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滑县2014届高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卷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 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 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 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 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 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 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 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 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 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 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 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 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 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 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 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 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 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 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一一这类的话已经成 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 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 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 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 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 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 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
河南省滑县 2014 届高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卷二 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 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 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 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 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 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 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 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 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 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 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 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 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 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 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 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 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 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 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 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 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 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 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 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 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 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
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 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 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 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 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 的去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 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 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 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 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1.A[解析]B项中的“孤立与隔膜”是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而并非 指乡民个体之间。C项,“分工合作”是“法理”的社会的特点。D项,“固守 乡土,终老于斯”是地方性的限制造成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 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 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 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 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C[解析]A项,原文内容是“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 而不逾规矩的自由”,现代社会的自由是法律保证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的自由 比现代社会的自由容易获得。B项,因为“得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所以才说“从俗即是从心”。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 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 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 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3.B[解析]原文说,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 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 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 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 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 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 的去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 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 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 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 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1.A [解析] B 项中的“孤立与隔膜”是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而并非 指乡民个体之间。C 项,“分工合作”是“法理”的社会的特点。D 项,“固守 乡土,终老于斯”是地方性的限制造成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 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 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 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 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C [解析] A 项,原文内容是“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 而不逾规矩的自由”,现代社会的自由是法律保证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的自由 比现代社会的自由容易获得。B 项,因为“得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所以才说“从俗即是从心”。D 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 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 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 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3.B [解析] 原文说,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 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王温舒传 王温舒,阳陵人也。少时椎埋①为奸。为吏,以治狱至廷尉史。督盜贼,杀伤甚 多。稍迁至广平都尉。择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 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其事夷之,亦灭宗 以其故齐赵之郊盗贼不敢近广平,广平声为道不拾遗。上闻,迁为河内太守。 素居广平时,皆知河内豪奸之家,及往,九月而至。令郡具私马五十匹,为驿自 河内至长安,部吏如居广平时方略,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上书请,大者 至族,小者乃死。奏行不过二三日,得可事。论报,至流血十余里。尽十二月, 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其颇不得,失之旁郡,追求。会春,温舒 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卒吾事矣!”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 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其治复效河内,徒请召猜祸吏与从事。义纵为内 史,惮之,未敢恣治。及纵死,徙为廷尉。而尹齐为中尉坐法抵罪,复为中尉。 为人少文,居廷悟悟不辨,至于中尉则心开。督盗贼,豪恶吏尽复为用。温舒为 人谄,善事有势者,即无势者,视之如奴。有势家,虽有奷如山,弗犯:无势者, 贵戚必侵辱。舞文巧诋下户之猾,以蕉②大豪。奸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行 论无出者。于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势者为游声誉,称治。治数岁,其吏 多以权富。 温舒击东越还,议有不中意者,坐小法抵罪免。是时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 温舒请覆中尉脱卒,得数万人作。上说,拜为少府。徙右内史,治如其故,奸邪 少禁。坐法失官。复为右辅,行中尉,如故操。 岁余,会宛军③发,诏征豪吏,温舒匿其吏华成。及人有变告温舒受员骑钱,它 奸利事,罪至族,自杀。温舒死,家累千金。 (节选自《汉书·王温舒传》) 注:①椎埋:盗墓。②獄:同“熏”,以火烟熏炙。此指胁迫。③宛军:指讨伐 大宛的军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报,至流血十余里 论:商议 B.舞文巧诋下户之猾 舞:玩弄 C.有势者为游声誉 游:宣扬 D.温舒请覆中尉脱卒 覆:审察 4.A论:批决,定罪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温舒阴险狠辣的一组是(3分) ①少时椎埋为奸 ②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 ③令冬月益展 月,卒吾事矣 ④即无势者,视之如奴 ⑤舞文巧诋下户之 猾,以大豪 ⑥奸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行论无出者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 5.C①只是说王温舒少时做过盗墓的坏事,看不出阴险狠辣④文中明确说 “温舒为人谄,善事有势者,即无势者,视之如奴。”主要表现他的势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王 温 舒 传 王温舒,阳陵人也。少时椎埋①为奸。为吏,以治狱至廷尉史。督盗贼,杀伤甚 多。稍迁至广平都尉。择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 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其事夷之,亦灭宗。 以其故齐赵之郊盗贼不敢近广平,广平声为道不拾遗。上闻,迁为河内太守。 素居广平时,皆知河内豪奸之家,及往,九月而至。令郡具私马五十匹,为驿自 河内至长安,部吏如居广平时方略,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上书请,大者 至族,小者乃死。奏行不过二三日,得可事。论报,至流血十余里。尽十二月, 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其颇不得,失之旁郡,追求。会春,温舒 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卒吾事矣!”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 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其治复效河内,徒请召猜祸吏与从事。义纵为内 史,惮之,未敢恣治。及纵死,徙为廷尉。而尹齐为中尉坐法抵罪,复为中尉。 为人少文,居廷惛惛不辨,至于中尉则心开。督盗贼,豪恶吏尽复为用。温舒为 人谄,善事有势者,即无势者,视之如奴。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 贵戚必侵辱。舞文巧诋下户之猾,以焄②大豪。奸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行 论无出者。于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势者为游声誉,称治。治数岁,其吏 多以权富。 温舒击东越还,议有不中意者,坐小法抵罪免。是时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 温舒请覆中尉脱卒,得数万人作。上说,拜为少府。徙右内史,治如其故,奸邪 少禁。坐法失官。复为右辅,行中尉,如故操。 岁余,会宛军③发,诏征豪吏,温舒匿其吏华成。及人有变告温舒受员骑钱,它 奸利事,罪至族,自杀。温舒死,家累千金。 (节选自《汉书·王温舒传》) 注:①椎埋:盗墓。②焄:同“熏”,以火烟熏炙。此指胁迫。③宛军:指讨伐 大宛的军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论报,至流血十余里 论:商议 B. 舞文巧诋下户之猾 舞:玩弄 C. 有势者为游声誉 游:宣扬 D. 温舒请覆中尉脱卒 覆:审察 4.A 论:批决,定罪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温舒阴险狠辣的一组是(3 分) ①少时椎埋为奸 ②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 ③令冬月益展 一月,卒吾事矣 ④即无势者,视之如奴 ⑤舞文巧诋下户之 猾,以焄大豪 ⑥奸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行论无出者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 5.C ①只是说王温舒少时做过盗墓的坏事,看不出阴险狠辣 ④文中明确说 “温舒为人谄,善事有势者,即无势者,视之如奴。”主要表现他的势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温舒所治郡县少有偷盗之事,显出安定之态。盗贼不敢出入他所管辖的 地区,他的做法强化了当地的治安,这也成为了他不断晋升的一个原因。 B.王温舒为人心思缜密,治政有独特的方法。其对豪奸之家以及自己手下的 情况了如指掌,以暴制暴,威逼加以杀伐,既聚敛了大量钱财,又使自己获得了 好名声。 C.王温舒为官心狠手辣,但也忠于职守。当一些奸豪之人逃到他郡,他都尽 力追捕归案。在自己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时,他深怀憾恨。 D.王温舒善于谄上欺下,舞文弄墨。其惩处奸豪标准不一,歪曲法律条文诋 毁奸猾的平民,以达到威迫大的豪强的目的 6.C此处主要是表现王温舒“好杀伐行威不爱人”,他因不能在春天前把犯人都 杀尽而遗憾,非忠于职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5分) 答 (2)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5分) 答 7.(1)(王温舒)全都掌握他们每个人的隐秘的重大罪行,而驱使他们去督捕 盗贼,满足他们的欲求。(把阴纵使快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有权势的人家,即使奸邪之事堆积如山,他也不去触犯。无权势的,(就 是)皇亲,他也一定要欺侮。(犯必侵辱各1分写出省略的主语“他/王温舒” 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王温舒是阳陵人。年轻时做盗墓等坏事。后来当了小官,因善于处理案件升为廷 尉史。他督捕盗贼,杀伤的人很多,逐渐升为广平都尉。他选择郡中豪放勇敢的 十余人做得力帮手,掌握他们每个人的隐秘的重大罪行,而放手让他们去督捕盗 贼,满足他们的欲求。(如果谁捕获盗贼使王温舒很满意,)此人即使有百种罪 恶也不加惩治;若是有所回避,就依据他过去所犯的罪行杀死他,甚至灭其家族。 因为这个原因,齐地和赵地乡间的盗贼不敢接近广平郡,广平郡有了道不拾遗的 好名声。汉武帝听说后,升任王温舒为河内太守。 王温舒以前居住在广平时,完全熟悉河内的豪强奸猾的人家,待他前往广平,九 月份才到任。他下令郡府准备私马五十匹,从河内到长安设置了驿站,部署手下 的官吏就象在广平时所用的办法一样,逮捕郡中豪强奸猾之人,郡中豪强奸猾相 连坐犯罪的有一千余家。上书请示皇上,罪大者灭族,罪小者处死。奏书送走不 过两三日,就得到皇上的可以执行的答复。案子判决上报,竟至于流血十余里。 十二月结束了,郡里没有人敢说话,也无人敢夜晚行走,郊野没有因盗贼引起狗 叫的现象。那少数没抓到的罪犯,逃到附近的郡县去了,王温舒(继续)追捕, 正赶上春天了(不能斩决罪犯),王温舒跺脚叹道:“唉!如果能让冬季再延长 个月,我的事情就办完了。”他喜欢杀伐、施展威武及不爱民就是这个样子。 武帝听了,以为他有才能,升为中尉。(负责京城长安的治安。)王温舒按照治 理河内郡的方式来治理京城,只任用那些猜疑心重、行事严酷的属吏做随从人员
A.王温舒所治郡县少有偷盗之事,显出安定之态。盗贼不敢出入他所管辖的 地区,他的做法强化了当地的治安,这也成为了他不断晋升的一个原因。 B.王温舒为人心思缜密,治政有独特的方法。其对豪奸之家以及自己手下的 情况了如指掌,以暴制暴,威逼加以杀伐,既聚敛了大量钱财,又使自己获得了 好名声。 C.王温舒为官心狠手辣,但也忠于职守。当一些奸豪之人逃到他郡,他都尽 力追捕归案。在自己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时,他深怀憾恨。 D.王温舒善于谄上欺下,舞文弄墨。其惩处奸豪标准不一,歪曲法律条文诋 毁奸猾的平民,以达到威迫大的豪强的目的。 6.C 此处主要是表现王温舒“好杀伐行威不爱人”,他因不能在春天前把犯人都 杀尽而遗憾,非忠于职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5 分) 答: (2)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5 分) 答: 7.(1)(王温舒)全都掌握他们每个人的隐秘的重大罪行,而驱使他们去督捕 盗贼,满足他们的欲求。(把阴 纵使 快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有权势的人家,即使奸邪之事堆积如山,他也不去触犯。无权势的,(就 是)皇亲,他也一定要欺侮。(犯 必 侵辱 各 1 分写出省略的主语“他/王温舒”1 分,句意通顺 1 分) 参考译文: 王温舒是阳陵人。年轻时做盗墓等坏事。后来当了小官,因善于处理案件升为廷 尉史。他督捕盗贼,杀伤的人很多,逐渐升为广平都尉。他选择郡中豪放勇敢的 十余人做得力帮手,掌握他们每个人的隐秘的重大罪行,而放手让他们去督捕盗 贼,满足他们的欲求。(如果谁捕获盗贼使王温舒很满意,)此人即使有百种罪 恶也不加惩治;若是有所回避,就依据他过去所犯的罪行杀死他,甚至灭其家族。 因为这个原因,齐地和赵地乡间的盗贼不敢接近广平郡,广平郡有了道不拾遗的 好名声。汉武帝听说后,升任王温舒为河内太守。 王温舒以前居住在广平时,完全熟悉河内的豪强奸猾的人家,待他前往广平,九 月份才到任。他下令郡府准备私马五十匹,从河内到长安设置了驿站,部署手下 的官吏就象在广平时所用的办法一样,逮捕郡中豪强奸猾之人,郡中豪强奸猾相 连坐犯罪的有一千余家。上书请示皇上,罪大者灭族,罪小者处死。奏书送走不 过两三日,就得到皇上的可以执行的答复。案子判决上报,竟至于流血十余里。 十二月结束了,郡里没有人敢说话,也无人敢夜晚行走,郊野没有因盗贼引起狗 叫的现象。那少数没抓到的罪犯,逃到附近的郡县去了,王温舒(继续)追捕, 正赶上春天了(不能斩决罪犯),王温舒跺脚叹道:“唉!如果能让冬季再延长 一个月,我的事情就办完了。”他喜欢杀伐、施展威武及不爱民就是这个样子。 武帝听了,以为他有才能,升为中尉。(负责京城长安的治安。)王温舒按照治 理河内郡的方式来治理京城,只任用那些猜疑心重、行事严酷的属吏做随从人员
那时,义纵担任内史。(全面负责京城长安的事务。)王温舒害怕他,不敢恣意 酷暴。等到义纵死去,王温舒改任廷尉。而继任中尉尹齐犯法受到处理,王温舒 又重新担任中尉。王温舒没有读过多少书,担任廷尉时神昏意滞,不辨是非,到 他当中尉以后,则心情开朗,神思顿开。(王温舒此人酷暴少文,嗜杀成性,至 于国家法律常被置于不顾。对一些大案、疑案更是昏昏不辨。显然这种人是不适 宜担任最高司法官的。所以时隔不久,当接替王温舒为中尉的尹齐被免官后,汉 武帝乃将王温舒廷尉一职免去,让他仍担任中尉,负责京师治安。而这正符合王 温舒的心意。)他督捕盜贼,豪强和凶恶官吏都愿意为他出力。王温舒为人谄媚, 善于巴结有权势的人,若是没有权势的人,他对待他们就象对待奴仆一样。有权 势的人家,即使奸邪之事堆积如山,他也不去触犯。无权势的,就是皇亲,他也 定要欺侮。他玩弄法令条文巧言诋毁奸猾的平民,而威迫大的豪强。对于奸猾 之民,必定穷究其罪,大多都被打得皮开肉绽,烂死狱中,判决有罪的,没有 个人走出狱中。于是在中尉管辖范围的中等以下的奸猾之人,都隐伏不敢出来, 有权势的都替他宣扬名声,称赞他的治绩。他治理了几年,他的属官多因此而富 有 王温舒攻打东越回来后,议事不合天子的旨意,犯了小法被判罪免官。这时,天 子正想修建通天台,还没人主持这事,王温舒请求考核中尉部下逃避兵役的人, 查出几万人可去参加劳动。皇上很高兴,任命他为少府,又改任右内吏,处理政 事同从前一样,奸邪之事稍被禁止。后来犯法丢掉官职,不久又被任命为右辅, 代理中尉的职务,处理政事同原来的做法一样 年多以后,正赶上征讨大宛的军队出发,朝廷下令征召豪强官吏,王温舒把他 的属官华成隐藏起来。待到有人告发王温舒接受在额骑兵的赃款和其他的坏事 罪行之重应当灭族,他就自杀了。王温舒死后,他的家财累计有千金。 附 内史:西汉诸侯王国掌民政之官称内史。 廷尉: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中尉:掌京师的治安警卫。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注]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 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8.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答 9.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那时,义纵担任内史。(全面负责京城长安的事务。)王温舒害怕他,不敢恣意 酷暴。等到义纵死去,王温舒改任廷尉。而继任中尉尹齐犯法受到处理,王温舒 又重新担任中尉。王温舒没有读过多少书,担任廷尉时神昏意滞,不辨是非,到 他当中尉以后,则心情开朗,神思顿开。(王温舒此人酷暴少文,嗜杀成性,至 于国家法律常被置于不顾。对一些大案、疑案更是昏昏不辨。显然这种人是不适 宜担任最高司法官的。所以时隔不久,当接替王温舒为中尉的尹齐被免官后,汉 武帝乃将王温舒廷尉一职免去,让他仍担任中尉,负责京师治安。而这正符合王 温舒的心意。)他督捕盗贼,豪强和凶恶官吏都愿意为他出力。王温舒为人谄媚, 善于巴结有权势的人,若是没有权势的人,他对待他们就象对待奴仆一样。有权 势的人家,即使奸邪之事堆积如山,他也不去触犯。无权势的,就是皇亲,他也 一定要欺侮。他玩弄法令条文巧言诋毁奸猾的平民,而威迫大的豪强。对于奸猾 之民,必定穷究其罪,大多都被打得皮开肉绽,烂死狱中,判决有罪的,没有一 个人走出狱中。于是在中尉管辖范围的中等以下的奸猾之人,都隐伏不敢出来, 有权势的都替他宣扬名声,称赞他的治绩。他治理了几年,他的属官多因此而富 有。 王温舒攻打东越回来后,议事不合天子的旨意,犯了小法被判罪免官。这时,天 子正想修建通天台,还没人主持这事,王温舒请求考核中尉部下逃避兵役的人, 查出几万人可去参加劳动。皇上很高兴,任命他为少府,又改任右内吏,处理政 事同从前一样,奸邪之事稍被禁止。后来犯法丢掉官职,不久又被任命为右辅, 代理中尉的职务,处理政事同原来的做法一样。 一年多以后,正赶上征讨大宛的军队出发,朝廷下令征召豪强官吏,王温舒把他 的属官华成隐藏起来。待到有人告发王温舒接受在额骑兵的赃款和其他的坏事, 罪行之重应当灭族,他就自杀了。王温舒死后,他的家财累计有千金。 附: 内史:西汉诸侯王国掌民政之官称内史。 廷尉: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中尉:掌京师的治安警卫。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注]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 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8.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5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8.【答案】对比,“寒涧”与“翠楼”,一个荒寒一个繁华形成鲜明对比(3 分,如果只答手法,没有解释,只给2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 具体分析中,且解说适当,也可给3分);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松” 与“翠楼人”之间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别,暗示卖松人向翠楼人卖松求利不合时 宜,为规劝卖松人做铺垫。(作用2分;四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答出任意 两个、意思对即可) 或: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以寒润树比喻(象征)贫寒之士,以“翠 楼人”代权贵之人:[3分,如果只答手法(“比喻”、“借代”各占1分) 没有解释,只给2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说 适当,也可给3分]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微、 境遇的凄凉;而想把“寒涧树”卖给“翠楼人”,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希望得 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作用2分;两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诗意为“你想把耐寒的松树,卖给京城 里的富贵人家。”这里就将松树生长的“寒涧”与富贵人的“翠楼”形成对比 这里的寒涧松是一种象征,指地位卑下境遇坎坷的寒士,卖松给富贵人象征得到 权贵们的赏识 9.【答案】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 像松树那样正直髙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 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 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6分;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任意两 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首讽喻诗歌,托物言志表达了当下权贵们趋炎附势、不识人才的 讽刺,也表达对像松树一样风格高洁寒士之人的同情,同时也传递出了要洁身自 好、不媚流俗的高尚节操。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 浊酒杯。(杜甫《登高》) 与山间之明月, 目遇之而成 色。(苏轼《赤壁赋》) (3)塞下秋来风景异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0.【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2)惟江上之清风耳 得之而为声(3衡阳雁去无留意长烟落日孤城闭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康照字典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对比,“寒涧”与“翠楼”,一个荒寒一个繁华形成鲜明对比(3 分,如果只答手法,没有解释,只给 2 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 具体分析中,且解说适当,也可给 3 分);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松” 与“翠楼人”之间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别,暗示卖松人向翠楼人卖松求利不合时 宜,为规劝卖松人做铺垫。(作用 2 分;四个要点,答出一个给 1 分,答出任意 两个、意思对即可) 或: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以寒涧树比喻(象征)贫寒之士,以“翠 楼人”代权贵之人;[3 分,如果只答手法(“比喻”、“借代”各占 1 分), 没有解释,只给 2 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说 适当,也可给 3 分]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微、 境遇的凄凉;而想把“寒涧树”卖给“翠楼人”,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希望得 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作用 2 分;两个要点,答出一个给 1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诗意为“你想把耐寒的松树,卖给京城 里的富贵人家。”这里就将松树生长的“寒涧”与富贵人的“翠楼”形成对比。 这里的寒涧松是一种象征,指地位卑下境遇坎坷的寒士,卖松给富贵人象征得到 权贵们的赏识。 9.【答案】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 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 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 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6 分;答出一点给 3 分,答出任意两 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首讽喻诗歌,托物言志表达了当下权贵们趋炎附势、不识人才的 讽刺,也表达对像松树一样风格高洁寒士之人的同情,同时也传递出了要洁身自 好、不媚流俗的高尚节操。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 浊酒杯。(杜甫《登高》) ⑵_________________,与山间之明月,_________________,目遇之而成 色。(苏轼《赤壁赋》) ⑶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0.【答案】⑴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⑵惟江上之清风 耳 得之而为声 ⑶衡阳雁去无留意 长烟落日孤城闭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康熙字典
梁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 集市上花一角钱买的一一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 不肯白给他。 “都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一张给我,也不是什么损失。 不是什么损失?损失大了!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息影,知道怎么回 事吗?就是再也看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一册挂历上全是她一个人,有收藏价值 的。扯一张给你,不完整了,不完整了还有屁价值!”老板娘从挂历上扯下那 页时,表现得十分不情愿,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过去一般退去了。少年仍蹲在那页白纸旁。 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年谷子似的字典。1949年以后,全中 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种字典。它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 皮上写着“康熙字典”。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此刻,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 不亦乐乎。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 的。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城乡差别,至今 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越使农村的少男少女们 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少年凭着刻苦学习的一股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人生之梦的关键 步。拮据的家庭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 管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 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康熙字典》。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 方打工。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 用地攒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集市渐渐冷清,卖肉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他和那页旧挂历 纸的存在,总算是比较显眼了。炸油条的摊位那儿,留下了几块烧过的炭,他捡 起一块,在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卖”字,那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 天已傍晚。 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人三十六七岁,隔街走过来的,左腿一瘸一拐, 看上去较有文化,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中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 他身上。 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 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的是。而且,显然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 后一页肯定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没做手脚!” 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一页太破了…… 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半页挂历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下来。 那孩子,过来,帮帮我!” 他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原来那人的左腿有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 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 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
梁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 集市上花一角钱买的——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 不肯白给他。 “都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一张给我,也不是什么损失。” “不是什么损失?损失大了!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息影,知道怎么回 事吗?就是再也看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一册挂历上全是她一个人,有收藏价值 的。扯一张给你,不完整了,不完整了还有屁价值!”老板娘从挂历上扯下那一 页时,表现得十分不情愿,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过去一般退去了。少年仍蹲在那页白纸旁。 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年谷子似的字典。1949 年以后,全中 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种字典。它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 皮上写着“康熙字典”。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此刻,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 不亦乐乎。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 的。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城乡差别,至今 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越使农村的少男少女们 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少年凭着刻苦学习的一股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人生之梦的关键一 步。拮据的家庭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 管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 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康熙字典》。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 方打工。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 用地攒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集市渐渐冷清,卖肉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他和那页旧挂历 纸的存在,总算是比较显眼了。炸油条的摊位那儿,留下了几块烧过的炭,他捡 起一块,在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卖”字,那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 天已傍晚。 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人三十六七岁,隔街走过来的,左腿一瘸一拐, 看上去较有文化,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中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 他身上。 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是 1949 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 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的是。而且,显然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 后一页肯定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没做手脚!” 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一页太破了…… 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半页挂历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下来。 “那孩子,过来,帮帮我!” 他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原来那人的左腿有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 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 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
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 他是县重点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名册点名时,意外 地看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下课后,老师将他引到无人处,表示感谢,问:“字典卖掉了吗?” 学生摇头。 “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 “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 “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学生说罢,转身跑了。 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面子嘛?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 吗?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 最后一次,老师有点生气了。 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学生得到了一辆自行车,新的。 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临行,送给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 老师,我明白你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 真正价值是什么。”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买肉和油条的人络绎不绝,而少年的康熙字典却无人问津,这种鲜明的对比 说明,当地人的物质生活虽已富足,但精神追求严重缺失。 B.少年撕去字典最后一页的行为被“老师”误会后,他很愤怒,为了维护自己 的人格,他极力地向围观的人解释,想澄清事实。 C.小说强调少年用碳写下的“卖”字“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意蕴丰 富,表明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 D.小说中关于赶集孩子和农村少男少女城市梦的描写,使少年的生活境遇和人 生梦想超越了个例而成为一种典型,成为农村少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E.这篇小说以“康熙字典”为线索,运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描写了留守少年 卖《康熙字典》的曲折经历,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行文曲折有致 1)【答案】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解析】A项当地人“生活富足”“精神追求严重缺失”表述不当;C项“表明 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无中生有;E项应去掉“倒 (2)小说中的少年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答 (2)【答案】①执着,有韧劲。为圆梦,他凭着刻苦学习的韧劲考上县重点高 中,不辞辛苦,骑车走几十里的路上学。②节俭、懂事。平日不肯多花一角钱, 理解妈妈挣钱的不易,不忍向妈妈要钱,靠卖废品存二十元钱。③善良、宽容 坏了他事的“男人”说他对字典动了手脚,尽管心里很委屈,很愤怒,依然助其
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 他是县重点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名册点名时,意外 地看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下课后,老师将他引到无人处,表示感谢,问:“字典卖掉了吗?” 学生摇头。 “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 “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 “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学生说罢,转身跑了。 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面子嘛?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 吗?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 最后一次,老师有点生气了。 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学生得到了一辆自行车,新的。 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临行,送给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 ——“老师,我明白你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 真正价值是什么。”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买肉和油条的人络绎不绝,而少年的康熙字典却无人问津,这种鲜明的对比 说明,当地人的物质生活虽已富足,但精神追求严重缺失。 B.少年撕去字典最后一页的行为被“老师”误会后,他很愤怒,为了维护自己 的人格,他极力地向围观的人解释,想澄清事实。 C.小说强调少年用碳写下的“卖”字“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意蕴丰 富,表明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 D.小说中关于赶集孩子和农村少男少女城市梦的描写,使少年的生活境遇和人 生梦想超越了个例而成为一种典型,成为农村少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E.这篇小说以“康熙字典”为线索,运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描写了留守少年 卖《康熙字典》的曲折经历,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行文曲折有致。 (1)【答案】答 D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 【解析】A 项当地人“生活富足”“精神追求严重缺失”表述不当;C 项“表明 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无中生有;E 项应去掉“倒 叙”。 (2)小说中的少年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 (2)【答案】①执着,有韧劲。为圆梦,他凭着刻苦学习的韧劲考上县重点高 中,不辞辛苦,骑车走几十里的路上学。②节俭、懂事。平日不肯多花一角钱, 理解妈妈挣钱的不易,不忍向妈妈要钱,靠卖废品存二十元钱。③善良、宽容。 坏了他事的“男人”说他对字典动了手脚,尽管心里很委屈,很愤怒,依然助其
走出困境。④自尊心强。老师为先前的言辞向他道歉,他以沉默彰显了自尊;不 愿与老师做交易,也体现了他的自尊。⑤自立,敢担当。父亲病故,遇到困难不 依赖妈妈,自己想办法筹钱。(6分;答出一点给2分,概括与解析各占1分: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从文章中少年凭韧性考上高中,走几十里路上学可以看出少年的韧性与 执着;从他平时的生活情况和买车不愿向妈妈要钱等细节可以看出他的俭朴和懂 事;从他和那个老师的情节可以看出他的善良、宽容和自尊。另外从他独自生活 的情节可以看出他的自强自立 (3)小说多处写到“白纸”“旧挂历纸”,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答案】①巧妙地刻画了少年的心理。少年不惜花一角钱买张“旧挂历纸” 包字典,说明他特别看重、特别想卖出这本康熙字典,字典承载着他的求学之梦 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但却无法吸引人们的目光,对白纸的描写暗示 了少年的希望和失望。②对比鲜明,发人深思。“明星挂历有收藏价值”与“字 典没有收藏价值”形成对比,并与结尾处少年说“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 什么”相照应,引发读者思考。③具有讽刺意味。老板娘说挂历有收藏价值,不 肯撕给少年,但少年出一角钱买的时候,她却愿意卖了,这一细节表现了老板娘 身上那种小气吝啬、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气。(6分;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任意 两点、分析合理即可) 【解析】多处写道旧挂历,主要是表现少年特别想卖掉康熙字典而买车上学的心 理,同时这也折射出了吝啬小气、唯利是图的形象,另外也是一种对比,明星挂 历的“新”与康熙字典的“旧”,在人们眼里前者比后者有收藏价值,这是启人 深思的。 (4)小说中的“老师”先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后来又高价收藏 了《康煕字典》。小说这样写,有人认为很巧妙,有人认为不太好。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 (4)【答案】示例一:我认为很巧妙。理由:①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老师在不了解少年处境的情况下,主观臆断,冤枉了少年,后来明白了字典承载 着少年的梦想,诚挚向少年道歉并高价收藏字典,这是一个意识到错误之后能想
走出困境。④自尊心强。老师为先前的言辞向他道歉,他以沉默彰显了自尊;不 愿与老师做交易,也体现了他的自尊。⑤自立,敢担当。父亲病故,遇到困难不 依赖妈妈,自己想办法筹钱。(6 分;答出一点给 2 分,概括与解析各占 1 分;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从文章中少年凭韧性考上高中,走几十里路上学可以看出少年的韧性与 执着;从他平时的生活情况和买车不愿向妈妈要钱等细节可以看出他的俭朴和懂 事;从他和那个老师的情节可以看出他的善良、宽容和自尊。另外从他独自生活 的情节可以看出他的自强自立。 (3)小说多处写到“白纸”“旧挂历纸”,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 (3)【答案】①巧妙地刻画了少年的心理。少年不惜花一角钱买张“旧挂历纸” 包字典,说明他特别看重、特别想卖出这本康熙字典,字典承载着他的求学之梦; 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但却无法吸引人们的目光,对白纸的描写暗示 了少年的希望和失望。②对比鲜明,发人深思。“明星挂历有收藏价值”与“字 典没有收藏价值”形成对比,并与结尾处少年说“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 什么”相照应,引发读者思考。③具有讽刺意味。老板娘说挂历有收藏价值,不 肯撕给少年,但少年出一角钱买的时候,她却愿意卖了,这一细节表现了老板娘 身上那种小气吝啬、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气。(6 分;答出一点给 3 分,答出任意 两点、分析合理即可) 【解析】多处写道旧挂历,主要是表现少年特别想卖掉康熙字典而买车上学的心 理,同时这也折射出了吝啬小气、唯利是图的形象,另外也是一种对比,明星挂 历的“新”与康熙字典的“旧”,在人们眼里前者比后者有收藏价值,这是启人 深思的。 (4)小说中的“老师”先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后来又高价收藏 了《康熙字典》。小说这样写,有人认为很巧妙,有人认为不太好。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案】示例一:我认为很巧妙。理由:①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老师在不了解少年处境的情况下,主观臆断,冤枉了少年,后来明白了字典承载 着少年的梦想,诚挚向少年道歉并高价收藏字典,这是一个意识到错误之后能想
法弥补的人、一个能细心呵护少年自尊与梦想的好老师。(或:老师说“这字典 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坏了少年的好事,但少年仍然在他遭遇危险时出手相救, 这样的情节设置更好地突出了少年不计前嫌、热心助人的形象。)②使情节更加 曲折、完整,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少年失望而归,开学巧遇老师,老师诚挚道 歉,想要收藏字典,少年拒绝,老师最终收藏字典,情节一波三折;小说从卖字 典写起,最后字典卖出,这样写也使情节更加完整。③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少年 帮助“老师”脱离险境,最终得到老师的帮助而圆梦,使小说在表现农村少年追 梦的执着的同时,又多了一层意蕴:无论身处何境,都要心怀善念,帮助他人, 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帮助 示例二:我认为不太好。理由:①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少年街头卖字典和 路上相助的时候,“老师”既没有询问他为何卖字典,也无意买他的字典,从这 些表现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善解人意、热心助人的人,但他后来坚持要买《康煕 字典》时却对少年十分理解、小心呵护,似乎又是一个热情细心的人,人物性格 发展缺乏必然的逻辑,让人觉得虚假。②这样的情节设计不太合理。老师主观臆 断,冤枉少年,坏了他的好事,但在少年出手相助之后却没有询问卖字典的情况, 直等到发现少年是自己的学生后才询问字典卖掉了没有并坚持购买,这有点不 合情理。③削弱了小说的主题。“老师”原本可以在被少年帮助时询问卖字典的 情况,热心买下字典,但他直到少年入学之后才买下《康熙字典》,有为了避免 师生相处尴尬而买字典的嫌疑,从某种意义上说使小说的主题变得暗淡、窄化。 (8分;其中“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任意两点、意 思对即可) 【解析】在探究时主要从小说的情节发展、主题揭示以及形象塑造等角度进行探 究,要明确观点,阐释出合理而充足的理由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拉加德:金融世界里的香奈尔 李卉 2011年6月2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式宣布,法国经济、财 政与工业部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被选为该组织下一任总裁,任期将自7月5 日开始,为期5年。这也是IMF自1944年成立以来,诞生的首位女总裁。“她 就像是金融世界里的可可·香奈尔,”英国《每日电讯》报如此评价克里斯蒂 娜·拉加德,“因为她们拥有一样的勇气、坚定和优雅。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1956年出生于法国的一个中产阶级之家,她在法国西部港 口城市长大。拉加德的父亲是一名大学教授,母亲则从事与古典文学出版相关的 工作,拉加德是家里四个孩子中最年长的一个,也是唯一的女孩 17岁那年,拉加德父亲去世。但彪炳独立精神的母亲,并没让拉加德和她的三 个弟弟感到末日来临。在参加完法国中学毕业会考后,拉加德得到一笔奖学金留 学美国。拉加德后来说:“世界从那时向我敞开了大门。”她说:“这段经历让 我更好地了解了美国人,也让我了解了澳大利亚人、加纳人、丹麦人…”这段 令人难忘的留学经历,开阔了拉加德的视野,也令她接纳了美国的社会文化。从 美国马里兰州一所女子学校毕业后,拉加德重回法国,入读巴黎第十大学法学院 和法国政治研究学院,获得法学、政治学硕士学位
法弥补的人、一个能细心呵护少年自尊与梦想的好老师。(或:老师说“这字典 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坏了少年的好事,但少年仍然在他遭遇危险时出手相救, 这样的情节设置更好地突出了少年不计前嫌、热心助人的形象。)②使情节更加 曲折、完整,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少年失望而归,开学巧遇老师,老师诚挚道 歉,想要收藏字典,少年拒绝,老师最终收藏字典,情节一波三折;小说从卖字 典写起,最后字典卖出,这样写也使情节更加完整。③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少年 帮助“老师”脱离险境,最终得到老师的帮助而圆梦,使小说在表现农村少年追 梦的执着的同时,又多了一层意蕴:无论身处何境,都要心怀善念,帮助他人, 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帮助。 示例二:我认为不太好。理由:①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少年街头卖字典和 路上相助的时候,“老师”既没有询问他为何卖字典,也无意买他的字典,从这 些表现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善解人意、热心助人的人,但他后来坚持要买《康熙 字典》时却对少年十分理解、小心呵护,似乎又是一个热情细心的人,人物性格 发展缺乏必然的逻辑,让人觉得虚假。②这样的情节设计不太合理。老师主观臆 断,冤枉少年,坏了他的好事,但在少年出手相助之后却没有询问卖字典的情况, 一直等到发现少年是自己的学生后才询问字典卖掉了没有并坚持购买,这有点不 合情理。③削弱了小说的主题。“老师”原本可以在被少年帮助时询问卖字典的 情况,热心买下字典,但他直到少年入学之后才买下《康熙字典》,有为了避免 师生相处尴尬而买字典的嫌疑,从某种意义上说使小说的主题变得暗淡、窄化。 (8 分;其中“观点”明确 2 分,“理由”答出一点给 3 分,答出任意两点、意 思对即可) 【解析】在探究时主要从小说的情节发展、主题揭示以及形象塑造等角度进行探 究,要明确观点,阐释出合理而充足的理由。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拉加德:金融世界里的香奈尔 李卉 2011 年 6 月 28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式宣布,法国经济、财 政与工业部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被选为该组织下一任总裁,任期将自 7 月 5 日开始,为期 5 年。这也是 IMF 自 1944 年成立以来,诞生的首位女总裁。“她 就像是金融世界里的可可·香奈尔,”英国《每日电讯》报如此评价克里斯蒂 娜·拉加德,“因为她们拥有一样的勇气、坚定和优雅。”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1956 年出生于法国的一个中产阶级之家,她在法国西部港 口城市长大。拉加德的父亲是一名大学教授,母亲则从事与古典文学出版相关的 工作,拉加德是家里四个孩子中最年长的一个,也是唯一的女孩。 17 岁那年,拉加德父亲去世。但彪炳独立精神的母亲,并没让拉加德和她的三 个弟弟感到末日来临。在参加完法国中学毕业会考后,拉加德得到一笔奖学金留 学美国。拉加德后来说:“世界从那时向我敞开了大门。”她说:“这段经历让 我更好地了解了美国人,也让我了解了澳大利亚人、加纳人、丹麦人……”这段 令人难忘的留学经历,开阔了拉加德的视野,也令她接纳了美国的社会文化。从 美国马里兰州一所女子学校毕业后,拉加德重回法国,入读巴黎第十大学法学院 和法国政治研究学院,获得法学、政治学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