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考点同步解读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生产力,迅猛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结构,重工业有长足发展,逐步占主导:工业布 局,形成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地带:世界经济格局,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美德实力 超过英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能源结构,人、畜、风、水、煤、电、石油 (2)政治: 政治制度,形成比较健全的以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特征资本主义政治模 式:社会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诞生:对外政策 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侵略方式的变化(商品输出为主 一资本输出为主):民族民主运动:促进了新型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国际关系(世界政 治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3)思想文化 垄断主义;思想观念,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 (4)生活方式: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思想观念 (5)环境问题:汽车的出现,促进石油的大规模使用,使大气中,氮氧化合物,碳氢 化合物的浓度增加而产生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问题。 2.浅析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类型、实质及其影响 形成原因 垄断组织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其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生产力发展的必 然结果。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 面,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使生产的规模越来 越大,这就对生产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企业趋于集中和联合;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 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使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垄断。在竞争中壮大起来的企业之间, 就产量、产品价格和市场范围达成协议,形成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19世纪60、70年代,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出现垄断组织,但它们还仅仅处 于萌芽状态,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二是1873年经济危机之后,垄断资本有了大发展,但不巩固,还只是一种暂时现象 三是到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生产高涨,尤其是1900至1903年经济危机的发生, 垄断组织开始对经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自由资本主开始转 变为垄断资本主义。 类型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卡特尔是在德国最先出现 的一种垄断组织,其垄断程度较低。通常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 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而形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这一组织的企业一般拥有一定的生产和 销售的独立性:德国的卡特尔有电气总公司、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等。辛迪加主要是在 俄国出现的垄断组织。它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 协定而形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该组织的企业保留法律和产品上的独立地位。托拉斯是由若干 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合并而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该组织的企业 在生产、销售和法律等各方面都失去独立地位。1879年美孚石油托拉斯在美国首先成立
第 8 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考点同步解读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 生产力,迅猛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结构,重工业有长足发展,逐步占主导;工业布 局,形成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地带;世界经济格局,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美德实力 超过英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能源结构,人、畜、风、水、煤、电、石油。 (2)政治: 政治制度,形成比较健全的以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特征资本主义政治模 式;社会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诞生;对外政策, 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侵略方式的变化(商品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为主);民族民主运动:促进了新型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国际关系(世界政 治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3)思想文化: 垄断主义;思想观念,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 (4)生活方式: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思想观念. (5)环境问题:汽车的出现,促进石油的大规模使用,使大气中,氮氧化合物,碳氢 化合物的浓度增加而产生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问题。 2.浅析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类型、实质及其影响 形成原因: 垄断组织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其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生产力发展的必 然结果。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 面,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使生产的规模越来 越大,这就对生产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企业趋于集中和联合;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 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使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垄断。在竞争中壮大起来的企业之间, 就产量、产品价格和市场范围达成协议,形成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 19 世纪 60、70 年代,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出现垄断组织,但它们还仅仅处 于萌芽状态,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二是 1873 年经济危机之后,垄断资本有了大发展,但不巩固,还只是一种暂时现象。 三是到 19 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生产高涨,尤其是 1900 至 1903 年经济危机的发生, 垄断组织开始对经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自由资本主开始转 变为垄断资本主义。 类型: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卡特尔是在德国最先出现 的一种垄断组织,其垄断程度较低。通常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 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而形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这一组织的企业一般拥有一定的生产和 销售的独立性;德国的卡特尔有电气总公司、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等。辛迪加主要是在 俄国出现的垄断组织。它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 协定而形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该组织的企业保留法律和产品上的独立地位。托拉斯是由若干 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合并而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该组织的企业 在生产、销售和法律等各方面都失去独立地位。1879 年美孚石油托拉斯在美国首先成立
此后,托拉斯在美国蜂拥而出。托拉斯是把下属的企业合并为一个统一的企业。1879~1901 年,美国工业部门的托拉斯发展到三百多个,一共兼并了五千多家企业。康采恩又叫财团, 主要出现于日本。是由一些共同依赖于某金融集团和不同经济部门的大企业、大公司和银行 联合而成的垄断组织 实质: 垄断组织实质上是资本家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关系所作的局部调整。第二次 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垄断组 织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二者的关系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 生产力的原理。 影响: 积极影响:总体来说,垄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 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1)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9世纪最后30年,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竞争不断加剧,使企 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股份公司广泛建立。资本和生产迅速集中,为垄断组织的产生建立了前 提条件。 (2)垄断组织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充分利用拥有的大量生产资料、 最佳效率的机器设备组织生产。实行更有效的社会分工,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大规模的专 业化生产。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工作可以更大规模地转化为生产活动。可获得最有才干的 技术专家及经营管理人员,同时也迫使经营者研究市场,改善企业管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 益 (3)垄断组织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对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况起了积极作用,表现出 资本主义制度一定的自我调节的能力。 消极影响: (1)经济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家通 过控制某部门生产进而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自己攫取了更高额的利润 (2)政治方面,随着经济实力增长,垄断资本家更多地干涉国家政治生产,资本主义 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的代表者。 (3)对外政策方面,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它们要求扩大资本输出地。因 此,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3.前两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对中国的不同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国强烈要求对外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推动他们对当时封建落后、闭关自守的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国家,经济上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2)工业革命又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受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的诱导,中国的洋 务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逐渐兴起,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的近 代化历程艰难地起步。 第二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的集中和“过剩资本”的出现,推动西方殖民者对中国加紧 进行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2)由于中国这一时期的维新变法及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此起彼伏,客观上影响了中 国对科技革命成果的吸收、转化,丧失了一次追赶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机遇 核心素养聚焦
此后,托拉斯在美国蜂拥而出。托拉斯是把下属的企业合并为一个统一的企业。1879~1901 年,美国工业部门的托拉斯发展到三百多个,一共兼并了五千多家企业。康采恩又叫财团, 主要出现于日本。是由一些共同依赖于某金融集团和不同经济部门的大企业、大公司和银行 联合而成的垄断组织。 实质: 垄断组织实质上是资本家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关系所作的局部调整。第二次 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垄断组 织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二者的关系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 生产力的原理。 影响: 积极影响:总体来说,垄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 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1)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9 世纪最后 30 年,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竞争不断加剧,使企 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股份公司广泛建立。资本和生产迅速集中,为垄断组织的产生建立了前 提条件。 (2)垄断组织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充分利用拥有的大量生产资料、 最佳效率的机器设备组织生产。实行更有效的社会分工,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大规模的专 业化生产。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工作可以更大规模地转化为生产活动。可获得最有才干的 技术专家及经营管理人员,同时也迫使经营者研究市场,改善企业管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 益。 (3)垄断组织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对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况起了积极作用,表现出 资本主义制度一定的自我调节的能力。 消极影响: (1)经济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家通 过控制某部门生产进而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自己攫取了更高额的利润。 (2)政治方面,随着经济实力增长,垄断资本家更多地干涉国家政治生产,资本主义 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的代表者。 (3)对外政策方面,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它们要求扩大资本输出地。因 此,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3.前两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对中国的不同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国强烈要求对外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推动他们对当时封建落后、闭关自守的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国家,经济上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2)工业革命又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受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的诱导,中国的洋 务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逐渐兴起,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的近 代化历程艰难地起步。 第二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的集中和“过剩资本”的出现,推动西方殖民者对中国加紧 进行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2)由于中国这一时期的维新变法及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此起彼伏,客观上影响了中 国对科技革命成果的吸收、转化,丧失了一次追赶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机遇。 核心素养聚焦
1.本节课学习时建议仍从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条件:“资本、自由劳动力、市场、技术、 前提”五个方面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原因比较,培养知 识迁移能力,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2.建议用图表形式来学习本课知识。可以从条件、过程、标志性成就、影响几方面列表, 注意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比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电力的广泛运用:产业结构的变化;垄断组织的 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 (2)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社会后 果: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体系形成的过程的关系。 (3)运用:探讨垄断的影响:探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过程与影响。 (2)运用范例教学,培养学生找出知识比较点,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让学生感悟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 程的影响,辨证认识人类发展道路上的成就与价值 (2)启发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著名论断的正确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的重要成就、特点及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垄断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应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 力及知识认知方法和观念的培养,注重培育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 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 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同时注意积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 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同上一课一样,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 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三个方面阐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人类进程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学生体 会科学与技术结合后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极大推动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 国家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各种因素基本形成,人类社会迅速向现代化迈进。在教 学中,让学生感悟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使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发展为第 生产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主要能源是蒸汽,因此被称为″蒸汽时代″,动力 机是蒸汽机,以它为动力的交通工具是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改变了 我们的社会面貌。在它发生后一百多年,世界再次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一第二次工业 革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19世纪中后期
1.本节课学习时建议仍从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条件:“资本、自由劳动力、市场、技术、 前提”五个方面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原因比较,培养知 识迁移能力,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2.建议用图表形式来学习本课知识。可以从条件、过程、标志性成就、影响几方面列表, 注意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比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电力的广泛运用;产业结构的变化;垄断组织的 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 (2)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社会后 果;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体系形成的过程的关系。 (3)运用:探讨垄断的影响;探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过程与影响。 (2)运用范例教学,培养学生找出知识比较点,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让学生感悟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 程的影响,辨证认识人类发展道路上的成就与价值。 (2)启发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著名论断的正确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的重要成就、特点及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垄断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应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 力及知识认知方法和观念的培养,注重培育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 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 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同时注意积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 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同上一课一样,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 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三个方面阐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人类进程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学生体 会科学与技术结合后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极大推动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 国家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各种因素基本形成,人类社会迅速向现代化迈进。在教 学中,让学生感悟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使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发展为第 一生产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中期,主要能源是蒸汽,因此被称为"蒸汽时代",动力 机是蒸汽机,以它为动力的交通工具是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改变了 我们的社会面貌。在它发生后一百多年,世界再次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第二次工业 革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19 世纪中后期
【合作探究1】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19世纪下半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1)政治前提: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 下来。 统治地位得以稳固的资产阶级,反过来又充分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行有利于资本主 义发展的各项政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科学技术: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理论重大突破如电磁理论、技术发展的突飞 猛进如金属冶炼工艺的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870年以后,一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到第二次工业 革命时期 (4)市场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市 场条件 (5)资本条件:大量积累的资本为工业集中和资本集中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为新工 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资本 这一切都为新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和化工技术的 发展等方面。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和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合作探究2】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有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条件等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集 中(垄断的出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积累成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由当时科学 技术的发展转化而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力要求有自由的身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者还要具有一定的 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有广大的海外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已 经基本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人们的理念还是争取自由,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竞争的意识已经成为时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备课资料2】远距离输电设备的发明 关于电能的输送方式,是采用直流输电还是交流输电,在历史上曾引起过很大的争论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都极力主张采用直流输电,而美国发明家威斯汀豪 斯和英国物理学家费朗蒂则主张采用交流输电 在早期,工程师们主要致力于研究直流电,发电站的供电范围也很有限,而且主要用于 照明,还未用作工业动力。例如,1882年爱迪生电气照明公司(创建于1878年)在伦敦建 立了第一座发电站,安装了三台110伏“巨汉”号直流发电机,这是爱迪生于1880年研制 的,这种发电机可以为1500个16瓦的白炽灯供电。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电力技术在通信、运输、动力等方面逐渐得 到广泛应用,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也急剧增大。由于用户的电压不能太高,因此要输送一定的
【合作探究 1】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19 世纪下半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1)政治前提:19 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 下来。 统治地位得以稳固的资产阶级,反过来又充分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行有利于资本主 义发展的各项政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科学技术:19 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理论重大突破如电磁理论、技术发展的突飞 猛进如金属冶炼工艺的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870 年以后,一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到第二次工业 革命时期。 (4)市场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市 场条件; (5)资本条件:大量积累的资本为工业集中和资本集中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为新工 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资本。 这一切都为新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和化工技术的 发展等方面。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和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合作探究 2】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有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条件等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集 中(垄断的出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积累成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由当时科学 技术的发展转化而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力要求有自由的身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者还要具有一定的 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有广大的海外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已 经基本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人们的理念还是争取自由,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竞争的意识已经成为时 尚。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①1866 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 世纪 70 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备课资料 2】远距离输电设备的发明 关于电能的输送方式,是采用直流输电还是交流输电,在历史上曾引起过很大的争论。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都极力主张采用直流输电,而美国发明家威斯汀豪 斯和英国物理学家费朗蒂则主张采用交流输电。 在早期,工程师们主要致力于研究直流电,发电站的供电范围也很有限,而且主要用于 照明,还未用作工业动力。例如,1882 年爱迪生电气照明公司(创建于 1878 年)在伦敦建 立了第一座发电站,安装了三台 110 伏“巨汉”号直流发电机,这是爱迪生于 1880 年研制 的,这种发电机可以为 1500 个 16 瓦的白炽灯供电。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电力技术在通信、运输、动力等方面逐渐得 到广泛应用,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也急剧增大。由于用户的电压不能太高,因此要输送一定的
功率,就要加大电流(P=IU)。而电流愈大,输电线路发热就愈厉害,损失的功率就愈多; 而且电流大,损失在输电导线上的电压也大,使用户得到的电压降低,离发电站愈远的用户, 得到的电压也就愈低。直流输电的弊端,限制了电力的应用,促使人们探讨用交流输电的问 题。爱迪生虽然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但是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缺乏理论知识,难以解决 交流电涉及到的数学运算,阻碍了他对交流电的理解,所以在交、直流输电的争论中,成了 保守势力的代表。爱迪生认为交流电危险,不如直流电安全。他还打比方说,沿街道敷设交 流电缆,简直等于埋下地雷。并且邀请人们和新闻记者,观看用高压交流电击死野狗、野猫 的实验。那时纽约州法院通过了一项法令,用电刑来执行死刑。行刑用的电椅就是通以高压 交流电,这正好帮了爱迪生的大忙。在他的反对下,交流电遇到了很大的阻碍 但是为了减少输电线路中电能的损失,只能提高电压。在发电站将电压升高,到用户地 区再把电压降下来,这样就能在低损耗的情况下,达到远距离送电的目的。而要改变电压, 只有采用交流输电才行。1888年,由费朗蒂设计的伦敦泰晤士河畔的大型交流电站开始输 电。他用钢皮铜心电缆将1万伏的交流电送往相距10公里外的市区变电站,在这里降为2500 伏,再分送到各街区的二级变压器,降为100伏供用户照明。以后,俄国的多利沃 一多布罗沃斯基又于1889年最先制出了功率为100瓦的三相交流发电机,并被 德国、美国推广应用。事实成功地证实了高压交流输电的优越性。并在全世界范围 内迅速推广 ③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的纷纷涌现。 【备课资料】发明大王一一爱迪生 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一生中的发明有 1000多项。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 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 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④开创了近代电讯事业的新发展: 1876年,定居美国波士顿的苏格兰人贝尔试通电话成功,爱迪生等人在贝尔发明的基 础上做了改进,使电话通讯很快风行全球的许多国家。1877年,美国建成了第一座电话交 换台,随后,在巴黎、柏林、莫斯科等地业相继成立了电话局 无线电的发明是在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利用这种电磁波,意大利 人马可尼制出了无线电通讯设备,1899年,马可尼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1901年,横越大 西洋发报成功。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 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一一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⑦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 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 ②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19世纪末,新型的交通工具一一汽车出现了。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 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 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 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 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 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
功率,就要加大电流(P=IU)。而电流愈大,输电线路发热就愈厉害,损失的功率就愈多; 而且电流大,损失在输电导线上的电压也大,使用户得到的电压降低,离发电站愈远的用户, 得到的电压也就愈低。直流输电的弊端,限制了电力的应用,促使人们探讨用交流输电的问 题。爱迪生虽然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但是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缺乏理论知识,难以解决 交流电涉及到的数学运算,阻碍了他对交流电的理解,所以在交、直流输电的争论中,成了 保守势力的代表。爱迪生认为交流电危险,不如直流电安全。他还打比方说,沿街道敷设交 流电缆,简直等于埋下地雷。并且邀请人们和新闻记者,观看用高压交流电击死野狗、野猫 的实验。那时纽约州法院通过了一项法令,用电刑来执行死刑。行刑用的电椅就是通以高压 交流电,这正好帮了爱迪生的大忙。在他的反对下,交流电遇到了很大的阻碍。 但是为了减少输电线路中电能的损失,只能提高电压。在发电站将电压升高,到用户地 区再把电压降下来,这样就能在低损耗的情况下,达到远距离送电的目的。而要改变电压, 只有采用交流输电才行。1888 年,由费朗蒂设计的伦敦泰晤士河畔的大型交流电站开始输 电。他用钢皮铜心电缆将 1 万伏的交流电送往相距 10 公里外的市区变电站,在这里降为 2500 伏,再分送到各街区的二级变压器,降为 100 伏供用户照明。以后,俄国的多利沃 ──多布罗沃斯基又于 1889 年最先制出了功率为 100 瓦的三相交流发电机,并被 德国、美国推广应用。事实成功地证实了高压交流输电的优越性。并在全世界范围 内迅速推广。 ③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的纷纷涌现。 【备课资料】发明大王——爱迪生 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一生中的发明有 1000多项。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 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 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④开创了近代电讯事业的新发展: 1876 年,定居美国波士顿的苏格兰人贝尔试通电话成功,爱迪生等人在贝尔发明的基 础上做了改进,使电话通讯很快风行全球的许多国家。1877 年,美国建成了第一座电话交 换台,随后,在巴黎、柏林、莫斯科等地业相继成立了电话局。 无线电的发明是在 1888 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利用这种电磁波,意大利 人马可尼制出了无线电通讯设备,1899 年,马可尼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1901 年,横越大 西洋发报成功。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 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①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 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 ②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19 世纪末,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1885 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 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 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 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 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 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 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 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 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 80 万
吨,到1900年猛增至2000万吨。 (3)化学工业的发展: ①无机化学工业:用化学反应的方式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笨、等,用化学合成的方 式,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纤维,瑞典人发明了炸药等。 19世纪末的一系列发现,开创了现代无机化学: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1896年贝克 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1897年汤姆逊发现电子;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的放射性 20世纪初卢瑟福和玻尔提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所组成的结构模型,改变了道尔顿原子 学说的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 ②有机化学工业:有机合成方面主要研究从较简单的化合物或元素经化学反应合成有机 化合物。19世纪30年代合成了尿素;40年代合成了乙酸。随后陆续合成了葡萄糖酸、柠檬 酸、琥珀酸、苹果酸等一系列有机酸:19世纪后半叶合成了多种染料;20世纪40年代合成 了滴滴涕和有机磷杀虫剂、有机硫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20世纪初,合成了606药剂, 30~40年代,合成了一千多种磺胺类化合物,其中有些可用作药物 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的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4)钢铁工业一—“钢铁时代” 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 铁 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19世纪上半叶,由 于房屋结构和铁路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极快,但钢的产量裏足不前。英国是当时 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850年年产量不过6万吨,同年它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 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19世纪下半叶 由于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 因而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 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合作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第二次工 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 产业结构侧重以及广度及深度等角度对两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由此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 特点: 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 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 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 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 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 到一个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 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第二 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 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 第三,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 的。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 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 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 比较迅速
吨,到 1900 年猛增至 2 000 万吨。 (3)化学工业的发展: ①无机化学工业:用化学反应的方式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笨、等,用化学合成的方 式,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纤维,瑞典人发明了炸药等。 19 世纪末的一系列发现,开创了现代无机化学:1895 年伦琴发现 X 射线;1896 年贝克 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1897 年汤姆逊发现电子;1898 年,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的放射性。 20 世纪初卢瑟福和玻尔提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所组成的结构模型,改变了道尔顿原子 学说的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 ②有机化学工业:有机合成方面主要研究从较简单的化合物或元素经化学反应合成有机 化合物。19 世纪 30 年代合成了尿素;40 年代合成了乙酸。随后陆续合成了葡萄糖酸、柠檬 酸、琥珀酸、苹果酸等一系列有机酸;19 世纪后半叶合成了多种染料;20 世纪 40 年代合成 了滴滴涕和有机磷杀虫剂、有机硫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20 世纪初,合成了 606 药剂, 30~40 年代,合成了一千多种磺胺类化合物,其中有些可用作药物。 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的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4)钢铁工业——“钢铁时代” 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 铁。 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19 世纪上半叶,由 于房屋结构和铁路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极快,但钢的产量裹足不前。英国是当时 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850 年年产量不过 6 万吨,同年它的铁产量却达到 250 万吨。 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19 世纪下半叶, 由于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 因而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 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合作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第二次工 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 产业结构侧重以及广度及深度等角度对两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由此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 特点: 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 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 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 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 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 到一个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 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第二 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 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 第三,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 的。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 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 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 比较迅速
二、垄断组织的出现: 1.垄断组织出现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1)诞生了一批新兴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 (2)推动了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如纺织、钢铁及造船等。 (3)兴起了重化工业: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资 本的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也日益加强 (4)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 目的: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 作用:促使垄断组织的产生 2.垄断组织出现: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 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成为这一时 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合作探究】垄断组织的出现有哪些影响? 经济上,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 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表现出资本主义制度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它实 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政治上,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 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 对外关系上,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 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1.形成的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2)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 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3)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获得极大提高,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 展,国际间的联系更趋密切。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确立 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相应地,资本主义列 强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至最后将世界瓜分完毕。此时,国际分工达到“世 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粮食和原料 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 高、科技先进的欧美和日本诸国 2.形成的标志: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以欧美资本 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合作探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影响 (1)形成: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西欧国家贸易范 围扩大,世界市场已显雏形 ②拓展: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③基本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扩展至美法德俄等国,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工 业国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把亚、非、拉许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体系,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
二、垄断组织的出现: 1.垄断组织出现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1)诞生了一批新兴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 (2)推动了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如纺织、钢铁及造船等。 (3)兴起了重化工业: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资 本的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也日益加强。 (4)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 目的: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 作用:促使垄断组织的产生 2.垄断组织出现: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 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成为这一时 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合作探究】垄断组织的出现有哪些影响? 经济上,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 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表现出资本主义制度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它实 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政治上,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 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 对外关系上,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 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三、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1.形成的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2)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 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3)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获得极大提高,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 展,国际间的联系更趋密切。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确立 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相应地,资本主义列 强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至最后将世界瓜分完毕。此时,国际分工达到“世 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粮食和原料 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 高、科技先进的欧美和日本诸国。 2.形成的标志: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以欧美资本 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合作探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影响 (1)形成: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西欧国家贸易范 围扩大,世界市场已显雏形; ②拓展: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③基本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19 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扩展至美法德俄等国,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工 业国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把亚、非、拉许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体系,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
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从反面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 ④最终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体系的一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从此一统 天下,在经济上世界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 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亚非拉国家经济上饱受列强的剥削和掠夺,是这类国家经济畸形、长期贫困落后、灾 难深重的总根源 ③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国家或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近代化的进程。 ④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使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正是今天经济全 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本课小结 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世界各地区的封闭状态,逐渐使世 界成为一个整体。为什么在以后的400年间会产生这样的奇迹?简而言之,是由于资本主义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电力与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等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 时期,也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把全世界都成为它的活动舞台,不间断地掠 夺世界各地区,到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终于把世界瓜分完毕,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 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最终建立起来
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从反面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 ④最终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体系的一部分,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从此一统 天下,在经济上世界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 (2)影响: 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亚非拉国家经济上饱受列强的剥削和掠夺,是这类国家经济畸形、长期贫困落后、灾 难深重的总根源。 ③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国家或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近代化的进程。 ④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使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正是今天经济全 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本课小结 1500 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世界各地区的封闭状态,逐渐使世 界成为一个整体。为什么在以后的 400 年间会产生这样的奇迹?简而言之,是由于资本主义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电力与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等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 时期,也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把全世界都成为它的活动舞台,不间断地掠 夺世界各地区,到 19 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终于把世界瓜分完毕,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 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最终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