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测试内容及要求]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及经济政策 1.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2.理解“重农抑商”。 3.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 自主学习V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土地制度的演变 1.概况 (1)原始社会:土地为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 (3)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按亩收税的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的合法性。 (4)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十地私有制,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 延续了两千多年。 2.抑制土地兼并 (1)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2)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3)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 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4)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助解助学 [易混易错]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允许买卖:而小农经济下的小农也 占有一部分土地,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但很容易被地主兼并,导致破 重农抑商 1.含义:战国时期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原因:商人积聚大量财富,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
1 第 4 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测试内容及要求]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及经济政策 1. 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2. 理解“重农抑商”。 3. 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概况 (1)原始社会:土地为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 (3)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公元前 594 年,鲁国按亩收税的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的合法性。 (4)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 延续了两千多年。 2.抑制土地兼并 (1)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2)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3)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 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4)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易混易错] 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允许买卖;而小农经济下的小农也 占有一部分土地,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但很容易被地主兼并,导致破 产。 二、“重农抑商” 1.含义:战国时期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原因:商人积聚大量财富,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
5.发展 (1)西汉 ①原因: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②措施: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 税等经济政策 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2)明清 ①措施: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②影响: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易混易错]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 护国家统一,但在封建社会后期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概念阐释]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 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武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 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海禁” (1)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代“闭关锁国” (1)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2)表现: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3)危害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深度分析]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是“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经济根源,这一政策造成了 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并最终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但在当时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防范外 敌作用 史料实证V深化探究 解重要史料史论 主题一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变化
2 5.发展 (1)西汉 ①原因: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②措施: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 税等经济政策。 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2)明清 ①措施: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②影响: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易混易错] 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 护国家统一,但在封建社会后期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概念阐释]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 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武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 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海禁” (1)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代“闭关锁国” (1)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2)表现: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3)危害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深度分析]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是“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经济根源,这一政策造成了 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并最终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但在当时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防范外 敌作用。 主题一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变化
图 [史料解读 图一“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图二“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的 内容之一,说明了井田制的废除 [问题思考] 材料反映出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 样的影响? 提示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 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私有制的 发展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土地兼并 材料①金宝庐贪,转暖灰烬,進有思煮,岿然而独无羡。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 之铸,②大頁金即墓不志在良用一陶煦《租核·推原》 [史料解读] 由划线部分①中的“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和②中“志在良田”得出土地观念 [问题思考] 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结合所学分析此观念的影响 提示观念: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 影响:加剧了土地兼并;资本用于购置田地,不再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史论总结]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主要形式及演变规律 (1)特点 ①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2)主要形式 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中占有支配地位。形成于春秋 战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彻底消灭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包括均田制和屯田制等形式。 ③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3 图一 图二 [史料解读] 图一“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图二“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的 内容之一,说明了井田制的废除。 [问题思考] 材料反映出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 样的影响? 提示 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 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私有制的 发展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土地兼并 材料 ①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 之俦,②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陶煦《租核·推原》 [史料解读] 由划线部分①中的“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和②中“志在良田”得出土地观念。 [问题思考] 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结合所学分析此观念的影响。 提示 观念: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 影响:加剧了土地兼并;资本用于购置田地,不再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史论总结]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主要形式及演变规律 (1)特点 ①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2)主要形式 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中占有支配地位。形成于春秋 战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彻底消灭。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包括均田制和屯田制等形式。 ③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3)演变规律:官僚、地主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甚至国家的土地,地主土地私有制不 断扩大,自耕农和国家所有的土地逐渐减少。 主题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重农抑商 材料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 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料解读 材料反映了政府从三方面限制商人,抓住关键词“不得……重……亦不得”去分析。 [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提示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提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 不许为官等 2.“海禁”政策 材料①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璄争夺政权的张大诚、友鳳珍之余部,入海为,具“每诱岛 倭入掠”。②《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 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 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一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史料解读 材料分两层意思。①为一层,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②为一层,体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国” 观念,轻视对外交往和贸易 [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提示明朝的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 经济的影响;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反馈训练Ⅴ随堂巩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 1.钱穆《国史大纲》中评价某土地制度“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 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该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B.屯田制 C.均田制 D.王田制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这一土地制度为均田制, 故C项正确
4 (3)演变规律:官僚、地主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甚至国家的土地,地主土地私有制不 断扩大,自耕农和国家所有的土地逐渐减少。 主题二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重农抑商 材料 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 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料解读] 材料反映了政府从三方面限制商人,抓住关键词“不得……重……亦不得”去分析。 [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提示 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提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 不许为官等。 2.“海禁”政策 材料 ①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 倭入掠”。②《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 15 国,“限 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 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史料解读] 材料分两层意思。①为一层,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②为一层,体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国” 观念,轻视对外交往和贸易。 [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提示 明朝的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 经济的影响;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1.钱穆《国史大纲》中评价某土地制度“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 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该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屯田制 C.均田制 D.王田制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这一土地制度为均田制, 故 C 项正确
2.《新唐书》载(太宗)谓房玄龄曰:“……工商杂流,假使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当 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这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 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 C.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D.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唐太宗认为工商业者是杂流,不可以给予官职,反映出其主张是抑制工商业。 3.明朝于1381年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 种规定表明明朝实行过() A.手工业官营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 海禁政策 D.抑商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可知明朝实行 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正确。 4.(2017·扬州质检)下图为清朝时期绘制的西洋铜版画《中国皇帝亲耕图》。此图可以用来 说明清朝统治者() “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理念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笼络汉族士子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这项举措形式上表明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表达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故C项正确。 5.(2017·江苏南通期末)下图为乾隆六十年(1795年)浙江地方政府颁发的执照,用来管理对 日本贸易的中国船。上书:“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 严究,解宪治罪,毋违。”材料可以佐证当时()
5 2.《新唐书》载(太宗)谓房玄龄曰:“……工商杂流,假使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当 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这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 ) 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 C.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D.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 答案 A 解析 材料表明唐太宗认为工商业者是杂流,不可以给予官职,反映出其主张是抑制工商业。 3.明朝于 1381 年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 种规定表明明朝实行过( ) A.手工业官营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海禁政策 D.抑商政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可知明朝实行 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 D 项正确。 4.(2017·扬州质检)下图为清朝时期绘制的西洋铜版画《中国皇帝亲耕图》。此图可以用来 说明清朝统治者( )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理念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笼络汉族士子的文化政策 答案 C 解析 这项举措形式上表明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表达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故 C 项正确。 5.(2017·江苏南通期末)下图为乾隆六十年(1795 年)浙江地方政府颁发的执照,用来管理对 日本贸易的中国船。上书:“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 严究,解宪治罪,毋违。”材料可以佐证当时( )
1黑 A.政府严格管理海外贸易 B.仅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倭寇勾结沿海居民为患 答案 解析根据题目中政府颁发的对日本贸易的执照,可以看出政府严格管理海外贸易,故A项 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 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一一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 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 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书》 (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它起到怎样的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的什么政策? (3)两则材料反映的政策产生的相同的不利影响是什么? 答案(1)重农抑商。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海禁”政策 (3)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材料一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注意其在封建社会早期所起作用主要是积极的。材料二 体现了“海禁”政策。两种经济政策产生的相同的不利影响是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制 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 课时作业 答题规范训练学习效果评估 [基础达标] 1.(2016·江苏宿迁期末)《诗经·小雅·大田》中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下列对此则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反映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B.表明私田已占据主导地位
6 A.政府严格管理海外贸易 B.仅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D.倭寇勾结沿海居民为患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目中政府颁发的对日本贸易的执照,可以看出政府严格管理海外贸易,故 A 项 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 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 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 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书》 (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它起到怎样的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的什么政策? (3)两则材料反映的政策产生的相同的不利影响是什么? 答案 (1)重农抑商。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海禁”政策。 (3)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 材料一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注意其在封建社会早期所起作用主要是积极的。材料二 体现了“海禁”政策。两种经济政策产生的相同的不利影响是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制 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 [基础达标] 1.(2016·江苏宿迁期末)《诗经·小雅·大田》中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下列对此则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反映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B.表明私田已占据主导地位
C.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体现时人对农业丰收的向往 答案B 解析“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表明井田制开始瓦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井田制开 始瓦解,但公田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私田的出现体现了生产力水平 的提高,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有苗萋萋,兴雨祁祁”体现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向往 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 本原因是 A.太湖流域开发较早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而土地高度集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恰恰是土地 私有制的发展,而不是其他原因所造成的,故C项符合题意 3.(2017·江苏宿迁学业水平模拟)“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 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耩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 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精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 反映了中国古代()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笼络士子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耩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 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没有体现敬天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 没有家国一体的理念,故B项错误:通过皇帝亲耕体现对农业的重视,故C项正确:重耕与 士子关系不明显,故D项错误。 4.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固守“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基本经济政策,主要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特征 B.自然经济的特征 C.对外贸易的需要 D.手工业发展的要求
7 C.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体现时人对农业丰收的向往 答案 B 解析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表明井田制开始瓦解,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井田制开 始瓦解,但公田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私田的出现体现了生产力水平 的提高,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有苗萋萋,兴雨祁祁”体现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向往, 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 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 本原因是( ) A.太湖流域开发较早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而土地高度集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恰恰是土地 私有制的发展,而不是其他原因所造成的,故 C 项符合题意。 3.(2017·江苏宿迁学业水平模拟)“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 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耤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 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耤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 反映了中国古代( )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笼络士子的文化政策 答案 C 解析 “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耤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 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没有体现敬天的内容,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 没有家国一体的理念,故 B 项错误;通过皇帝亲耕体现对农业的重视,故 C 项正确;重耕与 士子关系不明显,故 D 项错误。 4.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固守“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基本经济政策,主要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特征 B.自然经济的特征 C.对外贸易的需要 D.手工业发展的要求
答案B 解析古代中国之所以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是由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 定的。故选B项。 5.(2017·江苏无锡学业水平模拟)“七科谪”,是指西汉时期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犯了 罪的官吏、杀人犯和入赘的女婿。汉武帝认为这七种人重利轻生,故战斗力很强,于是要求 其入伍参战。西汉时期“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被纳入“七科谪”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激化阶级矛盾 B.削弱军队实力 C.打压商人群体 D.阻碍经济进步 答案C 解析统治者的措施可能激化社会矛盾而非阶级矛盾,故A项错误;统治者从统治出发意在 增强军队实力而非削弱,故B项错误;材料中表明统治者对商人群体的抑制和打压,故C项 正确:统治者主观期望促进经济进步,但客观上对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故D项错误。 6.(2017·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 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地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 解正确的是( 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 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D.明朝造船技术落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杄帆船”可知C项正 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7.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指出了“海禁”的弊端, 故D项正确
8 答案 B 解析 古代中国之所以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是由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 定的。故选 B 项。 5.(2017·江苏无锡学业水平模拟)“七科谪”,是指西汉时期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犯了 罪的官吏、杀人犯和入赘的女婿。汉武帝认为这七种人重利轻生,故战斗力很强,于是要求 其入伍参战。西汉时期“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被纳入“七科谪”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 ) A.激化阶级矛盾 B.削弱军队实力 C.打压商人群体 D.阻碍经济进步 答案 C 解析 统治者的措施可能激化社会矛盾而非阶级矛盾,故 A 项错误;统治者从统治出发意在 增强军队实力而非削弱,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表明统治者对商人群体的抑制和打压,故 C 项 正确;统治者主观期望促进经济进步,但客观上对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故 D 项错误。 6.(2017·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 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地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 解正确的是( ) 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 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D.明朝造船技术落后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可知 C 项正 确;A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D 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7.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指出了“海禁”的弊端, 故 D 项正确
8.清代前期实行“海禁”政策,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此处是() A.上海 B.广州 C.天津 D.厦门 答案B 解析清代前期实行“海禁”政策,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为广州,故B项正确。 [能力提升] 9.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 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答案B 解析土地的占有者的称谓由“豪强”或“兼并之徒”到“田主”表明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故B项正确。 10.(2017·南通十校联考)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唐初不收一切 商业赋税,为前代所未有。这一变化反映出() A.汉代节制资本,有均富思想 B.唐朝商人政治地位有所改善 C.汉代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抑商政策在汉唐有不同表现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唐初不收一切商业赋税, 为前代所未有”说明汉代固守抑商政策,唐代则有所松动,故D项正确 11.(2017·江苏无锡高考模拟)《吕氏春秋》有言:“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 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下列选项与题中所述“事末”相关的是() A.“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B.“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C.“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D.“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 答案B 解析本业是指农业,末业主要是指商业,材料反映的是对从事商业的否定,A项体现的是家 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的是商人获利的方法手段,故
9 8.清代前期实行“海禁”政策,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此处是( ) A.上海 B.广州 C.天津 D.厦门 答案 B 解析 清代前期实行“海禁”政策,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为广州,故 B 项正确。 [能力提升] 9.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 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答案 B 解析 土地的占有者的称谓由“豪强”或“兼并之徒”到“田主”表明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故 B 项正确。 10.(2017·南通十校联考)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唐初不收一切 商业赋税,为前代所未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汉代节制资本,有均富思想 B.唐朝商人政治地位有所改善 C.汉代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抑商政策在汉唐有不同表现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唐初不收一切商业赋税, 为前代所未有”说明汉代固守抑商政策,唐代则有所松动,故 D 项正确。 11.(2017·江苏无锡高考模拟)《吕氏春秋》有言:“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 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下列选项与题中所述“事末”相关的是( ) A.“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B.“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C.“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D.“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 答案 B 解析 本业是指农业,末业主要是指商业,材料反映的是对从事商业的否定,A 项体现的是家 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B 项表述的是商人获利的方法手段,故
B项正确:C项表述的是官营手工业下对工匠的管理,与商业无关,故C项错误;D项反映的 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与商业无关,故D项错误。 12.(2016·江苏徐州期末)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 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这反映清 代长期推行的政策是() A.维护统 B.重农抑商 C.思想专制 D.闭关锁国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以及“每处悬一碑曰: 敢出界者斩”可以看出政府严格限制国人与其他国家的来往,因此反映了清朝的闭关锁国的 政策,故D项正确。 13.(判断题)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井田制 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废除的是井田制,确立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故题目表述错误。 14.(判断题)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都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中国 社会的进步。() 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世界发展的方向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则违反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故题目表述正确。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 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 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材料二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 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违者死 无赦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 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3)这两种历史现象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什 么影响?
10 B 项正确;C 项表述的是官营手工业下对工匠的管理,与商业无关,故 C 项错误;D 项反映的 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与商业无关,故 D 项错误。 12.(2016·江苏徐州期末)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 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这反映清 代长期推行的政策是( ) A.维护统一 B.重农抑商 C.思想专制 D.闭关锁国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以及“每处悬一碑曰: 敢出界者斩”可以看出政府严格限制国人与其他国家的来往,因此反映了清朝的闭关锁国的 政策,故 D 项正确。 13.(判断题)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井田制。 ( ) 答案 B 解析 商鞅变法废除的是井田制,确立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故题目表述错误。 14.(判断题)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都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中国 社会的进步。( ) 答案 A 解析 明清时期,世界发展的方向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则违反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故题目表述正确。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隆庆元年(1567 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 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 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 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违者死 无赦。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 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3)这两种历史现象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什 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