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逐题详解 语文 江西省赣州一中黄运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共150 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 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 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 目要求。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绚(xudn)丽丰腴yu)倩(qian)影乳臭(chou)未干 B.赦(she)免 嗜(shi)好逡(qpn)巡弱不禁(jin)风 C.游说(shui)愤懑(men)逶迤(y1)不见经传( chuan 泅(qu)渡圮(pi)恐吓(x)否(pi)极泰来 答案:B。(A乳臭(chou)未干:臭xi,气味的总称。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退尽。对年轻人表 示轻蔑的说法。C不见经传( chuan):传 zhuan,解说经义的文字。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 的著作。经传上没有记载。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D恐吓(xo):吓xa,使害怕 吓he,用于复合词或叹词,表示不满。恐吓:威胁人,使害怕;吓唬。亦作“恐赫”,以要挟的 话或手段威胁人。 备考提示:《考试说明》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主要是识记多音字和难读字。多 音字,顾名思义,就是一字多音。在汉语中,一字多音现象主要是因一字多用而产生的变调 或异音现象,如“与”,用作介词时,读“yu”;用作动词时,读"yu”。一字读什么音,关键要根 据其被多用而产生的词境加以识别。从2010年高考题来看,应加强识记多音字,可依据其词 境理解记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风靡吻颈之交自诩一筹莫展 B.寒碜礼尚往来偿试杀一儆百 C.端倪改弦更章虐杀原形毕露 D.肆意淋漓尽致编撰理屈词穷 答案:D。(A、吻(刎)颈之交:【解释】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 共患难的朋友。【出自】《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近义词】患难 之交【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B、偿(尝)试:试一试:试验:试探。C、改弦更章 (张):【解释】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 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出自】《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1 绝密★启用前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逐题详解 语文 江西省赣州一中 黄运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4 页,第Ⅱ卷 5 至 8 页,共 150 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 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8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 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 36 分) 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 目要求。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绚(xuàn)丽 丰腴(yú) 倩(qiàn)影 乳臭(chòu)未干 B.赦(shè)免 嗜(shì)好 逡(qūn)巡 弱不禁(jīn)风 C.游说(shuì) 愤懑(mèn) 逶迤(yí) 不见经传(chuán) D.泅(qiú)渡 坍圮(pǐ) 恐吓(xià) 否(pǐ)极泰来 答案:B。(A 乳臭(chòu)未干:臭 xiù ,气味的总称。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退尽。对年轻人表 示轻蔑的说法。C 不见经传(chuán):传 zhuàn,解说经义的文字。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 的著作。经传上没有记载。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D 恐吓(xià):吓 xià,使害怕; 吓 hè,用于复合词或叹词,表示不满。恐吓:威胁人,使害怕;吓唬。亦作“恐赫”,以要挟的 话或手段威胁人。) 备考提示:《考试说明》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主要是识记多音字和难读字。多 音字,顾名思义,就是一字多音。在汉语中,一字多音现象主要是因一字多用而产生的变调 或异音现象,如“与”,用作介词时,读“yǔ”;用作动词时,读“yù”。一字读什么音,关键要根 据其被多用而产生的词境加以识别。从 2010 年高考题来看,应加强识记多音字,可依据其词 境理解记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风靡 吻颈之交 自诩 一筹莫展 B.寒碜 礼尚往来 偿试 杀一儆百 C.端倪 改弦更章 虐杀 原形毕露 D.肆意 淋漓尽致 编撰 理屈词穷 答案:D。(A、吻(刎)颈之交:【解释】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 共患难的朋友。【出自】《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近义词】患难 之交【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B、偿(尝)试:试一试;试验;试探。C、改弦更章 (张):【解释】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 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出自】《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
之,乃可鼓也。”【近义词】改弦易辙、改邪归正【反义词】旧调重弹【语法】连动式;作谓 语:用于人。) 备考提示:高考错别字在作文和单选题中的考查,单选题考查形式有两种:(1)辨识四组词 语或四个句子中的错别字,单独设题。(2)将错别字与语音整合在一起考查。 重点考查四类字词 (1)因同音形似而误。如吻(刎)颈之交;偿(尝)试 (2)因音同而错。如改弦更章(张) (3)因形近而错。如“如火如荼”误为“茶”;“草菅人命”误为“管”。 (4)因意思相似而错。“天遂人愿”误为“天随人愿”;“独当一面”误为“独挡一面 等。 音、形、义的统一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词组中的字用错,其根本原因是不知词组义,另 原因就是记不住本来的字而用了同音字或形似字。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入手 1、以义为纲,据义辨形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①先把握整体意义。②推测个别位置的字该是什么意义。③看现有 的字意义是不是符合。④如不符合,联想同音字、形似字 2、追本溯源,明了典故或出处 3、根据语法,判定词语搭配是否正确。 错别字复习最终还是要以积累记忆为本,立足课本和资料汇编。在积累过程中要讲究一 些记忆方法。如:①逐步“缩小包围圈”,即每次复习时都动笔将自己已掌握的排除掉,下次 复习时再集中火力对准自己没掌握的。②科学安排复习时间,分散反复记忆。汉字量很大 不要认为一两天就能弄好,要做好长期识记的准备,分散复习效果要比集中复习好。③建议 根据个人实际,建立复习卡片,集中近体字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 落了个一片狼藉 B.导演冯小刚把《集结号》中最重要的角色给了谷志鑫,其他演员几乎成了举重若轻的人 C.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 D.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 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答案:A.曾几何时【解释】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近 义词】稍纵即逝、转瞬之间、弹指之间【反义词】遥遥无期、久而久之、天长地久【语法】 偏正式;作分句;指时间过去不久。“曾几何时”语出唐代韩愈的《东都遇春》,诗中有两句 为“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后用“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其中“曾”是“曾 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这个成语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运用。如宋·王安石《祭盛 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宋·赵彦端《新荷叶》:“回首分携, 光风冉冉菲菲。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结合解释,我们知道“曾几何时”指得是“过去 到现在比较短的一个时间段”。对这个词语我们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它指“过去”,二是表示 时间短”,运用时这两条件缺一不可。(B、举重若轻【解释】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 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出自】清·赵翼《瓯 北诗话·苏东坡诗》二:“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 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近义词】精明强干、轻而易举、游刃有余。【反义词】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2 之,乃可鼓也。”【近义词】改弦易辙、改邪归正【反义词】旧调重弹【语法】连动式;作谓 语;用于人。) 备考提示:高考错别字在作文和单选题中的考查,单选题考查形式有两种:(1)辨识四组词 语或四个句子中的错别字,单独设题。(2)将错别字与语音整合在一起考查。 重点考查四类字词: (1)因同音形似而误。如吻(刎)颈之交; 偿(尝)试。 (2)因音同而错。如改弦更章(张)。 (3)因形近而错。如“如火如荼”误为“茶”;“草菅人命”误为“管”。 (4)因意思相似而错。“天遂人愿”误为“天随人愿”;“独当一面”误为“独挡一面” 等。 音、形、义的统一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词组中的字用错,其根本原因是不知词组义,另 一原因就是记不住本来的字而用了同音字或形似字。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入手: 1、以义为纲,据义辨形。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①先把握整体意义。②推测个别位置的字该是什么意义。③看现有 的字意义是不是符合。④如不符合,联想同音字、形似字。 2、追本溯源,明了典故或出处。 3、根据语法,判定词语搭配是否正确。 错别字复习最终还是要以积累记忆为本,立足课本和资料汇编。在积累过程中要讲究一 些记忆方法。如:①逐步“缩小包围圈”,即每次复习时都动笔将自己已掌握的排除掉,下次 复习时再集中火力对准自己没掌握的。②科学安排复习时间,分散反复记忆。汉字量很大, 不要认为一两天就能弄好,要做好长期识记的准备,分散复习效果要比集中复习好。③建议 根据个人实际,建立复习卡片,集中近体字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 ....,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 落了个一片狼藉。 B.导演冯小刚把《集结号》中最重要的角色给了谷志鑫,其他演员几乎成了举重若轻 ....的人 物。 C.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 ...。 D.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 ....,而是 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答案:A.曾几何时【解释】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近 义词】稍纵即逝、转瞬之间、弹指之间【反义词】遥遥无期、久而久之、天长地久【语法】 偏正式;作分句;指时间过去不久。“曾几何时”语出唐代韩愈的《东都遇春》,诗中有两句 为“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后用“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其中“曾”是“曾 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这个成语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运用。如宋•王安石《祭盛 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宋•赵彦端《新荷叶》:“回首分携, 光风冉冉菲菲。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结合解释,我们知道“曾几何时”指得是“过去 到现在比较短的一个时间段”。对这个词语我们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它指“过去”,二是表示 “时间短”,运用时这两条件缺一不可。(B、举重若轻【解释】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 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出自】清·赵翼《瓯 北诗话·苏东坡诗》二:“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 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近义词】精明强干、轻而易举、游刃有余。【反义词】
心余力绌、力不胜任、力不从心。【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句中宜用 举足轻重”。举足轻重【解释】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 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出自】《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 便有轻重。”【近义词】至关重大【反义词】无足轻重、无关大局【语法】主谓式;作谓语、 定语;用于指人的地位等。C、刮目相看【解释】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近义词 另眼相看、另眼看待【反义词】视同一律【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取得显著成 绩。“刮目相看”经常与“另眼相看”混淆,这两个成语都表示用眼光来看人,但是,看人的 角度不同,“刮目相看”是从“纵”向看人:“另眼相看”则是从“横”向看人。“刮目相看” 是拿一个人的现在与过去相比。比如:学习成绩一向不被看好的王刚同学在这次数学竞赛中 拿到一等奖,令人刮目相看。“另眼相看”则是拿此人(或此种人)与一般人相比。比如:我 们对差等生不能另眼相看。句中说“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显然是横比。D、拾人牙慧【解 释】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出自】南 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备考提示:今年高考主要考查了成语运用应注意的三个方面:1.形相近而义不同的。如“举 重若轻”与“举足轻重”。2、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如“刮目相看”与“另眼相看”。 3.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如 拾人牙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素有“庐山第一景”之称的石门涧,是庐山的西大门。这里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语花 香,青松翠柏,云蒸雾绕 B.某文化局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后改任财政局长,收入 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 C.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 慕名而至的游客。 D.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香港政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 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 答案:B。A、“这里”“青松翠柏”主谓搭配不当。C、“来自”“慕名而至”杂糅,可改为“全 国各地的游客游客慕名而至”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D、“受惠”的对象不正确 可修改为“为了让这项住房政策真正使低收入家庭受惠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 ①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 ②可是,离开了这种探索精神,数学是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 ③因此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④数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 ⑤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 A.④②①⑤③B.①③⑤④②C.④②③①⑤D.①③④②⑤ 答案:A. 解析:本题素材来自高中第六册《数学与文化》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解题思路:从横线前 的“探索精神”联系②选项中的“这种探索精神”来照应,选项中没有以②开头的选项,那 么,可以退而求其次,从A、C中选择选项。在这两个选项中①⑤在一起,可以不用思考,只 需思考③的位置。③中有“因此”和“这种……秩序”,显然放在句末更恰当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3 心余力绌、力不胜任、力不从心。【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句中宜用 “举足轻重”。 举足轻重【解释】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 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出自】《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 便有轻重。”【近义词】至关重大【反义词】无足轻重、无关大局【语法】主谓式;作谓语、 定语;用于指人的地位等。C、刮目相看【解释】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近义词】 另眼相看、另眼看待【反义词】视同一律【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取得显著成 绩。“刮目相看”经常与“另眼相看”混淆,这两个成语都表示用眼光来看人,但是,看人的 角度不同,“刮目相看”是从“纵”向看人;“另眼相看”则是从“横”向看人。“刮目相看” 是拿一个人的现在与过去相比。比如:学习成绩一向不被看好的王刚同学在这次数学竞赛中 拿到一等奖,令人刮目相看。“另眼相看”则是拿此人(或此种人)与一般人相比。比如:我 们对差等生不能另眼相看。句中说“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显然是横比。D、拾人牙慧【解 释】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出自】南 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备考提示:今年高考主要考查了成语运用应注意的三个方面:1.形相近而义不同的。如“举 重若轻”与“举足轻重”。2、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如“刮目相看”与“另眼相看”。 3.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如 “拾人牙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素有“庐山第一景”之称的石门涧,是庐山的西大门。这里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语花 香,青松翠柏,云蒸雾绕。 B.某文化局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后改任财政局长,收入 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一。 C.10 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 慕名而至的游客。 D.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香港政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一 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 答案:B。A、“这里”“青松翠柏”主谓搭配不当。C、“来自”“慕名而至”杂糅,可改为“全 国各地的游客游客慕名而至”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D、“受惠”的对象不正确。 可修改为“为了让这项住房政策真正使低收入家庭受惠”。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 ①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 ②可是,离开了这种探索精神,数学是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 ③因此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④数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 ⑤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 A.④②①⑤③ B.①③⑤④② C.④②③①⑤ D.①③④②⑤ 答案:A. 解析:本题素材来自高中第六册《数学与文化》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解题思路:从横线前 的“探索精神”联系②选项中的“这种探索精神”来照应,选项中没有以②开头的选项,那 么,可以退而求其次,从 A、C 中选择选项。在这两个选项中①⑤在一起,可以不用思考,只 需思考③的位置。③中有“因此”和“这种······秩序”,显然放在句末更恰当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一种独一无二的仪式,它集竞技、宗教庆祝、胜利游行、血 腥表演为一体,是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 ②为罗马辩护的学者试图把竞技庆典中的血腥表演归结为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的以活人 献祭的宗教行为。然而,史料显示,罗马社会中使用人牲的现象比较罕见,通常只用牛羊献 祭,只有在国家安全受到明显威胁时,出于迷信的原因,才象征性地处死少数异族人。更有 说服力的证据是,罗马人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 的反衬。 ③公元2世纪至5世纪罗马人与基督徒的论战也从反面证明了罗马人憎恶人牲的立场 在论战中,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以此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 将对方钉上野蛮人的耻辱柱。 ④如果说罗马人的部分屠杀行为具有某种宗教色彩,那也是与军国主义捆绑在一起的 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公开处决战俘的确有向庇佑罗马的诸神感恩的意味,但这并不是 主要方面。正如普拉斯所断言,“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而不是为死者举 行的献祭”。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强力的展示。但屠杀 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罗马的所有阶层都对 血腥表演极为痴迷。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 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这些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 为“有害之人”,换言之是罗马帝国的害虫。因此,他们的死在罗马观众心中激不起任何同情, 按照塞内加的说法,屠杀他们只是出于“游戏和娱乐”的动机。正因为这样的屠杀没有触动 罗马人的道德底线,所以他们才毫不掩饰、甚至自豪地在雕刻和马赛克艺术中加以描绘 ⑤虽然仁慈一直是罗马人崇尚的道德准则,罗马历史上却从来没有大规模的抵制血腥表 演的运动。更令人惊讶的是,扮演社会良心角色的知识分子同样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这样的血 腥表演。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 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言。塞内加是竞技庆典最严厉的批评者。但他并不 是从根本上反对表演性的屠杀,只是反对以娱乐为唯一目的的屠杀。他认为残酷的集体处决 是绝对正义的惩罚。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用,所 以他强调,竞技庆典中的死亡一定要体现出勇敢的品质和道德的警戒效果。另外一些哲学家 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选自李永毅、李永刚《死亡盛宴:古罗马竞技庆典与帝国秩序》,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竞技庆典”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 B.竞技庆典本质上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而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 C.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 D.竞技庆典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答案:B。信息在第四段:正如普拉斯所断言,“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 而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 解析:A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 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言”,可见,并不是“罗马人 都从中得到乐趣”。C项相关信息在第四段,“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 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并没有说“竞技庆典由人兽搏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4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①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一种独一无二的仪式,它集竞技、宗教庆祝、胜利游行、血 腥表演为一体,是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 ②为罗马辩护的学者试图把竞技庆典中的血腥表演归结为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的以活人 献祭的宗教行为。然而,史料显示,罗马社会中使用人牲的现象比较罕见,通常只用牛羊献 祭,只有在国家安全受到明显威胁时,出于迷信的原因,才象征性地处死少数异族人。更有 说服力的证据是,罗马人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 的反衬。 ③公元 2 世纪至 5 世纪罗马人与基督徒的论战也从反面证明了罗马人憎恶人牲的立场。 在论战中,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以此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 将对方钉上野蛮人的耻辱柱。 ④如果说罗马人的部分屠杀行为具有某种宗教色彩,那也是与军国主义捆绑在一起的。 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公开处决战俘的确有向庇佑罗马的诸神感恩的意味,但这并不是 主要方面。正如普拉斯所断言,“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而不是为死者举 行的献祭”。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强力的展示。但屠杀 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罗马的所有阶层都对 血腥表演极为痴迷。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 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这些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 为“有害之人”,换言之是罗马帝国的害虫。因此,他们的死在罗马观众心中激不起任何同情, 按照塞内加的说法,屠杀他们只是出于“游戏和娱乐”的动机。正因为这样的屠杀没有触动 罗马人的道德底线,所以他们才毫不掩饰、甚至自豪地在雕刻和马赛克艺术中加以描绘。 ⑤虽然仁慈一直是罗马人崇尚的道德准则,罗马历史上却从来没有大规模的抵制血腥表 演的运动。更令人惊讶的是,扮演社会良心角色的知识分子同样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这样的血 腥表演。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 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言。塞内加是竞技庆典最严厉的批评者。但他并不 是从根本上反对表演性的屠杀,只是反对以娱乐为唯一目的的屠杀。他认为残酷的集体处决 是绝对正义的惩罚。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用,所 以他强调,竞技庆典中的死亡一定要体现出勇敢的品质和道德的警戒效果。另外一些哲学家 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选自李永毅、李永刚《死亡盛宴:古罗马竞技庆典与帝国秩序》,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竞技庆典”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 B.竞技庆典本质上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而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 C.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 D.竞技庆典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答案:B。信息在第四段:正如普拉斯所断言,“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 而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 解析:A 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 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言”,可见,并不是“罗马人 都从中得到乐趣”。C 项相关信息在第四段,“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 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并没有说“竞技庆典由人兽搏
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D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另外一些哲学家 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注意只是 些哲学家认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羊献 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 B.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 衷于观看血腥表演 C.崇尚仁慈虽然一直是罗马人的道德准则,但是在古罗马文化中,它与欣赏娱乐性的血腥 表演是并行不悖的 D.罗马知识分子担心,尽管血腥表演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但密集、强烈的暴力表 演会对道德产生腐蚀作用。 答案:C 解析:A项相关信息在第二段,注意文中说的“通常”。B项相关信息在第四段,“屠杀行为竞 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并不是“为了展示国家强力” D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 用”。只是西塞罗个人的担心,他不能代表知识分子。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罗马人在祭祀中很少使用人牲,并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表现,这就表明罗马人已 经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 B.罗马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把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当作娱乐节 目,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则 C.罗马社会通常只用牛羊献祭,而且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因此,很 难将竞技庆典中的屠杀理解为一种宗教行为 D.罗马知识分子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血腥表演,甚至对此称赞有加,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 良心。 答案:C。A、“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无中生有。B、“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 则”错了,文中说的是“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为‘有害之人’”。D、 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良心”错了。文中说“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以此确立 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可见他们还是有社会良心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 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 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 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 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 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 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 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5 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D 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另外一些哲学家 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注意只是一 些哲学家认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羊献 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 B.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 衷于观看血腥表演。 C.崇尚仁慈虽然一直是罗马人的道德准则,但是在古罗马文化中,它与欣赏娱乐性的血腥 表演是并行不悖的。 D.罗马知识分子担心,尽管血腥表演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但密集、强烈的暴力表 演会对道德产生腐蚀作用。 答案:C 解析:A 项相关信息在第二段,注意文中说的“通常”。B 项相关信息在第四段,“屠杀行为竟 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并不是“为了展示国家强力”。 D 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 用”。只是西塞罗个人的担心,他不能代表知识分子。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罗马人在祭祀中很少使用人牲,并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表现,这就表明罗马人已 经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 B.罗马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把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当作娱乐节 目,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则。 C.罗马社会通常只用牛羊献祭,而且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因此,很 难将竞技庆典中的屠杀理解为一种宗教行为。 D.罗马知识分子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血腥表演,甚至对此称赞有加,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 良心。 答案:C。A、“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无中生有。B、“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 则”错了,文中说的是“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为‘有害之人’”。D、 “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良心”错了。文中说“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以此确立 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可见他们还是有社会良心的。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 一 l2 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 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 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 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 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 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 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 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
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 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 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 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 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 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 扣紧马缰缓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薄:轻视 B.除福州观察使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属:连接 D.公愀然日:孔中丞岂害某者乎愀然:优愁凄怆的样子 答案:A、薄,迫近,引申为进攻 解析:本题考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薄”的确有鄙薄、轻视的意思,但判断实 词是否使用正确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A 拔剑切而啖之 武康为公令于军 不求闻达于诸侯 「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C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答案:C、代指所得俸禄:指示代词,这。(A、连词,都表承接B介词,都译为“在”D助词 都可译为“啊”) 解析:本题考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 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6 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 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 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 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 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 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 扣紧马缰缓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薄:轻视 B.除.福州观察使 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 属:连接 D.公愀然..日:孔中丞岂害某者乎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答案:A、薄,迫近,引申为进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薄”的确有鄙薄、轻视的意思,但判断实 词是否使用正确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的一组是 A 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拔剑切而啖之 B 武康为公令于军 不求闻达于诸侯 C 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 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答案:C、代指所得俸禄;指示代词,这。(A、连词,都表承接 B 介词,都译为“在”D 助词, 都可译为“啊”)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 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
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这题一般多考査“相 同”,今年考查“不相同”,重在审题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至阵,士卒帖然 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 及归,公又请殿将 与人不疑,不请小过 至阵而乱行者,斩 C 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左右皆望公,莫敢近 D 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答案:A.(B、第一句是说王德用勇挑重担C、第二句是说王德用谦逊的美德D、人们对王德 用的态度;士大夫对王德用的态度。显然不切题。) 解析:本题考査筛选文中的信息、。要看淸题目要求,一句一句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 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要求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 形成对应关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 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 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 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 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答案:B.太后并没有赞赏王德用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 对应。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 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 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参考译文 王公德用(公:尊称。讳:名。古代对别人的名避免直接称呼,叫做避讳。因此也用来 指出避讳的名字。译者黄运华注),字符辅,他的祖先是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以南)人 至道(995-997,是宋太宗的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3年。至道三年三月宋真 宗即位沿用)二年,宋太宗派出五路军队出兵讨伐李继迁(963-1004,宋朝党项割据首领, 西夏地方政权的创建者)叛乱,而王德用之父王超出兵夏州(古地名,在今陕西横山县西 晋时赫连勃勃称夏王,筑统万城都之,後魏灭其国,置夏州,治巖绿县。隋改置朔方郡於此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7 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这题一般多考查“相 同”,今年考查“不相同”,重在审题。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A 至阵,士卒帖然 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 B 及归,公又请殿将 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C 至阵而乱行者,斩 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D 左右皆望公,莫敢近 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答案:A.(B、第一句是说王德用勇挑重担 C、第二句是说王德用谦逊的美德 D、人们对王德 用的态度;士大夫对王德用的态度。显然不切题。)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句一句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 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要求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 形成对应关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 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 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 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 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答案:B. 太后并没有赞赏王德用。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 一对应。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 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 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参考译文: 王公德用(公:尊称。讳:名。古代对别人的名避免直接称呼,叫做避讳。因此也用来 指出避讳的名字。译者黄运华注),字符辅,他的祖先是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以南)人。 至道(995-997,是宋太宗的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 3 年。至道三年三月宋真 宗即位沿用)二年,宋太宗派出五路军队出兵讨伐李继迁(963-1004,宋朝党项割据首领, 西夏地方政权的创建者)叛乱,而王德用之父王超出兵夏州(古地名,在今陕西横山县西。 晋时赫连勃勃称夏王,筑统万城都之,後魏灭其国,置夏州,治巖绿县。隋改置朔方郡於此
唐复为夏州,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子孙继之,遂为西夏所自始,元时州废)。在这时,王德 用在父亲身边担任西头供奉官(宋宦官阶官名。原名“内西头供奉官”,政和二年改名“左侍 禁”),年龄十七,亲自在前面统率兵马,他俘获斩杀的人以及得到的马羊都很多,功勋卓著。 等回到军中,王德用又请求担任殿将。到达险要的地方,王德用认为:“军队聚集在险要的地 方士兵就会争着抢先,势必造成混乱:出现混乱而李继迁攻打我军,我军必败。”于是又请亲 自率领士兵飞快地来到险要的地方布阵。父亲王超在王德用的军前命令道:“到了阵前胡乱行 动的人,斩!”王德用也命令道:“到了我的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我一定遵照命令执行!”到了 阵前,士兵们秩序井然地行军,而王超也扣紧马缰慢慢地走。李继迁的士兵紧紧跟着,远远 地望着王德用的军队,没有人敢靠近。于是王超感慨道:“我王家有后了!” 明道(1032-103,宋仁宗年号)元年,王德用被授予福州观察使。有军人拿着内诏(不经过 外朝,直接由宫中发出的皇帝的诏命),请求担任军官。王德用强谏(争:“诤”的本字。强 谏;规劝。此处译作“抗争”也可。译者黄运华注)道:“军人敢于依仗昭命来干预军队制度 以后就无法整治:况且,军职不能靠求取得到,靠这种方法得到职务一定使军人深受其害。 明肃太后坚决地要求王德用执行,公坚决地接受命令。不久太后也觉悟了,最终听了王德用 的劝谏。因此宋仁宗认为王德用贤德,就让他担任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王德用坚决地 推辞道:“臣(武人:指军人,此处谦称自己)没有学问,不能够担当这样重大的责任 起初,有人认为王德用威名天下皆知,相貌奇伟,恐怕不是做大臣的相貌。御史中丞孔 道辅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遹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 身边了。天子不得不让王德用去担任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王德用去上任之前 宋仁宗赐手诏勉励他。有人听说孔道辅死了,把这个消息告诉王德用说:“这个曾经陷害你的 人,现在死了。”王德用忧愁凄怆地说道:“孔中丞哪里是陷害我啊?他用来侍奉国君的忠心就 该是这样的,可惜啊,朝廷中没有一个忠臣。” 嘉佑(宋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他在位一共用了九个年号。译者黄运华注)九年,王德 用进封为鲁国公。第二年二月辛未,王德用因为患疾病而死。 王德用忠诚老实,和乐平易,与人交往不疑心,不诘责别人的小过错,远看他凛然不可 侵犯。等到接近他,就会发现他温柔和蔼的样子。二生少有玩赏爱好,不凭借名声官位傲慢 待人。他所得到的俸禄和赏赐,大多散发给亲友乡邻。他善于治军,对士兵宽厚仁爱,士兵 们乐于为他效力。与士大夫交往,大家也大多佩服他的度量,认为他没有值得窥伺的地方。(选 自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九十·行状》之《鲁国公赠太尉中书令王公行状》,有删节。) 绝密★启用前 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 语文 第Ⅱ卷(共114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共4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3分) 译文 (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4分) 译文 (3)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3分) 译文: 答案:见参考译文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8 唐复为夏州,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子孙继之,遂为西夏所自始,元时州废)。在这时,王德 用在父亲身边担任西头供奉官(宋宦官阶官名。原名“内西头供奉官”,政和二年改名“左侍 禁”),年龄十七,亲自在前面统率兵马,他俘获斩杀的人以及得到的马羊都很多,功勋卓著。 等回到军中,王德用又请求担任殿将。到达险要的地方,王德用认为:“军队聚集在险要的地 方士兵就会争着抢先,势必造成混乱;出现混乱而李继迁攻打我军,我军必败。”于是又请亲 自率领士兵飞快地来到险要的地方布阵。父亲王超在王德用的军前命令道:“到了阵前胡乱行 动的人,斩!”王德用也命令道:“到了我的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我一定遵照命令执行!”到了 阵前,士兵们秩序井然地行军,而王超也扣紧马缰慢慢地走。李继迁的士兵紧紧跟着,远远 地望着王德用的军队,没有人敢靠近。于是王超感慨道:“我王家有后了!” 明道((1032-1033, 宋仁宗年号)元年,王德用被授予福州观察使。有军人拿着内诏(不经过 外朝,直接由宫中发出的皇帝的诏命),请求担任军官。王德用强谏(争:“诤”的本字。强 谏;规劝。此处译作“抗争”也可。译者黄运华注)道:“军人敢于依仗昭命来干预军队制度 以后就无法整治;况且,军职不能靠求取得到,靠这种方法得到职务一定使军人深受其害。” 明肃太后坚决地要求王德用执行,公坚决地接受命令。不久太后也觉悟了,最终听了王德用 的劝谏。因此宋仁宗认为王德用贤德,就让他担任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王德用坚决地 推辞道:“臣(武人:指军人,此处谦称自己)没有学问,不能够担当这样重大的责任。” 起初,有人认为王德用威名天下皆知,相貌奇伟,恐怕不是做大臣的相貌。御史中丞孔 道辅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 身边了。天子不得不让王德用去担任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王德用去上任之前, 宋仁宗赐手诏勉励他。有人听说孔道辅死了,把这个消息告诉王德用说:“这个曾经陷害你的 人,现在死了。”王德用忧愁凄怆地说道:“孔中丞哪里是陷害我啊?他用来侍奉国君的忠心就 该是这样的,可惜啊,朝廷中没有一个忠臣。” 嘉佑(宋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他在位一共用了九个年号。译者黄运华注)九年,王德 用进封为鲁国公。第二年二月辛未,王德用因为患疾病而死。 王德用忠诚老实,和乐平易,与人交往不疑心,不诘责别人的小过错,远看他凛然不可 侵犯。等到接近他,就会发现他温柔和蔼的样子。一生少有玩赏爱好,不凭借名声官位傲慢 待人。他所得到的俸禄和赏赐,大多散发给亲友乡邻。他善于治军,对士兵宽厚仁爱,士兵 们乐于为他效力。与士大夫交往,大家也大多佩服他的度量,认为他没有值得窥伺的地方。(选 自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九十·行状》之《鲁国公赠太尉中书令王公行状》,有删节。) 绝密★启用前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 语 文 第Ⅱ卷(共 114 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共 4 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参考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答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 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 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 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 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 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A与B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 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 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上片:“醉里且 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词人读书的结论似乎是古人书中 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贤都骂倒了,但联系前句可知词人是借醉求欢,以醉后的 笑闹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理解要服从整体,便可知,所谓“全无是处”是愤激之语 是反语,是词人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借醉后狂言的反语,清醒地指 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统一、不用志士、颠倒是非的行为是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诲的。杜甫 此诗为写景抒情,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情由景生,景为情设,二者从理论上应是 和谐统一的,故而前两联应与“孤”“忧”相和谐。首联从写法上看是运用了对比,联系时代 背景和作者经历可以看出这个对比只能理解为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怆。颔联,以想象奇特的“坼 “浮”写出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的巨人形象,这壮阔雄浑不能理解为诗人由此就慷慨激昂 壮怀激烈,不能肤浅地理解为诗的感情基调就转为昂扬振作了,此处应是反衬的写法。孤老 病弱之人在无边的天地间不停游荡,在浩瀚的江湖上接连漂泊,这宽阔宏伟更反衬出诗人的 无尽悲怆和悲凉。 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 宗政和三年(1113)登太学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开德府教授。后历官太学博士、秘书 省著作佐郎等职,不久谪监陈留酒税。北宋亡,奔徙于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 东等地。高宗绍兴元年(1131),抵临安(今浙江杭州)。历任中书舍人、侍讲、礼部侍郎 翰林学士等职。绍兴七年任左中大夫,参知政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 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 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只从句 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成为宋 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9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 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 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 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 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 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A 与 B 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 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 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上片:“醉里且 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词人读书的结论似乎是古人书中 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贤都骂倒了,但联系前句可知词人是借醉求欢,以醉后的 笑闹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理解要服从整体,便可知,所谓“全无是处”是愤激之语, 是反语,是词人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借醉后狂言的反语,清醒地指 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统一、不用志士、颠倒是非的行为是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诲的。杜甫 此诗为写景抒情,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情由景生,景为情设,二者从理论上应是 和谐统一的,故而前两联应与“孤”“忧”相和谐。首联从写法上看是运用了对比,联系时代 背景和作者经历可以看出这个对比只能理解为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怆。颔联,以想象奇特的“坼” “浮”写出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的巨人形象,这壮阔雄浑不能理解为诗人由此就慷慨激昂、 壮怀激烈,不能肤浅地理解为诗的感情基调就转为昂扬振作了,此处应是反衬的写法。孤老 病弱之人在无边的天地间不停游荡,在浩瀚的江湖上接连漂泊,这宽阔宏伟更反衬出诗人的 无尽悲怆和悲凉。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 宗政和三年(1113)登太学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开德府教授。后历官太学博士、秘书 省著作佐郎等职,不久谪监陈留酒税。北宋亡,奔徙于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 东等地。高宗绍兴元年(1131),抵临安(今浙江杭州)。历任中书舍人、侍讲、礼部侍郎、 翰林学士等职。绍兴七年任左中大夫,参知政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 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 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 只从句 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 成为宋 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宋 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最近于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 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作诗 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 硬,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象《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 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诗2首、《除夜》等 则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如《夏日集葆 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微波喜 摇人,小立待其定。″观察细密,造语工致。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 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 意,耐人寻味。 陈与义亦擅词作。(临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 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口等人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总的说来, 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 陈与义集原为其学生周葵编,共10卷,早佚。宋光宗绍煕元年(1190),胡口笺注《简 斋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刊刻问世,《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陈 简斋诗外集》。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与义集》即以胡本为底本 诗歌简析: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在山村中幽梦不断。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 沦丧,南北分裂,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诗中有寄托、感 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15.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与 并列称为小说的“四大家族”。玛 蒂尔德是小说《 》中的女主人公。 (2)岂曰无衣? 。王于兴师 ,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3)《离骚》中屈原自述出生年月日的两句是: (4)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答案:(1)长篇小说、《项链》。(2)与子同裳、修我甲兵(3)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 以降(4)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5)雕栏玉砌应犹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逼,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 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 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 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10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宋 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最近于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 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 作诗 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 硬, 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象《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 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诗 2 首、《除夜》等 则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 如《 夏日集葆 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 摇人, 小立待其定。"观察细密,造语工致。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 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 意,耐人寻味。 陈与义亦擅词作。〔临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 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人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 总的说来, 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 陈与义集原为其学生周葵编,共 10 卷,早佚。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胡□笺注《 简 斋诗集》30 卷(附《无住词》1 卷)刊刻问世,《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 陈 简斋诗外集》。1982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与义集》即以胡本为底本. 诗歌简析: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在山村中幽梦不断。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 沦丧,南北分裂,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诗中有寄托、感 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15.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5 题限选 4 题)(8 分) (1)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与___________,并列称为小说的“四大家族”。玛 蒂尔德是小说《____________》中的女主人公。 (2)岂曰无衣?_________________。王于兴师,_____________,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3)《离骚》中屈原自述出生年月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5) 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 。 (李煜《虞美人》) 答案:(1)长篇小说、《项链》。(2)与子同裳、修我甲兵(3)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 以降(4)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5)雕栏玉砌应犹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 一 19 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 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 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 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