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程标准】 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 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能讲述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基本线索;能分析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影响 能分析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原因,并能历史地评价。 【重点与难点】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 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 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情景创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商鞅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商鞅变法的两个内容对 我国古代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 去掉,废除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一井田制,从法律形式上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二是重农 抑商、奖励耕织。商鞅首次明确提出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这在当时有利于 增加人口、征发赋役地租,发展了封建经济 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 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 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井田制 1)基本特点:A、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 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B、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 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 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C、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 原因。 D、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第 4 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程标准】 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 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能讲述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基本线索;能分析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影响; 能分析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原因,并能历史地评价。 【重点与难点】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 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 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情景创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商鞅变法的两个内容对 我国古代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 去掉,废除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从法律形式上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二是重农 抑商、奖励耕织。商鞅首次明确提出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这在当时有利于 增加人口、征发赋役地租,发展了封建经济。 一、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 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 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井田制 1)基本特点:A、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 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B、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 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 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C、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 原因。 D、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2)瓦解的原因:A、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 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B、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 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C、由于战争频 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3)瓦解的过程: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 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A、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 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B、秦国商鞅变法最典型,也较为彻底。 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各 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2)封建社会有三种形态:A、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 用。B、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 民土地。C、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 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3)土地兼并: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 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4)封建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A、均田制: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受 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均田制逐渐瓦解。B、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农民纷纷丧失土地。明朝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5)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个特点:即土地私人所有(区别与西欧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 可以买卖或转让。因为这个特点,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成为中国封建 社会不可根治的弊病,封建政府的各种措施都不能真正抑制兼并 6)变动趋势 A、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结果是:地主阶级控制了大量土地:农民无以为 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溃灭, B、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利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 二、“重农抑商”政策 1、内容: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 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过程:商鞅变法首创: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推行。 B、目的:是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C、作用:封建社会建立之初,该政策维护了封建经济尤其是保护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 展、社会进步: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
2)瓦解的原因:A、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 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B、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 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C、由于战争频 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3)瓦解的过程: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 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A、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 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B、秦国商鞅变法最典型,也较为彻底。 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各 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2)封建社会有三种形态:A、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 用。B、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 民土地。C、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 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3)土地兼并: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 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4)封建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A、均田制: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受 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均田制逐渐瓦解。B、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农民纷纷丧失土地。明朝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5)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个特点:即土地私人所有(区别与西欧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 可以买卖或转让。因为这个特点,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成为中国封建 社会不可根治的弊病,封建政府的各种措施都不能真正抑制兼并。 6)变动趋势 A、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结果是:地主阶级控制了大量土地;农民无以为 生;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溃灭。 B、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利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 二、“重农抑商”政策 1、内容: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 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A、过程:商鞅变法首创;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推行。 B、目的:是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C、作用:封建社会建立之初,该政策维护了封建经济尤其是保护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 展、社会进步;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
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因此,这一时期,如教材所述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和 西汉政府抑制富商大贾的做法,都具有进步的作用 3、明清两代的“重农抑商” 1)背景:明清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说明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2)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A、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B、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 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 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 4)后果: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重农 抑商”政策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压制了工商业 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4、评价:1)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 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妨碍了 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 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 分单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造成 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三、“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原因和评价 1、含义: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 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 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2、原因:1)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2)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 政策的客观原因 3)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满清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 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3、评价:1)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 “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 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3)消极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 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 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4、启示: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超越世界先进的国家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 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难点突破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 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因此,这一时期,如教材所述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和 西汉政府抑制富商大贾的做法,都具有进步的作用。 3、明清两代的“重农抑商” 1)背景:明清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说明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2)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A、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B、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 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 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 4)后果: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重农 抑商”政策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压制了工商业 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4、评价:1)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 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妨碍了 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 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 分单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造成 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三、“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原因和评价 1、含义: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 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 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2、原因:1)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2)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 政策的客观原因。 3)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满清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 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3、评价:1)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 “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 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3)消极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 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 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4、启示: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超越世界先进的国家。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 “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难点突破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 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人品好的人,自带光芒,无论走到哪里,总会熠熠生辉。人活着,谁都会有烦恼,每天都有烦恼,最重要的是你不理会烦恼,烦恼自然就没有了!因此,朋友们,最好的活法,就只要记住这 两句话: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当你不开心的时候,想想自己还剩下多少天可以折腾,还有多少时间够你作践。你开心,这一天过了;不开心,一天也过了。想明白了,你就再也不会生 气了。当你烦恼的时候,想想人生就是减法,见一面少一面,活一天就少一天,还有什么好烦恼的呢,不忘人恩,不念人过,不思人非,不计人怨。不缺谁,不少谁,对得起良心就好。当你 忧伤的时候,想想生活就是一场路过,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带不来一丝尘土,带不走半片云彩。什么功名利禄,什么人情往份,啥你都带不走,想明白了,还有什么好难过的?当你不满的 时候,想想和富人比,我们活着知足就是幸福。和病人比,我们活着健康就是幸福。和死人比,我们还活着就是幸福。人这辈子想活好,心要简单,人要糊涂。当你生气的时候,想想是否有 必要为不值得的人生气?有必要为不值得的事闹心?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养老,好好花钱就可以了。你好好的,家人好好的,一切也就好好的了!当你计较的时候,想想人在世间走, 本是一场空,何必处处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