 终于有一天他对老六哥说;“六哥!我不想在瓜田里做下去了。你另找一个搭档 吧。咱俩在一起种了多年瓜,我今天离去对不起你哩,你多担待吧!” 徐宝册离去了。半月之后,他重新与别人合包下一片海滩葡萄园,到园里看葡萄 去了…… 瓜魔又常常去园里找他玩,两人像过去那样睡在草铺子里,半夜点火烧起鱼 汤……
个晚上,他们仰脸躺在草铺里,瓜魔又把脚搭在了徐宝册光滑的后背上。他用 那沙沙的嗓子唱着什么,声音越来越轻,终于一声不响了。停了一会儿,他对徐 宝册说:“我真想那个瓜田… 徐宝册笑笑:“你想吃瓜了?瓜魔!” 瓜魔坐起来,望着迷茫的星空,执拗地摇摇头:“我是想那潭清水……真的,那 潭清水!” 徐宝册没有作声 这是个清凉的夜晚,风吹在葡萄架上,刷刷地响……徐宝册声音低缓地自语道: “葡萄也需要个水潭呢,我想在这儿动手挖一个……” 瓜魔的眼晴睛一亮:“那水潭不是好多人才挖成的吗?我们能行?” 徐宝册点点头。 个早晨,一老一少真的找块空地,动手挖水潭了。大概泥土很硬,他们一人拿 把铁锹,腰弯得很低,在橘红色的霞光里往下用着力气… 1983年5月写于济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一些地方采用了对比手法。如对待小林法,徐宝册是真心喜欢;老六哥 则是因为小林法是一个好劳力,可以帮他们干活,还可以送给他们一些鱼 B.实行承包责任制后,老六哥出于对承包瓜田负责的态度,一反过去的做法, 精心算计着年底能够赚到多少钱。对待小林法的态度也变了 C.小林法是一个寄养在叔叔家的孤儿,不喜欢读书,生活于他来说就是一片大 海,整天在里面游来游去,他之所以喜欢到瓜地去,是因为忘不了瓜 D.和老六哥闹翻后,徐宝册离开了瓜地,和别的人一起承包了一个葡萄园,这 样,小林法又可以和他在一起了,他们过着悠闲惬意与世无争的生活。 E.小说结尾巧妙,构思独特。结尾写徐宝册和小林法动手挖水潭,其中“在橘 红色的霞光里往下用着力气”一句含蓄隽永,引读者思考、回味。 【答案】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 【解析】C“他之所以喜欢到瓜地去,是因为忘不了瓜”原因表述不全面,作为 孤儿的小林法喜欢去瓜地,还有与徐宝册和谐相处的原因,更因为他忘不了那潭 清水。B“老六哥出于对承包瓜田负责的态度”属于主观臆测。D”他们过着悠闲 惬意与世无争的生活”与原文不符,徐宝册承包葡萄园不可能与世无争。“闹 翻”一词,程度重了。 (2)小说中的徐宝册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勤劳:在热天的中午巡视瓜田。②有爱心,体贴别人:关心疼爱小林 法;③正直善良:对老六哥污蔑小林法的人格予以反击;对老六哥势利的做法不 满。(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的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 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 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 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 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 (3)小说写到了“一潭清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照应标题。②“一潭清水”象征了澄澈、纯净的美好生活与人情。小 说以“一潭清水”含蓄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③小说在情节多个关键处写到了
一个晚上,他们仰脸躺在草铺里,瓜魔又把脚搭在了徐宝册光滑的后背上。他用 那沙沙的嗓子唱着什么,声音越来越轻,终于一声不响了。停了一会儿,他对徐 宝册说:“我真想那个瓜田……” 徐宝册笑笑:“你想吃瓜了?瓜魔!” 瓜魔坐起来,望着迷茫的星空,执拗地摇摇头:“我是想那潭清水……真的,那 潭清水!” 徐宝册没有作声。 这是个清凉的夜晚,风吹在葡萄架上,刷刷地响……徐宝册声音低缓地自语道: “葡萄也需要个水潭呢,我想在这儿动手挖一个……” 瓜魔的眼睛一亮:“那水潭不是好多人才挖成的吗?我们能行?” 徐宝册点点头。 一个早晨,一老一少真的找块空地,动手挖水潭了。大概泥土很硬,他们一人拿 一把铁锹,腰弯得很低,在橘红色的霞光里往下用着力气…… 1983 年 5 月写于济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一些地方采用了对比手法。如对待小林法,徐宝册是真心喜欢;老六哥 则是因为小林法是一个好劳力,可以帮他们干活,还可以送给他们一些鱼。 B.实行承包责任制后,老六哥出于对承包瓜田负责的态度,一反过去的做法, 精心算计着年底能够赚到多少钱。对待小林法的态度也变了。 C.小林法是一个寄养在叔叔家的孤儿,不喜欢读书,生活于他来说就是一片大 海,整天在里面游来游去,他之所以喜欢到瓜地去,是因为忘不了瓜。 D.和老六哥闹翻后,徐宝册离开了瓜地,和别的人一起承包了一个葡萄园,这 样,小林法又可以和他在一起了,他们过着悠闲惬意与世无争的生活。 E.小说结尾巧妙,构思独特。结尾写徐宝册和小林法动手挖水潭,其中“在橘 红色的霞光里往下用着力气”一句含蓄隽永,引读者思考、回味。 【答案】答 E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C 给 1 分;答 B、D 不给分。 【解析】C“他之所以喜欢到瓜地去,是因为忘不了瓜”原因表述不全面,作为 孤儿的小林法喜欢去瓜地,还有与徐宝册和谐相处的原因,更因为他忘不了那潭 清水。B“老六哥出于对承包瓜田负责的态度”属于主观臆测。D”他们过着悠闲 惬意与世无争的生活”与原文不符,徐宝册承包葡萄园不可能与世无争。“闹 翻”一词,程度重了。 (2)小说中的徐宝册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勤劳:在热天的中午巡视瓜田。②有爱心,体贴别人:关心疼爱小林 法;③正直善良:对老六哥污蔑小林法的人格予以反击;对老六哥势利的做法不 满。(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的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 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 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 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 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 (3)小说写到了“一潭清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照应标题。②“一潭清水”象征了澄澈、纯净的美好生活与人情。小 说以“一潭清水”含蓄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③小说在情节多个关键处写到了
潭清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④以“一潭清水”衬托小说中的徐宝册 卜林法的人物形象。(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结题 ①交代小说的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喧染了环境氛围。②标题是 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 物形象服务。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⑤标题是否 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 读者。 (4)有人说,小说主要人物不突出,除了徐宝册还有小林法、老六哥,作者这 样安排冲淡了中心人物。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小说这样安排人物是恰当的。 ①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小林法、老六哥作为主要人物徐宝册的衬托,一正一反 突出了中心人物。②有利于小说情节的安排。小说通过徐宝册、老六哥、小林法 三个人的分与合,巧妙地设置了故事情节。③有利于表达主题思想。小说的背景 是改革开放前后的农村,安排多个人物,展示广阔的社会层面,有利于表现这 场巨大的变革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其他答案,紧扣文本、言之成理的,酌情给 【解析】此题的答题方法:①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②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分 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每层用一个段,为防止泛泛而谈或 者以述代评,可以分三步走:分论点+文章材料+分析评价。③总结自己的观点。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国航天事业先行者赵九章 高睿 1907年10月15日,在古城河南开封一户原籍浙江湖州的中医世家,一个男婴 呱呱诞生了,他就是赵九章。幼年的赵九辛,在私塾中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勉励自己发奋读书,立志长大以后要成为国家的栋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后,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对赵九章的思想影响很大,少 年赵九章不仅因此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并且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他放 弃了学习文学的初衷而改学科学,以“科学救国”的远大抱负为己任。 1925年,他考进了浙江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在这里,赵九章与一些进步同学 走到一起,并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这对赵九章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从那以后,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爱国的民主学生运动中去。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赵九章不幸被捕入狱。所幸赵九章的姨夫戴季陶在国民党政 府中位高权重,由他出面疏通关系,终于将已经奄奄一息的赵九章从狱中保释了 出来 赵九章虽然出狱了,但大革命失败后,进步势力遭到严重挫折,革命形势十分严 峻。有戴季陶这么一个有权有势的亲戚做靠山,而且本身还曾做过戴季陶的机要 秘书,以这样的资历,赵九章若要走上仕途,前程自然不可限量。但他却看不惯 国民党官场的腐败,不愿同流合污,时常与戴季陶发生矛盾。1930年,他毅然 北上,考进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5年7月,赵九章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研习动力气象学、高空气象 学和海洋学等课程。1937年,他在《现代气象学之研究与气象预报》这篇论文 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把数学、物理引进气象学领域的想法。同年,他在整理大
“一潭清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④以“一潭清水”衬托小说中的徐宝册、 小林法的人物形象。(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结题 ①交代小说的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喧染了环境氛围。②标题是 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 物形象服务。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⑤标题是否 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 读者。 (4)有人说,小说主要人物不突出,除了徐宝册还有小林法、老六哥,作者这 样安排冲淡了中心人物。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案】小说这样安排人物是恰当的。 ①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小林法、老六哥作为主要人物徐宝册的衬托,一正一反, 突出了中心人物。②有利于小说情节的安排。小说通过徐宝册、老六哥、小林法 三个人的分与合,巧妙地设置了故事情节。③有利于表达主题思想。小说的背景 是改革开放前后的农村,安排多个人物,展示广阔的社会层面,有利于表现这一 场巨大的变革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其他答案,紧扣文本、言之成理的,酌情给 分。) 【解析】此题的答题方法:①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②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分 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每层用一个段,为防止泛泛而谈或 者以述代评,可以分三步走:分论点+文章材料+分析评价。③总结自己的观点。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中国航天事业先行者赵九章 高睿 1907 年 10 月 15 日,在古城河南开封一户原籍浙江湖州的中医世家,一个男婴 呱呱诞生了,他就是赵九章。幼年的赵九辛,在私塾中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勉励自己发奋读书,立志长大以后要成为国家的栋梁。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以后,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对赵九章的思想影响很大,少 年赵九章不仅因此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并且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他放 弃了学习文学的初衷而改学科学,以“科学救国”的远大抱负为己任。 1925 年,他考进了浙江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在这里,赵九章与一些进步同学 走到一起,并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这对赵九章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从那以后,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爱国的民主学生运动中去。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赵九章不幸被捕入狱。所幸赵九章的姨夫戴季陶在国民党政 府中位高权重,由他出面疏通关系,终于将已经奄奄一息的赵九章从狱中保释了 出来。 赵九章虽然出狱了,但大革命失败后,进步势力遭到严重挫折,革命形势十分严 峻。有戴季陶这么一个有权有势的亲戚做靠山,而且本身还曾做过戴季陶的机要 秘书,以这样的资历,赵九章若要走上仕途,前程自然不可限量。但他却看不惯 国民党官场的腐败,不愿同流合污,时常与戴季陶发生矛盾。1930 年,他毅然 北上,考进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5 年 7 月,赵九章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研习动力气象学、高空气象 学和海洋学等课程。1937 年,他在《现代气象学之研究与气象预报》这篇论文 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把数学、物理引进气象学领域的想法。同年,他在整理大
西洋高空探测资料的基础上,用求解数学、物理方程的方法,定量地讨论了从热 带高压到赤道途中信风主流中得到的水汽和热量的多少问题,在专业杂志上发表 了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这是他按自己的思路把数学、物理和流体力 学的基本原理引进到气象科学中来的首次尝试。该文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国际气 象学界的重视,他也因此受到国际专家的瞩目。 1938年,赵九章以中国人特有的勤劳与智慧,仅用三年时间就获得了柏林大学 的博士学位。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大半个中国都成了抗战区,当时, 凭赵九章的社会关系和自身条件,他若要继续留在国外,完全不在话下。可赵九 章念念不忘的是用自己的学业报效祖国,因此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 1945年,赵九章针对30年代末40年代初由著名气象学家C.G. Rossby等首先 创立的大气长波理论的不足,率先以大气长波的临界波长理论,提出了行星波斜 压不稳定概念,成为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 1946年,赵九章正式担任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职务。新中国临近成立前夕,不 甘心失败的国民党当局威逼利诱,要赵九章将气象研究所迁到台湾,但赵九章决 不屈服,他顶住国民党当局的胁迫,团结全所同仁,坚持不撤离大陆 身为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赵九章,洞察到世界大国争夺外层空间的新动 向,并敏锐地意识到,新兴的空间物理研究将在国际上兴起,新中国应该抓住这 次机遇。1957年春,赵九章向国家提出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可能性和提交 技术实现途径的分析报告,成为我国提出研制人造卫星的第一人。针对当时国际 上对中国技术封锁的现实,他在报告中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 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因此,在开展中国人造地球卫 星事业中,赵九章始终都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在中国自己的科技和工业 基础上。1959年,当国际磁层物理和太阳风研究刚起步,他就在中科院地球物 理研究所创立了以空间物理研究为目的的磁暴组。他抓住当时空间物理的主题 辐射带、太阳风、日地关系等,带领他的研究集体,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取得 批接近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撰写了中国第一本《高空物理学》专著,揭开了 我国空间物理硏究的第一页。60年代初期,在赵九章的领导下,地球物理研究 所研制成功并发射了气象火箭,研制出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 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还硏制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 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这些踏实的工作,为以后成功发射我国的第一颗人造 卫星,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赵九章20世纪初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上过私塾,五四运动对他的思想影响 很大,他放弃了学习文学的初衷而改学科学 B.赵九章进了浙江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并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彻底改变 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曾被捕入狱,后被保释出来。 C.赵九章考取了清华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研习气象学等课程,他的论文《现代 气象学之研究与气象预报》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重视 D.赵九章仅用三年时间就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勤 劳与智慧,因为成就卓著,他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 E.赵九章在开展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事业中,始终都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 立在中国自己的科技和工业基础上,在该事业中做出重要贡献。 【答案】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西洋高空探测资料的基础上,用求解数学、物理方程的方法,定量地讨论了从热 带高压到赤道途中信风主流中得到的水汽和热量的多少问题,在专业杂志上发表 了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这是他按自己的思路把数学、物理和流体力 学的基本原理引进到气象科学中来的首次尝试。该文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国际气 象学界的重视,他也因此受到国际专家的瞩目。 1938 年,赵九章以中国人特有的勤劳与智慧,仅用三年时间就获得了柏林大学 的博士学位。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大半个中国都成了抗战区,当时, 凭赵九章的社会关系和自身条件,他若要继续留在国外,完全不在话下。可赵九 章念念不忘的是用自己的学业报效祖国,因此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 1945 年,赵九章针对 30 年代末 40 年代初由著名气象学家 C.G.Rossby 等首先 创立的大气长波理论的不足,率先以大气长波的临界波长理论,提出了行星波斜 压不稳定概念,成为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 1946 年,赵九章正式担任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职务。新中国临近成立前夕,不 甘心失败的国民党当局威逼利诱,要赵九章将气象研究所迁到台湾,但赵九章决 不屈服,他顶住国民党当局的胁迫,团结全所同仁,坚持不撤离大陆。 身为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赵九章,洞察到世界大国争夺外层空间的新动 向,并敏锐地意识到,新兴的空间物理研究将在国际上兴起,新中国应该抓住这 次机遇。1957 年春,赵九章向国家提出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可能性和提交 技术实现途径的分析报告,成为我国提出研制人造卫星的第一人。针对当时国际 上对中国技术封锁的现实,他在报告中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 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因此,在开展中国人造地球卫 星事业中,赵九章始终都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在中国自己的科技和工业 基础上。1959 年,当国际磁层物理和太阳风研究刚起步,他就在中科院地球物 理研究所创立了以空间物理研究为目的的磁暴组。他抓住当时空间物理的主题 ——辐射带、太阳风、日地关系等,带领他的研究集体,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取得 一批接近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撰写了中国第一本《高空物理学》专著,揭开了 我国空间物理研究的第一页。60 年代初期,在赵九章的领导下,地球物理研究 所研制成功并发射了气象火箭,研制出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 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还研制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 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这些踏实的工作,为以后成功发射我国的第一颗人造 卫星,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赵九章 20 世纪初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上过私塾,五四运动对他的思想影响 很大,他放弃了学习文学的初衷而改学科学。 B.赵九章进了浙江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并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彻底改变 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曾被捕入狱,后被保释出来。 C.赵九章考取了清华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研习气象学等课程,他的论文《现代 气象学之研究与气象预报》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重视。 D.赵九章仅用三年时间就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勤 劳与智慧,因为成就卓著,他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 E.赵九章在开展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事业中,始终都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 立在中国自己的科技和工业基础上,在该事业中做出重要贡献。 【答案】答 A 给 3 分,答 E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C、D 不给分
【解析】B“彻底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准确,参见原文“对赵九章的 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C“他的论文《现代气象学之研究与气象 预报》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重视”错,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重视论文是《信 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D“因为成就卓著,他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 原文无据 (2)赵九章在气象学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首次尝试把数学、物理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引进到气象科学中;率先 以大气长波的临界波长理论,提出了行星波斜压不稳定概念。(每点3分) 【解析】此题的考点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此类题方法如下:①通读文章, 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脉络。②根据题干的要求和提示锁定答题区间。③把选中 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有条理的表述 3)为什么称赵九章为“中国航天事业先行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洞察到争夺外层空间的新动向,意识到空间物理研究的兴起,提出研制 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可行性和提交技术实现报告;针对国情,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 星的重要建议;带领他的硏究集体,揭开了我国空间物理研究的第一页;硏制出 了与人造卫星相关的多种技术工具。(每个要点2分,答出三个要点即可。意思 对即可,答案要紧扣“中国航天事业”“先行者”来回答) 【解析】此题考点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此类题型归要做到以下三 步:①直接提取文中相关的语句,这些句子大多放在开头和结尾处。②摘取关键 此句进行概括。③分层概括,合并整理。 (4)作为一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学家,赵九章充满了人格魅力。请结合文章, 就赵九章的人格魅力,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志向远大,追求进步。赵九章从小就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青年时 代投身爱国民主运动。②淡泊名利。大革命失败后,赵九章本来可以依靠关系和 资历走上仕途,前途无量,但他不愿与腐败的国民党官场同流合污。③不惧危险, 报效祖国。赵九章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本可以留在国外,但他为了报效祖国 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④不惧权贵,不屈服压力。新中国临近成立前夕, 国民党威逼利诱,要赵九章将气象研究所迁到台湾,他坚决不屈服,顶住了压力 (每个要点2分。如有其它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 酌情给分) 【解析】此题的考点是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社会价值指的是文本所 反应的社会道德价值、人文精神、战胜困难的决心等。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 ①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而明确的提出自己的观点。②结合文本中的实例、细 节加以分析论证。③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敢问路在何方》已经成为《西游记》的标志性音乐,旋律髙亢苍凉,意境 恢宏深邃,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取经路上的艰难和师徒四人百折不回的风貌。 B.景区山顶常年云雾缭绕,山下绿草如菌,整个山景层次分明,大块的色彩加 上一天之中可以看到雨、雪、雾、岚的奇景,让此处成为知名的景观。 C.为保证学科领域不同凡响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学院以项目培训人才, 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为大家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和锻炼平台
【解析】B“彻底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准确,参见原文“对赵九章的 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C“他的论文《现代气象学之研究与气象 预报》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重视”错,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重视论文是《信 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D“因为成就卓著,他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 原文无据。 (2)赵九章在气象学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6 分) 【答案】首次尝试把数学、物理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引进到气象科学中;率先 以大气长波的临界波长理论,提出了行星波斜压不稳定概念。(每点 3 分) 【解析】此题的考点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此类题方法如下:①通读文章, 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脉络。②根据题干的要求和提示锁定答题区间。③把选中 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有条理的表述。 (3)为什么称赵九章为“中国航天事业先行者”?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洞察到争夺外层空间的新动向,意识到空间物理研究的兴起,提出研制 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可行性和提交技术实现报告;针对国情,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 星的重要建议;带领他的研究集体,揭开了我国空间物理研究的第一页;研制出 了与人造卫星相关的多种技术工具。(每个要点 2 分,答出三个要点即可。意思 对即可,答案要紧扣“中国航天事业”“先行者”来回答) 【解析】 此题考点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此类题型归要做到以下三 步:①直接提取文中相关的语句,这些句子大多放在开头和结尾处。②摘取关键 此句进行概括。③分层概括,合并整理。 (4)作为一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学家,赵九章充满了人格魅力。请结合文章, 就赵九章的人格魅力,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案】①志向远大,追求进步。赵九章从小就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青年时 代投身爱国民主运动。②淡泊名利。大革命失败后,赵九章本来可以依靠关系和 资历走上仕途,前途无量,但他不愿与腐败的国民党官场同流合污。③不惧危险, 报效祖国。赵九章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本可以留在国外,但他为了报效祖国, 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④不惧权贵,不屈服压力。新中国临近成立前夕, 国民党威逼利诱,要赵九章将气象研究所迁到台湾,他坚决不屈服,顶住了压力。 (每个要点 2 分。如有其它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 酌情给分) 【解析】此题的考点是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社会价值指的是文本所 反应的社会道德价值、人文精神、战胜困难的决心等。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 ①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而明确的提出自己的观点。②结合文本中的实例、细 节加以分析论证。③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敢问路在何方》已经成为《西游记》的标志性音乐,旋律高亢苍凉,意境 恢宏深邃,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取经路上的艰难和师徒四人百折不回的风貌。 B.景区山顶常年云雾缭绕,山下绿草如菌,整个山景层次分明,大块的色彩加 上一天之中可以看到雨、雪、雾、岚的奇景,让此处成为知名的景观。 C.为保证学科领域不同凡响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学院以项目培训人才, 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为大家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和锻炼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