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语文高考汇编——论述文 2016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 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 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 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 《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 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 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 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 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 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 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 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 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 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 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 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 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 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 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 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 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 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 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 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 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 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 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风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 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 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 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2016 年语文高考汇编——论述文 2016 新课标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 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 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 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 《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 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 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 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 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 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 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 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 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 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 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 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 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 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 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 1928 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 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 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 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 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 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 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 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 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 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 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 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 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 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王国维写 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 内容的真实性”范围扩大,原文是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及《续考》”,只能证明“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和“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这两点,并不是选项所说的“所载内容”,扩大了范围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内査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査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 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 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 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 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 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范围 扩大:原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无情批判”,并没有泛 指旧史学,漏掉了修饰语。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 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 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 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 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 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 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 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1917 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 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 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 项“王国维写 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及《续考》 ,证明了《史记· 殷本纪》所载 内容的真实性”范围扩大,原文是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及《续考》 ”,只能证明“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和“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这两点,并不是选项所说的“所载内容”,扩大了范围。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 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 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 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 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 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 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 项范围 扩大:原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无情批判”,并没有泛 指旧史学,漏掉了修饰语。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 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 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 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 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 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 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 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 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直 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扭曲文意。原文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白斌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 文》学”,意思是说“中国的文字学家很早就把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探究先 民造字之法的凭依”了,而“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只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 文字学的改造”,关系错误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 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 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 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 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2016年新课标Ⅱ卷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 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 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 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 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 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 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 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 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 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 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 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 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 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 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 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 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 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 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 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 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 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 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 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 项“直 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扭曲文意。原文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白斌说文解字》 ,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 文》学”,意思是说“中国的文字学家很早就把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探究先 民造字之法的凭依”了,而“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只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 文字学的改造”,关系错误。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 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 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 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 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2016 年新课标Ⅱ卷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3 題.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 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 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 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 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 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 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 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 所闻,17 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 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 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 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 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 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 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 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 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 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 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 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 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 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 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 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
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 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 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一他们要摆脱陈旧的 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 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 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 障碍之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 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 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 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 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 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 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 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 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 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 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 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 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答案】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 类型: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 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B项“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错 误。原文第一段“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
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 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 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 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 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 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 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 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 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 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 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 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 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 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 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 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 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 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 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 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答案】 1.B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 类型: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 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B 项“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错 误。原文第一段“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
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 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选项把“通常丢掉”,混淆范围。A 项根据原文第一段“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 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 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来理解。C项根据原文第二段“受此 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来理解。D项根据原文 第三段“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来理解。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 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 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 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 的选项B就是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将文中“通 常丢掉”,混淆范围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 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 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 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C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 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曲 解文意,原文第四段“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 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 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 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很明显对象是“在这些小说家笔 下”而不是“人们”,范围扩大,且原文没有“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 最重要的因素”这层意思,曲解文意。A项根据 第一段“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 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类推断。B项根据第三段“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 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 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来推断。D项根据原文第四段“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 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 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来推断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 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 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 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是对文章第四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 将文中的“那些小说家”概括成“人们”,范围扩大,而且曲解文意。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 类型: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 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B项“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说法错误,文 章第三段“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第四段“甚至将虚 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说明未降低对虚构依赖。A项根据第二段“除流 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
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 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选项把“通常丢掉”,混淆范围。A 项根据原文第一段“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 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 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来理解。C 项根据原文第二段“受此 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来理解。D 项根据原文 第三段“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来理解。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 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 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 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 的选项 B 就是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将文中“通 常丢掉”,混淆范围。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 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 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 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 C 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 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曲 解文意,原文第四段“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 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 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 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很明显对象是“在这些小说家笔 下”而不是“人们”,范围扩大,且原文没有“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 最重要的因素”这层意思,曲解文意。A 项根据 第一段“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 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类推断。B 项根据第三段“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 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 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来推断。D 项根据原文第四段“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 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 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来推断。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 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 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 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 项是对文章第四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 将文中的“那些小说家”概括成“人们”,范围扩大,而且曲解文意。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 类型: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 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B 项“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说法错误,文 章第三段“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第四段“甚至将虚 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说明未降低对虚构依赖。A 项根据第二段“除流 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
们的共同要素”来理解。C项根据第四段“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 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来分析理解。D项根据第四段“他们要摆脱陈 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 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 的障碍之一”来分析推断。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 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 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 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选项B曲解文意 2016年新课标Ⅲ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 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 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 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 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 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 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 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 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 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 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 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 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 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 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 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 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 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 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 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 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 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 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 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 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
们的共同要素”来理解。C 项根据第四段“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 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来分析理解。D 项根据第四段“他们要摆脱陈 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 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 的障碍之一”来分析推断。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 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 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 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选项 B 曲解文意。 2016 年新课标Ⅲ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 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 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 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 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 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 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 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 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 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 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 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 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 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 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 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 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 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 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 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 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 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 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 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 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
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 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 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 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 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 “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 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 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 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 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 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 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 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 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 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答案】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对文章理解能力。C项曲解文意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合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D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B项与原文不合,答案在第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16年上海卷
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 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 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 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 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 “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 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 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 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 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 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 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 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 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 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答案】 1.C 2.D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理解能力。C 项曲解文意 【考点定位】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合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 2.试题分析:D 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考点定位】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B 项与原文不合,答案在第 一段。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016 年上海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 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 “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 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 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 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 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 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 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 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 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 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 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 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 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 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 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 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 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 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 “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没, 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 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 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 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 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 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 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时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 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 “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 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 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7 分)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 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 “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 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 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 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 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 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 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 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 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 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 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 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 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 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 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 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 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 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 “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没, 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 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 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 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 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 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 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时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 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 “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 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 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
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城建,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 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 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 ①一类的东西,现在想来不禁赧颜,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 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 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①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 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个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 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有删改) 【注】①《花月痕》:清代长篇小说,情调缠绵哀怨 1.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2分) 2.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B.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 C.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 D.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3.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3分) 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②⑤段着重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 C.第⑨⑩段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 D.第①段总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 B.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 C.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 D.“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克白》是一部悲剧。 6.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5分) 【答案】 1.考据学对作者生平也很重视 3.(1)用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2)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的:是一种反省 的理解;预存美丑的标准,把自己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 4.C 5.B 6.相同点:注重自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欣赏的态度忌杂有任何城建, 把自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 不同点:印象派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 准。欣赏的态度全凭直觉。作者认为内行与外行的印象得出的价值未必相同,除 直觉外,还要能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解析】
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城建,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 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 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 ①一类的东西,现在想来不禁赧颜,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 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 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⑪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 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个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 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有删改) 【注】①《花月痕》:清代长篇小说,情调缠绵哀怨。 1.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2 分) 2.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B.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 C.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 D.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3.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3 分) 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第①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②~⑤段着重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 C.第⑨⑩段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 D.第⑪段总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3 分) A.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 B.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 C.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 D.“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克白》是一部悲剧。 6.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5 分) 【答案】 1.考据学对作者生平也很重视。 2.B 3.(1)用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2)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的;是一种反省 的理解;预存美丑的标准,把自己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 4.C 5.B 6.相同点:注重自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欣赏的态度忌杂有任何城建, 把自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 不同点:印象派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 准。欣赏的态度全凭直觉。作者认为内行与外行的印象得出的价值未必相同,除 直觉外,还要能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对关键词句的理解。题目明确要求:“现身说法”在文 中是指什么?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 型: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 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本题根据上下文可以得出答案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B项“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其中“无意义” 理解有误,从后文可以看出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做这道题首先要找准范围,挑选出相关段落.即⑦⑨两段,由第 ⑦段最后“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一句可以概括出 点。第⑨段主要列举“法官”式和印象派的区别,挑选出其中有关“法官”式的 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回原文进行比较, 辨识细微差别之处,再做取舍。C项:第⑨⑩段不是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 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 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 比较、推断。ACD说法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 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找准范围,挑选出相关段落 即⑤⑧⑨⑩四段。然后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16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 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 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 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 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 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 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 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 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 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 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 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 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 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 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题目明确要求:“现身说法”在文 中是指什么?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 型: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 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本题根据上下文可以得出答案。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试题分析:B 项“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其中“无意义” 理解有误,从后文可以看出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试题分析:做这道题首先要找准范围,挑选出相关段落.即⑦⑨两段,由第 ⑦段最后“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一句可以概括出一 点。第⑨段主要列举“法官”式和印象派的区别,挑选出其中有关“法官”式的 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回原文进行比较, 辨识细微差别之处,再做取舍。C 项:第⑨⑩段不是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 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 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 比较、推断。ACD 说法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 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找准范围,挑选出相关段落, 即⑤⑧⑨⑩四段。然后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016 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 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 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 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 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 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 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 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 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 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 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 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 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 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 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