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市高三一模汇编.文言文 海淀一模 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n题。 笔阵图 卫铄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 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 者少,暗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 ③,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 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 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 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 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 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 而用之。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如陆断犀象。 L如百钧弩发。 如万岁枯藤 如崩浪雷奔。 1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 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 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 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①三端: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②该赡:渊博丰赡。 ③煎涸:指浅黑干涸。 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润色:修饰文字 B.贻诸子孙,永为模范漠范:榜样 C 从其消息而用之消息:情况 D.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委曲:曲意迁就 9.要成为优秀的书家,应具备怎样的个人修养?请根据第一段内容作答。(4 分) 10.我国古代“文房四宝”在文章第二段出现的顺序依次为 。(2分)
2016 北京市高三一模汇编.文言文. 海淀一模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n 题。 笔阵图 卫铄 夫三端①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 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 者少,暗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 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 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 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煎涸③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 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 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 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 而用之。 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如陆断犀象。 乚如百钧弩发。 丨如万岁枯藤。 如崩浪雷奔。 1 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 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 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 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①三端: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②该赡:渊博丰赡。 ③煎涸:指浅黑干涸。 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润色:修饰文字 B.贻诸子孙,永为模范漠范:榜样 C.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消息:情况 D.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委曲:曲意迁就 9.要成为优秀的书家,应具备怎样的个人修养?请根据第一段内容作答。(4 分) 10.我国古代“文房四宝”在文章第二段出现的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 ____。(2 分)
11.文章结尾处,“斯造妙矣,书道毕矣”中的“书道”指“书法之道”,请概 括第三段至结尾处所介绍的“书法之道”。(6分) 12.用“/”给下面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卫其书盔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 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 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 邪正之粗云。 (苏轼《题鲁公帖》 8.(3分)D 9.(4分)作为优秀的书家应该通晓书法之源,精通书法之道,师法古人,学问 渊博,见识丰富,善于感悟。(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0.(2分)笔砚墨纸 11.(6分)(1)选择与书写字体相宜的正确执笔方式;(2)运笔须用全身之 力;(3)从学写大字入门;(4)书法以“多力丰筋”(劲健丰润)为优;(5) 心手相协,意在笔先;(6)用心揣摩,每书一字,各象其形。 (答出1点1分,2点3分,3点4分,4点6分,各点意思对即可得分。) 西城一模 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 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之文,无不达者。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 笔不宜平易。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 谈巷语耶?左氏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肖《书》也。司马去左亦不远, 然《史记》句字,亦未尝肖左也。至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自司 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中间历晋、唐,经宋、元, 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捋扯古文,奄为己有者。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 戏剧他文不然也。 空同°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③。 凡有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骂为“野路恶道”。不知空同模拟,自一人创之 犹不甚可厌。迨其后一传百,以讹益讹,愈趋愈下,不足观矣。且空同诸文,尚 多己意,纪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衔,俱用时制。今却嫌时制 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几不识为何乡贯矣。且文 之佳恶,不在地名官衔也,史迁之文,其佳处在叙事如画,议论超越;而近说乃 云,西京。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 则史迁佳处,彼尚未梦见也,而况能肖史迁也乎? 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学耶?余曰: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学其意, 不必泥其字句也。今之圆领方袍,所以学古人之缀叶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 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也。何也?古人之意,期于饱口腹,蔽形体;今人之意,亦 期于饱口腹,蔽形体,未尝异也。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 之中,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大抵古人之文,专期于达,而今人之文,专期于不 达。以不达学达,是可谓学古者 乎
11.文章结尾处,“斯造妙矣,书道毕矣”中的“书道”指“书法之道”,请概 括第三段至结尾处所介绍的“书法之道”。(6 分) 12.用“/”给下面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5 分) 卫其书盔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 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 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 邪正之粗云。 (苏轼《题鲁公帖》) 8.(3 分)D 9.(4 分)作为优秀的书家应该通晓书法之源,精通书法之道,师法古人,学问 渊博,见识丰富,善于感悟。(答出其中任意 4 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0.(2分)笔 砚 墨 纸 11.(6 分)(1)选择与书写字体相宜的正确执笔方式;(2)运笔须用全身之 力;(3)从学写大字入门;(4)书法以“多力丰筋”(劲健丰润)为优;(5) 心手相协,意在笔先;⑹用心揣摩,每书一字,各象其形。 (答出 1 点 1 分,2 点 3 分,3 点 4 分,4 点 6 分,各点意思对即可得分。) 西城一模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 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之文,无不达者。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 笔不宜平易。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 谈巷语耶?左氏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肖《书》也。司马去左亦不远, 然《史记》句字,亦未尝肖左也。至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自司 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中间历晋、唐,经宋、元, 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挦扯古文,奄为己有者。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 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空同①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②”。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③。 凡有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骂为“野路恶道”。不知空同模拟,自一人创之, 犹不甚可厌。迨其后一传百,以讹益讹,愈趋愈下,不足观矣。且空同诸文,尚 多己意,纪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衔,俱用时制。今却嫌时制 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④,几不识为何乡贯矣。且文 之佳恶,不在地名官衔也,史迁之文,其佳处在叙事如画,议论超越;而近说乃 云,西京⑤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 则史迁佳处,彼尚未梦见也,而况能肖史迁也乎? 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学耶?余曰: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学其意, 不必泥其字句也。今之圆领方袍,所以学古人之缀叶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 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也。何也?古人之意,期于饱口腹,蔽形体;今人之意,亦 期于饱口腹,蔽形体,未尝异也。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 之中,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大抵古人之文,专期于达,而今人之文,专期于不 达。以不达学达,是可谓学古者 乎?
(取材于袁宗道《论文》 【注】①空同:李梦阳,号空同子,明代文学家 ②反正:回到正确轨道 上。③令甲:第一条法令。汉代皇帝颁布法令,按先后分为令甲、令乙、令 内 ④《一统志》:记载全国地理的书。明代所修的称《大明一统志》。⑤ 西京:西汉的代称。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辄谓古文奇奥 辄:就。 B.未尝肖《书》也 肖:相似 C.迨其后一传百 迨:等到 D.不必泥其字句也 泥:沉溺 10.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B.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C.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D.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取秦汉名衔以文之//其翼若垂天之云 B.而近说乃云∥/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C.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D.以不达学达//皆以美于徐公 12.下列各项表述,与本文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对曰:“师其意,不师 其辞。” 韩愈《答刘正夫书》) B.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答谢民师书》 C.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斯固然矣 (王九思《刻太微后集序》 D.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 先后论也 (李贽《童心说》) 1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奧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 14.本文作者在第三段中批判了当时文坛哪些现象?请用现代汉语加以概括。(4 分) 9.(3分)D 10.(3分)B 11.(3分) C 12.(3分)C 13.(4分)时代有古今(的分别),语言也有古今(的不同),(1分)今天 的人们惊讶地认为是奇特奥妙文字的语句,(1分)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谈 巷语呢?(1分)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点1分;表达清楚流畅,1分。 14.(4分)参考答案要点
(取材于袁宗道《论文》) 【注】①空同:李梦阳,号空同子,明代文学家。 ②反正:回到正确轨道 上。 ③令甲:第一条法令。汉代皇帝颁布法令,按先后分为令甲、令乙、令 丙。 ④《一统志》:记载全国地理的书。明代所修的称《大明一统志》。 ⑤ 西京:西汉的代称。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辄谓古文奇奥 辄:就。 B.未尝肖《书》也 肖:相似。 C.迨其后一传百 迨:等到。 D.不必泥其字句也 泥:沉溺。 10.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B.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C.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D.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取秦汉名衔以文之 // 其翼若垂天之云 B.而近说乃云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C.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D.以不达学达 // 皆以美于徐公 12.下列各项表述,与本文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 分) A.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对曰:“师其意,不师 其辞。” (韩愈《答刘正夫书》) B.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答谢民师书》 C.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斯固然矣。 (王九思《刻太微后集序》) D.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 先后论也。 (李贽《童心说》) 1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 14.本文作者在第三段中批判了当时文坛哪些现象?请用现代汉语加以概括。(4 分) 9.(3 分)D 10.(3 分)B 11.(3 分) C 12.(3 分)C 13.(4 分)时代有古今(的分别),语言也有古今(的不同),(1 分)今天 的人们惊讶地认为是奇特奥妙文字的语句,(1 分)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谈 巷语呢?(1 分)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点 1 分;表达清楚流畅,1 分。 14.(4 分)参考答案要点:
①当代文人把李梦阳那种纯粹模仿古代文章的写法当成标准,只要有一句话不像 古人文章,就立刻横加指责。 ②有些文人嫌当下的制度名称不够文雅,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秦汉时候的称谓,让 读者不明所以 ③人们并不理解司马迁在写作上的真正妙处,甚至认为西汉以后的官制名称都不 好听,即使司马迁在世也写不出好史书来。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东城一模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4题。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 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口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 稷越在草荞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 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 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 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 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 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 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 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 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 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 对而言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秦伯使辞焉 B.辞赋 D.告辞 ②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 A.宽厚 B.深厚 厚 D.醇厚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逮吴之未定 逮奉圣朝 B.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申包胥以秦师至楚 皆以美于徐公 而赏始于包胥 临溪而渔 10.请用“/”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断句。(3分) 11.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①当代文人把李梦阳那种纯粹模仿古代文章的写法当成标准,只要有一句话不像 古人文章,就立刻横加指责。 ②有些文人嫌当下的制度名称不够文雅,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秦汉时候的称谓,让 读者不明所以。 ③人们并不理解司马迁在写作上的真正妙处,甚至认为西汉以后的官制名称都不 好听,即使司马迁在世也写不出好史书来。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东城一模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4 题。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 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1】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2】始于楚寡君失社 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 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 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 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 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 “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 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 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 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 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 对而言。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秦伯使辞焉 A.言辞 B.辞赋 C.推 辞 D.告辞 ②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 A.宽厚 B.深厚 C.丰 厚 D.醇厚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逮吴之未定 逮奉圣朝 B.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申包胥以秦师至楚 皆以美于徐公 D.而赏始于包胥 临溪而渔 10.请用“/”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断句。(3 分) 11.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 分)
12.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①-②题。(3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①这首先时候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总集《 (1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秦王赋此诗,日的 是 。(2分)。 13.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 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4分) 14.文中说“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本句中 “忠”的含义的理解。(6分)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论语》) ①【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査实词含义,考点在于联系上下文。“秦伯使辞焉”,秦伯 派遣使者推辞 ②【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实词含义,难点在于补出主语。“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 七天七夜哭声不断,(感情)深厚。 9.【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A选项:介词,趁着;副词,等到。B选项:均为介词,为(之) C选项:介词,凭借;动词,认为。D选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10.【参考答案】吴为无道/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稷, 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 【思路点拨】“/”为可断可不断处 11.【参考答案】然而赏赐是用来劝勉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恒常的法则。 【思路点拨】翻译重点:“所以”,用来……的;“劝”,劝勉、勉励;“非常”, 古今异义,不是恒常的。 ①【参考答案】《诗经》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
12.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①-②题。(3 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①这首先时候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总集《 》。 (1 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秦王赋此诗,目的 是 。(2 分)。 13.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 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4 分) 14.文中说“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本句中 “忠”的含义的理解。(6 分)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论语》) ①【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实词含义,考点在于联系上下文。“秦伯使辞焉”,秦伯 派遣使者推辞。 ②【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实词含义,难点在于补出主语。“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 七天七夜哭声不断,(感情)深厚。 9.【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A 选项:介词,趁着;副词,等到。B 选项:均为介词,为(之)。 C 选项:介词,凭借;动词,认为。D 选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10.【参考答案】吴为无道/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稷/ 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 【思路点拨】“//”为可断可不断处。 11.【参考答案】然而赏赐是用来劝勉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恒常的法则。 【思路点拨】翻译重点:“所以”,用来……的;“劝”,劝勉、勉励;“非常”, 古今异义,不是恒常的。 12. ①【参考答案】《诗经》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
②【参考答案】与战友同仇敌忾;表明秦楚为盟友、共同击吴的立场,及出兵救 楚的决心。 【思路点拨】“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偕行”表明战友之谊与同仇敌忾 的决心 13.【参考答案】 相同点:均独自面见秦伯,陈述利害;均从秦的利益出发,讲述道理。不同点 烛之武主要是晓之以理,讲出兵对秦的好处,不出兵对秦的坏处;申包胥先晓之 以理,再动之以情,立墙庭哭,绝食七日,最终打动秦伯出兵救楚。 【思路点拨】本题考査课内外的对比阅读能力。答题注意思路清楚,根据分值答 题 14.【参考答案】 材料①中,郑伯请烛之武说秦伯时,烛之武虽最终以国事为重,答应请求。但是 在过程仍因曾不被重用,而有所不满,产生推脱之辞。相比之下,申包胥主动赴 秦乞师,则是完全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忠心之举。 材料②中,曾子的“忠”指为人做事要尽心竭力地为对方考虑。申包胥在国家存 亡之际,尽心竭力为国家考虑,不待楚王命令到达,而独自赴秦乞师,是一种“尽 己”的表现。 综上所述,本句“忠”的含义是: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尽心竭力为 国家做事。 【思路点拨】结合材料内容,分别写出两则材料中“忠”的含义,并写出申包胥 与两则材料相关的“忠”的体现,最后总结文章中本句“忠”的含义。答此题时, 注意结合文本,言之成理,思路清晰 【参考译文】 申包胥是楚国人。吴国在柏举大败楚军,就攻入郢都,楚昭王逃亡到随国,申包 胥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请求出兵(援助),说,“吴国做出不合道义的 事,行为就像大猪长蛇一样(贪婪残暴),像蚕(吃桑叶一样)吞食天下,对中 原国家用兵,首先从楚国开始(攻打)。敝国国君失去了国家,流亡在草野之中, 派遣臣下来报告急难说:‘吴国是夷狄之国,夷狄的欲求是没有满足的,灭亡了 楚国,那它的西边就和您的国家接壤,如果(吴国)与您接境为邻,那就是大王 边境上的心腹大患。趁吴国形势未稳,大王一定要想办法图谋。如果能仰仗大王 的威风,保存并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大王。’ 秦伯派人推辞,说:“我们大王知道您的要求了,您还是到宾馆(休息),我们 将商议此事并告诉您(结果)。申包胥答道:“敝国国君流亡在草野之中,没有 获得一个休息的地方,我怎么敢去安歇?”靠着宫廷的墙壁站立着哭泣,哭声日 夜不断,水浆也不喝一口,(这样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为他吟诵了《无衣》 这首诗,说军队现在就出发。申包胥磕了九个头才坐下,秦哀公说:“楚国有这 样的臣子还亡了国,我没有像这样的臣子,我灭亡的日子没有几天了。”于是就 发兵援救楚国。 申包胥带领秦军到达楚国。秦国大夫子满、子虎率领五百辆兵车,子满说:“我 们不了解吴国的战术。”让楚国部队先跟吴国部队作战,然后与楚军会合,大败 吴军 吴国退兵后,楚昭王收复了国家,奖励就从申包胥开始。申包胥说:“辅佐君王 安定国家,不是为了自己;拯救急难铲除祸害,不是为了名声;功成了就接受奖
②【参考答案】与战友同仇敌忾;表明秦楚为盟友、共同击吴的立场,及出兵救 楚的决心。 【思路点拨】“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偕行”表明战友之谊与同仇敌忾 的决心。 13.【参考答案】 相同点:均独自面见秦伯,陈述利害;均从秦的利益出发,讲述道理。不同点: 烛之武主要是晓之以理,讲出兵对秦的好处,不出兵对秦的坏处;申包胥先晓之 以理,再动之以情,立墙庭哭,绝食七日,最终打动秦伯出兵救楚。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课内外的对比阅读能力。答题注意思路清楚,根据分值答 题。 14.【参考答案】 材料①中,郑伯请烛之武说秦伯时,烛之武虽最终以国事为重,答应请求。但是 在过程仍因曾不被重用,而有所不满,产生推脱之辞。相比之下,申包胥主动赴 秦乞师,则是完全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忠心之举。 材料②中,曾子的“忠”指为人做事要尽心竭力地为对方考虑。申包胥在国家存 亡之际,尽心竭力为国家考虑,不待楚王命令到达,而独自赴秦乞师,是一种“尽 己”的表现。 综上所述,本句“忠”的含义是: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尽心竭力为 国家做事。 【思路点拨】结合材料内容,分别写出两则材料中“忠”的含义,并写出申包胥 与两则材料相关的“忠”的体现,最后总结文章中本句“忠”的含义。答此题时, 注意结合文本,言之成理,思路清晰。 【参考译文】 申包胥是楚国人。吴国在柏举大败楚军,就攻入郢都,楚昭王逃亡到随国,申包 胥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请求出兵(援助),说,“吴国做出不合道义的 事,行为就像大猪长蛇一样(贪婪残暴),像蚕(吃桑叶一样)吞食天下,对中 原国家用兵,首先从楚国开始(攻打)。敝国国君失去了国家,流亡在草野之中, 派遣臣下来报告急难说:‘吴国是夷狄之国,夷狄的欲求是没有满足的,灭亡了 楚国,那它的西边就和您的国家接壤,如果(吴国)与您接境为邻,那就是大王 边境上的心腹大患。趁吴国形势未稳,大王一定要想办法图谋。如果能仰仗大王 的威风,保存并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大王。’” 秦伯派人推辞,说:“我们大王知道您的要求了,您还是到宾馆(休息),我们 将商议此事并告诉您(结果)。申包胥答道:“敝国国君流亡在草野之中,没有 获得一个休息的地方,我怎么敢去安歇?”靠着宫廷的墙壁站立着哭泣,哭声日 夜不断,水浆也不喝一口,(这样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为他吟诵了《无衣》 这首诗,说军队现在就出发。申包胥磕了九个头才坐下,秦哀公说:“楚国有这 样的臣子还亡了国,我没有像这样的臣子,我灭亡的日子没有几天了。”于是就 发兵援救楚国。 申包胥带领秦军到达楚国。秦国大夫子满、子虎率领五百辆兵车,子满说:“我 们不了解吴国的战术。”让楚国部队先跟吴国部队作战,然后与楚军会合,大败 吴军。 吴国退兵后,楚昭王收复了国家,奖励就从申包胥开始。申包胥说:“辅佐君王 安定国家,不是为了自己;拯救急难铲除祸害,不是为了名声;功成了就接受奖
赏,这是出卖自己的勇力。国君己经得到安定,又还追求什么呢?”就逃避赏赐, 辈子也不露面。 君子说:“申先生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这是忠心;七天七夜哭声不断, 这是(对国家)感情深厚:不接受赏赐,这是不夸耀(功劳)。但赏赐是用来勉 励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经常可以用的法则。 朝阳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贫, 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 贤使能为政也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 于众贤。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 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古之圣王之为政 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 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 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 之贤者众矣。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 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国之贤者,高与 之爵,厚与之禄,重与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 不重,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宦 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髙与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髙爵【乙】 无禄,民不信也。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 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与,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 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王公大人 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 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 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 出亡则不从。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于《墨子·尚贤》) 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10.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①例:有能则举之 A.一举成名 B.举一反三 C.举国同庆 D.唯才是举 ②例:事则不与 A.患难与共 B.与人为善 C.欲取先与 D.与时俱进 11.根据文意,如果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加入虚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且乙:而 B.甲:则乙:而 C.甲:且乙:则 D.甲:则乙:则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 B.墨子认为要给予贤能的人足够的财富、地位、礼遇、荣誉
赏,这是出卖自己的勇力。国君已经得到安定,又还追求什么呢?”就逃避赏赐, 一辈子也不露面。 君子说:“申先生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这是忠心;七天七夜哭声不断, 这是(对国家)感情深厚;不接受赏赐,这是不夸耀(功劳)。但赏赐是用来勉 励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经常可以用的法则。 朝阳一模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贫, 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 贤使能为政也。”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 于众贤。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 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古之圣王之为政 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 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 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 之贤者众矣。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 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国之贤者,高与 之爵,厚与之禄,重与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 不重,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 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高与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乙】 无禄,民不信也。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 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与,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 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王公大人 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 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 出亡则不从。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于《墨子·尚贤》) 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 分) 10.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 分) ①例:有能则举之 A.一举成名 B.举一反三 C.举国同庆 D.唯才是举 ②例:事则不与 A.患难与共 B.与人为善 C.欲取先与 D.与时俱进 11.根据文意,如果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加入虚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甲:且乙:而 B.甲:则乙:而 C.甲:且乙:则 D.甲:则乙:则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 B.墨子认为要给予贤能的人足够的财富、地位、礼遇、荣誉
C.墨子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 D.文中以“古之圣王”与“今王公大人”做出了鲜明的对比 13.请把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14.文章结尾说:“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墨子认为,重用贤能的 人对百姓有好处。请根据文意概括,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哪些好处。(4分) 9.(5分)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 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评分参考】答对2处得1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10.(4分)①(2分)D(A.中举;B.列举;C.全;D.任用) ②(2分)C(A.和;B.偕同;C.给:D.随着) 11.(3分)B 12.(3分)C(“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与原 文“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不符) 13.(6分)如果奖赏不能落到贤人身上,处罚不能落到恶人身上,那么贤能的 人就不会被勉励,作恶的人就不会被阻止。因此让不贤的人治理官府就会监守自 盗,让他守城就会背叛,君王有难时他就不肯献身,君王外出流亡他就不肯跟随。 “劝”“阻”“是以”“倍”“死”“亡”各1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4.(4分)重用贤能的人,可以治理好国家,使百姓获得安定、富足的生活(2 分);可以让普通劳动者有机会得到任用,才华有用武之地(2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子墨子说:“如今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都希望长久保持而不失去(自己的国家)。 但是(他们却)不能使(国家)富足而是使(国家)贫穷,不能使(人口)众多 而是使(人口)稀少,不能使(社会)安定而是使(社会)动荡,这是什么原因 呢?这是(因为)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不能用重用贤能之士的方法来治理国 家 贤良的人多,那么国家治理(的政绩)就多;贤良的人少,那么国家治理(的政 绩)就少。现在王公大人的紧要事务就是使贤人增多。问 既然)这样,那 么使贤人增多的方法是怎么做的呢?”子墨子说:“想要使自己国家中贤良的人 增多,一定要让贤人富有,让他们有尊贵的地位,让他们受到尊敬,让他们得到 赞美,这样做之后国家的贤人就可以得到并且增多了。”古代的圣贤君主治理国 家的(方法),说是:“(人如果)不仁义(我就)不让(他)富有,(如果) 不仁义(我就)不让(他)尊贵,(如果)不仁义(我就)不让(他与我)亲好, (如果)不仁义(我就)不让(他与我)接近。”因此国家中(原本)富贵(与 君主)亲近的人听到这个政令,都因为失去了自己(原本能够)倚仗的(只能) 行仁义之事,国家中(原本与君主)疏远的人听到这个政令,都因为君主能不回
C.墨子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 D.文中以“古之圣王”与“今王公大人”做出了鲜明的对比。 13.请把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14.文章结尾说:“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墨子认为,重用贤能的 人对百姓有好处。请根据文意概括,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哪些好处。(4 分) 9.(5 分)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 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评分参考】答对 2 处得 1 分。答错 2 处扣 1 分。扣完为止。 10.(4 分)①(2 分)D(A.中举;B.列举;C.全;D.任用) ②(2 分)C(A.和;B.偕同;C.给;D.随着) 11.(3 分)B 12.(3 分)C(“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与原 文“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不符) 13.(6 分)如果奖赏不能落到贤人身上,处罚不能落到恶人身上,那么贤能的 人就不会被勉励,作恶的人就不会被阻止。因此让不贤的人治理官府就会监守自 盗,让他守城就会背叛,君王有难时他就不肯献身,君王外出流亡他就不肯跟随。 (“劝”“阻”“是以”“倍”“死”“亡”各 1 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4.(4 分)重用贤能的人,可以治理好国家,使百姓获得安定、富足的生活(2 分);可以让普通劳动者有机会得到任用,才华有用武之地(2 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子墨子说:“如今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都希望长久保持而不失去(自己的国家)。 但是(他们却)不能使(国家)富足而是使(国家)贫穷,不能使(人口)众多 而是使(人口)稀少,不能使(社会)安定而是使(社会)动荡,这是什么原因 呢?这是(因为)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不能用重用贤能之士的方法来治理国 家。” 贤良的人多,那么国家治理(的政绩)就多;贤良的人少,那么国家治理(的政 绩)就少。现在王公大人的紧要事务就是使贤人增多。问:“(既然)这样,那 么使贤人增多的方法是怎么做的呢?”子墨子说:“想要使自己国家中贤良的人 增多,一定要让贤人富有,让他们有尊贵的地位,让他们受到尊敬,让他们得到 赞美,这样做之后国家的贤人就可以得到并且增多了。”古代的圣贤君主治理国 家的(方法),说是:“(人如果)不仁义(我就)不让(他)富有,(如果) 不仁义(我就)不让(他)尊贵,(如果)不仁义(我就)不让(他与我)亲好, (如果)不仁义(我就)不让(他与我)接近。”因此国家中(原本)富贵(与 君主)亲近的人听到这个政令,都因为失去了自己(原本能够)倚仗的(只能) 行仁义之事,国家中(原本与君主)疏远的人听到这个政令,都因为君主能不回
避关系疏远重用仁义之人而行仁义之事。直到边远偏僻的郊外的臣子、宫庭的戍 卫人员、都城中的民众、四方边境的百姓听到这个政令,都争相行仁义之事,那 么国中贤人就多了。贤人治理国家,(就能使)国家安定,刑法公正,府库充实 百姓富足。 古时的圣贤君主治理国家,重用有德行的贤人。即使是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经商 的人,有能力就任用他。国中的贤人,给他很高的官位,给他丰厚的俸禄,给他 很大的权力。(如果贤人的)官位不髙,百姓就会不敬重(他);俸禄不丰厚, 百姓就会不信任(他);权力不大,百姓就会不敬畏(他)。拿(官位、俸禄、 权力)这三种东西给贤人,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想要使(治理国家的) 事情成功。所以在那个时代,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付岀确定奖赏, 衡量功劳来分予禄位。所以为官者不会永远富贵,百姓不会永远贫贱,人人都想 要成为贤人。 现在的王公大人也想效法古人,用重用贤能之士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却(只)给 贤人很高的官位,但俸禄却不随着(增加)。官位高(却)没有(相应的)俸禄 百姓就不信任(君王)了。百姓不信任,怎么能亲附他的君王呢?所以先王说: “贪于权位的,不能把政事分给别人:重视财货的,不能把俸禄分给别人。”政 事的权力不交给别人,俸禄不分给别人,天下的贤人怎么会自己到王公大人的身 边来呢?如果贤人不到王公大人的身边,不贤的人就在(王公大人的)身边了。 王公大人使这些人得到尊位,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那么奖赏一定不会落到 贤人身上,处罚一定不会落到恶人身上。如果奖赏不能落到贤人身上,处罚不能 落到恶人身上,那么贤能的人就不会被勉励,作恶的人就不会被阻止。因此让(不 贤的人)治理官府就会监守自盗,(让他)守城就会背叛,君王有难时(他)就 不肯献身,(君王)外出流亡(他)就不肯跟随。所以圣贤君主用重用贤能之士 的方法来治理国家。重用贤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对百姓有好处的事 石景山一模 二、本大题共9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有关明清时期北京城西风景的图文材料,完成7-15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3题。 西堤 【明】刘侗 水从高梁桥而又西,萦萦入乎偶然之中。岸偶阔狭,而面以阔以狭,水底偶平不 平,而声以鸣不鸣。偶值数行柳垂之,傍极乐、真觉诸寺临之,前广源闸节之 上麦庄桥越之,而以态写,以疏密致,以明暗通。过桥,水亦已深,偶得濆 衍,遂湖焉。界之长堤,湖在堤南,堤则北;稻田豆场在堤北,堤则南。曰西堤 者,城西堤也。 堤,官堤,人无敢亭,无敢舫,无敢渔。荷年年盛一湖,无敢采采。凡荷,藕恶 石及水,芊恶泥,蒂恶流水,花叶恶水而乐日。故水太深以流,泥太深浅者,不 能花也。西堤望湖,不花者数段耳。荷,花时即叶时,花香其红,叶香其绿。荷 风姿而雨韵。姿在风,羽红摇摇,扇白翻翻:韵在雨,粉历历,碧琤琤,珠溅合 合而倾。荷,朵时笔植,而花好偃仰,花头每重,柄每弱,盖每傍挤之。菱砌芡 铺,簪之慈菇。鹥步鴓投,浮鹭没凫,则感荷而愁鱼矣 堤行八九里,龙王庙。庙之傍,黑龙潭。隔湖一堤,而各为水。又行一里,堤始 尾,湖始濒,荷香始回。右顾村百家,上青龙桥,即玉泉山下也。万历十六
避关系疏远重用仁义之人而行仁义之事。直到边远偏僻的郊外的臣子、宫庭的戍 卫人员、都城中的民众、四方边境的百姓听到这个政令,都争相行仁义之事,那 么国中贤人就多了。贤人治理国家,(就能使)国家安定,刑法公正,府库充实, 百姓富足。 古时的圣贤君主治理国家,重用有德行的贤人。即使是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经商 的人,有能力就任用他。国中的贤人,给他很高的官位,给他丰厚的俸禄,给他 很大的权力。(如果贤人的)官位不高,百姓就会不敬重(他);俸禄不丰厚, 百姓就会不信任(他);权力不大,百姓就会不敬畏(他)。拿(官位、俸禄、 权力)这三种东西给贤人,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想要使(治理国家的) 事情成功。所以在那个时代,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付出确定奖赏, 衡量功劳来分予禄位。所以为官者不会永远富贵,百姓不会永远贫贱,人人都想 要成为贤人。 现在的王公大人也想效法古人,用重用贤能之士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却(只)给 贤人很高的官位,但俸禄却不随着(增加)。官位高(却)没有(相应的)俸禄, 百姓就不信任(君王)了。百姓不信任,怎么能亲附他的君王呢?所以先王说: “贪于权位的,不能把政事分给别人;重视财货的,不能把俸禄分给别人。”政 事的权力不交给别人,俸禄不分给别人,天下的贤人怎么会自己到王公大人的身 边来呢?如果贤人不到王公大人的身边,不贤的人就在(王公大人的)身边了。 王公大人使这些人得到尊位,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那么奖赏一定不会落到 贤人身上,处罚一定不会落到恶人身上。如果奖赏不能落到贤人身上,处罚不能 落到恶人身上,那么贤能的人就不会被勉励,作恶的人就不会被阻止。因此让(不 贤的人)治理官府就会监守自盗,(让他)守城就会背叛,君王有难时(他)就 不肯献身,(君王)外出流亡(他)就不肯跟随。所以圣贤君主用重用贤能之士 的方法来治理国家。重用贤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对百姓有好处的事。 石景山一模 二、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30 分。 阅读下面有关明清时期北京城西风景的图文材料,完成 7—15 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3 题。 西堤 【明】刘侗 水从高梁桥而又西,萦萦入乎偶然之中。岸偶阔狭,而面以阔以狭,水底偶平不 平,而声以鸣不鸣。偶值数行柳垂之,傍极乐、真觉诸寺临之,前广源闸节之, 上麦庄桥【1】越之,而以态写,以疏密致,以明暗通。过桥,水亦已深,偶得濆【2】 衍,遂湖焉。界之长堤,湖在堤南,堤则北;稻田豆场在堤北,堤则南。曰西堤 者,城西堤也。 堤,官堤,人无敢亭,无敢舫,无敢渔。荷年年盛一湖,无敢采采。凡荷,藕恶 石及水,芊恶泥,蒂恶流水,花叶恶水而乐日。故水太深以流,泥太深浅者,不 能花也。西堤望湖,不花者数段耳。荷,花时即叶时,花香其红,叶香其绿。荷, 风姿而雨韵。姿在风,羽红摇摇,扇白翻翻;韵在雨,粉历历,碧琤琤,珠溅合, 合而倾。荷,朵时笔植,而花好偃仰,花头每重,柄每弱,盖每傍挤之。菱砌芡 铺,簪之慈菇。鹥步鶂投,浮鹭没凫,则感荷而愁鱼矣。 堤行八九里,龙王庙。庙之傍,黑龙潭。隔湖一堤,而各为水。又行一里,堤始 尾,湖始濒,荷香始回。右顾村百家,上青龙桥,即玉泉山下也。万历十六年
上谒陵还,幸湖,御龙舟。先期,水衡口于下流闸水,水平堤。内侍潜系巨鱼 水中,处处识之,则奏举纲,紫鳞银刀,泼剌水面,上颜喜 (取材于《西京景物略》) 注释:【1】麦庄桥:即今日麦钟桥。【2】濆(pan)衍:水势汹涌漫衍。【3 水衡:管理池苑之官。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傍极乐、真觉诸寺临之 A.面对 B.降 临 D.统管 ②朵时笔植 A.栽种 B.直立 C.植物 D.建立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萦萦入乎偶然之中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遂湖焉 则牛羊何择 焉 C.故水太深以流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堤始尾 千呼万唤始出来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岸偶阔狭,而面以阔以狭 河岸时宽时窄,河面也随之或宽或窄 B.前广源闸节之 前面有广源闸调节水流 C.鹥步鵰投,浮鹭没凫 鸥、鹭等水鸟时而浮游漫步,时而入水捕鱼 D.则奏举纲 就上奏列举出要点 10.请把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11.本文在写景记游中折射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意简要说明。(3 分) 12.荷,亦称莲,向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周敦颐《爱莲说》与本文都对其进行 了描绘。相比之下,两篇文章所写荷(莲)在形象、写法上有何不同?(5分) 13.在横线处填写相关作品原句。(6分。限选其中6处。)
上谒陵还,幸湖,御龙舟。先期,水衡【3】于下流闸水,水平堤。内侍潜系巨鱼 水中,处处识之,则奏举纲,紫鳞银刀,泼剌水面,上颜喜。 (取材于《西京景物略》) 注释:【1】麦庄桥:即今日麦钟桥。【2】濆(pēn)衍:水势汹涌漫衍。【3】 水衡:管理池苑之官。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 分) ①傍极乐、真觉诸寺临之 A.面对 B.降 临 C.到 D.统管 ②朵时笔植 A.栽种 B.直立 C.植物 D.建立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萦萦入乎偶然之中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遂湖焉 则牛羊何择 焉 C.故水太深以流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堤始尾 千呼万唤始出来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岸偶阔狭,而面以阔以狭 河岸时宽时窄,河面也随之或宽或窄 B.前广源闸节之 前面有广源闸调节水流 C.鹥步鶂投,浮鹭没凫 鸥、鹭等水鸟时而浮游漫步,时而入水捕鱼 D.则奏举纲 就上奏列举出要点 10.请把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 分) 11.本文在写景记游中折射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意简要说明。(3 分) 12.荷,亦称莲,向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周敦颐《爱莲说》与本文都对其进行 了描绘。相比之下,两篇文章所写荷(莲)在形象、写法上有何不同?(5 分) 13.在横线处填写相关作品原句。(6 分。限选其中 6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