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第一课时) 目标引领 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赛龙船的精彩场面描写 三、学法引领 思想方法:朗读感知(自由诵读);小组讨论交流 四、学程引领 学程之 自主学习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你掌握了吗?(请一名学生读 蘸()酒茶峒()洞穴()老鹳()河呐()喊 泅()水 2.了解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岳焕,苗族。小学毕业后14岁就按照当地风俗到地方 当兵,先后当过文书、班长等职位。以后接触了五四新文学,1923年独自到北京,读书不 成,开始写作。他少年流浪,后名声大起,在大学里担任教授,成为一位很有名气的作家。 沈从文的主要作品有《边城》《长河》《阿黑小史》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他的主要文学贡 献就是用小说和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他写作的时候,几乎不带有政治观念 看重的仅仅是不同的地域文明。因此,沈从文的作品,在当时就与众不同,他的作品使我国 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季羡林先生忆沈从文 我觉得,在所有的并世的作家中,文章有独立风格的人并不多见。除了鲁迅先生之外, 就是从文先生。他的作品,只要读上几行,立刻就能辨认出来,决不含糊。他出身湘西的一 个破落小官僚家庭,年轻时当过兵,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他完全是自学成家。湘西那 片有点神秘的土地,其怪异的风土人情,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于天下。湘西如果没有像沈 先生那样的大作家,恐怕一直到今天还是一片充满了神秘的没人了解的土地 就在这一吃饭时,有一件小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要解开一个用麻绳捆得紧紧 的什么东西。只需用剪子或小刀轻轻地一剪一割,就能解开。然而从文先生却抢了过去,硬 是用牙把麻绳咬断。这一小小的举动,有点粗劲,有点蛮劲,有点野劲,有点土劲,并不高 雅,并不优美。然而,它却完全透露了沈先生的个性。在达官贵人、高等华人眼中,这简直 非常可笑,非常可鄙。可是,我欣赏的却正是这一种劲头。我自己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土包 子”,虽然同那一些只会吃西餐、穿西装、半句洋话也不会讲偏又自认为是“洋包子”的人 比起来,我并不觉得低他们一等。不是有一些人也认为沈先生是“土包子”吗? 选自《悼念沈从文先生》 3关于端午节 端午节:亦称“端五节”“端阳节”或“蒲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流传于汉族和壮族、 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时在夏历五月初五。起源说法不一,大都 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也有认为是古越人举行的龙腾图祭俗;也 有认为是由夏、商、周时的夏至节演变而来的。于时,人们插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和在 小儿衣襟上系香袋等,以期禳除灾疫,去毒虫。南方各省区节前举行龙舟竞渡等娱乐活动 第1页共6页
第 1 页 共 6 页 端午日(第一课时) 一、目标引领 1. 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赛龙船的精彩场面描写 三、学法引领 思想方法:朗读感知(自由诵读);小组讨论交流 四、学程引领 学程之一 自主学习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你掌握了吗?(请一名学生读) 蘸( )酒 茶峒( ) 洞穴( ) 老鹳( )河 呐( )喊 泅( )水 2.了解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岳焕,苗族。小学毕业后 14 岁就按照当地风俗到地方 当兵,先后当过文书、班长等职位。以后接触了五四新文学,1923 年独自到北京,读书不 成,开始写作。他少年流浪,后名声大起,在大学里担任教授,成为一位很有名气的作家。 沈从文的主要作品有《边城》《长河》《阿黑小史》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他的主要文学贡 献就是用小说和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他写作的时候,几乎不带有政治观念, 看重的仅仅是不同的地域文明。因此,沈从文的作品,在当时就与众不同,他的作品使我国 20 世纪 30 年代的文学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季羡林先生忆沈从文 我觉得,在所有的并世的作家中,文章有独立风格的人并不多见。除了鲁迅先生之外, 就是从文先生。他的作品,只要读上几行,立刻就能辨认出来,决不含糊。他出身湘西的一 个破落小官僚家庭,年轻时当过兵,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他完全是自学成家。湘西那一 片有点神秘的土地,其怪异的风土人情,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于天下。湘西如果没有像沈 先生那样的大作家,恐怕一直到今天还是一片充满了神秘的没人了解的土地。 …… 就在这一吃饭时,有一件小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要解开一个用麻绳捆得紧紧 的什么东西。只需用剪子或小刀轻轻地一剪一割,就能解开。然而从文先生却抢了过去,硬 是用牙把麻绳咬断。这一小小的举动,有点粗劲,有点蛮劲,有点野劲,有点土劲,并不高 雅,并不优美。然而,它却完全透露了沈先生的个性。在达官贵人、高等华人眼中,这简直 非常可笑,非常可鄙。可是,我欣赏的却正是这一种劲头。我自己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土包 子”,虽然同那一些只会吃西餐、穿西装、半句洋话也不会讲偏又自认为是“洋包子”的人 比起来,我并不觉得低他们一等。不是有一些人也认为沈先生是“土包子”吗? 选自《悼念沈从文先生》 3.关于端午节 端午节:亦称“端五节”“端阳节”或“蒲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流传于汉族和壮族、 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时在夏历五月初五。起源说法不一,大都 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也有认为是古越人举行的龙腾图祭俗;也 有认为是由夏、商、周时的夏至节演变而来的。于时,人们插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和在 小儿衣襟上系香袋等,以期禳除灾疫,去毒虫。南方各省区节前举行龙舟竞渡等娱乐活动
4.教师展示:(请一名学生口头回答) 端午文秀(唐)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元日王安石(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十五夜望月王建(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端阳诗》 端阳时节碌忙人,剥粽蘸糖当早荼。苋菜落油和片粉,面筋捣蒜拌黄瓜。 方白肉连皮啖,两尾黄鱼带漂叉。烧酒醉来无物解,平桥脚下买枇杷 《观竞渡》(唐)储光羲 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习棹江流长,迎神水雾开。标随绿云动,船逆青波来 下怖鱼龙起,上惊凫雁回。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这几首诗写了哪些节日?( 学程之二 自主学习: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或齐读或听教师读) 问题研究:习俗介绍(抢答) 1.说说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 2.这几件习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中有哪些相关的词? 3.这些活动的参与度如何?从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这几件习俗中哪一件是详写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学程之三 互动生成:场面描写的分析(第一组第12题,第二三组3题,第四组567题,第五六组第 89题,展示在黑板上) 第一个场面描写: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 第二个场面描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制和龙舟竞渡的盛况 第三个场面描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1.龙舟竞渡的准备工作做得怎么样?文中哪些文字告诉了读者? 2.船只的“形式”是怎样的?平时搁置的方式是怎样的?为何介绍这些内容? 第2页共6页
第 2 页 共 6 页 4. 教师展示:(请一名学生口头回答) 端午 文秀(唐)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元 日 王安石(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十五夜望月 王建(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端阳诗》 端阳时节碌忙人,剥粽蘸糖当早茶。 苋菜落油和片粉,面筋捣蒜拌黄瓜。 一方白肉连皮啖,两尾黄鱼带漂叉。 烧酒醉来无物解,平桥脚下买枇杷。 《观竞渡》(唐)储光羲 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 习棹江流长,迎神水雾开。 标随绿云动,船逆青波来。 下怖鱼龙起,上惊凫雁回。 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这几首诗写了哪些节日?( ) 学程之二 自主学习: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或齐读或听教师读) 问题研究:习俗介绍(抢答) 1.说说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 2. 这几件习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中有哪些相关的词? 3. 这些活动的参与度如何?从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这几件习俗中哪一件是详写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学程之三 互动生成:场面描写的分析(第一组第 12 题,第二三组 34 题,第四组 567 题,第五六组第 89 题,展示在黑板上) 第一个场面描写: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 第二个场面描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制和龙舟竞渡的盛况 第三个场面描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1. 龙舟竞渡的准备工作做得怎么样?文中哪些文字告诉了读者? 2. 船只的“形式”是怎样的?平时搁置的方式是怎样的?为何介绍这些内容?
3.每条船的船员是怎样分工的?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准确地写出了他们的动作?这些词语对 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赛手们的什么精神?(正面描写) 4.赛手们同心协力、奋勇争先时,岸上的观众在干什么? 5.潭中共有几条船在竞渡?但你读了文章以后,感觉是几条船的争渡?节日的比赛场面可气 氛怎样?再从文章中找找看,你的感觉到底来自哪儿。 6.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写出龙舟争渡时的那种热闹、欢腾的场面的? 7.整个场面引起了作者怎样的联想?(联想的运用) 8.总结归纳:如何才能把一个场面描写好?(不少于三点) 9从对竞赛获奖者的奖励来看,无非是“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 来参加此项活动呢? 10.齐读这一场面,读出感情和气势。 学程之四 总结提炼(小结本课要点,评价小组表现) 巩固提高 1.抄写所划词语3遍 2.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的题目 3.完成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3页共6页
第 3 页 共 6 页 3.每条船的船员是怎样分工的?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准确地写出了他们的动作?这些词语对 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赛手们的什么精神?(正面描写) 4. 赛手们同心协力、奋勇争先时,岸上的观众在干什么? 5.潭中共有几条船在竞渡?但你读了文章以后,感觉是几条船的争渡?节日的比赛场面可气 氛怎样?再从文章中找找看,你的感觉到底来自哪儿。 6.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写出龙舟争渡时的那种热闹、欢腾的场面的? 7. 整个场面引起了作者怎样的联想?(联想的运用) 8. 总结归纳:如何才能把一个场面描写好?(不少于三点) 9.从对竞赛获奖者的奖励来看,无非是“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 来参加此项活动呢? 10. 齐读这一场面,读出感情和气势。 学程之四 总结提炼(小结本课要点,评价小组表现) 巩固提高 1. 抄写所划词语 3 遍 2. 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的题目 3.完成导学案第二课时
端午日(第二课时) 目标引领 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精神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学会运用联想、想像进行写作 破解难点:联想、想像的区别(虚、实) 三、学法引领 思想方法:小组讨论交流 四、学程引领 学程之 自主学习:齐读课文的赛龙舟部分(每只船可坐……种种情形),体会当时气氛的热烈。 学程之二 互动生成:追赶鸭子的内容及结尾(抢答) 1.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2.是谁发起的这项竞赛活动?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参与? 3.追赶鸭子的场面写得虽然简略,但同样让人感觉很激烈、热闹,甚至可以说一点也 不逊色于龙舟争渡,你从文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当天的活动到什么时候结束的?表明了什么? 学程之三 写作活动 请大家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写 段场面描写。(提示:穷追猛打迂回包抄合力擒抓守株待兔)(独立完成,然后口头交流) 要求:①写出水中军民人等捉鸭子的动作 ②写出岸上观众的情况 ③写出这样的场面使你引起了怎样的联想 ④150字左右。 ⑤交流所写片断 第4页共6页
第 4 页 共 6 页 端午日(第二课时) 一、目标引领 具体目标 1. 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精神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学会运用联想、想像进行写作 破解难点:联想、想像的区别(虚、实) 三、学法引领 思想方法:小组讨论交流 四、学程引领 学程之一 自主学习:齐读课文的赛龙舟部分(每只船可坐……种种情形),体会当时气氛的热烈。 学程之二 互动生成:追赶鸭子的内容及结尾(抢答) 1. 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2.是谁发起的这项竞赛活动?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参与? 3. 追赶鸭子的场面写得虽然简略,但同样让人感觉很激烈、热闹,甚至可以说一点也 不逊色于龙舟争渡,你从文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 当天的活动到什么时候结束的?表明了什么? 学程之三 写作活动 请大家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以“兵士们将 30 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写一 段场面描写。 (提示:穷追猛打 迂回包抄 合力擒抓 守株待兔) (独立完成,然后口头交流) 要求:①写出水中军民人等捉鸭子的动作 ②写出岸上观众的情况 ③写出这样的场面使你引起了怎样的联想 ④150 字左右。 ⑤交流所写片断
学程之四 拓展延伸 1.作为南通电视台的记者,现派你到湘西做一次关于“民风民俗”的专访。在赛龙舟和捉鸭 子的现场,你将采访哪些人(浆手、带头的、鼓手、锣手、岸上观众.)?你准备从哪些 方面提问? 具体要求 ①两人组成,一人扮记者,一人扮被采访者 ②记者的提问必须与端午、中秋等“民风民俗”有关,问题一般不超过3个; ③被采访者要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 2.讨论:当一个个洋节被炒作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你怎么看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的传统节 3.根据所学,对举行过的运动会的某个场景进行描写 学程之五 课外阅读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除了这个深入人心的习俗外,还有以下五大习俗,根据 地域不同略有差别,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悬“端午三友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 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 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 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 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 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 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写符念咒 除了用“端午三友”驱鬼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 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 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 第5页共6页
第 5 页 共 6 页 学程之四 拓展延伸 1. 作为南通电视台的记者,现派你到湘西做一次关于“民风民俗”的专访。在赛龙舟和捉鸭 子的现场,你将采访哪些人(浆手、带头的、鼓手、锣手、岸上观众……)?你准备从哪些 方面提问? 具体要求: ①两人组成,一人扮记者,一人扮被采访者; ②记者的提问必须与端午、中秋等“民风民俗”有关,问题一般不超过 3 个; ③被采访者要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 2. 讨论:当一个个洋节被炒作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你怎么看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的传统节 日? 3.根据所学,对举行过的运动会的某个场景进行描写。 学程之五 课外阅读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除了这个深入人心的习俗外,还有以下五大习俗,根据 地域不同略有差别,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一、悬“端午三友”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 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 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 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 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 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 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二、写符念咒 除了用“端午三友”驱鬼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 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 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
灭”之类。上海人过去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于门口,正是这种辟邪风俗的继续与演变。另 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有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节日一早,妇女们便将儿童耳 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 保命长生 吃“五黄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 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戴五色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 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 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 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南阳民间流传者制作和佩戴香布袋的风俗。香布袋一般是用彩布和花线绣扎,香布袋儿中心 塞填天然香料,如雄黄、艾叶末、藿香、苍术等,这些香料混合后,不仅香味持久,消除汗 味和体臭味,而且能驱走身边的害虫,消除疾病,清爽精神。 五、赛龙舟 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的 说法。这项活动在端午节前后举行,是一种声势浩大的自发的节日文化活动。龙船就是龙形 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龙形状,叫龙船或龙舟。荆州市五月端 午竞渡的龙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临时扎上龙头、龙尾,也有特制的专用龙船。如今,在 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民族特色的龙舟竞渡活动 总结提炼: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 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册 2.预习下一课 第6页共6页
第 6 页 共 6 页 灭” 之类。上海人过去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于门口,正是这种辟邪风俗的继续与演变。另 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有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节日一早,妇女们便将儿童耳 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 保命长生。 三、 吃“五黄”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 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四、 戴五色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 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 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 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南阳民间流传者制作和佩戴香布袋的风俗。香布袋一般是用彩布和花线绣扎,香布袋儿中心 塞填天然香料,如雄黄、艾叶末、藿香、苍术等,这些香料混合后,不仅香味持久,消除汗 味和体臭味,而且能驱走身边的害虫,消除疾病,清爽精神。 五、 赛龙舟 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的 说法。这项活动在端午节前后举行,是一种声势浩大的自发的节日文化活动。龙船就是龙形 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龙形状,叫龙船或龙舟。荆州市五月端 午竞渡的龙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临时扎上龙头、龙尾,也有特制的专用龙船。如今,在 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民族特色的龙舟竞渡活动。 总结提炼: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 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巩固提高 1. 完成练习册 2. 预习下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