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重难点深度解读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对土地制度 的演变、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进行全面解读,既对整个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有了 全面的了解,也为明清之际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有了一定的认知,既总结了本 单元又为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目的及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1.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目的 (1)表现: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 防止农民大量破产逃亡;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2)目的:经济上,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一—小农经济。政治上,把农民 束缚在土地上,保证兵源,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比较 重农抑商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时间|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 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 会始终 目的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期促进了「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 作用封建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导致中国的落后 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 相同点 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 、史料研读 史料一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 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明]王在晋《海防纂要卷七》 (1)史料一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是什么?出于何种考虑? 参考答案主张:闭关政策。考虑: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 内外勾结。 史料二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
1 第 4 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重难点深度解读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对土地制度 的演变、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进行全面解读,既对整个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有了 全面的了解,也为明清之际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有了一定的认知,既总结了本 单元又为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目的及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1.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目的 (1)表现: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 防止农民大量破产逃亡;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2)目的:经济上,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政治上,把农民 束缚在土地上,保证兵源,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2.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比较 重农抑商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不 同 点 时间 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 会始终 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 目的 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 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作用 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期促进了 封建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 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 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导致中国的落后 相同点 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 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 二、史料研读 史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 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明]王在晋《海防纂要·卷七》 (1)史料一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是什么? 出于何种考虑? 参考答案主张:闭关政策。考虑: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 内外勾结。 史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
民生自蹙。…故有以四五干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今禁南洋,有 害而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 答案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屐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3)根据上述史料,我们该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我囯封建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抵 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 最终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典型试题 选择题 1.(2018·北京海淀模拟)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 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在这一过程中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B.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 C.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 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2.(2018·广西模拟)明初赋税制度,民田税轻,官田税重,在募役方面为了照顾官田赋 役负担,反过来官田役减,民田役重。因此,在土地买卖上,民田价高,官田价低。这一现 象 A.加剧了土地兼并 B.增加了赋税收入 C.减轻了百姓负担 D.缓和了阶级矛盾 3.(2016·江苏南京、盐城3月,4)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 “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 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 A.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 D.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4.(2016·江苏通泰扬3月)右图为《清俗纪闻》收录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
2 民生自蹙。……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 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今禁南洋,有 害而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 答案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3)根据上述史料,我们该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我国封建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抵 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 最终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典型试题 选择题 1.(2018·北京海淀模拟)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 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在这一过程中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B.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 C.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 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2. (2018·广西模拟)明初赋税制度,民田税轻,官田税重,在募役方面为了照顾官田赋 役负担,反过来官田役减,民田役重。因此,在土地买卖上,民田价高,官田价低。这一现 象 A.加剧了土地兼并 B.增加了赋税收入 C.减轻了百姓负担 D.缓和了阶级矛盾 3.(2016· 江苏南京、盐城3 月,4)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 “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 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 ) A.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 D.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4.(2016·江苏通泰扬 3 月)右图为《清俗纪闻》收录的乾隆六十年(1795 年)官府
颁发的执照,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图中省略的部分文 云:“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 照印群湖 以凭严究,解宪治 罪,毋违。”图文信息可以佐证乾隆年间() A.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B.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D.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 5.(2017·江苏扬州期中)乾隆二十年,一些原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 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 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例”。材料表明() A.清初注意防范外商挑衅 B.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 C.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海禁 D.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 材料题 6.(2016·江苏单科)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 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 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 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 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 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 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
3 颁发的执照,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图中省略的部分文 云:“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 以凭严究,解宪治 罪,毋违。”图文信息可以佐证乾隆年间( ) A.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B.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D.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 5.(2017·江苏扬州期中)乾隆二十年,一些原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 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 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例”。材料表明( ) A.清初注意防范外商挑衅 B.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 C.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海禁 D.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 材料题: 6.(2016·江苏单科) 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 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 政策为“ 惠商” 政策。下令“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的隆盛局面。 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 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 用贫求富” 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 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 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 天下熙熙,皆为 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 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 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 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 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 分)
答案 1.答案C材料“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反映了开阡陌,土地私 有制度逐渐形成,故C正确:材料反映了井田制的破坏,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贵族土地 占有得以巩固,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个体小农经济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C 2.答案A造成“民田价高”的后果是因为“民田税轻”,占有民田会获得更多的收益,而 民田役重”的结果由租种土地的农民承担,因此有钱人会大量购买土地,加剧了土地兼并。 故答案为A项。“民田税轻”不能反映增加赋税收入,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这一现象 只对拥有土地的人有利,排除;土地兼并加剧会激化阶级矛盾,排除D项。 3.答案A材料中“重利之念,甚于重名”表明轻视经商获利的观念发生变化,A项 正确:山西一带重利甚于重名,但无法说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B项错误;材料中 “山右(今山西)积习”表明是地方性的观念变化,而非政策改变,C项错误;材料信息 无法体现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D项错误 4.答案D题干中提到的时间信息是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而倭寇侵扰沿海是 在明朝,A项排除:材料提及的是淅江地方政府,没有涉及广州,B项排除;“如敢私行 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治罪”表明乾隆年 间,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而非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C项 错误,D项正确 5.答案B材料“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表明其目的是防内,A项错误; 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例”表眀国家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不断调整政策, B项正确;C、D两项明显与史实不符,错误 6.(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1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 民众生活得到改善。(2分)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2分)(维护专制主 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1分)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 好地保存财富。(3分)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 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3分)
4 答案 1.答案 C 材料“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反映了开阡陌,土地私 有制度逐渐形成,故 C 正确;材料反映了井田制的破坏,故 A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贵族土地 占有得以巩固,故 B 错误;材料未涉及个体小农经济的问题,故 D 错误。故选 C。 2.答案 A 造成“民田价高”的后果是因为“民田税轻”,占有民田会获得更多的收益,而 “民田役重”的结果由租种土地的农民承担,因此有钱人会大量购买土地,加剧了土地兼并。 故答案为 A 项。“民田税轻”不能反映增加赋税收入,排除 B 项;C 项说法绝对,这一现象 只对拥有土地的人有利,排除;土地兼并加剧会激化阶级矛盾,排除 D 项。 3. 答案 A 材料中“重利之念,甚于重名”表明轻视经商获利的观念发生变化,A 项 正确;山西一带重利甚于重名,但无法说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B 项错误;材料中 “山右(今山西)积习”表明是地方性的观念变化,而非政策改变,C 项错误;材料信息 无法体现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D 项错误。 4. 答案 D 题干中提到的时间信息是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 年)”,而倭寇侵扰沿海是 在明朝,A 项排除;材料提及的是浙江地方政府,没有涉及广州,B 项排除;“如敢私行 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治罪”表明乾隆年 间,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而非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C 项 错误,D 项正确。 5.答案 B 材料“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表明其目的是防内,A 项错误; “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例”表明国家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不断调整政策, B 项正确;C、D 两项明显与史实不符,错误。 6.(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1 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 民众生活得到改善。(2 分)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2 分)(维护专制主 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1 分)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 好地保存财富。(3 分)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 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