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害 小麦病害 小麦病害 小麦病害 * * * * 麦类作物的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 麦类作物的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 麦类作物的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 麦类作物的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 麦类作物的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 麦类作物的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 麦类作物的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 麦类作物的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 小麦病害约 小麦病害约 小麦病害约 小麦病害约 200 200 200 200 种,大麦病害 种,大麦病害 种,大麦病害 种,大麦病害 70 70 70 70 多种。我国发生 多种。我国发生 多种。我国发生 多种。我国发生 多种。我国发生 多种。我国发生 多种。我国发生 多种。我国发生 较重的麦作病害有 较重的麦作病害有 较重的麦作病害有 较重的麦作病害有 较重的麦作病害有 较重的麦作病害有 较重的麦作病害有 较重的麦作病害有 20 20 20 20 余种,其中 余种,其中 余种,其中 余种,其中 赤霉病 赤霉病 赤霉病 赤霉病 、 、 、 、 白粉病 白粉病 白粉病 白粉病 锈病 锈病 锈病 锈病 和 和 和 和 纹枯病 纹枯病 纹枯病 纹枯病 危害严重。 危害严重。 危害严重。 危害严重
小麦病害 小麦病害 小麦病害 小麦病害 * * * * 麦类作物的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 麦类作物的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 麦类作物的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 麦类作物的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 麦类作物的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 麦类作物的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 麦类作物的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 麦类作物的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 小麦病害约 小麦病害约 小麦病害约 小麦病害约 200 200 200 200 种,大麦病害 种,大麦病害 种,大麦病害 种,大麦病害 70 70 70 70 多种。我国发生 多种。我国发生 多种。我国发生 多种。我国发生 多种。我国发生 多种。我国发生 多种。我国发生 多种。我国发生 较重的麦作病害有 较重的麦作病害有 较重的麦作病害有 较重的麦作病害有 较重的麦作病害有 较重的麦作病害有 较重的麦作病害有 较重的麦作病害有 20 20 20 20 余种,其中 余种,其中 余种,其中 余种,其中 赤霉病 赤霉病 赤霉病 赤霉病 、 、 、 、 白粉病 白粉病 白粉病 白粉病 锈病 锈病 锈病 锈病 和 和 和 和 纹枯病 纹枯病 纹枯病 纹枯病 危害严重。 危害严重。 危害严重。 危害严重
— —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Wheat head scab Wheat head scab Wheat head scab Wheat head scab * * * * 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 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 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 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 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 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 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 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 10 10 10 10 %~ %~ %~ %~ 20 20 20 20 %,严 %,严 %,严 %,严 重时达, 重时达, 重时达, 重时达, 80 80 80 80 %~ %~ %~ %~ 90 90 90 90 %,甚至颗粒无收。病麦粒中 %,甚至颗粒无收。病麦粒中 %,甚至颗粒无收。病麦粒中 %,甚至颗粒无收。病麦粒中 %,甚至颗粒无收。病麦粒中 %,甚至颗粒无收。病麦粒中 %,甚至颗粒无收。病麦粒中 %,甚至颗粒无收。病麦粒中 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 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 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 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 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 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 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 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 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人、畜误食后可致发热、 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人、畜误食后可致发热、 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人、畜误食后可致发热、 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人、畜误食后可致发热、 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人、畜误食后可致发热、 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人、畜误食后可致发热、 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人、畜误食后可致发热、 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人、畜误食后可致发热、 呕吐、腹泻等症状,怀孕母畜中毒后可引起流产。 呕吐、腹泻等症状,怀孕母畜中毒后可引起流产。 呕吐、腹泻等症状,怀孕母畜中毒后可引起流产。 呕吐、腹泻等症状,怀孕母畜中毒后可引起流产。 呕吐、腹泻等症状,怀孕母畜中毒后可引起流产。 呕吐、腹泻等症状,怀孕母畜中毒后可引起流产。 呕吐、腹泻等症状,怀孕母畜中毒后可引起流产。 呕吐、腹泻等症状,怀孕母畜中毒后可引起流产
— —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Wheat head scab Wheat head scab Wheat head scab Wheat head scab * * * * 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 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 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 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 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 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 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 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 10 10 10 10 %~ %~ %~ %~ 20 20 20 20 %,严 %,严 %,严 %,严 重时达, 重时达, 重时达, 重时达, 80 80 80 80 %~ %~ %~ %~ 90 90 90 90 %,甚至颗粒无收。病麦粒中 %,甚至颗粒无收。病麦粒中 %,甚至颗粒无收。病麦粒中 %,甚至颗粒无收。病麦粒中 %,甚至颗粒无收。病麦粒中 %,甚至颗粒无收。病麦粒中 %,甚至颗粒无收。病麦粒中 %,甚至颗粒无收。病麦粒中 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 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 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 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 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 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 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 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 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人、畜误食后可致发热、 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人、畜误食后可致发热、 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人、畜误食后可致发热、 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人、畜误食后可致发热、 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人、畜误食后可致发热、 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人、畜误食后可致发热、 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人、畜误食后可致发热、 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人、畜误食后可致发热、 呕吐、腹泻等症状,怀孕母畜中毒后可引起流产。 呕吐、腹泻等症状,怀孕母畜中毒后可引起流产。 呕吐、腹泻等症状,怀孕母畜中毒后可引起流产。 呕吐、腹泻等症状,怀孕母畜中毒后可引起流产。 呕吐、腹泻等症状,怀孕母畜中毒后可引起流产。 呕吐、腹泻等症状,怀孕母畜中毒后可引起流产。 呕吐、腹泻等症状,怀孕母畜中毒后可引起流产。 呕吐、腹泻等症状,怀孕母畜中毒后可引起流产
一、症状 一、症状 一、症状 一、症状 * * * *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 枯、基腐等症状。 枯、基腐等症状。 枯、基腐等症状。 枯、基腐等症状。 枯、基腐等症状。 枯、基腐等症状。 枯、基腐等症状。 枯、基腐等症状。 穗腐 穗腐 穗腐 穗腐 小麦扬花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 小麦扬花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 小麦扬花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 小麦扬花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 小麦扬花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 小麦扬花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 小麦扬花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 小麦扬花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 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 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 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 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 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 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 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 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 即枯黄。后期,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 即枯黄。后期,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 即枯黄。后期,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 即枯黄。后期,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 即枯黄。后期,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 即枯黄。后期,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 即枯黄。后期,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 即枯黄。后期,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 粉红 粉红 粉红 粉红 色胶质霉层 色胶质霉层 色胶质霉层 色胶质霉层 ( ( ( (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 ) ) ) ;在高湿条件 ;在高湿条件 ;在高湿条件 ;在高湿条件 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 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 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 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 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 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 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 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 蓝黑色小颗粒 蓝黑色小颗粒 蓝黑色小颗粒 蓝黑色小颗粒 ( ( ( ( 子囊壳 子囊壳 子囊壳 子囊壳 ) ) ) ) 。 。 。 。 苗枯 苗枯 苗枯 苗枯 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病苗芽鞘变褐 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病苗芽鞘变褐 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病苗芽鞘变褐 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病苗芽鞘变褐 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病苗芽鞘变褐 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病苗芽鞘变褐 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病苗芽鞘变褐 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病苗芽鞘变褐 色腐烂,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以至枯死。气候 色腐烂,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以至枯死。气候 色腐烂,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以至枯死。气候 色腐烂,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以至枯死。气候 色腐烂,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以至枯死。气候 色腐烂,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以至枯死。气候 色腐烂,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以至枯死。气候 色腐烂,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以至枯死。气候 或土壤潮湿时,枯死苗基部可见 或土壤潮湿时,枯死苗基部可见 或土壤潮湿时,枯死苗基部可见 或土壤潮湿时,枯死苗基部可见 或土壤潮湿时,枯死苗基部可见 或土壤潮湿时,枯死苗基部可见 或土壤潮湿时,枯死苗基部可见 或土壤潮湿时,枯死苗基部可见 粉红色霉层 粉红色霉层 粉红色霉层 粉红色霉层 。 。 。 。 * * * * 成熟期,有时发生 成熟期,有时发生 成熟期,有时发生 成熟期,有时发生 成熟期,有时发生 成熟期,有时发生 成熟期,有时发生 成熟期,有时发生 基腐 基腐 基腐 基腐 和 和 和 和 秆腐 秆腐 秆腐 秆腐 症状。植株基部或 症状。植株基部或 症状。植株基部或 症状。植株基部或 症状。植株基部或 症状。植株基部或 症状。植株基部或 症状。植株基部或 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粉红色霉 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粉红色霉 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粉红色霉 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粉红色霉 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粉红色霉 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粉红色霉 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粉红色霉 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粉红色霉 层,严重时可致全株枯死。 层,严重时可致全株枯死。 层,严重时可致全株枯死。 层,严重时可致全株枯死。 层,严重时可致全株枯死。 层,严重时可致全株枯死。 层,严重时可致全株枯死。 层,严重时可致全株枯死
一、症状 一、症状 一、症状 一、症状 * * * *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 枯、基腐等症状。 枯、基腐等症状。 枯、基腐等症状。 枯、基腐等症状。 枯、基腐等症状。 枯、基腐等症状。 枯、基腐等症状。 枯、基腐等症状。 穗腐 穗腐 穗腐 穗腐 小麦扬花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 小麦扬花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 小麦扬花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 小麦扬花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 小麦扬花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 小麦扬花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 小麦扬花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 小麦扬花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 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 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 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 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 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 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 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 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 即枯黄。后期,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 即枯黄。后期,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 即枯黄。后期,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 即枯黄。后期,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 即枯黄。后期,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 即枯黄。后期,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 即枯黄。后期,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 即枯黄。后期,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 粉红 粉红 粉红 粉红 色胶质霉层 色胶质霉层 色胶质霉层 色胶质霉层 ( ( ( (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 ) ) ) ;在高湿条件 ;在高湿条件 ;在高湿条件 ;在高湿条件 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 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 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 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 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 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 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 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 蓝黑色小颗粒 蓝黑色小颗粒 蓝黑色小颗粒 蓝黑色小颗粒 ( ( ( ( 子囊壳 子囊壳 子囊壳 子囊壳 ) ) ) ) 。 。 。 。 苗枯 苗枯 苗枯 苗枯 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病苗芽鞘变褐 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病苗芽鞘变褐 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病苗芽鞘变褐 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病苗芽鞘变褐 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病苗芽鞘变褐 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病苗芽鞘变褐 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病苗芽鞘变褐 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病苗芽鞘变褐 色腐烂,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以至枯死。气候 色腐烂,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以至枯死。气候 色腐烂,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以至枯死。气候 色腐烂,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以至枯死。气候 色腐烂,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以至枯死。气候 色腐烂,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以至枯死。气候 色腐烂,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以至枯死。气候 色腐烂,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以至枯死。气候 或土壤潮湿时,枯死苗基部可见 或土壤潮湿时,枯死苗基部可见 或土壤潮湿时,枯死苗基部可见 或土壤潮湿时,枯死苗基部可见 或土壤潮湿时,枯死苗基部可见 或土壤潮湿时,枯死苗基部可见 或土壤潮湿时,枯死苗基部可见 或土壤潮湿时,枯死苗基部可见 粉红色霉层 粉红色霉层 粉红色霉层 粉红色霉层 。 。 。 。 * * * * 成熟期,有时发生 成熟期,有时发生 成熟期,有时发生 成熟期,有时发生 成熟期,有时发生 成熟期,有时发生 成熟期,有时发生 成熟期,有时发生 基腐 基腐 基腐 基腐 和 和 和 和 秆腐 秆腐 秆腐 秆腐 症状。植株基部或 症状。植株基部或 症状。植株基部或 症状。植株基部或 症状。植株基部或 症状。植株基部或 症状。植株基部或 症状。植株基部或 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粉红色霉 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粉红色霉 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粉红色霉 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粉红色霉 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粉红色霉 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粉红色霉 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粉红色霉 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粉红色霉 层,严重时可致全株枯死。 层,严重时可致全株枯死。 层,严重时可致全株枯死。 层,严重时可致全株枯死。 层,严重时可致全株枯死。 层,严重时可致全株枯死。 层,严重时可致全株枯死。 层,严重时可致全株枯死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病穗 小麦赤霉病病穗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病穗 小麦赤霉病病穗
二、病原 二、病原 二、病原 二、病原 * * * * 病原物 病原物 病原物 病原物 有性态 有性态 有性态 有性态 为玉蜀黍赤霉 为玉蜀黍赤霉 为玉蜀黍赤霉 为玉蜀黍赤霉 [ [ [ [ Gibberella Gibberella Gibberella Gibberella Gibberella Gibberella Gibberella Gibberella zeae zeae zeae zeae ( ( ( ( Schw Schw Schw Schw . . . . ) ) ) ) Perch Perch Perch Perch ] ] ] ] ,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无性态 无性态 无性态 无性态 为禾谷镰孢 为禾谷镰孢 为禾谷镰孢 为禾谷镰孢 ( ( ( ( Fusarium Fusarium Fusarium Fusarium Fusarium Fusarium Fusarium Fusarium grarninearum grarninearum grarninearum grarninearum grarninearum grarninearum grarninearum grarninearum Schw Schw Schw Schw . . . . ) ) ) )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其他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其他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其他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其他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其他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其他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其他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其他 多种镰孢 多种镰孢 多种镰孢 多种镰孢 , , , , 如燕麦镰孢 如燕麦镰孢 如燕麦镰孢 如燕麦镰孢 [ [ [ [ F F F F . . . . avenaceum avenaceum avenaceum avenaceum avenaceum avenaceum avenaceum avenaceum ( ( ( ( Fr Fr Fr Fr .) .) .) .) Sacc Sacc Sacc Sacc .] .] .] .] 、黄 、黄 、黄 、黄 色镰孢 色镰孢 色镰孢 色镰孢 [ [ [ [ F F F F . . . . culmorum culmorum culmorum culmorum culmorum culmorum culmorum culmorum ( ( ( ( W W W W . . . . G G G G . . . . Sm Sm Sm Sm . . . . ) ) ) ) Sacc Sacc Sacc Sacc .] .] .] .] 、 、 、 、 串珠镰孢 串珠镰孢 串珠镰孢 串珠镰孢 [ [ [ [ F F F F . . . . moniliforme moniliforme moniliforme moniliforme moniliforme moniliforme moniliforme moniliforme ( ( ( ( Sheld Sheld Sheld Sheld .) .) .) .) Snyder Snyder Snyder Snyder & & & & Hansen Hansen Hansen Hansen ] ] ] ] 、弯角镰孢 、弯角镰孢 、弯角镰孢 、弯角镰孢 ( ( ( ( F F F F . . . . camptoceras camptoceras camptoceras camptoceras camptoceras camptoceras camptoceras camptoceras Wr Wr Wr Wr . . . . & & & & Rg Rg Rg Rg .) .) .) .) 等均可引起赤霉病。 等均可引起赤霉病。 等均可引起赤霉病。 等均可引起赤霉病。 等均可引起赤霉病。 等均可引起赤霉病。 等均可引起赤霉病。 等均可引起赤霉病
二、病原 二、病原 二、病原 二、病原 * * * * 病原物 病原物 病原物 病原物 有性态 有性态 有性态 有性态 为玉蜀黍赤霉 为玉蜀黍赤霉 为玉蜀黍赤霉 为玉蜀黍赤霉 [ [ [ [ Gibberella Gibberella Gibberella Gibberella Gibberella Gibberella Gibberella Gibberella zeae zeae zeae zeae ( ( ( ( Schw Schw Schw Schw . . . . ) ) ) ) Perch Perch Perch Perch ] ] ] ] ,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无性态 无性态 无性态 无性态 为禾谷镰孢 为禾谷镰孢 为禾谷镰孢 为禾谷镰孢 ( ( ( ( Fusarium Fusarium Fusarium Fusarium Fusarium Fusarium Fusarium Fusarium grarninearum grarninearum grarninearum grarninearum grarninearum grarninearum grarninearum grarninearum Schw Schw Schw Schw . . . . ) ) ) )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其他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其他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其他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其他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其他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其他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其他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其他 多种镰孢 多种镰孢 多种镰孢 多种镰孢 , , , , 如燕麦镰孢 如燕麦镰孢 如燕麦镰孢 如燕麦镰孢 [ [ [ [ F F F F . . . . avenaceum avenaceum avenaceum avenaceum avenaceum avenaceum avenaceum avenaceum ( ( ( ( Fr Fr Fr Fr .) .) .) .) Sacc Sacc Sacc Sacc .] .] .] .] 、黄 、黄 、黄 、黄 色镰孢 色镰孢 色镰孢 色镰孢 [ [ [ [ F F F F . . . . culmorum culmorum culmorum culmorum culmorum culmorum culmorum culmorum ( ( ( ( W W W W . . . . G G G G . . . . Sm Sm Sm Sm . . . . ) ) ) ) Sacc Sacc Sacc Sacc .] .] .] .] 、 、 、 、 串珠镰孢 串珠镰孢 串珠镰孢 串珠镰孢 [ [ [ [ F F F F . . . . moniliforme moniliforme moniliforme moniliforme moniliforme moniliforme moniliforme moniliforme ( ( ( ( Sheld Sheld Sheld Sheld .) .) .) .) Snyder Snyder Snyder Snyder & & & & Hansen Hansen Hansen Hansen ] ] ] ] 、弯角镰孢 、弯角镰孢 、弯角镰孢 、弯角镰孢 ( ( ( ( F F F F . . . . camptoceras camptoceras camptoceras camptoceras camptoceras camptoceras camptoceras camptoceras Wr Wr Wr Wr . . . . & & & & Rg Rg Rg Rg .) .) .) .) 等均可引起赤霉病。 等均可引起赤霉病。 等均可引起赤霉病。 等均可引起赤霉病。 等均可引起赤霉病。 等均可引起赤霉病。 等均可引起赤霉病。 等均可引起赤霉病
赤霉病病菌形态图 赤霉病病菌形态图 赤霉病病菌形态图 赤霉病病菌形态图 赤霉病病菌形态图 赤霉病病菌形态图 赤霉病病菌形态图 赤霉病病菌形态图 1. 1. 1. 1. 子囊壳 2. 2. 2. 2. 子囊壳剖面 3. 3. 3. 3. 3. 3. 3. 3. 子囊及子囊孢子 子囊及子囊孢子 4. 4. 4. 4.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5. 5. 5. 5. 分生孢子
赤霉病病菌形态图 赤霉病病菌形态图 赤霉病病菌形态图 赤霉病病菌形态图 赤霉病病菌形态图 赤霉病病菌形态图 赤霉病病菌形态图 赤霉病病菌形态图 1. 1. 1. 1. 子囊壳 2. 2. 2. 2. 子囊壳剖面 3. 3. 3. 3. 3. 3. 3. 3. 子囊及子囊孢子 子囊及子囊孢子 4. 4. 4. 4.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5. 5. 5. 5. 分生孢子
1. 1. 1. 1. 形态 形态 形态 形态 * * * *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 产生于 产生于 产生于 产生于 分生孢子座 分生孢子座 分生孢子座 分生孢子座 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 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 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 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 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 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 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 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 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有的菌株可在粘孢团中产 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有的菌株可在粘孢团中产 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有的菌株可在粘孢团中产 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有的菌株可在粘孢团中产 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有的菌株可在粘孢团中产 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有的菌株可在粘孢团中产 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有的菌株可在粘孢团中产 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有的菌株可在粘孢团中产 生分生孢子。 生分生孢子。 生分生孢子。 生分生孢子。 大型分生孢子 大型分生孢子 大型分生孢子 大型分生孢子 顶端钝或略收缩,基部 顶端钝或略收缩,基部 顶端钝或略收缩,基部 顶端钝或略收缩,基部 顶端钝或略收缩,基部 顶端钝或略收缩,基部 顶端钝或略收缩,基部 顶端钝或略收缩,基部 有明显的踵状足胞,多数有 有明显的踵状足胞,多数有 有明显的踵状足胞,多数有 有明显的踵状足胞,多数有 有明显的踵状足胞,多数有 有明显的踵状足胞,多数有 有明显的踵状足胞,多数有 有明显的踵状足胞,多数有 3 3 3 3 ~ ~ ~ ~ 6 6 6 6 个,少数 个,少数 个,少数 个,少数 1 1 1 1 ~ ~ ~ ~ 2 2 2 2 个或 个或 个或 个或 6 6 6 6 ~ ~ ~ ~ 9 9 9 9 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黏稠 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黏稠 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黏稠 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黏稠 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黏稠 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黏稠 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黏稠 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黏稠 状; 状; 状; 状; 小型分生孢子 小型分生孢子 小型分生孢子 小型分生孢子 为单细胞,椭圆或卵圆形,一般 为单细胞,椭圆或卵圆形,一般 为单细胞,椭圆或卵圆形,一般 为单细胞,椭圆或卵圆形,一般 为单细胞,椭圆或卵圆形,一般 为单细胞,椭圆或卵圆形,一般 为单细胞,椭圆或卵圆形,一般 为单细胞,椭圆或卵圆形,一般 很少产生。 很少产生。 很少产生。 很少产生。 子囊壳 子囊壳 子囊壳 子囊壳 球形或近球形,散生或聚生于病 球形或近球形,散生或聚生于病 球形或近球形,散生或聚生于病 球形或近球形,散生或聚生于病 球形或近球形,散生或聚生于病 球形或近球形,散生或聚生于病 球形或近球形,散生或聚生于病 球形或近球形,散生或聚生于病 组织表面或略埋生病部表面小而不明显的子座上, 组织表面或略埋生病部表面小而不明显的子座上, 组织表面或略埋生病部表面小而不明显的子座上, 组织表面或略埋生病部表面小而不明显的子座上, 组织表面或略埋生病部表面小而不明显的子座上, 组织表面或略埋生病部表面小而不明显的子座上, 组织表面或略埋生病部表面小而不明显的子座上, 组织表面或略埋生病部表面小而不明显的子座上, 深蓝、蓝紫至紫黑色,顶部有乳头状突起,其上有 深蓝、蓝紫至紫黑色,顶部有乳头状突起,其上有 深蓝、蓝紫至紫黑色,顶部有乳头状突起,其上有 深蓝、蓝紫至紫黑色,顶部有乳头状突起,其上有 深蓝、蓝紫至紫黑色,顶部有乳头状突起,其上有 深蓝、蓝紫至紫黑色,顶部有乳头状突起,其上有 深蓝、蓝紫至紫黑色,顶部有乳头状突起,其上有 深蓝、蓝紫至紫黑色,顶部有乳头状突起,其上有 孔口, 孔口, 孔口, 孔口, 子囊 子囊 子囊 子囊 整齐地排列在于囊壳内壁;子囊无色、 整齐地排列在于囊壳内壁;子囊无色、 整齐地排列在于囊壳内壁;子囊无色、 整齐地排列在于囊壳内壁;子囊无色、 整齐地排列在于囊壳内壁;子囊无色、 整齐地排列在于囊壳内壁;子囊无色、 整齐地排列在于囊壳内壁;子囊无色、 整齐地排列在于囊壳内壁;子囊无色、 棍棒状,基部有短柄,内含 棍棒状,基部有短柄,内含 棍棒状,基部有短柄,内含 棍棒状,基部有短柄,内含 棍棒状,基部有短柄,内含 棍棒状,基部有短柄,内含 棍棒状,基部有短柄,内含 棍棒状,基部有短柄,内含 8 8 8 8 个呈单行 个呈单行 个呈单行 个呈单行 ( ( ( ( 偶见双行 偶见双行 偶见双行 偶见双行 ) ) ) ) 排列的子囊孢子; 排列的子囊孢子; 排列的子囊孢子; 排列的子囊孢子; 排列的子囊孢子; 排列的子囊孢子; 排列的子囊孢子; 排列的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无色,弯纺锤形,两端 无色,弯纺锤形,两端 无色,弯纺锤形,两端 无色,弯纺锤形,两端 无色,弯纺锤形,两端 无色,弯纺锤形,两端 无色,弯纺锤形,两端 无色,弯纺锤形,两端 钝圆,多数具 钝圆,多数具 钝圆,多数具 钝圆,多数具 3 3 3 3 个隔膜。 个隔膜。 个隔膜。 个隔膜
1. 1. 1. 1. 形态 形态 形态 形态 * * * *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 产生于 产生于 产生于 产生于 分生孢子座 分生孢子座 分生孢子座 分生孢子座 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 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 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 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 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 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 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 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 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有的菌株可在粘孢团中产 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有的菌株可在粘孢团中产 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有的菌株可在粘孢团中产 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有的菌株可在粘孢团中产 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有的菌株可在粘孢团中产 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有的菌株可在粘孢团中产 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有的菌株可在粘孢团中产 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有的菌株可在粘孢团中产 生分生孢子。 生分生孢子。 生分生孢子。 生分生孢子。 大型分生孢子 大型分生孢子 大型分生孢子 大型分生孢子 顶端钝或略收缩,基部 顶端钝或略收缩,基部 顶端钝或略收缩,基部 顶端钝或略收缩,基部 顶端钝或略收缩,基部 顶端钝或略收缩,基部 顶端钝或略收缩,基部 顶端钝或略收缩,基部 有明显的踵状足胞,多数有 有明显的踵状足胞,多数有 有明显的踵状足胞,多数有 有明显的踵状足胞,多数有 有明显的踵状足胞,多数有 有明显的踵状足胞,多数有 有明显的踵状足胞,多数有 有明显的踵状足胞,多数有 3 3 3 3 ~ ~ ~ ~ 6 6 6 6 个,少数 个,少数 个,少数 个,少数 1 1 1 1 ~ ~ ~ ~ 2 2 2 2 个或 个或 个或 个或 6 6 6 6 ~ ~ ~ ~ 9 9 9 9 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黏稠 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黏稠 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黏稠 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黏稠 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黏稠 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黏稠 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黏稠 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黏稠 状; 状; 状; 状; 小型分生孢子 小型分生孢子 小型分生孢子 小型分生孢子 为单细胞,椭圆或卵圆形,一般 为单细胞,椭圆或卵圆形,一般 为单细胞,椭圆或卵圆形,一般 为单细胞,椭圆或卵圆形,一般 为单细胞,椭圆或卵圆形,一般 为单细胞,椭圆或卵圆形,一般 为单细胞,椭圆或卵圆形,一般 为单细胞,椭圆或卵圆形,一般 很少产生。 很少产生。 很少产生。 很少产生。 子囊壳 子囊壳 子囊壳 子囊壳 球形或近球形,散生或聚生于病 球形或近球形,散生或聚生于病 球形或近球形,散生或聚生于病 球形或近球形,散生或聚生于病 球形或近球形,散生或聚生于病 球形或近球形,散生或聚生于病 球形或近球形,散生或聚生于病 球形或近球形,散生或聚生于病 组织表面或略埋生病部表面小而不明显的子座上, 组织表面或略埋生病部表面小而不明显的子座上, 组织表面或略埋生病部表面小而不明显的子座上, 组织表面或略埋生病部表面小而不明显的子座上, 组织表面或略埋生病部表面小而不明显的子座上, 组织表面或略埋生病部表面小而不明显的子座上, 组织表面或略埋生病部表面小而不明显的子座上, 组织表面或略埋生病部表面小而不明显的子座上, 深蓝、蓝紫至紫黑色,顶部有乳头状突起,其上有 深蓝、蓝紫至紫黑色,顶部有乳头状突起,其上有 深蓝、蓝紫至紫黑色,顶部有乳头状突起,其上有 深蓝、蓝紫至紫黑色,顶部有乳头状突起,其上有 深蓝、蓝紫至紫黑色,顶部有乳头状突起,其上有 深蓝、蓝紫至紫黑色,顶部有乳头状突起,其上有 深蓝、蓝紫至紫黑色,顶部有乳头状突起,其上有 深蓝、蓝紫至紫黑色,顶部有乳头状突起,其上有 孔口, 孔口, 孔口, 孔口, 子囊 子囊 子囊 子囊 整齐地排列在于囊壳内壁;子囊无色、 整齐地排列在于囊壳内壁;子囊无色、 整齐地排列在于囊壳内壁;子囊无色、 整齐地排列在于囊壳内壁;子囊无色、 整齐地排列在于囊壳内壁;子囊无色、 整齐地排列在于囊壳内壁;子囊无色、 整齐地排列在于囊壳内壁;子囊无色、 整齐地排列在于囊壳内壁;子囊无色、 棍棒状,基部有短柄,内含 棍棒状,基部有短柄,内含 棍棒状,基部有短柄,内含 棍棒状,基部有短柄,内含 棍棒状,基部有短柄,内含 棍棒状,基部有短柄,内含 棍棒状,基部有短柄,内含 棍棒状,基部有短柄,内含 8 8 8 8 个呈单行 个呈单行 个呈单行 个呈单行 ( ( ( ( 偶见双行 偶见双行 偶见双行 偶见双行 ) ) ) ) 排列的子囊孢子; 排列的子囊孢子; 排列的子囊孢子; 排列的子囊孢子; 排列的子囊孢子; 排列的子囊孢子; 排列的子囊孢子; 排列的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无色,弯纺锤形,两端 无色,弯纺锤形,两端 无色,弯纺锤形,两端 无色,弯纺锤形,两端 无色,弯纺锤形,两端 无色,弯纺锤形,两端 无色,弯纺锤形,两端 无色,弯纺锤形,两端 钝圆,多数具 钝圆,多数具 钝圆,多数具 钝圆,多数具 3 3 3 3 个隔膜。 个隔膜。 个隔膜。 个隔膜
2 2 2 2 .生理 .生理 .生理 .生理 * * * * 病菌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条件。菌丝体发育 病菌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条件。菌丝体发育 病菌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条件。菌丝体发育 病菌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条件。菌丝体发育 病菌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条件。菌丝体发育 病菌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条件。菌丝体发育 病菌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条件。菌丝体发育 病菌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条件。菌丝体发育 的起点温度为 的起点温度为 的起点温度为 的起点温度为 3 3 3 3 ℃,最高温度为 ,最高温度为 ,最高温度为 ,最高温度为 35 35 35 35 ℃,适温为 ,适温为 ,适温为 ,适温为 22 22 22 22 ~ ~ ~ ~ 28 28 28 28 ℃,最适温度为 ,最适温度为 ,最适温度为 ,最适温度为 25 25 25 25 ℃。 。 。 。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 于 于 于 于 4 4 4 4 ~ ~ ~ ~ 36 36 36 36 ℃时均 时均 时均 时均 可产生,适温为 可产生,适温为 可产生,适温为 可产生,适温为 可产生,适温为 可产生,适温为 可产生,适温为 可产生,适温为 25 25 25 25 ~ ~ ~ ~ 28 28 28 28 ℃。 。 。 。 子囊壳 子囊壳 子囊壳 子囊壳 产生的温度范围 产生的温度范围 产生的温度范围 产生的温度范围 产生的温度范围 产生的温度范围 产生的温度范围 产生的温度范围 为 为 为 为 5 5 5 5 ~ ~ ~ ~ 35 35 35 35 ℃,在适温 ,在适温 ,在适温 ,在适温 25 25 25 25 ~ ~ ~ ~ 30 30 30 30 ℃的条件下 的条件下 的条件下 的条件下 2 2 2 2 ~ ~ ~ ~ 3d 3d 3d 3d 即可形 即可形 即可形 即可形 成。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 成。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 成。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 成。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 成。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 成。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 成。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 成。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 12 12 12 12 ~ ~ ~ ~ 30 30 30 30 ℃, , , , 在适温 在适温 在适温 在适温 25 25 25 25 ~ ~ ~ ~ 28 28 28 28 ℃时,经 时,经 时,经 时,经 5 5 5 5 ~ ~ ~ ~ 10d 10d 10d 10d 便可形成并成熟。子 便可形成并成熟。子 便可形成并成熟。子 便可形成并成熟。子 便可形成并成熟。子 便可形成并成熟。子 便可形成并成熟。子 便可形成并成熟。子 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度达饱和状态。 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度达饱和状态。 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度达饱和状态。 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度达饱和状态。 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度达饱和状态。 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度达饱和状态。 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度达饱和状态。 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度达饱和状态
2 2 2 2 .生理 .生理 .生理 .生理 * * * * 病菌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条件。菌丝体发育 病菌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条件。菌丝体发育 病菌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条件。菌丝体发育 病菌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条件。菌丝体发育 病菌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条件。菌丝体发育 病菌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条件。菌丝体发育 病菌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条件。菌丝体发育 病菌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条件。菌丝体发育 的起点温度为 的起点温度为 的起点温度为 的起点温度为 3 3 3 3 ℃,最高温度为 ,最高温度为 ,最高温度为 ,最高温度为 35 35 35 35 ℃,适温为 ,适温为 ,适温为 ,适温为 22 22 22 22 ~ ~ ~ ~ 28 28 28 28 ℃,最适温度为 ,最适温度为 ,最适温度为 ,最适温度为 25 25 25 25 ℃。 。 。 。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 于 于 于 于 4 4 4 4 ~ ~ ~ ~ 36 36 36 36 ℃时均 时均 时均 时均 可产生,适温为 可产生,适温为 可产生,适温为 可产生,适温为 可产生,适温为 可产生,适温为 可产生,适温为 可产生,适温为 25 25 25 25 ~ ~ ~ ~ 28 28 28 28 ℃。 。 。 。 子囊壳 子囊壳 子囊壳 子囊壳 产生的温度范围 产生的温度范围 产生的温度范围 产生的温度范围 产生的温度范围 产生的温度范围 产生的温度范围 产生的温度范围 为 为 为 为 5 5 5 5 ~ ~ ~ ~ 35 35 35 35 ℃,在适温 ,在适温 ,在适温 ,在适温 25 25 25 25 ~ ~ ~ ~ 30 30 30 30 ℃的条件下 的条件下 的条件下 的条件下 2 2 2 2 ~ ~ ~ ~ 3d 3d 3d 3d 即可形 即可形 即可形 即可形 成。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 成。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 成。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 成。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 成。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 成。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 成。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 成。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 12 12 12 12 ~ ~ ~ ~ 30 30 30 30 ℃, , , , 在适温 在适温 在适温 在适温 25 25 25 25 ~ ~ ~ ~ 28 28 28 28 ℃时,经 时,经 时,经 时,经 5 5 5 5 ~ ~ ~ ~ 10d 10d 10d 10d 便可形成并成熟。子 便可形成并成熟。子 便可形成并成熟。子 便可形成并成熟。子 便可形成并成熟。子 便可形成并成熟。子 便可形成并成熟。子 便可形成并成熟。子 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度达饱和状态。 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度达饱和状态。 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度达饱和状态。 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度达饱和状态。 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度达饱和状态。 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度达饱和状态。 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度达饱和状态。 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度达饱和状态
3 3 3 3 .生理分化 .生理分化 .生理分化 .生理分化 不同地区或不同来源的玉蜀黍赤霉 不同地区或不同来源的玉蜀黍赤霉 不同地区或不同来源的玉蜀黍赤霉 不同地区或不同来源的玉蜀黍赤霉 不同地区或不同来源的玉蜀黍赤霉 不同地区或不同来源的玉蜀黍赤霉 不同地区或不同来源的玉蜀黍赤霉 不同地区或不同来源的玉蜀黍赤霉 菌株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可区 菌株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可区 菌株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可区 菌株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可区 菌株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可区 菌株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可区 菌株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可区 菌株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可区 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但必须指出,由于小 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但必须指出,由于小 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但必须指出,由于小 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但必须指出,由于小 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但必须指出,由于小 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但必须指出,由于小 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但必须指出,由于小 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但必须指出,由于小 麦赤霉病菌极易变异。因此,这种致病力的差异 麦赤霉病菌极易变异。因此,这种致病力的差异 麦赤霉病菌极易变异。因此,这种致病力的差异 麦赤霉病菌极易变异。因此,这种致病力的差异 麦赤霉病菌极易变异。因此,这种致病力的差异 麦赤霉病菌极易变异。因此,这种致病力的差异 麦赤霉病菌极易变异。因此,这种致病力的差异 麦赤霉病菌极易变异。因此,这种致病力的差异 也很不稳定,尚 也很不稳定,尚 也很不稳定,尚 也很不稳定,尚 也很不稳定,尚 也很不稳定,尚 也很不稳定,尚 也很不稳定,尚 不能划分出稳定的生理小种 不能划分出稳定的生理小种 不能划分出稳定的生理小种 不能划分出稳定的生理小种 不能划分出稳定的生理小种 不能划分出稳定的生理小种 不能划分出稳定的生理小种 不能划分出稳定的生理小种 。 。 。 。 4. 4. 4. 4. 寄主范围 寄主范围 寄主范围 寄主范围 玉蜀黍赤霉寄主范围很广。我国已 玉蜀黍赤霉寄主范围很广。我国已 玉蜀黍赤霉寄主范围很广。我国已 玉蜀黍赤霉寄主范围很广。我国已 玉蜀黍赤霉寄主范围很广。我国已 玉蜀黍赤霉寄主范围很广。我国已 玉蜀黍赤霉寄主范围很广。我国已 玉蜀黍赤霉寄主范围很广。我国已 发现的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 发现的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 发现的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 发现的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 发现的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 发现的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 发现的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 发现的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 稻、玉米、高粱、棉花、甘蔗、甜菜、茄子、番 稻、玉米、高粱、棉花、甘蔗、甜菜、茄子、番 稻、玉米、高粱、棉花、甘蔗、甜菜、茄子、番 稻、玉米、高粱、棉花、甘蔗、甜菜、茄子、番 稻、玉米、高粱、棉花、甘蔗、甜菜、茄子、番 稻、玉米、高粱、棉花、甘蔗、甜菜、茄子、番 稻、玉米、高粱、棉花、甘蔗、甜菜、茄子、番 稻、玉米、高粱、棉花、甘蔗、甜菜、茄子、番 茄、豌豆、紫云英、苜蓿等作物及冰草、稗草、 茄、豌豆、紫云英、苜蓿等作物及冰草、稗草、 茄、豌豆、紫云英、苜蓿等作物及冰草、稗草、 茄、豌豆、紫云英、苜蓿等作物及冰草、稗草、 茄、豌豆、紫云英、苜蓿等作物及冰草、稗草、 茄、豌豆、紫云英、苜蓿等作物及冰草、稗草、 茄、豌豆、紫云英、苜蓿等作物及冰草、稗草、 茄、豌豆、紫云英、苜蓿等作物及冰草、稗草、 狗尾草等杂草共 狗尾草等杂草共 狗尾草等杂草共 狗尾草等杂草共 狗尾草等杂草共 狗尾草等杂草共 狗尾草等杂草共 狗尾草等杂草共 60 60 60 60 多种。 多种。 多种。 多种
3 3 3 3 .生理分化 .生理分化 .生理分化 .生理分化 不同地区或不同来源的玉蜀黍赤霉 不同地区或不同来源的玉蜀黍赤霉 不同地区或不同来源的玉蜀黍赤霉 不同地区或不同来源的玉蜀黍赤霉 不同地区或不同来源的玉蜀黍赤霉 不同地区或不同来源的玉蜀黍赤霉 不同地区或不同来源的玉蜀黍赤霉 不同地区或不同来源的玉蜀黍赤霉 菌株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可区 菌株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可区 菌株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可区 菌株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可区 菌株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可区 菌株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可区 菌株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可区 菌株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可区 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但必须指出,由于小 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但必须指出,由于小 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但必须指出,由于小 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但必须指出,由于小 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但必须指出,由于小 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但必须指出,由于小 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但必须指出,由于小 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但必须指出,由于小 麦赤霉病菌极易变异。因此,这种致病力的差异 麦赤霉病菌极易变异。因此,这种致病力的差异 麦赤霉病菌极易变异。因此,这种致病力的差异 麦赤霉病菌极易变异。因此,这种致病力的差异 麦赤霉病菌极易变异。因此,这种致病力的差异 麦赤霉病菌极易变异。因此,这种致病力的差异 麦赤霉病菌极易变异。因此,这种致病力的差异 麦赤霉病菌极易变异。因此,这种致病力的差异 也很不稳定,尚 也很不稳定,尚 也很不稳定,尚 也很不稳定,尚 也很不稳定,尚 也很不稳定,尚 也很不稳定,尚 也很不稳定,尚 不能划分出稳定的生理小种 不能划分出稳定的生理小种 不能划分出稳定的生理小种 不能划分出稳定的生理小种 不能划分出稳定的生理小种 不能划分出稳定的生理小种 不能划分出稳定的生理小种 不能划分出稳定的生理小种 。 。 。 。 4. 4. 4. 4. 寄主范围 寄主范围 寄主范围 寄主范围 玉蜀黍赤霉寄主范围很广。我国已 玉蜀黍赤霉寄主范围很广。我国已 玉蜀黍赤霉寄主范围很广。我国已 玉蜀黍赤霉寄主范围很广。我国已 玉蜀黍赤霉寄主范围很广。我国已 玉蜀黍赤霉寄主范围很广。我国已 玉蜀黍赤霉寄主范围很广。我国已 玉蜀黍赤霉寄主范围很广。我国已 发现的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 发现的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 发现的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 发现的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 发现的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 发现的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 发现的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 发现的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 稻、玉米、高粱、棉花、甘蔗、甜菜、茄子、番 稻、玉米、高粱、棉花、甘蔗、甜菜、茄子、番 稻、玉米、高粱、棉花、甘蔗、甜菜、茄子、番 稻、玉米、高粱、棉花、甘蔗、甜菜、茄子、番 稻、玉米、高粱、棉花、甘蔗、甜菜、茄子、番 稻、玉米、高粱、棉花、甘蔗、甜菜、茄子、番 稻、玉米、高粱、棉花、甘蔗、甜菜、茄子、番 稻、玉米、高粱、棉花、甘蔗、甜菜、茄子、番 茄、豌豆、紫云英、苜蓿等作物及冰草、稗草、 茄、豌豆、紫云英、苜蓿等作物及冰草、稗草、 茄、豌豆、紫云英、苜蓿等作物及冰草、稗草、 茄、豌豆、紫云英、苜蓿等作物及冰草、稗草、 茄、豌豆、紫云英、苜蓿等作物及冰草、稗草、 茄、豌豆、紫云英、苜蓿等作物及冰草、稗草、 茄、豌豆、紫云英、苜蓿等作物及冰草、稗草、 茄、豌豆、紫云英、苜蓿等作物及冰草、稗草、 狗尾草等杂草共 狗尾草等杂草共 狗尾草等杂草共 狗尾草等杂草共 狗尾草等杂草共 狗尾草等杂草共 狗尾草等杂草共 狗尾草等杂草共 60 60 60 60 多种。 多种。 多种。 多种
三、病害循环 三、病害循环 三、病害循环 三、病害循环 1 1 1 1 .病菌的越冬与越夏 .病菌的越冬与越夏 .病菌的越冬与越夏 .病菌的越冬与越夏 .病菌的越冬与越夏 .病菌的越冬与越夏 .病菌的越冬与越夏 .病菌的越冬与越夏 2 2 2 2 .病害的初侵染源及其传播 .病害的初侵染源及其传播 .病害的初侵染源及其传播 .病害的初侵染源及其传播 .病害的初侵染源及其传播 .病害的初侵染源及其传播 .病害的初侵染源及其传播 .病害的初侵染源及其传播 3. 3. 3. 3. 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 (1) (1) (1) (1) (1) (1) (1) (1) 侵入 侵入 侵入 侵入 (2) (2) (2) (2) (2) (2) (2) (2) 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 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 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 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 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 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 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 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 (3) (3) (3) (3) (3) (3) (3) (3) 潜育期 潜育期 潜育期 潜育期 4 4 4 4 .再侵染 .再侵染 .再侵染 .再侵染 5 5 5 5 .潜伏侵染 .潜伏侵染 .潜伏侵染 .潜伏侵染
三、病害循环 三、病害循环 三、病害循环 三、病害循环 1 1 1 1 .病菌的越冬与越夏 .病菌的越冬与越夏 .病菌的越冬与越夏 .病菌的越冬与越夏 .病菌的越冬与越夏 .病菌的越冬与越夏 .病菌的越冬与越夏 .病菌的越冬与越夏 2 2 2 2 .病害的初侵染源及其传播 .病害的初侵染源及其传播 .病害的初侵染源及其传播 .病害的初侵染源及其传播 .病害的初侵染源及其传播 .病害的初侵染源及其传播 .病害的初侵染源及其传播 .病害的初侵染源及其传播 3. 3. 3. 3. 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 (1) (1) (1) (1) (1) (1) (1) (1) 侵入 侵入 侵入 侵入 (2) (2) (2) (2) (2) (2) (2) (2) 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 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 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 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 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 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 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 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 (3) (3) (3) (3) (3) (3) (3) (3) 潜育期 潜育期 潜育期 潜育期 4 4 4 4 .再侵染 .再侵染 .再侵染 .再侵染 5 5 5 5 .潜伏侵染 .潜伏侵染 .潜伏侵染 .潜伏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