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考试最后冲刺语文卷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中,正确的一项是() A.为探寻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朝鲜不仅高调宣布试射远程导弹,且强硬中止与韩国的相关 协议:美国则拒绝与其单独会谈。美、朝双方僵持不下,局势如箭在弦 B.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的功利性、庸俗 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 C.西南联大的风流,就像魏晋风度一样,令后人景仰。这风流包含了不党不官、人格独立、 敢于批判的铮铮风骨:沉潜专注、甘于奉献、光风霁月的谦谦风度 D.现在的市场上,电子词典种类五花八门,产品质量也良莠不齐,能够选购到真正让广大 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并不容易,需要甄别。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135名被困人员已经有115人被获救。他们在数百米的井下 顽强生存,突破了“没有食物只能生存7天”的“生命法则”,创造了生命奇迹。 B.毋庸置疑,网络民意表达较之传统媒体上的民意表达更为直率、本真,一些社会热点事 件因为网络这面“镜子”的存在而增加了透明度,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C.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分赴黑龙江等地,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政 协联合调研,提出了关于稳定粮食生产、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D.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学习汉语。据估计,有超过200万美国人能够说一定程度的 普通话,学习中文的中小学生数量在七年之间增长了10倍 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出变形虫面临困境时的主要反应。(不超过30字)(4分)
2010 年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考试最后冲刺语文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探寻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朝鲜不仅高调宣布试射远程导弹,且强硬中止与韩国的相关 协议;美国则拒绝与其单独会谈。美、朝双方僵持不下,局势如箭在弦。 B.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的功利性、庸俗 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 C.西南联大的风流,就像魏晋风度一样,令后人景仰。这风流包含了不党不官、人格独立、 敢于批判的铮铮风骨;沉潜专注、甘于奉献、光风霁月的谦谦风度。 D.现在的市场上,电子词典种类五花八门,产品质量也良莠不齐,能够选购到真正让广大 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并不容易,需要甄别。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 135 名被困人员已经有 115 人被获救。他们在数百米的井下 顽强生存,突破了“没有食物只能生存 7 天”的“生命法则”,创造了生命奇迹。 B.毋庸置疑,网络民意表达较之传统媒体上的民意表达更为直率、本真,一些社会热点事 件因为网络这面“镜子”的存在而增加了透明度,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C.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分赴黑龙江等地,与全国 13 个产粮大省政 协联合调研,提出了关于稳定粮食生产、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D.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学习汉语。据估计,有超过 200 万美国人能够说一定程度的 普通话,学习中文的中小学生数量在七年之间增长了 10 倍。 3.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出变 形虫面临困境时的主要反应。(不超过 30 字)(4 分)
美国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是单细胞的变形虫,面临困境时也会选择自家“亲 戚”互助,而不会错帮“外人”。 研究人员默迪亚巴迪和同事们研究了一种来自土壤、以细菌为食的常见变形虫。在自然 界中,当食物短缺时,成千上万的变形虫就会聚在一起,最后变成像头发丝一般的子实体, 看上去像是某种缩微蘑菇。这种缩微蘑菇有一根茎,茎顶端粘满了孢子—一当别的生物经过 时就会将孢子带到别处,变形虫在那里又开始新的生命周期 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充当缩微蘑菇茎的变形虫,等于牺牲自己成全别的做孢子的变形虫。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培养了两个世系的变形虫,然后让它们混在一起挨饿,结果形成数十个 缩微蘑菇。在每一个缩微蘑菇中,变形虫都来自一个世系,没有混杂现象。 4.2010年5月23日,南京一中高三(22)班的郝乐乐同学在食堂地下餐厅就餐时,看见 桌上有一只黑色的钱包,里面有3275元人民币,一张公交月票卡,一张建设银行卡,一张 中国银行卡,还有一个金属的手链,郝乐乐同学怕失主着急,赶紧把钱包交到了学工处。请 你替学工处写一则失物招领启事,不超过50字(5分)。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李疑传明宋濂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弗舍。杖 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 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①其手,问所苦, 如待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色。 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 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 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淳竟死,疑出 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 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用事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美国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是单细胞的变形虫,面临困境时也会选择自家“亲 戚”互助,而不会错帮“外人”。 研究人员默迪亚巴迪和同事们研究了一种来自土壤、以细菌为食的常见变形虫。在自然 界中,当食物短缺时,成千上万的变形虫就会聚在一起,最后变成像头发丝一般的子实体, 看上去像是某种缩微蘑菇。这种缩微蘑菇有一根茎,茎顶端粘满了孢子——当别的生物经过 时就会将孢子带到别处,变形虫在那里又开始新的生命周期。 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充当缩微蘑菇茎的变形虫,等于牺牲自己成全别的做孢子的变形虫。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培养了两个世系的变形虫,然后让它们混在一起挨饿,结果形成数十个 缩微蘑菇。在每一个缩微蘑菇中,变形虫都来自一个世系,没有混杂现象。 4.2010 年 5 月 23 日,南京一中高三(22)班的郝乐乐同学在食堂地下餐厅就餐时,看见 桌上有一只黑色的钱包,里面有 327.5 元人民币,一张公交月票卡,一张建设银行卡,一张 中国银行卡,还有一个金属的手链,郝乐乐同学怕失主着急,赶紧把钱包交到了学工处。请 你替学工处写一则失物招领启事,不超过 50 字(5 分)。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5—8 题 李疑传 明·宋濂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弗舍。杖 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 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①其手,问所苦, 如待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色。 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 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 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淳竟死,疑出 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 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用事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姁姁愿士②,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 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 传其事以劝焉。”(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①置:同“执”,拉着。②姁姁(ⅹx):安乐、温和的样子。愿:老实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籍其数而封识之 :登记B.数日景淳竟死 C.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决:判断D.传其事以劝 劝:勉励 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是具体表现李疑“尚义”的一组是(3分) ①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②(疑)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 ③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④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 ⑤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⑥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④⑥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为我们塑造了李疑这个一心助人、轻财好义、有古道热肠的君子形象。即使今天读 来,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B.在吏部做官的范景淳得了病,身边的亲友们对他很冷漠,不肯收留他。李疑则慨然收留 了他,表现了李疑于危难时周济他人的高尚品德 C.李疑面对范景淳的酬金,分文不取,在拒绝收受范景淳两个儿子礼物的同时,反送人财 物。李疑这种救人危难、乐善好施的品德让人敬佩 D.作者在文章最后赞扬李疑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人,一个污浊社会中的清士,并说明自己写 这篇文章的缘由和目的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姁姁愿士②,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 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 传其事以劝焉。”(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①置:同“执”,拉着。 ②姁姁(xǔxǔ):安乐、温和的样子。愿:老实。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籍其数而封识之 籍:登记 B.数日景淳竟死 竟:竟然 C.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 决:判断 D.传其事以劝 劝:勉励 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是具体表现李疑“尚义”的一组是(3 分) ( ) ①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 ②(疑)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 ③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④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 ⑤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⑥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为我们塑造了李疑这个一心助人、轻财好义、有古道热肠的君子形象。即使今天读 来,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B.在吏部做官的范景淳得了病,身边的亲友们对他很冷漠,不肯收留他。李疑则慨然收留 了他,表现了李疑于危难时周济他人的高尚品德。 C.李疑面对范景淳的酬金,分文不取,在拒绝收受范景淳两个儿子礼物的同时,反送人财 物。李疑这种救人危难、乐善好施的品德让人敬佩。 D.作者在文章最后赞扬李疑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人,一个污浊社会中的清士,并说明自己写 这篇文章的缘由和目的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4分) (2)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3分) (3)人用事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3分) 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 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2 注:1.此词作于王安石所推新法遭到废除,落职出京卜居金陵半山时。2.冯贽《云仙 杂记》引《高隐外传》云:“戴颙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 诗肠鼓吹,汝知之乎?”俗耳针砭,指医治庸俗的听觉而使之高雅。诗肠鼓吹,特指听到 黄鹂鸣声,可以引起诗兴。 9.(1)首句中“闲”字统率全词。这首词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词人之“闲”的?(3分) (2)简述“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运用的手法及表达的感情。(3分) (3)“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它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而或长烟一空, ,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 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3) 靡有朝矣。(《诗经·氓》)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4 分) (2)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3 分) (3)人用事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3 分)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 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2 注: 1.此词作于王安石所推新法遭到废除,落职出京卜居金陵半山时。 2.冯贽《云仙 杂记》引《高隐外传》云:“戴颙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 诗肠鼓吹,汝知之乎?’” 俗耳针砭,指医治庸俗的听觉而使之高雅。诗肠鼓吹,特指听到 黄鹂鸣声,可以引起诗兴。 9.(1)首句中“闲”字统率全词。这首词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词人之“闲”的?(3 分) (2)简述“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运用的手法及表达的感情。(3 分) (3)“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它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而或长烟一空, ,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⑵ ,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⑶ ,靡有朝矣。(《诗经·氓》)
(4)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6)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朱子家训》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秋日的灯盏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 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 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 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 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 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 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 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 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 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 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 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 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 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 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 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 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
⑷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⑸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 。(《朱子家训》)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 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 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 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 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 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 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 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 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 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 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 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 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 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 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 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 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
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 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在乡村里 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 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 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 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 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 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 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 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晩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 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 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 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 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 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 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 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 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 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 销。(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删节) 14.第2段中,作者为何认为“那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5 15.第3段写作者于秋日暗夜山村的所见所感,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段简要 分析其效果。(6分)
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 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在乡村里 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 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 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 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 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 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 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 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 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 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 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 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 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 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 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 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 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 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 年 8 月,有删节) 14.第 2 段中,作者为何认为“那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5 分) 15.第 3 段写作者于秋日暗夜山村的所见所感,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段简要 分析其效果。(6 分)
16.从全文看,“秋日的灯盏”具体指哪些事物?这些事物为何称之为“灯盏”,请结合文本简 述。(6分) 17.本文书写“秋日的灯盏”及乡村、秋日对人、文的影响,含蓄表达作者对生命过程的思考 请结合全文,分条概述含蓄的思考。(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南京!南京!》的日本感觉陈冲 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事实,日本政府和相当多的日本人,采取的态度是不认账、不认错 不道歉、不反省、不忏悔。这五个“不”,是“日本可以说不”的典型实例。东京审判的时候, 他们还不敢这样说,到了“日本可以说不”的时候,就说出来了,而且说得很“坚决”,从而形 成了他们对那段历史事实的历史判断。看起来,这让编导陆川先生很着急,就在影片里设置 了一个日本兵,让他在一群兽性发作的日本兵中间罕见地玩了一个“人性的觉醒”,并最终以 自杀来表示——表示了什么呢?这就算是“谢罪”了吗? 日本对南京大屠杀采取的这种“五不”态度,确实让人着急——不过应该是替他们着急,不是 我们自己着急。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是与日本政府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外交问题。但是对于 中国、中国人来说,这个并不重要。这个问题只对日本人重要。对日本人重要的事,应该让 日本人去想,什么时候他们想明白了,真心地认账了,认错了,道歉了,反省了,忏悔了 我们宽容地予以接受就行了。从同一个南京大屠杀事件中,加害者和受害者所应记取的教训 是不同的。对于日本、日本人来说,重要的是不要再发生把原子弹投到广岛的美国飞行员蒂 贝兹所说的“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而他们的“五不”态度,危险性正在这里。我们也要防止 再出现“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但这个“情景”对我们和对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是杀 人!我们是被杀!我们要想的,是怎样才不会再次陷入这种任人宰割的境地,不会再次成为 别人兽性发作时的宰割对象,不会成为“百人斩竞赛”的目标物。我们希望他们“不来”但究 竟来不来,最终取决于他们而不是我们,我们要做的,是“来了也不怕”。他们自己不反省 倒由我们先假装变成了他们再代他们反省,算数吗?管用吗? 据说《南京!南京!》有两项“突破”,一个叫“人性”,一个叫“反战”。虽然这两个词语很时 髦,但硬要拿南京大屠杀来说这俩事儿,太离谱了吧?什么叫南京大屠杀?就是从1937年
16.从全文看,“秋日的灯盏”具体指哪些事物?这些事物为何称之为“灯盏”,请结合文本简 述。(6 分) 17.本文书写“秋日的灯盏”及乡村、秋日对人、文的影响,含蓄表达作者对生命过程的思考。 请结合全文,分条概述含蓄的思考。(6 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5-17 题。 《南京!南京!》的日本感觉 陈冲 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事实,日本政府和相当多的日本人,采取的态度是不认账、不认错、 不道歉、不反省、不忏悔。这五个“不”,是“日本可以说不”的典型实例。东京审判的时候, 他们还不敢这样说,到了“日本可以说不”的时候,就说出来了,而且说得很“坚决”,从而形 成了他们对那段历史事实的历史判断。看起来,这让编导陆川先生很着急,就在影片里设置 了一个日本兵,让他在一群兽性发作的日本兵中间罕见地玩了一个“人性的觉醒”,并最终以 自杀来表示——表示了什么呢?这就算是“谢罪”了吗? 日本对南京大屠杀采取的这种“五不”态度,确实让人着急——不过应该是替他们着急,不是 我们自己着急。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是与日本政府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外交问题。但是对于 中国、中国人来说,这个并不重要。这个问题只对日本人重要。对日本人重要的事,应该让 日本人去想,什么时候他们想明白了,真心地认账了,认错了,道歉了,反省了,忏悔了, 我们宽容地予以接受就行了。从同一个南京大屠杀事件中,加害者和受害者所应记取的教训 是不同的。对于日本、日本人来说,重要的是不要再发生把原子弹投到广岛的美国飞行员蒂 贝兹所说的“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而他们的“五不”态度,危险性正在这里。我们也要防止 再出现“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但这个“情景”对我们和对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是杀 人!我们是被杀!我们要想的,是怎样才不会再次陷入这种任人宰割的境地,不会再次成为 别人兽性发作时的宰割对象,不会成为“百人斩竞赛”的目标物。我们希望他们“不来”;但究 竟来不来,最终取决于他们而不是我们,我们要做的,是“来了也不怕”。他们自己不反省, 倒由我们先假装变成了他们再代他们反省,算数吗?管用吗? 据说《南京!南京!》有两项“突破”,一个叫“人性”,一个叫“反战”。虽然这两个词语很时 髦,但硬要拿南京大屠杀来说这俩事儿,太离谱了吧?什么叫南京大屠杀?就是从 1937 年
12月至1938年5月,在南京城内外,有30万个中国人的生命被毁灭。发生于此前的南京 保卫战,是另一个历史事件。那倒是战争。在那场战争中阵亡的中国抗日将士,是不算在这 30万人之内的。这30万被屠杀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平民。这是真正的屠杀,根本不是战 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儿只有抗战不抗战的问题,根本没有反战不反战的问题。我为鱼肉, 人为刀俎,还去跟人家讲反战,讲人性,有资格讲吗? 面对30万失去抵抗能力的中国人被恣意杀戮奸淫,一个中国人应该是什么感觉?面对30 万这个巨大的、让人无比震撼的数字,一个中国人最痛心的应该是什么?不错,我们的国家 积贫积弱,我们打不过人家,我们今后要努力富民强国。但是这就完了吗?国有强弱,战有 胜败,在世界历史中,一个国家弄到保护不了自己子民百姓的程度,南京大屠杀并非孤例, 但是被杀害了那么多人,实属罕见。日军的极端残暴是一方面,在我们这一面,除了人口密 度的因素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我们能不能少让人家杀掉一点?显然,这不能靠杀人者的 “人性觉醒”,只能靠让杀人者付出更高的代价。代价高到一定程度,他就不得不少杀一点了。 在南京大屠杀中,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显示,出现过有组织的、有效的抵抗—退一步,哪 怕是出现过有组织的、有效的逃离—再退一步,出现过哪怕是无效的、但毕竟是有组织的 抵抗或逃离。我上学的时候,老师们教导我们要记取中国被侵略、中国人被杀戮的种种教训 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像“一盘散沙”。老师们也讲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半个多世纪过去 了,没人再说这个话了。然而,这是进步吗? 不想中国人该想的事,却替日本人去想他们该想的事,是荒唐。拿日本人该想的事,来遮蔽 中国人该想的事,是罪过。 15.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事实,日本政府采取的是“五不”态度,这也形成了他们对那段 历史的判断立场 B.作者认为《南京!南京!》中那个自杀的日本兵,虽然体现了人性的觉醒,但仅以此向 中国人民“谢罪”还不够 C.南京大屠杀这个事件中,关于“人性”与“反战”两个话题,我们是没有资格讲的
12 月至 1938 年 5 月,在南京城内外,有 30 万个中国人的生命被毁灭。发生于此前的南京 保卫战,是另一个历史事件。那倒是战争。在那场战争中阵亡的中国抗日将士,是不算在这 30 万人之内的。这 30 万被屠杀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平民。这是真正的屠杀,根本不是战 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儿只有抗战不抗战的问题,根本没有反战不反战的问题。我为鱼肉, 人为刀俎,还去跟人家讲反战,讲人性,有资格讲吗? 面对 30 万失去抵抗能力的中国人被恣意杀戮奸淫,一个中国人应该是什么感觉?面对 30 万这个巨大的、让人无比震撼的数字,一个中国人最痛心的应该是什么?不错,我们的国家 积贫积弱,我们打不过人家,我们今后要努力富民强国。但是这就完了吗?国有强弱,战有 胜败,在世界历史中,一个国家弄到保护不了自己子民百姓的程度,南京大屠杀并非孤例, 但是被杀害了那么多人,实属罕见。日军的极端残暴是一方面,在我们这一面,除了人口密 度的因素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我们能不能少让人家杀掉一点?显然,这不能靠杀人者的 “人性觉醒”,只能靠让杀人者付出更高的代价。代价高到一定程度,他就不得不少杀一点了。 在南京大屠杀中,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显示,出现过有组织的、有效的抵抗——退一步,哪 怕是出现过有组织的、有效的逃离——再退一步,出现过哪怕是无效的、但毕竟是有组织的 抵抗或逃离。我上学的时候,老师们教导我们要记取中国被侵略、中国人被杀戮的种种教训, 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像“一盘散沙”。老师们也讲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半个多世纪过去 了,没人再说这个话了。然而,这是进步吗? 不想中国人该想的事,却替日本人去想他们该想的事,是荒唐。拿日本人该想的事,来遮蔽 中国人该想的事,是罪过。 15.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事实,日本政府采取的是“五不”态度,这也形成了他们对那段 历史的判断立场。 B.作者认为《南京!南京!》中那个自杀的日本兵,虽然体现了人性的觉醒,但仅以此向 中国人民“谢罪”还不够。 C.南京大屠杀这个事件中,关于“人性”与“反战”两个话题,我们是没有资格讲的
D.美国飞行员蒂贝兹所说的“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中的“情景”对于日本和我们是不同的, 因为日本是杀人,我们是被杀。 16.根据文意,“加害者和受害者”所应记取的教训有什么不同?(6分) 17.根据文意,作者认为我们应怎样做才能做到即使侵略者“来了也不怕”?(6分) 七.作文(7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段话:“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除 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胆怯。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 的好运:倒运时,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 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请以“做命运的朋友”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C2D3.①变形虫面临困境时会在同世系内团结互助(2分),②会 为族群的延续而牺牲自己(2分)。(超过2字以上扣1分) 失物招领(招领启事) 今天中午有同学在食堂拾得一个黑色钱包,内有若干钱物,请找失主到学工处认领 南京一中学工处 2010-5-23 5.C(竟死:终于死了,到底死了) 6.D(①是概括介绍,不是具体表现。⑥为作者评价。) 7.B(“身边的亲友们对他很冷漠”与原文“无他子弟”不符) 8.(1)我不幸遭病,人家不让我进屋住。我听说你的义德很高,能借我一张床吗? (2)患难之中互相救助,做人的道理本应该这样,凭什么(说)回报呢?
D.美国飞行员蒂贝兹所说的“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中的“情景”对于日本和我们是不同的, 因为日本是杀人,我们是被杀。 16.根据文意,“加害者和受害者”所应记取的教训有什么不同?(6 分) 17.根据文意,作者认为我们应怎样做才能做到即使侵略者“来了也不怕”?(6 分) 七.作文(70 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段话:“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除 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胆怯。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 的好运;倒运时,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 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请以“做命运的朋友”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C 2.D 3. ①变形虫面临困境时会在同世系内团结互助(2 分),②会 为族群的延续而牺牲自己(2 分)。(超过 2 字以上扣 1 分) 4. 失物招领(招领启事) 今天中午有同学在食堂拾得一个黑色钱包,内有若干钱物,请找失主到学工处认领。 南京一中学工处 2010-5-23 5. C (竟死:终于死了,到底死了) 6. D(①是概括介绍,不是具体表现。⑥为作者评价。) 7. B(“身边的亲友们对他很冷漠”与原文“无他子弟”不符) 8.(1)我不幸遭病,人家不让我进屋住。我听说你的义德很高,能借我一张床吗? (2)患难之中互相救助,做人的道理本应该这样,凭什么(说)回报呢?
(3)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和士大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9.(1)(通篇围绕“闲”展开,临水的数间茅屋是闲,垂杨下轻衫短帽的形象是闲,黄鹂三 两声中醒来晚的午醉生活是闲。)通过居住环境、服饰、日常生活等方面描写了诗人的闲居 生活。(一点1分) (2)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表现了作者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 慨,(1分)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1分)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1分) (3)设问(1分)。作用:①表现作者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含蓄深沉地显示自己孤 介傲岸、超尘拔俗的鲠直人格。(2分)②照应开头的“闲”字,营造出悠闲恬静的意境。(1 11.①因为它的独立存在体现了田野的岑寂(如答“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得1分) ②体现了秋日一切美艳都归于素洁、自然的哲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5分) 12.山村所见:运用比喻、细节描写的手法,(1分)描写秋收后山村人家夜围炉火及家中 谷仓溢香的景象,(1分)渲染了温馨、喜悦、满足、实在的氛围。(1分)(或:将谷仓 比喻为灯盏,突出了谷仓对人们的重要作用—给人们带来美好心情,使人们内心踏实。) 山村所感:将歉收的人家和丰稔的人家进行对比,(2分)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 理。(1分) 13.指秋天的果实、劳动创作的成果(或辛苦写就的作品)。(2分)因为灯盏发出光和热 给人温暖,让人心里踏实,(1分)使人充满喜悦、看到希望,(1分)这些与秋天的果实 劳动的成果给人们的感受相同。(2分) 14.①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②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漫 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③生命在追求过程中,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固然令人欣喜:即使达 不成目标,只要经历过,奋斗过,也可以无愧无悔。(每点2分) 15.B(“人性的觉醒”不是作者的观点,作者也不承认这是“谢罪”。)
(3)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和士大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9.(1)(通篇围绕“闲”展开,临水的数间茅屋是闲,垂杨下轻衫短帽的形象是闲,黄鹂三 两声中醒来晚的午醉生活是闲。)通过居住环境、服饰、日常生活等方面描写了诗人的闲居 生活。(一点 1 分) (2)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表现了作者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 慨,(1 分)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1 分)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1 分) (3)设问(1 分)。作用:①表现作者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含蓄深沉地显示自己孤 介傲岸、超尘拔俗的鲠直人格。(2 分)②照应开头的“闲”字,营造出悠闲恬静的意境。(1 分) 11.①因为它的独立存在体现了田野的岑寂(如答“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得 1 分); ②体现了秋日一切美艳都归于素洁、自然的哲理。(答出一点得 2 分,答出两点 5 分) 12.山村所见:运用比喻、细节描写的手法,(1 分)描写秋收后山村人家夜围炉火及家中 谷仓溢香的景象,(1 分)渲染了温馨、喜悦、满足、实在的氛围。(1 分)(或:将谷仓 比喻为灯盏,突出了谷仓对人们的重要作用 ——给人们带来美好心情,使人们内心踏实。) 山村所感:将歉收的人家和丰稔的人家进行对比,(2 分)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 理。(1 分) 13.指秋天的果实、劳动创作的成果(或辛苦写就的作品)。(2 分)因为灯盏发出光和热, 给人温暖,让人心里踏实,(1 分)使人充满喜悦、看到希望,(1 分)这些与秋天的果实、 劳动的成果给人们的感受相同。(2 分) 14.①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②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漫 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③生命在追求过程中,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固然令人欣喜;即使达 不成目标,只要经历过,奋斗过,也可以无愧无悔。(每点 2 分) 15. B(“人性的觉醒”不是作者的观点,作者也不承认这是“谢罪”。)